一、智能可编程控制器在油田自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忠[1](2021)在《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受自控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等诸多限制,工厂内使用的很多热源供给设备大多采用水-水换热机组,这种形式设备占地面积大、自重偏大,建筑资金投入占比高。而且设备运行时,维护人员24小时监视,加重了设备运行成本。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种运行方式被逐渐淘汰。本文从智能换热机组各部分主要组件开始论述,确定整套设备机械部分主要包含板式换热器,水泵、气动阀,水箱;电器部分主要包含电器输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其中自控系统包括PLC控制器、触摸屏、温度探测器、压力探测器。并根据最佳计算方式选定各设备使用型式。在设备自控组成上引进了 PID模糊控制技术,因传统PID技术直接利用比例、积分、微分三部分来控制整个换热过程运行时积分与微分存在不能直接使用结果,在此对PID控制过程进行离散处理,离散方式的使用带来了工作量的增大,进而控制系统再引进了增量式PID控制方式方案,改善了系统控制过程,在大部分时间内满足要求,但季节交替变化时,增量式方案又出现无法及时提供正确的数据,根据季节转化特点引进了增量式不完全微分方式。经过一系列的改进,系统的控制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压力、温度检测设备在运行时不可避免存在滞后现象,为减少滞后现象影响,系统运行进入了 Smith预估方案,但往往不恰当的预估值会造成灵敏度降低。随后在simth预估方案上引进模糊控制技术,从而提高响应速度,避免超调量,提高了设备快速反应的精度。系统PID控制方式确定后,转而编制PLC控制流程,根据选用的PLC控制设备特征对CPU、输入模块、输出模块进行组架。然后根据智能换热机组的控制流程、循环水泵运行流程、温度控制流程及补水泵的运行流程来编制PLC控制过程程序。在西门子S7-200 smart PLC基础上编制的主程序含开机检测程序、循环水泵进出口 PID压差程序、板式换热器进出口 PID温度控制程序、补水泵PID压差控制程序,最后编制PLC运行过程中调用的次程序。PLC程序编制成功保证了对设备数据的传输、检测、控制等功能实现,也达到了在监控系统的触摸屏上进行系统数据管理、历史记录的查阅、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预测。智能换热机组的上位机触摸屏实现了人机友好界面对话,触摸屏上可就地直观显示各设备参数及运行状态,经过多次的运行测试与监控,智能换热机组满足了空调新风机组变化需求。
郭艳君[2](2020)在《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的网络切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爆发式流量增长和设备接入引发了资源不足和管理困难等问题。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新兴业务和多样迥异的服务需求使得同一张物理网络无法满足。因此,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NS)技术应运而生,其基本思想为在统一的开放式网络架构下,基于共享的物理基础设施按需组建多个具有不同特点彼此隔离的虚拟逻辑子网,适配各种业务类型需求的同时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传统的封闭式网络架构存在固定僵化、灵活性差、扩展性差、管理困难等问题,无法适配物联网业务与垂直行业的差异化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以及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技术作为5G的关键技术,能够将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分离,解耦软硬件,利用可编程特性从全局统一管理和控制整个网络。Hypervisor作为网络虚拟化技术的一种,为虚拟化SDN网络提供了可能。因此,将SDN/NFV技术相结合,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进行网络切片的设计与实现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对于运营商来说,如何高效低成本的部署网络切片尤为重要。不同的网络切片部署策略会对网络的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网络切片部署问题成为网络切片设计与实现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的两个问题,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1)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的三维网络切片构建方法。借鉴分布式Hypervisor架构的理论思想,基于SDN/NFV构建出一个包含应用层、控制层、分布式Hypervisor以及基础设施层的三维网络切片系统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个三维网络切片设计与实现方案,将资源虚拟化、网络功能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相互解耦,分别形成资源切片(X切片)、网络虚拟功能切片(Y切片)和定制化网络切片(Z切片),即三维网络切片。该方案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高效性、可靠性以及易于管理等优点,可以弥补上述传统封闭式网络架构的不足。接着对X/Y/Z切片的具体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通过搭建软硬件结合的平台验证了所设计的三维网络切片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地保障网络切片之间的网络拓扑隔离和带宽隔离,并为用户提供面向业务类型的定制化服务。(2)为了进一步保证网络切片控制平面的性能,本文针对三维网络切片部署问题构建了整数线性规划数学模型。该模型在考虑分布式Hypervisor负载均衡的条件下,以最小化控制平面最大时延或平均时延为优化目标,选择三维网络切片中虚拟SDN控制器、分布式Hypervisor以及多控制器的交换机的部署数量和部署位置,解决其联合部署问题。最后利用优化工具Gurobi求解该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依据该模型进行网络切片部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可以在满足分布式Hypervisor负载均衡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控制平面时延。
杨骏[3](2020)在《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对生产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同时石油化工行业对自身节能减排等方面也有充分的考虑,瓦斯回收装置成为石油化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瓦斯回收装置收集的瓦斯气含硫量高,将无法直接用于加热炉燃烧。而且,加热炉烟气安装的烟气分析仪直接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在线联网,如若发现烟气硫含量超标将进行严肃处理。因此,我们需先将瓦斯气进行脱硫处理再加以利用。同时,瓦斯气脱硫效果差将直接影响加热炉烟气的检查。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中的火炬装置能够在炼油装置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瓦斯气的燃烧,降低环境污染,保护上游装置的安全运行。因此,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某石化企业瓦斯回收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分析了瓦斯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明确了整体控制思路。2.根据控制需求构建了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并从控制系统的全面规划、硬件配置、软件组态编程和数据传输几方面探讨了AB在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基于AB PLC控制的瓦斯回收系统的实现。同时,通过OPC技术实现了过程数据的采集,确保了系统通讯的实时有效。3.对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情况进行了优化,保证了瓦斯回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经过设计后系统操作系统更加简单、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平稳。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构建基于PLC的脱硫塔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重点对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终实现了基于PLC的锅炉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升级采用最优的控制系统选型和最佳的设备配备,通过对系统的升级,使得改造后的系统在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工艺控制的准确性和系统数据传输运行稳定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以后其他类似系统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范利[4](2019)在《沈阳某商场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设置空调的建筑物越来越多,空调耗能也越来越大。在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大背景下,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商场的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首先对暖通空调控制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总结,对如何做好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其次总结了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DDC控制器等设备以及系统性能的技术要求,对暖通空调控制系统的实施过程做了详细阐述。再次对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冷水机组的相同机组、大小机组、冰蓄冷等工况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对冷却塔在制冷工况、自然冷却工况的运行控制策略以及锅炉房、换热站、空调末端等设备的控制策略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次对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与运行节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冷却塔免费供冷的运行节能以及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后可以减小装机容量以及运行费用的节能研究。最后根据沈阳某商场的实际案例,对实际工程如何做好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做了详细的总结。本论文通过沈阳某商场实际工程对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如何设计,如何实现对冷、热源设备、空调(新风)机组以及末端风机盘管的调节和控制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可以对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及运行提供一些参考。
柳振[5](2019)在《绿色建筑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及网络拥塞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铺开,依靠自主创造力与创新性大力发展智能化是国家的主要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化”的智能建筑需求越来越多,中央控制的使用率也在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们急切需要一套既能满足衣食住方便,又能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智能控制系统。BACnet协议标准是国际上唯一一种楼宇控制数据网络通信协议标准,本文首先分析BACnet协议标准内容,深入分析数据对象模型、编码规则、应用层服务以及MS/TP(主从令牌)网络协议等内容,结合市场需求,设计一套基于BACnet的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完成系统的监控组态网络并提出对楼宇智能控制网络拥塞控制的改进RED算法-ERED算法,为智能楼宇控制系统提供理论分析依据。本次课题设计主要由主控制器硬件部分、监控界面部分、上位机软件编程部分、网络拥塞控制研究等四个部分组成。系统主控制器采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利用PLC编程进行智能楼宇控制设计,其中包括对数字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数据通信模块电路。主控制器主要是解析BACnet协议,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采集转换、存储、解析、执行上位机梯形图程序,然后采用RS485总线上传至BACnet上层设备,完成系统的执行动作;上位机梯形图程序通过RS232总线下载及传输给主控制器,监控组态界面完成人机信息交互;网络部分采用MS/TP传输方式,BACnet硬件网关与服务器连接,运用网络拓扑结构验证改进的ERED算法的有效性。系统测试阶段分别对系统硬件部分各个电路模块进行测试,软件部分进行连接调试,运用Wireshark抓包软件分析协议的运行情况,利用监控软件分析监测的效果。经过测试与分析,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完成设计的各项指标参数,实现PLC在线编程功能,网络拥塞问题能够有效解决。本系统稳定性能好,有效的提升控制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为社会经济市场带来一定的应用价值。
吴前兵[6](2018)在《基于ARM与PLC的油田站库测控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油田在开采之初,表层原油易于开采且产量大,但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压力不断下降,原油粘度增加,开采难度加大。为了提高采收率,实现油田的高产稳产,需要对油田进行必要的注水,注水站库在此背景下设立。针对目前一些中小型油田注水站库各类生产数据未全面信息化与集中管理化的特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Advanced RISC Machine)和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油田站库测控系统。具体开展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结合油田站库的实际生产状况,研究了测控系统中用到的关键技术并设计了测控系统的整体架构。系统主要由三个不同的模块组成,分别是下位数据采集模块、无线RTU传输模块,上位机展示与分析模块,各模块相互协同完成站库测控功能。第二,基于ARM微处理器和PLC的技术基础,本文对系统中涉及到的各个模块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了详细设计,并通过合理的芯片选型、电路设计与可靠的程序编写实现模块的稳定运行。在振动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上,用数字加速度芯片代替传统模拟压电式传感器,提高了数据采集的稳定性。第三,提出了一种油田注水泵振动监测的时频域联合算法对振动信号进行处理。该算法以ADXL345芯片采集到的加速度数字信号为原始信号,在时域上根据注水泵的实际转动频率通过带通滤波将现场噪声与干扰滤除,并利用傅里叶级数间的关系来进行频域二重积分和优化,同时结合频域低频衰减算法和逆傅里叶变换快速实现加速度、位移之间的精确转换,能有效运用于注水泵的振动与位移测量。最后,通过现场环境测试,本文所设计的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满足了现场生产的实际监测需求。在算法方面,本文提出的联合算法相比直接频域积分算法在误差上降低了4%,并且在频率还原上达到了98.5%的精度,指标优于传统频域积分算法,为注水泵的工况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李国俊[7](2016)在《原水输水泵站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原水供应在整个水务行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影响渗透到了国家的各行各业,规模越来越大。因此确保设备安全供水、提升效率、不断向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整个行业发展共同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了原水输水泵站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设计,为加强其设备安全可靠性、操作智能化、通讯便捷性,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输水泵站控制系统均采用罗克韦尔的信息层、控制层、设备层的三层网络结构。同时由于供水行业要求高度供水安全,因此整个PLC系统均采用硬件、软件冗余设计,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除了PLC系统及设备本身就地操作模式以外,还专门设计配备了应急操作模式。其与PLC系统相互独立,在自动化系统瘫痪后可以切换到应急操作模式,可以确保各类基本操作以及监控,保证供水能够继续进行。在设计PLC系统流程过程中,通过较为严密的启动条件,从而确保整个设备运行情况良好,尽可能将恶劣工况排除在开机运行时段外。同时通过温度、振动等各类传感器实时对机泵进行监测,进一步掌握机泵运行情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逐步实现生产管理中的“少人操作,无人值班”目标,从而提升原水行业自动化水平,减少各类不必要的人工操作,从而使大中型泵站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充分激发青年人才潜力,提高泵站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新宇[8](2016)在《可编程控制器在换热站自控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自2003年我国实施供热体制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供热是能源消耗的一大部分。而施行集中供热不仅优化了供暖条件,而且节约了能源。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是换热站站自控系统,在其中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可以实时对信息进行处理,还可以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智能控制。笔者概述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和特点,并针对其在换热站自控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方新[9](2016)在《基于Lonworks总线的空调智能控制网络的设计》文中指出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较大,且每年还在保持高速增长。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比最大,楼宇空调自动控制是实现空调系统节能高效运行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今现场总线(FCS)技术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了楼宇自控网络软硬件兼容性和扩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基于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楼宇空调控制网络架构。针对大型中央空调系统的非线性、控制响应滞后的复杂系统特点,以及根据变风量和定风量两种类型的空调的系统特性,拟使用相应的优化控制方法,如温度分程控制,温度串级控制,利用虚拟空气参数,模糊智能温度控制等方法。概括起来本文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空调系统控制功能需求和楼宇自控网络的特点,开发出基于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楼宇空调智能控制网络。它不仅能实现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而且实现所有数据网络化管理。(2)针对变风量空调和定风量空调,在温度和湿度的自动控制方面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在舒适性和节能性方面进行控制优化。(3)根据空调系统温度控制的特点,用模糊控制方法应用于温度控制,并对空调系统采用的模糊智能温度控制方法进行仿真与分析。本文所设计的空调智能控制网络及控制方法,经过总体控制调试运行,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对实现建筑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任梓健[10](2016)在《基于PLC的油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大庆油田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核心部件种类多,应用数量繁杂,运行程序由于开发者的开发习惯导致编制不规范,给后期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为此,本文通过对油田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结合PLC控制器,采用规范的运行程序及标准的软件编制体系,开发了一套高效的含油污水自动控制系统。本文通过对油田污水站现场情况的调研,分析了油田污水站的处理工艺及监控点配置情况,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污水站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过滤罐的反冲洗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合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优点,提出采用模糊PID算法实现对反冲洗强度的精确控制,在大偏差范围内利用模糊推理的方法调整系统控制量,在小偏差范围内转化为PID控制,并以给定的偏差范围自动完成二者转换。通过现场测试证明,采用模糊PID控制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滤料被冲走的几率,滤罐反冲洗后,处理水的效果符合检测标准。由于PLC控制器具有技术成熟、通用性好、可靠性高、扩展方便等一系列优点,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以西门子公司的S7-300做为核心控制器,建立PLC控制平台,完成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液位、压力、流量等控制功能的程序设计。然后在KINGVIEW 6.53的开发平台上进行组态软件设计,使该系统在完成相应控制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通讯软件的配置,实现控制系统模型通讯开放,进一步与油田物联网连接,达到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的目的。通过分析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及现场应用情况,总结了该控制系统的完整性、高效性及可靠性,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智能可编程控制器在油田自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可编程控制器在油田自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换热机组发展趋势 |
1.2.2 PLC控制进展 |
1.2.3 机组系统控制功能进展 |
1.3 项目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化换热机组控制 |
2.1 换热机组概况 |
2.2 智能换热机组关键组件 |
2.2.1 温度控制 |
2.2.2 压力控制 |
2.3 蒸汽气动阀选择及参数 |
2.4 板式换热器选择及参数 |
2.5 电器控制布置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换热机组PID控制算法 |
3.1 PID控制原理 |
3.2 Smith预估控制 |
3.3 智能控制系统的建立及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C结构及硬件设计 |
4.1 PLC应用介绍 |
4.2 PLC S7-200smart结构介绍 |
4.3 控制硬件选择 |
4.4 控制柜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组成 |
5.2 PLC组态 |
5.3 智能换热机组运行流程 |
5.4 检测地址分配表 |
5.5 循环水泵控制程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组参数调节和测试 |
6.1 图形界面生成 |
6.1.1 热水循环水泵设定 |
6.1.2 调节阀参数设定 |
6.1.3 补水系统参数设定 |
6.2 系统报警界面设定 |
6.3 系统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的网络切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SDN技术概述 |
2.1.1 SDN基本原理 |
2.1.2 SDN数据平面 |
2.1.3 SDN控制平面 |
2.2 虚拟化技术概述 |
2.2.1 NFV系统架构 |
2.2.2 虚拟化相关技术 |
2.2.3 网络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 |
2.3 网络切片概述 |
2.3.1 网络切片定义及特性 |
2.3.2 网络切片系统架构 |
2.3.3 SDN/NFV在网络切片中的应用 |
2.4 网络切片部署问题 |
2.4.1 性能评估指标 |
2.4.2 相关优化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的三维网络切片设计与实现 |
3.1 三维网络切片设计方案 |
3.1.1 系统模型 |
3.1.2 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的三维网络切片设计方案 |
3.2 资源切片(X切片)设计 |
3.2.1 基于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资源切片设计 |
3.2.2 基于容器技术的资源切片设计 |
3.2.3 基于队列机制的资源切片设计 |
3.3 网络虚拟功能切片(Y切片)设计 |
3.3.1 虚拟接入点功能设计 |
3.3.2 虚拟控制器功能设计 |
3.3.3 虚拟服务提供商功能设计 |
3.4 定制化网络切片(Z切片)设计 |
3.4.1 分布式Hypervisor架构设计与选择 |
3.4.2 分布式Hypervisor功能设计 |
3.4.3 定制化网络切片(Z切片)设计方案 |
3.5 平台搭建与方案验证 |
3.5.1 平台搭建方法与过程 |
3.5.2 方案测试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的三维网络切片部署问题研究 |
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4.2 三维网络切片部署问题数学模型 |
4.2.1 问题分析 |
4.2.2 网络模型 |
4.2.3 决策变量 |
4.2.4 优化模型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仿真环境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PLC控制系统发展历史 |
1.3 瓦斯回收工艺及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4 PID和模糊控制研究现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瓦斯回收工艺概述 |
2.1 瓦斯回收装置简介 |
2.2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及重要参数 |
2.2.1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 |
2.2.2 装置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2.2.3 工艺控制参数 |
2.2.4 气柜系统的正常运行流程 |
2.3 火炬系统操作规程 |
2.3.1 火炬系统概况 |
2.3.2 火炬工艺流程简述 |
2.3.3 火炬系统工艺控制指标 |
2.3.4 火炬点火系统操作法 |
2.4 本章小节 |
3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
3.1 控制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1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现状 |
3.1.2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更新的必须性 |
3.2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方案的确定 |
3.2.1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
3.2.2 确定方案 |
3.3 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 |
3.3.1 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 |
3.3.2 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设计 |
3.4 典型控制回路的编程 |
3.4.1 联锁点火控制 |
3.4.2 压缩机连锁控制 |
3.5 人机界面的开发利用 |
3.5.1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开发利用的一般性规范 |
3.5.2 人机界面功能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4 过程数据采集 |
4.1 瓦斯回收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的应用需求 |
4.2 解决方案 |
4.3 OPC技术 |
4.3.1 OPC概述 |
4.3.2 OPC服务器 |
4.3.3 OPC技术的应用 |
4.4 过程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PID控制性能优化 |
5.1 PID控制基本理论 |
5.2 PID模糊控制理论 |
5.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5.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设计 |
5.4.1 模糊PID控制策略 |
5.4.2 模糊PID控制设计 |
5.4.3 模糊自适应PID在 PLC中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沈阳某商场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1.3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1.4 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任务和作用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暖通空调控制系统技术要求及实施规程 |
2.1 系统性能技术要求 |
2.1.1 系统技术要求 |
2.1.2 产品的资料和图纸技术要求 |
2.1.3 系统维修保养要求 |
2.2 产品技术要求 |
2.2.1 施工材料要求 |
2.2.2 通讯 |
2.2.3 工作站 |
2.2.4 系统软件 |
2.2.5 楼宇级控制器 |
2.2.6 先进应用控制器 |
2.2.7 特殊应用控制器 |
2.2.8 辅助控制设备 |
2.3 系统实施规程 |
2.3.1 承包商入场前准备 |
2.3.2 质量控制 |
2.3.3 控制系统的检测及验收 |
2.3.4 培训 |
2.4 本章小结 |
3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3.1 冷水机组群控策略分析 |
3.1.1 相同机组群控分析 |
3.1.2 大小机组群控分析 |
3.1.3 冰蓄冷机组群控分析 |
3.2 冷却塔控制策略分析 |
3.2.1 夏季工况 |
3.2.2 自然冷却工况 |
3.3 热源控制策略分析 |
3.3.1 采暖季供热工况 |
3.3.2 过渡季供热工况 |
3.4 空调末端设备控制策略 |
3.4.1 新风机组控制策略 |
3.4.2 组合式空调机组控制策略 |
3.5 其它设备控制策略 |
3.5.1 风机盘管控制策略 |
3.5.2 车库通风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与运行节能 |
4.1 影响空调负荷的因素 |
4.1.1 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热量 |
4.1.2 通过玻璃窗进入的太阳辐射得热 |
4.1.3 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
4.2 空调冷、热负荷以及空调全年负荷 |
4.2.1 空调冷负荷 |
4.2.2 空调热负荷 |
4.2.3 全年冷、热负荷 |
4.3 利用天然免费冷源的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
4.4 设置自动控制系统有利于降低空调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能耗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案例应用 |
5.1 商场暖通空调系统概述 |
5.1.1 项目设计条件 |
5.1.2 空调系统及设备配置 |
5.1.3 控制系统组成与结构 |
5.2 冷热源控制系统 |
5.2.1 制冷机房监控 |
5.2.2 热源系统监控 |
5.3 空调系统末端设备控制系统 |
5.3.1 风机盘管控制示意图 |
5.3.2 车库送风机组控制示意图 |
5.3.3 组合式空调机组控制示意图 |
5.3.4 组合式新风机组控制示意图 |
5.3.5 平时用及平消兼用排风机控制示意图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绿色建筑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及网络拥塞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简介 |
§1.3 BACnet楼宇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楼宇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楼宇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BACnet协议标准及系统理论研究 |
§2.1 BACnet协议标准 |
§2.1.1 BACnet协议体系结构 |
§2.1.2 BACnet对象数据模型 |
§2.1.3 BACnet/IP协议报文 |
§2.1.4 BACnet编码规则 |
§2.1.5 BACnet应用层 |
§2.1.6 MS/TP网络协议 |
§2.2 网络中的拥塞控制 |
§2.3 BACnet智能控制系统 |
§2.3.1 BACnet系统控制结构 |
§2.3.2 BACnet控制器设计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智能建筑系统网络拥塞控制算法研究 |
§3.1 改进RED算法实现拥塞控制 |
§3.2 改进RED算法拥塞控制仿真 |
§3.2.1 ERED算法与RED算法对比 |
§3.2.2 ERED算法功能模块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BACnet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
§4.2 控制器硬件模块电路设计 |
§4.2.1 微处理器的晶振模块 |
§4.2.2 系统电源电压模块 |
§4.2.3 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 |
§4.2.4 数字量输入模块 |
§4.2.5 数字量输出模块 |
§4.2.6 数据通信模块 |
§4.2.7 网络接口选型 |
§4.3 BACnet MS/TP硬件网关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BACnet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5.2 控制系统下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
§5.2.1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2.2 BACnet通信的软件设计 |
§5.2.3 PLC与控制器通信设计 |
§5.2.4 网络拥塞算法软件设计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智能控制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6.1 控制系统设备及测试环境 |
§6.2 控制电路部分测试 |
§6.2.1 主控制器测试 |
§6.2.2 通信电路测试 |
§6.3 PLC连接通信部分测试 |
§6.4 控制器功能测试 |
§6.4.1 数据接发测试 |
§6.4.2 控制器稳定性测试 |
§6.5 网络拥塞控制测试 |
§6.6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6)基于ARM与PLC的油田站库测控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测控系统关键技术与整体方案设计 |
2.1 油田站库测控系统关键技术 |
2.1.1 嵌入式系统 |
2.1.2 ARM微处理器 |
2.1.3 数据通信协议 |
2.2 系统整体架构与方案设计 |
2.2.1 系统整体设计框架 |
2.2.2 振动传感器的选型 |
2.2.3 PLC选型与安全连锁控制 |
2.2.4 微处理器内核选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1.1 振动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1.2 PLC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1.3 无线RTU模块设计 |
3.2 系统软件设计 |
3.2.1 开发平台及语言 |
3.2.2 振动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3.2.3 PLC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 |
3.2.4 无线RTU模块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处理分析算法设计 |
4.1 基本算法理论 |
4.1.1 离散傅里叶变换 |
4.1.2 振动转位移信号算法分析 |
4.2 时频域联合算法分析与优化 |
4.2.1 算法流程图 |
4.2.2 带通滤波 |
4.2.3 共轭对称优化 |
4.2.4 频域衰减算法 |
4.3 标准振动台仿真与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站库测控系统实际功能测试 |
5.1 数据采集与现场测试 |
5.2 时频域联合算法测试 |
5.2.1 信号预前处理 |
5.2.2 滤波频率响应 |
5.2.3 振动处理算法实验 |
5.2.4 误差分析 |
5.3 上位机显示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原水输水泵站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原水资源的特点 |
1.3 国内大型泵站建设情况 |
1.4 国外大型泵站建设情况 |
1.5 自动化监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
1.6 现有原水供应泵站存在的缺陷 |
1.7 课题的目的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上海原水行业输水泵站概述 |
2.1 泵站简介 |
2.1.1 平面布置与各生产区域组成 |
2.1.2 制定工艺流程 |
2.1.3 辅助工艺设备 |
2.2 监测传感器 |
2.2.1 水位监测 |
2.2.2 压力检测 |
2.2.3 流量检测 |
2.2.4 泵站机组安全监测 |
第三章 可编程控制系统 |
3.1 可编程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分类 |
3.1.1 PLC的基本结构 |
3.1.2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 |
3.2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与编程方式 |
3.2.1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方式 |
3.2.2 可编程控制器的响应时间 |
3.3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
第四章 输水泵站的控制要求与设计 |
4.1 总体要求 |
4.1.1 安全可靠性 |
4.1.2 通信实时性 |
4.1.3 维护及可操作性 |
4.1.4 可扩展性 |
4.1.5 技术优越性 |
4.2 系统具体功能要求 |
4.2.1 机泵参数的报警、采集、通讯以及显示 |
4.2.2 故障保护 |
4.2.3 工艺流程控制 |
4.3 通讯设计 |
4.4 网络选取 |
4.4.1 设备层与控制层的通讯-设备网Device Net |
4.4.2 控制层与控制层的通讯-控制网Control Net |
4.4.3 信息层与控制层的通讯-以太网Ethernet/IP |
4.4.4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取 |
4.5 自动化原则设计 |
4.6 顺序控制设计 |
4.6.1 准备流程 |
4.6.2 开机流程 |
4.6.3 关机流程 |
4.6.4 故障报警及停机流程 |
4.7 控制硬件配置 |
第五章 输水泵站控制系统设备布置 |
5.1 应急处置控制柜 |
5.2 振动检测分析系统 |
5.2.1 振动检测基本介绍 |
5.2.2 传感器安装方法对使用效果的评估 |
5.3 紧急停止装置 |
5.4 UPS电源装置 |
5.5 声光报警装置 |
5.6 输水泵站通风机控制箱 |
5.7 排水泵控制柜 |
5.8 清污机控制柜 |
第六章 输水泵站控制系统信息层设计 |
6.1 信息层功能及硬件配置 |
6.2 触摸屏相关设备软件及操作系统 |
6.2.1 主泵控制界面 |
6.2.2 设备模拟量监测 |
6.2.3 机泵准备条件监测界面 |
6.2.4 机泵运行模式选择 |
6.2.5 控制方式选择 |
6.2.6 启停机泵操作 |
6.2.7 用户登录界面 |
6.2.8 其他辅助系统 |
6.2.9 清污机系统 |
第七章 上位机界面开发 |
7.1 输水泵站总览 |
7.2 输水泵站泵组监控画面 |
7.3 输水泵站单泵工艺 |
7.4 清污机监测 |
7.5 报表操作 |
7.6 实时报警与历史报警 |
7.7 网络通讯监测 |
7.8 操作员授权登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设备清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可编程控制器在换热站自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可编程控制器的概述 |
1.1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
1.2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
1.2.1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
1.2.2 硬件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 |
1.2.3 容易学习和使用 |
1.2.4 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 |
2 基于PLC技术的换热站自控系统 |
2.1 换热站自控系统的控制理论 |
2.2 换热站自控系统中的设计要求 |
2.3 换热站自控系统的功能 |
3 结语 |
(9)基于Lonworks总线的空调智能控制网络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楼宇空调自控系统发展简介 |
1.2.2 国内楼宇空调自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 课题来源和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楼宇空调自控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 空调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1 空调系统的组成 |
2.1.2 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2.1.3 空调系统两种风量控制方法的特点 |
2.2 楼宇空调自控网络架构的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ONWORKS总线技术的空调控制网络 |
3.1 现场总线 |
3.2 LONWORKS总线技术 |
3.3 基于LONWORKS总线的空调控制网络架构 |
3.4 LONWORKS控制网络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调自控网络的硬件设计 |
4.1 自控网络架构及其硬件配置 |
4.1.1 自控网络的架构设计 |
4.1.2 自动控制层DDC控制器的选型和配置 |
4.2 电气控制回路的设计 |
4.2.1 空调机组的电气控制回路设计 |
4.2.2 冷水机组辅助设备的电气控制回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调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空调系统集中远程监控的实现 |
5.1.1 空调自控监控软件 |
5.1.2 空调自控网络通讯集成 |
5.1.3 监控画面组态开发 |
5.2 空调自控的主控程序设计 |
5.2.1 空调机组控制程序 |
5.2.2 冷水机组控制程序 |
5.3 空调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方法 |
5.3.1 空调机组控制策略和方法 |
5.3.2 冷水组控制策略和方法 |
5.4 变风量空调自动控制方法 |
5.4.1 控制特性分析 |
5.4.2 变风量空调的控制策略 |
5.4.3 温湿度优化控制方法 |
5.4.4 温湿度优化控制方法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方法 |
6.1 模糊控制理论和模糊控制器 |
6.1.1 模糊控制理论 |
6.1.2 模糊控制器 |
6.2 空调系统温度智能模糊控制方法 |
6.2.1 空调温度模糊控制器设计 |
6.2.2 实现温度模糊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温度模糊控制仿真与分析 |
7.1 MATLAB模糊工具应用 |
7.2 MATLAB仿真分析 |
7.2.1 建立空调房间的数学模型 |
7.2.2 空调模糊温度控制仿真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附录 |
(10)基于PLC的油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油田污水站自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1.1 油田污水站的现场调研情况 |
1.1.1 油田含油污水的来源及处理现状 |
1.1.2 油田污水处理原则 |
1.1.3 油田污水站现有监控系统分析研究 |
1.2 油田污水站基本工艺流程 |
1.2.1 国内含油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 |
1.2.2 油田污水站的主要工艺流程 |
1.2.3 大庆油田喇三污水站现状 |
1.3 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1.3.1 污水处理系统的的研究 |
1.3.2 污水站现场监测、控制点的确定 |
1.3.3 系统总体设计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模糊PID算法在反冲洗强度控制中的应用 |
2.1 污水站过滤罐反冲洗参数的优化研究 |
2.1.1 反冲洗时间对滤后水的影响 |
2.1.2 反冲洗水量对滤后水的影响 |
2.1.3 反冲洗强度控制的技术关键 |
2.2 PID控制器设计 |
2.2.1 传统闭环控制系统 |
2.2.2 PID控制原理 |
2.2.3 数字PID控制原理 |
2.2.4 反冲洗强度的PID控制 |
2.3 模糊PID算法在污水处理控制系统中的实现 |
2.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2.3.2 模糊PID控制器的数学模型 |
2.3.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2.4 现场测试效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LC的污水处理自控系统的实现 |
3.1 搭建控制系统平台 |
3.2 确定控制系统模型 |
3.3 开发控制系统逻辑框图 |
3.4 PLC软件规划及编写 |
3.5 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3.5.1 编制组态软件 |
3.5.2 开发组态程序 |
3.6 配置通讯软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自控系统的性能分析及现场应用情况 |
4.1 污水处理自控系统的性能分析 |
4.2 污水处理自控系统的现场的应用情况及效益分析 |
4.2.1 现场应用情况 |
4.2.2 效益分析 |
4.3 污水处理自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前景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LC程序设计 |
致谢 |
四、智能可编程控制器在油田自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D]. 朱永忠. 扬州大学, 2021(08)
- [2]基于分布式Hypervisor的网络切片技术研究[D]. 郭艳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D]. 杨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沈阳某商场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研究[D]. 孟范利.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绿色建筑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及网络拥塞控制研究[D]. 柳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基于ARM与PLC的油田站库测控系统应用研究[D]. 吴前兵.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原水输水泵站控制系统设计[D]. 李国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可编程控制器在换热站自控系统中的应用[J]. 马新宇.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12)
- [9]基于Lonworks总线的空调智能控制网络的设计[D]. 方新. 苏州大学, 2016(05)
- [10]基于PLC的油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任梓健.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