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

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

一、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社科类文本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 ——以《非自然叙事诗学》第七、八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人们逐渐倾向于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众所周知,社科类文本由于涵盖多种学科的内容,备受读者青睐。为了满足我国读者对国外社科类文本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于社科类文本的翻译事业。《非自然叙事诗学》一书由玛利亚·梅凯莱和詹姆斯·费伦等数十位作者编纂成册。作为后叙事学派之一,非自然叙事学因其“多面性”备受关注,俨然成为叙事学界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整部书共分为十章节,旨在介绍非自然叙事方面的相关理论,并将相关典例一一枚举加以阐释。本次翻译实践基于此书的第七章《现实主义和非自然》以及第八章《针对摹仿人物叙事规则中的偏离的修辞方法》。基于《非自然叙事诗学》这本书的第七、八章翻译实践,本文着重探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插入语的翻译策略。插入语又被视作独立语,其主要作用是为了让句意更为严密,同时对句意进行补充。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插入语的处理较易词不达意。而社科类文本中的插入语通常包含一些新术语,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基于篇章价值角度,郝世宁将其划分为评论性插入语、解释补充性插入语、举例性插入语、特例性插入语以及总结性插入语这五个部分(Hao,2009:61-62)。如此一来,插入语的分类更为清晰有条理。在对插入语进行分类及翻译时,需结合源文本背景,因而翻译过程中则应该采用贴合原意的目的语来实现篇章对等。功能对等理论在学术界占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其旨在以最自然贴切且对等的语言对源语与目的语进行转换。在功能对等理论的等价原则、自然原则以及贴切原则的指导下,笔者着重研究英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全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翻译任务的背景介绍,第二章为翻译过程的论述,第三章为功能对等理论及插入语简介。在第四章中,译者摒弃了传统的插入语分类方法,从篇章价值角度对插入语进行分类。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以恰当的翻译技巧来转换源文本,如增词法,省略法,重组法等。在第五章节,译者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及不足之处。

石峰可[2](2014)在《英国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研究(1945-1975)》文中认为英国同欧洲大陆国家间的关系是英国对外政策中重要而复杂的领域,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更增加了这一关系的复杂性。作为战后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主流政党,英国工党独特的意识形态因素和复杂的结构派别因素,对其欧洲一体化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1945-1975年间是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也是它从世界大国转变为地区强国的阶段。这一时期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经历了曲折的起伏演变,充分反映了英欧关系的复杂性和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特殊性。战后,随着美苏两极的崛起和英国的相对衰落,工党政府的外交大臣贝文和部分工党左翼分子,分别构想了性质和内容各不相同的欧洲“第三势力”政策。然而,冷战的爆发使这两种构想都丧失了实施的现实可能性,因为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倒向了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冷战爆发后,美国力促实现西欧的一体化,民间的欧洲联合运动也风生水起。然而,工党政府却极力维护其政府间合作的既定政策,对50年代初启动的欧洲一体化进程采取了“支持但不参加”的政策,并一直维持到这个10年的结束。50年代,工党内部的修正主义得到发展,它改变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认识,进而为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修正奠定了基础。然而,盖茨克尔修改党章的失败表明,修正主义并未成为多数党员的共识。由于赢得下一次大选是工党的首要目标,因而避免工党在任何问题上的分裂成为了当务之急,欧洲一体化问题也因之未能进入工党的议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工党于60年代初重审了自己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尽管右翼主导的工党领导层倾向于支持保守党政府提出的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但出于维护工党团结和争取大选胜利的需要,他们始终表达的是一种“未决”原则和骑墙态度。然而,这种态度已经在事实上改变了工党原来从原则上反对参加欧洲一体化的政策。1964年上台之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开始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由于第一届威尔逊政府时期工党的执政地位十分脆弱,因而其欧洲一体化政策调整的幅度有限,但它却为威尔逊第二届政府时期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跨越奠定了基础。1966年的大选巩固了工党的执政地位,其欧洲一体化政策也因之更趋积极,并由威尔逊的工党政府提出了加入欧共体的第二次申请。虽然加入申请再度遭到拒绝,但工党却并未放弃寻求加入欧共体的目标和努力。工党的坚持终于在戴高乐下台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但它却在此时意外地在大选中丧失了执政地位。虽然工党下台后并没有立即转向反对加入欧共体,但这一时期它的左转却对其欧洲一体化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应对党内日益严重的分歧,右翼主导的工党领导层相继提出和接受了“反对保守党政府谈得的加入条件”、重新谈判加入条件,和就英国的欧共体成员国资格问题征询人民的意见的政策,不但展现了工党更加爱国和民主的形象,而且有效地维护了工党的团结。1974年再次上台后,工党政府兑现了大选承诺,同欧共体就英国的加入条件展开了重新谈判,并就英国与欧共体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通过全民公决,工党实现了保持工党团结、保持工党执政和保持英国留在欧共体内的多重目标。影响英国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因素主要包括: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党内部复杂严重的的派别分歧,英国工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英国竞争性的两党制政治制度,政治家对英国现实利益考量,英国人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观念;英国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基本特点主要是:工党在欧洲一体化道路选择上同保守党具有相似性,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党内部不同派别间在欧洲一体化政策上分歧严重,工党在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往往前后矛盾,工党精英同大众之间在欧洲一体化政策上时有差异。谋求上台或维持执政的政治需要,是英国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贯穿整个过程始终的一条核心红线。

佟学[3](2012)在《绝梵归来》文中研究指明序幕字幕:1945年8月6日早8时45分,日本广岛。正常运转的城市。突然,天空转为黑暗,一声撕天裂地的炸响从黑暗的镜头画面中传来。极亮闪光之后是一团蘑菇云,在那滚滚升腾的蘑菇云中打出一行黑字:美国派出空军中将保罗·蒂贝茨驾驶B-29空中堡垒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

张子恺[4](2012)在《英国大选视角下的工党主流意识形态演变》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政党的执政之路永远是在其政治纲领与社会现状之间寻求平衡,英国工党的竞选历程为此提供了最佳范例。今天我们很难直观地看到过去的一个世纪给工党留下的种种烙印:这曾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信条为奋斗目标的工人阶级政党,即便现在它仍然含糊其辞地表达这一诉求。然而如今工党呈现给我们的所有明显外表也仅是在20世纪最后三十年被赋予的,它曾一度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也经历过意识形态的低谷徘徊;有过连续执掌唐宁街十号的起承转合,而同样的它也纵容自己坠入险象环生的激进主义深渊。工党的创立要归因于英国工会运动在20世纪初的发展。这种起源使得工党的早期历史处于劳工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它的前身“劳工代表委员会”与其说是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如说是劳工阶层实现议会代表权的实用主义工具而已一一至少在1910年之前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由于在1924年以前工党从未进入过政府,它的指导思想也仅能体现在大选中的纲领。而且即便如此也是必须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以赢得自由党的支持,后者在一战前英国政坛的地位使得力量微弱的新生政党不得不与之结盟以扩大影响。不过这十年间(1910-1920)工党确实在稳步发展,1922年大选是工党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标志,它开始以议会第三党的角色出现。早在1918年新党章通过时,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便开始接替劳工主义成为工党官方的意识形态。新党章“第四条”社会主义条款虽然未能在当年的大选中为工党带来明显社会效应,但是一战后伴随着自由党的衰落,工党的潜力却因其社会主义倾向而充分释放。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英国人开始转变对社会主义的看法,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完胜并形成第一个多数派政府。工党在1945年的瞩目成就得益于公有制和福利国家的承诺,这也是英国式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基石。战后英国的经济社会现实非常有利于工党政府将上述构想付诸实践,而事实证明第一届工党内阁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但是进入50年代以来,英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中产阶层的日益壮大使得浮动选民的比重上升。对于阶级色彩非常明显的工党来说,它不得不面对民众对其社会主义信仰的疑惧。50年代工党在大选中接二连三失利,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伴随着工党离开政府,修正主义思潮对公有制的反拨造成党内分歧与争论愈发明显。1964年威尔逊以“科学革命”与公有制的结合赢得大选,这给英国民众以“现代化英国"的许诺同时也短暂弥合了党内的裂痕。然而工党政府的宏伟蓝图却因英国经济持续的颓势而捉襟见肘,第一届威尔逊内阁除了在应付前政府留下的困局和巩固议会多数两方面取得些许成就外,尚未带来“科学革命”就已下野。对工党来说更严重的是左右翼的倾轧从端倪初现走向白热化。虽然1974年工党再次执政,客观经济形势却更加恶化。工党对英国社会的变化仍缺乏清醒认识。而随着罢工浪潮的高涨,党内左翼逐渐与工会势力联合起来加强了对全党的控制。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2年连续四次大选英国民众拒绝相信工党,这是对其日益左转的激进姿态的否定,更是工党社会主义信条全面危机的表现。不过,实质性的转型早在1987年就已开始,政策反省运动和组织结构改革为工党带来了活力。“社会主义的守门人”富特交出领导权使得左翼控制工党的时期结束。金诺克、史密斯和布莱尔前后相继对工党的指导思想和与工会关系做出调整。左翼的偏执曾将工党引向永远淘汰出局的险境。然而80、90年代是工党深刻反思与调整的时代,1995年新“第四条”的出台和党章的修订则是对这一转变历程的总结:工党已完成了从阶级党向全民党的过渡,它将变得越来越像保守党,抑或是它们变得更像彼此。工党1997年大选的胜利与其在1945年的成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前只属于北部老工业区的政党现在同样能从南部的中产阶层中获得高支持率。虽然北部选区仍是工党的重要阵地,但它在南方的进展同样显着。“第三条道路”不仅为英国带来了连续十三年的工党政府,即便在保守党接过权力时它也是今天英国最好的选择。

胡玉琦[5](2010)在《财富魔笛》文中研究指明引子17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虽然没有征服整个世界,却在澳大利亚一条风景如画的小河边发现了一群悠然嬉戏的黑天鹅。这一发现,彻底崩溃了欧洲人的白天鹅信念。于是人们便把黑天鹅的存在代表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意

魏燕[6](2005)在《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 ——阿尔费雷德·卡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1915—1998)的批评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其间经历了美国文学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文学批评从“鉴赏式”到“理论化”的转折,美国社会从自由主义到保守主义的变化等等。尽管卡津的思想在此期间既复杂又矛盾,但他的批评一直以理解人为中心,力求在道德和美之间寻求平衡。他的批评方法强调个人的感悟和独立的思考,不忘某一文学作品总是某一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某一历史传统的延续。在他看来,批评家应当具备理解过去的“历史感”和展望未来的“想像力”,在过去与现在的基础上重写历史,昌明传统、融化新知、开拓未来,最终能够超越自己所处文化的限制,写出启发后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文章中蕴含的批判思想,文学研究应当“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 卡津出生于20世纪初“新自由”的美国社会,却在后半生看到了保守主义不可遏制的发展态势,他早年的乐观主义思想、社会改革的希望终成泡影。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却在大屠杀之后失去了对人的信任;他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却看着现代主义的反叛精神随着“新批评”的泛滥而体制化了。总的说来,卡津是一个对未来感到失望的进步主义者,一个批判传统的传统主义者。

张里[7](2002)在《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文中指出 微软(中国)泼来的是冷水最让北航代表队寒心的还是来自微软(中国)对参赛作品的白眼,这也是让北航代表队最感到没有信心的地方。正如代表队成员王京所说的“我们有信心,但微软不给”。实际情况是,微软(中国)专家在看过北航解决方案后肯定地说:“你们的作品太烂了。我看过印度作品,比你们强多了,你们这样肯定不行。”微软(中国)泼来的冷水也有原因。

二、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社科类文本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 ——以《非自然叙事诗学》第七、八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Parenthesis
    3.1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Brief Introduction to Parenthesis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Paren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4.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ritical Parenthesis
        4.1.1 Restructuring
        4.1.2 Splitting
    4.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Explanatory and Complementary Parenthesis
        4.2.1 Parenthesizing
        4.2.2 Literal Translation
        4.2.3 Amplification
        4.2.4 Integrating
    4.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Illustrational Parenthesis
        4.3.1 Dash-adding
        4.3.2 Integrating
    4.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Emphatic Parenthesis
        4.4.1 Amplification
        4.4.2 Parenthesizing
        4.4.3 Splitting
    4.5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Concluding Parenthesis
        4.5.1 Amplification
        4.5.2 Omission
Chapter Five Summary
References
Appendix: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英国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研究(1945-197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前史回顾
    三、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和概念说明
    五、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探索与形成:60年代之前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1945-1959)
    第一节 战后初期工党的“第三势力”主张与活动
        一、贝文的欧洲“第三势力”构想与政策
        二、工党左翼的社会主义“第三势力”活动
    第二节 冷战爆发后工党的政府间合作政策
        一、冷战爆发后工党对欧政策的调整
        二、欧洲一体化初期工党“支持但不参加”的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重审与修正:盖茨克尔后期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1959-1963)
    第一节 工党的修正主义及对其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影响
        一、工党内部修正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盖茨克尔修改党章的尝试与失败及其影响
    第二节 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前后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
        一、首次申请提出前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重新评估
        二、工党在英国加入欧共体问题上的分歧与骑墙态度
        三、大选风向转变后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整与跨越:威尔逊前期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1964-1970)
    第一节 1964-1966年间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调整
        一、工党的上台及其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调整
        二、工党调整其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1966-1970年间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跨越
        一、工党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第二次申请
        二、再次被否决后工党寻求加入欧共体的持续努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向与分化:威尔逊后期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1970-1975)
    第一节 1970-1974年间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转向
        一、工党的左转及其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转向
        二、工党内部的分歧和全民公决的提出与被接受
    第二节 重新谈判和全民公决时期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
        一、重新谈判时期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
        二、全民公决时期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影响因素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工党内部复杂严重的派别分歧
        三、英国工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
        四、英国竞争性的两党制政治制度
        五、政治家对英国现实利益的考量
        六、英国人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观念
    第二节 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基本特点
        一、工党在欧洲一体化道路选择上同保守党具有相似性
        二、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工党内部不同派别间在欧洲一体化政策上分歧严重
        四、工党在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往往前后矛盾
        五、工党精英同大众之间在欧洲一体化政策上时有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3)绝梵归来(论文提纲范文)

1.雪山
2.山凹小木屋
3.山洞
4.石窑
5.飞扬殿
6.某学校宿舍
7.学校的操场
8.学校图书馆
9.教室
10.校园
11.教室
12.校园大门口
13.教室
14.某教学楼
15.校园
16.南方森林
17.弯曲的山路
18.地震废墟
19.小溪旁
20.营房宿舍
21.河水边
22.李涛家
23.兵营操场
24.一间民居
25.一座山峰之下
26.山区小火车站
27.军营
28.山的顶峰
29.某营地
30.特种兵训练营操场
31.夜空
32.某海关
33.刚果境内的一处大瀑布
34.刚果境内一民居
35.另一间小黑屋里
36.凡德诺的房间
37.扎普洛斯第山的半山坡上
38.民宅的一间小屋
39.另一间小屋
40.刚果金民用机场
41.机场大厅
42.巨石怪坡
43.石窑
44.飞扬殿前
45.水下
46.美军空中观察室
47.美国总统大办公室
48.美国国防部空中检测指挥中心
49.芝加哥城区
50.美国总统办公室
51.拉姆斯菲尔德家
52.芝加哥城区
53.美国国防部
54.芝加哥某市民家
55.芝加哥城区
56.美国总统办公室
57.美国国家安全局
58.美国防军事科学院
59.美国国防部大办公室
60.华盛顿一所学校
61.一组镜头
62.白宫小餐厅
63.公陆地带的领空
64.白宫小餐厅
65.五角大楼顶层
66.美国国防部大报告厅
67.某军事禁闭室
68.某高级手术室
69.走廊
70.美国军事科学院高级检测室
71.太平间
72.美国国防部军事检测室
73.地下核掩体
74.地下核掩体的地面
75.美国国防部大报告厅
76.保罗家
77.某军事基地
78.监视室
79.军事基地外
80.美国军事科学院
81.美国国防部大报告厅
82.某监房上空
83.美国众议院
84.小花园
85.一处军事禁区
86.橡树岭核研究基地

(4)英国大选视角下的工党主流意识形态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从2010年英国大选说起
第一章 “准执政党”时期工党参加大选的情况
    第一节 英国工党早期的选民基础
    第二节 1918年之前工党与自由党在大选中的合作
    第三节 新党章对工党竞选的影响
第二章 从高歌猛进到低谷徘徊:战后公有制主导下的大选
    第一节 1945年英国大选和工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二节 修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50年代工党大选的屡遭败绩
    第三节 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工党50年代的大选
第三章 “科技革命”时代工党大选的沉浮
    第一节 威尔逊的“科学革命”与工党重掌权力之路
    第二节 60、70年代的经济危局和罢工对工党执政的影响
    第三节 1979年大选所反映的英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第四章 “重铸工党”时代的历届大选
    第一节 左翼盛极而衰和1983年大选的惨败
    第二节 “政策反省运动”背景下工党大选的转变历程
    第三节 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和工党组织结构的改革
    第四节 “新工党”的形成和1997年大选的胜利
结语:再谈2010年英国大选
参考文献
附录Ⅰ 20世纪英国两党大选数据
附录Ⅱ 工党历届领袖列表
附录Ⅲ 20世纪历届工党内阁名录

(5)财富魔笛(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财富魔咒是游走世界的幽灵
    1.千古魔咒:富不过三代
    2.孟子的魔咒: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3. 马克思的魔咒: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
    4.托夫勒的魔咒:未来财富的不确定性
    5. 福布斯的魔咒:上了它的名单,你会死得很难看
    6.胡润的魔咒:富不过当代
    7.人性的魔咒:欲望、自私和炫耀
        ○人性的第一个魔咒,就是人的欲望。
        ○自私,这是人性的第二个魔咒。
        ○炫耀,是人性中的第三个魔咒。
第二章财富伦理的灵魂是如何做人
    1.黄金满籝,不如遗子一经
    2.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3.曾国藩的《家书》
        第一、将侯府改名为“八本堂”,以家风教子。
        第二、勤与俭,名门望族延续下去的试金石。
        第三、不给子孙留下太多物质遗产。
    4.德国人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生活教育
        ○动手教育
        ○挫折教育
        ○善良教育
    5.英国人从小注重培养绅士
        ○不娇宠,允许家长体罚孩子
        ○独立意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培养勇气,学会忍耐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6.美国人重视打造孩子的人生计划
    7.犹太人对孩子进行理性教育
        ○独特的家庭早期教育
        ○性格教育
        ○智慧教育
        ○财富教育
    8.比尔·盖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吝啬的比尔·盖茨
        ○让孩子尽早独立
        ○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引导者
    9.洛克菲勒家族的“零花钱家训”
        ○不管是穷是富,让孩子自己去挣零花钱
        ○给孩子钱要有节制
        ○控制零用钱的用途
        ○端正对孩子的爱
第三章财富秩序的核心是新的钱财观
    1.富人只是上帝财富的看管者
    2.追求财富是一种道德
    3.财富并不等同于金钱
        ○金钱是留不住的,而财富则是不可剥夺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赢得财富的真理
    4.财富是有人格的
    5.聚与散的财富哲学
    6.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7.美国富人的老钱精神
    8.做一个成熟的富人
第四章财富传承是理性的抉择
    1.中国人的继承模式“子承父业”
    2.美国的继承辅导与继承约束
    3.欧洲人的老臣辅佐与家族议会
    4.日本人的“女婿养子”制度
    5.用股权这根魔杖去荫及子孙
    6.借信托之道让财富走得更远
第五章财富永续的奥秘是文化和精神
    1.让富二代有道德地成长
        ○富人,首先是社会人
        ○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让富二代树立国家观念
    2.财富的延续在金钱之外
    3.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启示
    4.怀着感激和敬畏的心情对待财富
    5.真正的财富是内心富贵
    6.财富的本质是: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拥有
第六章财富接力的本领是从小积累的
    1.为孩子做一个“零花钱”的理财计划
        ○储蓄意识
        ○投资意识
        ○消费意识
    2.参加“省钱夏令营”
    3.建立一个“道德银行”
    4.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
    5.一切从最底层奋斗起
    6.让孩子成为财富的种子
    7.走出“幸运精子俱乐部”
第七章吹响财富帝国的魔笛
    1.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做义工
    2.做一件事让更多的人追随你
    3.说服一个老板接受你的方案
    4.推销一个有慈善力的魔笛产品
        ○说服父母同意你的计划
        ○销售资金
        ○管理好你的财务,做好财务分配
        ○建立一个客户档案
    5.建立一个财富魔笛俱乐部
        ○小学阶段
        ○中学阶段
        ○大学阶段
        ○踏入社会
    6.每个人都能建立你的财富帝国

(6)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 ——阿尔费雷德·卡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第一节 艰难的历程:从落魄青年到纽约文人
        1、成长的道路
        2、学术的发展
    第二节 前人的足迹:美国社会文化批评的先驱者
        1、进步主义的沃侬·路易·帕灵顿
        2、理想主义的范·威克·布鲁克斯
        3、激进主义的亨利·路易·门肯
        4、独立自由的埃德蒙·威尔逊
    第三节 并行的脚步:两种极端的批评
        1、教条的批评: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
        2、审美的批评:“新批评”
第二章 以人为本—卡津的文学批评观
    第一节 历史的批评:对道德思想的坚守
        1、文学批评需把握历史与现实
        2、美国文学批评的存在问题和卡津对美国文学的爱恋
        3、批评家不是艺术家而是思想家
    第二节 个人的感悟:对艺术美的体验
        1、批评家的智慧是思想和感情的结合
        2、批评家是“偏见”的维护者
        3、批评是文学的分支
    第三节 批评的目的在于理解人
        1、批评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理想
        2、没有争论就没有批评
第三章 昌明传统、融化新知—卡津对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第一节 本土主义的兴起:美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890—1896)
        1、美国现实主义与欧洲现实主义的差异
        2、美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平民主义和疏离感
        3、豪威尔斯与传统价值观的失落
    第二节 思想火花的碰撞:美国现代文学的发展(1896—1917)
        1、追随欧洲潮流的颓废派美国文学和两位与众不同的小说家
        2、追求思想解放的第二代现实主义作家
        3、推动现代思想发展的优秀学者
        4、复兴民族精神的理想主义
    第三节 伟大的解放:美国现代文学的繁荣(1918—1929)
        1、新的现实主义的出现
        2、唯美主义与严肃文学
        3、自由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批评
        4、作为主流作家的迷惘的一代
    第四节 矛盾的暴露:美国现代文学的危机(1930—1940)
        1、自然主义的复辟
        2、陷于危机的文学批评
        3、夸张的文风与痛苦的精神
        4、美国民族文学的重新发现
第四章 在道德和美之间寻求平衡—卡津对美国文学与文化的感悟
    第一节 思想史的研究者
        1、批判的自由主义思想家
        2、保守的道德观
        3、批评家不是“陌生人”而是“疏离者”
    第二节 “文学性”对抗“理论化
        1、美国文学批评走向“理论化”的原因
        2、卡津对“文学性”的辩护
        3、走向“自我意识”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社科类文本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 ——以《非自然叙事诗学》第七、八章为例[D]. 刘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2]英国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研究(1945-1975)[D]. 石峰可.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3]绝梵归来[J]. 佟学. 电影文学, 2012(14)
  • [4]英国大选视角下的工党主流意识形态演变[D]. 张子恺. 南京大学, 2012(10)
  • [5]财富魔笛[J]. 胡玉琦. 中国作家, 2010(23)
  • [6]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 ——阿尔费雷德·卡津研究[D]. 魏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7]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J]. 张里. 程序员, 2002(01)

标签:;  ;  

骄傲,从盖茨手中接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