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4例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4例临床分析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太[1](2019)在《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分析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探讨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根据Hunt-Hess分级量表,评估患者术前病情程度,分为Hunt-Hess分级0-Ⅲ级组50例(84.7%)和Ⅳ-Ⅴ级组9例(15.3%);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并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性别与年龄分布:本组资料59例患者,男性30例(50.8%),女性29例(49.2%),男女比例1.03:1;患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3.37±8.99)岁,40-6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出现突发头痛47例(79.7%),伴有恶心呕吐42例(71.2%),运动障碍7例(11.9%),癫痫发作3例(5.1%),神志清36例(61.0%),浅昏迷14例(23.7%),中度昏迷9例(15.3%)。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94.9%),未破裂动脉瘤3例(5.1%);合并额叶血肿17例(28.8%),脑室出血13例(22.0%)。3.动脉瘤特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位于A3段46例(78.0%),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A2段9例(15.3%),A4、A5段4例(6.8%)。主要为小型动脉瘤(<5mm)37例(62.7%),一般动脉瘤(≥5mm-<15mm)16例(27.1%),大型动脉瘤(≥15mm-<25mm)4例(6.8%),巨型动脉瘤(≥25mm)2例(3.4%),多发动脉瘤10例(16.9%)。4.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时机:早期手术组30例(50.8%),中期手术组21例(35.6%),延期手术组8例(13.6%)。手术入路:46例(78.0%)采用纵裂入路,13例(22.0%)采用翼点入路。5.围手术期并发症: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共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22.0%),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共6例(10.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11.9%),分别是术后再出血1例(1.7%),大面积脑梗死1例(1.7%),脑梗死1例(1.7%),脑积水3例(5.1%),脑水肿1例(1.7%)。术后死亡3例(5.1%)。6.预后评估:术后3月时对本组资料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均行GOS评分,预后良好52例(88.1%),预后不良7例(11.9%)。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18.0%vs88.9%,P<0.001)和脑室出血(16.0%vs55.6%,P=0.019)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10.0%vs88.9%,P<0.001)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4.0%vs55.6%,P<0.001)。结论:1.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常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多位于A3段,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主要为小型动脉瘤;多在早期行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纵裂入路。2.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开颅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袁瑶[2](2019)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以及Fishier分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CT扫描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3D-CTA和DSA检查出的动脉瘤患者76例,并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来验证这两种检查的检出率。(1)对比CTA和对比DSA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2)评价Fisher分级与GOS评分的相关性;(3)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差的患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结果: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71例,共有7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共有67个动脉瘤瘤体;DS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67例,共有6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6.1%、90.5%、80.0%及89.9%,DS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8.6%、93.2%、80.0%及92.4%,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G=-0.879,P=0.000<0.05,患者的出血量、出血位置及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即随着Fishier分级增加,GOS评分降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发生CVS的可能性较其余颅内动脉大,且预后差(χ2=11.213,p=0.047<0.05)。结论: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常规检查手段;Fishier分级能够很好的从影像学角度通过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从而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下一步的手术方案的制定、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更加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的预后的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预后差,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周根[3](2019)在《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级别aSAH的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患者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联合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分别为Ⅳ级有24例、V级有8例;其中16例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联合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A组),另外16例患者入院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B组);根据术后CT、TCD及临床症状,判断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脑梗塞,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对2组患者治疗后第1、3、6月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A组发生脑血管痉挛5例、脑积水9例、脑梗塞6例,住院时间(25±8)d;B组发生脑血管痉挛8例、脑积水11例、脑梗塞9例,住院时间(28±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个月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患者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可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3个月及半年恢复水平。

刘盛杰[4](2018)在《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血管影像检查阴性的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差异,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进行长期临床随访,观察患者长期预后。方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在2011年4月–2014年5月期间,收住院完善血管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共404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11人,首次未发现病因的为93人,3个月后1个病例复查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不明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为92例,我们对这些血管检查阴性的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病人进行回顾分析,与31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CT的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脑积水发生率、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及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对92例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性别、年龄(≤60岁、>60岁)、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糖尿病病史、是否吸烟进行分组。结果用改良的Rankin评分进行评估。并对预后良好者进行了长期临床随访。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在阴性组和动脉瘤组患者之间虽存在一定差异,但仅高血压方面的诱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Hunt&Hess分级与动脉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T的Fisher分级与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在阴性组与动脉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并发症脑积水及脑缺血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两组之间存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的15例患者中13例死亡,其中8例在医院死亡、5例自动出院后短期内死亡,13例患者中入院Hunt&Hess分级5级者2例、4级者4例(其中1例二次出血)、3级者3例、2级者4例,Hunt&Hess分级2级的死亡患者1例既往肝硬化、肝癌、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住院期间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低蛋白血症,1例住院期间并发胰腺炎、肠梗阻,1例住院期间并发血小板减少,1例发现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15例患者中另外2例入院Hunt&Hess分级均2级,1例并发肺栓塞,出院MRS 4级,1例并发脑积水,出院MRS3级;本研究92例不明原因的SAH患者中,二次出血者1例,约占1.1%;脑缺血者为2例,约占2.2%(其中1例为基底节区梗死,1例为一过性脑缺血;脑积水者2例,约占2.2%,均不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与不良预后存在相关性,而性别、糖尿病史、吸烟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出院后MRS 0-1级62例成功随访患者,1例死于心脏病,1例患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患者出现脑梗死,无再次出血患者。结论: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二次出血、脑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仍存在;高血压、高龄为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出院时MRS0-1级患者长期预后良好。

谭相如,陈军[5](2017)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及腰穿确诊,突发剧烈头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大量出血、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为主要死亡原因。本组68例患者中,治愈38例;中重残20例,其中大量出血致残10例,迟发性缺血性障碍3例,再出血4例,脑积水3例;死亡10例,其中大量出血4例,再出血2例,脑积水2例,迟发性缺血性障碍2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病因诊断、针对病因给予治疗、预防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张彩云,王涛,王建峰,张晨红,陈华,王婉,吕日琅,任春娟[6](2015)在《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回顾自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我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再出血季节、感染、激动情绪、吸烟、酗酒、便秘、咳嗽、运动过早或加剧等数据进行生存分析,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我们观察的160患者中,年龄16-86岁,平均年龄46.5±16.5岁,男性共132例,女性28例,共有42例发生再出血。通过对患者众多情况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感染、激动情绪、酗酒、便秘、年龄、高血压、咳嗽、冬季,P<0.05,将之纳入多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激动情绪(P=0.000)、酗酒(P=0.002)、便秘(P=0.003)、年龄(P=0.000)、高血压(P=0.000)、咳嗽(P=0.000)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激动情绪、酗酒、便秘、年龄、高血压、咳嗽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应注意情绪、饮酒、血压的控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镇咳药控制咳嗽。

佟贵锋[7](2014)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54例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28例(再发组)患者为住院期间再出血的病例,同期住院的226例(对照组)患者为住院期间未再出血的病例。对两组患者的有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再出血与性别、年龄、干预时间、既往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存在子囊及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数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高血压分级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关系。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干预时间、动脉瘤存在子囊、动脉瘤大小、合并高等级的Fisher分级、H-H分级和高血压分级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2~3级)、高等级Fisher分级(Ⅲ~Ⅳ级)、高等级H-H分级(Ⅲ~Ⅴ级)、动脉瘤存在子囊、动脉瘤大小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两组患者在性别、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史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和数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患者GO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再发组的病死率为42.9%(12/28),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0.2%(23/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血压收缩压Fisher分级(Ⅲ~Ⅳ级)、H-H分级(Ⅲ~Ⅴ级)、动脉瘤存在子囊、动脉瘤直径≥10mm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能降低再出血率。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会显着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李红芳[8](2013)在《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4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呈阴性的临床病例特点、原因分析及诊疗策略,并分析其与首次DSA阳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差异。以指导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与预后,降低该疾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自发性SAH患者307人,均于入院1h内对病人进行Hunt-Hess分级,入院后3h完成颅脑CT检查并依据CT结果完成改良Fisher分级,入院72h内完成DSA检查,据DSA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DSA阳性组和DSA阴性组。对两组的性别、诱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癫痫发作、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CT表现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morrhage, PNSAH)的患者数量、内科治疗后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再出血率、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死亡率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对其中的44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特征、并发症发生率、预后、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在出血后2-3周进行DSA或CTA、MRA的复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及预后。讨论其在临床特点与DSA阳性组的差异,分析病因,并评估其预后,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结果: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组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高血压诱因与DSA阳性组存在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首次DSA阴性患者2-3周后行DSA复查,6例患者重新获得了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诊断,14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2-3周复查脑血管造影仍无阳性发现,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不明。6例重新获得了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均给予介入栓塞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有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栓塞后,并发再出血死亡;另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并发额叶出血,经外科血肿清除手术后恢复良好,仅遗留言语不清后遗症。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的比率占31.8%。44例患者没有发生脑积水、不可逆性脑血管痉挛者。随访结果为4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无明确神经系统后遗症。仅1例遗留言语不清后遗症。结论:首次DSA检查结果呈阴性的SAH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病者少。SAH患者脑血管造影阴性的首位原因是PNSAH(占31.8%)。其他原因可能是脑微小动脉瘤、脑血管痉挛、隐匿性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高位脊髓血管畸形,少数为投射技术误差等造成的假阴性。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PNSAH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可以不必重复造影。其它患者均应在2~3周后行DSA复查或CTA、MRA。如反复同一部位出血而DSA阴性时,应考虑有病变存在。行MRI检查,如果发现有血管痉挛,应该重复造影,如果仍无发现,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下手术探查甚至手术探查。

蔡红星,倪白云,张婧[9](2010)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普内科及神经内科7年收治的127例SAH患者和28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发生率18.06%,高峰在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多发生在冬季;再出血组平均年龄比SAH组低9.01岁,男性多于女性,为2.1∶1;再出血组病死率高达71.43%,比SAH组21.26%明显增高(P<0.01);高血压病、激动、长期的烟酒史和感染等均是再出血间接危险因素。结论 SAH急性期和恢复期,需对再出血可控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秦东旭,张功义,阮金成,侯玉武,高海峰[10](2021)在《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Hunt-Hess分级为Ⅳ级和Ⅴ级中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Ⅳ级患者24例,Ⅴ级患者10例),26例Hunt-Hess分级为Ⅲ级及以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技术进行诊断,根据住院患者指标资料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相关指标、脑积水发生情况、破裂动脉瘤再出血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各项数据进行筛选调查,调查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的死亡率。根据调查结果和医院资料对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状性脑血管痉挛指数分别为(7.14±1.22)、(2.15±1.08),观察组表现为脑血管痉挛;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73.5%、61.5%,动脉瘤再出血几率分别为67.6%(23例)、42.3%(11例), GCS评分(3.14±1.12)、(4.34±1.07),观察组表现为中到重度昏迷;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后1年、2年死亡率分别为20.6%(7例)、32.4%(11例)和11.5%(3例)、15.4%(4例)。中低分级的对照组相同的各项指标均低于观察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状况差,残疾率和死亡率高。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临床评估
        2.3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诊断、位置和分类
        2.4 手术治疗情况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
        2.6 预后评估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性别与年龄分布
    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
    3.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特点
    4.手术治疗情况
    5.围手术期并发症
    6.预后
    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8.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破裂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级别aSAH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影像学检查
    3. 治疗方法
    4. 评价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临床资料及分组
        1.3.2 各平分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动脉瘤组与血管检查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分析
    2.2 血管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2.2.2 多因素分析
    2.3 随访结果
讨论
    3.1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
        3.1.1 临床特点
        3.1.2 住院期间并发症
        3.1.3 治疗及出院时MRS评分
    3.2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检查特点
    3.3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学分析
        3.3.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3.2 药物原因
        3.3.3 脑血管痉挛
        3.3.4 动脉瘤本身原因
        3.3.5 其它原因
    3.4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检查的复查
    3.5 影响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3.6 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长期预后及随访
    3.7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1.3 临床表现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
    1.2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2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2.3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讨论

(7)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再出血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1.2.2 再出血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1.2.3 再出血对患者预后评分及病死率的影响
    1.2.4 再出血的时间分布
1.3 讨论
    1.3.1 年龄、性别与再出血的关系
    1.3.2 干预时间与再出血的关系
    1.3.3 动脉瘤部位、形态、存在子囊、大小和数量与再出血的关系
    1.3.4 入院时Fisher分级、H-H分级与再出血的关系
    1.3.5 入院时高血压分级与再出血的关系
    1.3.6 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与再出血的关系
    1.3.7 吸烟史,饮酒史与再出血的关系
    1.3.8 再出血对预后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与分组
        1.2.2 量化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首次DSA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组间临床分析比较
    2.2 首次DSA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组间治疗与预后比较
    2.3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4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讨论
    3.1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发病特点讨论
    3.2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治疗方式讨论
    3.3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诊断方法
    3.4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分析
        3.4.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4.2 颅内动脉瘤本身的因素
        3.4.3 脑血管痉挛
        3.4.4 海绵状血管瘤或一些隐匿性血管畸形
        3.4.5 造影技术误差
        3.4.6 其他原因
    3.5 首次DSA阴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讨论
    3.6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DSA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探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再出血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再出血的时间和季节
    2.2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
    2.3 两组病死率比较
3 讨论
    3.1 SAH再出血临床特点
    3.2 SAH再出血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3.3 预防措施

(10)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1.2.2 分级测试
        1.2.3 相关指标调查统计
        1.2.4 出院跟踪回访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相关指标及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脑积水指标统计比较结果
    2.3 两组患者动脉瘤再出血比例
    2.4 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比较
    2.5 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死亡率比较
3 讨 论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张斌太. 青岛大学, 2019(03)
  • [2]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D]. 袁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级别aSAH的预后分析[D]. 周根.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血管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9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D]. 刘盛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5]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J]. 谭相如,陈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7(36)
  • [6]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张彩云,王涛,王建峰,张晨红,陈华,王婉,吕日琅,任春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27)
  • [7]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佟贵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8]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4例临床分析[D]. 李红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9]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 蔡红星,倪白云,张婧. 中华全科医学, 2010(09)
  • [10]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J]. 秦东旭,张功义,阮金成,侯玉武,高海峰. 医药论坛杂志, 2021(17)

标签:;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4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