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蚊净香草叶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16)在《非洲菊组培苗继代增殖与液体生根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非洲菊组培苗作为试验材料,对其继代增殖和液体生根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继代增殖过程中通过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的处理,解决组培苗的整齐度、增殖系数和腋芽节间伸长不同步的问题;液体生根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激素种类和浓度、不同的液体体积、不同的蔗糖浓度、不同的品种、不同株数的处理,对非洲菊组培苗的各形态以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进而筛选出适宜液体生根培养基的激素种类和浓度、液体体积、蔗糖浓度,为非洲菊组培苗的大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合理搭配,可使组培苗节间伸长,并保持较高的增殖系数和较好的整齐度,适宜的培养基分别为:KT1.0+IAA0.1+GA0.2、 KT1.0+IAA0.1+GA0.5和KT1.0+GA3.0。单独使用赤霉素无法达到增殖系数、整齐度和腋芽节间伸长同步的效果,随着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赤霉素的效应。2.液体生根培养基内最适的液体体积为5ml,组培苗的根系表面生有绒毛,生根早,生根率达到100%。当液体体积过大时,反而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生根变慢,生根率降低,叶绿素含量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甚至低于固体对照,且液体过多会导致根系呼吸不畅。液体体积过小,根系又细又小,液体干的快,组培苗长势弱,后期萎蔫。3.不同的激素种类及配比对非洲菊的组培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中液体生根培养基最适的激素组合为:IBA0.2mg/L,生根率达100%,此培养基培养的组培苗长势好,综合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均达到了理想状态,IBA的效果总体上优于IAA。4.培养基不添加蔗糖时,组培苗的生根率仅有50%。当蔗糖浓度增加到20g/L时,组培苗生长状况最好,综合素质最高。当蔗糖浓度过低时,均会影响组培苗的生根时间、生根率、叶绿素含量、根系的吸收活力以及根吸收面积。5.当液体培养基蔗糖浓度为20g/L,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为IBA0.2mg/L,液体体积为5ml时, ‘法莱伦斯’ ‘红极星’和‘F169’三个非洲菊品种均生长良好,指标均优于固体对照,对于‘水粉’和‘深春’两个品种需要应用不同的培养基,还有待于试验的进一步探索。6.当液体培养基接种密度为1O株/瓶时,组培苗的生根整齐度、生根率及生长状态均较好,且生根率达到了90%,20株的次之,30株的总体表现最差。
刘晓青,朱世东,张克永,梁丽建,佘建明,叶晓青[2](2016)在《白掌组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白掌(Spathiphyllum floribundum)是优良的室内观花观叶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在综述国内外白掌组培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外植体选择、消毒处理、激素配比、培养条件到炼苗移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白掌组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蔡寅川,李懿[3](2015)在《天竺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天竺葵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组培条件、褐化和玻璃化的控制等方面内容,分析了目前天竺葵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天竺葵组织培养发展进行了展望。
孙皎,许红梅,陈广玉,杨国慧,韩伟[4](2013)在《蚊净香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蚊净香草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外植体筛选、培养基组配、诱导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移栽管理等对组培影响的研究状况;并对蚊净香草组培存在的追求快速繁殖而忽略繁殖系数与成苗质量的关系,而有的方法虽然提高了繁殖系数、但幼苗的生长状况以及一些重要经济性状却发生了改变,甚至出现植株矮化、无花、叶片萎缩等现象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理论上对研究前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黄波[5](2013)在《保康茅苍术的组织培养与快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功效。湖北保康县的野生茅苍术资源丰富。为了促进该地茅苍术种质资源的保护及良种推广应用,本文对保康茅苍术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首先,以茅苍术的根茎侧芽、带芽茎段、节间茎段、叶片及叶柄为外植体材料,建立无菌体系;然后对侧芽、带芽茎段的萌发、增殖、生根等环节进行研究,建立快繁体系;最后对器官再生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各阶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植体消毒:于2012年10-11月选取幼嫩的根茎侧芽,清洗掉腐烂的表皮,用0.1%多菌灵溶液浸泡10min,用洗衣粉溶液浸泡5min,流水冲洗1~2h,转入超净工作台,用70%的酒精消毒30s,0.1%的升汞消毒6min,消毒效果较好。于2013年3月采集当年生健壮且无病虫害的幼嫩带芽茎段、节间茎段、叶片及叶柄等外植体。先用纱布擦洗掉表面柔毛,除不用多菌灵消毒外,其它方法与根茎侧芽相同。结果表明:带芽茎段、节间茎段、叶片消毒6min,叶柄消毒7min,能够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2)MS、DKW两种培养基中,MS更适合茅苍术带芽茎段的启动培养。腋芽萌发的最适初代培养基配方为MS + 6-BA 1.5 mg/L + NAA0.4 mg/L。(3)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 + 6-BA 2.0 mg/L + NAA 0.6 mg/L,增殖系数可达3.77,有效芽率达92.05%。(4)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NAA0.3 mg/L或MS+IBA0.3 mg/L,生根率100%。(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叶片或叶柄为外植体,采用MS+2,4-D 1.0mg/L + 6-BA 0.2 mg/L的培养基配方,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100%,且愈伤组织发生量大,质量较高。但是,愈伤组织未能分化出不定芽。(6)以叶片、叶柄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直接再生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外植体逐渐褐化死亡,有待进一步研究。
曹智,陈盛,赖呈纯,肖文艳[6](2012)在《羧化壳聚糖对蚊净香草外植体诱导过程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蚊净香草叶柄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羧化壳聚糖对其诱导过程各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蚊净香草叶柄初代培养基中,附加4g·L-1羧化壳聚糖使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组提高8.57倍;附加2g·L-1羧化壳聚糖使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比对照组提高了3倍;叶片初代培养基中,附加2g·L-1羧化壳聚糖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是对照组的3.5倍。说明羧化壳聚糖能提高蚊净香草叶柄和叶片中相关酶活性,从而使愈伤组织诱导的效率更高。
曹智,陈盛,罗志敏,林荣明,范海斌[7](2012)在《羧化壳聚糖在蚊净香草组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羧化壳聚糖在蚊净香草组培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中附加2 g/L羧化壳聚糖,有利于提高蚊净香草诱导率;附加4 g/L羧化壳聚糖,试管苗增殖率达6倍,且根系发达。
杨俊杰[8](2009)在《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炎抑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洋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 L.)又称母菊,为菊科母菊属(Matricaria)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草香气,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香料植物。本文首先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洋甘菊再生体系,后运用多因子正交试验优选出较佳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运用GC-MS技术对洋甘菊挥发油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并对洋甘菊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体内抗炎及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了研究,旨为洋甘菊的种植、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洋甘菊再生体系。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灭菌措施对洋甘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洋甘菊种子的灭菌措施;灭菌后的种子置MS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无菌苗,以无菌苗的顶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及不同蔗糖浓度对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对不定根诱导影响,筛选出适合甘菊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建立起一套高效快速的洋甘菊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适合洋甘菊种子的灭菌措施为:75%酒精30s+3.5%次氯酸钠15min+2%次氯酸钠10min;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5 mg·L ?1 +NAA0.5 mg·L ?1 ;碳源以蔗糖浓度3%最佳;适宜洋甘菊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1.0 mg·L ?1 +NAA0.5 mg·L ?1 +6-BA 0.2 mg·L ?1 ;试管苗移栽的最适基质为蛭石:珍珠岩:草炭(1∶1∶1)。2.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以影响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的四个主要因子提取时间、加水量、药材粒径和浸泡时间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花序浸泡时间6小时、加水量为洋甘菊干花序质量的8倍、提取时间10小时、药材粒径为中等粒径条件下,洋甘菊挥发油的得率最高。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洋甘菊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鉴定了23种化合物,其中烯、烯醇、酸、醛、酮类化合物19种,占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96.3%;烯和烯醇化合物占14种,占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96.19%;烷烃化合物一种,相对含量的0.30%;酸类化合物四种,相对含量为7.93%;醛类化合物占总含量的1.51%。其中,洋甘菊挥发油中最有价值的成分母菊薁的相对含量为5.31%。四氢-2,2,6-三甲基-6-(4-甲基-3-环己-1-烯)-[3S-[3α,6α(R)]]-2氢-吡喃-3-醇在挥发油中的含量最高为32.06%,四氢-α,α,5-三甲基-5-(4-甲基-3-环己烷-1-基)-[2S-[2α,5β(R@]]-2-呋喃甲醇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18.74%,2-(4-甲基烯环己烷)-1-丙醇的含量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18.19%。含量在前三位的化合物总的相对含量的68.99%,是洋甘菊挥发油的最主要组分。4.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具有较强的相对还原能力,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在0.2mL/mL时,其还原能力达到50.3%;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达到0.4mL/mL时对脂质体过氧化物的抑制率达到47.9%;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为0.6mL/mL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51.1%,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4.4%。洋甘菊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与其浓度成量效关系,其抗氧化作用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5.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体外抑菌作用。通过杯碟法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成分常见的霉菌和细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真菌和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强,且洋甘菊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洋甘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50%,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MIC值都为25%。对霉菌的抑制作用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根霉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其对根霉的MIC值为6.25%;而对青霉和黑曲霉的MIC值分别为50%和75%。6.通过洋甘菊挥发油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抑制作用及对炎症渗出液中TNF-α以及IL-Iβ含量的影响的研究、通过对棉球植入法致大鼠肉芽增生、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等的抑制作用的研究,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的体内抗炎作用。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各剂量组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中剂量组在0.5h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1h肿胀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在0.5h、1h、3h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洋甘菊挥发油对蛋清致急性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洋甘菊挥发油各剂量组对肉芽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肉芽净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大剂量组肉芽湿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慢性炎症的肉芽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洋甘菊挥发油各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量组肿胀度较模型对照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急性炎症引起的肿胀、渗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刘玉梅[9](2009)在《天竺葵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作为一种世界性花卉,天竺葵不仅具有极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可改善居住环境,还是重要的医药、化工原料。综述了天竺葵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竺葵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唐旭日,石文山[10](2008)在《蚊净香草的离体快速繁殖工艺流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蚊净香草的侧芽、展开幼叶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IAA,进行外植体的启动培养。结果为:侧芽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6-BA0.2mg/L(单位下同)+IAA0.1,叶片和叶柄的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6-BA0.5~1.0+IAA0.25~0.5。快速繁殖培养基以6-BA0.2+I-AA0.1最好。生根以1/2MS+NAA0.2效果较好。适宜的移栽基质为草炭3:蛭石2:珍珠岩1,移栽时用保护性杀菌剂多菌灵等防止杂菌的滋生,可以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二、蚊净香草叶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蚊净香草叶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洲菊组培苗继代增殖与液体生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外植体的选择 |
1.2 培养基的选择 |
1.3 初代培养 |
1.4 继代增殖培养 |
1.5 生根培养 |
1.6 驯化移栽 |
1.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非洲菊组培苗的继代增殖 |
2.2.2 非洲菊组培苗的液体生根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非洲菊组培苗继代增殖的影响 |
3.2 非洲菊组培苗的液体生根 |
3.2.1 不同液体体积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3.2.2 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蔗糖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3.2.4 不同品种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3.2.5 不同接种数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非洲菊组织培养的继代增殖过程 |
4.2 非洲菊组培苗的液体生根培养过程 |
4.2.1 不同液体体积对非洲菊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4.2.2 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4.2.3 不同浓度蔗糖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4.2.4 不同品种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4.2.5 不同接种数对非洲菊组培苗液体生根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2)白掌组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白掌组培研究概况 |
2 外植体选择及消毒 |
2.1 外植体的选择 |
2.2 消毒 |
3 诱导及增殖培养 |
3.1 诱导途径 |
3.2 基本培养基 |
3.3 激素 |
3.3.1 激素种类对白掌诱导增殖的影响 |
3.3.2 激素配比对白掌诱导增殖的影响 |
3.4 培养条件 |
3.5 培养方式 |
4 生根培养 |
5 炼苗移栽 |
5.1 炼苗 |
5.2 移栽 |
6 建议 |
(3)天竺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 |
1.1 外植体的选择 |
1.2 外植体灭菌和处理 |
2 培养基的选择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
4 培养条件的影响 |
5 褐化与玻璃化控制 |
6 小结与展望 |
(4)蚊净香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筛选 |
1.1 不同器官再生能力的差异 |
1.2 外植体的大小和接种方式对再生能力的影响 |
2 培养基组配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3 诱导培养 |
4 继代增殖培养 |
5 生根培养 |
6 移栽管理 |
6.1 基质筛选 |
6.2 移栽管理 |
7 前景展望 |
(5)保康茅苍术的组织培养与快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苍术属植物概况 |
1.1.1 茅苍术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1.1.2 苍术属植物资源概况及分布 |
1.1.3 苍术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
1 1.4 茅苍术的主要应用 |
1.2 国内外对茅苍术的研究进展 |
1.2.1 生物学及栽培学研究 |
1.2.2 遗传学研究 |
1.2.3 药理学研究 |
1.2.4 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 |
1.2.5 其它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技术路线 |
2.3 试验方法 |
2.3.1 无菌体系的建立 |
2.3.2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2.3.3 快繁体系的建立 |
2.3.4 组培苗的炼苗移栽 |
2.3.5 再生体系的建立 |
2.4 培养条件 |
2.5 试验观测指标与数据统计分析 |
2.5.1 观测指标 |
2.5.2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无菌体系的建立 |
3.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3.3 快繁体系的建立 |
3.3.1 腋芽萌发培养基激素组合的筛选 |
3.3.2 继代增殖培养 |
3.3.4 生根培养 |
3.3.5 炼苗和移栽 |
3.4 再生体系的探索 |
3.4.1 愈伤组织诱导 |
3.4.2 愈伤组织的分化 |
3.4.3 直接再生体系的探索 |
4 讨论和结论 |
4.1 讨论 |
4.1.1 茅苍术外植体的消毒 |
4.1.2 外源激素对茅苍术直接再生和间接再生的影响 |
4.1.3 组织培养中的褐化问题 |
4.1.4 茅苍术组培苗生根 |
4.1.5 本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6)羧化壳聚糖对蚊净香草外植体诱导过程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外植体消毒 |
1.3 基本培养条件 |
1.4 诱导培养 |
1.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1.6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1.7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羧化壳聚糖对蚊净香草叶柄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2.2 羧化壳聚糖对叶柄脱分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的变化 |
2.3 羧化壳聚糖对叶柄脱分化过程中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的影响 |
2.4 叶片脱分化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
3 讨 论 |
(8)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炎抑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仪器和试药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3 试验方法 |
3.1 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3.2 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 |
3.3 洋甘菊挥发油有效成份分析 |
3.4 洋甘菊挥发油对自由基消除能力的研究 |
3.5 洋甘菊体外抑菌实验 |
3.6 洋甘菊挥发油抗炎作用研究 |
结果与分析 |
1 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2 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 |
3 洋甘菊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4 洋甘菊对自由基消除能力的研究 |
5 洋甘菊挥发油体外抑菌实验 |
6 洋甘菊挥发油抗炎作用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发表论文 |
(9)天竺葵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竺葵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
2 天竺葵的繁殖技术 |
2.1 扦插繁殖 |
2.2 播种繁殖 |
2.3 组织培养 |
3 栽培管理 |
3.1 栽培管理技术 |
3.2 栽培生理研究 |
4 结语 |
四、蚊净香草叶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洲菊组培苗继代增殖与液体生根的研究[D]. 刘静.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2]白掌组培技术研究进展[J]. 刘晓青,朱世东,张克永,梁丽建,佘建明,叶晓青.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3)
- [3]天竺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蔡寅川,李懿. 福建农业科技, 2015(03)
- [4]蚊净香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孙皎,许红梅,陈广玉,杨国慧,韩伟. 北方园艺, 2013(24)
- [5]保康茅苍术的组织培养与快繁研究[D]. 黄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6)
- [6]羧化壳聚糖对蚊净香草外植体诱导过程酶活性的影响[J]. 曹智,陈盛,赖呈纯,肖文艳. 福建农业学报, 2012(12)
- [7]羧化壳聚糖在蚊净香草组培中的应用研究[J]. 曹智,陈盛,罗志敏,林荣明,范海斌.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2(01)
- [8]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炎抑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杨俊杰.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9]天竺葵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刘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 [10]蚊净香草的离体快速繁殖工艺流程[J]. 唐旭日,石文山.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