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特点与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凯[1](2021)在《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机械行业的出口贸易近年来一直呈大幅上涨的态势,一方面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给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提供开拓海外市场的机遇,缓解了工程机械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带来的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出口营销模式,加快了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对现有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改进,来增加企业在目标市场的份额,以此获取最大的赢利,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亟待考虑的问题。作者以JL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文献,作为立论依据,通过案例分析法对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STP战略及4Ps营销组合策略为理论支撑,首先对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STP战略及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区域、客户类型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找出其在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具体问题,利用营销环境分析工具展开对其所处营销环境的分析,明确企业所处环境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企业应该对市场进行精准营销,以便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再次,在4Ps营销组合策略理论指导下,对其现有的营销策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主要集中在产品方面的质量、服务及技术;定价的组合策略及差异化定价;渠道的维护及创新;促销的有效促销活动。最后,结合JL公司自身情况,提出其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改进建议的实施保障。本文的研究结论既对JL公司在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方面的经营思路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同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汪有生[2](2021)在《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私募股权融资为这类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其以资金换取融资企业股权的方式并投资企业的不同阶段,以参股不参与公司具体经营的方式,在持有一段时间后再退出,整个过程时间从3-10年不等,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收益,一是企业成长的收益,二是证券化后一二级市场的套利,“高收益、高风险”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私募股权融资在给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问题,企业面对私募股权融资这个舶来品时由于准备不足或者认识不足,常常使自身处于险境。本案例公司是一家集材料开发、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加工生产、方案定制和销售支持于一身,为客户提供增值、性能稳定、专业全面的密封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工程机械密封系统解决方案、煤炭机械密封系统解决方案、气动密封系统解决方案等。本文通过梳理W公司过往私募股权融资历程,分析公司间接融资与私募股权融资的优劣势,运用企业控制权理论以及私募股权融资实操工具,并通过同行问卷调查和公司创始人及高管访谈得出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行业企业实际情况出具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该案例以中小型制造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面临的问题为案例,对类似企业提供了借鉴意义。
殷想[3](2020)在《大型液压挖掘机回转系统分析及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基础建设需求,使液压挖掘机的销量持续的增长。液压挖掘机采用的液压系统在运行时能量效率较低,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而回转机构在挖掘机工作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启制动来配合完成挖掘作业,因此开展回转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及其节能研究,对降低系统能耗和提高使用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负流量控制的70吨液压挖掘机的回转系统为研究背景,主要分析了回转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及能量损失,并对回转系统进行节能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负流量控制回转液压系统分析和回转节能液压系统的设计。阐述了传统大型液压挖掘机负流量控制回转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其能量损失形式。根据节能液压系统设计原则,针对系统的能量损失,提出了利用蓄能器回收制动能量和负载口独立调节相结合的回转节能液压系统方案。(2)回转系统负载特性及负流量控制回转液压系统能耗仿真分析。利用Pro.E搭建了挖掘机执行机构的三维模型,在ADAMS软件中分析位置变化对回转系统转动惯量的影响,得出满载工况下的最大转动惯量值。在AMESim软件中搭建负流量控制的回转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分析转动惯量和液压马达排量对回转启制动特性的影响,并对系统能量损失及可回收能量进行了量化。(3)回转节能液压系统参数优化及数学建模分析。对蓄能器和并联回油控制阀进行参数计算,并搭建蓄能器控制策略框图。通过建立回转系统动态特性的传递函数,分析影响回转液压系统运行的主要参数。(4)回转节能液压系统仿真分析。利用AMESim搭建回转节能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分析系统的能耗和蓄能器回收与释放的能量曲线,验证了新回转液压系统的节能效果,并仿真分析了影响蓄能器回收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控制信号情况下,回转单动作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基本相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此模型分析了负流量控制系统的能耗。通过回转节能液压系统和负流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对比可知,并联回油控制阀可实现对液压马达的进出口独立调节,降低了阀口节流损失和制动时系统的压力波动;蓄能器可回收回转制动时的溢流损失。综合分析回转系统能耗及蓄能器回收再利用的能量,可得出回转节能液压系统的节能率为17.13%。
王迪[4](2020)在《基于经济福利视角的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涉及国民经济多个门类的一个复合产业群体,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繁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战场,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经过70年的发展,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制造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制造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苗圩2019)。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28%以上,并培育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了“制造大国”的目标。德勤有限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16年、2013年和2010年分别发布了《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均超过美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组织在对国家的总体评价中对中国制造业也有类似的推理结论,但另一方面,世界银行统计指标显示,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10%,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占全球水平的19.3%,出口产品质量召回事件每年均有发生。2017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国中兴和华为等高技术制造产业的钳制行为,对我国信息通信产业、产业安全和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美乃至全球的股市均大幅下跌,反映了对未来制造业和市场的悲观预期。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全球排名名列前茅,在新的国际政经环境下,却为何如此“易受攻击”?尽管不少微观分析指出中国在某些产业上存在短板现象,但应如何客观、冷静和全面的评估中国制造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目前已有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已不能解释新的现象,如何评价、解释和修正已有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运营提高有效支撑,进而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优化国内和跨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策略,是急迫的任务。传统的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产业竞争力研究,过度侧重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应用,通常在微观层面上,论证在国际贸易中,各竞争对手的实力及其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搏斗中的现实,各国产业的此消彼长,有限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弱肉强食的策略效应等,产业竞争力理论的“色彩”是十分“冷峻”的(金碚1996)。但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应考虑政府管理立场,注重产业对提高本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服务和应用于社会和经济进步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评价应包含更强的福利经济分析乃至价值判断因素(金碚1997),以斯密为代表的富国裕民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可应用于新时期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不仅要关注各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如何促进国际分工、产业互补,更要注重本国(或地区)人民的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进法律法制的完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减少服务型政府的经济腐败等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制造业对福利经济(不仅仅是对本国)的贡献应纳入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近年来,各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战略措施,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制造业再回归战略”,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等,2015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些政策措施中带有经济福利的成分,但从学术研究观察,总体上缺少理论论证和逻辑依据的支持,目前,国内和国外学术界很少有关于经济福利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之间改善错位、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福利经济是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概念,福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1920年《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发表为标志,福利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经济活动对一国(或地区)人民生活福利的影响,说明如何能实现一国人民短期和长期、直接和间接福利的增长和最大化。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提高本国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一国(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必然使得别国的民族产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而使得该国的福利受到根本性损害。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可能推动(区域)经济朝着普惠、包容、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与侧重零和博弈的传统产业竞争力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梳理西方福利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福利思想及其新进展等成果的基础上,综述归纳了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的经济福利视角的具体内容,结合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的一致性分析,本文提出了福利经济和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之间三个方面的支撑和替代要素:产业现状实力表征要素、产业发展潜力表征要素、产业环境优势表征要素。即:制造业产业实力为社会福利提供了现实基础,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潜力为社会福利提供了未来保障,制造业产业环境优势与社会福利经济互相促进和成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反映机理模型的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了九个反映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假设(维度指标)。(第二章和第三章)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这个概念(复合变量)进行测量,并验证理论假设,本文结合管理学专家马庆国教授(2008)提出和验证的基于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通过收集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的正确性,收集辅助证据淘汰与假设相反的问卷问题,分别建立了“9-306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标池”,“5-101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标”,“4-21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三轮次问卷调查以及信度、效度检验后,顺利通过统计检验,建立了“4-19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即净化后得到目标层含有4个维度指标和19个具体测量指标。(第四章)基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为了能够真实反映基于经济福利视角下的国际比较,结合可获得的、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构造了复杂面板数据,即从2012-2018年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和印度等9个国家,包含4个维度指标共19个测量指标的连续8年统计数据,采用标准化的指数加权法和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向我国制造业产业理论、产业运行和产业管理等方面57位专家发出定向调查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进行权重量化,测量结果显示:近8年来,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位列第四位,排名在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之前,印度和巴西处在较弱地位。中国在产业规模上较其他国家有竞争优势,解释了对于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产业规模是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基础;在质量效益上,中国虽有小幅提高,但到目前为止,与美国、德国等工业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产业战略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比较被动的根源之一,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在产业结构上差距明显,我国应注重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而不应妄自菲薄;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中国保持小幅上升,同美、德、日相比也存在差距。根据4个维度指标和19个测量指标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和实现路径。(第五章、第六章)最后在第七章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包括评价体系、指标优化方面的改进建议。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章节安排说明、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统一编排在本文第一章的第三节和第四节。
黄虹溥[5](2020)在《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的流声耦合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升工程机械产品的舒适性,需要设计与进排气噪声频谱相匹配、性能优良的消声器对进排气噪声进行控制。消声器产品研发一般分为概念阶段、设计阶段、制造阶段、测试阶段以及量产阶段。为了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制造测试成本,数值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研发过程中。在概念阶段中消声器产品外观、内部结构的选型将受安装空间和产品成本的限制,因此需要数值方法能够高效地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筛选。相较于其它数值方法,有限元方法具有能够考虑三维复杂结构、不受平面波截至频率限制以及计算效率高等优点。尽管如此,商业软件采用的传统有限元计算方法无法考虑消声器内部的气体流动影响,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偏差仍然会导致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增加。考虑到消声器产品研发需求,本文将在传统有限元计算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一类能够考虑流声耦合效应的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方法。考虑到有流和无流两种条件下的消声器声学特性存在着联系,提出使用基于Helmholtz方程的有限元方法为概念阶段中的消声器产品进行选型。通过对双级膨胀腔和三通穿孔管消声器的声学特性进行计算,发现可调整消声器进出口管位置和内部结构来满足进排气噪声控制的不同需求。同时,无流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将为消声器声学特性对气体流动的敏感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在产品设计阶段中,消声器声学特性的计算需考虑非均匀流的影响。若消声器内部的马赫数低于0.3时,流场与声场的耦合作用可认为是单向的。通过忽略声场对于流场的影响,基于运流声场控制方程建立了消声器声学特性的流声单向耦合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了两步计算:第一步是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在流场网格上获取消声器内部气体流速的稳态分布;第二步是使用线性插值方法来确保流场信息有效地传递到声学网格中实现声学计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穿孔管消声器声学特性进行计算,发现气体流动对共振频率的影响很显着。为了降低声学特性对气体流动的敏感性,引入了锥形管来降低掠过流条件下小孔处的气流速度。通过对三通穿孔管消声器声学特性进行详细研究,明确了掠通混合流形式下的穿孔区域边界类型选取的原则。为了进一步考虑流场与声场间的双向耦合作用,通过对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建立了线性Navier-Stokes方程的频域有限元计算方法。相较于Helmholtz方程和运流声场控制方程,线性Navier-Stokes方程中的扩散项、对流项和反应项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声学模型。侧支结构和截面突扩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流声双向耦合作用下的声能量转化和涡声耗散会改变声学特性和影响消声器入射声压和透射声压的提取精度。考虑到线性Navier-Stokes方程求解变量增加带来的计算效率问题,给出了三类方法来降低有限元计算自由度。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有流条件下的Helmholtz共振器、双级膨胀腔消声器以及穿孔管消声器声学特性,给出了降低消声器声学特性对气体流动敏感性的解决方案。针对消声器产品测试阶段中出现的特定流速条件下透射声压大于入射声压的现象,提出了流声耦合作用下的线性判稳方法来预测流致噪声。该方法不考虑消声器壁面的振动,认为放大的声能量来自于不稳定的涡流结构(水力模式)与侧支结构的声学模态间的流声耦合振荡。通过假定声学系统的振荡问题是从线性状态逐步发展到非线性状态的,采用了基于控制理论的广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声能稳定判据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给出了系统失稳程度的评价指标。与Helmholtz共振器和直通穿孔管消声器的台架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流致噪声发生的频率以及对应频率的声压大小排序。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声学系统的散射矩阵和反射矩阵的调整对于声学系统不稳定性的影响。
陈建[6](2020)在《内燃叉车多路换向阀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工程机械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平衡重式叉车作为工程机械中一员,对其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多路换向阀作为内燃叉车液压系统中重要的液压控制元件,作用是控制多个液压执行元件,其优劣决定了整个内燃叉车的工作性能。为了解决国内生产的普通多路换向阀压力损失过大,系统升温过快,转向单稳系统浪费能源等问题。本文结合某液压机械有限公司研发项目,研发具有自主创新的节能降温型合流多路换向阀。主要采取理论研究、Fluent仿真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联合的办法从而开展对多路阀的深入分析:通过对多路阀流道结构的优化;结合仿真软件及叉车多路阀微动特性要求,分析常见节流槽的曲线图,设计最优节流槽;结合叉车转向系统特点,对原有进油阀片及阀芯结构进行修改。结合对多路阀的设计和计算、Fluent仿真分析,所生产的多路换向阀已符合内燃叉车的使用要求;且在实验数据的论证下,新阀与原阀相比,无论是压力损失过大、系统升温较快还是能源浪费问题,都得到改善。从而实现了整车能耗的降低,减少工程机械中液压元件的故障率。但不足之处在于对整车的降温效果有限,这仍然是我们后期努力突破的地方。在产品形成系列化和产业化后替代原有的普通多路阀,实现整车能耗的降低,同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通过此次研发,研发设计出两级U型、X型、UX型、J型等新型节流槽;从而改变了内燃叉车多路阀的阀口流量大小,增强整个车辆的相关性能;此外,还可以为其他阀类的设计研发给予了相应的数据参考及理论指导。
吕天石[7](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高鹏[8](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已见端倪,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形势下,各个制造业大国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相继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后,德国继而提出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工业4.0”规划,而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然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其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设计的。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其有效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间的海外并购这一方式来获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制造产能,但制造业的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先进制造业如何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有效途径快速地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中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理论框架准确地描述了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地位和态势的动态变化。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中下游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本身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判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实施的效果,可以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快速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这一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和海外并购进行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切入点,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不同动因驱动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获取动因驱动的海外技术并购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无论是从获取技术的角度,还是寻求品牌的角度,抑或是扩张市场的角度等,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然而,从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也就是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产业关键技术的角度来说,尽管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体上获得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了技术的追赶效应,但对于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对于当下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先进制造业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全球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来说,作用却不显着。因此,中国先进制造业想要获得产业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全球价值链锁定、实现价值链重构,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对研发的大力投入进行内生性创新来实现。
于雅楠[9](2019)在《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虽然总体上呈现恢复的趋势,但是一直发展缓慢并且动力不足,没有办法实现强劲的增长。中国工程机械想要在全球拥有竞争力不仅要在设计方面进行优化,在品质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还需要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而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成本费用中物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果能够把其充分利用加以优化,不仅仅可以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还能为企业增加利润。本文以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联物流工程机械的采购、仓储和生产配送以及销售物流环节,发现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给出整改方案,并且给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来确保方案优化的效果。结合中联重科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物流情况,从中找出企业发展中问题,最后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依托相依的理论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政策,同时对于整改措施中涉及到人、物以及费用等进行详细的资源配置,对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测和防范措施。总的来说,公司实现物流管理的主要方向为采购优化、仓储优化及销售物流优化这三个方面,公司物流管理工作的实现,需要公司各部门员工的共同配合,需要在多个策略以及各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中联重科的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改善,物流预期成本能够大幅降低,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增加利润。另外,本文的研究也能给同行业物流管理改进提供借鉴作用。
胡彦瑢[10](2019)在《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 ——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外汇风险是我国进出口企业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同时也是影响企业收入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在进口、出口和海外经营投资都面临着全方位的外汇风险。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水平较为不足,未能选择合适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受到了学者的关注,然而站在实践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工具选择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基于某一具体企业,研究其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是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的。本文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其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和外汇风险相关理论,为中联重科的实践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然后采用定性方式深入分析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情况,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论述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选择的成功与可改进之处,指出了中联重科在外汇管理工具运用中未能前瞻性地选择外汇管理工具,只选择单一的金融工具,缺乏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等不足。最后基于前文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功案例提出并论证了期权是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最佳选择之一,并给出了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策略。本文试图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为企业在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上提供分析思路和决策依据。
二、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特点与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特点与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创新点 |
1.4.1 工程机械出口现状综述 |
1.4.2 工程机械营销策略综述 |
1.4.3 研究评述 |
1.4.4 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5.1 相关概念 |
1.5.2 理论基础 |
2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STP战略与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JL公司及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状况 |
2.1.1JL公司基本情况 |
2.1.2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现状 |
2.2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STP战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2.2.1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的市场细分现状及问题分析 |
2.2.2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的目标市场选择现状及问题分析 |
2.2.3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的市场定位现状及问题分析 |
2.3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2.3.1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现状 |
2.3.2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3.1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的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同行业的竞争者 |
3.2.2 潜在的进入竞争者 |
3.2.3 替代产品的替代能力 |
3.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矩阵分析 |
4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4.1 产品策略改进建议 |
4.1.1 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
4.1.2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客户满意度 |
4.1.3 基于客户需求,推动产品创新 |
4.2 定价策略改进建议 |
4.2.1 优化产品组合定价,凸显价格优势 |
4.2.2 客户差异化定价策略 |
4.2.3 有效利用退税政策 |
4.3 渠道策略改进建议 |
4.3.1 已有渠道维护与改进 |
4.3.2 新渠道的建立 |
4.4 促销策略改进建议 |
4.4.1 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及新媒体促销 |
4.4.2 展会有效促销 |
5 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改进建议实施保障 |
5.1 资源分配均衡保障 |
5.1.1 资金分配合理化 |
5.1.2 人员分工专业化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2.1 合理规划和招聘人才 |
5.2.2 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 |
5.2.3 优化薪酬政策 |
5.3 出口风险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2 有关概念 |
1.2.1 私募股权融资的定义 |
1.2.2 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界定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框架 |
1.4 论文的展望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私募股权融资文献研究 |
2.1.2 私募股权融资产生有关问题的文献研究 |
2.2 相关理论 |
2.2.1 私募股权融资理论 |
2.2.2 控制权理论 |
第三章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现状 |
3.1 W公司发展现状 |
3.1.1 W公司基本情况 |
3.1.2 W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3.2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发展现状 |
3.2.1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发展历程 |
3.2.2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优缺点分析 |
3.3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调研分析 |
3.3.1 访谈与问卷调查 |
3.3.2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研究 |
第四章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私募股权融资不及预期的问题成因 |
4.1.1 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下游应用市场萎缩 |
4.1.2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
4.2 私募股权融资谈判议价能力不足的问题成因 |
4.2.1 我国股权投资退出渠道单一 |
4.2.2 单一估值模型很难衡量企业价值 |
4.3 私募股权融资对治理结构冲击的问题成因 |
4.3.1 不平等条款导致控制权丧失 |
4.3.2 企业方与投资方信息不对称 |
第五章 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问题的防控对策研究 |
5.1 私募股权融资不及预期的解决方案 |
5.1.1 积极拓展新应用领域抵御下游行业波动风险 |
5.1.2 商业模式创新稳定企业盈利能力 |
5.2 私募股权融资谈判议价能力不足的解决方案 |
5.2.1 创始人回购问题的解决方案 |
5.2.2 采用多种模型确保企业价值评估合理 |
5.3 私募股权融资对治理结构冲击的解决方案 |
5.3.1 股权合理设计和投资者选择 |
5.3.2 明确双方的权责和投资者选择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大型液压挖掘机回转系统分析及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挖掘机液压系统能量损失分析 |
1.3 液压挖掘机回转系统节能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型液压挖掘机回转机构节能液压系统设计 |
2.1 液压挖掘机结构组成及回转工作过程 |
2.2 回转液压系统及负流量控制原理分析 |
2.3 回转节能液压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回转液压系统负载特性及能耗仿真分析 |
3.1 回转系统负载特性分析 |
3.2 回转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3.3 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及能耗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回转节能系统参数优化及建模分析 |
4.1 蓄能器参数匹配 |
4.2 回油控制阀参数匹配 |
4.3 回转系统数学建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回转节能液压系统仿真及节能分析 |
5.1 负载口独立控制节能分析 |
5.2 回转节能液压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
5.3 回转节能液压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4 系统回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经济福利视角的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章节安排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
2.1.2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渊源和理论解释 |
2.1.3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 |
2.2 经济福利视角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
2.3 经济福利视角下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
2.3.1 制造业在经济福利中的表现 |
2.3.2 制造业创造的经济福利综述 |
2.3.3 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产业策略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反映机理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
3.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反映机理模型的理论背景 |
3.2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反映机理模型 |
3.3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反映机理的研究假设 |
3.3.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实力要素 |
3.3.2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潜力要素 |
3.3.3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环境要素 |
3.4 反映机理模型与波特钻石模型的一致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假设验证 |
4.1 指标体系建构和验证的理论基础 |
4.1.1 信度、效度理论及变量测量 |
4.1.2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 |
4.2 变量定义及初级量表的建立 |
4.3 效度检查和量表净化 |
4.3.1 测量指标的整理和检查 |
4.3.2 维度指标的整理和检查 |
4.3.3 问项净化和信度检验 |
4.4 变量检验与构建效度 |
4.5 因子分析与指标体系的假设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复杂面板数据的模型构建及测量 |
5.1 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5.2 产业数据统计口径的可比性 |
5.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和获取 |
5.3.1 逻辑指标向测量指标的转换 |
5.3.2 测量指标的数据来源 |
5.4 判断矩阵与权向量的计算 |
5.5 综合评价的计算过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制造业竞争力测量及政策意义 |
6.1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数总体情况 |
6.2 基于维度指标的中国产业竞争力分析 |
6.2.1 产业规模维度 |
6.2.2 质量效益维度 |
6.2.3 产业结构维度 |
6.2.4 产业可持续发展维度 |
6.3 政策建议 |
6.3.1 基于综合指数分析的政策建议 |
6.3.2 基于四个维度指标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的流声耦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1 解析方法 |
1.2.2 数值方法 |
1.3 消声器流声耦合问题研究现状 |
1.4 消声器自激振荡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流状态下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
2.1 声波控制方程 |
2.2 有限元方程 |
2.2.1 近似形式 |
2.2.2 边界条件 |
2.3 传递损失 |
2.4 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
2.4.1 双级膨胀腔消声器 |
2.4.2 三通穿孔管消声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流声单向耦合计算方法 |
3.1 运流声场控制方程 |
3.2 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3.3 流声单向耦合方法 |
3.3.1 计算流程 |
3.3.2 数据传递 |
3.3.3 数值误差 |
3.4 传递损失 |
3.5 穿孔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
3.5.1 直通穿孔管消声器 |
3.5.2 横流穿孔管消声器 |
3.5.3 两通穿孔管消声器 |
3.5.4 三通穿孔管消声器 |
3.5.5 直通穿孔管阻性消声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线性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方法 |
4.1 线性Navier-Stokes方程 |
4.2 有限元方程 |
4.3 数值计算 |
4.3.1 数值误差 |
4.3.2 计算效率 |
4.4 声能量与涡声理论 |
4.4.1 声能量 |
4.4.2 涡声理论 |
4.4.3 涡波 |
4.5 传递损失 |
4.6 典型结构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
4.6.1 共振器 |
4.6.2 膨胀腔消声器 |
4.6.3 穿孔管消声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流声耦合作用下线性判稳方法 |
5.1 声学系统判稳理论 |
5.1.1 状态空间模型 |
5.1.2 传递函数矩阵 |
5.1.3 稳定性 |
5.1.4 广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
5.1.5 声能稳定判据 |
5.1.6 线性散射矩阵和反射矩阵 |
5.2 基于线性Navier-Stokes方程的流致噪声预报 |
5.2.1 不稳定声学系统的候选流速和频率 |
5.2.2 广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结果 |
5.2.3 声能稳定判据的预报结果 |
5.3 实验测量 |
5.3.1 实验台架 |
5.3.2 测试过程 |
5.3.3 测量结果 |
5.4 计算实例与分析 |
5.4.1 阻式和双颈管式Helmholtz共振器 |
5.4.2 直通穿孔管消声器 |
5.4.3 反射矩阵的调整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内燃叉车多路换向阀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 多路阀 |
1.3.1 多路阀 |
1.3.2 叉车多路阀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内燃叉车多路阀的原理分析 |
2.1 平衡重式内燃叉车的结构特点 |
2.2 内燃叉车液压系统图 |
2.3 多路阀三维模型 |
2.4 多路阀有关理论分析 |
2.4.1 压力损失计算 |
2.4.2 阀杆上作用力分析及计算 |
2.4.3 多路阀的内泄漏分析 |
2.5 过流面积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燃叉车多路阀滑阀的结构设计 |
3.1 滑阀节流槽 |
3.1.1 常见节流槽简述 |
3.1.2 节流槽功能介绍 |
3.2 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标准 |
3.2.1 单一型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标准 |
3.2.2 组合型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标准 |
3.3 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 |
3.3.1 U形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 |
3.3.2 两级U形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叉车多路阀的仿真研究 |
4.1 流体力学的有关知识 |
4.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概念 |
4.1.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 |
4.1.3 Fluent软件介绍 |
4.1.4 Ansys软件介绍 |
4.2 流道模型的建立 |
4.3 模型建立和仿真结果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数学模型建立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叉车多路阀的试验验证 |
5.1 试验的目的和实验内容 |
5.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总体性能指标 |
5.3.2 压力损失试验 |
5.3.3 内泄漏试验 |
5.3.4 微动特性试验 |
5.3.5 热平衡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7)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局限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2.1.3 全球价值链“经济租”的产生和分布 |
2.1.4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2.1.5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及路径 |
2.1.6 全球价值链评述 |
2.2 先进制造业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先进制造业内涵 |
2.2.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和分类 |
2.2.3 中国先进制造业基本分类 |
2.3 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海外并购的内涵 |
2.3.2 海外并购理论 |
2.3.3 海外并购的历史 |
第3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态势 |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
3.2.1 数量和金额齐飞 |
3.2.2 第二产业为主,细分行业增多 |
3.2.3 区位不断拓宽 |
3.2.4 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 |
第4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般动因 |
4.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
4.2.1 技术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2 市场扩张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3 多元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4 品牌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3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4.3.1 并购背景 |
4.3.2 案例介绍 |
4.3.3 案例分析 |
4.3.4 并购的评价 |
4.4 中国先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趋势 |
第5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技术效应分析 |
5.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效应 |
5.1.1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5.1.2 海外并购技术整合协同效应 |
5.1.3 海外并购技术创新效应 |
5.2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5.2.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技术并购基本情况 |
5.2.2 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
5.2.3 上汽集团收购罗孚案例分析 |
5.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创新效应分析 |
5.3.1 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
5.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 |
5.3.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
2.1 中联重科简介 |
2.1.1 中联重科起源与发展 |
2.1.2 中联重科组织结构 |
2.1.3 中联重科生产运作管理 |
2.2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管理问题及分析 |
2.2.1 物流管理现存在问题 |
2.2.2 采购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2.2.3 生产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2.2.4 销售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章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管理优化方案 |
3.1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优化的目标 |
3.2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采购物流管理优化方案 |
3.2.1 采购物流管理优化目的及原则 |
3.2.2 创建科学的采购模式 |
3.2.3 建立与重点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
3.2.4 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考核体系 |
3.2.5 扩大和完善现有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 |
3.3 中联重科生产仓储物流优化方案 |
3.3.1 生产计划优化 |
3.3.2 准时化生产的改进 |
3.3.3 对物料仓库和生产车间的重新规划 |
3.3.4 产品变更流程的建立 |
3.4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销售物流优化方案 |
3.4.1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销售物流产品包装改善 |
3.4.2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销售物流集装箱装箱技术改善 |
3.4.3 建立更为完善的集团销售物流网络 |
第4章 中联重科物流管理优化方案实施及预期效果 |
4.1 物流优化方案的实施 |
4.1.1 优化方案保障计划制定 |
4.1.2 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
4.2 实施计划安排 |
4.2.1 完善物流管理体制 |
4.2.2 强化物流人才培养 |
4.2.3 推进物流业务对外开放和合作 |
4.3 方案实施预期效果 |
4.3.1 营收提升和物流效率提升 |
4.3.2 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和客户满意度提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 ——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外汇风险及管理工具的一般性分析 |
2.1 外汇风险种类及特征 |
2.2 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及适用性 |
2.2.1 主要外汇风险管理工具 |
2.2.2 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适用性 |
第3章 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运用实践 |
3.1 中联重科情况简介 |
3.2 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运用 |
3.2.1 外汇金融工具 |
3.2.2 货币结算工具 |
3.2.3 平衡法工具 |
3.2.4 现金集中管理 |
3.2.5 贸易融资工具 |
3.2.6 预测汇率工具 |
3.2.7 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比较 |
第4章 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运用评价 |
4.1 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 |
4.1.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简介 |
4.1.2 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情况的灰色关联分析 |
4.2 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运用的评价 |
4.3 中联重科选择外汇风险管理工具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中联重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选择的建议 |
5.1 中联重科应提升运用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能力 |
5.2 中联重科应合理选择综合运用外汇风险管理工具 |
5.3 中联重科应选择期权工具进行外汇风险管理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特点与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JL公司混凝土机械出口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凯.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2]W公司私募股权融资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汪有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3)
- [3]大型液压挖掘机回转系统分析及节能研究[D]. 殷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经济福利视角的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的流声耦合方法研究[D]. 黄虹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 [6]内燃叉车多路换向阀的设计与研究[D]. 陈建.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8]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D]. 高鹏. 辽宁大学, 2019(05)
- [9]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物流管理优化研究[D]. 于雅楠. 湖南大学, 2019(07)
- [10]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 ——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胡彦瑢. 湖南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