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驾车遇险的几种应急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庞婧[2](2020)在《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需要,水上交通运输业务不断增多,频发的水上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水域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其中,水上交通从业者和航运管理者的过失行为成为制约水上交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问题甚少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水上交通领域的过失犯罪问题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理论上的空白导致司法实践中无法规范化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化海洋刑事法治功能的实现。在充分考察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基础之上,本文致力于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探讨,期待能够为我国刑事立法设置合理的罪刑标准提供建议,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司法路径选择,从而为推动当今语境下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理论体系的完善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围绕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展开研究。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在明确当前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具有的研究价值进行论述。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本章结合中外学者对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从狭义层面对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进行界定并明确其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在进一步认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典型特征之后,分别从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主体范围、过失原因、过失内容层面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类型和存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方便下文的研究论述。此外,本章还针对传统的航运免责思维误区指出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第二章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的界定。首先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进行阐述,并区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不同类型的实行行为表现形式。对于其中较为典型的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的认定提出应当以过失阶段说为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进行探讨。就目前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中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标准设置合理性问题分析,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有的结果形态即人员落水失踪、船舶溢油污染提出司法适用路径。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具有多因一果性、受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因果联系本身具有复杂性等特征,在理解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应当分为事实归因和结果归责两个阶段进行,并分别适用条件因果关系理论和客观归责理论完成因果关系的判断任务。第五章重点研究不同过失类型下水上交通犯罪主体的范围和特殊情形下的责任主体限定。在总结不同过失类型水上交通过失主体范围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对值班水手、引航员这两类在司法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刑事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并对船舶组织体系内部具有监督职责的主体层级以逆向原则进行限定。另外,对常见的一般管理情形和管理错位情形中责任主体分别进行明确。第六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进行论述。文章分别从注意义务的内容、根据以及履行三方面对水上交通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进行分析;另外,对水上交通不同过失类型中信赖原则的适用进行探讨。在肯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运输领域以及船舶组织体系内进行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赖原则的适用限制,提出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得以适用的首要基础是实行船舶定线制的水域。另外,基于保障水上交通公共安全法益的需要和严格航运管理者管理义务的导向,提出在航运管理者未履行建立安全管理体制的情形下应否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中的适用。第七章是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的阐述,着重对影响水上交通从业者注意能力的因素进行揭示,进而提出在对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选择时,应当充分考察具体水上交通业务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以实际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的主观说作为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相应地,对于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应当坚持以一般航运管理主体的注意能力为基础的客观说,从而严格其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第八章是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完善建议。针对当前水上交通领域的存在问题,从立法和司法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从立法层面提出应当增设独立罪名并完善非刑事法律规范中的罪刑规范;从司法层面提出应当以宣告死亡作为处理水上交通事故致人落水失踪的路径选择,以溢油吨数作为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中环境法益遭受侵害的标准,同时提高人员伤亡的入罪标准,转变财产损失的认定模式。另外,在司法层面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提出应当以“救助义务的履行”为规范保护目的并关注水上交通责任主体主观明知的认定。
肖珊[3](2020)在《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高速公路隧道里程和长大隧道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营运隧道事故频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运营安全问题成为了交通行业关注的重点。受其闭塞空间限制,隧道内部若出现重特大事故,其造成的危害将远远超过一般路段同类事件,由其带给隧道本身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难以估计。因而,对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风险管理理论以及相关风险管理办法指南,提出了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通过对收集的国内外隧道运营事故资料以及浙江省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交通事故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到隧道运营事故特征规律,从人、车、路、环境、管理角度辨识归纳了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影响因素,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依据。结合隧道运营管理现状,确定了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从隧道状况、交通特性、运营环境、运营管理四个角度,构建了隧道分区段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指标分级标准。通过对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基于传统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模糊分析理论,引入了一种新的问卷调查形式(专家系统分析法)收集专家意见,并据此提出了新的模糊数确定方法转化专家意见,从而建立了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集对分析法SPA(Set Pair Analysis)相结合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终实现主观赋权与客观评价结合,提高了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降低隧道运营期事故可能性或事故损失的角度出发,从监测预警、警示告知、风险减轻、应急处置角度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以及运营管理相关建议。最后应用工程实例,演示了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分别将采用传统AHP和三角FAHP确定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更具合理性和准确性。
伍光芬[4](2019)在《杨某某对妻子跳车不实施救助行为的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的不作为必须以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由于我国刑法对不作为犯罪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对常见的“夫妻间不履行救助义务、见危不救导致死亡结果发生”一类的案件定性存在很大争议,同案不同判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本文属于案例分析型论文。笔者在参考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理论探讨的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关于夫妻间见危不救行为引发的刑事案件出现截然不同裁判结果的案例,展开对夫妻间是否具有刑法作为义务的探讨,对本文中的具体刑事案件的定性分析得出合理结论,旨在论述特定情形下特定关系人之间特定义务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为办案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本文案例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案情简介、分歧意见、争论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杨某某是否具有作为义务来源、是否成立不作为犯罪。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不作为犯罪相关法理的探析。首先,通过我国两起关于夫妻间不予救助致对方死亡却得到不同判决结果的案例,引出同案不同判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夫妻间救助义务的理解不同;其次,对学理界围绕夫妻间法律救助义务所持理论观点展开探讨,明确现有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争议点;最后,阐明本文观点,即夫妻间具有特定的法律救助义务,并归纳总结出构成夫妻间不作为犯罪的条件和免责情形。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本案的分析与认定结论。通过第二部分关于不作为犯罪相关理论研究,尤其是夫妻间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分析,结合本案具体案情,明确得出自己的观点,即:本案中杨某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且系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间接),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第四部分为本案的启示。刑法上的义务与生活中的一般义务其实是相通的,其他法律实施专项保护、刑法作为有力后盾,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有机统一、辩证看待。在办理夫妻间见危不救、见死不救案件时,准确把握夫妻间“特定法律义务”的认定标准,同时对“过失”和“故意”的区别关键点要把准把好。
刘丹[5](2019)在《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渠道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介事件内涵发生改变,媒介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剧,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得不重视。政务微博在应对媒介事件时,通常将媒介事件当作普通的突发事件来处理,这种倾向忽视媒介事件的负面影响对社会造成的裂痕。因此本文以期通过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化解媒介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确定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确定媒介事件样本“重庆公交坠江事故”,政务微博样本“@重庆发布、@万州发布、@平安重庆、@重庆消防、@重庆交通、@重庆网警、@重庆交巡警”,并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样本,从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概况、信息发布内容以及信息发布效果考察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现状。发现政务微博在信息发布是还存在单向信息发布、官方思维主导、忽视事件类型、无法排除噪音以及无法自我定位等问题;然后通过访谈法、内容分析法从内在的、外在的视角探寻政务微博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在多模态理论、危机信息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流程。同时,针对问题从政务微博层面和运营者层面提出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优化建议。从运营者层面,加强运营者身份认同感、提升运营者素养;从政务微博层面,加强政务微博多方面联动、政务微博应明确自身定等优化策略。以期通过对媒介事件以及政务微博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政务新媒体发挥主导作用。
孙颖[6](2019)在《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02亿,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让网络成为表达社情民意和民生诉求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因此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舆情形式。在各类网络舆情当中,与各地政府应对较好的政治舆情、经济舆情和文化舆情相比,公众关切的社会舆情的应对工作还面临诸多不足。特别是每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简称“两微一端”)等具有较强聚合和传播功能的移动互联网络平台,事件迅速蔓延发酵,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公众不满情绪,导致威胁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应对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针对移动互联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现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本挖掘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等进行分析研究。论文选取了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为案例进行分析。对于这些案例,搜集筛选了大量监测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绘制图表对比分析,研究网络舆情爆发趋势及背后原因;选取大量网友留言评论等网贴,逐条提取关键字并进行文本编码;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综合分析这些编码数据,科学分析并验证信息公开、意见领袖等与网民态度、情绪及其行为等事件网络舆情方面的相关性。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等,查找到目前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信息公开、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以及重视意见领袖作用等方面提出改进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基于典型案例和深度访谈提出的建议不仅对于地方政府应对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还对各地政府了解公众合理诉求,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易洪圣[7](2019)在《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公众出行对于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出行服务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速公路出现突发、应急情况下,这种矛盾尤为明显,如何为湖南高速公路的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关键。高速交通广播电台作为出行信息服务的提供平台,面对出行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提高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对高速交通广播电台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方案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相关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结合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的实际现状,基于国内外高速公路公众出行服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围绕社会公众出行需求、交通运输企业对平台服务需求、管理部门系统平台服务需求、相关用户系统平台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提升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整体运营水平、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思考的基础上设计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方案,明确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目标和功能设计,为保障该系统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本系统实施计划,实施的组织保障和管理保障以及实施的过程方法、验收及系统的日常维护。本文的研究力图通过应用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设一个出行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引导社会公众利用平台上的信息服务日常出行,提高湖南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案的研究,为同类型的高速公路广播电台提供借鉴和启示。
徐亮[8](2018)在《面向使用者需求的智慧公园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是满足人们休憩、游玩、健身、娱乐、社交、活动等需要的绝佳场所,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公园存在如公园及周边交通拥堵、公共空间使用冲突、公共安全存在隐患、服务水平欠佳等诸多现实问题。智慧公园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智慧公园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利用智慧化理念和技术提升公园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智慧公园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智慧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缺少围绕使用者需求来深入探讨智慧公园建设理念和实现思路的研究。因此,本文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探讨智慧公园的设计架构与实现思路。首先,解析传统城市公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舒适性、实用性、场所感、可达性和安全性五个维度分析使用者对公园智慧化的需求。其次,以满足使用者需求和解决城市公园问题为导向,探讨智慧公园的总体设计架构与技术实现思路,重点关注公园交通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三个方面的智慧化设计框架和实现技术,接着以游客游前、游中、游后的全过程体验为视角,阐述了智慧公园的实现效果。最后,以深圳市香蜜公园为例,验证上述智慧公园设计架构的实现过程,并分析香蜜公园智慧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香蜜公园智慧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前文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探索智慧公园的创新发展模式。本研究希望在能够丰富智慧公园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为智慧公园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让城市公园的建设更加重视使用者需求,提高公园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新时代城市公园发展需要。
秦超[9](2018)在《重庆万州地区高速公路救援体系与救援方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在近十来年也呈现爆发似的发展,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目前各省高速公路管理执行部门陆续把高速公路的预防事故及事故救援列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试图建立并持续完善相应的高速公路事故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今高速公路系统中十分急迫的问题。通过对高速公路事故的分析,确定事故的发生原因,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流程。按照不同事故类型,合理的安排规划应急救援的方式和物资装备,使得高速公路事故应急救援高效、经济、合理。而应急救援站服务点的合理布置及物资装备的配备,是满足高速公路事故救援高效、经济、合理的前提,所以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服务点的正确选址及物资保障十分重要。本文研究分析了高速公路事故发生特征和类型,总结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的一般流程;并针对高速公路车辆抛锚占道、隧道发生火灾、自然灾害导致路面损坏等特殊情况及特殊的事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基于事故需求的应急救援服务点覆盖范围的分析,最终建立应急救援服务点的建设选址模型,以及应急救援点物资的配置模型;以重庆万云高速公路为例子,深入分析了基于最大覆盖模型的万云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选址地点及相应应急救援点物资配置情况。
周昱[10](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及应急预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大的需要,公路通车里程和车辆运行里程显着增加,导致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不但导致人员死伤和直接财产损失,还会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产生拥堵,还有可能引起有毒、有害的气体或者液体泄漏,造成更大的灾难事故的发生,给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带来影响。隧道是高速公路中缩短行驶距离的重要路段。如果在高速公路的隧道内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则会给隧道的运营和应急救援、疏散等造成更大的难度,使得途经隧道的车辆和人员受到交通事故的影响。因此,高速公路隧道安全事故的预测、安全事故的安全以及安全事故检查研究则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问题。本文以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为研究案例,在研究相关发展背景和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存在的交通安全事故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四个方面的交通安全事故因素:人员、车辆、管理及环境提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应对策略。研究分析方法中选取了贝叶斯网作为主要的建模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专家知识和概率论的知识,构建了高速公路隧道的贝叶斯网的安全预测模型,结合从莞高速东莞段(观音山隧道)一处事故多发路段的交通安全事故数据,利用贝叶斯网进行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定量预测分析的实证应用。同时提出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此不仅能够解决从莞高速东莞段(观音山隧道)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也能够为其他同类型隧道的应急提供借鉴。
二、驾车遇险的几种应急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驾车遇险的几种应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归类依据 |
一、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特征 |
一、危害结果严重于道路交通领域 |
二、介入因素具有多重复杂性 |
三、过失竞合的情形较为常见 |
四、由不负责任的心态引发的犯罪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类型与存在范围 |
一、基于客观行为表现形式不同的分类 |
二、基于主体范围不同的分类 |
三、基于主观过失原因不同的分类 |
四、基于过失内容不同的分类 |
第四节 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 |
一、水上交通运输环境的高风险性 |
二、水运经济与航行危险之间的平衡 |
三、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对水上交通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
第二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判断内容 |
一、形式要件——违反特殊注意义务 |
二、实质要件——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或者危险升高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表现形式 |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作为形式认定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不作为认定 |
第三节 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
一、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界定的学说争论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的阶段性类型 |
三、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认定的路径选择 |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探索 |
一、人员伤亡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
二、财产损失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
第二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处理路径的学理争论 |
二、涉水行政、司法机关处理致人落水失踪的不同处理路径 |
三、以宣告死亡论认定致人落水失踪的合理性证成 |
第三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定性路径的学理争论 |
二、司法实践中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处理路径 |
三、以环境法益侵害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合理性分析 |
第四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特征 |
一、以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为主要表现形式 |
二、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 |
四、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困难 |
第二节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判断难点 |
一、条件说的判断难点 |
二、原因说的判断难点 |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难点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选择 |
一、以条件说作为结果归因的重要理论 |
二、以客观归责理论进一步检验结果归属 |
第五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船舶组织体中业务过失主体范围和界定标准 |
二、值班水手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案例审视 |
三、引航员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二节 水上交通监督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船舶组织体内监督过失主体范围界定 |
二、船舶组织体系内部监督过失主体追责层级的限定 |
第三节 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主体范围和责任主体认定 |
二、一般管理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
三、管理错位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
第六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分析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内容与根据 |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预见义务内容 |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避免义务内容 |
三、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根据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 |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内容 |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与信赖原则 |
一、信赖原则的一般理论 |
二、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中的适用分析 |
三、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监督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
四、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
第七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心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
二、生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
一、注意能力判断标准的学说争鸣 |
二、水上交通从业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
三、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
第八章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刑法完善思考 |
第一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完善 |
一、增设“水上重大航行事故罪”的理论意义与实践需要 |
二、由附属刑法规范配合刑事立法进行规制 |
第二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司法完善 |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入罪标准完善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殊结果形态的法律适用完善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 |
2.1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 |
2.1.1 风险的定义 |
2.1.2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 |
2.2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事故特征分析 |
2.2.1 隧道病害分析 |
2.2.2 交通事故分析 |
2.2.3 火灾、危险品泄漏事故分析 |
2.2.4 其他事故分析 |
2.3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识别 |
2.3.1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概念 |
2.3.2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影响因素 |
2.3.3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3.1 风险接受准则 |
3.2 安全风险等级 |
3.3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
3.4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3.4.1 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
3.4.2 隧道分区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 |
3.5 评估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
3.5.1 隧道状况指标 |
3.5.2 交通特性指标 |
3.5.3 运营环境指标 |
3.5.4 运营管理指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1 风险评估方法 |
4.1.1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简述 |
4.1.2 本文采取风险评估方法 |
4.2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4.2.1 传统层次分析法 |
4.2.2 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 |
4.3 安全风险等级确定 |
4.3.1 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概述 |
4.3.2 集对分析理论 |
4.3.3 集对分析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技术 |
5.1 风险控制流程 |
5.2 风险控制措施 |
5.2.1 监测预警 |
5.2.2 警示告知 |
5.2.3 风险减轻 |
5.2.4 应急处置 |
5.3 工程实例验证 |
5.3.1 工程概况 |
5.3.2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5.3.3 风险等级确定 |
5.3.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3.5 运营风险控制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问询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杨某某对妻子跳车不实施救助行为的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案件基本情况 |
(一)案情简介 |
(二)分歧意见 |
1.杨某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
2.杨某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 |
3.杨某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三)争议焦点 |
二、夫妻间刑法救助义务相关法理探析 |
(一)我国关于夫妻间不予救助致对方死亡的不同裁判案例 |
(二)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夫妻间救助义务的争议 |
1.肯定派 |
2.否定派 |
3.折中派 |
(三)本文理论观点 |
1.夫妻间具有刑法上的作为义务 |
2.夫妻间作为义务应受刑法认可和限定 |
3.夫妻间作为义务特殊情形下的免责事由 |
三、本案的分析与认定结论 |
(一)杨某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
(二)杨某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间接) |
(三)杨某某的行为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四、通过研究本案对司法实务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政务微博的研究 |
1.2.2 关于媒介事件的研究 |
1.3 研究脉络概述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创新之处 |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媒介事件 |
2.1.2 假事件、伪事件 |
2.1.3 新闻策划、新闻炒作、事件营销 |
2.1.4 政务微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 |
2.2.2 多模态 |
2.2.3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与危机信息需求理论 |
3.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媒介事件以及政务微博样本选择 |
3.1.1 媒介事件选取标准及样本 |
3.1.2 “重庆公交万州公交坠江”媒介事件回顾 |
3.1.3 政务微博样本选取标准及样本 |
3.2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现状 |
3.2.1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概况 |
3.2.2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内容 |
3.2.3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效果 |
3.3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问题 |
3.3.1 单向发布模式,传播力不足 |
3.3.2 失声现象依然存在,公信力不足 |
3.3.3 忽视事件类型,与民众关注点脱节,引导力不足 |
3.3.4 无法发挥影响力排除噪音,抑制网络暴力 |
3.3.5 角色定位与角色切换依然困惑 |
3.3.6 语境问题,忽视非语言符号的建构意义 |
3.4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问题的原因探寻 |
3.4.1 舆情变化速度快,难以预测 |
3.4.2 运营人员价值感与认同感弱 |
3.4.3 政府与民众间信息失衡与认知冲突 |
4.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流程与优化建议 |
4.1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流程 |
4.2 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优化建议 |
4.2.1 构建运营者身份认同感 |
4.2.2 提升运营者素养,识别事件类型与舆情级别 |
4.2.3 政务微博应明确自身定位 |
4.2.4 加强政务微博多方向多层次多方面联动 |
4.2.5 政务微博应加强民众的情感维系 |
5总结和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论文(着)以及科研情况 |
(6)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
1.2.1 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 |
1.2.2 舆情的相关概念 |
1.2.3 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
1.3 理论基础 |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3.2 危机管理理论 |
1.3.3 沉默的螺旋理论 |
1.3.4 议程设置理论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文本挖掘法 |
1.4.5 深度访谈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1.6 研究成果与发现 |
第2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 |
2.1 国外网络民意研究综述 |
2.1.1 网络民意概念的相关研究 |
2.1.2 网络民意影响政府公共服务或商业集团行为的相关研究 |
2.1.3 网络民意背后的行为分析 |
2.1.4 网络民意引导与应对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
2.2.1 舆情和网络舆情概念的相关研究 |
2.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
2.2.3 网络舆情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
2.2.4 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应对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
3.1 美国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 |
3.1.1 美国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制保障 |
3.1.2 美国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手段 |
3.1.3 美国网络舆情管理的行业自律 |
3.2 德国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 |
3.2.1 德国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制保障 |
3.2.2 德国网络舆情管理的机构设置 |
3.2.3 德国网络舆情管理的行业自律 |
3.3 新加坡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 |
3.3.1 新加坡网络舆情管理的法治保障 |
3.3.2 新加坡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举措 |
3.3.3 新加坡网络舆情管理的行业自律 |
3.4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的启示 |
3.4.1 推进网络立法 |
3.4.2 加强行业自律 |
3.4.3 建立应急机构 |
第4章 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现状与问题 |
4.1 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现状 |
4.1.1 网络立法体系初步建立 |
4.1.2 网络舆情监督管理体系日益健全 |
4.1.3 各地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提高 |
4.2 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典型案例分析 |
4.2.1 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 |
4.2.2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 |
4.3 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 |
4.3.1 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可执行性有待提升 |
4.3.2 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时度效”有所欠缺 |
4.3.3 主流媒体的作用发挥不足 |
4.3.4 意见领袖的动向关注不够 |
第5章 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对策 |
5.1 提升完善法律法规的系统性与可执行性 |
5.1.1 完善网络法制体系 |
5.1.2 加快法律法规评估调整 |
5.1.3 提高网络空间执法力度 |
5.2 提升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时度效” |
5.2.1 建立预警响应机制 |
5.2.2 推进信息全面公开 |
5.2.3 切实回应民生关切 |
5.3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
5.3.1 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
5.3.2 借助主流媒体充分进行议程设置 |
5.3.3 凭借主流媒体充分回应民生关切 |
5.4 关注重视意见领袖言论动向并与其沟通 |
5.4.1 加强对意见领袖言论动向的关注 |
5.4.2 重视与意见领袖及时主动的沟通 |
5.4.3 注重意见领袖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访谈统计表 |
附录C 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网友网贴文本的数字编码表 |
附录D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网友网贴文本的数字编码表 |
致谢 |
(7)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2.1 湖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广播电台概况 |
2.2 高速公路出行服务概况 |
2.2.1 国外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发展概况 |
2.2.2 省外高速公路公众出行服务发展概况 |
2.2.3 湖南高速公路公众出行服务发展概况 |
2.3 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需求分析 |
2.3.1 社会公众出行服务需求分析 |
2.3.2 交通运输企业对平台服务的需求分析 |
2.3.3 管理部门系统平台服务需求分析 |
2.3.4 相关用户系统平台服务需求分析 |
2.4 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3章 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设计 |
3.1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
3.1.1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
3.1.2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设计框架 |
3.2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设计目标 |
3.2.1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
3.2.2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信息服务建设目标 |
3.3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设计 |
3.3.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3.3.2 交通电子地图系统设计 |
3.3.3 交通实时状态系统设计 |
3.3.4 出行线路规划系统设计 |
3.3.5 交通动态诱导系统设计 |
3.3.6 道路救援服务系统设计 |
3.3.7 交通气象信息系统设计 |
3.3.8 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
3.4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扩展系统设计 |
第4章 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实施 |
4.1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实施计划 |
4.2 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实施保障 |
4.2.1 系统实施组织保障 |
4.2.2 系统实施管理保障 |
4.3 系统实施 |
4.4 系统验收 |
4.5 系统运行维护 |
4.5.1 日常维护 |
4.5.2 现场维护 |
4.5.3 安全管理 |
4.5.4 故障处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面向使用者需求的智慧公园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现状 |
2.1 智慧城市与智慧公园相关概念 |
2.2 智慧公园的发展实践与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发展实践与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发展实践与研究现状 |
2.3 传统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使用者对公园智慧化的需求分析 |
3.1 舒适性需求分析 |
3.1.1 活动场所合理利用的需求 |
3.1.2 灯光的氛围营造的需求 |
3.1.3 网络环境的需求 |
3.2 实用性需求分析 |
3.2.1 信息提前感知的需求 |
3.2.2 便捷的支付的需求 |
3.3 场所感需求分析 |
3.3.1 空间的多样化使用的需求 |
3.3.2 设施的体验与互动需求 |
3.3.3 建立沟通桥梁的需求 |
3.4 可达性需求分析 |
3.4.1 外部可达性需求 |
3.4.2 内部可达性需求 |
3.5 安全性需求分析 |
3.5.1 照明安全的需求 |
3.5.2 紧急救助的需求 |
3.5.3 人身安全保障的需求 |
3.5.4 应急响应的需求 |
3.6 小结 |
第4章 智慧公园的设计与实现思路 |
4.1 智慧公园的特征 |
4.1.1 公园动态的全面感知 |
4.1.2 公园数据的互联互通 |
4.1.3 智能化的融合应用 |
4.1.4 智慧化的按需服务 |
4.2 智慧公园的总体设计思路 |
4.2.1 智慧公园的总体架构 |
4.2.2 公共服务系统设计与智慧服务 |
4.2.3 交通系统的设计与智慧交通 |
4.2.4 公共安全系统设计与智慧安全 |
4.3 智慧公园的技术实现 |
4.3.1 智慧公园技术实现框架 |
4.3.2 智慧公园技术实现核心及流程 |
4.4 智慧公园实现效果 |
4.5 小结 |
第5章 智慧公园的实现案例—深圳市香蜜公园 |
5.1 香蜜公园简介 |
5.2 香蜜公园智慧化现状及分析 |
5.2.1 香蜜公园智慧化建设现状 |
5.2.2 实现效果分析 |
5.3 香蜜公园智慧公园的技术实现 |
5.3.1 智慧服务 |
5.3.2 智慧交通 |
5.3.3 智慧安全 |
5.4 香蜜公园智慧化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建议 |
5.4.1 高峰时段客流状态信息的发布有利于控制人流量 |
5.4.2 公园游览路程较远,缺少园区巴士服务 |
5.4.3 实现活动场地预约预订,发挥场地最大化利用率 |
5.4.4 电子支付场景较少,提升空间较大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重庆万州地区高速公路救援体系与救援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美国的现状 |
1.2.2 德国的现状 |
1.2.3 中国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征和因素 |
2.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
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因素分析 |
2.2.1 人的因素 |
2.2.2 驾驶车辆自身原因 |
2.2.3 道路环境因素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救援体系与事故救援流程 |
3.1 高速公路救援的重要性 |
3.2 高速公路救援体系的构建 |
3.3 组织体系及级别划分 |
3.4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流程 |
3.4.1 事故信息的报送与应急救援响应 |
3.4.2 事故的现场处置 |
3.4.3 交通的恢复与重建 |
3.4.4 事故的调查与评估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救援原则与应急救援方式 |
4.1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原则 |
4.1.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 |
4.1.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
4.1.3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 |
4.2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的特点与流程 |
4.2.1 车辆发生故障救援 |
4.2.2 隧道火灾事故的应急救援 |
4.2.3 滑坡灾害引发的高速公路事故救援 |
4.2.4 灾害天气的高速公路事故救援 |
第五章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需求的物资配置及救援点建设的选址 |
5.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服务点的配置原则 |
5.2 救援的需求分析 |
5.3 应急救援点规模数量分析 |
5.3.1 应急救援点的规模 |
5.3.2 应急救援点的等级划分 |
5.4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服务点选址模型 |
5.4.1 需求集合覆盖模型 |
5.4.2 需求最大覆盖模型 |
5.5 应急救援所需救援资源配置模型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重庆万云路高速公路概况 |
6.2 万云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预案主要流程 |
6.2.1 车辆在万云路段发生交通事故的救援预案的流程 |
6.2.2 万云路张家山隧道发生火灾事故救援预案的流程 |
6.2.3 万云路发生地质灾害和恶劣天气灾害事故救援预案的流程 |
6.3 以万云路为例的三等级应急救援点选址模型的建立 |
6.3.2 基于需求最大覆盖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6.4 应急救援点救援物资配置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6.4.1 万云高速公路建立2个应急救援点的物资配备 |
6.4.2 万云高速公路建立1个应急救援点的物资配备 |
6.5 应急救援站点选址及物资配置模型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及应急预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 |
2.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特点 |
2.1.1 高速公路隧道 |
2.1.2 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管理 |
2.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分布特征 |
2.2.1 时间分布 |
2.2.2 空间分布 |
2.2.3 形态分布 |
2.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 |
2.3.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基本要素逻辑关系 |
2.3.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分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
3.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3.2 人员因素 |
3.2.1 驾驶人员的交通行为 |
3.2.2 隧道管理者的行为 |
3.3 车辆因素 |
3.3.1 车辆的使用性能 |
3.3.2 车辆行驶的交通条件 |
3.4 隧道因素 |
3.4.1 隧道平面线形 |
3.4.2 隧道纵断面线形 |
3.4.3 隧道通风和照明 |
3.5 自然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建模 |
4.1 贝叶斯网基本概念 |
4.2 贝叶斯网建模方法 |
4.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贝叶斯网预测建模 |
4.3.1 知识和数据的融合方法 |
4.3.2 专家知识与概率论知识 |
4.3.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中的应用 |
4.3.4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判断 |
4.3.5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目标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案例分析 |
5.1 案例基本情况 |
5.1.1 隧道工程设置 |
5.1.2 区域地质条件 |
5.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模型应用 |
5.2.1 人员因素应用分析 |
5.2.2 车辆因素应用分析 |
5.2.3 隧道因素应用分析 |
5.2.4 综合因素应用分析 |
5.3 高速公路隧道贝叶斯网交通安全事故预测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研究 |
6.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原则 |
6.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构建 |
6.2.1 成立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管理小组 |
6.2.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装备配置 |
6.2.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报警机制 |
6.2.4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
6.3 高速公路隧道应急预案设计 |
6.3.1 隧道防灾预案的控制流程 |
6.3.2 隧道通风照明预案 |
6.3.3 隧道人员疏散和人员救治预案 |
6.3.4 隧道交通控制预案 |
6.3.5 隧道报警消防系统的联动预案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驾车遇险的几种应急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D]. 庞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D]. 肖珊. 长安大学, 2020(06)
- [4]杨某某对妻子跳车不实施救助行为的定性分析[D]. 伍光芬.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5]媒介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为例[D]. 刘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公众关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D]. 孙颖. 天津大学, 2019(06)
- [7]湖南高速交通广播电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方案研究[D]. 易洪圣. 湖南大学, 2019(07)
- [8]面向使用者需求的智慧公园设计与实现研究[D]. 徐亮. 深圳大学, 2018(01)
- [9]重庆万州地区高速公路救援体系与救援方式研究[D]. 秦超.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10]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及应急预案研究[D]. 周昱. 长安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