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乙醇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喹乙醇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一、喹乙醇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亦蒙[1](2020)在《三种不同替抗物质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液指标、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魔芋甘露寡糖、复合酶制剂这三种替抗物质对肉兔生产性能、免疫指标和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了硫酸粘杆菌素(CGB)、复合芽孢杆菌(MSI)、魔芋甘露寡糖(MOS)、复合酶制剂(MEP)添加比例分别为0、硫酸粘杆菌素20mg/kg、复合芽孢杆菌400mg/kg、魔芋甘露寡糖100 mg/kg、复合酶制剂6g/kg的5种全价配合饲料并制粒。实验兔选用35日龄左右的精神良好、体重相近的断奶肉兔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肉兔。饲喂的日粮为基础日粮和添加硫酸粘杆菌素和MSI、MOS、MEP的日粮,各个试验组日粮营养水平大致相同,饲养场地管理条件也一致,肉兔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组抽取一只肉兔,屠宰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添加MSI、MOS、MEP对肉兔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平均日采食量(ADFI)影响不显着(P>0.05)。MEP组的日增重比CGA组和CGB组分别提高了8.87%、5.38%;饲料转化率极显着的低于CGA组、CGB组,分别减少了8.90%、4.95%,MSI组的平均日增重比CGA组提高了5.06%,MSI组的料重比极显着低于CGA组和CGB组,分别减少7.42%、3.41%;在生产性能上MEP组的平均日增重较高,饲料转化率比较高,优于其他试验组。添加MSI、MOS、MEP对肉兔的免疫器官指数没有显着影响(P>0.05)。(2)添加MSI、MOS、MEP对小肠空肠淀粉酶活性、小肠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胃蛋白酶活性、盲肠纤维素酶活性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小肠回肠的淀粉酶、小肠空肠的胰蛋白酶、小肠回肠的胰蛋白酶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MOS和MEP时,空肠淀粉酶、十二指肠淀粉酶,胃蛋白酶、盲肠纤维素酶和十二指肠胰蛋白酶都显着高于CGA组,添加MSI时空肠淀粉酶、胃蛋白酶、盲肠纤维素酶显着的高于CGA组。(3)添加MSI、MOS、MEP对TP、TCHO、溶菌酶、Ig A、Ig M、C4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ALB、GLO、BG、BUM、Ig G、ALP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MEP时,Ig A、Ig M的含量高于其他添加剂组,显着地高于CGA组和CGB组,分别提高99.30%、86.19%和59.66%、86.17%。添加MSI时,含量最高的是TP,与CGA组相比较差异显着,提高了39.73%,TCHO的含量低于CGA组和CGB组,分别降低了25.62%、23.46%,溶霉菌的含量最高,与CGA组和CGB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分别提高了45.21%、35.87%,添加MOS时,C4含量要高于其他组,显着的高于CGA组和CGB组,分别提高了24.99%、28.78%。(4)添加MSI、MOS、MEP对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的比值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MEP时的肠绒毛高度最高,显着高于MOS组,添加MSI时能显着降低实验兔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着低于CGA组(P<0.05),比CGA组降低了36.61%。综上所述,添加MEP要优于添加MSI和MOS,MEP可以更好的替代抗生素,提高了生长性能,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和消化道酶活性。所以推荐在肉兔的日粮中添加MEP来替代抗生素。

李贞金[2](2020)在《水产养殖典型抗生素的残留水平与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导致鱼虾蟹类水产品疾病频发,尤其是在密集型的养殖体系中水产品发病率极高。为了提高产能,大量抗生素应用于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给药途径是将抗生素与饲料混合投放,大部分抗生素不能被利用,直接或通过排泄物以原药的形式排入环境,造成养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抗生素残留,给生态环境带来各种潜在风险。为此,本研究通过调研不同水产养殖类型(鱼、虾、蟹)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品种,筛选出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嘧啶(SM1)、磺胺二甲基嘧啶(SM2)、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磺胺甲恶唑(SMX)、甲氧苄啶(TMP)、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恩诺沙星(ENR)、呋喃唑酮(AOZ)、金霉素(CTC)、土霉素(OTC)、多西环素(DOX)、阿莫西林(AMX)和喹乙醇(OLA)这15种典型抗生素作为目标抗生素,采用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SPE-HPLC-MS/MS)和微波萃取-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MAE-SPE-HPLC-MS/MS)技术,分别对水产养殖区水和沉积物中的典型杭生素进行检测,探究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季节和不同介质中的抗生素的残留情况和分布特征,并在实验室中开展4种高污染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以期为水产养殖抗生素残留暴露风险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水产养殖15种典型抗生素的痕量共检测HPLC-MS/MS方法,仪器检出限范围为0.003-1.23 μg·L-1,仪器定量限范围为0.01-4.10 μg·L-1,精密度范围为0.14-5.17%。针对水产养殖水体和沉积物分别建立了 SPE前处理方法和MAE-SPE前处理方法,水和沉积物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68.7-140.8%和64.6-116.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15-6.35 ng·L-1 和 1.52-10.95 μg·kg-1,方法精密度分别为 0.35-13.50%和 0.09-21.40%。为水产养殖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和环境行为研究提供了低定量限、高精密度的分析方法。(2)水产养殖塘水体中有多种抗生素的检出,水产养殖塘水中抗生素的总残留量范围在5.60-5837.52 ng·L-1,养殖塘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总残留量范围在2.84-1437.16μg·kg-1,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总浓度远高于上层水体,表明抗生素主要残留在沉积物中。从季节分布特征来看,水体中3月和7月份抗生素检出种类多、残留水平高,大多数抗生素的浓度水平随季节变化差异显着;沉积物中9月份抗生素检出总量为12月的9.8倍,12月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量明显降低,其他抗生素的残留量变化不大。从检出率来看,水体中SD、SDM、TMP和DOX在4个月份中均有检出,检出率分别为65.4%、62.1%、66.2%和45.4%,不同抗生素的检出频率与残留水平和之间存在差异,DOX检出率高,但检出水平仅几个ng·L-1,而沉积物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有较高检出率和检出水平,检出率为81.0%,平均残留量为616.84 μg·kg-1,表明抗生素在水和沉积物中分布特征不同,与抗生素在养殖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有关。(3)不同养殖类型养殖塘中抗生素的检出种类和检出浓度均存在差异。鱼类养殖塘水体中抗生素的检出种类多,检出量大,主要为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阿莫西林,虾和蟹塘仅对特定抗生素有较高的检出量,罗氏沼虾塘中TMP在9月、3月和7月的检出浓度均大于800 ng·L-1,扣蟹塘中OLA和AOZ有最高的检出浓度,分别为733.83 ng·L-1和711.81 ng·L-1,成蟹(C1)养殖塘中ENR和NOR有最高检出浓度,分别为101.67 ng·L-1和388.73 ng·L-1;相同的养殖品种在不同养殖地区,抗生素的使用存在差异;养殖塘沉积物中,所有养殖塘9月份抗生素残留量均高于12月份,鱼类养殖塘的抗生素检出种类最多,其次是虾塘,蟹塘最少,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鱼类养殖塘中的检出浓度最高,TMP在罗氏沼虾塘中检出浓度最高,与水体结果一致。(4)养殖塘中抗生素的拟分配系数(Ka)大小顺序为ENR>SM1>OTC>DOX>CTC>SMX>SDM>TMP>SM2>SD,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的Ka值较高,范围分别为 1881.67-719,662.72 L·kg-1 和 321.33-57,093.58 L·kg-1。模拟水-沉积物系统中,抗生素达到平衡时的吸附系数(Kd)大小顺序为ENR>CTC>SM1和TMP,这与实际环境中抗生素的Ka值排序相似,4种抗生素的吸附系数均低于实际环境计算结果2-4个数量级,不同的水-沉积物系统中抗生素的Kd值存在明显差异。(5)通过对水产养殖典型抗生素的水环境降解实验表明,水环境中CTC最易降解,其次是SM1和ENR,TMP在水体中具有较强的持久性。模拟水-沉积物系统的水相中,SM1、ENR、CTC和TMP均在0-7d内快速衰减,SM1、ENR和TMP的衰减量明显高于单独在水环境中前7d的衰减量。沉积物中CTC和TMP的降解半衰期长,SM1的半衰期较短,ENR的半衰期在不同的沉积物中差异较大,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持久性普遍高于水相。(6)实验结束后检测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表明,ENR和CTC更易滞留在沉积物表层,TMP部分迁移,SM1的迁移性最强,这与抗生素的Kd值排序相似,说明抗生素的吸附性与迁移性呈负相关。不同养殖塘沉积物中抗生素的迁移性差异更明显,说明沉积物的性质与组成对抗生素的迁移影响更大。

赵敏[3](2019)在《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生长及其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通过在新西兰白兔的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甘露醇探究其对新西兰白兔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并与饲用性抗生素喹乙醇进行了对比,旨在确定甘露醇的最适添加量在肉兔饲养上替代饲用性抗生素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升肉兔的活体重量和促进器官的发育,高剂量组肉兔的体重达到1431.5 1±3.50 g。其中肝脏、肾脏和脾脏的重量分别为42.66±0.88 g、10.6±0.21 g和0.78±0.05 g,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甘露醇不仅可以显着提高血液中IgA、IgM、IgG和NO的含量,还能有效降低血液中TC的含量。高剂量组肉兔的血清中 IgA、IgM 和 IgG 的含量分别为 0.88±0.07 g/L 和 0.61±0.05 g/L 和 9.15±0.13 g/L;高剂量组N0的含量为56.24±6.67 umol/L;高剂量组TC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肉兔血清中IL-4含量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可以改善肉兔肉常规营养成分和肌肉品质,高剂量组达到的效果最好,该组肉兔肌肉中蛋白质、水分、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0.04%、76.43%、2.02%和1.21%;其中高剂量组肉兔的背最长肌水分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肉兔背最长肌a*为2.05±0.25,背最长肌和腿肌的系水力分别达到79.87±1.10%和78.83士1.01%,背最长肌和腿肌硬度分别为3597.91±96.90和3768.33±86.56,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4)通过对饲料和肉兔肌肉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喹乙醇代谢物的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均不存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喹乙醇;肌肉中虽检测出四环素类抗生素,但其含量均低于检出限,该结果进一步说明甘露醇对肉兔生长及其肉品质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谭庶[4](2019)在《鸡肉中金刚烷胺、喹乙醇代谢物、氯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近年来鸡肉安全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兽药残留是影响鸡肉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鸡肉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残留问题尤为突出,目前针对违禁兽药的快速、灵敏的免疫检测技术发展迅猛。违禁兽药金刚烷胺(Amantadine,AMA)、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喹乙醇(Olaquindox,OLA)曾作为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被非法添至动物饲料、注射药剂及内服药剂中,用于养殖业中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由于金刚烷胺、喹乙醇、氯霉素在动物源性食品及环境中的残留易导致致病菌株产生耐药性,且对于人体及动物均具有血液毒性、免疫毒性和胚胎毒性等,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因此,加强对三者的监控十分必要。目前对金刚烷胺、氯霉素及喹乙醇代谢物(3-Methyl-quinoxaline-2-carboxylic acid,MQCA)的分析手段主要有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仪器法,虽然这些方法准确可靠,但成本高、操作复杂耗时、通量低、不易普及,而免疫分析法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便于现场操作等特点,作为初筛方法,可与仪器法搭配使用,满足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需求。因此本研究通过优化试验条件,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鸡肉中的金刚烷胺、氯霉素、喹乙醇代谢物残留的ic-ELISA方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ic-ELISA)。结果如下:(1)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金刚烷胺残留的ic-ELISA。方法对金刚烷胺IC50为0.69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07-6.15μg/L,检出限为0.21μg/L,与金刚烷胺其余结构及功能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较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添加回收率均101.69%-108.71%,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检测。(2)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喹乙醇代谢物MQCA的ic-ELISA。方法对喹乙醇代谢物IC50为1.88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49-7.27μg/L,检出限为0.32μg/L,与MQCA其余结构及功能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较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添加回收率均在90.44%-107.16%之间,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检测。(3)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氯霉素的ic-ELISA。方法对氯霉素IC50为0.12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02-0.70μg/L,检出限为0.019μg/L,与氯霉素其余结构及功能类似物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特异性较好;室温下试剂盒可存放6天,4℃保存期达半年,稳定性较好;添加回收率均在74.02%-113.48%之间,变异系数<15%;与H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检测。(4)对氯霉素和金刚烷胺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合并。方法比较了不同提取剂和震荡时间的提取效率,最终采用乙酸-乙腈提取2 min,方法简便,为兽药多残留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立丹[5](2019)在《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研究建立了畜产品中β-受体激动剂、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孔雀石绿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酰胺醇类、3-甲基喹恶啉-2-羧酸、甾类激素、氯丙嗪等类型的共59种兽药残留的测定方法,试验工作和结果如下:1.以猪肉为对象,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检测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多残留的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优化方法的各参数条件,以0.1 mol/L Na2EDTA水溶液+乙腈为提取溶剂,无水硫酸钠为脱水剂,十八烷基硅烷(C18)和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为吸附剂进行净化浓缩,甲醇-0.1%甲酸水(4:6,v/v)为复溶液。之后,经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100mm×2.1 mm i.d.,1.7μm)色谱柱分离,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高分辨质谱Q-Exactive测定。此外,评价了基质效应,采用外标法定量消除了基质效应对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2.针对猪肉的复杂基质,对上述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59种兽药在各自一定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0。在5、20、50μg/kg三个不同浓度加标水平下,药物的平均回收率为53.68%117.7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方法定量限范围为0.12.0μg/kg。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40份实际样品检测,其中2份猪肉样品检出氟苯尼考残留,含量分别为0.526μg/kg和1.869μg/kg,其余都合格。经验证,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高效、快速,可用于猪肉中兽药多残留的高通量定性筛查和定量。3.以猪肾、鱼肉、鸡肉为对象,进一步将优化好的前处理方法及色谱质谱条件应用到其他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对方法的准确度、线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三种基质中59种目标化合物分别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0。在三种基质中,在5、20、50μg/kg三个不同浓度加标水平下,药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54.13%106.38%(猪肾);57.68%111.85%(鱼肉);55.36%109.85%(鸡肉),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此外,59种化合物在三种基质中的定量限范围均为0.15.0μg/kg。本实验将建立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方法应用于30份样品(猪肾、鱼肉、鸡肉各10份)检测,检出猪肾有1个阳性样品,筛查出氟苯尼考残留,含量为1.784μg/kg,其余样品皆合格。总之,本方法快速、简单、灵敏、有效、安全,也可满足畜产品中兽药多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江永远[6](2019)在《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实际应用》文中认为喹恶啉类药物属于兽用抗菌促生长剂,常作为饲料添加剂或治疗药物在畜禽、水产养殖中使用。相关研究表明,喹恶啉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不规范不仅会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建立快速简单、灵敏有效的兽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论文重点对水产品可食用部分与渔用投入品中的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多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1、建立渔用投入品中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UPLC-MS/MS检测方法通过对比试验,探究并优化了饲料中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使用乙腈-乙酸乙酯(1:1,v/v)和1 mol/L盐酸溶液对样品进行分步提取为最佳提取方法,提取液经过乙酸乙酯反萃、Oasis PRiME HLB小柱净化,净化液氮气吹干后1 mL初始比例流动相复溶,过0.22μm滤膜后进样检测,同时对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样品经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扫描,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结合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69.5%96.1%,RSD为3.2%9.7%,相关系数r>0.99,符合多残留分析要求。药物类渔用投入品直接使用初始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后过膜上机检测即可。方法可以用于快速检测渔用投入品中的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2、建立水产品中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UPLC-MS/MS检测方法实验探究水产品可食用组织中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使用乙腈-乙酸乙酯(1:1,v/v)和1 mol/L盐酸溶液对样品进行分步提取为最佳提取方法,提取液经过乙腈饱和正己烷脱脂、乙酸乙酯反萃、Oasis PRiME HLB小柱净化,净化液氮气吹干后1 mL初始比例流动相复溶,过0.22μm滤膜后进样检测。样品经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扫描,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结合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64.4%102.2%,RSD为3.2%10.2%,相关系数r>0.99,符合多残留分析要求。药物类渔用投入品直接使用初始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后过膜上机检测即可。方法可以用于渔用投入品中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同时、快速检测。3、方法的应用及喹恶啉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对广东省9个市区的水产品和渔用投入品进行了检测,均发现阳性样品:水产品检出率为5.9%,为MQCA残留;饲料检出率为10.5%,为MEQ使用;药物类渔用投入品检出率为2.4%,为MEQ使用。结果表明,MEQ作为抗菌剂和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有一定程度的使用,建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水产品及渔用投入品中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实际检测中。

魏瑞成[7](2017)在《兽药强力霉素(Doxycycline)的环境污染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的典型兽药进行了调研,监测了养殖场和基地种植区土壤及畜禽粪污水中典型兽药的污染水平和分布,并对污染残留具代表性的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开展了环境污染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分别从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强力霉素在粪便中吸附、解吸和降解行为与植物修复、粪源强力霉素暴露对水培叶菜和生殖细胞的安全性影响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强力霉素在养殖粪污和种植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在动物粪便中的吸附、解吸和降解行为与植物修复,以及环境浓度水平下对水培叶菜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安全性影响。1养殖场和产地环境土壤中典型兽药的污染监测 本研究选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蔬菜种植基地,对施用粪肥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研究环丙氨嗪、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氟苯尼考等养殖业兽药对土壤污染,并对典型兽药品种四环素类开展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养殖场种植区表层(0~20cm)土壤、亚表层(20~40cm)土壤和深层(40~60cm)土壤中,超过80%的样品被五类十三种兽药污染,在土壤中残留由高至低依次为:环丙氨嗪>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氟苯尼考;对同一区域的养殖场种植区土壤(0~20cm)开展长期监测,发现四环素类抗生素是土壤药物污染的一类主要抗生素,这与研究区养殖业中普遍施用该类抗生素及在土壤环境中较为稳定有关;动物粪便的施用是养殖场和基地种植区土壤中兽药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是减免农田土壤抗生素污染的有效途径。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中强力霉素及其他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监测根据土壤监测的结果,选择典型四环素类抗生素,进一步研究其在粪污中的污染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规模化养殖场(猪场和鸡场)堆肥场粪便28份和排污口污水28份,研究畜禽粪污中强力霉素和土霉素、金霉素及四环素的污染水平、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粪便和污水样品中有高的检出率,粪便样品中检出率均高于68%,污水样品中除四环素外其他三种检出率均高于75%;强力霉素和土霉素残留浓度,在粪便中是mg/kg水平,分别为0.03~20.60mg/kg和0.01~31.60mg/kg,在污水中是μg/L水平,分别为0.59~220.96μg/L和0.32~876.21dg/L,高于四环素和金霉素的残留浓度;从检出率和残留量中值分析,猪场和鸡场的粪便与污水中四种抗生素的污染相似,表明他们在养殖场使用普遍,但猪场生产粪污尤其是污水生产量大,对水环境污染严重来源,生产中需要加强对猪场用药的指导和监督。根据对养殖场和产地环境土壤及畜禽粪污中兽药污染监测结果,选择典型兽药强力霉素,进一步开展安全性评价研究。3养殖污水中强力霉素残留的HPLC方法的研究建立 本研究建立了养殖污水中强力霉素残留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用于后续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吸附和富集实验中污水样品的测定。样品离心后取上清液过滤膜,调pH值后经过弱阳离子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水浴氮气吹近干,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0.01mol/L乙二酸溶液和甲醇与乙腈等比混合液,在比例为65:35中洗脱,350nm波长下进行测定。强力霉素在1~20.0μ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9998;在10.0~50.0μg/L浓度添加范围内,强力霉素平均回收率为91.55%~95.1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66%~6.45%,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62%~0.75%,方法的检测限为0.1μg/mL,定量限为1 μg/mL。该方法操作简便、回收率和灵敏度高。4粪便和叶菜中强力霉素残留的固相萃取H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同时建立了粪便和叶菜中强力霉素残留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用于后续安全性评价研究中降解和吸附实验中粪便样品的测定,及富集实█验中叶菜样品的测定。用Mcllvaine缓冲溶液(pH=4.0)对粪便样品进行提取,用甲醇和Mcllvaine缓冲溶液(比例为9:1,pH=6.0)对青菜样品进行提取,提取液用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水浴氮气吹近干,C18色谱柱分离,用甲醇和0.1%甲酸溶液按照60:40比例混合洗脱,使用电喷雾正离子源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标准曲线在20~1000ng/m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9999;在50~500ng/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粪便样品中平均回收率为66.42%~81.93%,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4.85%~7.29%,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23%~2.43%;青菜样品中平均回收率72.16%~88.6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51%~6.87%,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44%~1.82%。方法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0 ng/g(mL)和50.0 ng/g(mL),满足样品检测的要求。5强力霉素在禽粪便中的降解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试验以肉鸡排泄物中的强力霉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药物浓度、光照和微生物等因素对强力霉素降解动态的影响,探讨粪便中强力霉素的主要降解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鸡粪中强力霉素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方程,降解速度与药物残留初始浓度呈负相关,其残留浓度越高,降解越慢,在粪便中越不易消除;反之,容易被降解和去除。在避光条件下,灭菌组强力霉素降解半衰期为140.28d,未灭菌组降解半衰期为69.27d,在未灭菌光照条件下,强力霉素降解半衰期为36.87d,各处理组间降解半衰期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光解和微生物降解是粪便中强力霉素降解的主要方式。6强力霉素在禽粪便上的吸附特征研究 通过批处理平衡试验,研究了强力霉素在鸡排泄物中的吸附和解吸附行为及机制,以及pH和离子类型与强度等因素对解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容易被鸡粪快速吸附,达到平衡时吸附率在90%,吸附特性符合Freundlich方程;强力霉素在鸡粪上具有析出特性,解吸附能力与溶液pH和离子强度有关,在pH<6时,pH越小,解吸附能力增强且差异显着(P<0.05),pH≥6时,解吸附能力几乎没有变化,表明强力霉素在酸性条件下能被解吸出来,即在南方酸雨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堆肥或者施入农田的含有强力霉的粪肥能解吸附;在低离子强度下,二价Ca2+的解吸附能力强于Na+和K+,但未形成显着性差异;而在高离子强度下,强力霉素的解吸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即环境中NO3-和Ca2+强度较高时,对鸡粪中强力霉素解吸附作用差异极显着(P<0.01),因此通过淋溶作用移到外界环境的风险较大。7强力霉素暴露污染对水培叶菜吸收与累积影响研究 通过水培试验,比较了四种消费蔬菜在强力霉素胁迫下的吸收量和富集系数的变化,研究了强力霉素在培养溶液中的去除规律,评价了污染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及抗生素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有蔬菜的培养液中的降解速度明显快于无蔬菜种植的培养液,在空白对照组的培养液中去除了 37.8%,而在绿罗莎、苦苣、绿箭和绿直立四种叶菜的培养液中的去除率超过95%,去除半衰期分别为22.1、1.4、1.5、2.3和2.8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吸收富集能力上,绿罗莎和苦苣对强力霉素的富集系数(BCF)分别为7.20和4.95,BCF值均大于1,属于超富集品种,符合积累机制,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适用于受到抗生素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而绿箭和绿直立对强力霉素的BCF分别为0.76和0.49,属于低积累植物品种,符合外排机制,可用于修复时的套种。8强力霉素暴露污染对生殖细胞活性和毒性效应研究 以小鼠睾丸间质瘤细胞(mLTC-1)为研究对象,以强力霉素为受试物,研究强力霉素对生殖细胞孕酮合成和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细胞培养试验中,通过MTT法和Annexin V-FITC/PI法研究不同浓度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活力影响,确定受试物的试验浓度;通过对cAMP/PKA通路上性激素结合位点及其各关键控制点刺激,揭示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孕酮合成途径影响,并运用2D胶方法,进一步分析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蛋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力霉素浓度高于20μM浓度时能显着降低mLTC-1细胞活力(P<0.05),增加细胞凋亡水平,在10μM浓度时,对细胞活力和凋亡水平无显着影响,但对mLTC-1细胞合成孕酮产生明显抑制作用(P<0.05),该作用与hCG或forskolin刺激mLTC-1中cAMP表达没有显着相关性,与细胞核DNA编码的StAR、P450scc、3w-HSD基因表达关系也不明显,可能在线粒体位点抑制睾酮合成。通过2D胶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刺激mLCT-1细胞中HSP60、GRP75、IVD、HCDH蛋白上调,这些蛋白与线粒体应激相关,说明强力霉素通过引起mLCT-1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变来抑制孕酮合成,进而抑制睾酮分泌,具有影响雄性生殖健康的潜力威胁。

何夙旭,王全民,李舒宁,冉超,郭小泽,张震,周志刚[8](2017)在《促生长剂喹乙醇诱导斑马鱼消化道菌群失衡增加病原菌感染风险研究》文中认为畜禽和水产养殖业,低剂量的抗生素被广泛地用作促生长剂.畜禽中,低剂量抗生素的应用可降低病原菌感染,而水产中的应用却增加了患病风险,而抗生素在水产中应用经验总结尚未在实验室条件得到验证.本研究通过低剂量的喹乙醇促生长作用建立斑马鱼(Danio rerio)易感染模型.喹乙醇饲喂斑马鱼2周后显着地改变消化道菌群,优势菌由鲸杆菌变为肠杆菌.此外,喹乙醇还抑制斑马鱼的炎症因子(P<0.05).进一步通过无菌斑马鱼模型,分别采用喹乙醇直接浸浴和菌群转接方式证明喹乙醇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喹乙醇(直接)和转接后的菌群(间接)均可显着抑制斑马鱼的炎症因子(P<0.05),而抗病力下降则主要是由喹乙醇通过改变消化道微生物茵群进行介导.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的喹乙醇诱导斑马鱼消化道菌群失衡导致抗病力下降.

方亮星[9](2017)在《携带oqxAB/blaCTX-M的多重耐药IncHI2质粒的特征及其遗传进化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质粒能够使细菌群落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故其在细菌的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质粒介导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在耐药性散播上起着重要作用,使得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IncHI2型质粒是肠杆菌中最为流行的介导耐药基因散播的质粒之一,其携带的多重耐药区常呈现马赛克结构,介导多种耐药基因和重金属耐受基因散播。然而,目前关于肠杆菌中IncHI2型质粒的流行与分布情况,质粒的分子特征,遗传进化关系以及多重耐药区形成机制等问题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了解食品动物源肠杆菌中IncHI2型质粒的流行分布情况以及携带该型质粒菌株的耐药情况,探求IncHI2质粒介导blaCTX-M/oqxAB以及重金属铜和银操纵子的传播机制,阐述oqxAB/blaCTX-M-IncHI2质粒全序列特征以及多重耐药区的形成机制,揭示IncHI2质粒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对华南地区分离的2005株食品动物源肠杆菌中多重耐药IncHI2质粒的流行与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发现IncHI2型质粒检出率相对较低(126/2005,6.28%),阳性菌株主要为大肠杆菌(97.62%,123/126)。在126株阳性菌中,对8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占80.16%,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喹乙醇的耐药率都在66%以上,多重耐药现象严重。126株阳性菌中floR的检出率最高,为84%;其次是blaCTX-M,检出率为73%,其中blaCTX-M-9G和blaCTX-M-1G的检出率分别为48%和25%;oqxAB、aac(6’)-Ib-cr以及qnrS的检出率依次为56%、49%和44%。表明携带IncHI2型质粒的菌株中ESBLs(blaCTX-M)、PMQRs(oqxAB,aac(6’)-Ib-cr以及qnrS)以及floR的流行性较高。从739株患病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获得25株携带oqxAB/blaCTX-M-IncHI2质粒的接合子,其中13株oqxAB与blaCTX-M共存于IncHI2质粒上,进行协同转移。oqxAB/blaCTX-M常常与aac-(6’)-Ib-cr、floR、fosA3以及rmtB等基因协同转移,并且oqxAB/blaCTX-M-IncHI2质粒介导多重耐药的表型。oqxAB/blaCTX-M-IncHI2质粒较大,大小为260-380kb,并且多为融合质粒,最常见的组合是IncHI2和Inc FII(n=10),接着是IncHI2和IncN(n=6)。质粒的双位点分型(pDLST)显示介导oqxAB/blaCTX-M散播的IncHI2型质粒主要为ST3型(n=22),但是XbaI-RFLP酶切图谱呈现多样性,表明大多数质粒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IncHI2质粒的多重耐药区的差异以及与其他类型的质粒发生融合导致的。在25株携带oqxAB/blaCTX-M的IncHI2质粒中,携带重金属操纵子pco和sil的质粒占20%,它们分别介导对CuSO4和AgNO3耐受性。IncHI2质粒上银操纵子遗传结构保守,而铜操纵子遗传结构存在缺失和截断,但是铜和银操纵子所在的遗传结构整体上很保守,并且tnsABCD-4.64-kbregion-silESRCBAP-1.29-kb region-pcoEABCDRSE(32kb)结构区域在IncHI2质粒和多种肠杆菌的染色体上都被发现且高度保守。这表明Tn7-like转座子可能通过转座介导铜和银操纵子在质粒和染色体间相互传播。通过进一步遗传进化分析,发现Tn7-like转座子可介导铜和银操纵子在多个国家不同来源的肠杆菌之间跨种属传播。挑选4个具有代表性的oqxAB/blaCTX-M-IncHI2质粒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质粒的全序列进行分析,揭示质粒pZ13T、pP2-3T和pA74T很可能是由IncHI2型质粒和IncFII型质粒通过IS26介导的同源重组而融合形成的。pP2-3T携带两个较大的多重耐药区分别为15.6kb和25.9kb,以及一个较大的毒力区为41.7kb。进一步采用质粒全序列以及核心基因组构建遗传进化树,对本研究和GenBank数据库中的46个具有全序列的IncHI2质粒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显示主要分为两大支,同一ST型IncHI2质粒之间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近,尤其是主要由ST3-IncHI2质粒和ST1-IncHI2质粒组成的两大组群中的质粒之间遗传关系最为相近,但是ST2型IncHI2质粒之间遗传关系相对较远。IncHI2质粒遗传进化、ST型与携带耐药基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从整体上看,主要由ST3-IncHI2和ST1-IncHI2型质粒分别组成的组群携带的重要耐药基因的数目最多,oqxAB和fosA3是ST3-IncHI2组群中特有的流行基因,ST1-IncHI2组群携带多种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降低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由ST2和ST4型IncHI2质粒组成的其它组群携带的重要耐药基因相对较少。本研究首次对携带oqxAB/blaCTX-M的Inc HI2质粒介导重金属耐受因子协同传播的机制开展了研究,并采用质粒的全基因组以及核心基因组构建遗传进化树的方法系统深入地分析分子量较大的多重耐药IncHI2质粒的遗传进化关系,为评估畜禽养殖场中头孢菌素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对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性传播的影响以及重金属微量元素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对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与维持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为减缓多重耐药肠杆菌耐药性的发展以及探索新的耐药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指导。

张金飞[10](2017)在《动物肉源沙门氏菌头孢菌素、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流行和传播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动物肉是人类摄取蛋白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动物养殖过程中,头孢抱类和多粘菌素类等抗生素的大量和长期使用,因动物肉源细菌耐药水平的升高导致的人类健康风险不断提升。沙门氏菌是人类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于其耐药性的产生,造成了人类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疾病的困难。因此了解动物肉源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和耐药性传播机制,对有效控制耐药沙门氏菌的传播和治疗食源性沙门氏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深圳地区猪肉、牛肉、鸡肉、虾肉动物肉源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方法,CTX-M型ESBLs和mcr-1耐药基因的污染情况和传播机制展开研究,旨在为更好的分离检测动物肉源食品中沙门氏菌,以及动物养殖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临床预防、治疗食源性沙门氏菌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的动物肉源沙门氏菌的特征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深圳市动物肉源沙门氏菌的流行和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分离方法对动物肉源沙门氏菌分离情况的影响,为动物肉源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深圳地区合理控制动物肉源中沙门氏菌的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首先,我们对采集自深圳地区的1055个动物肉源样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样品总的阳性率为21.71%(229/1055),其中鸡肉的阳性率为29.19%(61/209)、猪肉26.01%(148/569)、牛肉 15.00%(15/100)、虾肉 2.82%(5/177);其中,85%(195/229)的沙门阳性样品通过TT增菌液获得,30%(69/229)是通过RV增菌液获得。其次,通过MIC方法去掉重复的沙门氏菌,共得到376株非重复沙门菌株。其中290(77.13%)株非重复沙门菌株来自于TT增菌液,只有86(22.87%)株来自于RV作为增菌液处理过的样品;60%的菌株来源于XLT4平板,31%来源于含有环丙沙星药板和7%的头孢噻肟药板,仅有1.6%来源于BGA平板。第三,通过血清鉴定技术,对获得的376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鉴定与分析。共得到38种血清型及329株确定血清型的非重复沙门氏菌,最为流行的血清型包括Derby、1,4,[5],12:i:-、Rissen、Agona和8,20:z23,z4:-。38种血清型中,35种可以通过TT肉汤选择性增菌后分离得到,几乎是RV肉汤的两倍(35/19),特别是最主要的几种血清型,包括Derby、Agona和Risseen。综上所述,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沙门氏菌污染比较严重,血清型以Derby、1,4,[5],12:i:-、Rissen、Agona和8,20:z23,z4:-为主;并且TT相比于RV肉汤,以及XLT4平板相比于BGA平板,在分离沙门氏菌的过程中更加有效,TT和XLT4平板的结合使用可以在沙门氏菌的分离中有更好的表现。2.沙门氏菌CTX-M型ESBLs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其行流性传播机制研究为了解动物肉源沙门氏菌CTX-M型ESBLs的流行和传播,本研究首先对定点采集两年的深圳市不同地区超市和市场的新鲜动物肉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耐药性监测,结果共检出沙门氏菌阳性肉样217个,分离非重复沙门氏菌336株,分离率为20.91%,其中沙门氏菌在鸡肉中分离率最高,为26.4%。药敏试验表明,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但是对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仍然较为敏感,对头孢类抗生素有一定的耐药性。其次,对336株沙门氏菌进行blaCTX-M基因检测和PFGE分型分析,结果共检出16株blaCTX-M 阳性菌株,只含有CTX-M-14和CTX-M-15两种基因,两种基因中以Indiana和O4,O12:i:-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PFGE分析显示CTX-M-14和CTX-M-15两种基因在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沙门氏菌中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在同种肉源中存在克隆传播现象。最后,对blaCTx-M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转移实验和对原菌以及接合子进行S1-PFGE分析,结果表明,接合成功的7株沙门氏菌全部来自于猪肉,O4,O12:i:-血清型在可转移接合沙门氏菌中为优势血清型;S1-PFGE结果显示可转移质粒大小在~30kb-~250kb之间,说明blaCTX-M在不同大小质粒中分布范围较广;PFGE分型表明,7株沙门氏菌同源性较低,说明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沙门氏菌blaCTX-M基因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综上所述,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沙门氏菌检出率较高,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blaCTX-M基因在动物肉源沙门氏菌中主要以CTX-M-14和CTX-M-15两种形式存在,Indiana和O4,O12:i:-为两种基因的优势血清型;沙门氏菌中含有CTX-M-14和CTX-M-15基因的质粒均存在接合转移现象,以水平传播为主,同种肉源样品内部也存在克隆传播现象。3.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为了解目前深圳市乃至全国动物肉源沙门氏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携带情况,及mcr-1随质粒接合转移的能力,以指导动物养殖中多粘菌素的合理使用,及给临床预防多粘菌素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首先,我们对来自深圳市的830株非重复沙门氏菌和全国其他20余省市的230株非重复的沙门氏菌,进行mcr-1耐药基因的筛选和mcr-1 阳性沙门氏菌的血清型鉴定,结果共得到mcr-1阳性菌株16株,全部来自猪肉样品,分离率分别为1.4%(12/830)和1.7%(4/230);血清型以Derby(n=9)和 Typhimurium(n=6)为主,也有 Weltevreden(n=1)血清型的存在;Typhimurium血清型耐药谱一般比Derby和Weltevreden两种血清型宽,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多重耐药性。第二,对这些菌株采用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13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6株菌均对多粘菌素有较高的耐药(8μg/mL-16μg/mL),并且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全部耐药,对氯霉素耐药率(75%)也较高,仅有4株表现出敏感性,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5%)和环丙沙星(18.75%)等其他抗生素敏感性较好,另外对阿齐霉素全部敏感;大部分多粘菌素耐药沙门氏菌为多重耐药,一般为四重以上,最多为八重耐药。第三,采用PFGE分型方法对mcr-1阳性沙门氏菌进行分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可以分为6个基因型,基因型呈现多样化;来自深圳地区的9株Derby和2株Typhimurium相似度为100%,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3株Typhimurium和1株Weltevreden同源性较低,且仅有1株与深圳地区的2株Typhimurium同源性为100%。最后,对所有mcr-1阳性沙门氏菌采用接合转移方法,用J53作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转移,结果表明16株菌全部接合成功,接合成功率为100%;原菌和接合子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接合子均获得了对多粘菌素4μg/mL-8μg/mL的耐药值,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并且也有部分接合子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产生了较高的耐药值。综上所述,深圳市乃至全国动物肉源mcr-1阳性沙门氏菌检出率相对较低,但是绝大多数表现出四重以上的耐药性,接合转移成功率较高,血清型以Typhimurium和Derby为主;全国范围内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的传播以水平传播为主,但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的传播以克隆传播较多,可能与样品采集范围有关。4.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为探讨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首先,利用S1-PFGE和Southern Blot技术对接合成功的沙门氏菌及其接合子进行质粒分析。结果表明,mcr-1基因主要存在~30kb和~244kb大小的两种质粒中,分别在14株和2株沙门氏菌中检出,没有在一株菌中发现同时含有两种mcr-1质粒的情况。其次,对具有代表性的SA258、SA618、SA655三株接合子中的质粒进行提取,并利用质粒测序技术对提取到的三个质粒进行测序,然后利用质粒分析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再与其他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所测质粒中,~30kb质粒为IncX4类型,~244kb质粒为IncHI2类型。分别将这两种类型质粒与GenBank中的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质粒与参考序列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都含有与转移相关基因tra等;其中~33kb质粒与参考质粒pOW3E1相似度在99%以上,~244kb质粒与pHNSHP45-2参考质粒相比除了缺少一个主干区域外,还含有耐药基因blaCTX-M-14和fosA3等,这也解释了含有此质粒沙门氏菌对头孢和磷霉素耐药的现象。综上所述,mcr-1基因在动物肉源沙门氏菌中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范围较广;全国不同地区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基因集中分布在IncX4和IncHI2两种类型质粒中,携带mcr-1基因的质粒与已报道的同类型质粒序列高度相似,但是携带了更多的耐药基因。

二、喹乙醇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喹乙醇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不同替抗物质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液指标、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生素及其在兔生产上的应用
        1.1.1 抗生素的概念
        1.1.2 抗生素的使用历史
        1.1.3 抗生素在家兔生产上的应用
        1.1.4 使用抗生素产生的问题
        1.1.5 禁抗历史
    1.2 酶制剂及其在兔生产上的应用
        1.2.1 酶制剂的概念
        1.2.2 复合酶制剂的分类
        1.2.3 复合酶制剂的作用机理
    1.3 益生菌及其在兔生产上的应用
        1.3.1 益生菌的概念
        1.3.2 益生菌的种类
        1.3.3 益生菌的作用
    1.4 甘露寡糖及其在兔生产上的应用
        1.4.1 甘露寡糖的概述
        1.4.2 甘露寡糖的来源及理化特性
        1.4.3 甘露寡糖的生物活性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饲养管理
        2.1.4 试验饲粮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性能
        2.2.2 免疫器官指数
        2.2.3 血液指标
        2.2.4 消化道酶活性
        2.2.5 十二指肠组织形态
    2.3 讨论
        2.3.1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肉兔死淘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3.2 对肉兔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3.3 对肉兔血液指标的影响
        2.3.4 对肉兔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
        2.3.5 对肉兔十二指肠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水产养殖典型抗生素的残留水平与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水产养殖业现状
    1.2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3 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和残留风险
        1.3.1 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3.2 抗生素的残留风险
    1.4 抗生素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
        1.4.1 抗生素的分析方法
        1.4.2 抗生素的环境行为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环境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供试样品的采集
        2.3.2 样品的前处理
        2.3.3 HPLC-MS/MS
        2.3.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2.4.2 水样中目标物SPE步骤的优化
        2.4.3 沉积物中目标物提取和净化方法的优化
        2.4.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水产养殖典型抗生素污染现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采样时间与点位
        3.2.2 样品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水产养殖区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3.4.2 不同养殖类型养殖塘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残留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分配与降解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水样和沉积物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降解行为研究
        4.3.2 水-沉积物系统中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水产养殖区抗生素的拟分配系数
        4.5.2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降解
        4.5.3 水-沉积物系统中抗生素的分布与降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3)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生长及其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饲用抗生素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1.1 饲用性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1.1.2 饲用抗生素的使用及危害
        1.1.3 饲用抗生素的前景
    1.2 饲用抗生素的替代品
        1.2.1 微生态制剂
        1.2.2 酸化剂
        1.2.3 中草药
        1.2.4 功能性寡糖
    1.3 甘露醇
        1.3.1 甘露醇的概述
        1.3.2 甘露醇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意义和课题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生长及其器官增重的测定
        2.3.2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血液指标的测定
        2.3.3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肉常规营养成分和品质的测定
        2.3.4 饲料和肉兔肌肉中抗生素的测定
    2.4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生长及其器官增重的影响
    3.2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血液指标的影响
    3.3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肉品质的影响
        3.3.1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3.2 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肉品质的影响
    3.4 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喹乙醇对肉兔生长的影响
        3.4.1 四环素类抗生素
        3.4.2 喹乙醇及其代谢物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鸡肉中金刚烷胺、喹乙醇代谢物、氯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简介
    1.2 三种违禁兽药残留现状及危害
        1.2.1 金刚烷胺残留现状及危害
        1.2.2 喹乙醇残留现状及危害
        1.2.3 氯霉素残留现状及危害
    1.3 三种违禁兽药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仪器检测法
        1.3.2 免疫检测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ic-ELISA方法建立
        2.2.2 ic-ELISA方法特异性
        2.2.3 ic-ELISA方法检出限、测定限
        2.2.4 ic-ELISA方法精密度
        2.2.5 ic-ELISA方法稳定性
        2.2.6 金刚烷胺和氯霉素样品前处理合并及基质干扰
        2.2.7 喹乙醇代谢物样品前处理及基质干扰
        2.2.8 实际样品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刚烷胺ic-ELISA方法建立
        3.1.1 方阵法
        3.1.2 工作条件的优化
        3.1.3 ic-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1.4 ic-ELISA方法特异性
        3.1.5 ic-ELISA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限
        3.1.6 ic-ELISA方法精密度
        3.1.7 ic-ELISA法稳定性
    3.2 喹乙醇代谢物ic-ELISA方法建立
        3.2.1 方阵法
        3.2.2 工作条件的优化
        3.2.3 ic-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2.4 ic-ELISA方法特异性
        3.2.5 ic-ELISA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限
        3.2.6 ic-ELISA方法精密度
        3.2.7 ic-ELISA方法稳定性
    3.3 氯霉素ic-ELISA方法建立
        3.3.1 方阵法
        3.3.2 工作条件的优化
        3.3.3 ic-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ic-ELISA方法特异性
        3.3.5 ic-ELISA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限
        3.3.6 ic-ELISA方法精密度
        3.3.7 ic-ELISA方法稳定性
    3.4 金刚烷胺和氯霉素样品前处理合并
        3.4.1 提取剂优化
        3.4.2 震荡时间优化
        3.4.3 净化方式选择
        3.4.4 基质效应
    3.5 喹乙醇代谢物样品前处理优化
        3.5.1 硫酸浓度优化
        3.5.2 震荡时间优化
        3.5.3 基质效应
    3.6 实际样品测定
        3.6.1 金刚烷胺实际样品测定
        3.6.2 喹乙醇代谢物实际样品测定
        3.6.3 氯霉素实际样品测定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免疫方法理化参数优化
        4.1.2 影响ic-ELISA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4.1.3 本研究免疫方法与其他免疫方法的比较
        4.1.4 样品前处理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附图

(5)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样品前处理技术概述
        1.2.1 固相萃取技术
        1.2.2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
        1.2.3 凝胶渗透色谱技术
        1.2.4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1.2.5 QuEChERS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
        1.3.1 液相色谱
        1.3.2 质谱
        1.3.3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
        1.3.4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1.3.5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猪肉中多兽药U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3 仪器设备
        2.2.4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色谱-质谱条件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基质效应
        2.3.4 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4.2 质谱条件的选择
        2.4.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2.4.4 基质效应的评价和定量方法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肉中多兽药U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分析检测方法的验证
    3.1 引言
    3.2 专属性实验
    3.3 线性范围和仪器精密度
    3.4 方法定量限
    3.5 加标回收率
    3.6 重复性
    3.7 实际样品检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兽药残留U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分析检测方法在其他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检测方法的考察
        4.3.1 线性关系
        4.3.2 方法定量限
        4.3.3 加标回收率
        4.3.4 重复性
    4.4 实际样品测定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喹恶啉类药物种类及介绍
    1.2 喹恶啉类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3 喹恶啉类药物毒理学研究
        1.3.1 急性毒性
        1.3.2 长期毒性
        1.3.3 遗传毒性
    1.4 常用的喹恶啉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1.4.1 仪器分析方法
        1.4.2 免疫学分析方法
        1.4.3 分子印迹及生物传感器方法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渔用投入品中喹恶啉类药物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剂与材料
        2.1.3 药物标准品
        2.1.4 药物标准溶液的配制
        2.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2.1.6 分析检测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2.3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2.2.4 基质效应的评估
        2.2.5 方法学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水产品中喹恶啉类药物方法的建立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试剂与材料
        3.1.3 药物标准品
        3.1.4 药物标准溶液的配制
        3.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3.1.6 分析检测条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3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3.2.4 基质效应的评估
        3.2.5 方法学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喹恶啉类药物残留与使用情况调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药品标准品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4.1.3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4.1.4 样品的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渔用药品
        4.2.2 饲料
        4.2.3 水产品
    4.3 检测结果总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兽药强力霉素(Doxycycline)的环境污染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兽药抗生素的使用
    2 兽药在动物产品中的管理
        2.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抗生素的管理
        2.2 欧盟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抗生素的管理
        2.3 美国和日本等国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抗生素的管理
        2.4 我国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抗生素的管理
    3 兽药抗生素在动物排泄物中的残留和管理
        3.1 饲用抗生素的排泄和在畜禽排泄物中的残留
        3.2 环境中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及来源
        3.3 畜禽排泄物中兽药的管理
    4 兽药抗生素的环境暴露和环境行为
        4.1 药物在环境中的吸附和迁移
        4.2 药物在环境中的降解
        4.3 影响畜禽排泄物中兽药降解的因素
        4.4 环境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兽药抗生素环境降解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 药物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
        5.2 药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5.3 药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4 药物对土壤过程的影响
        5.5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6 诱发和传播药物耐药菌
    6 我国兽药的安全评价体系
        6.1 我国兽药的临床安全评价
        6.2 我国兽药的环境安全评价
        6.3 我国兽药的安全评价体系展望
    7 强力霉素研究进展概述
        7.1 强力霉素的理化性质
        7.2 强力霉素的抗菌谱和抑菌机理
        7.3 强力霉素的体内吸收代谢
        7.4 强力霉素的应用
        7.5 强力霉素的残留与环境污染
        7.6 强力霉素的毒性效应
        7.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养殖场及产地环境土壤中典型兽药污染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处理和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场种植区土壤中兽药残留污染
        2.2 养殖场种植区土壤中典型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污染的长期监测
        2.3 养殖场和基地土壤中典型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差异
        2.4 施用不同动物品种粪肥对养殖场土壤中典型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养殖场畜禽粪便与污水中强力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的污染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处理和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畜禽粪便中强力霉素残留
        2.2 养殖场污水中强力霉素残留
        2.3 不同动物品种对强力霉素残留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强力霉素残留检测方法建立
        试验一 养殖污水中强力霉素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2.2 色谱图和保留时间
        2.3 样品添加回收率和检测限
        2.4 方法应用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优化
        3.2 处理条件的优化
        3.3 净化条件的优化
        4 小结
        试验二 粪便和叶菜中强力霉素残留的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的线性关系
        2.2 质谱图和保留时间
        2.3 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测限
        2.4 方法应用
        3 讨论
        3.1 色谱分析条件优化
        3.2 质谱分析条件优化
        3.3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4 小结
    第四章 强力霉素在鸡粪中降解动态和影响因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粪便
        1.2 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强力霉素在鸡粪中的降解动态研究
        2.2 光照和微生物活动对鸡粪中强力霉素降解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强力霉素在鸡粪上的吸附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粪中强力霉素的吸附动力曲线
        2.2 鸡粪中强力霉素吸附等温曲线
        2.3 鸡粪中强力霉素的解吸附等温曲线
        2.4 pH和离子对强力霉素在鸡粪中解吸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水培叶菜对强力霉素的吸收与累积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蔬菜
        1.2 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培叶菜对强力霉素吸收转移
        2.2 不同处理时间下培养液中强力霉素浓度的变化
        2.3 水培叶菜对强力霉素富集系数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强力霉素暴露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活力和毒性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活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2 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黄体酮产生通路的影响
        2.3 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中StAR、P450scc、3β-HSD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5 强力霉素对mLTC-1细胞中上调蛋白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研究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促生长剂喹乙醇诱导斑马鱼消化道菌群失衡增加病原菌感染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试剂
    1.2 抗感染力评估
    1.3 肾脏ROS活性检测
    1.4 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分析
    1.5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1.6 离体肠道试验
    1.7 无菌斑马鱼制备
    1.8 无菌斑马鱼菌群转接验证
    1.9 无菌斑马鱼喹乙醇直接作用验证
    1.1 0 幼鱼呼吸爆发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促生长剂喹乙醇导致斑马鱼抗病力下降
    2.2 喹乙醇影响斑马鱼肾脏ROS活性
    2.3 喹乙醇影响斑马鱼肠黏膜免疫
    2.4 喹乙醇影响斑马鱼消化道微生物
    2.5 消化道微生物或喹乙醇直接介导斑马鱼的免疫抑制作用
    2.6 喹乙醇改变菌群介导斑马鱼抗病力下降
    2.7 喹乙醇处理组的特征菌诱导较低水平ROS活性
3 讨论

(9)携带oqxAB/blaCTX-M的多重耐药IncHI2质粒的特征及其遗传进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IncHI2型质粒介导耐药基因散播情况
        1.1.1.1 IncHI2型质粒介导oqxAB基因散播情况
        1.1.1.2 IncHI2型质粒介导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 散播情况
        1.1.1.3 IncHI2型质粒介导blaCTX-M/pAmpC基因散播情况
        1.1.1.4 IncHI2型质粒介导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散播情况
        1.1.2 IncHI2型质粒介导重金属耐受基因散播情况
        1.1.3 IncHI2型质粒全序列测序
        1.1.4 IncHI2型质粒的一般特征
        1.1.4.1 多复制子
        1.1.4.2 两套接合转移系统
        1.1.4.3 温敏性
        1.1.4.4 质粒的稳定系统
        1.1.4.5 多重耐药区
        1.1.5 IncHI2型质粒的双位点序列分型
        1.1.6 IncHI2型质粒对细菌适应性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食品动物源肠杆菌中IncHI2型质粒的流行状况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样品来源
        2.2.1.2 质控菌
        2.2.1.3 抗菌药物
        2.2.1.4 培养基
        2.2.1.5 主要试剂
        2.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2 方法
        2.2.2.1 细菌的复苏
        2.2.2.2 IncHI2型质粒的检测及鉴定
        2.2.2.3 携带IncHI2型质粒菌株的鉴定与保存
        2.2.2.4 琼脂二倍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MICs)
        2.2.2.5 携带IncHI2型质粒的肠杆菌中常见耐药基因的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携带IncHI2型质粒菌株的流行与分布情况
        2.3.2 携带IncHI2型质粒菌株的鉴定
        2.3.3 携带IncHI2型质粒的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2.3.3.1 耐药率
        2.3.3.2 多重耐药情况
        2.3.4 携带IncHI2型质粒的肠杆菌中耐药基因的检测情况
    2.4 讨论
        2.4.1 IncHI2型质粒流行与分布情况
        2.4.2 耐药情况
        2.4.3 耐药基因的检测情况
    2.5 小结
第3章 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ST3-IncHI2质粒介导blaCTX-M与oqxAB连锁传播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材料
        3.2.1.1 受试菌株
        3.2.1.2 抗菌药物
        3.2.1.3 培养基
        3.2.1.4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方法
        3.2.2.1 携带IncHI2型质粒的接合子检测
        3.2.2.2 携带blaCTX-M /oqxAB-IncHI2质粒的接合子MICs的测定
        3.2.2.3 携带blaCTX-M /oqxAB-IncHI2质粒的接合子耐药基因的检测
        3.2.2.4 基因定位
        3.2.2.5 接合子中质粒复制子分型
        3.2.2.6 IncHI2质粒双位点分型
        3.2.2.7 质粒酶切及杂交分析
        3.2.2.8 质粒的沉溺系统
        3.2.2.9 IncHI2质粒上其它的质粒稳定系统检测
        3.2.2.10 blaCTX-M与oqxAB基因环境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携带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的转移情况
        3.3.2 携带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的接合子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
        3.3.3 携带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特征分析
        3.3.4 IncHI2型质粒上oqxAB/blaCTX-M基因环境分析
    3.4 讨论
        3.4.1 携带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流行情况
        3.4.2 IncHI2型质粒上oqxAB/blaCTX-M的基因环境分析
        3.4.3 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的特征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多重耐药IncHI2质粒介导重金属耐受基因传播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材料
        4.2.1.1 受试菌株
        4.2.1.2 药物
        4.2.1.3 培养基
        4.2.1.4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4.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2 方法
        4.2.2.1 接合子中重金属耐受基因的检测
        4.2.2.2 接合子重金属敏感性试验测定
        4.2.2.3 重金属基因定位
        4.2.2.4 sil和pco操纵子基因环境分析
        4.2.2.5 sil和pco操纵子遗传结构进化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介导重金属转移情况
        4.3.2 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上银和铜操纵子基因环境分析
        4.3.3 银和铜操纵子遗传结构进化分析
    4.4 讨论
        4.4.1 IncHI2型质粒介导重金属转移情况
        4.4.2 IncHI2型质粒上银和铜操纵子基因环境分析
        4.4.3 Tn7-like转座子介导银和铜操纵子转移情况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多重耐药IncHI2质粒全序列测序以及进化特征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2.1 质粒DNA的提取
        5.2.2.2 质粒全基因组测序及其特征分析
        5.2.2.3 IncHI2质粒的遗传进化关系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Z13T的测序结果以及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5.3.1.1 质粒pZ13T的测序结果
        5.3.1.3 质粒pZ13T序列注释
        5.3.1.4 质粒pZ13T特征分析
        5.3.2 pP2-3T的测序结果以及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5.3.2.1 质粒pP2-3T的测序结果
        5.3.2.2 质粒pP2-3T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5.3.2.3 质粒pP2-3T序列注释
        5.3.1.4 质粒pP2-3T特征分析
        5.3.3 pA74T的测序结果以及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5.3.3.1 质粒pA74T的测序结果
        5.3.3.2 质粒pA74T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5.3.3.3 质粒pA74T序列注释
        5.3.3.4 质粒pA74T特征分析
        5.3.4 pFS11Y5CT的测序结果以及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5.3.4.1 质粒pFS11Y5CT的测序结果
        5.3.4.3 质粒pFS11Y5CT序列注释
        5.3.4.4 质粒pFS11Y5CT特征分析
        5.3.5 NCBI数据库中IncHI2质粒的筛选情况及其特征
        5.3.6 IncHI2质粒遗传进化分析
        5.3.6.1 IncHI2质粒全序列遗传进化树分析
        5.3.6.2 IncHI2质粒核心基因组遗传进化树分析
    5.4 讨论
        5.4.1 多重耐药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的全序列测序情况
        5.4.2 多重耐药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的骨架区分析
        5.4.3 多重耐药oqxAB/blaCTX-M-IncHI2型质粒的多重耐药区分析
        5.4.4 多重耐药IncHI2型质粒遗传进化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10)动物肉源沙门氏菌头孢菌素、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流行和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畜牧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1.1 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2 β-内酰胺类药物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情况
        1.3 多粘菌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沙门氏菌的耐药研究概况
        2.1 沙门氏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状况
        2.2 畜禽肉源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概述
    第三节 CTX-M型ESBLs和mcr-1的研究进展
        3.1 CTX-M型ESBLs的研究进展
        3.2 耐多粘菌素mcr-1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的动物肉源沙门氏菌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3 非重复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门氏菌的流行状况与分析
        2.2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与分析
        2.3 沙门氏菌的耐药检测结果与分析
        2.4 主要沙门氏菌血清型的耐药特性
    3 讨论
    4 总结
第三章 动物肉源沙门氏菌CTX-M型ESBLs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其流行性传播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3 CTX-M型ESBLs基因的检测及药敏试验、血清鉴定
        1.4 bla_(CTX-M)阳性沙门氏菌的PFGE分型
        1.5 bla_(CTX-M)阳性沙门氏菌接合实验
        1.6 含有bla_(CTX-M)耐药质粒原菌及其接合子的S1—PFGE
    2 结果与分析
        2.1 深圳地区沙门氏菌分离菌株结果与分析
        2.2 CTX-M型ESBLs基因的检测和药敏试验、血清鉴定结果与分析
        2.3 bla_(CTX-M)阳性沙门氏菌PFGE分型结果与分析
        2.4 接合实验原菌及接合子药敏结果与分析
        2.5 含有bla_(CTX-M)耐药质粒原菌及其接合子的S1-PFGE结果与分析
        2.6 沙门氏菌菌株接合转移情况
        2.7 接合成功沙门氏菌的PFGE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3.1 沙门氏菌分菌率和耐药性的分析
        3.2 动物肉源沙门氏菌CTX-M型ESBLs耐药基因的检测和PFGE分型研究
        3.3 动物肉源CTX-M型ESBLs流行传播机制的初步探究
    4 总结
第四章 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的检测及药敏试验、血清鉴定
        1.3 mcr-1阳性沙门氏菌的PFGE分型
        1.4 mcr-1阳性沙门氏菌的接合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mcr-1耐药基因检测、药敏试验和血清鉴定的结果与分析
        2.2 PFGE结果与分析
        2.3 接合实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总结
第五章 动物肉源沙门氏菌mcr-1耐药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参考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mcr-1阳性沙门氏菌及其接合子的S1-PFGE
        1.6 Southern Blot
        1.7 质粒的提取
        1.8 质粒测序
    2 接合成功沙门氏菌及其接合子的S1-PFGE结果与分析
        2.1 含有mcr-1耐药质粒原菌及其接合子的S1-PFGE和Southern Blot结果与分析
        2.2 16株接合子质粒的S1-PFGE及相关信息
    3 质粒测序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以及参与的学术论文

四、喹乙醇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不同替抗物质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液指标、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D]. 孟亦蒙.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水产养殖典型抗生素的残留水平与分布特征研究[D]. 李贞金.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饲料中添加甘露醇对肉兔生长及其肉品质的影响[D]. 赵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鸡肉中金刚烷胺、喹乙醇代谢物、氯霉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D]. 谭庶.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5]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的研究[D]. 王立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实际应用[D]. 江永远.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 [7]兽药强力霉素(Doxycycline)的环境污染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魏瑞成.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促生长剂喹乙醇诱导斑马鱼消化道菌群失衡增加病原菌感染风险研究[J]. 何夙旭,王全民,李舒宁,冉超,郭小泽,张震,周志刚.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7(07)
  • [9]携带oqxAB/blaCTX-M的多重耐药IncHI2质粒的特征及其遗传进化关系研究[D]. 方亮星.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动物肉源沙门氏菌头孢菌素、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流行和传播机制研究[D]. 张金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喹乙醇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