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女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樊梦瑶[1](2021)在《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运用诗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心理学研究等方法,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情况做了深入系统的挖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李白“代动植物言”和“代男性言”的诗作做了认真细致的考索;对影响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心理因素做出了具体分析:还应用MBTI心理量表对李白的人格形态做了分析,从而从文学创作发生的源头即作者层面窥视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心理动因;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分析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特点和优点,把握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深刻内涵。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及第一章内容)主要界定了代言类诗歌的概念、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对于古乐府诗歌写作传统的创新及海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对唐前代言类诗歌的研究,主要从“开源”的角度对先秦至魏晋时代的典型代言类诗歌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引入了“隐含作者”、“叙述者”等西方叙事学概念来探究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还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类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按照被代言的“叙述者”种类,李白代言类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代动植物言”、“代女性言”和“代男性言”三个大类,其中每类之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第三部分(第三章)通过MBTI人格量表、“心理距离说”、“男权中心论”的影响等因素,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因素角度,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第四章)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李白代言类诗歌与《玉台新咏》、《古诗十九首》和曹丕代言类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李白代言类诗歌具有重视人物心理状态挖掘、抒情方式较为直接,突破了南朝时期的模式化写作套路,情感更加真挚等特点。第五部分(第五章)主要分析李白代言类诗歌的艺术价值,即从李白代言类诗歌在文学创作上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李白代言类诗歌中具有的对“人性美”的追求、崇尚自然等理念已经成为镌刻在中华儿女传统基因中的一串串“密码”,对倡导和谐共生的当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分析,试图勾勒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这也有助于当今读者较为系统性地认识和评价李白。
陈梦萱[2](2021)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罗敷形象解读》文中研究说明《陌上桑》是东汉乐府诗歌中赋有代表性的一首叙事诗,富有喜剧色彩。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耀眼的美女形象,维护自己人格的罗敷大胆发声、勇敢反抗权贵成为了智慧与高尚的代名词。在以往的解读中,认为《陌上桑》是"封建社会阶级权贵对于平民阶层的霸权,罗敷的行为是对平民反抗意识和主体意识呈现的肯定"。[1]封建社会中所认同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老旧思想变成了禁锢女性自由与平等的最大枷锁,成为了我们鄙夷且批判的对象。那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是否会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其价值的绊脚石呢?
陈前进[3](2020)在《《尊前集》笺注汇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四章,在正文前有前言和凡例,正文後添加有附录。前言主要介绍了《尊前集》的版本源流问题和在注释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同时又对顾梧芳的生平和顾本《尊前集》的流传和存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中为顾本《尊前集》缕出了一条淸晰的存藏脉络。同时,前言还对本注释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凡例主要对注释的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细节进行了具体说明。《尊前集》是一部唐五代词总集,本文主要对《尊前集》所收的289首词作进行了笺注,笺注主要采用了详注的方式。本注所用的底本原不分卷,但在注释时,本文将其分成了三章。其中文章第二章包含了《尊前集》前面部分的110首作品,第三章主要包含了中间部分的122首作品,第四章主要包含了後面部分的57首作品。《尊前集》共出现36位词人,本文为每一位词人都撰有小传。每一首词都设有词牌解题、注释和汇评三个部分。解题主要以《钦定词谱》为主;注释主要采用详注的方式,着意于搜寻相关作品的本事和典故。对於其中出现的一些曾经在解释上有争议的字词,本文在注释时都详加求证,广泛参考,择优而取。在文章最後,本文选取了有五篇与《尊前集》相关的重要跋文作为附录,以资参考。
史绍典[4](2020)在《说《陌上桑》》文中研究表明我想,教学《陌上桑》,要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追问!啊,陌上桑,曲曲弯弯的、伸向远方的乡间小路,路旁的桑林,有多美妙?这就产生了联系、遐想。学生正处于做梦的年龄,他能够驰骋自己的想象空间,会想到很多很多。而且,桑林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意象。《淮南子》记载:"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那是可以兴云作雨的地方。这里兴云作雨,说的就是男女间情事。桑林在户外,原野,空旷,想想内蒙古的敖包就逼似。我听课,学生自有他的体会,说,古代女子足不出户,她(秦罗敷)却出户了。是的,她能出户在一个
邓晓青[5](2019)在《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虚实”之美的领悟与赏析》文中指出“虚实”是文学批评和文本分析中常用的概念,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对学生提到的写作手法、艺术效果和篇章结构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个概念被当作意义自明的词汇讲授给学生,对它的涵义、用法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差异却没有进行分析辨别,这导致了“虚实”的概念人人会说,人人自以为明白,却很少有人说明它究竟何指的状况。笔者认为,虚实既可以指文学写作中“以虚写实”、“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又可以指文学鉴赏中“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同时还可以指文本篇章“虚实参差”、“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虚实既是含蕴无限、立象尽意的诗性之美,又是要言不烦、笔墨省俭的谋篇之法。之所以能把这些不同语境下的用法统一于“虚实”概念之下,是基于它们都体现着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虚构性、含蓄性和想象性的共识,反映了人们在文学反映现实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惯例意识。可以说,虚实就是文学作品在形象、情节、结构和意蕴等方面呈现出的主次关系,它是文学的审美性和情理感在文学作品各个方面的表现。“虚实”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蕴含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心理模式,对历代文学的创作和接受都有深远的影响。其理论源出于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也与佛学禅宗的“空”“境界”等观念密切相关。魏晋以后,“虚实”的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被普遍接受,其理论得到空前发展。站在今天的理论视野上看,我们发现文学上的“虚实相生”既可以归为方法论的问题,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审美特征论的问题;“虚实”的观念已经由方法扩展到包括主体创作、欣赏和文本结构性特征的整个文学活动领域;因此,领悟文学中形形色色的“虚实”问题,对于掌握文学常识、夯实文学基础、提高写作和鉴赏水平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对“虚实”概念的分析着眼于文学欣赏效果意义上的“虚实”内涵,即与“意境”概念密切相关的“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文学观念,同时也兼及对文学写作和文本结构方面主次详略问题的分析,并揭示这些观念的内在统一性。在国外文学理论中,“虚实”并未作为一个范畴被提出来,但其中包含有不少体现着“虚实”审美效果、结构特点和创作方法的思想,本文也有所提及。本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虚实”概念、内涵进行探析,从写作手法和阅读欣赏的角度分析“虚实”内涵,梳理文学作品中有关“虚实”的理论渊源以及西方有关“虚实”的理论观点。第二章主要以抒情类文学作品和叙事类文学作品为例分析抒情类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虚实以及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的详略之虚实以及对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特点的教学分析,运用了大量的高中语文教学实例对意境“虚实相生”五个方面的审美特点加以分析概括。第三章主要是回归到教学实际,分析了古代诗歌意境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方法进行探究。总之,文学赏析中的“虚实”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角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中虚实作为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虚实相生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之一的理解尚且存在许多的困惑,因此,正确引学生鉴赏诗歌意境“虚实”之美显得尤为迫切。
盛佳[6](2019)在《杜甫诗歌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甫是唐代甚至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学界对杜甫的研究几乎涉及方方面面,但对于诗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还稍显薄弱,大多集中于对某种具体人物类型或者单篇有关人物的诗作解读,尚未有系统的杜诗人物形象梳理研究。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杜甫诗歌的人物形象。一,论述唐前诗歌的人物形象。从创作背景和诗中塑造的人物类型两方面具体分析,论证唐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技巧对杜诗产生的影响。二,整理分析杜诗中的人物形象。梳理有过细腻人物形象描写、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诗歌,用表格等量化统计方式对比列出,再将人物与诗歌体裁、创作年代联系研究,归纳阐述杜诗中的人物类型。三,研究杜甫诗歌的人物塑造艺术。其中有对唐代诗人李颀的描写借鉴,还有诗人独特的创新发展。杜甫突破固有文体的表现方式,将小说、文、史传的表达方法纳入诗歌创作中,既丰富了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感表达,也开创了文体间交流互融的新世界。四,揭示杜甫人物塑造与艺术技巧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杜甫以其诗歌内容的丰富特色为后代诗人所学习敬仰,其中白居易继承了杜诗描写底层人物的现实主义风格,韩愈、李贺剑走偏锋,侧重尚奇风格塑造人物。唐代小说亦从杜甫诗歌中吸收借鉴,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董舒心[7](2018)在《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讨论汉魏六朝婚恋小说,正文分为五章,另加两个附录。第一章探讨古典婚恋小说的起源问题。婚恋神话代表了民间故事从源头上对婚恋小说的影响,和婚恋有关的神话传说早在形成阶段就已经蕴含了后世婚恋小说中常见的一些母题。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为代表的杂史文学对于婚恋小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宫廷美人题材或者说帝王妃子故事上,这是由史书和杂史的内容决定的。杂传文学以《列女传》《孝子传》为代表,它们模塑和反映了汉代的感情观,汉代不提倡男女深情,而是大力倡导专一贞节和孝道至上的封建女德。汉魏情赋、乐府诗与婚恋小说的产生也有关系,因为婚恋主题是宫廷文艺的内容之一,赋体文学、乐府诗、古小说对婚恋主题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宫廷文艺环境的影响,同时这也导致不同文体之间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互相影响。第二章考察以异性人神(仙)之间的邂逅和交往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人神恋”小说,将相关文本分为与民间故事相关的小说、仙道小说和文人小说三类进行观照。有相当一部分人神恋小说的文本和母题来源于民间故事,按照民间故事类型的归纳,可以分为天鹅处女型、螺女型、仙窟艳遇型和仙女下凡型故事四类。六朝道教人士创造的仙道小说中有不少人神遇合故事,其中,西王母下凡故事和神女降真故事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型。这一时期和西王母仙话有关的小说众多,有些文本在内容上有明显的承袭痕迹,但寓意又有所不同。而神女降真故事则以《真诰》中的人神遇合故事为代表,在《真诘》中,神女降真用宿命姻缘来诱导凡人向道求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启迪手段,并体现出上清派强烈的禁欲倾向。六朝时期还有一部分成于文人之手的人神恋小说,文人作者主体意识对小说的渗透是有过程的,《成公智琼》《杜兰香》等代表了早期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拾遗记》《洞冥记》作为方士小说和文人小说的混合体,其中的宫廷美人故事呈现出明显的向人神恋转化的倾向;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稽神异苑》和《八朝神怪录》是第一批纯粹的文人小说,在艺术手法和主旨精神等方面对后世小说都影响重大。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以“女神男人式”占绝大多数,女神主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六朝时期民间信仰对女性神只的认识、唐前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性群体、“神女”文学传统的影响等。第三章讨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人鬼恋小说,人鬼恋小说可以分为“幽婚小说”和“亡魂小说”两类,前者指至少一方为鬼的婚恋故事,人与鬼或鬼与鬼之间的婚恋行为是“幽婚”小说中必备的要素;而“亡魂”小说中的婚恋行为在主人公生前发生,主人公去世后虽然以亡魂的形式参与生者的生活,但通常没有人鬼婚恋的展开。“幽婚小说”按照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可分为登门自荐型、再续前缘型、路遇入冢型和幽冥邂逅型四类,其中有些作品在艺术上比较成熟,比如《卢充》《王敬伯》等。“亡魂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可以分为亡魂眷恋型、亡魂告别型、亡魂责罚型和亡魂报恩(仇)型,亡魂小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魂魄、情性和生命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死而复生”母题、“人鬼生子”母题和“随葬重现”母题是人鬼恋小说中三个重要母题。“死而复生”母题表现为形体复活和亡魂重返两种形式,前者与房中术和“宝精”思想有关;“人鬼生子”母题具有推进情节发展的文学功能和表达生命意识的文学意义;“随葬重现”母题的产生与汉魏六朝时期盗墓活动的盛行有重要关系,也与古代男女交往方式有关。人鬼恋小说的产生与冥婚民俗、鬼魂信仰和盗墓活动有关,其中女鬼小说多于男鬼小说,原因在于女性的生存状况特别是未婚而卒少女对婚姻的需求、传统阴阳观及“阳精崇拜”心理、作者的男性中心立场等。第四章研究的“人妖恋”小说以“精怪化形为人与凡人婚媾”为基本内容,它分为两种类型:“男妖女人式”和“女妖男人式”。男妖女人式小说可以分为男妖摄妇型、假冒骗情型和惑乱闺门型三类,女性在情欲和感情上受到的压抑是“男妖女人式”小说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在根本上,男妖小说要反映的不是性爱生活,其主题在于家庭伦理的破裂与寻求秩序的重建。“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可分为“女妖登门型”和“男人外出型”两类,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解释了现实中在男人身上发生的身心及感情异动。人妖恋小说中有些妖精原形非常重要,后来发展成妖怪强宗的狐妖就是在汉魏六朝时期奠定了其“妖媚”的形象特点,而有些不常见的动物如虎、蛟等能进入人妖恋小说之中,主要是受到了佛经文学的影响。人妖恋小说中有些独具的母题,如变形、生子、除魅等。变形母题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叙述都非常简略,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学塑造,不如说是一种巫风弥漫时代下的集体潜意识表现更近实质。此时期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出现不多,但却十分耐人寻味,其中以妖怪原形为水族的故事居多,这主要是受到了以龙感生神话为代表的水神感生神话的影响。猴妖小说和狐妖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不同民族之间通婚融合的艰难过程。除魅母题则与人妖恋小说的起源直接相关,在巫术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将现实社会中的婚恋问题归咎于妖怪作乱,并邀请方士除魅,就产生了人妖恋故事。第五章讨论婚恋双方都是凡人的世俗婚恋小说,按照主角身份分为宫廷婚恋故事、贵族士人婚恋故事和民间男女婚恋故事三类。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拾遗记》中的相关故事为代表,这三部也是此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杂史小说。以贵族士人婚恋故事为题材的古小说主要集中在六朝志人小说中,以《世说新语》和《妒记》为代表。《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名士”群体挑战礼教、纯情放任的婚恋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士族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提高和局限性。《妒记》以妒妇故事为题材,它的产生有反妒妇的动机和目的。汉魏六朝时期以平民阶层人物为主角的婚恋小说数量比较少,有些叙事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和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等,此时期对平民婚恋生活的反映主要是通过志怪小说实现的,特别是“殉情”母题的艺术表现和精神意蕴都值得挖掘。汉魏六朝婚恋小说产生了不少流传后世的经典题材,比如“王昭君”故事、“赵飞燕”故事、“绿珠”故事、“秦罗敷”故事、“秋胡戏妻”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能成为经典,与艺人群体有重要关系,一些婚恋故事正是通过艺人的演绎和传播才得以成为经典的。附录一对作者和成书时间等存在争议的唐前小说集进行了辨析,附录二收录三篇与美人赋相关的论文,因是与婚恋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三个案例,故专辟一章,附于文末。
陈醒芬[8](2017)在《论《诗经》女性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说明《诗经》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一直延续至今。《诗经》中所追求的德貌兼备的审美传统,是历代男性对女性的最高定位和追求。中国女性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其标准基本上是《诗经》美善结合女性形象的延续与再现,从注重女性的"内在之美",到以"内外统一之美"的女性为审美典范,这种审美模式经久不衰。
许珂[9](2017)在《汉唐五大乐府古题流变研究》文中提出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自汉代成立乐府机构以来,收录乐府作品最广最全的文学总集之一,其在乐府分类方面亦是集大成之作。《乐府诗集》将乐府作品分为十二大类,其中相和歌辞、横吹曲辞、清商曲辞中产生了大量广泛流传的乐府古题,其同题拟作分布于各个朝代,直至唐代掀起新乐府运动,模拟古题的创作行为才逐渐减少。这些拟作在创作手法、意象使用和表现主题等方面都带上了时代烙印,因此乐府古题的内涵在汉唐期间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本文即旨在从典型作品发掘梳理古题流变的方式与内容,研究古题流变的规律和典型现象。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将以《乐府诗集》为统计母本,从中选取拟作最多的五大乐府古题——《陌上桑》、《王昭君》、《行路难》、《从军行》和《江南》进行多角度的流变统计,结合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先分题研究其本事源流、主题与形式变迁,再从意象使用流变的角度进行透视与归纳。经过第二章的统计研究与分析归纳,本文发现,一些古题之本事具有深远的历史基础,如《陌上桑》之前有"桑间"艳情文学传统,石崇的《王昭君》前有焦延寿的昭君四言诗以及相传为昭君所作的《怨旷思惟歌》,《从军行》之前有《紫骝马歌辞》,这些历史素材积淀使得古题拟作的发展具有意义生发的基础。一些古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拟作风格,如《陌上桑》在梁陈时期产生的艳情变体,《江南》也在此时产生由简文帝等创制的《江南弄》变体,描绘宫廷歌舞美色等。而战乱频繁国力衰弱的时代,更容易产生抒发厌战思归情绪、征战苦寒艰辛的《从军行》拟作和借《王昭君》代言民族耻辱情绪的拟作。每一首乐府古题的拟作都可视为与前代作品的应和之作,而时代的变化也不断地将新的内容与形式熔铸进古题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古题的意象使用情况也体现了一定规律。第三章的第一节关注女性题材乐府,这一节论述两种女性乐府的意象使用情况:一种是在《陌上桑》、《江南》等乐府古题中,女性形象趋于符号化,这一过程和附着其上的装饰性意象紧密相关;另一种是以王昭君、蔡文姬相关作品为例,分析拟作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引入其他类似主题乐府中女性形象的情况。第二节关注感怀时事主题的乐府,其中又分为边塞苦寒与仕途抒怀两种。边塞苦寒呈现出从四方到西北集中的地理意象使用规律,以及苦寒意象与边塞书写逐渐结合的过程。仕途抒怀主题乐府呈现出以长安与洛阳为代表的权力中心符号化倾向,以及用剑、酒、镜三种意象进行自我期许与观照的文学规律。本文将案例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以拟作最多的五大乐府古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则研究结果具有较为普适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注于单篇作品进行研究的局限性,填补了乐府研究的空白之处。但囿于学力浅薄,在历代学者评说与文学理论材料方面积淀不足,故更普适性的规律则待来者继续深耕。
弋舟[10](2015)在《我们的踟蹰》文中研究表明上·部一李选闲极无聊,在百度上敲下曾铖的名字。她想,叫这个名字的人不会太多,没准真的就被自己搜出来了。果然,搜索页面的第一页,就冒出来她这个阔别多年的小学同学。曾铖在成都,如今成了画家。这个信息让李选有点儿欣慰,好像曾铖的现状满足了她内心的某种预期。李选隐约觉得,这个曾铖,就该是个有出息的家伙。要不将近三十年了,自己为什么还会想起他呢?小时候的曾铖,在孩子堆儿里,就是那种风头十足的调皮和显山露水的聪明。李选点了百度的"图片"选项,如今的曾铖和他的画儿,出现
二、美女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女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何为代言类诗歌 |
第二节 “罕见凿空”的奇观——李白代言类乐府诗对于古乐府传统的创新问题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路径 |
第四节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前代言类诗歌的嬗变 |
第一节 雏形期:《诗经》《楚辞》中的代言类诗歌掠影 |
第二节 发展期:汉代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中代言类诗歌的吟唱 |
第三节 兴盛期:建安时期与南朝代言类诗歌述略 |
一 建安时期代言体类诗歌创作 |
二 南朝“宫体诗”中的代言体诗歌创作 |
第二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情况 |
第一节 唐代代言类诗歌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和创作类型 |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分析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类型及诗例分析 |
第三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心理机制探微 |
第一节 隐藏在“面具”之下的美感——“心理距离说”与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 |
第二节 “感性”的人格倾向与“代言”的冲动——“MBTI人格测评”视域下的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 |
第三节 男性的权威意识与“塑造”女性的渴望 |
第四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特征 |
第一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玉台新咏》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注重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真挚 |
第二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古诗十九首》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代言对象身份多样表达情感内涵较为丰富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意象世界丰富多彩且空灵奇特 |
第三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曹丕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
一 李白个性天真浪漫少有曹丕式的“代亡友妻言”凄婉之作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抒情方式较为多样不似曹丕只抒发单纯的感伤情绪 |
第五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寄托内心情绪:李白代言类诗歌中的“心理补偿”性 |
第二节 乐为苍生代言: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现实性 |
第三节 崇尚自然赞美人性: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审美属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李白代言类诗歌统计(按照1977年中华书局本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顺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罗敷形象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被塑造的“天使形象” |
二、男权话语下对女性的规范 |
三、“他者”形象的罗敷 |
四、总结 |
(3)《尊前集》笺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版本述略 |
二、知人论世 |
三、首见词作 |
四、互见词作 |
五、《尊前》词的主要内容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上) |
明皇一首 |
好时光 |
昭宗二首 |
巫山一段云 |
又 |
庄宗四首 |
一叶落 |
阳台梦 |
歌头 |
忆仙姿 |
李王五首 |
一斛珠 |
子夜 |
更漏子 |
浣溪沙 |
虞美人 |
李白十二首 |
连理枝 |
淸平乐 |
又 |
又 |
又 |
又 |
菩萨蛮 |
又 |
又 |
淸平调 |
又 |
又 |
韦应物四首 |
调笑 |
又 |
三台 |
又 |
王建十首 |
宫中三台 |
又 |
江南三台 |
又 |
又 |
宫中调笑 |
又 |
又 |
又 |
杜牧一首 |
八六子 |
刘禹锡三十八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竹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纥那曲 |
又 |
忆江南 |
浪淘沙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潇湘神 |
又 |
抛球乐 |
又 |
杨柳枝 |
又 |
白居易二十六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竹枝 |
又 |
又 |
又 |
浪淘沙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忆江南 |
又 |
又 |
宴桃源 |
又 |
又 |
卢贞一首 |
杨柳枝 |
张志和五首 |
渔父 |
又 |
又 |
又 |
又 |
司空图一首 |
酒泉子 |
第三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中) |
韩偓二首 |
浣溪沙 |
又 |
薛能十八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成文干十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冯延巳三首 |
捣练子 |
谒金门 |
玉楼春 |
温飞卿五首 |
菩萨蛮 |
又 |
又 |
又 |
又 |
皇甫松十首 |
怨囘纥 |
又 |
竹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抛球乐 |
又 |
韦庄五首 |
怨王孙 |
定西蕃 |
又 |
淸平乐 |
又 |
张泌一首 |
江城子 |
毛文锡一首 |
巫山一段云 |
欧阳炯三十一首 |
南歌子 |
渔父 |
又 |
巫山一段云 |
又 |
春光好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西江月 |
又 |
赤枣子 |
又 |
女冠子 |
又 |
玉楼春 |
又 |
更漏子 |
又 |
定风波 |
木兰花 |
淸平乐 |
菩萨蛮 |
又 |
又 |
又 |
和凝七首 |
江城子 |
又 |
又 |
又 |
又 |
喜迁莺 |
麦秀两歧 |
孙光宪二十三首 |
浣溪沙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定风波 |
南歌子 |
又 |
应天长 |
生查子 |
又 |
又 |
又 |
遐方怨 |
更漏子 |
又 |
又 |
又 |
魏承班六首 |
生查子 |
满宫花 |
菩萨蛮 |
谒金门 |
又 |
又 |
第四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下) |
阎选二首 |
谒金门 |
定风波 |
尹鹗十一首 |
江城子 |
河满子 |
女冠子 |
菩萨蛮 |
又 |
拨棹子 |
又 |
金浮图 |
秋夜月 |
淸平乐 |
又 |
李珣十八首 |
中兴乐 |
渔父 |
又 |
又 |
南乡子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定风波 |
又 |
又 |
又 |
又 |
西溪子 |
又 |
李王八首 |
望江南 |
又 |
更漏子 |
蝶恋花 |
淸平乐 |
采桑子 |
喜迁莺 |
浣溪沙 |
冯延巳七首 |
罗敷艳歌 |
又 |
更漏子 |
又 |
临江仙 |
虞美人 |
又 |
李王一首 |
子夜啼 |
庾传素一首 |
木兰花 |
刘侍读一首 |
生查子 |
欧阳彬左丞一首 |
生查子 |
许岷二首 |
木兰花 |
又 |
林楚翘一首 |
菩萨蛮 |
薛道蕴一首 |
谒金门 |
徐昌图三首 |
木兰花 |
临江仙 |
河传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虚实”之美的领悟与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对“虚实”概念内涵的探析 |
第一节 作为写作手法的“虚实”概念 |
一、虚实结合 |
二、以虚写实 |
三、虚实对比 |
第二节 作为欣赏效果的“虚实”概念 |
一、从意象到意境 |
二、用侧面描写暗示信息 |
三、艺术上的留白 |
第三节 中外文学理论中有关“虚实”的理论渊源 |
一、我国古代有关“虚实”的理论渊源 |
二、西方有关“虚实”的理论观点 |
第二章 抒情类和叙事类文学作品之虚实探析 |
第一节 抒情类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虚实 |
一、语义中的虚义和实义 |
二、虚实与意境 |
第二节 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的详略笔法之虚实 |
一、形象塑造之详略得当 |
二、小说情节结构之虚实相间 |
第三节 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特点的教学分析 |
一、含蓄婉转的朦胧美 |
二、回味无穷的想象美 |
三、打破时空的曲折美 |
四、情景交融的融合美 |
五、虚中藏实的情理美 |
第三章 诗歌意境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方法探究 |
第一节 高中诗歌意境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一、一元解说代替多元解读 |
二、“大水漫灌”代替情感引导 |
三、模式套路代替课堂对话 |
第二节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意境美之方法探究 |
一、情感朗诵 |
二、发挥想象 |
三、善于联想,举一反三 |
四、比较欣赏,领会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杜甫诗歌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塑造研究 |
二、杜甫诗歌人物塑造研究 |
三、学术界有关“人物诗”概念的辨析 |
四、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第一章 唐前诗歌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一节 唐前诗歌人物形象塑造背景 |
一、先秦诗歌人物形象塑造背景 |
二、汉魏六朝诗歌人物形象塑造背景 |
第二节 唐前诗歌人物形象塑造 |
一、先秦诗歌人物形象塑造 |
二、两汉诗歌人物形象塑造 |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三节 唐前诗歌对杜诗人物形象的影响 |
一、唐前诗歌人物类型对杜诗的影响 |
二、唐前诗歌人物描写技巧对杜诗的影响 |
第二章 杜甫诗歌的人物形象 |
第一节 杜甫诗歌人物形象概述 |
一、人物形象的量化统计 |
二、诗歌的体裁分布及特征简述 |
三、杜甫诗歌人物形象与创作年代分析 |
第二节 杜甫诗歌人物形象类型 |
第三章 杜甫诗歌的人物塑造艺术 |
第一节 对李颀诗人物描写的借鉴 |
一、精神气度的彰显 |
二、细节描摹与写意式勾勒 |
三、深情贯注与激赏式褒扬 |
第二节 “破体为文”的创格 |
一、以小说为诗 |
二、以文为诗 |
三、以史传为诗 |
第四章 杜甫诗歌人物描写对唐代诗歌和小说的影响 |
第一节 杜甫诗歌的人物描写对唐诗的影响 |
一、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 |
二、对韩愈诗歌的影响 |
三、对李贺诗歌的影响 |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人物描写对唐人小说的影响 |
一、唐人小说对杜诗人物描写的借鉴 |
二、唐人小说与杜诗“尚奇”之关联 |
三、杜诗对唐人小说的间接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古典婚恋小说的孕育和产生 |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上) |
一 牵牛织女神话 |
二 禹娶涂山女神话 |
三 伏羲女娲神话 |
四 嫦娥奔月神话 |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下) |
一 感生神话 |
二 “神女”神话 |
第三节 先秦两汉杂史文学与婚恋小说 |
一 《汲冢琐语》和《穆天子传》 |
二 汉代杂史文学中的婚恋故事 |
三 《西京杂记》《汉武故事》和宫廷爱情故事 |
第四节 汉代杂传文学与婚恋小说 |
一 《列女传》《列士传》《孝子传》的文体性质 |
二 《列女传》《孝子传》与汉代的感情观 |
第五节 汉魏“情赋”、汉乐府与婚恋小说 |
一 汉魏“情赋”与婚恋小说的关系 |
二 汉魏乐府诗与婚恋小说 |
三 “谈情说爱”的宫廷文艺环境 |
第二章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研究 |
第一节 民间故事与人神恋小说 |
一 天鹅处女型故事 |
二 螺女型故事 |
三 仙窟艳遇型故事 |
四 仙女下凡型故事 |
第二节 六朝仙道小说中的人神恋 |
一 六朝小说中的西王母叙事 |
二 《真诰》中的人神之恋 |
第三节 六朝文人小说中的人神恋 |
一 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 |
二 宫廷美人题材的人神恋转化 |
三 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 |
第四节 六朝人神恋小说中女神主导局面形成的原因 |
一 六朝时的女神崇拜 |
二 小说作者的男性本位 |
三 “神女”文学意象的形成和影响 |
第三章 汉魏六朝人鬼恋小说研究 |
第一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幽婚”小说 |
一 女鬼自荐型 |
二 再续前缘型 |
三 路遇入冢型 |
四 幽冥邂逅型 |
第二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亡魂”小说 |
一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类型 |
二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意义 |
第三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
一 “死而复生”母题 |
二 “人鬼生子”母题 |
三 “随葬重现”母题 |
第四节 人鬼恋小说及女鬼导向的成因 |
一 人鬼恋小说产生的缘由 |
二 人鬼恋小说中女鬼导向形成的原因 |
第四章 汉魏六朝人妖恋小说研究 |
第一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上) ——“男妖女人式”人妖恋小说 |
一 男妖摄妇型 |
二 假冒骗情型 |
三 惑乱闺门型 |
第二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下)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 |
一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的故事类型 |
二 “女妖男人式”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
三 人妖恋小说中妖怪原形的性别分配 |
第三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妖精类型 |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狐狸精 |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虎妖 |
三 人妖恋中的龙与蛟妖、蛇妖 |
第四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变形母题 |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 |
第五章 汉魏六朝世俗婚恋小说研究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 |
一 《汉武故事》:政治渗透与神异化的凸显 |
二 《西京杂记》:容貌才能等具体细节的补充 |
三 《拾遗记》:接近传奇的小说体式和幻化色彩 |
四 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地记中的宫廷婚恋故事 |
第二节 汉魏六朝贵族士人婚恋小说 |
一 《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 |
二 虞通之《妒记》和六朝士族婚姻中的嫉妒故事 |
第三节 汉魏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书写 |
一 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 |
二 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 |
三 六朝志怪小说对平民婚恋生活的侧面反映 |
四 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中的“殉情”母题 |
第四节 汉魏六朝经典婚恋故事的产生和传播 |
一 “王昭君”故事 |
二 “绿珠”故事 |
三 “采桑女”故事 |
余论: 从汉魏六朝婚恋小说到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 |
附录一: 汉魏六朝小说疑目辩证 |
第一节 《神异经》考辨 |
第二节 《西京杂记》的作者和成书 |
第三节 《汉武故事》的成书年代 |
第四节 《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考辨——《五岳真形序论》与《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之成书 |
第五节 《洞冥记》《拾遗记》成书辨析 |
第六节《述异记》考辨 |
附录二: 汉魏美人赋与婚恋小说之关系 |
第一节 “巫山神女”故事原型新探 |
一 《高唐赋》产生于汉代 |
二 “巫山神女”原型旧说驳论 |
三 楚之云梦非高禖祭典之所 |
四 《高唐赋》主旨和“巫山神女”的现实原型 |
第二节 汉魏“情赋”考论 |
一 “闲情赋”谱系 |
二 “神女赋”谱系 |
三 “好色赋”谱系 |
第三节 论“感甄”故事的产生 |
一 “感甄”故事定型的时间 |
二 甄后形象的神异化 |
三 “感甄”故事情节来源 |
四 “感甄”故事和唐人的“期待视野”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论《诗经》女性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女性的“内在之美” |
(一) 追求女性的“情美” |
(二) 追求女性的“德美” |
二、以“内外统一之美”女性为典范 |
(一) 外在之美 |
(二) 内外统一之美 |
三、结语 |
(9)汉唐五大乐府古题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第一节 乐府古题的定义与收录情况述论 |
第二节 乐府古题创作流变述论 |
第三节 乐府诗接受情况述论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五大古题乐府的本事源流及拟作主题流变 |
第一节 总述:统计范围和样本选择 |
第二节 忠贞红颜的标签:《陌上桑》 |
一、《陌上桑》本事源流 |
二、采桑主题的传播与异变 |
(1) 塑造"秦氏好女" |
(2) 桑间春怨与相思 |
(3) 艳情变体 |
第三节 边塞琵琶的遥想:《王昭君》 |
一、昭君诗的叙事立场—从焦延寿到《昭君怨》 |
二、昭君乐府本事及源流 |
三、昭君乐府的主题流变 |
第四节 沙场征夫的悲歌:《从军行》 |
一、从军诗的历史背景 |
二、《从军行》的主题流变 |
(1) 从军乐:将士雄姿 |
(2) 个人成就:建功立业与英雄主义 |
(3) 从军苦:征旅艰辛与苦寒折磨 |
(4) 久戍之悲:厌战情绪与征人思归 |
第五节 世路坎坷的悲叹:《行路难》 |
一、《行路难》的传播与题旨演变 |
二、《行路难》的主题流变 |
(1) 世路艰难的悲慨 |
(2) 命运无常忧生之歌 |
(3) 世态炎凉的况味 |
第六节 水乡采莲的幻梦:《江南》 |
一、江南书写的历史背景 |
二、《江南》与变体《江南弄》 |
三、《江南》乐府的主题流变 |
(1) 采莲相思曲 |
(2) 荡舟采莲的旖旎风光 |
(3) 远离帝都的异乡—江南风土人情 |
第三章 从主题与意象分布看乐府拟作的流变 |
第一节 女性题材乐府的意象流变 |
一、装饰性意象造就符号化的女性形象 |
二、借入外部意象建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感怀时事题材乐府的意象流变 |
一、边塞书写的意象流变 |
(1) 从四方向西北集中的地理意象 |
(2) 苦寒气候意象 |
二、仕途抒怀的意象流变 |
(1) 权力中心的代号—长安与洛阳 |
(2) 自我期许的三个侧面—剑、酒、镜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和歌辞相和曲[陌上桑] |
相和歌辞吟叹曲[王明君] |
相和歌辞平调曲[从军行] |
杂曲歌辞[行路难] |
相和歌辞[江南] |
后记 |
(10)我们的踟蹰(论文提纲范文)
上·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中·部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下·部 |
十三 |
十四 |
四、美女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D]. 樊梦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罗敷形象解读[J]. 陈梦萱.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06)
- [3]《尊前集》笺注汇评[D]. 陈前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说《陌上桑》[J]. 史绍典. 中学语文, 2020(13)
- [5]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虚实”之美的领悟与赏析[D]. 邓晓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6]杜甫诗歌人物形象研究[D]. 盛佳. 青岛大学, 2019(02)
- [7]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D]. 董舒心. 山东大学, 2018(02)
- [8]论《诗经》女性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J]. 陈醒芬.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9]汉唐五大乐府古题流变研究[D]. 许珂. 武汉大学, 2017(08)
- [10]我们的踟蹰[J]. 弋舟.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