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河口橡胶树白粉病防治

2004年河口橡胶树白粉病防治

一、2004年河口橡胶树白粉病防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耀[1](2019)在《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OHCmu)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活分析》文中提出由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B A.Steinmann)引起的白粉病是橡胶树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橡胶的产量。白粉菌属专性寄生菌,尚不能离体培养,转化体系未成熟,导致对橡胶树白粉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较少。分支酸(Chorismicacid)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菌、真菌及动物体中,是莽草酸代谢途径的最终产物。它参与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同时,分支酸还与植物防御相关激素(水杨酸、吲哚乙酸等)的合成有关,在植物抗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病原物在侵染寄主过程中,能够分泌分支酸变位酶进入植物的细胞质中,影响植物莽草酸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促进病原物的定殖、扩展。本研究克隆和鉴定了橡胶树白粉菌一个分支酸变位酶基因OHCmu,分析其蛋白理化性质,构建GST-OHCmu融合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融合蛋白,分析OHCmu酶活和验证了酶活位点,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白粉菌OHCmu的分子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探讨其在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PDB和NCBI数据库中搜索获得2个不同的分支酸变位酶基因。利用同源比对法,在本实验室已有的橡胶树白粉菌基因组中,搜索获得一个分支酸变位酶同源基因序列。采用RT-PCR法克隆获得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基因,命名为OHCmu。该基因大小843 bp,具有1个内含子,其编码262个氨基酸,具有d5csma结构域,属于Chorismate mutase Ⅱ蛋白家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OHCmu基因在白粉菌侵染橡胶叶片过程中,表达量升高,在13h时表达量达最高,随后又逐渐下降。2、构建GST-OHCmu融合原核表达载体,筛选诱导表达条件,并利用GST亲和层析柱对蛋白进行纯化。GST-OHCmu融合蛋白在供试条件(IPTG:0.8 mmol/L,16℃)下可以较好的表达,获得融合蛋白大小约为56 kD,与预测结果一致。经过GST亲和层析柱纯化、切割GST标签后顺利获得浓度较高、较纯的橡胶树白粉菌OHCmu蛋白,大小为30kD。3、通过蛋白酶活测定法分析了 OHCmu的活性,以及温度、产物(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对酶活的影响。结果显示,纯化后的OHCmu具有分解分支酸的酶活性,同时,其酶活不会受到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抑制;但酶活受温度影响,高于45℃酶活几乎完全丧失。4、对OHCmu蛋白进行点突变,验证其关键酶活位点。结果显示第163位精氨酸与173位赖氨酸对OHCmu活性至关重要,是OHCmu的关键酶活位点,与已报道的玉米黑粉菌分支酸变位酶活性位点一致,该酶活位点比较保守。

郑行恺[2](2019)在《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的可再生资源,由炭疽病菌侵染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当前我国橡胶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两大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主栽橡胶树品种(系)炭疽病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联合调查与监测;对36份核心橡胶种质进行抗炭疽病评价;对海南新发炭疽病菌进行鉴定和抗药性评价;熟化橡胶苗圃炭疽病无人机防治技术,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联合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PR107、RRIM600和热研7-33-97等现有的主栽品种进行炭疽病疫情调查发现,PR107和RRIM600种植面积最大,分别占51.06%(153万亩)和43.39%(130万亩),各主栽品种均受炭疽病危害;在对橡胶树炭疽病的随机踏查和固定监测中发现,实生苗、嫁接苗、增殖苗、幼龄树和成龄胶园炭疽病全年均可发生,3-4月为盛发期。炭疽病代表性菌株 HCgGX1649(Colletotrichu gloeosporioides)HCaYNJP162(Colletotrichumacutatum)接种36份核心橡胶种质的抗炭疽病评价发现,GT1、PB86、热研7-20-59、文昌193、文昌7-35-11和针选1号6个品种(系)综合抗性水平为中抗(MR),文昌11、热研7-33-97和云研77-2等24个品种(系)为感病(S),PR107、RRIM600和大丰99等6个品种(系)为中感(MS)。田间采集炭疽病样264份,获得炭疽病分离物140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自琼中县阳江农场苗圃橡胶树叶片上的菌株HCkHNQZ1736为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这是首次在海南省橡胶树上发现该类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为6;光暗交替利于菌落生长;果胶、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致病力评价发现其对PR107、RRIM600、热研7-33-97和大丰95四个主推品种均有较强致病力。以分离自云南保山的喀斯特炭疽病菌MeCkYN1705为对照,对菌株HCkHNQZ1736开展杀菌剂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菌株HCkHNQZ1736和MeCkYN1705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咪鲜胺锰盐不具抗药性,EC50分别为0.0784 μg/mL和0.0775μg/mL。HCkHNQZ1736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表现出高抗药性,EC50达1107.2654μg/mL,而 MeCkYN1705 的 EC50仅为 0.0554 μg/ml。克隆了菌株 HCkHNQZ1736的tub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所编码的第198个氨基酸位点由谷氨酸(Glu-E)突变为丙氨酸(Ala-A),推测该氨基酸位点突变是导致该菌株产生多菌灵抗性的原因。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的橡胶树炭疽病防治新型药剂“保叶清”微乳剂开展无人机在PR107橡胶树嫁接苗圃的飞防试验。防效评价结果表明,飞行高于树冠2米,未添加飞防助剂“热飞”,3%和4%的“保叶清”微乳剂校正防效分别为46.33%和55.91%;飞行高于树冠1米,添加1%飞防助剂“热飞”,两种浓度微乳剂的校正防效分别为67.42%和73.27%;飞行高于树冠2米,添加1%飞防助剂“热飞”,两种浓度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1.27%和80.07%。调查发现该药剂对橡胶树长势和环境无不良影响,表明其可用于田间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工作。

王义[3](2019)在《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内源启动子筛选与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橡胶树白粉病是橡胶树最具经济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其病原物—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Steinm是专性寄生真菌,有性世代尚未被发现,特别是其无法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体系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研究橡胶树白粉菌的专性寄生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对转化介质、分生孢子悬浮液的配制方法、分生孢子的抗生素敏感性、转化子的筛选与观察方法、报告基因的选择及电击缓冲液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电击转化法和农杆菌介导法(ATMT)成功构建了橡胶树白粉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在橡胶树白粉菌基因组基础上,筛选和鉴定了来自橡胶树白粉菌的50个内源启动子,为进一步优化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开展更深入的分子研究,以及探明白粉菌的致病分子机制和生物进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测试了8种常用抗生素对O.heveae分生孢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潮霉素B、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浓度为100μg/m L,氯霉素浓度为510μg/m L和头孢霉素浓度为1000μg/m L时,可以有效地抑制O.heveae分生孢子的萌发。氨苄青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对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甚至部分还能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8种抗生素中仅潮霉素B对橡胶树古铜期嫩叶具有明显的植物毒性。因此,确定卡那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和链霉素抗性的基因适合于用作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测定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HEPES、PEG1000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40 m M的HEPES对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影响最小,与对照组水溶液非常接近。因此确定40 m M的HEPES作为橡胶树白粉菌电击转化的电击缓冲液。选择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为筛选标记,引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m Cherry为报告基因,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 CAMBIA1302-m Cherry。在常规电击转化和ATMT法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优化各类参数。转化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梗都具有红色荧光,而对照组野生型无荧光。转化后的橡胶树白粉菌T1到T10代都扩增到m Cherry基因,证明转化体非常稳定。PCR-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也证实靶基因整合进了橡胶树白粉菌的基因组中。电击转化体系优化条件为: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浓度106个/m L;助剂0.01%吐温80;制备时间:5~10 min;电击转化前混合物(载体DNA和O.heveae)的冰浴时间:1 min;电击转化的电压:2.5 kv;电脉冲,4.0 ms;电穿孔后的冰浴时间:5 min。ATMT体系优化条件为: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浓度106个/m L;助剂0.01%吐温80;制备时间:5~10 min;农杆菌复摇浓度:OD600=0.6~0.8;共培养时间:30 min。该电击转化和ATMT法转化体系的成功建立,对于研究外源基因的功能,相关效应蛋白的功能,橡胶树白粉菌的分子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互作都是非常有利的,更为其它专性寄生真菌的遗传转化提供了借鉴。以橡胶树白粉菌HO-73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Promoter Scan进行启动子预测,得到疑似启动子135个。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预测软件Softberry进行二次筛选,得到50个疑似启动子序列。成功克隆获得50个内源疑似启动子序列并构建了其植物表达载体,利用烟草转基因技术进行瞬时表达验证其启动子功能,验证得到9个内源启动子。通过与阳性对照Ca MV 35S(35S)启动子的比较,初步判断其中4个(WY7、WY51、WY193和WY195)为强启动子,另5个(WY1、WY6、WY12、WY181和WY196)为弱启动子。通过q RT-PCR技术测定4个强启动子(WY7、WY51、WY193和WY195)调控GUS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35S。其中WY195调控GUS基因的表达量最高,约为35S的17.54倍;WY7约为35S的11.72倍;WY51约为35S的8.38倍;WY193约为35S的8.34倍。利用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WY7、WY51、WY193和WY195驱动GUS基因在双子叶植物烟草、橡胶和火龙果,以及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和大麦中进行瞬时表达,探索其调控转录范围。结果证明这4个强启动子既可以在单子叶植物中驱动外源基因高效表达,也可以在双子叶植物中驱动外源基因高效表达,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Plant CARE对这4个强启动子的序列进行了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和分析,根据顺式作用元件的类型和作用推测启动子的诱导类型,并通过对该4个启动子转基因烟草T1代实施相应诱导,初步确定了WY7为高温诱导启动子,WY51为低温诱导启动子,WY195是高温干旱盐诱导启动子。WY193的启动子诱导类型尚未确定。利用ATMT法获得了WY195-hpa Xm转基因烟草植株。接种TMV于T1代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与野生型三生烟和阳性对照35S-hpa Xm转基因烟草相比,WY195-hpa Xm转基因烟草植株的TMV抗性明显提高。WY195-hpa Xm转基因T1代植株与野生型烟草相比平均病斑数减少66.44%,与阳性对照相比平均病斑数减少52.48%。通过在线数据库PROMO和JASPAR数据库进行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的预测和分析,以此为依据确定突变位点,利用渐变缺失突变对WY195的全长序列研究,瞬时表达量的测定结果初步鉴定了WY195的全长序列,这为后续工作中对启动子精确调控能力、进行有效改造及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内源启动子的成功预测、筛选和鉴定,有利于理解橡胶树白粉菌的转录机制,也为构建其遗传转化体系提供了参考,更为植物转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选择。

吴华[4](2018)在《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分类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胶树白粉病是橡胶树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它是世界各地植胶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橡胶树白粉病的病原菌初次被定名为Oidium heveae,近来一些研究认为应该将其重新分类至Erysiphe、Golovinomyces或Podosphaera。目前还没有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的确切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此,我们开展了对中国橡胶树主要种植区橡胶树白粉菌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我们更进一步分析了橡胶树白粉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期为更好理解白粉菌生物进化以及建立白粉病生态防控新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的方式以及筛选DNA条形码2种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并采用单倍型鉴定、DNA条形码多基因序列分析、RFLP-PCR和ISSR-PCR分子标记体系对橡胶树白粉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地区感染白粉菌的橡胶树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7年,在中国主要植胶区海南、云南和广东不同生态区划(地区)的18个采样点定时采集了 57份橡胶树白粉菌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显微形态观察、致病性鉴定、分子鉴定和单倍型鉴定。供试菌株采自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寄主品种、不同寄主物候期,它们在分生孢子大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基因型是相似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供试菌株与Erys quercicola处于同一进化分支;ITS与28S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了不同菌株间碱基的缺失与突变;单倍型分析表明,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与其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橡胶树白粉菌之间亲缘关系很近,并且有非常丰富的单倍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中国区橡胶树白粉病病原菌均属于Erysiphe quercicola。2.以橡胶树白粉菌和其他寄主植物上的白粉菌为材料,设计并筛选DNA条形码备选基因引物,初步评价出7个DNA条形码备选片段ITS、28S、18S、Rpb4、TUB、2、GAPDH及CUT。对7个DNA条形码备选片段从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序列变异特征、种内种间遗传距离以及NJ树重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ITS、28S、Rpb4和CUT序列对白粉菌属部分种具有较强的物种鉴别力,适宜作为白粉菌属(橡胶树白粉菌)快速分类鉴定的DNA条形码,并利用多基因序列对橡胶树白粉菌的起源进行了分析,推测它起源于约4800万年前。3.构建了 RFLP分子标记体系,对海南和云南不同地区筛选出的18个橡胶树白粉菌纯化菌株进行IGS和28S序列扩增,应用限制性内切酶Aus I、Msp I、Hinp1 I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电泳后产生多样性丰富的带型图谱,成为菌株特有的DNA指纹。数据分析显示各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4-0.88,以遗传相似系数0.67为阈值,将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HN-401、HN-402聚为第Ⅰ类;HN-403、HN-504、HN-204、HO-73、YN-201、YN-206、YN-202、YN-203 聚为第 Ⅱ类;HN-404、HN-405、HN-408、HN-501、YN-205、HN-506、HN-507 聚为第 Ⅲ类;HN-502单独为第Ⅳ类。初步确定不同地区的橡胶树白粉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寄主品种、寄主物候期及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直接关系。4.构建了 ISSR分子标记体系,对海南和云南不同地区4个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15个纯化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21条ISSR引物中成功筛选出8条扩增条带清晰、稳定且多态性好的引物,15个菌株共扩增出145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18.1个,多态性比率达到100%。4个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629-0.1944,Shannon指数为0.2447-0.3402,种群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变异(Gst=0.3194,Nm=1.0655)。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海南和云南橡胶树白粉菌种群内遗传分化程度高,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为15%和85%。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39-0.9381,以0.90作为最低遗传相似系数,将4个种群分为3大类:HN-2和YN-1为一类,YN-2为一类,HN-1为一类。橡胶树白粉菌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不直接相关。5.采集海南儋州(DZ)、白沙(BS)、万宁(WN)和五指山(WZS)地区橡胶树白粉病3级发病叶片及健康叶片(0级)作为对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地区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门级水平,4个地区优势门均为:Cyanobacteria(蓝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在属级水平,BS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Mitochondria和Rhodococcus(红球菌属),DZ 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Mitochondria和Curtobacteriu m(短小杆菌属),WN 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和Pantoea(泛菌属);WZS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Pantoea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其中Cyanobacteria是4个地区共有的优势属。同个地区3级发病叶片与健康叶片的属级群落组成变化不大,只是相对丰度有差异;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属级群落组成与相对丰度却有显着差异。白粉菌对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对各群落的相对丰度有影响。6.采集海南儋州(DZ)、白沙(BS)、万宁(WN)和五指山(WZS)地区橡胶树白粉病3级发病叶片及健康叶片(0级)作为对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地区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门级水平,4个地区优势门均为:Ascomycota(子囊菌门)、Fungiunclassified(未知菌)和 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在属级水平,4个地区的优势属均包括Erysiphe(白粉菌属)、Cladosporium(枝孢霉属)和Fungiunclassified。在属级水平上,不同地区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相对丰度差异显着;而同一地区3级发病叶片与健康叶片属级群落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有差异。白粉菌对叶际真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对各群落相对丰度有影响。

丁婧钰[5](2018)在《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采自海南与云南不同市县的橡胶树与相思树上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分离和种类鉴定,并对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对引起相思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对海南省与云南省部分市县橡胶种植区及其他林区进行调查和采样,共采集灵芝菌样本57份,对这些样本进一步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对样本进行分离鉴定,经过形态学鉴定与分子鉴定,鉴定出6种灵芝菌,分别为橡胶树灵芝[Ganoderma pseudoferreum(Wakef)Over.et Steinm]、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Bres&Henn)Bres]、黄褐灵芝(G.fulvellum Bres.)、热带灵芝[G.tropicum(Jungh.)Bres.]、南方灵芝[G.australe(Fr.)pat.]和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um(Nees)Pat.]。(2)对6种灵芝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有3种橡胶树病原灵芝菌,其中橡胶树灵芝(G.pseudoferreum)和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是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黄褐灵芝(G.fulvellum)是引起橡胶树茎腐病的新病原菌;相思树病原灵芝菌1种,为热带灵芝(G.tropicum),引起相思树红根病;椰子和柚子病原灵芝1种,为南方灵芝(G.australe),引起椰子茎基腐病和柚子根腐病。非病原灵芝菌1种,为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um),是橡胶树死树头上的木腐灵芝菌。(3)田间调查发现,两种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担子果受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同一种红根病的病灵芝菌在不同地区生长的担子果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生长的担子果,在形态和颜色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喷过除草剂的担子果则会发生严重畸形。(4)橡胶树红根病多发生在海南省中部地区,以屯昌县、五指山市、琼中县、万宁三更罗发病率与树木死亡率较高;海南省西部的儋州市也是红根病主要发病区。(5)对相思树红根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病菌在营养利用方面,最适生长的碳源为D-果糖,最适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钙;在环境适应方面,最适pH值为5.0,喜阴暗的条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

郑昕宇[6](2017)在《巴西橡胶树抗白粉病相关基因HbGNOM和HbFER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文中认为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白粉病是橡胶树的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天然橡胶的产量和质量。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利用RNA-Seq技术对橡胶树叶片受白粉病菌侵染前后的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编号为CL13480和CL406的cDNA序列在白粉病菌侵染前后的橡胶树叶片中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分别将其命名为HbGNOM和HbFER。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全长克隆和相关的功能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HbGNOM基因的cDNA编码区全长为4410bp,编码一个含1470氨基酸的蛋白。生物信息学表明橡胶树HbGNOM基因的编码蛋白含有Sec7保守结构域,与麻风树(Jatrophacurcas)、木薯(Manihot esculenta)、蓖麻(Ricinuscommunis)以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GNOM蛋白高度相似,其相似性分别为97%、96%、95%和84%。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bGNOM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受植物激素乙烯(ET)的诱导,但对水杨(SA)、茉莉酸(JA)、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处理没有明显应答。当橡胶树受到白粉病菌侵染时,HbGNOM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但对炭疽病菌的侵染不产生应答。以上结果暗示HbGNOM参与橡胶树对白粉病的抗病反应,可能与乙烯信号传导途径有关。亚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HbGNOM蛋白定位在细胞膜和内质网上。2.在前期研究中,实验室已经克隆了橡胶树HbFER基因的全长,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bFER基因全长2679 bp,编码一个长892个氨基酸的多肽,包含Malectinlike和PTKc两个保守结构域,半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AMPs分子鞭毛蛋白(flg22)和几丁质(Chitin)能够抑制HbFER基因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HbFER基因的表达模式。橡胶树接种白粉病菌能够明显诱导HbFER基因的上调表达,而接种炭疽病菌的橡胶树叶片中HbFER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水杨酸(SA)和赤霉素(GA)处理橡胶树叶片能够诱导HbFER基因的表达,但茉莉酸(JA)、乙烯(ET)、脱落酸(ABA)处理对HbFER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HbFER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以上结果表明,HbFER基因参与橡胶树对白粉病的抗性,与SA和GA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与JA、ET、ABA信号途径关系不大。

毛宇宁[7](2016)在《橡胶树白粉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初步评价》文中指出橡胶树白粉病在我国各主要植胶区均有发生,对橡胶树的生长和天然橡胶产量造成严重损失。Oidium heveae B.A.Steinmn是引起橡胶树白粉病的一类专性寄生菌。目前,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检测鉴定主要是依据其症状、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分子检测技术报道甚少。本研究建立了关于橡胶树白粉菌PCR、nested-PCR、LAMP分子检测技术,并对其检测效果做了初步评价,目的在于能够检测叶片组织中处于潜育期的橡胶树白粉病菌,为该病害的早期诊断、防治方案的制定以及预测预报模型的搭建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结果如下:在ITS序列上设计了数对橡胶树白粉菌引物,经筛选验证特异性均不强。在橡胶树白粉病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经比对分析找到一条橡胶树白粉菌特异性保守序列(专利申请号:201510577343.9),根据该条特异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反应体系均做了优化试验。PCR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7℃;nested-PCR的最适退火温度也为57℃;LAMP的最适退火温度为63℃,最适反应时间为50min。并且尝试使用PCR来筛选LAMP的最适引物,也将引物的纯化方式从HPLC降低到PAGE,引物纯度下降但经验证对LAMP反应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特异性试验中,针对PCR、nested-PCR、LAMP所设计合成的引物能够使橡胶树白粉菌进行扩增获得特异性条带经测序并序列比对正确,或扩增产物经紫外光照射出现绿色荧光现象,而其他非靶标菌及橡胶树叶片则无特异性条带出现,或产物经紫外光照射无荧光现象。说明引物对橡胶树白粉菌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够将其与其它非靶标菌与健康橡胶树叶片区分开来。在灵敏度试验中,将纯培养的橡胶树白粉菌DNA稀释为不同浓度梯度,PCR、nested-PCR、LAMP检测体系分别可检测到10 pg、0.01 fg、10fg,说明仅就灵敏度而言nested-PCR检测体系灵敏度最高,LAMP居中,PCR的灵敏度最低。在三次不同时间人工接种试验中,分别采用不同橡胶树白粉菌孢子浓度对无菌苗进行接种,接种后设置不同时间点取样,试验结果表明:接菌量不同,三种不同的检测技术所能检测到的靶标菌的时间也不同,当最低接菌量2×102个孢子/叶时,PCR、nested-PCR、LAMP检测体系分别在接种5 d、24 h、3 d后检测得到;当第1天接种后,PCR仅能检测到的孢子量为2×105个孢子/叶,nested-PCR可将最低接种量,即2×102个孢子/叶检测到;LAMP可检测到的孢子量为2×104个孢子/叶。这表明三种检测技术均对橡胶树白粉菌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其中nested-PCR检测的灵敏度最高,LAMP的检测水平居中,PCR最低,与灵敏度试验中的检测结果相吻合。经三次不同时间接种,我们初步建立了孢子量与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当橡胶树白粉菌的孢子量为2×102个孢子/叶时,病情指数为0.6%;当孢子量为2×103个孢子/叶时,病情指数为2.4%;当孢子量为2×104个孢子/叶时,病情指数为37.9%;当孢子量为2×105个孢子/叶时,病情指数为66%;可见,随着接种量的增大,橡胶树白粉菌的危害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可见,随着接种量的增大,橡胶树白粉菌的危害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当检测到孢子量为2×104个孢子/叶时为防治的最佳时期。因此就田间检测的实用性而言而言,LAMP检测所用的时间最短、不需要高端仪器设备,检测效果更优。若仅检测是否存在白粉菌孢子时,nested-PCR优势更显着。不同的检测方法可应用与不同的检测目的。总而言之,三种不同的橡胶树白粉菌检测方法均有优势,可为后期橡胶树白粉菌的预测预报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涛,王树明,张勇,周敏,杨永智,赵东兴,李婕[8](2016)在《橡胶炭疽病、六点始叶螨发生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云南河口地区橡胶炭疽病、六点始叶螨进行连续监测,并收集相关气象资料,结果显示:(1)该地区橡胶炭疽病主要在嫩叶时期发生和流行,流行以多峰波浪型和单峰弓型为主,每年有2次危害高峰,菌量和感病组织是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2)六点始叶螨流行方式为渐发型,每年通常有23个高峰期,分别发生在4月、6月和9月,连续的晴朗干旱天气有利于六点始叶螨的繁殖及爆发,而阴雨潮湿天气能抑制六点始叶螨的危害程度;(3)在相同的气候类型、橡胶品系及立地环境条件下,不同海拔高度的橡胶炭疽病、六点始叶螨发病规律基本一致,但年际变化规律及变化幅度有所不同,而相同海拔高度的橡胶炭疽病和六点始叶螨之间存在非显着正相关关系。

蒋龙燕[9](2015)在《气候变化与海南橡胶树白粉病流行关系的分析》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事实,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利用海南农垦1962-2003年橡胶白粉病病情指数和1961-2003年海南海口、东方、儋州、琼中、琼海、三亚和陵水的逐日气象数据,首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病情指数进行了拟合,分析了海南省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了病情指数和气象因子的关系,筛选了和病情指数显着相关的气象因子,最后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病害预测模型。主要结果如下:运用指数平滑法、自回归分析法、移动平均分析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对1962-2003年期间海南农垦橡胶树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进行预测,并对这4种方法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种分析方法均能较好的预测橡胶白粉病的发生趋势,但自回归移动平均法的预测效果较好。对1962-2003年海南省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近40年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着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每年0.03℃、0.0210C和0.036℃,而年日照时数是呈显着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17小时,降雨量无显着的变化。分别分析每旬、每月、每季和每年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关键因子和关键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每旬关键气象因子、每月关键气象因子、冬春季关键气象因子和年关键气象因子的病情指数预测模型。对模型的模型精度比较结果发现,以基于每旬关键气象因子所建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为0.7985,均方根误差值为8.4148;基于每月气象因子所建模型的拟合效果次之,相关系数为0.7241,均方根误差值为9.7420。

宋风雅[10](2014)在《橡胶林土壤中真菌PCR-RFLP多样性分析及橡胶树白粉病菌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胶树白粉病是橡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它可以对幼苗、幼树及开割胶树的生长和干胶生产造成相当大的为害和经济损失。研究其病原真菌橡胶树白粉病菌(Oidium heveae Steinmann)在土壤中生存的动态分析及致病性,可以更好的了解土壤在橡胶树白粉病菌的侵染循环中扮演的角色,研究更有效的防治橡胶树白粉病的方法,并在实际生产中减少橡胶树白粉病的危害。本研究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土壤中是否存在橡胶树白粉病菌,采用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叶片实验检测土壤中的橡胶树白粉病菌致病能力。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一年内不同深度橡胶林土壤真菌区系的变化,了解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已报道的扩增白粉病菌rDNA区域的引物和根据基因组相关数据,挑选出的8个与橡胶树白粉病菌侵染寄主能力相关的基因,设计引物,对橡胶树白粉病菌DNA·和土壤样品DNA进行扩增、筛选,经比较,选用14640-S/14640-A作为土壤中检测橡胶树白粉病菌的特异性引物。采用稀释分离法,将橡胶林土壤在PDA平板上分离培养共得到6种不同属的真菌,分别是轮枝孢属(Verticillium),生丝毛霉属(Hypho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卵形孢球托霉属(Gongronella butleri),根毛霉属(Rhizo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加上橡胶树常见病害病原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im gloeosporioides)、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共8种真菌,提取真菌DNA,与O. heave DNA对比,进行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以检测14640-S/14640-A引物的特异性。经过引物14640-S/14640-A的PCR扩增后,除O. heave DNA样产生条带外,其他均无条带产生,而进一步通过PCR-Southern杂交检测后虽然有杂交印迹产生,但条带的大小要比橡胶树白粉病菌产生的杂交带偏小,因此认为引物14640-S/14640-A可以作为特异性引物并结合PCR-Southern杂交在土壤中检测橡胶树白粉病菌。采用特异性引物14640-S/14640-A对36个土壤样品的DNA进行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只有一月份的0cm(表层)和5cm深度,四月份的0cm、5cm、10cm深度,十月份的5cm深度,十一月份的0cm和5cm深度这8个土壤样品扩增出与橡胶树白粉病菌特异条带一致的条带,经回收测序比对后,发现与橡胶树白粉病菌序列一致。说明土壤中可以检测到橡胶树白粉病菌的DNA,橡胶树白粉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生存。采用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树叶片实验检测土壤中的橡胶树白粉病菌致病能力。一月份、三月份、五月份、六月份、八月份、九月份这六个月份的三种土壤深度(0、5、10cm)、二月份的0cm和5cm深度、七月份和十一月份的10cm深度、十二月份的Ocm和10cm深度土壤样品共24个,接种后均可使古铜期橡胶树叶片感染白粉病。说明土壤中可能存在橡胶树白粉病菌,并对橡胶叶片具有致病性。对土壤中常见的真菌进行传统的分离培养,发现轮枝孢属(Verticillium),生丝毛霉属(Hypho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卵形孢球托霉属(Gongronella butleri),根毛霉属(Rhizomucor),青霉属(Penicllium)分别占分离得到真菌总数的9.1%,9.1%,36.3%,9.1%,9.1%,27.3%。说明在土壤中存在这几类真菌,在可培养的橡胶林土壤真菌的各种类群中,木霉属(Trichoderma)和青霉属(Penicillium)可能是优势菌群之一。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一年内不同深度橡胶林土壤真菌区系的变化,旨在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为橡胶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发现,随着时间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真菌18SrDNA的PCR-RFLP图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同时间不同取样深度的土壤样品酶切产生的强亮带略有差异,同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橡胶土样酶切条带相似性整体增大,说明自然状态下橡胶林土壤的真菌多样性受到土壤垂直分布的影响,优势真菌种群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略有差异。而对于不同时间相同取样深度的橡胶林土壤,土壤样品酶切后产生的强亮带有所变化,但三种取样深度下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1-12月份橡胶土样酶切条带相似性各不相同,说明自然状态下橡胶林土壤中真菌多样性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一些优势真菌类群和非优势真菌类群在不同时间会存在交替,可能和物候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后续深入研究橡胶林土壤的原始真菌组成情况,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2004年河口橡胶树白粉病防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河口橡胶树白粉病防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OHCmu)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橡胶树白粉菌研究进展
        1.1.1 天然橡胶和橡胶树白粉病概述
        1.1.2 橡胶树白粉菌特性
        1.1.3 橡胶树白粉菌流行与防治
    1.2 水杨酸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性与水杨酸概述
        1.2.2 水杨酸合成途径
        1.2.3 水杨酸在诱导植物抗性中的重要作用
    1.3 分支酸变位酶研究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
    2.1 植物材料和菌株
    2.2 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3 实验方法
    3.1 橡胶树白粉病菌的培养
    3.2 橡胶树白粉病菌基因组DNA和总RNA的提取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橡胶树白粉病菌总RNA提取
    3.3 OHCmu基因克隆
        3.3.1 RNA反转录及OHCmu基因PCR合成
        3.3.2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OMEGA EZNARCycle-Pure kit回收)
    3.4 荧光定量PCR验证
    3.5 外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5.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作
        3.5.2 克隆载体构建及转化
        3.5.3 克隆载体质粒提取
        3.5.4 质粒双酶切鉴定
        3.5.5 目的基因的获得和表达载体的酶切
        3.5.6 酶切产物的分离纯化
        3.5.7 基因OHCmu和表达载体的连接
        3.5.8 重组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3.6 蛋白外源表达条件筛选
        3.6.1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3.6.2 粗蛋白提取与SDS凝胶电泳验证
        3.6.3 表达条件的优化
    3.7 外源表达蛋白western blot验证
        3.7.1 SDS-PAGE电泳胶的制备
        3.7.2 转膜(湿转)
        3.7.3 封闭
        3.7.4 一抗孵育
        3.7.5 二抗孵育
    3.8 蛋白的纯化
    3.9 蛋白酶活验证
    3.10 白粉病菌OHCmu蛋白点突变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橡胶树白粉菌候选基因OHCmu的克隆
        4.1.1 橡胶树白粉菌候选基因OHCmu的搜索
        4.1.2 OHCmu基因全长及开放阅读框序列的扩增
        4.1.3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4.2 OHCmu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OHCmu在白粉菌侵染橡胶树叶片不同侵染时间的表达分析
        4.3.1 RNA提取
        4.3.2 OHCmu在橡胶树白粉菌不同侵染阶段表达
    4.4 橡胶树白粉菌OHCmu外源表达及纯化
        4.4.1 重组外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4.2 重组蛋白外源原核表达验证
        4.4.3 橡胶树白粉菌OHCmu重组外源蛋白表达条件优化
        4.4.4 橡胶树白粉菌OHCmu蛋白纯化及酶活验证
    4.5 橡胶树白粉菌OHCmu蛋白关键酶活位点分析及验证
        4.5.1 OHCmu蛋白关键酶活位点分析
        4.5.2 OHCmu蛋白突变体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纯化
        4.5.3 突变体OHCmu~(R163A,K173A)酶活性检测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件
致谢

(2)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天然橡胶产业及其重要叶部病害
    1.2 橡胶树炭疽病及其研究进展
        1.2.1 橡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分布
        1.2.2 橡胶树炭疽病的侵染和流行
        1.2.3 橡胶树炭疽菌病原学及其致病机理
        1.2.4 橡胶炭疽病的防治
    1.3 植物炭疽病菌抗药性及其研究进展
        1.3.1 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
        1.3.2 苯并咪唑类
        1.3.3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DMIs)
        1.3.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植物材料和样地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疫情监测与重要品种(系)室内抗病性评价
        2.2.2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基础生物学特性分析
        2.2.3 喀斯特炭疽菌药剂敏感性测定及抗药性相关基因分析
        2.2.4 橡胶树炭疽病防治药剂“保叶清”微乳剂无人机施用技术熟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疫情分析
        3.1.1 海南省橡胶树主栽区与主栽品种概况
        3.1.2 炭疽病疫情踏查与监测结果
    3.2 橡胶树重要品种(系)室内抗病性
    3.3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基础生物学特性
        3.3.1 菌株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3.2 形态鉴定结果
        3.3.3 系统发育分析
        3.3.4 基础生物学特性
        3.3.5 致病力测定结果
    3.4 喀斯特炭疽菌药剂敏感性
    3.5 HCkHNQZ1736多菌灵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及tub2基因突变与抗药性关系
    3.6 橡胶树炭疽病防治药剂“保叶清”微乳剂无人机施用防效分析
        3.6.1 病情与防效统计结果
        3.6.2 防效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海南主栽橡胶品种及其炭疽病疫情联合调查与监测及室内抗病性评价
    4.2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鉴定
    4.3 喀斯特炭疽HCkHNQZ1736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的抗药性
    4.4 橡胶苗圃炭疽病无人机飞防药剂及施用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致谢

(3)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内源启动子筛选与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橡胶树白粉菌
        1.1.1 橡胶树及天然橡胶
        1.1.2 橡胶树白粉病
        1.1.3 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Steinm)
    1.2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
        1.2.1 基因工程的选择标记
        1.2.2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1.2.3 专性寄生真菌的遗传转化
        1.2.4 橡胶树白粉菌的遗传转化
    1.3 启动子
        1.3.1 启动子的概念
        1.3.2 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1.3.3 组成型启动子
        1.3.4 诱导型启动子
        1.3.5 丝状真菌的启动子
        1.3.6 启动子的克隆方法
        1.3.7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及策略
        1.3.8 启动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hrp基因hpa Xm
        1.4.1 Harpin蛋白及hrp基因
        1.4.2 hpa Xm基因及Hpa Xm蛋白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微生物材料
        2.1.3 化学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1%琼脂糖平板上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2.2.2 抗生素的植物毒性(phytotoxicity)评估
        2.2.3 确定合适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用作筛选标记
        2.2.4 重组载体的构建
        2.2.5 适合橡胶树白粉菌电击转化的电击缓冲液的确定
        2.2.6 O.heveae的电击转化
        2.2.7 O.heveae的 ATMT
        2.2.8 转化子的显微分析
        2.2.9 转化子的分子分析
        2.2.10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
        2.2.1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2.2.1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GUS瞬时表达量测定
        2.2.1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表达范围的探索
        2.2.14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类型分析
        2.2.15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 驱动hpa Xm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
        2.2.16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序列全长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测定时间的确定
    3.2 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3.3 抗生素的植物毒性评估
    3.4 确定合适的筛选抗性基因
    3.5 重组载体的构建
    3.6 确定合适的电击缓冲液
    3.7 橡胶树白粉菌电击转化
    3.8 ATMT法转化橡胶树白粉菌
    3.9 转化子的荧光观察
    3.10 转化子的分子分析
        3.10.1 T3代转化子的PCR验证
        3.10.2 Southern blot analysis
    3.1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
    3.1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3.12.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2 三亲杂交
        3.12.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疑似启动子驱动GUS基因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
    3.1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GUS瞬时表达效率测定
    3.14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的范围探索
        3.14.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在双子叶植物中的瞬时表达
        3.14.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在单子叶植物中的瞬时表达
    3.15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的类型分析
        3.15.1 转基因烟草的组培
        3.15.2 T1代转基因烟草的分子检测
        3.15.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类型及序列分析
    3.16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 驱动hpa Xm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
        3.16.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16.2 WY195 驱动hpa Xm基因在烟草中的稳定表达
        3.16.3 稳定表达及分子检测
        3.16.4 WY195-hpa Xm转基因烟草T1 代的TMV检测
    3.17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WY195序列全长分析
        3.17.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7.2 渐变缺失分析WY195启动子的有效全长
4 讨论
    4.1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4.1.1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开发中的关键创新
        4.1.2 其它技术限制
        4.1.3 总结与展望
    4.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及功能鉴定
        4.2.1 丝状真菌的内源启动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4.2.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具有很强的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
        4.2.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具有广泛的调控表达谱
        4.2.4 后续工作及展望
5 结论
    5.1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的建立
        5.1.1 橡胶树白粉菌抗生素敏感性评价
        5.1.2 橡胶树白粉菌电击缓冲液的确定
        5.1.3 橡胶树白粉菌的电击转化
        5.1.4 橡胶树白粉菌的ATMT转化
    5.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资源初探
        5.2.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
        5.2.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疑似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5.2.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的能力测定
        5.2.4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转录范围研究
        5.2.5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类型分析
        5.2.6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 调控外源基因hpa Xm在烟草中的表达
        5.2.7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的全长分析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分类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与为害
        1.1.1 橡胶树白粉病的为害
        1.1.2 橡胶树白粉菌的侵染特点及其发病症状
        1.1.3 橡胶树白粉菌的生物学特性
        1.1.4 橡胶树白粉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1.5 橡胶树白粉病的防治
    1.2 橡胶树白粉菌分类学研究现状
        1.2.1 白粉菌传统属级分类概述
        1.2.2 白粉菌新属级分类系统
        1.2.3 橡胶树白粉菌的属级分类概述
        1.2.4 国内外白粉菌无性型研究现状
        1.2.5 核酸序列分析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1.2.6 核糖体DNA的结构及特点
        1.2.7 rDNA序列分析在白粉菌中的应用
    1.3 病原真菌DNA条形码的研究
        1.3.1 病原真菌DNA条形码研究的意义
        1.3.2 条形码技术与传统分类鉴定方法的比较
        1.3.3 DNA条形码的基本流程
        1.3.4 DNA条形码的标准序列要求
        1.3.5 DNA条形码技术在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3.6 DNA条形码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1.4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白粉菌遗传多样性概述
        1.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4.2 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1.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4.4 简单序列重复(SSR)
        1.4.5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
    1.5 叶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5.1 叶际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1.5.2 叶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
        1.5.3 叶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1.5.4 叶际微生物与外界的互作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繁殖寄主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化学试剂和药品
        2.1.5 供试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橡胶树白粉菌发病症状及显微形态观察
        2.2.2 橡胶树白粉菌的致病性鉴定
        2.2.3 橡胶树白粉菌的分离纯化和扩繁
        2.2.4 白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DNA纯度检测
        2.2.6 ITS-rDNA及28S-rDNA的PCR扩增
        2.2.7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2.2.8 PCR纯化产物的克隆转化
        2.2.9 菌液PCR检测和测序
        2.2.10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2.2.11 单倍型鉴定
        2.2.12 聚类分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2.13 白粉菌属DNA条形码备选基因的引物设计与筛选
        2.2.14 DNA条形码备选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2.2.15 DNA条形码备选基因评价与序列分析
        2.2.16 橡胶树白粉菌IGS与28S的PCR扩增
        2.2.17 IGS与28S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2.2.18 IGS-RFLP与28S-RFLP酶切产物检测
        2.2.19 IGS-RFLP与28S-RFLP数据分析
        2.2.20 橡胶树白粉菌ISSR引物筛选
        2.2.21 橡胶树白粉菌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2.2.22 橡胶树白粉菌ISSR各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
        2.2.23 橡胶树白粉菌ISSR-PCR反应程序
        2.2.24 橡胶树白粉菌ISSR数据分析
        2.2.25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微生物DNA提取
        2.2.26 叶际微生物16S与ITS的扩增与测序
        2.2.27 序列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橡胶树白粉菌的发病症状及显微形态观察
        3.1.1 橡胶树白粉菌发病症状
        3.1.2 橡胶树白粉菌显微形态观察
        3.1.3 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大小统计
    3.2 橡胶树白粉菌的致病性鉴定
    3.3 橡胶树白粉菌rDNA序列分析
        3.3.1 橡胶树白粉菌ITS-rDNA序列分析
        3.3.2 橡胶树白粉菌28S-rDNA序列分析
    3.4 橡胶树白粉菌分子鉴定
    3.5 橡胶树白粉菌rDNA序列的同源性与遗传距离
    3.6 橡胶树白粉菌rDNA系统发育分析
    3.7 rDNA片段的单倍型分析
    3.8 橡胶树白粉菌聚类分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9 备选DNA条形码片段的筛选与评价
    3.10 备选DNA片段的GC含量分析
    3.11 备选DNA片段的条形码分析
    3.12 备选DNA片段的变异特征
    3.13 备选条形码片段的鉴定分析
    3.14 备选片段的同源性与遗传距离
    3.15 备选条形码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
    3.16 橡胶树白粉菌多基因系统进化与起源分析
    3.17 RFLP与ISSR分析橡胶树白粉菌DNA的选取
    3.18 橡胶树白粉菌IGS与28S的PCR扩增
    3.19 IGS与28S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3.20 IGS-RFLP与28S-RFLP聚类分析
    3.21 群体基因型划分与外界环境的相关性
    3.22 橡胶树白粉菌ISSR引物的筛选
    3.23 橡胶树白粉菌ISSR扩增及多态性分析
    3.24 橡胶树白粉菌菌株ISSR聚类分析
    3.25 橡胶树白粉菌菌株主成分分析
    3.26 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27 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遗传分化
    3.28 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聚类分析
    3.29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细菌群落基本组成和结构
    3.30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3.31 不同地区样品的PCA分析与NMDS分析
    3.32 不同地区样品叶际细菌类群LEfSe分析
    3.33 OTUs聚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真菌群落基本组成和结构
    3.35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真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3.36 不同地区样品叶际真菌类群LEfSe分析
    3.37 不同地区样品叶际真菌样本层次聚类树
    3.38 OTUs聚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橡胶树白粉菌的分类鉴定
    4.2 白粉菌属DNA条形码筛选与评价
    4.3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5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灵芝
        1.1.1 灵芝的概况
        1.1.2 病原灵芝
    1.2 橡胶树
        1.2.1 橡胶概述
        1.2.2 橡胶树根病
        1.2.3 橡胶树红根病
        1.2.4 橡胶树红根病研究进展
    1.3 相思树
        1.3.1 相思树概况
        1.3.2 相思树根腐病
        1.3.3 相思树红根病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样本
        2.1.2 供试苗木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分离与菌种保存
        2.2.2 形态学鉴定
        2.2.3 分子鉴定
        2.2.4 致病性测定
        2.2.5 子实体诱导
        2.2.6 生物学特性测定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灵芝菌样本的采集分离
        3.1.1 菌株分离
        3.1.2 担子果诱导
    3.2 病原灵芝菌的鉴定
        3.2.1 形态鉴定
        3.2.2 分子鉴定
    3.3 致病性测定
        3.3.1 橡胶树灵芝菌致病性测定
        3.3.2 相思树灵芝菌致病性测定
    3.4 橡胶树红根病分布及发生情况
        3.4.1 橡胶树红根病分布情况
        3.4.2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对橡胶树红根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3.4.3 不同地区橡胶树红根病病菌担子果形态差异分析
    3.5 相思树红根病症状及病原灵芝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3.5.1 相思树红根病症状
        3.5.2 生物学特性测定
4 讨论
    4.1 橡胶树红根病
    4.2 热带灵芝导致的相思树红根病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巴西橡胶树抗白粉病相关基因HbGNOM和HbFER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巴西橡胶树主要病害及危害
    2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植物的抗病性及先天免疫系统
        2.2 植物抗病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进展
    3 植物抗白粉病机制研究
    4 ARF-GEF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4.1 ARF-GEF家族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其理化性质
        4.2 ARF-GEF家族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4.3 GNOM蛋白的研究进展情况
    5 植物类受体激酶研究进展
        5.1 植物类受体激酶的结构特点及其理化性质
        5.2 CrRLK1-Like亚家族类受体激酶
        5.3 植物类受体激酶在植物抗病中的功能研究
        5.4 FER蛋白的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巴西橡胶树ADP核糖基化因子的鸟苷酸交换因子基因HbGNOM的克隆及其初步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橡胶树HbGNOM基因的克隆
        1.2.2 HbGNO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2.3 HbGNOM基因的表达分析
        1.2.3.1 炭疽病菌接种橡胶树叶片
        1.2.3.2 白粉病菌接种橡胶树叶片
        1.2.3.3 不同信号分子对橡胶树的处理
        1.2.3.4 RT-PCR半定量分析
        1.2.4 HbGNOM的亚细胞定位
        1.2.4.1 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载体(pUC19-35s-HbGNOM-GFP)的构建
        1.2.4.2 橡胶树叶肉原生质体的制备以及转化
        1.2.4.3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亚细胞定位
        1.2.5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1.2.5.1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99-1-HbGNOM-3×HA)的构建
        1.2.5.2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1.2.5.3 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1.2.5.4 浸泡注柱头法转化拟南芥
        1.2.5.5 抗性植株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HbGNOM基因的克隆
        2.1.1 橡胶树叶片总RNA提取结果
        2.1.2 HbGNOM基因片段全长的克隆
        2.2 HbGNO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HbGNOM基因的表达分析
        2.3.1 HbGNOM基因对橡胶树白粉病菌和炭疽病菌侵染的应答
        2.3.2 不同抗病信号分子处理对橡胶树叶片中HbGNOM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HbGNOM在橡胶树中的亚细胞定位
        2.4.1 亚细胞定位载体pUC19-35s-HbGNOM-GFP的构建
        2.4.2 HbGNOM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5 转HbGNOM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获得
        2.5.1 HbGNOM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5.2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99-1-HbGNOM-3HA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2.5.3 转HbGNOM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获得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巴西橡胶树HbFER基因的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橡胶树HbFER基因的克隆
        1.2.2 HbFER基因的表达分析
        1.2.2.1 炭疽病菌和白粉病菌接种橡胶树叶片
        1.2.2.2 不同信号分子对橡胶树的处理
        1.2.2.3 RT-PCR半定量分析
        1.2.3 HbFER的亚细胞定位
        1.3 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fer基因型鉴定和表型分析
        1.3.1 拟南芥DNA基因组的提取
        1.3.2 拟南芥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fer的分子鉴定
        1.3.3 fer纯合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1.4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及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巴西橡胶树HbFER基因的表达分析
        2.1.1 HbFER基因对橡胶树胶胞炭疽病菌侵染的应答
        2.1.2 HbFER基因对不同抗病信号分子的应答
        2.2 HbFER在橡胶树中的亚细胞定位
        2.2.1 亚细胞定位载体pUC19-35s-HbFER-GFP的构建
        2.2.2 HbFER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3 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fer的鉴定和表型分析
        2.3.1 fer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2.3.2 fer纯合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2.4 转HbFER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获得
        2.4.1 HbFER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4.2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HbFER-3HA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2.4.3 获得转基因拟南芥植株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资金来源
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7)橡胶树白粉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橡胶树白粉病概述
        1.1.1 橡胶树
        1.1.2 橡胶树白粉菌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1.1.3 病害症状
        1.1.4 病原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1.1.5 病害侵染循环和侵染过程
        1.1.6 病害流行规律
        1.1.7 病害防治措施
    1.2 病害监测
    1.3 病原菌监测
        1.3.1 玻片法
        1.3.2 孢子捕捉器法
    1.4 橡胶树白粉菌的检测方法
        1.4.1 形态学检测
        1.4.2 常规PCR检测
    1.5 nested-PCR在植物病原菌检测方面的应用
        1.5.1 nested-PCR的原理
        1.5.2 nested-PCR的检测应用
    1.6 LAMP在植物病原菌检测方面的应用
        1.6.1 LAMP的概述
        1.6.2 LAMP技术反应原理
        1.6.3 LAMP技术反应结果方式
        1.6.4 LAMP的应用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供试菌株的收集与保存
        2.3.2 供试材料DNA的提取
        2.3.3 DNA浓度测定
        2.3.4 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2.4 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
        2.4.1 常规PCR反应体系优化
        2.4.2 nested-PCR反应体系优化
        2.4.3 LAMP反应体系优化
    2.5 特异性引物检测
        2.5.1 常规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2.5.2 nested-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2.5.3 LAMP引物特异性检测
    2.6 引物灵敏度检测
        2.6.1 常规PCR灵敏度检测
        2.6.2 nested-PCR灵敏度检测
        2.6.3 LAMP灵敏度检测
    2.7 人工接种橡胶树叶片中橡胶白粉菌的检测
        2.7.1 人工接种方法
        2.7.2 常规PCR检测
        2.7.3 nested-PCR检测
        2.7.4 LAMP检测
    2.8 切胶回收及测序
        2.8.1 切胶回收
        2.8.2 克隆转化及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材料DNA的提取
    3.2 引物特异性检测与序列比对
        3.2.1 ITS序列中设计所设计的引物的扩增
        3.2.2 常规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3.2.3 nested-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3.2.4 LAMP引物特异性检测
    3.3 扩增体系的优化
        3.3.1 常规PCR扩增体系的优化
        3.3.2 nested-PCR扩增体系的优化
        3.3.3 LAMP扩增体系的优化
    3.4 引物灵敏度检测
        3.4.1 常规PCR灵敏度检测
        3.4.2 nested-PCR灵敏度检测
        3.4.3 LAMP灵敏度检测
    3.5 人工接种橡胶树叶片中橡胶白粉菌的检测
        3.5.1 常规PCR检测
        3.5.2 nested-PCR检测
        3.5.3 LAMP检测
        3.5.4 数据分析
    3.6 便携式孢子捕捉器玻片上DNA的提取
        3.6.1 玻片上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的收集
        3.6.2 OMEGA真菌试剂盒法及CTAB法提取DNA
4 讨论
    4.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4.2 nested-PCR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检测
    4.3 LAMP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检测
        4.3.1 LAMP的引物纯化方式
        4.3.2 LAMP引物的筛选
        4.3.3 LAMP检测结果判断
        4.3.4 LAMP在橡胶树白粉菌方面的检测结果
    4.4 人工接种橡胶树白粉菌需注意的问题
    4.5 分子检测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8)橡胶炭疽病、六点始叶螨发生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位点
    1.2 研究方法
        1.2.1 叶片采样方法
        1.2.2 炭疽病病情分级标准
        1.2.3 六点始叶螨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炭疽病发病规律
    2.2 六点始叶螨为害规律
    2.3 炭疽病、六点始叶螨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炭疽病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3.2 六点始叶螨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9)气候变化与海南橡胶树白粉病流行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1.1.1 全球气候变化概况
        1.1.2 中国气候变化概况
        1.1.3 海南气候变化概况
    1.2 气候变化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1.2.1 直接影响
        1.2.2 间接影响
    1.3 橡胶树白粉病研究现状
        1.3.1 橡胶白粉病发生及危害
        1.3.2 橡胶白粉病发病规律
        1.3.3 橡胶白粉病预测
        1.3.4 橡胶白粉病防治措施
    1.4 数理统计在病害发生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时间序列分析在橡胶白粉病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1.1 数据来源
        2.1.2 不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运用
        2.1.3 模型的比较
    2.2 气候变化对橡胶树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2.2.1 气象数据来源
        2.2.2 关键气象因子筛选
        2.2.3 基于气象因子的病害预测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3.1.1 数据平稳性检验
        3.1.2 ES模型
        3.1.3 AR模型
        3.1.4 MA模型
        3.1.5 ARMA模型
        3.1.6 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比较
        3.1.7 4种时间序列分析法的比较
        3.1.8 四种时间序列分析法在橡胶白粉病病情指数预测中的应用
    3.2 气候变化对橡胶树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3.2.1 海南省气候变化趋势
        3.2.2 每旬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性分析
        3.2.3 每月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分析
        3.2.4 每季度和年度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时间序列分析在橡胶白粉病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2 气候变化对橡胶树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橡胶林土壤中真菌PCR-RFLP多样性分析及橡胶树白粉病菌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文献综述
    1 橡胶的基本概况
    2 橡胶树白粉病研究概况
        2.1 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
        2.2 橡胶树白粉病的危害
        2.3 病害循环
        2.3.1 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2.3.2 发生流行规律
        2.3.3 白粉菌的越冬和越夏
        2.4 橡胶树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3 土壤和病原菌
        3.1 传统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
        3.2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3.3 土壤中白粉病菌研究概况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4.1 土壤微生物概况
        4.2 橡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4.3 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3.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5 本研究目的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下篇研究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植株
        1.2.2 实验仪器
        1.2.3 主要试剂的配置
        1.3 特异性引物设计与选择
        1.3.1 土壤DNA提取
        1.3.2 真菌DNA的提取
        1.3.3 PCR扩增
        1.3.4 PCR产物回收
        1.3.5 克隆转化和测序
        1.4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1.4.1 土壤真菌的分离
        1.4.2 土壤真菌的形态鉴定
        1.4.3 土壤真菌DNA的提取
        1.4.4 土壤真菌的ITS序列分析
        1.4.5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1.5 土壤中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检测
        1.5.1 土壤DNA提取
        1.5.2 特异性引物扩增
        1.5.3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1.5.4 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叶片实验
        1.5.5 再侵染测定
        1.6 橡胶林土壤真菌种群动态变化分析
        1.6.1 18S rDNA的扩增
        1.6.2 PCR-RFLP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选择
        2.2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2.2.1 土壤真菌的分离培养
        2.2.2 真菌DNA的提取
        2.2.3 土壤真菌的ITS序列分析
        2.2.4 土壤真菌的特异性引物扩增验证
        2.2.5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2.3 土壤中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检测
        2.3.1 土壤DNA提取
        2.3.2 特异性引物扩增
        2.3.3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2.3.4 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叶片
        2.3.5 病斑部位显微观察
        2.3.6 病斑部位病原菌PCR扩增
        2.3.7 再侵染检测
        2.4 PCR-RFLP技术分析橡胶林土壤真菌种群动态变化
        2.4.1 橡胶林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组成
        2.4.2 18S rDNA的扩增
        2.4.3 Csp6I和HinfI酶切图谱PCR-RFLP分析
    3 讨论
        3.1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3.2 土壤中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检测
        3.3 橡胶林土壤真菌种群动态变化分析
    4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土壤真菌ITS序列测序结果
附录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2004年河口橡胶树白粉病防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OHCmu)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活分析[D]. 刘耀. 海南大学, 2019
  • [2]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D]. 郑行恺. 海南大学, 2019(01)
  • [3]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内源启动子筛选与鉴定研究[D]. 王义. 海南大学, 2019(06)
  • [4]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分类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吴华. 海南大学, 2018
  • [5]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丁婧钰. 海南大学, 2018(08)
  • [6]巴西橡胶树抗白粉病相关基因HbGNOM和HbFER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D]. 郑昕宇. 海南大学, 2017(12)
  • [7]橡胶树白粉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初步评价[D]. 毛宇宁. 海南大学, 2016(03)
  • [8]橡胶炭疽病、六点始叶螨发生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J]. 李涛,王树明,张勇,周敏,杨永智,赵东兴,李婕.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4)
  • [9]气候变化与海南橡胶树白粉病流行关系的分析[D]. 蒋龙燕. 海南大学, 2015(02)
  • [10]橡胶林土壤中真菌PCR-RFLP多样性分析及橡胶树白粉病菌检测[D]. 宋风雅. 海南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2004年河口橡胶树白粉病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