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现代科技手段在旅馆业治安防范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奇[1](2021)在《温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珊[2](2021)在《社区警务网格化在犯罪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以德州市D区为例》文中指出近来年我国出现了新的社区警务管理模式,那就是社区警务网格化,这种社区警务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打击犯罪,有助于维护社会治理秩序,为了提升我国社会治理水平及实现治理现代化,要善于通过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平安建设。因此,加强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搭建起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选取了山东省德州市D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基层派出所警务管理工作,对应辖区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社区警务网格化的基本情况,找出在实行社区警务网格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持续进行优化。这有助于促进社区警务管理效率的提升,还有助于增强群众生活居住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消除影响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已经实施了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地区并不少,然而社会犯罪问题却没有被彻底解决。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在实现犯罪防控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警用效能良好。现阶段,学术界针对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展开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而且也没有形成体系化。但实际上,我国很多地区在发展社区警务网格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尚未得到有效地解决。而且目前展开的相关研究也没有具体地分析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是怎样发挥犯罪防控作用的,因此目前这一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在本次研究中将德州市D区作为研究的案例对象,分析该地区在实施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在犯罪防控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对如何进一步促进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警务实践,做好犯罪防控。
卓文豪[3](2021)在《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警务制度是形塑警务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则。基层警务制度的安排的合理化程度关系到中央决策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基层群众诉求是否能够得到回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制度安排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大背景下,完善基层警务制度、推动基层警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当前基层公安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按照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总体思路,尝试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和历史两个维度解析宏观制度环境、政治变量、行动主体、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等因素对基层警务制度选择的综合影响。探寻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动因与阻力,发现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过程呈现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渐进演化与突变创新相结合、强制变革与诱致创新相交融的特征。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面临的挑战发生了新变化,既有逆全球化、大国博弈、地缘政治风险、国际治理体系弱化等国际环境挑战,也有结构转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群众需求增加等国内发展问题。新形势要求公安机关要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但是,基层公安机关在“三安”方面面临着政治风险的潜隐性与交织性并存、社会风险的集中性与复杂性并存、非传统犯罪与群众多元需求并存的挑战。同时,基层警务制度在思想理念、组织管理、警务运行、监督保障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具体可以在以下方面创新警务制度:一是要破除思想阻力,更新警务理念。二是要克服路径依赖,变革组织结构。三是要强化科技赋能,创新运行机制。四是要完善制度安排,加强监督保障。
夏怡帆[4](2020)在《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直面挑战,全面深化警务改革,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共产党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社会责任。菏泽市是一个以牡丹花为特色的城市。2016年,正值山东省开展基层基础建设三年攻坚战之际,菏泽市公安局推出“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以“老民警+年轻民警”的组合模式为基础,由一名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绿叶”民警和一名掌握现代科技生活技巧的“红花”民警相互取长补短,与社区居民能动地相互作用,共同发现和处理辖区所重点关注的治安问题。在该模式的影响下,警民关系更加和谐,社区居民参加维护社会治安活动时也更加主动和积极,社区的治安环境有了显着的改善。但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呈现出一些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优化该模式的路径,成为摆在菏泽市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作者依靠自身工作便利,通过对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的走访调查,分析了其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的路径。文章的第一部分绪论分析了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以及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是“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的基本概述,从基本内涵、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三个方面来叙述。第三部分是“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的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第四部分是国内构建社区警务模式的经验分析,选取了国内三个典型例子,即浙江枫桥社区警务模式、甘肃“四微五小”社区警务模式、湖北廖承枫社区警务模式。第五部分是分析“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的优化路径,以总体规划和总体原则为指导,从党委政府、社区警务队伍建设、社会力量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提高菏泽市公安机关的基层基础管控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李涛[5](2020)在《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预防、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要围绕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履行好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对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要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要坚持打防结合、整体防控,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近年来,从社会治安整体的角度而言,各类小案频发但破案率低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整体治安状况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各类小案的发生虽然不比大案、要案的社会危害性大,但却是最为关系到人民群众贴身利益的案件,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防控,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本课题是从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角度进行的初步研究和分析,不同于以往单单针对“破小案”问题的研究,从更加具体且现实的层面揭示这一类案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与推行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建议。本课题主要从五大方面对“小案侦防”工作进行探讨,第一个方面笔者讨论的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的职能定位。首先从基层派出所职能定位的变化开始谈论,再从职能转变的背景和新要求入手,进而引出对小案定义及与大案对比的分析研讨。第二个方面是对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的全方位探讨,主要从对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的思考以及对于小案特点的分析入手,再从工作开展、立案、打击、基础工作四个角度对小案侦防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个方面讨论的是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首先从信息技术、立体化防控、民警素质能力三个角度对小案侦防工作开展的困境进行初步探讨,再从提升工作水平、工作效能、群众满意度入手介绍小案侦防机制建立的原因。第四个方面是从多方面探讨了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建设工作,首先从基础工作、合成作战、打防结合、执法标准、队伍素质五个角度讨论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初步建设,再从三项保障、三个流程、四张网络、三大问题四个角度具体细化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建设,最后从工作理念、执法主体能力、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三个方面提出筑牢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思考。第五个方面主要讲的是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建成意义,从现实意义、民生意义、时代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刘木子[6](2020)在《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理论的提出及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乡村治理的方式及治理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平安乡村治理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优化乡村治理,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是解决农村相关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当前,庄河市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加强平安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村民自治理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论,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集中调查并分析了庄河平安乡村的治理现状。在探究平安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当前庄河市平安乡村建设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乡村矛盾多发、乡村执法力量不足、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及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等主要问题。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治理投入不足、政府工作落实不到位、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引起的。通过对英国、新加坡、河南省博爱县、湖南省长沙市、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总结,提炼出对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具有可行性的经验做法。最后,针对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平安乡村治理的对策与措施: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问题的处理、优化基层公安队伍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等,以提高庄河市平安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本文旨在促进庄河市平安乡村的建设,为后续提出改善其平安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提供指导,提高研究的客观性与可行性。
唐杜斌[7](2019)在《基于复合治理的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为提升城市活力、改善城市交通、促进公共设施共享等,我国在城市中推广街区制社区的建设,但开放后的小区治安问题成为居民是否支持的关键。因此,街区制下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仅影响着居民的安全感,还深刻影响着街区制政策的落地实施效果。阳光100上东国际、嘉园小区、东盟商务区十二国园区是南宁市典型的街区制社区,通过对这三个社区治安状况和警务工作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街区制社区有着人口流动增大、盗抢骗案件频发、矛盾纠纷上升、安全隐患增多等特点,社区治安面临着严峻挑战。而警务工作机制调整滞后、警务工作沿用老方式、警力资源配置及安防设施建设不足、警方与各参与主体的合作不畅又制约着南宁市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封闭式小区向街区制小区转型时出现了复合性,单一思维、单一主体、单一模式已不适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此,应树立复合治理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并优化合作机制,特别是加强警方与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居民之间的合作。同时,创新警务工作模式,构建与街区制社区相适应的接处警、巡逻防控、安全隐患日常排查、纠纷化解及流动人口管理等多元工作机制,以解决治理空间拓展带来的各种复杂问题。此外,依托各类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能更好的构建和完善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袁兆华[8](2019)在《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但是社会信息化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管理问题。积极跟上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利用信息化最大限度地释放警力、提高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了共识。公安机关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数字警务、掌控好社会和谐发展、打击犯罪的大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株洲市公安局开展信息化建设已有十多年时间,信息化手段和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但在警务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且介绍了国内外警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简述了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随后概述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结合株洲市警务信息化的现状对警务信息化的内涵、内容、作用、意义等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株洲市警务信息化现状与信息化成果,从信息化技术力量、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警务信息资源质量、信息化安全保障、信息化应用程度六个方面对株洲市公安局警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内外发达地区警务信息化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警务信息化先进经验提出了包括改善警务信息化机制建设、改善警务信息化基础建设、改善警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方式、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提升警务信息化运用水平等几个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对策。
蔡程[9](2019)在《论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开展》文中研究表明人口管理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流动人口管理更是公安派出所的核心任务之一。当前,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公共资源资源配置的不足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加上公安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足、工作内容繁杂等方面的原因,公安派出所在流动人口管理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辖区社会治安形势复杂,管理缺乏成效。公安派出所应该加强情报搜集工作,通过革新理念、优化流程、促进搜集手段转型等提升情报搜集能力,实现科学而高效地管理流动人口。本文将研究公安派出所如何通过有效的情报搜集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首先阐述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作用,然后分析流动人口管理及其情报搜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加强情报搜集工作的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理论部分,剖析流动人口的涵义,分析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并探讨公安派出所情报搜集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积极作用;第三章梳理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的传统模式,分析它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根源;第四章阐述公安派出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分别从理念革新、分阶段搜集、有重点的搜集、拓展搜集内容、搜集方法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为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的情报搜集是一项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工作,既与流动人口流动不断变化息息相关,更与当前公安情报工作的蓬勃发展关联密切。从情报搜集着手,方能深刻把握这些发展变化,才能真正实现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的现代化。
李秋桐[10](2019)在《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研究 ——以宁夏社区警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治安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及社会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由于社会治安工作的职能不断扩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复杂、繁重、艰巨,治安工作出现了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落实、责任不明确、联动机制运转不畅、社会动员能力不足、基础治安要素治理不严等问题。虽然各地在破解治安难题问题上,进行了包括社区警务在内的许多改革创新举措,也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但在改革成果的固化尤其是法治化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与十九大提出的“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本文以社会治安治理面临这种客观形势为背景,以社会警务为分析样本,从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社会协同理论、公众参与理论等方面归纳了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从适应“平安中国”建设,满足群众对安全新期盼的需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治理能力水平的需要;推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等方面论述了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安治理立法的内容、架构及立法途径,从培养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把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治理监督、促进治理工作提质增效等方面提出了强化执法活动、规范治理行为的工作建议。
二、谈现代科技手段在旅馆业治安防范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现代科技手段在旅馆业治安防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社区警务网格化在犯罪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以德州市D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重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概念 |
2.1.2 犯罪防控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社区治理理论 |
2.2.3 破窗理论 |
第三章 德州市D区社区警务网格化发展及在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
3.1 德州市D区社区警务网格化实践背景 |
3.2 D区社区警务模式的运行现状 |
3.3 D区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在犯罪防控中主要应用 |
第四章 德州市D区社区警务网格化在犯罪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4.1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高 |
4.2 犯罪信息获取滞后 |
4.3 涉民生小案发案多、破案少 |
4.4 应对矛盾纠纷调解乏力 |
4.5 新型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 |
第五章 社区警务网格化在犯罪防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警察职能内容泛化 |
5.2 犯罪防控思维方式保守固化 |
5.3 警力配置结构存在缺陷 |
5.4 社会支持参与力量不足 |
5.5 社区警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
第六章 优化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在实现犯罪防控的对策建议 |
6.1 以公安改革推动警力下沉,不断夯实社区警务基础 |
6.2 坚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强化案事件的多元分流 |
6.3 整合社会力量,带动社区网格内“第三方警务”发展 |
6.4 加大社区警务网格的信息化投入,工作方法向智能警务转变 |
6.5 建立监督体制,健全评价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德州市公安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主要研究文献宏观回顾 |
1.2.2 主要研究文献微观回顾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层公安机关 |
2.1.2 制度与制度创新 |
2.1.3 警务制度 |
2.2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
2.2.1 历史制度主义概述 |
2.2.2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 |
2.2.3 历史制度主义分析的基本框架 |
2.2.4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可行性 |
3 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的历史逻辑 |
3.1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历史路径 |
3.1.1 新中国基层警务制度的创建生成(1949-1978) |
3.1.2 新中国基层警务制度的恢复重建(1979-1992) |
3.1.3 新中国基层警务制度的发展完善(1993-2002) |
3.1.4 新中国基层警务制度的现代转型(2003-至今) |
3.2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结构与历史分析 |
3.2.1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结构分析 |
3.2.2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历史分析 |
3.3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动因与阻力分析 |
3.3.1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动因 |
3.3.2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的阻力 |
3.4 基层警务制度创新历程的特点分析 |
3.4.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
3.4.2 渐进演化与突变创新相结合 |
3.4.3 强制变革与诱致创新相交融 |
4 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面临的新要求 |
4.1 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 |
4.1.1 国际环境挑战 |
4.1.2 国内发展问题 |
4.2 新发展阶段对基层公安机关的要求 |
4.2.1 确保政治安全 |
4.2.2 维护社会安定 |
4.2.3 保障人民安宁 |
4.3 基层公安机关面临的挑战 |
4.3.1 政治安全层面:政治风险的潜隐性与交织性并存 |
4.3.2 社会安定层面:社会风险的集中性与复杂性并存 |
4.3.3 人民安宁层面:非传统犯罪与群众多元需求并存 |
4.4 基层警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
4.4.1 思想理念维度 |
4.4.2 组织管理维度 |
4.4.3 警务运行维度 |
4.4.4 监督保障维度 |
5 推动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的路径探析 |
5.1 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的原则 |
5.1.1 坚持党的领导 |
5.1.2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
5.1.3 坚持依法治国 |
5.2 创新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
5.2.1 破除思想阻力,更新警务理念 |
5.2.2 克服路径依赖,变革组织结构 |
5.2.3 强化科技赋能,创新运行机制 |
5.2.4 完善制度安排,加强监督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实践意义 |
1.1.2.2 理论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从不同地域出发 |
1.2.2 从不同角度视野出发 |
1.2.3 从借鉴国外社区警务经验出发 |
1.2.4 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社会治理理论 |
1.3.2 系统理论 |
1.3.3 和而不同理论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难点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难点 |
2 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基本概述 |
2.1 基本内涵 |
2.2 发展历程 |
2.2.1 萌发阶段 |
2.2.2 试点阶段 |
2.2.3 改进阶段 |
2.3 基本特征 |
2.3.1 民本性 |
2.3.2 互动性 |
2.3.3 信息性 |
3 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建设现状 |
3.2 问题分析 |
3.2.1 党委政府方面 |
3.2.2 社会方面 |
3.2.3 居民方面 |
3.2.4 公安机关方面 |
4 国内社区警务模式经验分析 |
4.1 浙江枫桥社区警务模式 |
4.2 甘肃“四微五小”社区警务模式 |
4.3 湖北廖承枫社区警务模式 |
4.4 经验与反思 |
5 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优化路径 |
5.1 完善总体规划 |
5.1.1 强化顶层设计 |
5.1.2 坚持问题导向 |
5.1.3 明确责任担当 |
5.2 坚持总体原则 |
5.2.1 以人为本原则 |
5.2.2 共建共治共享原则 |
5.2.3 求真务实原则 |
5.3 发挥党委政府的核心作用 |
5.4 强化社区警务队伍建设 |
5.4.1 筑牢执法为民的核心思想 |
5.4.2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
5.4.3 建设智慧型社区警务 |
5.4.4 完善社区考核评价机制 |
5.4.5 强化社区队伍教育培训 |
5.4.6 优化社区警力资源配置 |
5.4.7 推进社区警务公开 |
5.5 加强警民互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
5.5.1 拓宽警民联系渠道 |
5.5.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
5.5.3 重视社会媒体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5)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新时期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职能定位 |
1.1 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职能转变的思考 |
1.1.1 职能转变背景 |
1.1.2 职能转变对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新要求 |
1.2 基层派出所受理小案的理解与分析 |
1.2.1 基层派出所受理小案的定义探讨 |
1.2.2 侦破大案与小案的对比理解 |
2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的全方位探讨 |
2.1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的思考 |
2.1.1 小案侦防定义的理解 |
2.1.2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中小案的特点 |
2.2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现状 |
2.2.1 工作开展不平衡 |
2.2.2 立案、侦查工作困难 |
2.2.3 基础工作不牢 |
3、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
3.1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的困境 |
3.1.1 信息技术对小案侦防工作支撑不到位 |
3.1.2 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 |
3.1.3 基层派出所民警素质不足及责任落实不到位 |
3.2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建立的原因分析 |
3.2.1 提升基层派出所工作水平的迫切需要 |
3.2.2 提升打击破案质效的迫切需要 |
3.2.3 提升群众满意度、安全感的迫切需要 |
4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建设工作 |
4.1 树立五牢固思想,推进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的建设 |
4.1.1 牢固树立“源头管理”意识,进一步突出基础性工作 |
4.1.2 牢固树立“打击主业”意识,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合成作战 |
4.1.3 牢固树立“防范在先”的理念,进一步突出打防结合 |
4.1.4 切实增强“规范执法”意识,进一步突出执法标准统一 |
4.1.5 牢固树立“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突出队伍认识能力提升 |
4.2 细化各项工作措施,推进小案侦防工作机制系统化 |
4.2.1 落实“三项保障”,强化工作“零懈怠” |
4.2.2 细化“三个流程”,顺畅渠道“零阻力” |
4.2.3 拉严“四张网络”,挤压犯罪“零死角” |
4.2.4 解决“三大问题”,群众满意“零投诉” |
4.3 立足实际现状,筑牢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 |
4.3.1 更新判断,正确认识小案工作 |
4.3.2 加强培训,不断提升执法主体的能力 |
4.3.3 夯实基础,坚持传统侦查手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
5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机制建成的意义探讨 |
5.1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机制建成的现实意义 |
5.1.1 警力资源的有效使用 |
5.1.2 侦查资源的合理分配 |
5.2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机制建成的民生意义 |
5.2.1 重小案顺应民意 |
5.2.2 防小案保民安全 |
5.2.3 建机制和谐警民关系 |
5.3 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机制建成的时代意义 |
5.3.1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主题教育的必然要求 |
5.3.2 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现实需要 |
5.3.3 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
1.乡村与平安乡村 |
2.治理与乡村治理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公共治理理论 |
2.协商民主理论 |
3.村民自治理论 |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三、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现状 |
(一)庄河市乡村概况 |
(二)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机制 |
1.群防群治机制建设 |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
(三)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重点领域 |
1.注重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
2.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
3.加强重点人员与出租屋管理 |
4.注重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 |
5.预防并减少青少年犯罪 |
6.构建平安网格基层基础 |
(四)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效果 |
(五)本章小结 |
四、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情况调查 |
1.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2.问卷调查对象概况 |
3.调查结果分析 |
4、访谈结果分析 |
(二)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
2.乡村社会矛盾多发 |
3.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
4.乡村执法力量不足 |
5.平安意识薄弱 |
(三)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治理投入不足 |
2.政府工作落实不到位 |
3.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
4.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5.群众法制意识淡薄 |
(四)本章小结 |
五、国内外平安乡村治理经验 |
(一)国外治理经验 |
1.新加坡治理经验 |
2.英国治理经验 |
(二)国内治理经验 |
1.博爱县乡村治理经验 |
2.长沙市平安乡村治理经验 |
3.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平安乡村治理经验 |
(三)本章小结 |
六、优化平安乡村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
(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
(二)健全社会治理保障体系 |
1.建立乡村多元治理机制 |
2.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保障体系 |
3.建设服务型政府 |
4.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
(三)加强社会治安问题的处理 |
1.加强出租屋与流动人口管理 |
2.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 |
3.促进职能部门协调联动 |
4.注重法律及治安方面知识的宣传 |
(四)优化基层公安队伍建设 |
1.清晰界定派出所职责 |
2.健全派出所警务运行保障机制 |
3.提高派出所队伍能力素质 |
(五)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
1.打造乡村信息共享平台 |
2.发挥监控设备及治安巡防作用 |
3.构建虚拟乡村管理创新机制 |
(六)本章小结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复合治理的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复合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研究综述 |
1.2.3 街区制下的社区治安防控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
1.5.1 研究角度创新 |
1.5.2 研究难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街区制社区 |
2.1.2 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
2.1.3 城市社区警务工作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复合治理理论的缘起 |
2.2.2 复合治理理论的内涵 |
2.2.3 复合治理理论的应用 |
2.3 城市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复合治理理论的契合性分析 |
2.3.1 治理思维的多维性 |
2.3.2 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
2.3.3 治理空间的拓展性 |
2.3.4 治理过程的合作性 |
2.3.5 治理目标的一致性 |
3 南宁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现状 |
3.1 南宁街区制发展状况及典型代表 |
3.1.1 南宁街区制发展状况 |
3.1.2 单栋楼宇开放式:阳光100 上东国际 |
3.1.3 单一小区开放式:嘉园小区 |
3.1.4 整体片区开放式:东盟商务区十二国园区 |
3.2 南宁街区制社区治安问题不断增多 |
3.2.1 流动人口管理形势严峻 |
3.2.2 治安、刑事案件居高不下 |
3.2.3 矛盾纠纷量多面广 |
3.2.4 安全隐患查而不绝 |
3.3 南宁街区制警务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 |
3.3.1 警务工作机制被动式调整 |
3.3.2 社区警务工作仍沿用传统方式 |
3.3.3 警力资源配置捉襟见肘 |
3.3.4 安防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 |
3.4 警方与各参与主体的互动分析 |
3.4.1 警方与其他政府部门 |
3.4.2 警方与社会力量 |
3.4.3 警方与物业公司 |
3.4.4 警方与居民 |
4 南宁市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存在问题及根源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空间拓展造成警方管理难度加大 |
4.1.2 其他治理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
4.1.3 各治理主体缺乏合作协调机制 |
4.1.4 社区警务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
4.2 根源分析 |
4.2.1 治理思维单一 |
4.2.2 治理目标分散 |
4.2.3 合作机制缺失 |
4.2.4 治理保障匮乏 |
5 南宁市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策 |
5.1 转变治理思维 |
5.1.1 深化问题导向意识 |
5.1.2 深化目标导向意识 |
5.1.3 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 |
5.2 优化合作机制 |
5.2.1 警方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合作 |
5.2.2 警方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
5.2.3 警方与居民建立“邻里守望”机制 |
5.3 创新警务工作模式 |
5.3.1 构建快速反应的接处警机制 |
5.3.2 构建多方式的巡逻防控机制 |
5.3.3 构建安全隐患日常排查机制 |
5.3.4 构建大联动的纠纷化解机制 |
5.3.5 构建针对性强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
5.4 完善信息化技术手段 |
5.4.1 依托城市电子地图建立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 |
5.4.2 探索搭建“网上群防群治”综治信息平台 |
5.4.3 加强视频监控功能升级,实现防控可视化 |
5.4.4 创建以流动人口管理为中心的大数据采集管理体系 |
5.4.5 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信息化的内涵 |
2.1.1 信息化的概念 |
2.1.2 警务信息化的概念 |
2.1.3 警务信息化的特征 |
2.2 警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2.2.1 基础信息通信保障系统 |
2.2.2 基础信息数据库 |
2.2.3 实战服务应用系统 |
2.2.4 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 |
2.2.5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2.3 警务信息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管理理论 |
2.3.2 无增长改善论 |
2.3.3 人本管理理论 |
2.4 警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
2.4.1 当今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
2.4.2 有助于提升公安机关整体能力 |
2.4.3 有利于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
第3章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现状分析 |
3.1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
3.1.1 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情况 |
3.1.2 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情况 |
3.1.3 “智慧株洲”电子眼的建设情况 |
3.1.4 警用航空的建设情况 |
3.1.5 应用系统的建设情况 |
3.2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情况 |
3.2.1 警务基础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 |
3.2.2 信息化应用意识和技能有所提高 |
3.2.3 信息化应用使警务工作成效大幅提升 |
3.3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的问题 |
3.3.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
3.3.2 警务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
3.3.3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不高 |
3.3.4 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不到位 |
3.3.5 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 |
3.4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对警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
3.4.2 信息化技术力量不足 |
3.4.3 警务信息化经费不足 |
3.4.4 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国内外警务信息化经验及借鉴 |
4.1 西方发达国家警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
4.1.1 美国警务信息化特点 |
4.1.2 英国警务信息化特点 |
4.1.3 法国警务信息化特点 |
4.2 国内主要城市警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
4.2.1 上海警务信息化情况 |
4.2.2 南京警务信息化情况 |
4.2.3 深圳警务信息化情况 |
4.3 启示及经验借鉴 |
第5章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对策 |
5.1 改善警务信息化机制建设 |
5.1.1 强化全警信息化意识 |
5.1.2 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 |
5.1.3 明确内部各机构职能 |
5.1.4 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
5.2 改善警务信息化基础建设 |
5.2.1 完善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 |
5.2.2 建设完善警务信息应用平台 |
5.3 改善警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方式 |
5.3.1 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
5.3.2 确保信息资源质量 |
5.3.3 打破各警种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
5.4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
5.4.1 加强对内网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
5.4.2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
5.4.3 改善信息系统身份认证访问模式 |
5.5 提升警务信息化应用水平 |
5.5.1 利用信息化提升指挥决策水平 |
5.5.2 利用信息化提升打击违法犯罪水平 |
5.5.3 利用信息化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论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开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流动人口数量仍处于高位 |
1.1.2 流动人口带来诸多社会治安问题 |
1.1.3 公安情报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新方案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与情报搜集 |
2.1 流动人口 |
2.2 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
2.3 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作用 |
2.3.1 情报搜集可以促进流动人口管理 |
2.3.2 管理全程均由公安情报搜集控制 |
2.3.3 公安情报搜集是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难点的关键 |
3 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现状 |
3.1 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传统模式 |
3.1.1 以“证”管人模式 |
3.1.2 以“房”管人模式 |
3.1.3 以“网”联人模式 |
3.1.4 以“人”盯人模式 |
3.2 当前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情报搜集理念滞后 |
3.2.2 情报搜集不规范 |
3.2.3 情报搜集质量低下 |
3.2.4 各搜集系统间壁垒重重 |
3.2.5 情报搜集自动化程度不高 |
3.3 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民警理念陈旧思想僵化 |
3.3.2 搜集流程逻辑性不强 |
3.3.3 情报搜集手段转型升级不足 |
4 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开展 |
4.1 分阶段开展情报搜集 |
4.1.1 情报搜集目标的确定 |
4.1.2 情报搜集方案的筛选 |
4.1.3 情报搜集方案的调整 |
4.1.4 情报资料的传递 |
4.2 有针对性地开展搜集 |
4.2.1 流入类情报及早搜集 |
4.2.2 因人施策的分类搜集 |
4.2.3 高危流动人口重点搜集 |
4.2.4 强化后期二次搜集 |
4.3 拓展情报搜集的内容 |
4.3.1 公安机关内部情报搜集内容的拓展 |
4.3.2 公安机关外部情报搜集内容的拓展 |
4.4 灵活运用各种情报搜集方法 |
4.4.1 创新运用情报搜集传统方法 |
4.4.2 积极探索情报搜集新方法 |
4.5 综合运用各种情报搜集技术 |
4.5.1 树立大数据思维模式 |
4.5.2 运用大数据技术工具促进搜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研究 ——以宁夏社区警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概述 |
第一节 社会治安治理相关概念 |
一、社会治安 |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社会治安治理 |
第二节 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提出、目标与内容设想 |
一、社会治安治理的提出 |
二、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含义、目标与基本内容设想 |
第二章 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
第一节 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
一、法治与法治国家(政府) |
二、依法行政理论 |
三、公共治理理论 |
四、社会协同理论 |
五、公众参与理论 |
第二节 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
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
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
三、满足人民群众对平安环境新期盼的需要 |
第三章 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实践样本——宁夏社区警务 |
第一节 宁夏社区警务的实践 |
一、社区警务及其与社会治安治理的联系 |
二、宁夏社区警务的实践 |
第二节 宁夏社区警务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宁夏社区警务取得的成效 |
二、宁夏社区警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推动社会治安治理走向法治化 |
第一节 确定立法重点内容,选择适宜立法途径 |
一、社会治安治理立法的内容及架构 |
二、选择适宜立法途径 |
第二节 强化执法活动,规范治理行为 |
一、培养法治思维 |
二、坚持依法行政 |
三、依法解决社会矛盾 |
四、强化治理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谈现代科技手段在旅馆业治安防范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D]. 陈天奇.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社区警务网格化在犯罪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以德州市D区为例[D]. 孙珊. 山东大学, 2021
- [3]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研究[D]. 卓文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4]菏泽市“红花绿叶”社区警务模式研究[D]. 夏怡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基层派出所小案侦防工作机制初探[D]. 李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6]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木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复合治理的街区制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D]. 唐杜斌. 广西大学, 2019(06)
- [8]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研究[D]. 袁兆华. 湖南大学, 2019(05)
- [9]论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中情报搜集工作的开展[D]. 蔡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10]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研究 ——以宁夏社区警务为例[D]. 李秋桐. 宁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