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企业家》十大封面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雅[1](2020)在《《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女性在各行各业中的优秀表现提升了其社会地位,也展示出女性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的力量。从全球最具权威的商界榜单可以看出,中国女性企业家财富地不断增速和榜单上前移的排名揭示了这个群体的蓬勃成长。因此,女性企业家的形象越来越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内专业的商业性杂志,《中国企业家》对女性企业家的报道有着特别且重要的意义。专业媒介在报道新闻动态和舆论导向的过程中如何呈现女性企业家的媒介形象,是否真实地呈现女性的社会现状,成为需要关注的一个维度。本研究以《中国企业家》2005年后改版至2019年的女性企业家报道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概括出《中国企业家》中的女性企业家的媒介形象及其特点。首先,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分析和整理厘清女性企业家的定义,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说明创新点并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其次,选取数据,从报道形式上的报道数量、封面、栏目、篇幅和报道中女性企业家的主题、倾向、角色和品性特征两部分来分析。第三,选取有代表性的报道,从封面、文本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概括出《中国企业家》报道的女性企业家的媒介形象主要有领导型、魅力型、奉献型和平衡型。第四,《中国企业家》在对于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的报道上具有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建构的逐渐觉醒、媒介形象走向多元化、女性企业家塑造出个人品牌等特点。最后,对《中国企业家》建构的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进行反思,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陈立[3](2020)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涉老热点事件频发,老年群体“污名化”报道现象时有发生。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都起着“导向”的作用,媒体如何报道老年人物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老年群体的看法和老年人对自我的认知。本文选取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活类老年期刊——《老人春秋》杂志为研究对象,基于新闻叙事学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老人春秋》杂志2018年、2019年期间的409篇人物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探讨《老人春秋》老年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叙事策略、叙事立场和核心价值,发现《老人春秋》在进行老年人物报道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老人春秋》2018年、2019年杂志进行内容分析,第三部分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角度分析《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第四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第五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及核心价值,第六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发现,《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分为叙事者(谁在说)、叙事视角(怎么说)、叙事聚焦(说什么)三个部分。《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者主要是杂志记者,而知情者和当事人(即老年人)作为叙事者的报道占比较低,人物报道的叙事者构成较为单调。叙事视角以限知视角为主,叙事聚焦集中于军政界官员的退休干部,而对普通老年人群的关注度较少,普通老年人失去发言机会。在叙事策略上使用故事化与戏剧化策略,但这种策略使用过多会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叙事文辞中,标题及行文中多使用“奉献”“公益”类等词语,内容涉及较为单一。叙事立场上包括树立老年人物模范典型、关注民生,坚持人本理念以及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三点,《老人春秋》的核心价值是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塑造孝文化的社会共识。《老人春秋》在叙事问题上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内容传统单一,时代感不足;叙事声音缺席,老年人“失声”;报道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对此提出的优化建议包括三点:创新内容风格,贴近社会热点;平衡发言机会,重视老年人心声;丰富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刘彤[4](2018)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企业家系列 中国企业家40年记(二)》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不惑之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当代中国企业家从诞生到成长的40年。40年来,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政治判断能力,以及市场应变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企业家队伍正在不断茁壮成长,这是中国企业改革发展重大成就和最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开辟这个专栏,从一块块历史的碎片中寻找当代企业家成长的烙印。温故而知新,激励中国企业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策马前行。
谢茂[5](2017)在《《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研究(1985—2016年)》文中认为封面人物报道是许多杂志常用的报道方式,也是刊物新闻编辑理念与报道重点的体现,同时也对这份杂志的品牌推广和提升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1985年5月,《中国企业家》在北京创刊。它是国内最早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也是全国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财经类杂志之一。《中国企业家》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封面人物以中国企业家为主,它通过聚焦中国企业家群体展现了改革开放大潮中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说,《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是一部把国家经济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结合起来的社会实录。1985—2016年《中国企业家》共出版305期封面人物报道。《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时段,《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类型单一、报道人物集中在国有企业经济改革的主题,运用了扁平面化的报道方式进行报道。在第二个时段,《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类型逐渐多元化、报道人物集中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上,运用了立体化的报道方式进行报道。在第三个时段,《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类型多元化、报道人物集中在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竞争发展主题,运用了深度的报道方式。《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在三个阶段的报道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选取的报道人物范围小、与同类杂志出现内容同质化、封面排版设计不合理。为了更好的做好封面人物报道,应该扩大理想人物选取范围;多一些独家报道;最后,加强封面人物报道的策划与版面设计,以期进一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提升杂志的影响力。
李文冰[6](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邱辉[7](2015)在《概念隐喻与心智模式 ——基于中国企业家话语语料库的批评隐喻研究》文中指出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ark Johnson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的正式出版,标志着隐喻开始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转入到认知领域的研究中来。他们在论述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并且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构的。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出不同的隐喻分析理论,如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批评隐喻分析是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结合批评话语分析与语料库手段,对真实话语文本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框架。批评隐喻分析已在多种不同的话语文本中得到实践,如政治话语、教育话语、经济话语、宗教话语等等。研究者通过分析不同文本中的概念隐喻,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影响话语和说话人的思维,以及话语背后的价值理念等问题。我们认为,批评隐喻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家话语社团中的共享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这个概念源于心理学,是指那些深深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设想、概括或图片,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还决定了我们如何采取行动。目前对企业家心智模式的研究主要来自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家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企业发展与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在研究方法上,通常以研究者的直觉把握和哲学思辨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在研究路径上,侧重于从企业家的行为中直接提炼精神,而不是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寻找共享心智模式来提炼企业家的精神气质。然而,当前的研究鲜有从语言学的视角来探析中国企业家的共享心智模式。因此,我们着眼于该空白点,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等不同语言学理论,借鉴语料库统计以及问卷调查等分析手段,来探究中国企业家话语社团的共享心智模式,试图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做出贡献。作为心智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家的概念隐喻不但会影响到企业家对其所处环境和相关事物的概念化过程,而且还会影响企业家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在特定情境下所做出的决策和行为。由于支配人们言语交际的概念系统与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就成了我们分析概念系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认为:隐喻性语言可以反映出企业家心智模式中那些能够对现实世界进行预测和归因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又如同我们的概念系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本研究从企业家的话语隐喻切入,探析隐喻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以支配性概念隐喻的寻找和确定来揭示企业家的心智模式。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语料、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章对国内外批评隐喻分析进行研究综述,梳理了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第三章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企业家话语中的隐喻现象,通过支配性与辅助性概念隐喻的寻找和确定来探讨中国企业家在话语隐喻选择背后所传递的意识形态意义。第四章从个案的角度剖析了不同行业之间企业家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第五章对比分析了中西企业家话语中概念隐喻的异同及其原因。第六章对企业家不同概念隐喻的社会认同度进行了评估。第七章探讨了概念隐喻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知识传播和知识管理的角度,指出概念隐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第八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本研究以定性分析为导向,以定量统计为支撑,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结合批评隐喻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中国企业家心智模式进行了归纳与论证,为中国企业家的心智模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从而弥补了现有企业家心智模式研究方法的不足。此外,本研究所提炼的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企业家心智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企业家在演说过程中的隐喻使用能力,推动企业内部文化理念的传播,还有助于促进跨国商务活动中企业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王旭[8](2014)在《人物期刊封面专题在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分析与文化反思 ——以《人物》和《南方人物周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物》2004年的改版和《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刊,中国综合性人物期刊成为期刊之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各种人物类期刊不断出现。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主体放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之中,来为时代和社会发展刻画坐标,树立典型人物,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综合性人物期刊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社会转型期,我们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问题越聚越多,社会矛盾出现锐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社会核心价值观,每年频繁的各类社会公共事件让我们看到如今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和错位。在这一时期,应该充分发挥人物期刊在树立典型、打造榜样方面的作用,传播与强化会主流价值观。笔者以《人物》和《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封面人物报道为样本,应用框架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结合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其报道内容及新闻生产进行深入研究,在呈现其新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方面的作用及其所呈现出的深层次文化意义。
张慧敏[9](2014)在《基于政府视角的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人物。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是企业间绩效差异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能否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面对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扬州市加快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步伐。从扬州实际出发,研究探索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的有关问题,对于实施扬州“工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实现“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的目标,加快推进扬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扬州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立足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搭建出企业家人力资本构造模型,包含了个性特征、教育水平、实践经验三个经典要素和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两个扩展要素,从理论上提出了提升区域内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路径。而后以扬州市企业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整理、案例分析,对扬州市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素质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贯穿于上述研究工作,本论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企业家内涵的界定及其人力资本的具体构成问题;(2)从政府视角看提升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问题;(3)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扬州市政府提升区域内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问题。关于扬州市高素质企业家的培养与造就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提升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1)优化经营环境,形成企业家顺利成长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2)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形成企业家跨越发展的引导机制;(3)健全培育体系,建立企业家分层分类培育制度;(4)强化激励机制,探索企业家行为激发引导的新模式;(5)健全约束机制,形成企业家行为监督管理的有效运行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有效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和素质提供较好的背景资料和政策依据。
张春[10](2013)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拓展和改写着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这一切对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传媒化和市场化的语境中,新世纪文学出版经历了深刻的观念变迁和全面的市场转型,迅速成为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流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文学生态的整体样貌,使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时代质素。针对上述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文学出版的角度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变化状况,对新世纪文学生态进行了重点研究。有别于传统的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出发进行探讨的文学研究范式,本文引入生态观念,并从传媒视域观照文学,将文学放在市场化、产业化、传媒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通过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并重、宏观论述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之间的多元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而结合文学出版在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中的文化功能、媒介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论述文学生产向市场开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在媒介力量的影响下,文学生产、文化传播、市场消费等各环节多元互动的生态状况。本文首先从时代语境出发,详细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以及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等社会文化环境特点,辨析了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时代变迁规律,全面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到90年代深入探索、促进出版转型,再演变到新世纪深化改革、出版市场化的历程,强调了文学出版观念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形塑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中“出版主导”的时代特征,集中论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功能调整,对编辑角色、作家心态、读者趣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以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以及纯文学等文学空间的分化为例,深刻说明了媒介权力在文学领域的渗透与扩张。具体而言,本文以文学畅销书生产和纯文学生产作为实践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畅销书生产领域,本文通过大量文学畅销书的市场运作案例,论述了文学畅销书生产机制走向成熟的特点和表现,并以趋附影像的影视化写作、追逐时尚的类型化写作以及注重市场效应的名家写作等现象,分析文学畅销书生产从独立的个性化创作走向社会化、潮流化的商业化书写的趋向,论述了通俗文学繁荣发展中的大众化、娱乐化、快餐化等创作和阅读风尚;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畅销书运作策略,对民营书业在新世纪畅销书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在纯文学生产领域,重点研究相对小众化的纯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状况,通过都市写作的繁荣、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等纯文学的审美探索,分析了文学出版对纯文学生产的现实规约,并重点阐述了新世纪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出版潮流与文学“年选”现象。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以畅销书和长销书的关系为例,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文学生产、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品牌战略是文学出版建构市场形象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调文学出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并从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入手,阐明了建构健康文学生态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文学出版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文学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出版体现了市场的浮华和喧嚣,又容纳着多元艺术的自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出版不能单纯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而应着眼于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需求,大力支持文学精品的生产,不断提升通俗文学的文化品位,积极引领文学走雅俗共赏的道路,从而实现“雅”与“俗”、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建构和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
二、《中国企业家》十大封面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企业家》十大封面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媒介与女性研究进展 |
1.2.2 媒介形象研究 |
1.2.3 《中国企业家》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内容分析法 |
1.3.2 文本分析法 |
1.4 研究理论依据 |
1.4.1 社会性别理论 |
1.4.2 刻板印象理论 |
1.5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
1.5.1 概念界定 |
1.5.2 样本选择 |
1.5.3 类目建构 |
2 《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报道分析概况 |
2.1 女性企业家报道基本概况 |
2.1.1 报道数量上升,木兰年会占一半以上 |
2.1.2 女性企业家封面数量较少,仅占百分之七 |
2.1.3 报道栏目多样,木兰年会专题占半数以上 |
2.1.4 多数报道篇幅大于两个版面,其次为小于一个版面 |
2.2 报道中女性企业家概况 |
2.2.1 报道主题集中于个人经历和商业发展 |
2.2.2 家庭角色不是报道重点,而商业角色分布广泛 |
2.2.3 品性趋向于非传统 |
2.2.4 倾向于中性报道 |
2.3 小结 |
3 《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分析 |
3.1 领导型女性企业家形象 |
3.1.1 挑战开拓,强势执掌团队 |
3.1.2 注重包容,柔性管理组织 |
3.2 魅力型女性企业家形象 |
3.2.1 跻身高位,展现专业魅力 |
3.2.2 追求卓越,凸显个人魅力 |
3.3 奉献型女性企业家形象 |
3.3.1 热心公益,奉献自身力量 |
3.3.2 突破自我,成为女性榜样 |
3.4 平衡型女性企业家形象 |
4 《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的建构特点与反思 |
4.1 《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的建构特点 |
4.1.1 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建构的逐渐觉醒 |
4.1.2 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走向多元,仍以成功形象为主 |
4.1.3 女性企业家形象塑造出个人品牌,提升商业价值 |
4.2 《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的反思 |
4.2.1 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层面的反思 |
4.2.2 媒体建构层面的反思 |
4.2.3 社会影响力层面的反思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 概念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及类目分析 |
一 分析单位选取 |
二 类目建构 |
第二节 统计结果分析 |
一 报道篇幅 |
二 报道体裁 |
三 报道议题 |
四 报道主体对象 |
五 消息来源 |
六 报道栏目 |
第二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 |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者 |
一 记者作为叙事者 |
二 知情人作为叙事者 |
三 当事人作为叙事者 |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视角 |
一 全知视角 |
二 限知视角 |
三 客观视角 |
第三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聚焦 |
一 公众人物 |
二 新闻人物 |
三 普通人物 |
第三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故事化与戏剧化策略 |
一 非事件性新闻:故事化叙事 |
二 事件性新闻:戏剧化叙述 |
第二节 叙事文辞策略 |
一 字词使用:多使用褒义词 |
二 句式选择:暗含作者态度 |
第四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及核心价值 |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 |
一 树立老年人物模范典型 |
二 关注民生,坚持人本理念 |
三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核心价值 |
一 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
二 塑造孝文化的社会共识 |
第五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及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 |
一 内容传统单一,时代感不足 |
二 叙事声音缺席,老年人“失声” |
三 报道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 |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优化建议 |
一 创新内容风格,贴近社会热点 |
二 平衡发言机会,重视老年人心声 |
三 丰富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研究(1985—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面人物报道(1985—1991 年) |
第一节 封面人物报道的类型 |
一、国有企业的男性企业家 |
二、积极向上的成功企业家 |
三、拥有政治荣誉企业家 |
第二节 人物报道主题围绕国有企业改革 |
一、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典型人物报道 |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人物报道 |
三、搞活企业经济的典型报道人物报道 |
第三节 以扁平面化为主的封面人物报道方式 |
一、公式化的媒介报道 |
二、构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
三、展现平面化的人物性格 |
第二章 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封面人物报道(1992—2000 年) |
第一节 报道人物选取逐渐多元化 |
一、民营企业家逐渐增多 |
二、兼顾非正面人物 |
三、人物所属行业逐渐增多 |
第二节 人物报道凸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主题 |
一、扭转国有企业困境的人物 |
二、引领企业快速发展的人物 |
三、陷入企业经营困境的人物 |
第三节 以立体化为主的封面人物报道方式 |
一、多角度、多层次报道 |
二、构建敢于创新的公仆式人物形象 |
三、运用典型细节彰显人物性格 |
第三章 新时期的封面人物报道(2001—2016 年) |
第一节 报道人物类型多元化 |
一、非公有制企业家占主体 |
二、人物形象多元化 |
三、女企业家更多的被报道 |
四、人物身份多元化 |
第二节 人物报道主题围绕全球企业竞争 |
一、关注努力走向世界的人物 |
二、关注引领行业发展的人物 |
三、关注行业竞争加剧的人物 |
第三节 深度个性化为主的封面人物报道 |
一、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
二、全面客观的解释性报道 |
三、群像策划报道透视社会现实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的不足及其改进 |
第一节《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的不足 |
一、封面人物报道对象范围过窄 |
二、与同类杂志封面人物报道选题同质化 |
三、封面人物报道文本排版单一化 |
第二节《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的改进建议 |
一、拓宽报道范围,选择更多典型 |
二、拓展新闻线索,成就独家报道 |
三、加强版面设计,强化视觉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浙商研究 |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
二、基本概念 |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
小结 |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
小结 |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概念隐喻与心智模式 ——基于中国企业家话语语料库的批评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问题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语料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语料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综述 |
2.1 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1 概念隐喻理论 |
2.1.2 批评话语分析 |
2.1.3 语料库语言学 |
2.2 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路径 |
2.2.1 批评隐喻分析的实际应用 |
2.2.2 批评隐喻分析的一般路径 |
2.3 企业家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
2.3.1 隐喻的识别 |
2.3.2 隐喻的解读 |
2.3.3 隐喻的阐释 |
第三章 企业家话语隐喻与心智模式 |
3.1 语料库与数据统计 |
3.2 "做企业"隐喻 |
3.2.1 战争隐喻 |
3.2.2 旅行隐喻 |
3.2.3 体育隐喻 |
3.2.4 游戏隐喻 |
3.2.5 气候隐喻 |
3.3 "企业"隐喻 |
3.3.1 人体隐喻 |
3.3.2 物体隐喻 |
3.3.3 容器隐喻 |
3.4 混合隐喻 |
3.4.1 植物隐喻 |
3.4.2 亲情/养育隐喻 |
3.5 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行业比较 |
4.1 马云话语语料库中的隐喻 |
4.1.1 马云话语语料库概况 |
4.1.2 马云语料库与中国企业家语料库对比 |
4.2 任正非话语语料库中的隐喻 |
4.2.1 任正非话语语料库概况 |
4.2.2 任正非语料库与中国企业家语料库对比 |
4.3 马云与任正非话语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
4.3.1 支配性隐喻对比 |
4.3.2 辅助性隐喻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中西对比 |
5.1 中国企业家话语隐喻的特点 |
5.2 西方商务话语隐喻研究概览 |
5.3 企业家话语隐喻的中西对比 |
5.3.1 战争隐喻比较 |
5.3.2 旅行隐喻比较 |
5.3.3 体育隐喻比较 |
5.3.4 养育隐喻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社会认同度 |
6.1 概念隐喻认同度调查的基本情况 |
6.2 企业家概念隐喻的总体认同度分析 |
6.3 不同群体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
6.3.1 不同性别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
6.3.2 不同年龄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
6.3.3 不同学历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
6.3.4 不同工龄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
6.3.5 不同收入员工的隐喻认同度比较 |
6.4 小结 |
第七章 概念隐喻与企业文化的传播 |
7.1 企业文化与心智模式 |
7.1.1 企业文化的结构 |
7.1.2 心智模式的建构 |
7.1.3 心智模式与隐喻认知 |
7.2 概念隐喻与知识管理 |
7.2.1 组织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
7.2.2 知识的创造:隐喻的使用 |
7.2.3 知识的传播:隐喻的扩散 |
7.3 概念隐喻与文化模因 |
7.3.1 文化模因与文化传播 |
7.3.2 隐喻的复制与传播 |
7.3.3 概念隐喻与企业文化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发现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企业员工调查问卷设计 |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人物期刊封面专题在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分析与文化反思 ——以《人物》和《南方人物周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可行性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特色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综合性人物期刊及人物报道发展简述 |
2.1 综合性人物期刊概念界定 |
2.2 中国人物报道发展简述 |
第三章 综合性人物期刊封面人物报道框架分析(以《人物》、《南方人物周刊》为例) |
3.1 《人物》封面人物群像特征 |
3.2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群像特征 |
3.3 综合性人物期刊封面人物形象框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性人物期刊封面人物报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
4.1 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人物类期刊 |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3 《人物》封面人物报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
4.4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 |
4.5 综合性人物期刊封面人物报道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特点 |
4.5.1 国家层面价值观建构较少 |
4.5.2 呼吁社会自由,关注法治进程 |
4.5.3 “平等”与“公正”价值观的缺失 |
4.5.4 着重强调的“爱国”与“敬业” |
4.5.5 “诚信”在封面人物报道中的失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性人物期刊封面人物报道社会文化意义探析 |
5.1 符号学视角下的精英文化 |
5.2 “读图时代”的媒介隐喻 |
5.3 暗藏在封面人物下的权力话语 |
5.4 不断被建构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人物》2009-2013年封面信息一览表 |
附录2: 《南方人物周刊》2009-2013年封面信息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政府视角的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涵义、构成及提升途径 |
2.1 企业家的界定 |
2.2 人力资本的概念 |
2.3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涵义 |
2.4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构成模型 |
2.5 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途径 |
3 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环境 |
3.1.1 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
3.1.2 活动载体不断扩大 |
3.1.3 企业家地位日益提升 |
3.2 企业家基本状况 |
3.2.1 后备力量不断充实 |
3.2.2 性别结构男性为主 |
3.2.3 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
3.2.4 责任担当意识增强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高学历人才数量较少 |
3.3.2 创新能力仍需增强 |
3.3.3 年龄结构偏于老化 |
3.3.4 市场化选聘程度较低 |
3.3.5 经营管理模式粗放 |
3.3.6 诚信程度亟需加强 |
4 提升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
4.1 积极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
4.1.1 畅通信息渠道 |
4.1.2 规范税费环境 |
4.1.3 规范执法环境 |
4.2 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
4.2.1 加强企业人才招引 |
4.2.2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
4.2.3 发扬企业家创新精神 |
4.3 分层分类建立企业家培育体系 |
4.3.1 重点培育骨干企业领军人才 |
4.3.2 全面培育中小企业领军人才 |
4.3.3 加快培育民企新生代企业家 |
4.4 建立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
4.4.1 积极探索薪酬激励新模式 |
4.4.2 积极探索精神激励机制 |
4.5 健全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 |
4.5.1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
4.5.2 完善监督体系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存在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文学出版与文学生态研究 |
一、研究问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与成果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出版的时代语境 |
第一节 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 |
一、全球化时代的影响 |
二、当代文化的多元互渗 |
第二节 “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 |
一、引导和“操纵”文学消费 |
二、催生和制造“文学事件” |
三、参与和“推进”文学批评 |
四、策划和组织文学评奖 |
第三节 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 |
一、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 |
二、20世纪90年代:多元探索,促进出版转型 |
三、新世纪以来:深化改革,全面走向市场 |
第二章 “出版主导”的新世纪文学生态 |
第一节 文学关系的转型 |
一、编辑角色的转换 |
二、作家心态的裂变 |
三、读者趣味的凸显 |
第二节 出版策划的形塑 |
一、全程策划:注重整体打造 |
二、“概念”先行:引领创作潮流 |
三、丛书出版:追求规模效应 |
第三节 文学空间的分化 |
一、主旋律文学:象征资本的市场转化 |
二、通俗文学:作家与市场共谋的“盛宴” |
三、纯文学:回归“常态”与经典的缺失 |
第三章 大众消费与文学畅销书生产 |
第一节 日趋成熟的畅销书生产机制 |
一、畅销书与畅销书排行榜 |
二、文学畅销书生产的特点 |
第二节 文学畅销书生产与审美风尚 |
一、影像文化的强势影响与影视化写作 |
二、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类型化写作 |
三、名人的市场效应与名家写作 |
第三节 民营书业与畅销书运作 |
一、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 |
二、民营书业的畅销书运作 |
三、“盛大模式”:网络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双刃剑 |
第四章 审美探索与文学出版的规约 |
第一节 原创追求与审美经验的多向开掘 |
一、都市写作的繁荣 |
二、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 |
三、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 |
四、“身体的盛宴”与思想探索的困境 |
第二节 “长篇潮流”与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一、文学出版的“长篇潮流” |
二、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第三节 文学“年选”与艺术实践的有限包容 |
一、从“选本”到“年选” |
二、“年选”出版与艺术抉择的限度 |
第五章 文学出版的突围与健康文学生态的建构 |
第一节 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一、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价值定位 |
二、品牌战略与出版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
三、全球化时代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 |
一、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 |
二、健康生态与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国企业家》十大封面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企业家》中女性企业家媒介形象研究[D]. 王迪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D]. 陈立. 郑州大学, 2020(03)
- [4]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企业家系列 中国企业家40年记(二)[J]. 刘彤. 市场观察, 2018(05)
- [5]《中国企业家》封面人物报道研究(1985—2016年)[D]. 谢茂.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7]概念隐喻与心智模式 ——基于中国企业家话语语料库的批评隐喻研究[D]. 邱辉. 浙江大学, 2015(12)
- [8]人物期刊封面专题在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分析与文化反思 ——以《人物》和《南方人物周刊》为例[D]. 王旭. 西北大学, 2014(10)
- [9]基于政府视角的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研究[D]. 张慧敏.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D]. 张春. 南京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