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等数学的极值求解(论文文献综述)
陆奕纯[1](2021)在《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入学就面临着微积分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仍然只习惯于高中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为此,大学教师额外进行各种改革以迁就学生适应和过渡.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已有高等数学下放的趋势,这就为高中教学过程中部分地采用大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机会.本文将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初步探索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通过对当前大学和高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的访谈调查,根据所得数据分析两种教学方法在使用上的差异:一个是偏重习题训练,另一个是围绕基本概念进行教学.然后,本文结合访谈内容从理解性教学的角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对高中教学提出7种策略,建议以“思”代“练”来减少习题,通过探索创新来理解知识点.以高中教学内容“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为例,仅采用“斐波那契数列”为例题,重组整章内容进行教学,强调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拓展,从而实现两者在教学模式上的衔接.
李超[2](2021)在《“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教师要理解与高中数学关系密切的高等数学内容,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本质,这对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数是连接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重要桥梁,且部分导数试题的命制具有一定高等数学的背景.因此,这项研究选取高中导数内容,在“高观点”的指导下重点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揭示部分高考导数试题具有的高等数学背景;(2)如何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渗透到中学数学中去;(3)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在“高观点”的指导下进行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这项研究通过对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高观点”指导下研究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论:在解题方面,整理分析了近十年(以全国卷为主)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导数试题,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主要有四个方面: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和公式为命题背景、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总结了用“高观点”解决高考导数试题时常犯的四类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心理性错误;提出五项解题方法:创设引理破难题、洛氏法则先探路、导数定义避超纲、构造函数显神通、多元偏导先找点.在教学方面,通过对高中学生和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三个特点:衔接性、选择性、引导性;认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应遵循四项基本的教学原则:严谨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提出相应的五项教学策略: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沈中宇[3](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郭晓冬[4](2021)在《深度图推理研究及其在初等数学问题求解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实现计算机对数学问题的智能解答,做出一款数学推理系统,一直是自动推理方向的热点问题。一些机构和学者们也尝试设计出一些基于知识库、推理引擎或者模式匹配的专家系统来实现数学题目智能求解;近些年来,机器学习技术也被应用到了数学推理系统的研究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推理领域也不断在推陈出新。与此同时,知识图谱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发展迅速,其在知识推理上有着重大的优势,已经被运用在医学、电商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科研项目“初等数学类人答题系统”上应用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技术,使得系统能在初等数学问题求解中实现深度图推理是本文的目标。主要贡献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初等数学知识图谱构建准确全面的行业知识图谱是推理系统的基础,初等数学通常指小学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考虑到解题系统主要目的是参与“高考”,本文参与整理了以人教版、北师大版为主的初高中教材和主流教辅资料的初等数学知识点,建立了包括实体551个,关系561个,三元组204763个的初等数学概念知识图谱。该知识图谱由图数据库Neo4j存储,并建立一个对应的以JAVA语言编写的知识库项目对其管理。(2)基于游走的深度图嵌入技术对数学知识图谱进行图网络结构重构,将知识图谱关系由边建模成节点,并在深度游走(Deep Walk)算法的基础上对算法模型的游走策略和采样方式都进行了改进,最终实现了一个能更好应用于初等数学知识图谱,且适用于本文任务的知识表示模型,获得了知识图谱中数学实体和数学关系的表示向量。(3)深度学习在图推理系统中的应用图推理系统的推理依赖于题目知识图谱与规则实例化知识图谱的匹配,本文将图嵌入应用于题目和规则知识图谱的向量表示中,由向量余弦相似度作为图推理系统预测规则实例的依据,对规则实例化知识图谱匹配顺序进行排序,优化了系统匹配算法。此外,还实现了一个几何定理知识图谱与几何定理序列转换模块,并基于语言模型GPT-2训练了若干序列化几何定理模型,通过设计的评价函数筛选出证明序列,实现了部分几何问题的证明,提高了图推理系统在几何证明题方面的求解能力。
邓力华[5](2021)在《初等数学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表示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全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的,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格式多样化,有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等。由于数据的多样化以及数据表示的多样性,大数据不经过结构化处理在许多情况下将无法有效的应用。本文重点研究多源异构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初等数学领域数据如何表示为结构化数据,并依据数学领域知识图谱构建的方式构建初等数学概念知识图谱。然后将构建完成的概念知识图谱应用到纯数学文本题目的理解中,构建初等数学题目知识图谱用于推理系统,解答初等数学基本问题。知识图谱的存储形式是以三元组的形式存储,应用于图神经网络以及图上的推理算法不是十分契合,采用Trans E算法将知识图谱中的三元组数据训练成为词向量,词向量可以运用在根据头实体和关系预测尾实体、图推理等方面。综上介绍,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工作:(1)制定初等数学知识的表示形式。完成了实体结构表示、关系结构表示、以及数学领域的知识特征性表示,如命题的表示,二元关系与多元关系的相互转换等。(2)构建初等数学概念知识图谱。构建完成的概念知识图谱包含了实体551个,基本关系561条,三元组204763条。(3)通过图嵌入模型将概念知识图谱中的三元组数据训练成为词向量,词向量模型可用于根据首实体和关系预测尾实体。(4)基于初等数学概念知识图谱,结合自然语言理解生成题目知识图谱,题目知识图谱可运用于推理系统。题目知识图谱生成系统可用于任意数学题目文本到知识图谱的转换,通过测试了函数、数列、几何等模块各100个题目,实体正确率均在90%以上,关系正确率均在90%以上。
陈永强[6](2021)在《图推理中的组合分支技术及其在初等数学求解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来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教育行业,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和知识推理等技术更是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知识图谱的推理自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在推理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的策略。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实现了图推理中的组合分支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了初等数学求解中,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研究和实现了组合分支技术中的分层策略。本文最终划分了三层策略,涵盖了图推理中从宏观到微观的组合分支问题。针对初等数学求解,第一层面向不同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第二层面向分类讨论;第三层主要面向方程和不等式的组合求解以及不等式变换。2、提出了组合分支技术中的两类决策方法。在组合分支技术中,决策就意味着新分支的创建。本文最终提出了基于计算引擎和基于实例化定理的决策方法。基于计算引擎的方法简单统一但是局限于计算场景中,基于实例化定理的方法极具通用性。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可以覆盖初等数学中常规的应用场景。3、实现了组合分支中的自动停机。在图推理中,停机问题实际上是在确定各个分支的终止条件。本文将停机问题从宏观上分为四大类型,并且总结提炼出五类基本的初等数学问题,构建起了完整的自动停机知识体系。最后,本文将组合分支技术应用于初等数学类人答题系统,使得该系统能够解决技巧性的综合题,并且给出的类人解答过程符合评分标准中的得分点。本文构建的测试集一全部涉及组合分支,共计120题,分支决策的成功率达到86.7%。构建的测试集二包含2020年最新的高考真题和优秀模拟题,共计250题,系统的整体解题率达到70.4%,其中组合分支模块贡献了接近12个百分点。
刘蓓,赵世恩[7](2020)在《圆锥曲线极值求解方法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解析几何学习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求极值的问题.圆锥曲线的知识点繁多、复杂,求解圆锥曲线极值时,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这导致学生对圆锥曲线极值求解的问题常感到束手无策.该类问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能力.本文首先通过典型题目,对圆锥曲线的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和过程进行探究,然后对其运用的数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通过比较中学和大学阶段对于解决圆锥曲线极值问题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体系上的运用和衔接.
刘婷[8](2020)在《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导数内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受“克莱因运动”的影响,数学教育领域刮来了用高等数学辅助中学数学的热潮,这项研究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势,许多数学领域的学者、教育工作者都对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导数是高等数学的部分知识做简单处理后下放到中学的内容,也是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相衔接的内容.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方法对中学导数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高中导数教学现状、高等数学指导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为背景,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论点.为了避免研究泛泛其词,文章从导数的发展史,导数在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导数衔接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作用,导数基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接着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到中学一线教师对高等数学指导中学导数教学的看法,以及在导数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基于以上研究和调查,本文从解导数题、导数概念教学两个方面为高中教师如何借助高等数学内容解决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和参考.建议将“极限”等概念简单描述,不强调严格定义,辅助导数概念的教学.对解题方式而言,强调高等数学的应用方法,弱化理论证明,为解导数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高等数学指导中学教学。
李海燕[9](2020)在《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不等式内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改,高等数学中的一些知识逐渐融入中学数学教材,并且在高考中也出现了以高等数学中某些知识为背景的试题,因此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整理分析,发现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但从某一具体的数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立足于一个具体内容--不等式,来探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不等式作为分析、解析数学问题的基础与工具,高考中常与函数等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因此,以不等式为载体,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编制的试题成为高考中的新亮点.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本文对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不等式的发展史、不等式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的体现及初、高等数学中与不等式的证明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对高考试题中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有关不等式证明问题进行分类分析,阐明了从高等数学视角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希望能够对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通过对一线教师利用高等数学指导中学数学教学的问卷调查,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支撑.最后,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对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提出建议,希望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颜冬梅[10](2020)在《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高中函数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致力于此研究的学者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针对某一节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的文章还较少.本文以函数内容为例,探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高等数学的方法、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函数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并且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高考题在高考数学试卷中层出不穷,不少同学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感到困惑,这也就需要中学教师从较高的角度来审视中学数学.本文从高等数学的视角对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函数的发展史及研究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其次,从函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函数内容在中学的呈现、函数内容在大学的呈现、大学中的函数内容在中学的渗透几方面研究了高等数学视角下的高中函数教学,并对近几年函数内容在高考题中的呈现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在高等数学的思想背景下设计了一篇教学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初等数学的极值求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等数学的极值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1)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应试思想仍普遍存在 |
1.2.2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 |
1.2.3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内容衔接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
1.3.2 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与策略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
2.1 数据分析 |
2.2 调查结果再分析 |
2.3 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 |
第3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
3.1 类化教学 |
3.2 多角度理解本质 |
3.2.1 语言表达角度 |
3.2.2 表格角度 |
3.2.3 几何(图像)角度 |
3.2.4 代数角度 |
3.3 多知识点串联 |
3.4 趣味引申 |
3.5 合理运用阅读材料和探究与实践 |
3.6 培养分析的思维方式 |
3.7 高中与高等数学教师加强沟通 |
第4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 |
4.1 斐波那契数列的起源 |
4.2 斐波那契数列与递推关系 |
4.3 斐波那契数列与极限 |
4.4 斐波那契数列与通项公式 |
4.5 斐波那契数列与前n项和 |
4.6 斐波那契数列与算法 |
第5章 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拓展 |
5.1 递推数列与函数 |
5.2 递推数列与方程 |
5.3 换元法 |
5.4 极限思想与几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优势与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等数学的课时调查 |
附录 B 初等数学的课时调查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2)“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
1.1.2 优秀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
1.1.3 导数在高中数学教学及高考中的地位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高观点 |
1.2.2 导数 |
1.2.3 数学教学 |
1.2.4 解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计划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 |
2.2 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案例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3.4 研究伦理 |
3.5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
4.1 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实施调查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1.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1.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1.3.3 问卷的结果分析 |
4.2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实施调查 |
4.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解题研究 |
5.1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 |
5.1.1 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 |
5.1.1.1 高斯函数 |
5.1.1.2 函数的凹凸性 |
5.1.2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或公式为命题背景 |
5.1.2.1 洛必达法则 |
5.1.2.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
5.1.2.3 拉格朗日乘数法 |
5.1.2.4 柯西中值定理 |
5.1.2.5 柯西函数方程 |
5.1.2.6 泰勒公式与麦克劳林公式 |
5.1.2.7 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
5.1.2.8 两个重要极限 |
5.1.2.9 欧拉常数 |
5.1.3 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 |
5.1.3.1 伯努利不等式 |
5.1.3.2 詹森不等式 |
5.1.3.3 对数平均不等式 |
5.1.3.4 斯外尔不等式 |
5.1.3.5 惠更斯不等式 |
5.1.3.6 约当不等式 |
5.1.4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 |
5.1.4.1 极限思想 |
5.1.4.2 积分思想 |
5.1.4.3 (常微分)方程思想 |
5.2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中常见的四类错误 |
5.2.1 知识性错误 |
5.2.1.1 柯西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3 多元函数求最值,不注意边界情况 |
5.2.1.4 不注意洛必达法则使用的前提 |
5.2.2 逻辑性错误 |
5.2.2.1 循环论证 |
5.2.2.2 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逻辑关系 |
5.2.3 策略性错误 |
5.2.4 心理性错误 |
5.3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的方法 |
5.3.1 创设引理破难题 |
5.3.2 洛氏法则先探路 |
5.3.3 导数定义避超纲 |
5.3.4 构造函数显神通 |
5.3.5 多元偏导先找点 |
5.4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研究的案例 |
5.4.1 “高观点”视角研究解题方法 |
5.4.2 “高观点”视角研究试题的命制 |
5.5 小结 |
第6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研究 |
6.1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特点 |
6.1.1 衔接性 |
6.1.2 选择性 |
6.1.3 引导性 |
6.2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原则 |
6.2.1 严谨性原则 |
6.2.2 直观性原则 |
6.2.3 因材施教原则 |
6.2.4 量力性原则 |
6.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策略 |
6.3.1 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 |
6.3.2 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 |
6.3.3 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 |
6.3.4 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 |
6.3.5 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
6.4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案例 |
6.4.1 常微分方程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2 微积分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3 “泰勒公式”的教学案例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
2.1.3 文献小结 |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
2.2.3 文献小结 |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
2.3.3 文献小结 |
2.4 文献述评总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
3.2 研究对象 |
3.2.1 专家论证对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2.3 深度访谈对象 |
3.2.4 案例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论证手册 |
3.3.2 调查问卷 |
3.3.3 访谈提纲 |
3.3.4 观察方案 |
3.4 数据收集 |
3.4.1 专家论证 |
3.4.2 问卷调查 |
3.4.3 深度访谈 |
3.4.4 现场观察 |
3.5 数据分析 |
3.5.1 专家论证 |
3.5.2 问卷与访谈 |
3.5.3 现场观察 |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
4.1 文献分析 |
4.1.1 已有框架选取 |
4.1.2 相关成分析取 |
4.1.3 相关类别编码 |
4.2 框架构建 |
4.2.1 相关类别合并 |
4.2.2 相应成分生成 |
4.2.3 初步框架构建 |
4.3 框架论证 |
4.3.1 第一轮论证 |
4.3.2 第二轮论证 |
4.3.3 第三轮论证 |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5.1 学科内容知识 |
5.1.1 一般内容知识 |
5.1.2 专门内容知识 |
5.1.3 关联内容知识 |
5.2 教学内容知识 |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5.3.1 学科高等知识 |
5.3.2 学科结构知识 |
5.3.3 学科应用知识 |
5.4 数学哲学知识 |
5.4.1 本体论知识 |
5.4.2 认识论知识 |
5.4.3 方法论知识 |
5.5 总体分析 |
5.5.1 学科内容知识 |
5.5.2 教学内容知识 |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5.5.4 数学哲学知识 |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6.1 案例1 |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
6.2 案例2 |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
6.3 案例3 |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
6.4 案例4 |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
6.5 跨案例分析 |
6.5.1 学科内容知识 |
6.5.2 教学内容知识 |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6.5.4 数学哲学知识 |
6.5.5 案例总体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7.2 研究启示 |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
附录9 访谈提纲 |
附录10 观察方案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深度图推理研究及其在初等数学问题求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知识图谱推理研究 |
1.2.2 数学解题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 |
2.1 知识图谱 |
2.1.1 知识图谱概念 |
2.1.2 知识图谱关键技术 |
2.1.3 知识图谱主要应用 |
2.1.4 图数据库介绍 |
2.2 知识表示 |
2.2.1 知识图谱表示学习 |
2.2.2 网络表示学习 |
2.3 语言模型GPT-2结构 |
2.4 自动推理引擎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图谱构建 |
3.1 初等数学知识表示 |
3.2 初等数学概念知识图谱构建 |
3.3 知识图谱可视化表示 |
3.4 解题知识图谱 |
3.4.1 题目知识图谱 |
3.4.2 规则实例化知识图谱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度图嵌入应用及改进 |
4.1 知识表示模型 |
4.2 知识图谱重构方案 |
4.3 深度游走算法的改进 |
4.3.1 游走策略优化 |
4.3.2 采样优化 |
4.4 数据设计 |
4.5 算法流程 |
4.6 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度学习在图推理中的应用 |
5.1 图推理系统介绍 |
5.2 图嵌入在规则实例化预测上的应用 |
5.3 GPT-2模型在几何定理证明上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初等数学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表示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知识图谱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自然语言处理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自然语言处理 |
2.1.1 中文分词 |
2.1.2 命名实体识别 |
2.1.3 指代消减 |
2.1.4 词性标注 |
2.1.5 句法分析 |
2.1.6 关系抽取 |
2.2 图神经网络 |
2.2.1 BERT |
2.2.2 图嵌入 |
2.3 知识图谱 |
2.3.1 图数据库 |
2.3.2 基于知识图谱的应用 |
第三章 初等数学知识表示 |
3.1 知识表示的方法 |
3.2 实体表示 |
3.2.1 单个实体的表示 |
3.2.2 实体间的继承表示 |
3.3 关系表示 |
3.4 图嵌入成向量表示 |
3.5 初等数学高阶知识表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念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表示 |
4.1 构建概念知识图谱 |
4.1.1 数据获取 |
4.1.2 构建过程 |
4.1.3 知识图谱的实体关系完善 |
4.2 知识图谱在图形数据库上的表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题目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表示 |
5.1 系统模块设计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清洗 |
5.1.3 题目文本中实体信息和关系信息的获取 |
5.1.4 知识补全 |
5.1.5 表达式处理 |
5.1.6 题目文本转换成为知识图谱 |
5.2 题目知识图谱在Neo4j上的表示 |
5.3 实例化(定理)知识图谱生成 |
5.4 系统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知识图谱完备性与表示正确性测试 |
6.1 测试方法和数据 |
6.1.1 测试方法 |
6.1.2 测试数据 |
6.2 测试结果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图推理中的组合分支技术及其在初等数学求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知识图谱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知识推理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 |
2.1 知识表示 |
2.1.1 逻辑表示法 |
2.1.2 产生式表示法 |
2.1.3 语义网表示法 |
2.2 知识图谱 |
2.2.1 知识图谱概述 |
2.2.2 知识图谱架构 |
2.2.3 知识图谱查询 |
2.2.4 知识图谱存储 |
2.3 图数据库 |
2.3.1 图数据库概述 |
2.3.2 图数据库优势 |
2.3.3 图数据库查询语言 |
2.3.4 图数据库Neo4j |
2.4 知识推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推理中的知识表示 |
3.1 基于三元组的知识表示 |
3.1.1 实体知识表示 |
3.1.2 关系知识表示 |
3.2 基于Neo4j的初等数学知识图谱 |
3.2.1 概念知识图谱 |
3.2.2 定理知识图谱 |
3.2.3 知识图谱可视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推理中的组合分支技术研究及应用 |
4.1 基于知识图谱的推理 |
4.2 组合分支技术研究 |
4.2.1 组合分支技术概述 |
4.2.2 组合分支的分层策略 |
4.2.3 基于树的分支结构 |
4.3 组合分支技术在初等数学求解中的应用 |
4.3.1 系统概述 |
4.3.2 组合分支中的决策机制 |
4.3.3 组合分支中的自动停机策略 |
4.3.4 单分支中的类人解答过程 |
4.3.5 组合分支中的类人解答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单题测试 |
5.1.3 批量测试 |
5.2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圆锥曲线极值求解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圆锥曲线极值求解的数学方法与思路 |
2.1 中学阶段学生对圆锥曲线极值求解的认知水平 |
2.2 大学阶段学生对于圆锥曲线极值求解的认知水平 |
2.3 例题一的呈现及求解 |
2.3.1 中学阶段圆锥曲线极值求解方法 |
2.3.2 大学阶段圆锥曲线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 |
2.4 例题二的呈现及求解 |
2.4.1 中学阶段圆锥曲线极值求解方法 |
2.4.2 大学阶段圆锥曲线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 |
3 圆锥曲线极值求解方法的异同 |
4 结论 |
(8)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导数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导数的发展史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导数相关的教学内容及分析 |
3.1 导数在课标中的要求 |
3.2 普通高中人教A版与人教B版教材对比 |
3.3 普通高中教材中导数的内容 |
3.4 大学数学与中学导数教学相关的内容及其作用 |
3.5 大学导数与中学导数的衔接与渗透 |
第四章 中学教师利用高等数学指导导数教学的调查及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过程 |
4.3 调查对象 |
4.4 问卷分析 |
4.5 调查结果 |
第五章 高观点下的高考题 |
5.1 导数在《考纲》中的要求 |
5.2 高等数学解高考导数问题 |
5.3 高等数学解导数问题教学建议 |
第六章 高等数学指导下的中学导数教学设计、分析及建议 |
6.1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
6.2 教学设计分析 |
6.3 高等数学指导中学导数概念教学的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7.1 总结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不等式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不等式的发展史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三、初、高等数学中有关不等式证明问题研究的教学内容 |
3.1 不等式在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
3.2 普通高中人教版A、B版本教材对比分析 |
3.3 初等数学中与不等式证明问题相关的教学内容 |
3.4 高等数学中与不等式证明问题相关的教学内容 |
四、近年高考试题中有关不等式证明的“高观点”试题分析 |
4.1 不等式在考试大纲中的体现 |
4.2 高考中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题型分析--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
4.3 高考中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解题的研究分析--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
4.4 “高观点”下的不等式证明高考试题特点及教学分析 |
五、中学数学教师利用高等数学知识指导教学的调查及分析 |
5.1 调查目的及意义 |
5.2 调查对象 |
5.3 信度、效度分析 |
5.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六、高等数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分析及建议 |
6.1 “高观点”下的不等式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
6.2 对实施“高观点”中学教学的建议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高中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函数的发展史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
3.1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3.2 紧跟高考命题的方向 |
3.3 中学与大学衔接的要求 |
第四章 高等数学视角下的高中函数教学的研究 |
4.1 函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
4.2 函数内容在中学的呈现 |
4.3 函数内容在大学的呈现 |
4.4 大学内容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
第五章 近几年函数内容在高考命题中的呈现 |
5.1 函数有关内容在考试大纲中的呈现 |
5.2 以高等数学的符号、概念为背景设计的函数题 |
5.3 以高等数学的思想为背景设计的函数题 |
5.4 以高等数学的基本公式为背景设计的函数题 |
第六章 中学数学教师利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指导高中函数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6.1 调查目的 |
6.2 调查过程 |
6.3 调查对象 |
6.4 数据处理方法 |
6.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初等数学的极值求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初等数学教学借鉴高等数学教学法的初探[D]. 陆奕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深度图推理研究及其在初等数学问题求解中的应用[D]. 郭晓冬.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初等数学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表示方法的研究[D]. 邓力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图推理中的组合分支技术及其在初等数学求解中的应用[D]. 陈永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圆锥曲线极值求解方法的比较分析[J]. 刘蓓,赵世恩.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16)
- [8]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导数内容为例[D]. 刘婷.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9]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不等式内容为例[D]. 李海燕.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10]高等数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高中函数为例[D]. 颜冬梅.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