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造滤波分析技术在预测裂缝发育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成亮[1](2021)在《广西含水表层岩溶带自然电位特征及找水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聚居超过一亿人口的我国西南岩溶区,由于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降水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是造成部分岩溶区贫困落后现状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我国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结构复杂、富水性高度不均一、含水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相对埋藏浅、水文地质条件有利时水资源丰富且易于开发利用等特点,亟需探索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适应于我国西南干旱缺水岩溶区表层岩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探测方法。以广西岩溶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开展自然电位法探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应用研究,对推动岩溶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方法研究和缓解岩溶区人民生活生产缺水矛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地质学相似类比理论,经理论模拟计算,分析并总结溶洼区垂向极化球体随不同半径和不同埋藏深度变化的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规律,以此研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渗流运移产生的自然电位特征以及应用自然电位法探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探测工作方法。借助一阶中心差商理论,研究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局部异常与区域背景场划分的差分滤波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对场强微弱或受一定干扰的自然电位水平梯度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中,以获得含水表层岩溶带溶蚀富水溶隙的局部自然电位异常。通过不同深度、不同季节的自然电位测量,研究岩溶洼地和峰丛谷地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渗流运移产生的微弱自然电位电荷出现概率的三维成像方法及自然电位电荷出现概率不同时空变化特征,以从三维空间探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不同时空变化规律,确定岩溶洼地和峰丛谷地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开发利用最佳部位。通过采用自然电位法与高密度电法组合探测辅以自然电位水平梯度数据差分滤波方法在广西桂林恭城县、柳州鹿寨县和崇左龙州县岩溶洼地和峰丛谷地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探测实践和成果总结,建立不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的方法体系。自然电位水平梯度数据差分滤波方法的应用,实现了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局部异常与区域背景场的有效分离,压制了干扰信号,突出了有意义异常。自然电位电荷三维概率成像法的应用,可原位识别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不同时空的优势渗流通道,为进一步研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渗流运移规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依据。自然电位法与高密度电法组合探测辅以自然电位水平梯度数据差分滤波方法建立起的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探测方法体系,降低了单一探测方法异常的多解性,提高了钻探成井率。
熊晓军,张鑫,童浩,罗海龙,张正鹏,段文博[2](2021)在《基于改进的相干体分析技术的裂缝发育带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确合理的裂缝带预测,对油气田勘探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从准确预测裂缝发育带的角度出发,以提高断裂带的平面连续性及精细刻画小尺度裂缝发育带的平面展布特征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相干体分析技术的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大网格相干数据体设定距离因子,将研究区域分为邻近断层区域(裂缝带较发育)和远离断层区域(裂缝带较不发育);再针对小网格相干数据体,根据分区结果进行自适应滤波处理:在邻近断层区域进行反距离加权构造导向滤波,远离断层区域进行中值滤波。将该方法应用到某研究区裂缝带预测,结果表明,方法不仅有效地压制了噪声,并保留了断层、裂隙等边缘细节信息,使断裂展布特征更加清晰,成像质量更好。
刘俊[3](2020)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南黄海位于山东、江苏海岸的东部,是我国近海唯一没有工业油气发现的盆地,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地台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是叠合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上由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和中-新生界陆相断陷盆地构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盆地构造单元从南往北划分为勿南沙隆起、青岛坳陷(南部坳陷)、崂山隆起(中部隆起)、烟台坳陷(北部坳陷)和千里岩隆起,众多学者认为南黄海崂山隆起古生界变形较弱,构造相对稳定,发育厚度较大的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此外大陆科学钻探CSDP-2井(崂山隆起唯一一口钻井,钻至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也证实了崂山隆起发育三叠系-下志留统较完整的中-古生代地层。但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崂山隆起中-新生代地层遭受大量剥蚀,新近系与中-古生界之间形成的强屏蔽界面使地震波能量往下传播困难,加之中-古生界内幕地层反射系数差异小,同时浅水相关多次波比较发育,以及中-古生代地层中逆断层多、地层倾角大的构造特征,导致中-古生界地震成像较差。此外目前整个南黄盆地仅有5口井大都钻至上古生界,因此还未建立针对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的技术方法,同时受勘探成本和油气风险等因素制约,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油气勘探进程依然缓慢。本文针对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古生界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存在的问题,以构造变形较弱的崂山隆起东南部为研究区,开展了强屏蔽层下宽频地震成像处理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拓频处理、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和高精度速度网格层析建模等技术,有效改善了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中-古生界地震成像效果;同时结合已有钻井资料,运用海陆对比思路,针对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点,开展了孔隙型和裂缝-岩溶型储层预测,主要包括叠后稀疏脉冲阻抗反演、叠前同时反演和频谱分解等技术方法,预测了研究区石炭系-下二叠统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在研究区开展宽频地震成像技术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与认识。(1)受强屏蔽层影响,崂山隆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同相轴有效频带范围为7-35Hz,其频带较窄。为了拓宽地震反射信号的频带宽度,首先采用线性radon变换最小平方求解方法有效衰减了炮检点鬼波,拓宽了信号频带宽度,特别是提升了低频有效信号能量;运用Q补偿技术,对高频端信号能量进行了补偿。结合鬼波压制和Q补偿方法,实现了对浅水低信噪比常规拖缆地震数据的宽频处理尝试,改善了强屏蔽层下中-古生界波组特征,为下一步地震反演提供了可靠的低频数据信息。(2)研究区水深较浅,平均水深为50m,地震数据中海底相关短周期多次波异常发育,同时强屏蔽层界面的存在,该界面与海水面之间产生的海底相关长周期多次波也普遍发育,此外强屏蔽界面以下的层间多次波也可能存在。通过分析多次波产生机制和特点,制定了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和剩余多次波衰减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采用确定性海底多次波压制和广义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的组合方法,相对以往常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多次波压制效果,使强屏蔽层界面下中-古生界地震有效反射同向轴得到了不断凸显,速度谱上深部发散的能量团获得了一定收敛。(3)针对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中-古生界地震反射信噪比相对较差的特点,总结了一套适合崂山隆起高精度速度建模方法。首先通过多手段质控速度分析提取中-古生界速度信息,同时利用长排列地震的初至波,开展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揭示强屏蔽层(平均深度约700m)下部附近地层的速度变化信息,以指导中-古生界速度提取的准确性,从而建立叠前时间偏移初始速度场;其次以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为初始速度场,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开展网格层析速度反演,获得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中浅部地层层速度模型,迭代反演过程中遵循先浅后深的原则,即先获得较准确的新生代地层层速度,再获得三叠系-志留系层速度;其次综合海域已有钻井的地层速度、层位解释和陆域震旦系-志留系(Tg-T11)的地层认识,建立研究区三叠系-震旦系(T9-Tg)层速度格架,对网格层析速度模型中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的层速度进行填充、平滑;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层位约束的网格层析速度迭代反演,通过共成像点道集拉平和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效果不断优化速度模型,最后获得了研究区高精度速度模型,为开展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关键的速度模型。(4)系统分析了海域已有钻井和野外露头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在对测井曲线校正的基础上,根据井-震响应特征和岩石物理分析总结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关键敏感弹性参数,vp高值是区分生物碎屑灰岩、纯灰岩和碎屑岩的岩性敏感参数,λρ低值是重要的孔隙度敏感弹性参数,λ/μ低值和σ低值是油气流体敏感弹性参数。(5)孔隙型和裂缝-岩溶型是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基于高精度速度模型、偏移成像数据和已有测井资料,采用叠后稀疏脉冲阻抗反演方法的岩性预测,以及叠前同时反演方法的物性和流体检测,对孔隙型储层进行了预测分析;综合运用频率域多尺度的裂缝预测、RGB融合的岩溶风化壳刻画和时频分析的油气检测方法对裂缝-岩溶型储层进行了预测分析。由此建立了针对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有效预测了碳酸盐岩有利储层分布。(6)总结了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认为研究区储层以裂缝-岩溶型为主,孔隙型为辅,礁滩相储层局部分布,虽受到深埋藏压实作用,但次生孔隙比较发育;后期受印支构造运动作用,裂缝和岩溶不断发育,进一步改善了孔隙空间。
陈彦虎[4](2020)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甜点刻画等对反演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系统总结了主流地震反演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局限性,认为高分辨率反演的核心和难点在于如何获得高于地震分辨率的高频部分,目前的反演技术高频部分得获得主要依靠井插值或者随机模拟,存在反演结果过于模型化或者随机性强的问题,无法满足薄精细储层预测的需求。研究发现相似的岩性组合往往具有相似的地震波形,但是测井曲线由于高频信息的差异导致了相似性较低,通过对测井曲线逐步降低频率滤波,发现当测井曲线滤波到100-200Hz,甚至到200-300Hz,就具有了和地震波形相当的相似性,建立了低频地震波形与高频测井信息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理论基础。在地震波形分类和地震沉积学技术基础上,引入具有纵向高分辨率的测井曲线,建立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Seismic Meme Inversion,简称SMI)。该方法通过地震波形高效动态聚类,建立了地震波形结构与高频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使地震反演的分辨率提高到了 2-3m;通过构建不同地震相类型的贝叶斯反演框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控反演。为了验证波形指示反演和波形指示模拟方法的应用效果,利用Marmousi模型与模拟薄储层、砂体叠置、煤层强反射屏蔽砂岩和页岩裂缝孔隙度等4种不同地质条件的正演地质模型开展波形指示反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预测2-3m的薄储层,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反演结果的高精度。利用陆相薄储层资料、煤层强屏蔽下的薄砂岩资料和海相页岩气裂缝孔隙度参数模拟三个实例论证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利用大庆长垣典型的陆相薄互层实际资料开展了波形指示反演,波形指示反演能识别2-3m的薄互层,并且反演精度高,参与井和验证井吻合率达到了 90%和80%。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为薄储层预测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利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强屏蔽下的薄砂岩预测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有效地避免煤层强反射强同相轴的影响,可以准确预煤下2-8m的薄砂岩;利用四川盆地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实例表明,地震波形指示模拟实现了裂缝孔隙度的定量预测,通过和测井曲线和蚂蚁体等地震几何属性对比,验证了裂缝孔隙度模拟的可靠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通过地震波形驱动测井曲线实现高分辨率反演,反演结果突破了地震分辨率的极限,为薄储层预测、高分辨率储层参数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张川[5](2020)在《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文中研究说明蚀变是热液型矿床重要的找矿要素,长期以来,针对深部蚀变信息的精细探测和反演仍缺少有效的新技术支撑。成像光谱技术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在蚀变矿物填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将其引入深部钻孔岩心蚀变信息识别和探测方面,以我国最大的火山热液型铀矿田——江西相山铀矿田西部的河元背、邹家山两个重要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心成像光谱扫描、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了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提取、编录和三维建模等一整套技术方法,实现了深部高光谱蚀变信息半定量二维、三维可视化。在此基础上,综合成矿动力学、成因矿物学及X衍射分析等手段,探讨了相山深部热液蚀变过程及其与铀成矿的联系,为深部蚀变信息精细探测提供了新的应用示范,也为铀矿勘探提供了参考。本次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HySpex地面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方法、光谱相似性匹配方法、蚀变信息相对含量统计方法,建立了“图谱合一”高分辨率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蚀变信息半定量编录技术,能够弥补传统地质编录在精细化和定量化程度方面的不足,提高了深部蚀变信息分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地质矿产勘探钻孔岩心编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2)结合地质统计学理论,以连续型随机变量描述深部蚀变发育,以序贯高斯随机模拟为手段,建立了基于岩心成像光谱编录的深部蚀变信息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了相山西部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5类高光谱蚀变信息三维模型,实现了深部蚀变信息三维精细反演和可视化,为深部蚀变空间特征和成矿环境综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3)钻孔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的三维建模反映了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具有不同的蚀变规模和蚀变类型,河元背矿床可能处于相山西部的另一个火山通道附近。与铀矿密切相关的伊利石化具有Al-OH吸收峰波长偏短波和偏长波的两种亚型,短波伊利石与高岭石-地开石空间相关,空间上具有上-短波伊利石、下-长波伊利石的分带特征。与水云母-萤石型铀矿化相关的伊利石主要是短波伊利石。(4)结合相山火山盆地晚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成因矿物学理论、XRD分析和碱交代成矿机制,分析和预测了火盆结构形成之后的相山深部一系列蚀变矿物形成环境和演化进程,建立了钠交代期→钾交代期→酸交代期3阶段铀成矿蚀变演化模式。相山深部碱交代作用具有先钠后钾、先碱后酸、下碱上酸的演化特征。
曹路通[6](2020)在《基于地震-地质的煤储层可改造性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煤层气储层勘探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煤层气富集有利区和有利开发区的预测,而针对储层改造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系统的、多技术手段的精细表征和综合评价方法。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量丰富,潜力巨大,揭示影响其储层改造的关键因素及其内在机理对于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效率,实现煤层气的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手段、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煤储层可改造性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识别和精细表征。通过深入剖析和阐明各因素对研究区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确定了影响郑庄地区煤储层改造的关键因素,建立了系统的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方法体系。并基于郑庄地区可改造性分区评价,提出了针对不同可改造类型储层的适应性增产改造方案。主要的认识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曲率分析的煤体结构定量化识别及平面分布特征预测的新方法,可实现基于少数探井及一定地震信息来定量化揭示全区煤体结构横向展布特征。(2)提出了区域适应性残余应变指数的概念,构建了地应力预测模型,揭示了郑庄地区地应力展布特征,并阐明了应力条件下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规律。郑庄地区主裂缝长度随着平均有效应力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郑庄西南-北东区域较低的地应力环境有利于水力裂缝的起裂,压裂效果较好,西北和东南区域的高应力区域,压裂效果相对较差。(3)精细表征并阐明了构造曲率、煤岩类型,煤层及其顶/底板力学特性与煤储层可改造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了煤体结构、地应力、煤岩类型和构造曲率“四要素”可作为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的关键指标,确立了各个指标的临界值,以及指示的储层相应特征和评价等级,建立了郑庄地区3号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4)建立了系统的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方法体系,对郑庄地区煤储层可改造性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煤储层可改造性分区与煤层气井压裂/排采匹配关系,提出了不同类型可改造性储层的适应性增产改造方案。
樊振光[7](2020)在《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低孔隙率低渗透率的砂岩油气藏开发中,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达到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目标,关于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预测的研究已成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裂缝的分布隐蔽且复杂,基于叠后地震资料,采用曲率属性这种叠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能够准确地反映和预测裂缝发育规律。川中地区GSM区块沙溪庙组底界即沙一段地层最重要的特征是断裂和裂缝较为发育,而这些特征对该区块沙溪庙油藏油气的储集和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前人研究资料,GSM区块的深层地层至今仍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因此,本文利用由2000年及之后年份对川中地区GSM区块进行地震勘探得到的地震资料拼接成的三维地震资料,以此来提取曲率属性,对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地层裂缝和断裂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包括:(1)针对如何提取地震属性中的曲率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从叠后地震资料中提取曲率属性的方法,一是使用Roberts的3×3网格化9点差分方法计算出由沙一段地层所拟合的趋势面上任意点的多种曲率属性进而达到提取沙一段地层曲率属性的目的;二是计算三维地震数据体的体曲率属性,利用离散导数算法对地震数据体中的倾角数据求取一阶导数得到各种体曲率属性。通过这两种方法得到了沙一段储层的层面曲率属性和体曲率属性数据体,对比原始地震数据体剖面与提取的各曲率属性数据体剖面及结合常规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体系剖面,优选出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储层的断裂及裂缝提取效果最佳并能应用于断裂及裂缝预测的曲率属性。(2)针对曲率属性对地震数据体中的噪声敏感且噪声影响提取曲率属性的精度及影响后续利用曲率属性预测裂缝准确性的问题,采用了两种地震数据预处理方法(高斯滤波和构造导向滤波)压制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得到了更好的曲率属性裂缝识别效果。同时探讨了滤波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滤波窗口大小和迭代次数,并在采用最佳滤波效果的滤波窗口大小和迭代次数的情况下,比较了高斯滤波和构造导向滤波这两种叠后滤波方法对地震资料噪声抑制的效果,优选出最佳的滤波方法。(3)针对使用曲率属性这一单一方法预测沙一段储层裂缝的可靠性不高的问题,采用叠后相干属性和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结合层面曲率属性和与体曲率属性的方法与体曲率属性结合蚂蚁追踪技术的方法,得到了GSM区块沙一段地层更为精确的裂缝预测。先使用构造精细解释大尺度断层,结合叠后相干属性给出控制构造成因裂缝的断层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对依据沙一段层位计算出的层面曲率曲率分布图进行标定,从而预测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地层的裂缝分布发育区域。同理,对依据沙一段地层的体曲率属性分布图进行标定,预测裂缝的发育区。将蚂蚁追踪技术与曲率属性相结合,利用Geoeast软件的ant volume模块建立裂缝模型,获得裂缝的平面展布及其他几何信息。
张建团[8](2020)在《深层变质岩潜山储层地震预测及含气性分析》文中认为渤海BZ地区发现的大型凝析气田属一种深层潜山变质岩裂缝型油气藏,该区域受印支、燕山两期关键构造运动形成北西、北东两组断裂系统,控制了太古界潜山主要构造样式发育,潜山顶界面及内幕构造类型复杂多样,楔冲构造、双冲构造、断陷构造相互作用,断裂裂缝系统呈现立体网状。潜山储层埋藏较深且非均质性强、岩性横向变化快、地层破坏程度高,目标区域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为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带来许多挑战。本文是基于渤海BZ地区深层潜山变质岩储层地震资料解释中有关裂缝及含气有利储层地震预测的技术需求而确立的。重点研究内容为储层裂缝预测和含气性的分析。针对裂缝预测,研究中采用了一些可以反映不同尺度及不同方位特征的地震属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高精度相干、方向加权增强相干(AFE)、最大似然法(Likelihood)和分方位裂缝预测方法等,结合地震正演模拟、测井裂缝评价和地质构造运动分析成果,得出了太古界潜山储层顶界面的裂缝发育带分布及裂缝发育期次的相关结论。研究指出,燕山期构造运动主要形成了研究区北东向走滑断裂及伴生的高角度裂缝系统;印支期构造运动主要形成北西向断裂及伴生的高角度裂缝系统。在含气性分析方面,研究中主要采用叠前AVO响应特征及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方法,结合裂缝预测成果划分出了含气有利区域。以上方法技术及应用成果,为研究区的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BZ及类似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地震方法技术。
周晨[9](2020)在《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叠后地震属性综合预测》文中认为目标工区位于塔河油田,该地区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等多期多次的大型构造运动,使得复杂缝洞构造系统在油田广泛分布。其中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在经历了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期的岩溶作用后,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缝洞、裂缝系统相互交错分布。油田的油气藏主要是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地层中的溶蚀孔洞为主要的油气藏储集空间,断裂裂缝则是连通地层中各大储集空间的通道。随着油气藏的不断开发,剩余油气更多的储集在裂缝中,因此识别目标区地层的地质构造情况愈发重要。对目标区的断裂裂缝储集体进行分级预测,更好地识别出地层中缝洞型储集体的空间分布及内部构造情况,进而对整个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工区已经成型的断裂、缝洞单元进行研究和刻画工作。为了更好的对断裂、裂缝单元进行分级预测,运用基于Curvelet变换的多尺度相干以及三维多尺度体曲率属性方法,结合蚂蚁体、最大似然属性等多种地震属性并稍作改进,形成了对断裂裂缝分级预测的方法流程。与原有的传统方法相比,由于多尺度相干和多尺度曲率具备了在不同尺度方面识别的能力,改进后的方法运用到实际资料后,对于地层中不连续异常信息的识别效果更佳。利用单一地震属性的识别方法对地震资料的要求较高,往往很难将地层中的各类异常信息进行充分刻画。在实际处理时,针对需要刻画的异常信息,对比多种不同的地震属性体结果,经过优选后进行叠后地震属性综合预测。初步筛选出了对河道系统、断溶体单元的识别方法,最终形成了对目标区域内大、中、小不同尺度断裂或裂缝的检测方法。根据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利用叠后地震资料,结合多种地震属性方法开展综合预测研究工作。所运用的多尺度相干体、多尺度体曲率、属性蚂蚁体以及蚂蚁最大似然体在识别不同尺度、形态各异的地质异常信息中初见成效,形成了适用于目的区断裂、裂缝分级预测的方法流程,为最终对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储集空间更加精细地描述提供思路和参考。
陈泓竹[10](2020)在《页岩储层构造缝识别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页岩气勘探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和渗流特性不同,泥页岩中裂缝之间的发育程度不同,裂缝中填充物质不同,这些差异导致裂缝识别预测工作难度加大。同时仅凭单一研究方法无法全面识别裂缝,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对比研究,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预测研究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本次研究依托“焦石坝区块页岩构造缝研究”项目,在充分认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目的层段上奥陶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岩心观察裂缝,然后从测井和地震两个方面来研究页岩裂缝的分布规律。在测井裂缝响应方面,介绍了常规测井曲线和FMI成像测井技术,通过实际测井曲线和成像测井相互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经统计分析确定研究区裂缝发育段的测井响应,认识到目的层段主要以低角度裂缝为主,高角度裂缝较少;在地震检测裂缝方面,介绍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对裂缝敏感的地震属性,详细介绍相干体技术C3算法和蚂蚁追踪技术,并对实际叠后地震资料进行裂缝检测,探索出适合该区特有的敏感属性提取技术,对比检验发现蚂蚁追踪技术效果最佳,尤其是对焦石坝背斜主体裂缝发育情况刻画得更为清晰。结合前人研究分析认识到,研究区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现今复杂的断裂系统,也认识到构造变形强度是引起裂缝发育的本质因素之一。结合地震、测井、钻井和岩心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研究区内裂缝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东西向及南北向裂缝发育区,单井产能较低。据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北东向裂缝归为燕山晚期,北西向裂缝归为喜山期,同时受左旋压扭应力作用,将东西向及南北向归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最终根据裂缝密度和走向不同对焦石坝背斜主体进行划分。
二、构造滤波分析技术在预测裂缝发育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滤波分析技术在预测裂缝发育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含水表层岩溶带自然电位特征及找水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表层岩溶带研究现状 |
1.2.2 自然电位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自然电位响应特征 |
2.1 自然电位形成的一般原因 |
2.1.1 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 |
2.1.2 离子导体的自然极化 |
2.1.3 扩散电位 |
2.2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自然电位响应特征 |
2.2.1 表层岩溶带及特征 |
2.2.2 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及特征 |
2.2.3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自然电位响应特征 |
2.3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自然电位异常强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探测方法 |
3.1 极化球体模型自然电位特征 |
3.1.1 中心埋深不变时自然电位随球体半径变化关系 |
3.1.2 半径不变时自然电位随球体中心埋深变化关系 |
3.1.3 测点距与自然电位法观测精度关系 |
3.2 自然电位法探测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 |
3.2.1 自然电位法的应用条件和范围 |
3.2.2 自然电位法的观测方式 |
3.2.3 自然电位法测量干扰因素及抗干扰因素方法 |
3.3 高密度电法探测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 |
3.3.1 高密度电法三极装置 |
3.3.2 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与正反演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差分滤波法和电荷概率成像法应用研究 |
4.1 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差分滤波方法 |
4.1.1 理论依据 |
4.1.2 差分滤波函数分离自然电位梯度局部异常 |
4.1.3 数据处理流程 |
4.2 崇左宁明县陇瑞岩溶洼地差分滤波方法应用研究 |
4.2.1 陇瑞岩溶洼地地质背景 |
4.2.2 陇瑞岩溶洼地综合地球物理野外工作方法 |
4.2.3 局部异常与区域背景场分离 |
4.2.4 陇瑞岩溶洼地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差分滤波方法探测成果 |
4.3 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法 |
4.3.1 电流密度控制方程 |
4.3.2 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理论 |
4.3.3 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法应用研究 |
4.4 桂林恭城县鸭坡桥岩溶洼地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法的应用研究 |
4.4.1 鸭坡桥地质背景 |
4.4.2 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渗流运移优势通道原位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西岩溶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自然电位法探测实践 |
5.1 广西岩溶水文地质概况 |
5.1.1 广西岩溶地层分布特征 |
5.1.2 广西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
5.1.3 广西岩溶地球物理特征 |
5.2 广西不同区域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
5.2.1 桂北恭城县栗木镇欧寨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
5.2.2 桂北恭城县平安镇观音塘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
5.2.3 桂中鹿寨县平山镇石盆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
5.2.4 桂西南龙州县响水镇下贯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
5.2.5 探测实践成果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科研项目 |
致谢 |
(2)基于改进的相干体分析技术的裂缝发育带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法原理 |
1.1 常规的基于构造导向滤波的相干体分析技术 |
1.2 基于改进的相干体分析技术 |
L)'>1.2.2 远离断层区域(Li>L) |
2 应用实例 |
2.1 研究工区概况 |
2.2 预测的应用 |
3 结论 |
(3)南黄海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与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现状 |
1.2.2 海洋地震成像关键技术 |
1.2.3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
1.4.1 主要工作量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 |
2.1.1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
2.1.2 主要边界划分 |
2.2 崂山隆起地质条件分析 |
2.2.1 隆起主要构造单元 |
2.2.2 断裂特征 |
2.2.3 地震反射特征 |
2.3 崂山隆起碳酸盐岩储层条件 |
2.3.1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
2.3.2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与特征 |
第三章 强屏蔽层下宽频地震成像 |
3.1 地震处理成像难点分析 |
3.1.1 强屏蔽层界面分析 |
3.1.2 中-古生界弱反射系数 |
3.1.3 浅水多次波干扰 |
3.2 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 |
3.2.1 叠前多域去噪 |
3.2.2 海底多次波周期提取 |
3.2.3 海底相关多次波衰减 |
3.2.4 剩余多次波压制 |
3.3 地震拓频处理分析 |
3.3.1 虚反射压制 |
3.3.2 弱振幅补偿 |
3.4 高精度速度建模 |
3.4.1 初至波速度层析反演 |
3.4.2 基于层控网格层析速度建模 |
3.5 宽频成像效果分析 |
第四章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
4.1 碳酸盐岩储层的井-震响应特征 |
4.2 测井曲线校正与虚拟井建立 |
4.2.1 测井曲线校正 |
4.2.2 研究区虚拟井建立 |
4.3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分析 |
4.3.1 横波测井曲线预测 |
4.3.2 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
4.4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
4.4.1 岩性预测分析 |
4.4.2 物性与流体预测分析 |
4.4.3 反演结果对比分析 |
4.5 裂缝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
4.5.1 裂缝预测 |
4.5.2 岩溶风化壳预测 |
4.5.3 油气检测分析 |
第五章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分析 |
5.1 有利储层分布 |
5.1.1 研究区圈闭构造特征 |
5.1.2 石炭系-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储层分布 |
5.2 石炭系-下二叠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 |
5.3 石炭系-下二叠统裂缝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
1.2 地震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
1.3 传统反演技术存在的局限性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1.6 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第2章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理论基础 |
2.1 地震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的探讨 |
2.2 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反演技术 |
2.3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 |
2.4 地震沉积学技术 |
第3章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及原理 |
3.1 地震波形结构特征的量化分析 |
3.2 地震波形与测井高频信息的内在联系 |
3.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基本原理与流程 |
3.4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算法实现 |
3.5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与模拟 |
3.6 地震波形反演的相控特征 |
3.7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特色 |
第4章 正演模型方法验证 |
4.1 Marmousi模型正演实验 |
4.2 薄互层模型正演实验 |
4.3 薄砂体叠置模型正演实验 |
4.4 强屏蔽薄砂体模型正演实验 |
4.5 裂缝型薄储层模型正演实验 |
4.6 小结 |
第5章 陆相薄互层砂岩预测实例 |
5.1 区域地质概况 |
5.2 研究区储层特征 |
5.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薄互层 |
5.4 小结 |
第6章 煤层强屏蔽薄砂岩预测实例 |
6.1 区域地质概况 |
6.2 研究区储层特征 |
6.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煤层强屏蔽薄砂岩 |
6.4 小结 |
第7章 海相页岩裂缝孔隙度预测实例 |
7.1 区域地质概况 |
7.2 龙马溪组裂缝发育特征 |
7.3 页岩岩石物理建模 |
7.4 地震波形指示模拟定量预测裂缝型孔隙度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山铀矿田勘查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实物工作量 |
1.5 创新点与新认识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大地构造 |
2.3 区域构造 |
2.3.1 基底构造 |
2.3.2 盖层构造 |
2.3.3 火山构造 |
2.4 区域地层 |
2.5 次火山岩及脉岩 |
2.6 铀矿化蚀变特征 |
3 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
3.1 钻孔岩心成像光谱扫描 |
3.1.1 数据源介绍 |
3.1.2 数据采集 |
3.2 HySpex数据预处理 |
3.2.1 辐射校正 |
3.2.2 反射光谱重建 |
3.2.3 噪声滤除 |
3.2.4 岩心图像裁切 |
3.3 岩矿光谱学机理 |
3.4 岩心蚀变信息提取 |
3.4.1 蚀变类型 |
3.4.2 光谱分析 |
3.4.3 信息提取方法 |
3.4.4 岩心蚀变矿物填图 |
3.5 小结 |
4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与应用 |
4.1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 |
4.1.1 技术思路 |
4.1.2 实现过程 |
4.2 深部钻探编录应用 |
4.2.1 ZKS1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2.2 ZKS2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3 河元背矿床编录应用 |
4.3.1 河元背矿床概况 |
4.3.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4 邹家山矿床编录应用 |
4.4.1 邹家山矿床概况 |
4.4.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5 小结 |
5 岩心蚀变信息三维建模 |
5.1 三维地质建模简介 |
5.2 蚀变三维建模技术 |
5.2.1 技术思路 |
5.2.2 数据库构建 |
5.2.3 空间插值 |
5.3 河元背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
5.3.1 构造建模 |
5.3.2 蚀变建模 |
5.3.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
5.4 邹家山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
5.4.1 构造建模 |
5.4.2 蚀变建模 |
5.4.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
5.5 小结 |
6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与演化模式 |
6.1 相山矿田成矿动力学 |
6.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
6.1.2 火山岩浆活动 |
6.2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探讨 |
6.2.1 成因矿物学 |
6.2.2 伊利石化XRD分析 |
6.2.3 河元背和邹家山蚀变成因对比分析 |
6.3 相山西部蚀变-成矿演化模式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地震-地质的煤储层可改造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煤储层可改造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2 煤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
1.4 科学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创新成果 |
2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概况 |
2.1 地质构造特征 |
2.2 地层特征 |
2.3 煤层发育与展布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地震曲率分析的煤体结构预测 |
3.1 地震曲率属性判识煤体结构机理 |
3.2 基于地震曲率分析的煤体结构预测方法 |
3.2.1 基于岩心描述的煤体结构分析 |
3.2.2 地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3.2.3 反映煤体结构特征的地震曲率属性提取与优选 |
3.2.4 基于地震曲率的煤体结构预测模型 |
3.3 郑庄地区煤体结构预测结果 |
3.3.1 煤体结构展布特征 |
3.3.2 煤体结构预测方法可行性验证 |
3.3.3 煤体结构分布的区域构造控制因素分析 |
3.3.4 煤体变形演化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测井的地应力预测模型及结果 |
4.1 基于测井的地应力预测模型 |
4.1.1 注水/压降试井及地应力测试结果 |
4.1.2 横波时差预测模型 |
4.1.3 Biot模型建立 |
4.1.4 地应力模型构建 |
4.2 郑庄地区地应力分布预测结果 |
4.2.1 郑庄地区地应力平面展布特征 |
4.2.2 地应力场垂向分布规律 |
4.2.3 应力比值的垂向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5 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5.1 煤体结构对储层改造影响分析 |
5.1.1 煤体变形指数(CTI) |
5.1.2 煤体变形指数与水力压裂裂缝关系 |
5.2 地应力对储层改造影响分析 |
5.2.1 地应力与储层渗透率 |
5.2.2 地应力与煤体变形 |
5.2.3 地应力与水力压裂作用机理 |
5.3 煤岩类型及其对水力压裂影响 |
5.3.1 煤岩类型特征表征 |
5.3.2 煤岩类型与水力压裂关系 |
5.4 构造变形对水力压裂影响 |
5.5 储层岩性及其力学特性对水力压裂影响 |
5.5.1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力学特征分析 |
5.5.2 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对水力压裂影响 |
5.6 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关键指标及评价标准 |
5.7 本章小结 |
6 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6.1 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的总体思路 |
6.2 郑庄地区煤储层可压裂性评价 |
6.2.1 关键指标权重及其评价函数的确定 |
6.2.2 煤储层可压裂性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6.3 郑庄地区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
6.3.1 评价模型的建立及标定 |
6.3.2 煤储层可改造性分区与分类 |
6.4 不同可改造性分区的开发特点 |
6.4.1 不同可改造性分区的压裂特征 |
6.4.2 不同可改造性分区的排采特征 |
6.5 不同储层类型适应性增产技术对策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作者简介 |
二、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三、博士期间学术交流 |
(7)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裂缝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曲率属性的研究现状 |
1.2.3 川中地区公山庙构造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2.2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2.3 断裂特征 |
2.3.1 方位、断面特征及性质 |
2.3.2 规模及分布 |
2.3.3 现今构造特征及断层特征 |
3 曲率及其基本属性 |
3.1 曲率的概念及意义 |
3.1.1 二维平面曲率的概念及意义 |
3.2 层面曲率属性 |
3.2.1 三维空间中的曲率的概念 |
3.2.2 趋势面分析方法 |
3.2.3 构造曲率裂缝预测原理 |
3.3 体曲率属性 |
4 曲率属性分析前的预处理 |
4.1 滤波方法 |
4.1.1 高斯滤波 |
4.1.2 构造导向滤波 |
4.2 滤波效果的影响因素 |
4.2.1 滤波窗口大小的影响 |
4.2.2 滤波迭代次数的影响 |
4.3 叠后滤波效果对比 |
4.4 小结 |
5 川中GSM区块沙一段储层的裂缝预测研究 |
5.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
5.1.1 公山庙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5.1.2 精细时深标定 |
5.1.3 构造解释 |
5.2 层面曲率属性的裂缝预测 |
5.3 体曲率属性对断裂及裂缝的预测 |
5.3.1 断裂预测 |
5.3.2 裂缝预测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深层变质岩潜山储层地震预测及含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裂缝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变质岩潜山储层预测方法原理 |
2.1 潜山储层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
2.1.1 潜山储层地质特征 |
2.1.2 潜山储层测井及地震响应特征 |
2.2 地震裂缝预测方法原理 |
2.2.1 相干技术原理 |
2.2.2 方向加权增强相干(AFE)原理 |
2.2.3 曲率分析原理 |
2.2.4 最大似然原理 |
2.2.5 基于方位各向异性的裂缝检测 |
2.3 潜山储层含气性分析方法原理 |
2.3.1 叠前AVO分析方法原理 |
2.3.2 波形指示波阻抗反演原理 |
第3章 裂缝预测技术实际应用 |
3.1 大尺度断缝系统的识别和预测 |
3.2 中小尺度断缝系统识别和预测 |
3.2.1 方向加权增强相干裂缝预测 |
3.2.2 最大似然法(Likelihood)裂缝预测 |
3.2.3 曲率裂缝预测 |
3.3 基于方位各向异性的裂缝预测 |
3.4 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发育分布及期次的综合分析 |
3.5 潜山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和流程 |
第4章 含气储层预测地震方法实际资料应用 |
4.1 潜山储层地震资料预处理 |
4.2 潜山含气有利储层预测 |
4.3 储层含气性AVO响应及及属性分析 |
4.4 含气储层分布划分 |
4.5 潜山储层含气性分析技术和流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叠后地震属性综合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2章 裂缝储层的地震几何属性方法 |
2.1 裂缝的分级描述及地震预测方法 |
2.2 相干分析 |
2.2.1 常规相干 |
2.2.2 多尺度相干 |
2.3 曲率属性 |
2.3.1 三维体曲率 |
2.3.2 多尺度体曲率 |
2.4 蚂蚁追踪技术 |
2.4.1 蚁群算法 |
2.4.2 蚂蚁追踪技术 |
2.5 最大似然属性方法 |
2.5.1 相似系数 |
2.5.2 最大似然属性 |
第3章 叠后地震属性综合预测 |
3.1 单一叠后地震属性预测 |
3.1.1 单属性的缝洞识别 |
3.1.2 单属性的河道识别 |
3.2 基于蚂蚁体的叠后属性综合预测 |
3.3 结合最大似然属性体的叠后属性综合预测 |
第4章 叠后地震属性综合预测在塔河地区的应用 |
4.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4.1.1 区域构造及地层沉积特征 |
4.1.2 区域储层特征 |
4.2 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叠后属性综合地震预测 |
4.2.1 大尺度断裂及裂缝系统的检测与刻画 |
4.2.1.1 基于相干体的大断裂检测与识别 |
4.2.1.2 基于三维多尺度体曲率的大断裂检测与刻画 |
4.2.2 中尺度断裂及裂缝的检测 |
4.2.2.1 基于多尺度相干的地震分级预测 |
4.2.2.2 基于属性蚂蚁体的地震分级预测 |
4.2.3 小尺度裂缝地震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页岩储层构造缝识别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页岩气藏的研究现状 |
1.2.2 页岩裂缝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断裂特征 |
2.3 构造特征与演化 |
2.3.1 构造特征 |
2.2.3 构造演化 |
2.4 地层特征 |
2.4.1 区域地层 |
2.4.2 五峰组-龙马溪组 |
3 裂缝测井响应与识别 |
3.1 裂缝的概念和分类 |
3.2 测井方法研究 |
3.2.1 常规测井 |
3.2.2 FMI成像测井 |
3.3 测井方法应用 |
3.3.1 成像测井分析 |
3.3.2 常规测井分析 |
4 基于叠后纵波的裂缝敏感属性分析 |
4.1 地震属性 |
4.1.1 地震属性概念和分类 |
4.1.2 地震属性提取和优化 |
4.1.3 地震属性分析 |
4.2 相干体技术 |
4.2.1 基本原理 |
4.2.2 相干体技术算法 |
4.2.3 方差体算法 |
4.3 蚂蚁追踪技术 |
4.3.1 蚁群算法 |
4.3.2 技术流程 |
4.4 裂缝敏感属性分析 |
4.4.1 层位精细化解释 |
4.4.2 常规属性分析 |
4.4.3 多属性结合分析 |
4.4.4 蚂蚁体属性分析 |
4.4.5 方法对比分析 |
5 研究区裂缝平面分布及认识 |
5.1 裂缝平面分布 |
5.2 裂缝发育情况对含气性的影响 |
5.3 裂缝形成期次分析 |
5.4 裂缝分区 |
6 结论及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构造滤波分析技术在预测裂缝发育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含水表层岩溶带自然电位特征及找水应用研究[D]. 杜成亮.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改进的相干体分析技术的裂缝发育带预测研究[J]. 熊晓军,张鑫,童浩,罗海龙,张正鹏,段文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21(03)
- [3]南黄海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D]. 刘俊.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D]. 陈彦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D]. 张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基于地震-地质的煤储层可改造性综合评价研究[D]. 曹路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D]. 樊振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深层变质岩潜山储层地震预测及含气性分析[D]. 张建团.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叠后地震属性综合预测[D]. 周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页岩储层构造缝识别与研究[D]. 陈泓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