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与对策

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与对策

一、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及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华,王正娥,张复臣,马敬仓,徐凌忠[1](2022)在《2019—2020年菏泽市<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2019—2020年菏泽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的监测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为AFP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下载中国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菏泽市数据库,收集AFP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数据,对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2020年菏泽市分别报告15岁儿童AFP病例21、10例,报告发病率1.04/10万、0.50/10万,AFP病例分布于全市8个县区。AFP病例48 h及时调查率为100.00%,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为90.32%,标本送检及时率为80.65%,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未检测到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所有AFP病例均为脊髓灰质炎排除病例,无WPV病例,无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变异病毒病例,均为非脊髓灰质炎AFP。其中前4位病种依次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炎、创伤性神经炎、脑脊髓炎病例,构成比分别为25.81%、12.90%、9.68%、6.45%。结论菏泽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主要运行指标达到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要求,但仍有不足,应提高AFP监测的质量。

庄雅红[2](2021)在《疫苗转换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株变化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人群和外环境监测,阐明2016年5月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改变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流行株变化特征,评估新免疫策略是否完全阻断2型脊灰病毒(PV2),为我省维持“无脊灰”状态及在消灭脊灰后期阶段制定相关免疫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ccid Paralysis,AFP)常规监测基础上,增加健康儿童和环境污水监测。对人群中采集的粪便标本及外环境污水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将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并测序。应用Excel 2007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利用SPSS 19.0对脊灰病毒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Bio Edit 7.0.9.0、Sequencher 4.1.4对测得的脊灰病毒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应用MEGA X_10.2.4、Simplot 3.5.1等生物信息软件对脊灰病毒VP1区基因特征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计算脊灰病毒与Sabin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性,并分析减毒位点、抗原位点变异及重组等情况。结果:1.福建省AFP监测系统始终维持着高敏感性及高及时性,报告病例分布在疫苗转换前后,9个地市间存在差异,但均达到各要求指标;在年龄组分布中,疫苗转换前以<3岁小年龄组为主,疫苗转换后以3~14岁AFP病例数增多;性别构成比及免疫史等分布均无差异。3956份AFP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PV分离阳性数62株(1.6%),疫苗转换前后分离率分别为1.9%(38/1986)和1.2%(24/1970),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疫苗转换后不同阶段开展健康儿童带毒率调查,PV分离率为2.3%(27/1161)。2013~2020年环境污水监测标本中PV阳性率为43.1%(196/455),疫苗转换前后分别为27.5%(39/142)和50.2%(157/313),转换后明显高于转换前。提示污水中脊灰病毒分离率最高。2.三个不同来源监测到的脊灰病毒株共516株,其中AFP病例62株,健康儿童27株,污水427株,经鉴定均为疫苗相关脊灰病毒(Vaccine-associated Poliovirus,VAPV)。疫苗转换前于AFP病例分离到的38株PV中6株PV1,13株PV2,19株PV3;除3株PV1和1株PV3为高变异株外,其余34株PV的VP1区核苷酸变异数均<6个;疫苗转换后AFP病例分离到的24株PV中7株PV1,17株PV3;其中5株3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其余19株VP1区核苷酸变异数均<6个。健康儿童中分离到27株PV,均为PV3型,变异数均<5个,涉及17个位点。污水中分离到427株PV,均为脊灰疫苗株病毒;疫苗转换前74株中,分别为5株PV1,49株PV2,20株PV3;疫苗转换后353株中,56株PV1,297株PV3;疫苗转换前后共61株PV1的VP1区核苷酸变异数均<5个;PV3在疫苗转换前监测到1株高变异株和1株重组株,转换后监测到1株高变异株和1株VDPV,其余变异均<5个,且大部分变异<2个。可见疫苗转换后,福建省未再监测到PV2型病毒,提示PV2型疫苗株已被阻断。疫苗转换后PV3型成为了绝对优势血清型,发现的高变异株和VDPV也均为PV3型。3.46株代表性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16株PV1代表株中,疫苗转换前代表株与Sabin1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平均差异性(0.47%)大于疫苗转换后(0.11%);30株PV3代表株中,疫苗转换前代表株与Sabin3疫苗株的平均差异性(3.43%)较疫苗转换后(4.00%)无差别。3株PV1(3/16,18.6%)及23株PV3(23/30,76.7%)发生重组,无论PV1还是PV3,疫苗转换前的共12重组株中10株(83.3%)与PV2型重组;而疫苗转换后,所有14株重组株均未发现与PV2的重组,再次证实,福建省内已经阻断了PV2型循环。16株PV1代表株中共有4例(62.5%,4/7例AFP)残留麻痹病例,其分离株(5株)均出现1~3个减毒位点回复突变,而无减毒位点回复突变的其他3例均无残留麻痹,提示减毒位点的回复突变可能和病例严重程度关系密切。30株PV3代表株中共有10例(52.6%,10/19例AFP)残留麻痹病例,其分离株(10株)均发生1~4个回复突变,但无残留麻痹的P19-120-2病例分离株也有1个减毒位点回复突变;且所有残留麻痹病例分离株中均发生两种以上变异(重组、减毒位点回复突变、抗原位点变异),可见单一减毒位点的突变可能还不足以使其致残,尚需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结论:1.疫苗转换前后,PV在人群及环境中的分离率没有发生变化,疫苗转换对PV的分布没有造成影响。2.疫苗转换前PV2为PV血清型优势株,疫苗转换后PV3代替PV2成为优势血清型,各监测数据提示福建省已阻断PV2型疫苗株循环,实现了PV2型的消灭。3.重组在脊灰分离株中是常见的,关键毒力位点和抗原位点的变异和病毒致病力有关。4.在常规AFP病例监测基础上,污水和健康儿童监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脊灰监测敏感性。人群及外环境监测相结合,能够全面阐释福建省脊灰病毒流行变异情况,为我省维持“无脊灰”状态及在消灭脊灰后期阶段制定相关免疫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肖雄[3](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中华预防医学会[4](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5](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王善钻,林庆育,林群英,张春霞[6](2021)在《群体免疫理论与COVID-19的管控》文中指出2019年12月底,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在全球爆发,经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感染该病毒引起的肺炎被命名为"COVID-19"。从早期的"不明肺炎",到如今疫情在全球持续传播,急剧增长的肺炎病例确诊数字背后,各个国家(如中国,英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和防范都有着哪些不同的应对策略?热搜中的英国的"群体免疫"策略是否可行?为重点解决第二个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介绍群体免疫的原理、获得方式以及以往的案例,结合应用于COVID-19的理论模型,讨论并阐述"群体免疫"策略在COVID-19管控中的成效及可行性。结果表明,在遏制COVID-19传播过程中,"群体免疫"策略实施较困难。本研究可为其他传染病的预防研究提供参考。

戴诗雨[7](2020)在《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由一个或多个病毒结构蛋白组装形成的颗粒状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形态、抗原性相似。VLP缺失病毒的遗传物质,没有复制和感染能力。VLP的免疫原性良好,研制快速,制备成本较低并且安全,在应对新发、突发病毒疾病的疫苗研制中具有独特优势。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广泛应用于蛋白功能研究,抗原及疫苗制备。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几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VLPs,并初步探究了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蚊传黄病毒,近年发现其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且能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对于ZIKV引起的疾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ZIKV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表达ZIKV pr ME蛋白的重组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的昆虫细胞中纯化得到由ZIKV pr M蛋白和E蛋白自组装形成的ZIKV VLPs。以ZIKV pr ME VLPs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中和抗体,及ZIKV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VLP为基础的ZIKV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构建了表达ZIKV囊膜蛋白E的重组病毒,结果显示在昆虫细胞中囊膜蛋白E可以不依赖于pr M蛋白共表达组装成与ZIKV病毒粒子形态类似的VLP,并且释放到胞外。E蛋白保留膜融合活性,可以诱导合胞体形成,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包括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在内的黄病毒。基于杆状病毒表达黄病毒囊膜蛋白E诱导合胞体形成的现象,我们还建立了靶向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病原体。目前脊灰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脊灰疫苗有两种,即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自从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全球消灭脊灰行动以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OPV的使用,2015年和2019年,WHO先后宣布Ⅱ型和Ⅲ型脊灰野病毒的消灭。在根除脊灰的最后阶段,OPV和IPV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性问题,面临着免疫策略调整的挑战,在无PV的环境下生产疫苗更安全可靠。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共表达PV的P1和3CD蛋白,P1前体可以被3CD蛋白酶成功剪切成衣壳蛋白VP0、VP1和VP3,经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可以纯化出PV VLPs,与天然PV病毒颗粒的形态、大小相似。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可以导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一种以出血为典型特征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CCHFV感染能引起人发热、出血以及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死亡,致死率高达30%-50%,没有有效的抗CCHFV的药物和疫苗,CCHFV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在我国病毒分类目录中,CCHFV属于第一类危害程度的病毒;在国外,CCHFV是生物安全4级的病毒。CCHFV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的分离和扩增较困难,极大限制了CCHFV的研究进展。我们构建重组病毒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CCHFV的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或者单独表达膜蛋白。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成功从感染的细胞中制备出CCHFV VLPs。CCHFV病毒粒子表面是膜蛋白Gn和Gc,为了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膜蛋白前体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剪切、加工和定位从而形成结构蛋白Gn和Gc,非结构蛋白GP160,GP85,GP38和NSm。在整个生命周期中CCHFV膜蛋白Gn和Gc在病毒入侵、膜融合、致病性、宿主选择和免疫逃逸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CCHFV膜蛋白Gn和Gc宿主互作蛋白的研究,探索CCHF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了解CCHFV的分子生物学,找到病毒感染的关键宿主因子。为了研究CCHFV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我们首先制备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单克隆抗体。以原核表达的Gn/Gc胞外区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有限稀释法,以真核表达的Gn/Gc蛋白作为检测抗原,经ELISA方法初筛融合上清,结合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经过综合评定和比较,筛选出8株Gn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和10株Gc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分别以不同截短形式的Gn/Gc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对融合上清的识别区段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出2株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了探索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我们以带有Twin-strep标签的Gn或Gc作为诱饵蛋白,对样品进行细胞亲和纯化-质谱(AP-MS)鉴定。共鉴定出45个Gn或Gc相关宿主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深入挖掘和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质谱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ZIKV VLPs,PV VLPs和CCHFV VLPs。对ZIKV VLPs免疫原性的初步探索表明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希望成为ZIKV候选疫苗。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的现象,建立了针对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筛选出2株CCHFV 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分析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可以促进全面地了解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关系,对认识CCHFV感染相关过程,后续功能分析及药物靶点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刁连东[8](2019)在《免疫接种,为儿童健康撑起保护伞——免疫规划工作的探索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文中认为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投资最小、效益最大的一项预防措施。新中国成立前,生产疫苗的单位少、产量低,设备简陋、质量差,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条件接种疫苗。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白喉流行之日,白喉抗毒素奇货可居,金条论价;天花发生之年,牛痘苗无处可觅,斗米颗痘"。旧中国由于经济凋敝、文化落后、生活贫

刘元宝,江湖大川,李靖,欣吴莹,朱凤才[9](2019)在《疫苗接种对中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巨大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传染病防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疫苗接种密不可分。本文旨在对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和创新疫苗的应用发展进行概括和梳理,列举脊髓灰质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等在我国传染病防控方面70年来的成就和突出贡献。回顾近年来我国在创新疫苗研发上的重大突破,为今后我国计划免疫的发展提供思路和线索。

王华庆,安志杰,尹遵栋[10](2019)在《国家免疫规划七种针对传染病70年防控成就回顾》文中认为目的评价1950-2018年中国预防接种不同阶段天花、脊髓灰质炎(脊灰)、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七种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通过《中国疫情资料汇编》、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疾病发病、死亡数据,按照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1978-1987年(计划免疫前期)、1988-2007年(计划免疫后期)、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五个阶段比较七种疾病的发病和六种疾病(不含天花)的死亡。结果中国五个阶段七种疾病的年均发病数、发病率分别为487.42万例、765.25/10万,553.43万例、650.02/10万,154.69万例、154.57/10万,11.77万例、9.67/10万,4.29万例、3.16/10万;2008-2018年比1950-1965年分别下降99.12%、99.59%。五个阶段六种疾病的年均死亡数、死亡率分别为90 461例、14.20/10万,67 226例、7.90/10万,15272例、1.51/10万,1316例、0.11/10万,123例、0.01/10万;2008-2018年比1950-1965年分别下降99.86%、99.94%。1961年后无天花病例报告,1994年后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2006年后无白喉病例报告。结论预防接种尤其是免疫规划(计划免疫)的实施使中国七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或消灭,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保证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实现了其他措施难以替代的社会效益。

二、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及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2019—2020年菏泽市<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 果
    2.1 AFP病例监测指标概况
    2.2 地区分布
    2.3 时间分布
    2.4 年龄、性别与职业分布
    2.5 实验室检测
    2.6 病例临床诊断分类
    2.7 病毒学诊断
    2.8 肢体麻痹部位与肌力
    2.9 监测敏感性与及时性
3 讨 论
    3.1 国内外AFP病例发病率、病原学与免疫策略研究现状
    3.3 完善脊髓灰质炎免疫措施,统筹常规免疫与新冠肺炎防控

(2)疫苗转换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株变化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脊髓灰质炎
    2 脊灰病毒病原学特征
    3 脊灰疫苗
    4 全球消灭脊灰进展
    5 本课题研究目的
材料和方法
    1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耗材
        1.3 仪器设备
        1.4 课题研究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定义
        2.2 研究对象
        2.3 标本采集
        2.4 标本处理
        2.5 细胞复苏
        2.6 细胞传代
        2.7 细胞冻存
        2.8 病毒分离
        2.9 病毒鉴定
        2.10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2.11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脊灰病毒监测
        1 AFP病例监测情况
        2 健康儿童带毒率调查
        3 外环境监测情况
    二、脊灰病毒变异特征
        1 VP1 区特征分析
        2 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Ⅱ型脊灰野病毒消灭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6)群体免疫理论与COVID-19的管控(论文提纲范文)

1 群体免疫的原理及获得方式
    1.1 群体免疫的原理
    1.2 群体免疫的获得方式
2 群体免疫的案例
    2.1 天花病毒的消灭
    2.2 脊髓灰质炎首先在中国被消灭
    2.3 麻疹的短暂消失
3 实现群体免疫的理论阈值
4 采用“群体免疫”策略应对COVID-19的困难
5 实现群体免疫的理论模型,以英国为例
    5.1 英国提出“群体免疫”策略的时间及原因
    5.2 英国“群体免疫”策略实施困难
6 结论
作者贡献

(7)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简介
        1.1.2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表达系统
        1.1.3 病毒样颗粒疫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2 寨卡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寨卡病毒的流行病学
        1.2.2 寨卡病毒的分类
        1.2.3 寨卡病毒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1.2.4 寨卡病毒的生命周期
        1.2.5 寨卡病毒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1.2.6 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 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
        1.3.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
        1.3.3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4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1.4.1 CCHFV的生物学
        1.4.2 CCHFV的临床流行病学
        1.4.3 CCHF的预防
        1.4.4 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
        1.4.5 CCHFV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寨卡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和免疫原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病毒与菌株
        2.1.2 试剂
        2.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2.1.4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1.5 ZIKV病毒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2.1.6 ZIKV病毒样颗粒和病毒粒子的纯化与检测
        2.1.7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评价
    2.2 实验结果
        2.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2.2 ZIKV pr M和 E蛋白形成VLPs
        2.2.3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VLP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黄病毒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3.1.2 试剂
        3.1.3 抗体与抗体纯化
        3.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3.1.5 质粒的构建及转染实验
        3.1.6 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3.1.7 免疫荧光分析
        3.1.8 ZIKV滴度测定(空斑实验)
    3.2 实验结果
        3.2.1 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Sf9细胞形成合胞体
        3.2.2 黄病毒E蛋白在Sf9细胞中的细胞定位研究
        3.2.3 ZIKV prME和E蛋白形成VLPs
        3.2.4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病毒筛选
        3.2.5 AMS通过影响病毒入侵抑制黄病毒感染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与菌株
        4.1.2 试剂
        4.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4.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4.2 实验结果
        4.2.1 PVⅡP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4.2.2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2.3 PVⅡVP0,VP1和VP3 蛋白形成VLPs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病毒与质粒
        5.1.2 试剂
        5.1.3 抗体
        5.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5.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5.2 实验结果
        5.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Gn Gc NP和 v Ac-Gn Gc的构建
        5.2.2 CCHFV VLPs的纯化和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位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质粒与细胞系
        6.1.2 试剂
        6.1.3 CCHFV膜蛋白Gn/Gc胞外区的诱导表达
        6.1.4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
        6.1.5 小鼠血清和杂交瘤细胞上清识别能力的检测
        6.1.6 单克隆抗体线性识别位点的鉴定
    6.2 实验结果
        6.2.1 小鼠血清的检测
        6.2.2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6.2.3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鉴定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CCHFV膜蛋白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7.1.2 试剂
        7.1.3 抗体
        7.1.4 细胞转染
        7.1.5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7.1.6 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7.1.8 免疫荧光和共聚焦实验
    7.2 实验结果
        7.2.1 诱饵蛋白Gn/Gc及其宿主互作蛋白的SDS-PAGE和 Western blot分析
        7.2.2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2.3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2.4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7.2.5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质谱结果
    7.3 讨论
        7.3.1 线粒体
        7.3.2 内质网
        7.3.3 细胞骨架
        7.3.4 外泌体和囊泡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免疫接种,为儿童健康撑起保护伞——免疫规划工作的探索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免疫预防发展简史
    1.1 计划免疫前期(1950—1977年)
    1.2 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
    1.3 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至今)
2 主要做法、经验及我省率先所做的工作
    2.1 建立完善免疫规划服务体系
    2.2 进行冷链系统建设
    2.3 制定技术文件、规范预防接种工作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2.5 加强疫苗安全性监测
    2.6 加强免疫规划的法治化建设
    2.7 加强疫苗针对疾病的监测和控制
3 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
    3.1 建国后,江苏曾经历5次脊灰大流行
    3.2 江苏省在消灭脊灰活动中的主要做法
        3.2.1 完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
        3.2.2 提高和保持高接种率
        3.2.3 加强AFP病例报告与监测

(9)疫苗接种对中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巨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应用与发展的历史成就
    1.1 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
    1.2 新发乙型肝炎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1.3 多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1.4 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目标
    1.5 消除麻疹工作有序推进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降至极低发病水平
    1.7 甲型肝炎得到有效控制
2 创新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2.1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
    2.2 EV71疫苗
    2.3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
    2.4 甲型H1N1流感疫苗
    2.5 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埃博拉疫苗
3 总结及展望
    3.1 疫苗安全与管理
    3.2 免疫规划疫苗进一步扩大
    3.3 新疫苗研发

四、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及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2020年菏泽市<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评价[J]. 王艳华,王正娥,张复臣,马敬仓,徐凌忠. 医学动物防制, 2022(03)
  • [2]疫苗转换后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株变化及特征分析[D]. 庄雅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6]群体免疫理论与COVID-19的管控[J]. 王善钻,林庆育,林群英,张春霞.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1(01)
  • [7]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D]. 戴诗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0(02)
  • [8]免疫接种,为儿童健康撑起保护伞——免疫规划工作的探索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J]. 刁连东. 江苏预防医学, 2019(05)
  • [9]疫苗接种对中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巨大贡献[J]. 刘元宝,江湖大川,李靖,欣吴莹,朱凤才.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08)
  • [10]国家免疫规划七种针对传染病70年防控成就回顾[J]. 王华庆,安志杰,尹遵栋.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9(04)

标签:;  ;  ;  ;  ;  

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