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校正的一种方法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校正的一种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校正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朱静怡[1](2021)在《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公园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城市绿地,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追求城市公园建设数量和效率的同时,景观雷同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评价有助于提高景观质量,优化游客游赏体验,为更好地管理和改善公园景观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相关理论,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杭州市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公园以及柳浪闻莺公园进行景观评价,结合定性分析检验模型合理性,为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步,以观赏需求、生态需求和活动需求为准则层,景观形象、空间组织等6项指标为子准则层,景观丰富度、景观协调性等18项指标为因子层,构建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步,咨询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第三步,运用语义差异法(SD)选取因子层18项指标对应的形容词对设计问卷,对公园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结果;第四步,结合AHP得出的权重对SD法得分结果进行加权计算,将最终得分进行百分化处理,得出三个城市公园的最终得分,并结合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合理性。这样一套结合了专家权重和使用者感受的评价模型,使得评价结果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其次,基于景观评价模型得出三个城市公园的景观评价结果如下:花港观鱼公园(89.38)>柳浪闻莺公园(87.94)>太子湾公园(82.54)。该结果显示,游客对三个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评价较高,其中得分最高的公园是花港观鱼公园,该公园作为杭州市最知名公园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结合实地调研,笔者认为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验证了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再次,以得分最低的太子湾公园为例,对景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基于游客的观赏需求、生态需求和活动需求笔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景观提升建议:(1)优化空间结构,彰显景观特色;(2)增加乡土树种,提高物种多样性;(3)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空间,完善公共设施。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提升建议:(1)注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主题;(2)合理配置植物,平衡生态系统;(3)设计以人为本,丰富休闲空间;(4)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公园品质。本文构建的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可为其他城市公园的景观评价提供参考,该套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由于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他地域城市公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张家伟[2](2020)在《备选方案两两比较过程的序列模型及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是决策分析的基本工具。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将形成判断矩阵的整个过程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实际上,判断矩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当备选方案数量比较大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备选方案两两比较的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比较过程的序列模型,并作为决策分析的数学基础,使得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成为本文构建理论的一个特例。主要的工作及创新点概括如下:(1)建立了备选方案两两比较过程的互反判断矩阵顺序主子式序列模型,提出了一个新的算法解决相应的决策问题。针对不一致性判断矩阵,采用柔度的思想赋予决策者一定的灵活性;在顺序主子式序列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目标函数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得到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通过数值计算和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和算法在处理不一致性判断矩阵和相应的决策问题时是有效的。(2)建立了基于备选方案两两比较过程的序列一般模型,提出了备选方案权重过程以及偏好信息的不一致性程度过程,建立了检测决策者在两两比较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和不确定性行为的方法。在弱理性原则下,重新定义了判断矩阵的满意一致性。提出了一个包含反馈机制的新算法以帮助决策者避免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得到一个更合理的决策结果。与传统的AHP模型的比较表明,该模型为提醒决策者在方案比较时发现非理性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清晰明确的方法。以上研究表明,备选方案两两比较过程的序列模型及决策方法研究为人们解决实际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发展了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决策理论与方法。

翟晶[3](2020)在《医用磁共振设备体验设计综合评价方法比较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适用于评价医用磁共振设备的综合评价方法,比较不同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合理性和科学性。结合医用磁共振体验设计评价需要,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方法数学模型,通过不同评价方法的结果比较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的优选组合。材料与方法:问卷资料来自课题合作医院2018年向797家医疗机构的影像科室内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不同型号不同品牌医用磁共振设备体验设计方面满意度评价,评价指标共56个。选择其中13种医用磁共振设备作为评价对象。使用德尔菲法确立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加权TOPSIS法、加权秩和比法和综合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Kendall系数衡量三种评价方法的一致性程度,比较三种评价方法,最后利用基于平均值的组合评价方法综合三种单一评价方法的结果。数据的清洗、整理和统计分析工作通过Excel、SAS9.4和R3.5.3统计软件实现。与此同时,本研究将补充实现基于层次分析法赋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的R代码。结果:根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医用磁共振体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一共两级,一级评价指标体共2个,分别是系统整体满意度评价和设备工作过程满意度评价两个方面,二级评价指标共14个。三种综合评价方法对医用磁共振使用体验综合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结果分别与综合评分法的结果的一致性都较高(kendall系数=0.84615,P=<.0001),TOPSIS法与秩和比法的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endall系数=0.69231,P=.0001),组合评价法的结果与三种单一综合评价法的结果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秩和比法比较:Kendall系数=0.85722;与TOPSIS法比较:kendall系数=0.85722;与综合评分法比较:kendall系数=0.9871,P<.0001)。结论:通过实际应用研究,可认为本研究采用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客观全面,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适用于医用磁共振设备的体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本研究采用的三种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综合评分法、TOPSIS法、秩和比法这三种评价方法均适用于医用磁共振设备综合评价。基于秩均值的组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与三种评价方法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认为基于秩均值的组合评价法能客观、有效的解决多种评价方法对同一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不一致的问题。

牛辰辉[4](2020)在《无人机避让决策方案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无人机凭借着其出色的机动性能与不会造成人员伤亡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各个行业。与此同时,各类航空器对空域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针对此种现状,我国不断出台新的空域开放政策。在可见的未来,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多种类型航空器共享空域资源,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机是否具有与多目标发生冲突时的自主避让决策能力,是其能否与其它航空器共享空域资源、保障航空器之间飞行安全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目前,针对无人机的避让决策研究较少,无法满足无人机在复杂空域环境下的避让决策需要。因此,关于无人机避让决策方案构建方法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无人机避让决策方案构建方法研究。首先,研究目前无人机现状与空管制度,对无人机可能遇到的空域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影响无人机决策方案结果的各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处理,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完成无人机避让策略方案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分析可以求解各因素权重值的层次分析法,针对层次分析法中各种标度法的优缺点,提出将三种标度法结合来构成多标度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之间两两对比构建判断矩阵,并在所有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的前提下对各因素权重值求解。进而,根据实际飞行场景需要,构建可修正权重值的隶属函数,并通过组合赋权方法,对最终权重值的确定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关于无人机避让决策方案确立的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无人机在面对多冲突且复杂多变的空域环境时,合理构建避让策略方案,使其满足无人机实际飞行状况下的避让决策需要。最后,对多标度层次分析法所求的权重值结果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对25名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表明,经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权重值均得到认可,证明了该方法在无人机避让决策方案构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徐海平[5](2020)在《修正的重置成本法在二手乘用车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接近20年,我国的GDP总产值保持着可喜的增长态势,进而促使中产阶层这一群体的比例在逐年攀高,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支柱人群。这个阶层对我国社会整体经济的拉动和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影响都是极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低收入人群不会创造太大的消费,其次高层人群也只是一少部分人,带来的经济拉动和消费能力也是有明显的局限性。伴随中产阶层不断壮大过程中,他们的主要消费体现在三四个方面,而汽车消费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这个阶层的属性使得他们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且他们愿意把这部分收入投入到汽车这种消费品当中,这种消费行为使得我国的二手乘用车的更换速度一直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二手乘用车交易市场也迎来了井喷式的扩大。祸福相依,二手乘用车市场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必然的出现隐患,这个隐患就是目前规模大且略显臃肿的二手车市场不能够给其中频繁的汽车交易做出合理且准确的估价,限制了市场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影响二手乘用车价值的影响因素多且杂,而旧的评估方法大多只考虑到汽车车况这一个方面,忽略了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等因素对二手车价值评估的影响。就目前来说,成新率的确定是评估二手乘用车价值的关键参数,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领域都进行了研究,也得到了很多优秀的成新率计算模型,且本人认为二手乘用车的评估模型还是能够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二手乘用车成新率作为本文的研究点,本人通过如下研究思路对成新率进行如下思考: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咨询相关的评估专家,大致确定了影响二手乘用车价值的影响因素;其次对影响二手乘用车价值影响因素做市场方面的定性分析,通过以二手乘用车消费意向群体和二手车经销商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买者和卖者两个角度去深度剖析影响二手乘用车价值的因素优先级。然后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将两个方法的优势互补,进而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再将权重大小进行排序,并与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排序进行一个比较,比较理论与市场得出的各因素对二手乘用车估值的影响优先级是否近似相同;最后糅合年限法和行驶里程法来确定基本成新率。在实际案例分析中,通过最合理的重置成本,经过被评估车辆的基础成新率和综合成新率系数调整得到的评估价值与二手车网站公布的该车实际成交价格或者资产评估事务所给出的评估价两两比较,以此来判断改进的成新率模型是否可行。如果此模型后续能够进入到市场的应用阶段,期望能为我国二手乘用车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谢婉莹[6](2020)在《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兴的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示决策信息的决策工具扩展形式,概率语言术语集,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出现引人注目,本文基于丰富不确定决策理论的角度,对这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如下创新性研究:(1)把层次分析法扩展到概率语言环境里,提升层次分析法处理决策问题的能力。首先重新定义了概率语言判断矩阵,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指标,然后提出了新的检验和增进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方法。其次,集成单个的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为群判断矩阵,并确定群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再次,结合优先顺序和决策矩阵得到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雄安新区的绩效评估及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决策者选择的语言标度的不同,把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分为两类:加型偏好关系和乘型偏好关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算法。其次,根据转换函数把得到的完全的偏好关系转换为统一的形式,以便实现信息的集成。再次,检查和增进统一形式偏好关系的一致性,确定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中国新四大发明表现的评估验证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构建了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和标准化的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定义了距离测度和相似度测量共识度。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共识过程: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和群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之间的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另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间相似度的共识过程。其次,基于提出的可能度确定选择过程。再次,提出两种不同的算法解决有关虚拟现实产业选择合作公司的群决策问题,并验证两种算法的有效性。(4)给出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和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元素构成,分两方面修复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修复不确定乘型语言变量和修复对应的概率。然后,研究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其次,基于新提出的可能度公式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评价,确定最优方式。(5)从认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首先,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然后,基于研究目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计算综合权重向量。其次,提出了加权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作为选择人工智能项目的基准。再次,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贴近系数确定方案排序和比较分析。(6)提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首先,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比度。然后,给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概念。其次,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研究了群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再次,基于定义的可比度,提出了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展的An Acronym in Portuguese of Interactive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TODIM)法,扩展的Vlse 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最后,通过一个选择云企业合作伙伴的案例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林桂清[7](2019)在《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活动日趋活跃,茶园出租、转让、拍卖、抵押、兼并等日渐频繁,为促进茶园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保障茶农的利益,需要对茶园价值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估。根据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需要,分别分析茶树资产价值和园地资产价值,并介绍他们的特点与不同的评估方法。园地资产价值和不同时期茶树资产价值均可采用现行市价法评估,其也叫市场法。本文在市场法框架内,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AHP-TOPSIS法分析园地资产价值评估、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分析茶树资产价值,并作案例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市场法评价的关键,结合茶园与其他经济作物的区别设计符合茶园生产和销售基本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指标28个,茶树资产价值评估指标7个。(2)参考专家指导意见与评估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取得各指标的权重。(3)利用数学建模方法AHP-TOPSIS法综合分析园地资产价值评估值,分析有限个评价对象茶园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此过程可查找影响茶园评估值高低的因素,对后期茶园增值管理多有裨益;利用已知参照案例评估值和求得的贴近度,可使用数学估算方法计算待估茶园园地资产价值评估值。(4)与AHP-TOPSIS法不同,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分析的是可待评估对象茶树与参照案例茶树的各指标值的相似性即关联度,越相似关联度值越大权重越大,经加权平均得到待估茶树资产价值评估值。AHP-TOPSIS法和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应用于茶园资产价值评估中,为优化茶园资产评估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方法,相较于原有市场法公式简单平均更科学合理。研究弥补了以往茶园资产价值评估只估算茶树资产的不足。采用不同评估方法计算结果差距较大,需依据不同评估目的与生长时期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采用适宜最优的评估方法,以保障茶农利益。评估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重点在于科学可行,经得起市场推敲,保证评估的客观、公平、公正进行。本文对此做了些总结及尝试,如AHP-TOPSIS法和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这对于今后茶园资产核算、优化管理和茶园资源整合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镇繁[8](2019)在《基于G1法的建设工程评定分离招投标改进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在建筑工程领域实施招投标制度多年,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深圳市从2011年开始在招投标中试行“定性评审、评定分离”改革,随后全国多个省市纷纷进行试点,评定分离招投标从制度上来讲有其优越性,如招标人主体责任将得到落实,改变了评标专家权责不对称的现状等,但是评定分离制度也并非十全十美,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依赖招标人内控机制,否则招标人将面临巨大的廉政压力和廉政风险。在评定分离模式下如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的问题将摆在每一个招标人的面前。本文首先对招投标制度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了评定分离招投标现存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从本质上来讲,定标的选择就是一个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过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分析了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评定分离招投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G1法的评定分离施工招投标定标评价体系,由于主观赋权法主观定性成分较多,结果不易令人信服,在客观赋权时采用熵值法,并通过组合赋权法将主、客观赋权法结合起来,得到最终的权重值。该方法可以科学评价各投标单位的好坏,有效避免招标人在定标过程中的盲目性,对招标人择优选择中标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将G1法与评定分离招标思想相结合,建立了评定分离招标模式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定标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并通过实际工程实例加以应用,对方法模型进行验证,证实方法的实用性,为完善评定分离招标模式提出一种新的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彭雨轩[9](2019)在《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轨交站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子系统,并以“步行”作为区域交通的绝对核心。不解决好站域的“宜步行性”问题,城市的整体宜居性与可持续性则无从谈起。“中心型”属于轨交站域类型中等级较高的站点区域,拥有较为复杂的步行空间、行为与主体。也因此对站域步行性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而反观我国现状,中心型轨交站域在可行性、连续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愉悦性六个层面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站域步行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只有构建完善的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才能在科学的评价中寻求当前阶段的薄弱环节,从而系统提升站域空间的步行性,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因此,“如何科学测度步行性”,就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以中心型轨交站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轨交站域”、“步行性”、“评价学”三大理论板块,并以科学测度步行性为主要目标,构建了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为轨交站域的步行性评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本文遵循“背景研究——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建构——评价体系应用”的研究思路,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背景研究(第1章):探讨了“机动化”时代轨交站域“步行性”研究的必要性。以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中显现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评价‖、―综合评价体系‖等概念进行界定,从理论研究类、数据分析类、实地调查类三个方面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最终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基础研究(第2、3章):包含理论基础与探索调查两部分。前者主要综述了站域的特征、范围、分类,剖析了轨交站域的步行空间-行为-需求,并在系统翻译国外8份网页类审计工具与24份实测类测度量表的基础上使用频度分析法初步归纳了步行性的影响因子;后者在其基础上完成了重庆中心型站域的筛选与分类,并通过三类典型中心型站域的调查探索了其与步行性中频影响因子的关联关系。3)评价体系建构(第4、5章):立足于前文步行性影响因素的三轮筛选(频度分析、关联性探讨、专家与使用者问卷),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初步归纳中心型站域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5大规范的环节(指标萃取-层级建构-权重赋值-数据量化-等级界定),构建了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4)评价体系应用(第6章):选择典型商业中心型站域——观音桥进行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使用问卷访谈调查、审计人员搜集、实地调研测度等方法获取指标量化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汇总准则层单因素模糊评价结果与目标层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

李发明[10](2019)在《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认为地质遗迹景观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资源,有着与其他资源与众不同的特点,科学量化的评价方法是其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前提。国际上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已经向着精细化、数字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像ENVI、SPSS等多学科技术与GIS结合的地图评价法、景观保存性评价法等等。国内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主要从单学科角度出发,以定性或问卷打分式的定量评价为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数据获取渠道多元化和新技术方法不断涌现的智能化时代,地质遗迹景观更应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提升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网络点评等文本信息大数据和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基础,借助地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耦合模型的构建,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1、以大数据的爬取为基础,构建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遗迹景观的地理空间数据库;2、结合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数据库中案例进行价值类型划分;3、在价值分类的引导下,分别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展开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论文研究主要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利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在评价与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词频、研究趋势等,并对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价值分类。利用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大数据爬取的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综合价值类型划分,并得出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的四个主要分支,即在资源保护方面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第三部分价值评价。以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共建耦合模型为基础,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景观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保护和利用研究。以价值评价结果为导向,对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从资源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世界地质公园评定标准提出资源调整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在地质遗迹价值分类、评价和保护等方面的结论,并对研究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校正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校正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有待改善
        1.1.2 环境质量受到重视,公园建设有待加强
        1.1.3 城市公园千篇一律,景观质量有待提高
        1.1.4 景观审美差异明显,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公园
        2.1.2 景观评价
        2.1.3 层次分析法(AHP)
        2.1.4 语义差异法(SD)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美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评价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1 杭州市概况
        3.1.2 杭州市城市公园发展现状
        3.1.3 研究对象选取
    3.2 研究评价的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
    4.1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
        4.1.2 系统性
        4.1.3 可操作性
    4.2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依据
    4.3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的选取
        4.3.2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4.3.3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描述
    4.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4.1 专家意见咨询及判断矩阵构建
        4.4.2 各项指标相对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4.3 各项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及确定
    4.5 语义差异法景观评价
        4.5.1 评价者选取
        4.5.2 语义差异法问卷调查
        4.5.3 景观评价数据整理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实例研究
    5.1 调研计划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2 评价者选取
        5.1.3 调研时间及地点
    5.2 太子湾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5.2.1 公园概况
        5.2.2 数据调查与处理
        5.2.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5.3 花港观鱼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5.3.1 公园概况
        5.3.2 数据调查与处理
        5.3.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5.4 柳浪闻莺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5.4.1 公园概况
        5.4.2 问卷调查与处理
        5.4.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5.5 综合对比分析
        5.5.1 观赏需求
        5.5.2 生态需求
        5.5.3 活动需求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景观评价结果的太子湾公园景观提升建议
    6.1 太子湾公园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6.1.1 观赏需求
        6.1.2 生态需求
        6.1.3 活动需求
    6.2 太子湾公园景观提升建议
        6.2.1 基于观赏需求,优化空间结构,彰显景观特色
        6.2.2 基于生态需求,增加乡土树种,提高物种多样性
        6.2.3 基于活动需求,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空间,完善公共设施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园景观评价预调研打分问卷
附录二 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附录四 公园景观评价打分问卷
作者简历

(2)备选方案两两比较过程的序列模型及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目前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层次分析法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2.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起源
        2.2.2 原始粒子群优化算法
        2.2.3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互反判断矩阵顺序主子式的决策模型
    3.1 备选方案两两比较的顺序主子式序列模型
    3.2 基于柔度的一致性修正方法
    3.3 讨论与比较
    3.4 新的决策模型及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备选方案比较过程的一般序列模型及决策方法
    4.1 备选方案两两比较的一般序列模型
    4.2 判断信息的不一致性程度过程
    4.3 含反馈机制的决策新算法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医用磁共振设备体验设计综合评价方法比较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综合评价方法理论发展
        1.2.2 综合评价方法应用探讨
        1.2.3 综合评价方法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1.2.4 综合评价方法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综合评价过程与评价指标的遴选方法
        2.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方法
        2.2.3 秩和比综合评价方法
        2.2.4 TOPSIS综合评价方法
        2.2.5 综合评分法
        2.2.6 组合评价方法
        2.2.7 利用KendaⅡ系数比较不同综合评价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德尔菲法确立评价指标
    3.2 层次分析法确立各级指标权重
    3.3 原始数据的处理与转换
    3.4 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3.4.1 三种综合评价进行单一评价
        3.4.2 三种综合评价进行结果一致性检验
        3.4.3 组合评价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选择
        4.1.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立的方法
        4.1.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4.1.4 评价方法的应用建议
        4.1.5 引入组合评价的思想,比较与优选评价方法
    4.2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合评价方法在医用磁共振领域应用与比较
    引言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方法
    3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立权重系数的方法
    4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4.1 秩和比法
        4.2 TOPSIS法
        4.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4.4 层次分析法
        4.5 综合指数法
        4.6 功效系数法
        4.7 模糊综合评价法
        4.8 综合评分法
        4.9 数据包络析(DEA)
    5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医用磁共振领域应用范围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基于层次分析法赋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模型R语言代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无人机避让决策方案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空域管理体制的国内外现状
        1.2.2 无人机发展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影响避让决策因素
    2.1 无人机基本概念简介
        2.1.1 无人机分类
        2.1.2 无人机自主控制
        2.1.3 无人机正常飞行能力
    2.2 空域情况概述
        2.2.1 空域分类
        2.2.2 应当遵循的飞行规则
        2.2.3 无人机空域管理
    2.3 影响无人机避让决策的因素
        2.3.1 空域内避让障碍物
        2.3.2 碰撞风险等级
        2.3.3 航空器执行任务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评价指标赋权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指标组合赋权
    3.4 权重值求解方法
        3.4.1 层次分析法
        3.4.2 层次分析法计算方法
        3.4.3 隶属函数
        3.4.4 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人机避让方案构建
    4.1 决策过程
        4.1.1 指标量化
        4.1.2 构建判断矩阵
        4.1.3 一致性检验及权重值
        4.1.4 隶属函数的确定
    4.2 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权重值结果模糊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
    5.2 对多标度层次分析法权重值评价
        5.2.1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5.2.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修正的重置成本法在二手乘用车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及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二手车价值评估概述
        1.2.2 国内二手车价值评估概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出现的创新点
2 二手乘用车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2.1 二手乘用车的界定
    2.2 二手乘用车价值评估基本方法
        2.2.1 现行市价法
        2.2.2 收益现值法
        2.2.3 清算价格法
        2.2.4 重置成本法
        2.2.5 二手乘用车价值评估方法的对比选取
    2.3 现有重置成本法成新率的确定
        2.3.1 使用年限法
        2.3.2 行驶里程法
        2.3.3 部件检测法
        2.3.4 综合分析法
        2.3.5 综合成新率法
3 二手乘用车价值影响因素及其标准量化研究
    3.1 市场调查
    3.2 二手乘用车价值影响因素量化原则及标准制定
        3.2.1 量化原则
        3.2.2 性能因素量化标准
        3.2.3 车况调整因素量化标准
        3.2.4 综合影响因素量化标准
4 改进后的二手乘用车重置成本及成新率研究
    4.1 二手乘用车重置成本的确定
        4.1.1 新车购置成本
        4.1.2 车辆购置税与车船使用税
    4.2 二手乘用车基础成新率的确定
    4.3 二手乘用车价值影响因素权重赋值方法选取
        4.3.1 德尔菲法浅谈
        4.3.2 层次分析法浅谈
    4.4 综合成新率的确定
        4.4.1 建立综合影响因素层次模型
        4.4.2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3 综合成新率的确定
5 改进后的成新率模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5.1 二手乘用车鉴定评估的假设前提
    5.2 被评估二手车车辆参数信息
    5.3 案例分析
        5.3.1 被评估二手乘用车的重置成本
        5.3.2 被评估二手乘用车的成新率
    5.4 评估分析
        5.4.1 误差容忍度范围研究
        5.4.2 二手乘用车评估值及可行性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Ⅰ
附录Ⅱ

(6)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2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3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工作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基本测度的研究现状
    2.2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2.3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偏好关系的研究现状
    2.4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群共识的研究现状
    2.5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问题的应用
第三章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及其在雄安新区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3.1 基础知识
        3.1.1 基本术语
        3.1.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3.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
        3.2.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定义
        3.2.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3.3 基于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决策过程
        3.3.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2 群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3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
    3.4 算例分析
        3.4.1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3.4.2 比较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环境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影响力分析
    4.1 基础知识
    4.2 不完全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4.2.1 不完全加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2.2 不完全乘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3 确定方案的优先顺序
        4.3.1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4.3.2 一致性检查和增进方法
        4.3.3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的基本过程
    4.4 算例分析
        4.4.1 计算过程
        4.4.2 比较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共识性及其在虚拟现实产业上的应用
    5.1 基础知识
    5.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一些测度
        5.2.1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距离测度
        5.2.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5.3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
        5.3.1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
        5.3.2 基于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
        5.3.3 基于相似度的共识过程
        5.3.4 基于可能度的选择过程
    5.4 算例分析
        5.4.1 计算过程
        5.4.2 比较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和对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的评价
    6.1 基础知识
    6.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1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6.2.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
        6.3.1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具体修复过程
        6.3.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
        6.3.3 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过程
    6.4 算例分析
        6.4.1 计算过程
        6.4.2 比较分析
    6.5 结论
第七章 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及其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应用
    7.1 基础知识
        7.1.1 基本术语
        7.1.2 距离测度
    7.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1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加权相关系数
    7.3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
        7.3.1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7.3.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
        7.3.3 确定权重
        7.3.4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过程
    7.4 算例分析
        7.4.1 计算过程
        7.4.2 贴进度系数比较分析
        7.4.3 概率语言决策矩阵比较分析
    7.5 结论
第八章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间可比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在云企业的应用
    8.1 基础知识
    8.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1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
    8.3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8.3.1 确定准则的权重
        8.3.2 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8.3.3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的多准则决策过程
    8.4 算例分析
        8.4.1 计算过程
        8.4.2 与扩展的TODIM方法比较
        8.4.3 与扩展的VIKOR方法比较
        8.4.4 参数ξ的敏感度分析
    8.5 结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7)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理论基础
    2.1 茶园的经营特点
    2.2 茶园评估的资产组成
    2.3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情况
    2.4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原则
    2.5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法律
    2.6 茶园资产价值评估的程序
    2.7 茶园评估技术经济指标
    2.8 调查案例分析
        2.8.1 研究地及待评估对象茶园
        2.8.2 调查工具
        2.8.3 调查方法
        2.8.4 收集资料
        2.8.5 数据与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3.1 园地资产的特点及影响因子
    3.2 园地资产的评估方法
        3.2.1 现行市价法
        3.2.2 林地期望价法
        3.2.3 年金资本化法
    3.3 经济指标对园地资产评估值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构建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4.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1.2 层次分析法的建模步骤
    4.2 园地资产价值评估指标选取
    4.3 层次分析法评价园地资产价值指标权重
        4.3.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3.3 一致性检验
        4.3.4 层次单排序
        4.3.5 层次总排序
        4.3.6 做出决策确定茶园指标权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HP-TOPSIS法应用于园地资产价值市场法评估
    5.1 市场法评估园地资产价值的基本思路
    5.2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园地资产价值市场法评估
    5.3 AHP-TOPSIS法应用于园地资产价值市场法评估
        5.3.1 AHP-TOPSIS法综合评价的原理
        5.3.2 AHP-TOPSIS法建模步骤
        5.3.3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树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6.1 茶树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影响因子
    6.2 茶树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6.2.1 产前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2.2 始产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2.3 盛产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2.4 衰产期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6.3 经济技术指标对茶树资产评估值的影响
    6.4 待评估案例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总值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茶树资产价值评估
    7.1 茶树资产价值评价指标
    7.2 茶树资产价值评价指标权重
    7.3 简易市场法评估茶树资产价值
    7.4 灰色关联分析茶树资产价值
        7.4.1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
        7.4.2 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
        7.4.3 案例分析
    7.5 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分析茶树资产价值
        7.5.1 AHP-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分析模型
        7.5.2 案例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讨论
    8.1 论文总结
    8.2 创新性成果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G1法的建设工程评定分离招投标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 招投标制度的发展以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发展历程
    2.2 传统招投标制度介绍
    2.3 评定分离介绍——以深圳为例
    2.4 传统招投标与评定分离主要区别
    2.5 评定分离制度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
    2.6 本章小结
3 评定分离招投标改进研究理论基础
    3.1 层次分析法
    3.2 指标赋权法
    3.3 评价指标体系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G1法的评定分离招投标改进研究
    4.1 评定分离施工定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评定分离施工定标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评定分离定标评价指标的量化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招标的程序
    5.3 评标、定标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评定分离施工定标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评定分离施工定标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数据
    附录C 定标专家详细评审表
致谢

(9)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必然选择
        1.1.2 ―机动化‖时代―步行性‖的演进与异化
        1.1.3 步行研究是轨交站域研究的必要前提
        1.1.4 步行性评价是轨交站域步行性提升的先导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中心型轨交站域
        1.3.2 步行性评价
        1.3.3 综合评价体系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轨交站域步行研究特征
        1.4.2 轨交站域与步行属性评价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理论研究类
        1.5.2 数据分析类
        1.5.3 实地调查类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轨交站域步行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轨交站域基础层面研究
        2.1.1 轨交站域的基本特征
        2.1.2 轨交站域的空间范围
        2.1.3 轨交站域的类型划分
    2.2 站域步行性基础层面研究
        2.2.1 步行性的理论基础与演进
        2.2.2 轨交站域步行空间构成
        2.2.3 轨交站域步行行为特性
        2.2.4 轨交站域步行主体需求
    2.3 步行性评价层面研究
        2.3.1 国外步行性测度量表汇总
        2.3.2 步行性评价的切入视角
        2.3.3 评价指标的分级与量化
        2.3.5 步行性影响因素频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类型划分与探索调查
    3.1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的对象选取
        3.1.1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选取依据
        3.1.2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对象筛选
    3.2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的分层聚类
        3.2.1 重庆中心型站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2 重庆中心型站域土地利用聚类分析
        3.2.3 重庆中心型站域类别划分结果
    3.3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的探索调查
        3.3.1 中心型站域典型样本概况
        3.3.2 轨交站域的步行空间及要素调查
        3.3.3 轨交站域的步行行为及要素调查
        3.3.4 轨交站域的步行主体及要素调查
        3.3.5 中心型站域步行性关联影响因素筛选
    3.4 本章小结
4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的层级划分与指标选取
        4.1.1 评价体系指标选取方法
        4.1.2 目标层——步行性的内涵与范围
        4.1.3 准则层——步行性评价的理论模型
        4.1.4 指标层——步行性评价的影响因子
    4.2 站域步行性评价指标的萃取优化
        4.2.1 评价体系指标萃取方法
        4.2.2 专家问卷数据统计与筛选
        4.2.3 使用者问卷数据统计与筛选
        4.2.4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与生成
    4.3 站域步行性评价体系的层级建构
        4.3.1 评价体系层级建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探索性因素分析
        4.3.3 公共因素提取与命名
        4.3.4 综合评价体系层级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 权重赋值——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主客综合权重
        5.1.1 评价体系主客赋权方法
        5.1.2 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赋予
        5.1.3 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赋予
        5.1.4 指标系统的综合权重赋值
    5.2 数据量化——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定量方式
        5.2.1 评价指标的分类依据
        5.2.2 评价指标的类别划分
        5.2.3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式
    5.3 等级界定——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评判基准
        5.3.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5.3.2 指标系统的评判基准界定
        5.3.3 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观音桥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1 评价样本的选择依据
        6.1.1 区域位置与空间特色突出
        6.1.2 典型的商业中心型站域
        6.1.3 稳定运行的建成环境
    6.2 步行性综合评价指标量化
        6.2.1 问卷访谈调查部分
        6.2.2 审计人员搜集部分
        6.2.3 实地调研测度部分
    6.3 步行性综合评价结果
        6.3.1 单因素模糊评价结果
        6.3.2 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及工作总结
    7.2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C 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专家版)
    D 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使用者版)
    E 观音桥站域步行性评价相关调查表(现场版)
    F 统计分析(SPSS)输入端及输出端源数据文件
    G 国外实测类典型步行性测度量表梳理(示意:SPACE)
致谢

(10)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献可视化分析
        1.2.2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文献可视化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概念解读和界定
        1.4.1 地质遗迹景观
        1.4.2 价值解释变量
        1.4.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
        1.4.4 地理信息系统(GIS)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2.1.1 景观美学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旅游行为心理学理论
    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方法
        2.2.1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相关理论背景
        2.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类型
        2.2.3 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方法
        2.2.4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方法
    2.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中的技术应用
        2.3.1 数据获取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2.3.2 数据分析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2.3.3 主要跨学科技术间的关系和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景观价值分类与研究案例概述
    3.1 地质学视野下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体系
        3.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的分类体系
        3.1.2 我国国家颁布的分类体系
        3.1.3 不同专业背景下学者们的分类体系
    3.2 我国地质景观资源数据爬取及类型分析
        3.2.1 基于大数据爬取技术的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构建
        3.2.2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基础划分
    3.3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分类体系
        3.3.1 网络点评数据的爬取和价值等级划分
        3.3.2 地质遗迹景观二维质心坐标统计分析
        3.3.3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多元对应分类图解
    3.4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研究案例选取和区域概述
        3.4.1价值分类结果导向的研究案例的选取
        3.4.2 研究区综合概况
        3.4.3 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古地学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
    4.1 地质遗迹景观地学成因及特征
        4.1.1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学成因
        4.1.2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质构造特征
    4.2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解析
        4.2.1 沉积演变的连续性
        4.2.2 顶底界限的明显性
        4.2.3 古海沉积的完整性
        4.2.4 化石存储的丰富性
    4.3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评价
        4.3.1 古地理方面的科研价值
        4.3.2 古构造方面的科研价值
        4.3.3 古地磁方面的科研价值
        4.3.4 古地学视角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科研贡献等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BE-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
    5.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吸引要素与指标体系
        5.1.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吸引要素的选取
        5.1.2 视觉要素与评价者间的关系方差
        5.1.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5.2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5.2.1 地质遗迹“节点”形态美感度评价
        5.2.2 地质遗迹“空间”环境美景度评价
        5.2.3 地质遗迹“区域”环境丰富度评价
    5.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
        5.3.1 相对坡度视觉感知评价
        5.3.2 相对距离视觉感知评价
        5.3.3 出现概率视觉感知评价
        5.3.4 重要程度视觉感知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ENVI-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
    6.1 景观格局的演变与模拟预测
        6.1.1 土地利用演变特征评估
        6.1.2 景观格局评价体系和耦合模型的建立
        6.1.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模拟预测评价
    6.2 植被覆盖度演变与等级划分
        6.2.1 植被覆盖度评价方法
        6.2.2 基于NDVI值的植被覆盖度综合评价
        6.2.3 以NDVI为基础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
    6.3 地质遗迹敏感性与生态安全
        6.3.1 地质遗迹敏感性评价
        6.3.2 地质遗迹生态风险性评价
        6.3.3 地质遗迹生态安全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大数据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
    7.1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7.1.1 大数据的选取和类型说明
        7.1.2 以游人使用角度的数据计算
        7.1.3 大数据支撑下GIS模型的构建
    7.2 使用后评价POE指标体系的构建
        7.2.1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可行性分析
        7.2.2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指标和体系
    7.3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使用价值量化评价
        7.3.1 游人满意度评价
        7.3.2 游人聚集度评价
        7.3.3 旅游吸引力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
    8.1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地质景观量化评价因子及权重的确定
        8.1.1 评价因子的整合和权重确定原则
        8.1.2 基于AHP法的层次树状模型的建立
        8.1.3 “价值解释变量”体系中因子权重的确定
        8.1.4 因子灵敏性分析下的权重指数演化
    8.2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主要分支
        8.2.1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体系
        8.2.2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体系
        8.2.3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体系
        8.2.4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体系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价值评价导向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
    9.1 科研和生态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保护策略
        9.1.1 科研贡献和敏感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分区优化
        9.1.2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评价导向的生态格局优化
        9.1.3 生态敏感性评价导向的游线基础设施优化
        9.1.4 植被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群落优化
        9.1.5 生态安全和风险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监测
    9.2 自然审美和旅游使用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利用策略
        9.2.1 资源视觉质量评价导向的景点优化
        9.2.2 视觉质量和感知度评价导向的游线优化
        9.2.3 植被丰富度和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景观优化
        9.2.4 旅游吸引力评价导向的旅游影响度提升策略
        9.2.5 游客时空分布评价导向的容量控制策略
        9.2.6 游客满意度评价导向的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9.3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科普旅游规划策略
        9.3.1 科普旅游发展的趋势
        9.3.2 科普旅游规划发展模式的建立
        9.3.3 智能化科普旅游系统的构建
    9.4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资源管理策略
        9.4.1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源管理步骤
        9.4.2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模式
        9.4.3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实施策略
    9.5 基于世界地质公园评定的资源整改策略
        9.5.1 保护边界与区域的明确性
        9.5.2 遗迹景观与文化的连接性
        9.5.3 规划体系与纲要的完整性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校正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D]. 朱静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2]备选方案两两比较过程的序列模型及决策方法研究[D]. 张家伟. 广西大学, 2020(03)
  • [3]医用磁共振设备体验设计综合评价方法比较与应用研究[D]. 翟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无人机避让决策方案构建方法研究[D]. 牛辰辉.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5]修正的重置成本法在二手乘用车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徐海平.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6]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D]. 谢婉莹. 东南大学, 2020
  • [7]茶园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研究[D]. 林桂清.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8]基于G1法的建设工程评定分离招投标改进研究[D]. 黄镇繁. 暨南大学, 2019(06)
  • [9]重庆中心型轨交站域步行性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彭雨轩.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李发明.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校正的一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