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利用Internet获取档案信息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杨颖[1](2021)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智颖[2](2021)在《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进步与网络普及,人们开始通过多种途径自觉地搜寻各种信息,信息与信息搜寻也在学习、工作、社交等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户作为搜寻行为的主体,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获取者,逐步在各种信息搜寻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信息搜寻行为及其效果也因用户群体的不同存在差别。研究型用户作为一类特殊的用户群体,搜寻动机与目的会更加外显的通过搜寻效果反映出来,搜寻行为也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多样化等特点。档案信息是研究型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的搜寻行为不再只侧重于传统的文献资料,搜寻档案信息的来源也不局限于档案馆机构,因此,搜寻行为过程与效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第一,界定研究型用户和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概念,并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国内外关于特定群体的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和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从而论证研究的可行性和可研究的空间。第二,通过访谈法收集访谈资料、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较为全面的归纳了影响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因素,并发展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在分析过程中,共归纳初始编码71个、范畴18个、主范畴8个、维度4个和“档案信息搜寻效果”核心范畴1个。第三,通过阐释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各影响因素内涵,将影响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并揭示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中介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构建了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UBIE模型。第四,针对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档案馆服务方面具体的优化策略。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定为研究型用户,将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作为研究客体,探究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创造性的提出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UBIE模型,既弥补了当前国内档案用户理论和档案信息行为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学界对研究型用户搜寻行为规律的认知,又对档案馆改进与完善检索系统、提升档案馆服务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李飘飘[3](2021)在《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面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国档案部门纷纷将档案信息放在互联网上。我国档案馆利用档案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俄罗斯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视档案收集和保存的国家,其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两国学者对双方各个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作为一名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本着从档案学科的研究视域出发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进行研究。这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吸取他国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本文首先从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与类型入手,具体阐述了从起步到发展最后到成熟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档案网站的不同类型:联邦档案馆网站、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市政档案馆网站和其他类型档案网站,并进行了部分列举。其次通过在线访问俄罗斯联邦的档案网站,最终选取了30个档案网站为代表,对其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主要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而总结出特色之处,在服务内容上表现为网页布局合理、信息服务内容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度高。在服务方式上表现为多样化、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最后从制度规范、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服务四个层面提出对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相应的启示和建议。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提供新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一领域多加关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黄秀雪[4](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互联网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方法,但这也是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管理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新兴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书情报档案相关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升级和发展。使用“互联网+”数据库和云分析技术,提高了图书情报档案相关信息资源在增补、收录、删改等信息管理使用中的工作效率。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大。图书、情报、档案互为相关性,“互联网+”为三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和机遇。“互联网+”背景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加快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大数据时代的首要形成条件,更是世界领域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与此同时,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杂,若其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不采用一体化管理的形式,将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进步,还可能导致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重复堆积,消耗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在信息化的当下甚至会拖垮企业。因此,企业图情档管理方式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管理体系、共享平台、信息技术、协调分配、用户研究、人才储备、宣传营销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方式,在满足企业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在经济社会当中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全文共分五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通过对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一体化管理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社会各界为他的到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在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随后各章分别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发展历程和受到的制约,并通过具体案例作实证分析,寻求“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优化策略,为未来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的方向。
李曼寻[5](2020)在《“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档案是历史留痕的载体,是岁月凝固的容器,它不惊艳,不张扬,却时刻散发着内在的光芒,这种“光芒”其实就是档案价值。档案价值需要通过档案利用来实现。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关系密切,档案利用是档案价值实现的手段,而档案价值的实现是档案利用的目标,二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推动着档案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档案价值和档案利用都具有动态性,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正确把握当今环境下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保证档案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继续稳步向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首先分别对“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的演变和档案利用的特点进行分析,再据此分析二者对彼此的影响,最后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档案价值演变与档案利用的良性互动。文章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特点与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分别从主体、客体和价值形态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的演化。首先,主体的演化主要从主体的扩展、主体群体结构的变化和主体档案能力的变化三个方面来论述。其次,客体的演化主要包括客体载体的变化、客体情感价值的凸显以及客体“数据价值”的发现。最后,档案价值形态的演化包括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转化的进程加快,情报价值的显现,文化价值开发程度和开发结构的变化三部分内容。第三部分从利用需求、利用服务、利用环境三方面来分析“互联网+”时代档案利用的特点。其中,利用需求的特点主要包括需求群体进一步扩大、利用需求趋于个性化、主体需求层次的变化等内容;利用服务的特点主要包括用户为王的服务理念、跨界融合的服务方式和开放共享的服务目标等内容;利用环境主要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三方面来分析。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根据二三部分的内容,先后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演化和档案利用对彼此的影响,从微观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则是根据“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的关系,提出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策略。
陈甜甜[6](2020)在《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文中认为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需要借助各种移动设备,利用无线网络或3G/4G/5G移动数据网络传递档案信息,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综合档案馆的创新服务模式。而微信作为用户基数大、利用率高的信息移动平台之一,综合档案馆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这不仅顺应了档案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拓展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方式,也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微信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已成为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档案信息移动服务不仅具有利用方便、方式灵活、资源融通、交流多元等的特点,而且转变了传统综合档案馆单一被动的档案服务模式,丰富了档案信息内容,简化了复杂的程序化查档流程。文章以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情况、功能设置情况及服务效果情况进行调研统计,从而分析出我国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目前综合档案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设标准更加规范、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但微信公众平台档案信息移动服务还存在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的问题。可见,强化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极为迫切,着力注重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任剑[7](2020)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概念是由李克强总理2016年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之后国家不断推进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项改革事项,各省也响应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需要,纷纷制定并落实本区域内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执行指南。随后国家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上线试运行,旨在打通部门和区域信息壁垒,增强部门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群众办事的便捷化,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深入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下国家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上线试运行,档案部门作为平台中的参与部门,对政务服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呈现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提前化、档案信息服务流程远程化、档案信息服务内容个性化的特点。“互联网+政府服务”对政府的网上信息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多样性、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需求,本文第一部分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需要、推进档案信息共享的需要、档案利用需求多样化的需要、档案信息大众传播化的需要四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档案信息服务优化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对“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部门信息服务现状包括档案部门平台建设现状、“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部门的特色服务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的一些优秀实践案例经验;第三部分从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线上线下档案信息服务融合度、档案信息服务安全保障以及档案信息服务人员能力方面分析我国档案部门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现状和面临问题方面从加快档案信息服务相关标准建设、完善线上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档案信息服务安全防控力度、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加大档案信息服务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部门信息服务优化建议。为以后档案部门提升服务质量给予建议,并进而提升国家的公共服务能力。
程志琪[8](2020)在《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我国被大规模使用,同时伴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凭借低资费、易操作、功能实用、信息发布便捷等特点为档案机构和企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它可以丰富档案机构和企业的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转型升级,顺应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公众号运营者应对用户的信息采纳效果给予重视,满足用户需求,为其提供有用的高质量信息。因此本研究从用户视角出发,探究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档案类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增加用户对其所需信息的采纳,提高各档案机构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本文主要从六部分对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介绍了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其中包括档案类微信公众号、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为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的现状分析,从自定义菜单设置、更新时间与频率、原创文章比例、文章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对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进行了解,为后文对策分析奠定一定基础;第四部分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基于UTAUT模型和现有的学术研究构建出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模型,并对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假设,同时完成了研究的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第五部分是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对样本的人群特征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前一部分所提出的假设;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发展建议,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从提升绩效期望、注重社会影响、增加促进条件、提高信息质量、利用用户习惯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的优化建议。通过对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的现状调查和用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分析,以期能够从用户角度为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发展提供借鉴,并丰富相关理论的研究。
王涛[9](2020)在《“互联网+”时代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时代,被动的档案服务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并且由于档案用户信息渠道、信息能力等的不断拓展,档案用户在信息利用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同时,档案用户受多样化信息渠道的影响,利用心理界限越加模糊,呈现出一种愈加便捷化、准确化等的利用心理倾向,而广阔的信息渠道给用户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用户变得愈加“挑剔”。档案部门如果想要改变内敛的社会性格特征,强化信息服务能力,就必须站在时代的脉搏上,把握好“互联网+”,在积极革新的基础上,了解用户利用心理诉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增强用户的心理粘性,增强社会认同,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的基数。论文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集合情报学、图书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析档案用户的利用心理情况。首先,界定“互联网+”与档案用户的概念定义,阐述其研究意义与价值。其次,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构建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类型所处的舒适感区、拓展区、退缩区的区间范围,并从情感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探讨档案用户利用心理区间波动的可能性,提出信息认知负载、探索动机、心理价值判断、信息渠道等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九个假设。以问卷调研的形式,逐步验证,九个假设中共有八个假设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且存在信息量与信息准确度的矛盾、用户探索动机不足、多元信息渠道等能够导致用户的利用心理消极转变的问题,最后,为了构建档案用户良性的利用心理,依据以上问题提出了服务至上,重视档案用户心理态度、强化引导,提升档案用户信息粘度、馆际联合,打造档案信息一站式平台三大类建议。
张晗[10](2020)在《用户体验视角下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通过移动设备满足生活需要。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政府部门纷纷开展了以“两微一端”为主要平台的政务服务。在此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领域也做出相应的转型,我国各级档案局(馆)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设了一批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几年来,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服务形式和内容也日趋丰富,但其建设与服务仍存在问题与不足,影响了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体验。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虽然我国对于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颇多,但是通过用户体验视角对我国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进行分析的研究数量较少。用户作为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的直接服务对象,其使用体验决定着是否会持续使用移动档案服务,对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的体验,并根据体验中存在的问题对平台提出优化建议,对平台的发展及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对我国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进行分析,针对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实现档案服务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了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的具体需求和未来期待,并基于此制定了以省级档案微信公众号为主要体验对象的用户体验实验方案。实验邀请了吉林大学27名档案学本科生参与为期一个月的体验测试,并记录体验数据和体验感受,对用户体验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虽然用户普遍认为移动档案信息服务用户体验基本良好,但依然存在档案信息资源匮乏、界面功能设计有待优化、互动交流较弱、平台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最后,笔者根据用户体验情况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丰富档案资源、优化界面设计、加强互动交流、建立宣传推广机制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来优化用户体验,为改善优化现行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行方法。
二、怎样利用Internet获取档案信息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利用Internet获取档案信息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2)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概念界定 |
1.5.1 研究型用户 |
1.5.2 档案信息搜寻行为 |
1.5.3 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
2.2 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研究 |
2.3 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1 访谈内容及设计 |
3.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3 访谈实施及数据整理 |
第四章 影响因素获取与理论框架构建 |
4.1 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获取 |
4.1.1 开放式编码 |
4.1.2 主轴编码 |
4.1.3 选择性编码 |
4.1.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2 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
第五章 影响因素阐释与理论模型构建 |
5.1 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内涵阐释 |
5.1.1 用户因素 |
5.1.2 信息因素 |
5.1.3 行为因素 |
5.1.4 环境因素 |
5.2 影响因素关系阐释 |
5.3 构建搜寻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
第六章 面向研究型用户的档案馆服务优化策略 |
6.1 档案馆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
6.1.1 提升档案信息着录效果 |
6.1.2 及时更新档案信息资源 |
6.2 档案馆硬件设施优化策略 |
6.2.1 优化升级检索系统 |
6.2.2 定期维护检索设备 |
6.3 档案馆服务环境优化策略 |
6.3.1 改善馆内服务条件 |
6.3.2 提升人员服务能力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及类型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1998-2003) |
二、发展阶段(2004-2014) |
三、成熟阶段(2015-2020)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类型 |
一、联邦档案馆网站 |
二、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 |
三、市政档案馆网站 |
四、其他类型档案网站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一、网站页面设计 |
二、数据库资源 |
三、档案编研成果 |
四、在线档案展览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方式 |
一、档案信息检索服务 |
二、网上咨询服务 |
三、智能化服务 |
四、有偿服务 |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及影响因素 |
一、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 |
二、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 |
一、信息服务内容特色 |
二、信息服务方式的特色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一、制度规范层面的启示 |
二、资源建设层面的启示 |
三、技术应用层面的启示 |
四、服务层面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互联网+” |
1.3.2 图情档一体化管理 |
1.3.3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涵义 |
1.3.4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2.1 理论依据 |
2.1.1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
2.1.2 信息资源合理分配理论 |
2.1.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2 实践基础 |
2.2.1 内部基础 |
2.2.2 外部基础 |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发展现状 |
3.1 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进程 |
3.2 案例分析——以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3.2.1 集团简介 |
3.2.2 集团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现状 |
3.2.3 集团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成就与经验 |
3.2.4 物产中大公司图情档一体化管理尚存的不足 |
3.3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管理体制的制约 |
3.3.2 标准规范的差异 |
3.3.3 信息技术的限制 |
3.3.4 一体化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不够 |
3.3.5 社会参与度低 |
3.3.6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
3.3.7 信息获取途径较少 |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对策 |
4.1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科学状态下的目标 |
4.2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的应用策略 |
4.2.1 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 |
4.2.2 建立信息资源综合平台 |
4.2.3 掌握新兴的信息技术 |
4.2.4 加强一体化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利益分配 |
4.2.5 加强信息资源使用者的调查 |
4.2.6 培养图情档综合管理人才 |
4.2.7 推广图情档一体化信息服务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依据 |
1.1.1 本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本选题的研究依据 |
1.2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
1.2.2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1.3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选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 |
1.5.2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
1.6 本选题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1.6.1 本选题的研究特点 |
1.6.2 本选题的研究不足 |
2 “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的演变 |
2.1 档案价值主体的演变 |
2.1.1 档案价值主体的扩展 |
2.1.2 主体群体结构的变化 |
2.1.3 主体档案能力的变化 |
2.2 档案价值客体的演变 |
2.2.1 档案价值客体载体的变化 |
2.2.2 档案价值客体的情感价值更加凸显 |
2.2.3 档案价值客体“数据价值”的发现 |
2.3 档案价值形态的演变 |
2.3.1 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转化的进程加快 |
2.3.2 档案情报价值的显现 |
2.3.3 档案文化价值开发程度和开发结构的变化 |
3 “互联网+”时代档案利用的特点 |
3.1 档案利用需求的特点 |
3.1.1 需求群体进一步扩大 |
3.1.2 利用需求趋于个性化 |
3.1.3 主体需求层次的变化 |
3.2 档案利用服务的特点 |
3.2.1 用户为王的服务理念 |
3.2.2 跨界融合的服务模式 |
3.2.3 开放共享的服务目标 |
3.3 档案利用环境的特点 |
3.3.1 政治环境更加开明 |
3.3.2 经济环境稳步向好 |
3.3.3 技术环境快速革新 |
4 “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演变对档案利用的影响 |
4.1 对档案利用需求的影响 |
4.1.1 对档案原件的利用需求减弱 |
4.1.2 简单性需求向复杂性需求转变 |
4.1.3 延时性需求向即时性需求转变 |
4.2 对档案利用服务的影响 |
4.2.1 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
4.2.2 信息内容的开发和加工 |
4.2.3 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
4.3 对档案利用环境的影响 |
4.3.1 进一步重视档案的资政作用 |
4.3.2 档案文化产品的推广 |
4.3.3 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
5 “互联网+”时代的档案利用对档案价值演变的促进作用 |
5.1 对档案价值主体的促进作用 |
5.1.1 激发档案价值主体的潜在利用需求 |
5.1.2 增强主体的档案利用能力 |
5.1.3 提高主体的档案利用满意度 |
5.2 对档案价值客体的促进作用 |
5.2.1 档案价值密度的提高 |
5.2.2 客体的主体化程度加深 |
5.2.3 实现档案价值的增值 |
5.3 对档案价值形态的促进作用 |
5.3.1 对档案情报价值的利用 |
5.3.2 档案第二价值更加突出 |
5.3.3 档案的文化价值得到重视 |
6 实现“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演变与档案利用创新良性互动 |
6.1 档案价值演变的衍生振动性与档案利用创新 |
6.2 档案价值演变的增幅衰减性与档案利用创新 |
6.3 档案价值演变的断裂回溯性与档案利用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微信公众平台与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理论概述 |
2.1 微信公众平台 |
2.1.1 微信公众号 |
2.1.2 微信小程序 |
2.1.3 区别与联系 |
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 |
2.2.1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涵 |
2.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容构成 |
2.2.3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平台 |
2.2.4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特点 |
2.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现实依据 |
2.3.1 由静态馆转为动态馆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空间 |
2.3.2 由纸质化转为数字化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媒介 |
2.3.3 由复杂化转为便捷化为移动服务优化了服务流程 |
第3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3.1 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
3.1.1 总体调研情况分析 |
3.1.2 具体开设情况分析 |
3.1.3 服务功能情况分析 |
3.1.4 服务效果情况分析 |
3.2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取得的成效 |
3.2.1 建设标准更加规范 |
3.2.2 内容形式更加多样 |
3.2.3 文化传播更加便捷 |
3.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
3.3.1 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 |
3.3.2 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 |
3.3.3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 |
3.3.4 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 |
3.3.5 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 |
3.3.6 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 |
第4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发展策略 |
4.1 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 |
4.1.1 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 |
4.1.2 整合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
4.1.3 拓宽档案信息检索功能 |
4.2 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
4.2.1 强化交互功能,建立反馈机制 |
4.2.2 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
4.2.3 增加体验项目,建设档案科普平台 |
4.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
4.3.1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
4.3.2 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
4.4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
4.4.1 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
4.4.2 制定应急预防措施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相关概念概述 |
0.3.1 “互联网+政务服务” |
0.3.2 档案信息服务 |
0.4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0.4.1 理论意义 |
0.4.2 现实意义 |
0.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5.1 研究内容 |
0.5.2 研究方法 |
0.6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0.6.1 研究的创新点 |
0.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1 “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优化必要性 |
1.1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需要 |
1.2 推进档案信息共享的需要 |
1.3 档案利用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
1.4 经典档案大众化传播的需要 |
2 “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 |
2.1 省级综合档案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
2.2 “互联网+政务服务”下特色档案信息服务案例 |
2.2.1 “最多跑一次”档案信息服务 |
2.2.2 “不见面查档”便民服务 |
2.2.3 多部门联盟“异地查档服务” |
3 “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面临问题分析 |
3.1 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
3.1.1 平台数据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
3.1.2 平台服务的区域差异化明显 |
3.2 线上线下档案信息服务不同步 |
3.2.1 线上与线下服务事项不一致 |
3.2.2 线上线下服务考核标准不一 |
3.3 档案信息服务安全保障不到位 |
3.3.1 档案信息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 |
3.3.2 档案信息服务安全管控滞后 |
3.4 部分窗口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
4 “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优化建议 |
4.1 完善档案信息安全标准建设 |
4.2 完善线上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
4.2.1 丰富线上档案信息服务内容 |
4.2.2 多方合作优化档案服务流程 |
4.3 加强档案信息服务安全防控力度 |
4.3.1 加强线下档案实体安全防控 |
4.3.2 提高线上档案信息安全防控 |
4.4 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
4.4.1 加强档案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
4.4.2 强化档案人员职业服务精神 |
4.4.3 完善档案信息服务的考核标准 |
4.5 加大档案信息服务宣传普及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研究现状 |
1.2.2 信息采纳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采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 |
2.1.1 微信公众号 |
2.1.2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的分类 |
2.2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 |
2.2.1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的内涵 |
2.2.2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过程 |
2.3 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现状分析 |
3.1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选择依据 |
3.2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运营概况 |
3.2.1 自定义菜单设置 |
3.2.2 更新时间与频率 |
3.2.3 原创性比例 |
3.2.4 文章呈现方式 |
3.3 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现状 |
3.3.1 运营主体类型多样 |
3.3.2 提供的信息种类丰富 |
3.3.3 自定义菜单定位较明确,但规划仍不完善 |
3.3.4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
3.3.5 文章呈现方式单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4.1 变量设计 |
4.2 模型构建 |
4.3 研究假设 |
4.4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4.1 调查问卷设计 |
4.4.2 调查问卷样本的选择 |
4.4.3 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样本调研情况 |
5.1.1 样本人群特征统计 |
5.1.2 样本使用情况统计 |
5.2 信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5.4.1 各变量与采纳意愿的回归分析 |
5.4.2 各变量与采纳行为的回归分析 |
5.4.3 信息质量与绩效期望的回归分析 |
5.4.4 各变量与感知风险的回归分析 |
5.5 中介效应检验 |
5.5.1 绩效期望中介效应检验 |
5.5.2 感知风险中介效应检验 |
5.6 假设检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发展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促进档案类微信公众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2.1 提升绩效期望 |
6.2.2 注重社会影响 |
6.2.3 增加促进条件 |
6.2.4 提高信息质量 |
6.2.5 利用用户习惯 |
6.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互联网+”时代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技术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描述性分析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互联网+”时代与档案用户利用心理基础认知 |
2.1 “互联网+”与档案用户 |
2.1.1 “互联网+”时代 |
2.1.2 档案用户的“互联网+”的依赖性 |
2.2 “互联网+”对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的影响 |
2.2.1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选择不局限于单一渠道 |
2.2.2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特征变化更为复杂 |
2.2.3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价值判断更为严格 |
2.3 “互联网+”时代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的意义 |
2.3.1 有利于掌握用户利用心理的渴求性 |
2.3.2 有利于强化档案馆服务的智能性 |
2.3.3 提升档案价值的社会认同性 |
第3章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的识别性区间 |
3.1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舒适感区 |
3.1.1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舒适感区的内涵 |
3.1.2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舒适感区产生的主要原因 |
3.2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拓展区 |
3.2.1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拓展区的内涵 |
3.2.2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拓展区产生的主要原因 |
3.3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退缩区 |
3.3.1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退缩区的内涵 |
3.3.2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退缩区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4章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各区间外在作用因素分析及假设 |
4.1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各区间外在作用因素 |
4.1.1 情感因素 |
4.1.2 能力因素 |
4.1.3 环境因素 |
4.2 档案用户利用心理各区间外在作用因素假设 |
第5章 基于档案用户利用心理区间外在作用因素假设的描述性分析 |
5.1 问卷设计 |
5.2 数据收集 |
5.3 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
5.4 情感因素分析 |
5.4.1 问题及数据 |
5.4.2 利用心理惯性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4.3 利用心理特征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发验证 |
5.4.4 利用心理价值判断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4.5 总结 |
5.5 能力因素分析 |
5.5.1 问题及数据 |
5.5.2 探索动机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5.3 信息素养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5.4 信息认知负载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5.5 总结 |
5.6 环境因素分析 |
5.6.1 问题及数据 |
5.6.2 信息孤岛现象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6.3 信息渠道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6.4 信息服务技术会导致用户利用心理变化的假设验证 |
5.6.5 总结 |
5.7 结论与呈现的问题 |
第6章 “互联网+”时代构建档案用户良性利用心理的策略 |
6.1 服务至上,重视档案用户心理态度 |
6.1.1 推动潜在的档案信息服务宣传 |
6.1.2 实现“需求导向”的个性化服务 |
6.2 强化引导,提升档案用户信息粘度 |
6.2.1 推动档案部门的跨界合作 |
6.2.2 建立健全档案用户信息能力培养机制 |
6.2.3 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检索结构 |
6.3 馆际联合,打造档案信息一站式平台 |
6.3.1 构建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平台 |
6.3.2 多维度联合建设档案数字服务路径 |
6.3.3 强化档案馆信息资源智能化关联挖掘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用户体验视角下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用户体验理论 |
2.2.2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 |
第3章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现状与需求调查 |
3.1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现状 |
3.1.1 微博档案信息服务现状 |
3.1.2 微信档案信息服务现状 |
3.1.3 APP档案信息服务现状 |
3.2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用户需求现状调查 |
3.2.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
3.2.2 调查结果与用户需求分析 |
第4章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用户体验评估实验 |
4.1 用户体验方案 |
4.1.1 体验对象 |
4.1.2 受试者 |
4.1.3 体验方式 |
4.1.4 体验任务 |
4.1.5 体验测评维度选择 |
4.2 用户体验结果 |
4.2.1 感官体验 |
4.2.2 功能体验 |
4.2.3 内容体验 |
4.2.4 互动体验 |
4.2.5 情感体验 |
4.2.6 使用意向 |
4.3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现存问题分析 |
4.3.1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资源匮乏 |
4.3.2 界面功能设计有待优化 |
4.3.3 互动交流较弱,交互响应时效过长 |
4.3.4 平台宣传推广不足 |
第5章 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优化策略 |
5.1 多渠道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
5.1.1 提高平台更新频率,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
5.1.2 档案资源集成共享,一站利用档案资源 |
5.1.3 民生档案掌上利用,丰富档案资源类型 |
5.1.4 丰富档案资源形式,扩大用户覆盖范围 |
5.2 界面设计满足用户偏好 |
5.2.1 档案资源合理分区,完善信息检索系统 |
5.2.2 根据用户使用偏好,生成个性化软件界面 |
5.3 优化平台互动响应机制 |
5.3.1 设置机器人专家馆员,实现智能交互答疑 |
5.3.2 完善用户评价响应机制,及时优化用户体验 |
5.3.3 积极响应用户互动,提升用户参与感 |
5.4 建立长效宣传推广机制 |
5.4.1 建设移动端平台矩阵,打造档案服务品牌 |
5.4.2 完善线下立体化宣传,建立长效推广机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怎样利用Internet获取档案信息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互联环境下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传播研究[D]. 杨颖. 安徽大学, 2021
- [2]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刘智颖.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D]. 李飘飘.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研究[D]. 黄秀雪. 湘潭大学, 2020(02)
- [5]“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的关系研究[D]. 李曼寻. 安徽大学, 2020(07)
- [6]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D]. 陈甜甜. 湘潭大学, 2020(02)
- [7]“互联网+政务服务”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与优化研究[D]. 任剑. 辽宁大学, 2020(01)
- [8]档案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D]. 程志琪. 山西大学, 2020(01)
- [9]“互联网+”时代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研究[D]. 王涛. 南昌大学, 2020(01)
- [10]用户体验视角下移动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 张晗.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微信公众号论文;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互联网+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