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讯DACSVI设备与其他厂家的设备155M对接需注意的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郑少莎[1](2015)在《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运营商融合重组后全业务竞争的引入,各家都在不断的开拓新的市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以下简称“陕西联通”)集团客户业务由于具备收入增长快、用户群体稳定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公司主抓的对象。而作为集团客户重要产品之一的跨区域企业组网业务相比移动业务具有用户不易流失、收入稳定、后期维护成本低等特点,成为集团客户收入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发现缺少合理的项目管理知识做指导,导致项目实施工期、质量、风险等关键点无法管控。本文以陕西联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件检索法和案例分析法力图解决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比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现状,结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确定了项目管理研究方向。通过对陕西联通现有机构、支撑体系、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指出要想提高项目管理和运营能力,就必须综合考虑时间、成本、绩效三个关键点,解决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内外部环境影响,最终对项目的范围、机构、流程、工期、质量、人员素质、系统建设等方面给出合理性建议。改进方案要遵循明确性、衡量性、可实现性和时限性的原则来制订,提出下阶段改进目标为平均本地开通及时率、项目实施准确率和开通周期三个方面。通过对项目管理的研究和经验,提出存在的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和对策,得出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要想解决目前存在问题,改善相关指标,就必须结合科学理论知识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雷鸣[2](2014)在《长沙地区联通IP-RAN网络设计建设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通过对IP RAN(Radio Access Netwok)及相关技术的特点分析研究,结合长沙联通移动承载场景模型的现实特点,研究制定最合理的网络规划原则,并研究在此原则下最佳的建设方案。本文综述了IP RAN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对IP RAN技术的特点、优势、组网特点进行了研究,对IP RAN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IP RAN技术特点进行场景的详细分类,并研究制定对应的网络设计原则。最后通过长沙联通现网实际项目的部署实践进行了验证。经研究分析和模型场景实践验证,认为IP RAN技术是当前最佳的移动承载网络建设技术,针对各场景制定的网络规划设计原则,能高效、合理地指导实际建设。
葛楠[3](2013)在《基于ZY-MSAP155的综合接入系统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国内电信运营商的重组表明我国进入了全业务运营时代,同时也意味着运营商现有网络需要应对大规模投资建设以及对应用复杂的本地网接入层提出了新的挑战。进入21世纪中国在政府信息化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迅速,为进一步满足高端客户对通信带宽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需要,所以针对上海本地网的建设和发展上对接入层设备选用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阐述了MSAP网络关键相关技术的原理和特性,结合上海电信传输部门的网络结构实例,对MSAP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应用进行研究和优化。本文通过对比方式研究MSAP系统在传输网络实际应用中的一些解决方案:MSAP系统的使用;组网方式优化;实际业务的应用接入等,通过优化前和优化后的网络中数据和系统结构的比较证明了MSAP系统在通信传输网络中有明显的优势的接入网解决方案。
张晓红[4](2012)在《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的网络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数据通信得到了大力发展,各种数据网络和数据专线业务应运而生。随着基础数据网络长期的网络建设、长期的设备运营,以及组网工程建设中受到的资金、技术发展、业务拓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以往的网络建设中所使用的网络设备覆盖面有限,设备功能有限。因此,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的存在着网络结构不尽如人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网络优化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本文分析了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各网的现状,从而找到北京联通DDN、DPN、ATM和网管等基础数据网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电信行业网络优化背景和内容,总结出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在网络可靠性方面、网络可控性方面、网络高效性方面和网络扩展性方面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优化的原则和目标、优化流程、优化内容、以及优化的实施建议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了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下一步的网络优化基本框架。从而确保北京联通基础数据通信网络各网络的竞争力的增强、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本文还列举了网络优化流程步骤、网络结构的优化以及大客户业务优化改造等具体案例,说明优化流程步骤和优化内容实施后的具体效果。
吴满全[5](2011)在《通辽移动本地传输网络优化策略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信业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促使电信经营者越来越关注网络质量和安全。传输网络是保障整个网络质量的基础,经过多期大规模建设和扩容,网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示出来,网络优化成为提高网络质量的唯一途径。对现有传输网络进行优化,就是在现有传输网络上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估分析,通过深入分析网络现状和业务模型,从承载业务类型及流量模式和带宽分配、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安全、光纤和管道资源风险、维护故障分析等诸多方面,提出优化整改方案。从而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2)增加网络容量,解决网络瓶颈问题;(3)使之承载的业务更丰富;(4)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5)使管理更为便捷。本文首先介绍了通辽移动传输网络主要使用的MSTP技术,其次介绍了通辽移动传输网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从网络架构,网络拓扑,电路开放等方面进行了评估。通过基于业务应用的优化策略,ASON技术和汇聚层组网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通辽传输网络骨干ASON优化实施方案和汇聚层蝶形双平面组网优化实施方案。最终从网络优化的标准和业务QOS标准角度进行了网络优化前后的对比,证明了网络优化的创新性和高安全性。
黄啸[6](2011)在《合肥ZXA10接入网系统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合肥电信接入承载网络面临着升级改造的压力。如何搭建具有持续演进能力的现代接入网是个重要课题。目前合肥电信根据技术发展方向,采用了以IP为内核、内置MSTP的双总线式综合接入网—ZXA10 MSAN新一代综合接入网系统,它是以IP+TDM双总线结构为内核,基于内置综合业务调度系统承载的综合接入技术平台,实现宽窄带综合业务的接入,具备“综合接入、综合网关、综合传输、综合网管"四个综合的鲜明特点。本文从ZXA10 MSAN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业务接入解决方案着手,从电信建设接入层网络角度阐述了ZXA10 MSAN的特点和优势,着重介绍了其在合肥电信的应用案例,并展望了接入网的未来。论文第一、二章从光纤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接入网概念及网络拓朴结构,第三章重点介绍ZXA10的MSAN网管系统功能。第四章节重点以合肥电信目前在网的中兴ZXA10光纤接入网系统为例,讲述了接入网系统基本构造和光传输环网的拓扑结构、技术性能,详细介绍V5接口协议的信令内容和功能特性;从日常运行维护角度简述了ZXA10的技术指标、综合网管及发展方向等内容,还结合所研究的内容对日常工作中所遇到具体的障碍案例进行相应分析处理。第五章讲述ZXA10在合肥电信ZXA10系统优化及实际应用,最后一章节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再次阐述了研究的现实意义并着重于ZXA10未来发展方面及演进趋势。
楚旭[7](2009)在《多厂商SDH/DWDM设备互联互通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DH作为新一代理想的传输体系,具有路由自动选择能力,上下电路方便,维护、控制、管理功能强,便于传输更高速率的业务等优点,能很好地适应通信网飞速发展的需要。SDH得到了空前的应用与发展。但是,由于各设备制造商在进行设备设计时采用的未统一的标准的微小差别引发了SDH设备组网的重要课题:互联互通问题。本文作者工作在传输技术一线,文章从SDH的概念、在网使用中的不同设备的特点、业务互通以及网管互通做一简要研究,阐述了不同SDH设备互联的注意事项以及存在问题。MSTP1设备作为SDH传输设备的升级版,已大量在运营商投入使用,由于IP信号的直接接入,该类设备的互通问题越来越显着,电信、网通都曾对主要设备生产商的MSTP设备互通作过一系列的试验,本文中对这类设备的互联问题进行探讨。DWDM技术是利用单模光纤的带宽以及低损耗的特性,采用多个波长作为载波,允许各载波信道在光纤内同时传输。密集型光波复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系统的通信容量,充分利用了光纤的带宽,而且它具有扩容简单和性能可靠等诸多优点,特别是它可以直接接入多种业务更使得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由于DWDM干线在组网时均采用相同厂商的设备,不同厂家设备互联互通时通过光纤直联即可,仅需要注意光功率、回波损耗2和色散3等信息,不需要在设备上进行特殊设置。近年来IP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尤其是IPTV等视频业务的发展对运营商传送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种采用新的DWDM技术的设备开始大量在运营商网络中出现:OTN设备。OTN系列标准尚未定义标准的Ethernet等数据业务的封装格式,在应用过程中各厂商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互联互通的问题随之出现,文章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简要分析。
陈萌[8](2009)在《波分复用技术在泰安城域网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多种网络层面的业务应用层出不穷,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量成爆炸式增长,网络传送的业务颗粒越来越大,对通信网带宽要求十分迫切。而NGN软交换网络、IP承载网、宽带IP城域网、3G网络等一批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运营,对运营商现有城域传送网络的承载能力及安全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国内运营商现有的城域网建设时间较早,建设工期跨度较长,网络普遍存在结构简单,业务实现功能单一,网络保护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对城域网进行网络优化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泰安新联通综合业务传送网为例,分析了当前网络存在的问题,对网络下一步的调整给出了建议,提出了未来发展与业务支撑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简要分析了泰安联通公司城域网的现状,并对密集波分复用技术进行了简要说明,通过对波分复用技术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的阐述,以及对新技术OTN的介绍,引出波分复用技术在城域网网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后通过对波分复用技术组网特点的深入分析,为泰安联通城域网改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其次,文章对泰安联通现有城域网进行了详细分析,从网络结构、业务分布、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如:网络结构不清晰,设备容量较低;网络管理及业务控制相对分散,各种业务混杂,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局间光缆消耗迅速,资源可用率逐年降低等等。再次,本文根据当前电信级运营商的业务特点,针对于泰安城域网现存的问题,应用DWDM、GE OVER DWDM等新的网络技术,提出了一个城域网优化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具体的设备选型,打造了新城域网的结构模型。接下来,文章对经过优化改造后的泰安城域网进行了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经过改造后的泰安新联通城域网将成为一个可提供高速率、高带宽、高稳定性、可管理、可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的多业务承载网络,可满足城域内多种业务发展的需要,网络层次清晰,网络结构扁平,实现了城域网差异化服务的目标。同时,作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在进行网络评估及测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解决该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本文的总结部分,作者对本次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的泰安城域网改造工程做出了整体评价,在肯定工程具有的良好效益的同时,也客观的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技术不够先进、规模略显不足等等。并结合未来业务发展方向,对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前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OTN技术必将取代普通波分复用技术成为未来城域网建设的主力军。
赵列[9](2008)在《ASON技术及传输网络演进的研究》文中提出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Automaticlly Switched OpticalNetwork)是光传送网的重大变革,除了继承了传统SDH(同步数字序列Synchronos Digital Hierarchy)的永久连接方式之外,通过引入控制平面实现了软永久连接和交换连接方式、格型(Mesh)网络的组建和Mesh网中的恢复、保护和恢复的结合、各种自动资源发现功能等许多新的功能,从而大大增强了网络的生存性和灵活性、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减少了运营商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已成为下一代光网络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对ASON网与SDH网的资源利用率、网络生存性、网络延展性、网络结构与保护方式的组合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推演并建立了基于兼顾当前和今后业务发展的需求、有效提高带宽利用率、中心机房节点失效和多处断纤情况下的网络及业务的安全保障、有效利用传统SDH网络资源情况下的ASON保护方式与网络架构的组网模型以及ASON设备与传统SDH设备联合组网模型,并提出了基于SDH技术的现网条件下的ASON技术引入思路和策略。同时,虽然ASON网在国内外运营商都有了大量的建设,但都还属于单独新建一张ASON网络,与传统的SDH网络相分离。对于将传统的SDH网络在原有业务不影响的情况下平滑升级到ASON网,尚没有国内运营商实施过。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于运营商业务模式的ASON目标网?如何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分步建设和优化逐步实现SDH网络向ASON网络的平滑演进?也是大家目前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和难题。为此,本文以某省移动业务模式结构为例,从网络安全性、资源利用率、操作可行性等多个视角出发,对网络演进思路、过渡期SDH和ASON设备联合组网策略以及城域目标网模型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建立了基于现网演进的三种ASON建设模式和移动城域ASON目标网模型,希望能够给传输网络规划、建设及维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张剑[10](2004)在《朗讯DACSVI设备与其他厂家的设备155M对接需注意的事项》文中研究说明朗讯DACS VI有强大的交叉能力,并且提供155M到2M的解复用的功能。但是DACS VI设备监测J0跟踪字节,如与本身的默认J0字节不一致时会向下游发AIS全1码,电路开不通。
二、朗讯DACSVI设备与其他厂家的设备155M对接需注意的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朗讯DACSVI设备与其他厂家的设备155M对接需注意的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
1.5 本文的工作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3 项目管理方法 |
2.4 项目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3.1 陕西联通简介 |
3.2 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现状 |
3.3 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管理取得的成绩 |
3.4 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改进方案 |
4.1 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改进原则 |
4.2 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改进目标 |
4.3 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改进思路 |
4.4 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改进内容 |
4.5 本章小结 |
5 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改进方案实施的风险和对策 |
5.1 实施风险 |
5.2 风险控制的方法 |
5.3 风险的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基本结论 |
6.1 结论 |
6.2 局限性 |
6.3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长沙地区联通IP-RAN网络设计建设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IP RAN 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际情况 |
1.2.2 国内情况 |
1.2.3 未来发展 |
1.3 本论文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IP RAN 技术介绍 |
2.1 IP RAN 的定义 |
2.2 IP RAN 关键技术 |
2.2.1 多业务承载能力 |
2.2.2 网络扩展性 |
2.2.3 QoS 性能 |
2.2.4 可靠性 |
2.2.5 安全性 |
2.2.6 业务配置灵活性 |
2.2.7 网络管理 OAM |
2.2.8 设备形态对比 |
2.3 IP RAN 技术特点 |
2.4 IP RAN 技术优势 |
2.5 IP RAN 技术与其他技术比较 |
2.5.1 IP RAN 与 TDM/SDH |
2.5.2 IP RAN 与 MSTP |
2.5.3 IP RAN 与 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
2.6 IP RAN 技术组网方案特点 |
2.7 小结 |
第三章 相关技术综述 |
3.1 MPLS 技术 |
3.1.1 标签(Lable) |
3.2 VPN 技术 |
3.2.1 三层 MPLS VPN |
3.2.2 二层 MPLS VPN |
3.3 VLL 技术 |
3.4 VPLS 技术 |
3.4.1 VPLS 产生背景 |
3.4.2 VPLS 技术特点 |
3.4.3 VPLS 相关概念介绍 |
3.4.4 PW 技术 |
第四章 IP RAN 组网及设计原则 |
4.1 IP RAN 四大典型接入业务场景 |
4.1.1 Hierarchy VPN 场景 |
4.1.2 Native IP 场景 |
4.1.3 E2E VPN 场景 |
4.1.4 Mixed VPN 场景 |
4.2 典型组网原则 |
4.2.1 多级环网 |
4.2.2 汇聚枢纽型 |
4.2.3 骨干环网+接入链网 |
4.3 网络规划 |
4.3.1 IP 地址设计 |
4.3.2 IGP 设计 |
4.3.3 MPLS 隧道设计 |
4.3.4 BFD 设计 |
4.3.5 VPN 设计 |
4.3.6 DCN 组网方案 |
4.4 QOS 设计原则 |
4.4.1 TDM 业务 |
4.4.2 ATM 业务 |
4.4.3 ETH 业务 |
4.5 同步设计原则 |
4.6 OAM 设计原则 |
4.6.1 设计原则 |
4.6.2 OAM 功能简介 |
第五章 长沙联通 IPRAN 综合承载网络实施方案 |
5.1 IPRAN 网络总体建设思路 |
5.1.1 本期工程需要承载的基本业务 |
5.2 IPRAN 基础网络规划与设计 |
5.2.1 方案及设备选型 |
5.2.2 IP 地址规划 |
5.2.3 路由协议规划与设计 |
5.2.4 MPLS 隧道规划与设计 |
5.3 IPRAN 业务规划与设计 |
5.3.1 业务规划与设计 |
5.3.2 可靠性规划与设计 |
5.3.3 时钟/时间同步规划与设计 |
5.3.4 QoS 规划与设计 |
5.3.5 网管运维规划与设计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ZY-MSAP155的综合接入系统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安排 |
第2章 MSAP的关键相关技术 |
2.1 PDH与SDH原理 |
2.2 SDH帧结构 |
2.3 SDH复用映射结构和复用映射过程 |
2.4 目前的几种光接入技术 |
2.5 MSAP技术背景 |
第3章 ZY-MSAP155系统概述 |
3.1 引言 |
3.2 系统特点 |
3.3 系统构成 |
3.4 上层网管软件EMS的功能简介 |
第4章 MSAP综合业务接入系统在上海电信的应用优化方案研究 |
4.1 概述 |
4.2 优化思路 |
4.3 MSAP综合业务接入系统的几种优化应用 |
4.4 MASP系统的应用维护中的优化研究 |
4.5 对ZY-MSAP155进行二次优化研究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 |
致谢 |
(4)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的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网络概述 |
1.2.1 数字数据网(DDN)网络现状 |
1.2.2 DPN网网络现状 |
1.2.3 ATM网网络现状 |
1.2.4 网管系统 |
1.3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网络优化基本框架 |
2.1 网络优化概述 |
2.2 电信行业网络优化 |
2.2.1 电信行业网络优化背景 |
2.2.2 电信业务运营商网络优化的内容及定义 |
2.3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优化基本框架 |
2.3.1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面临的问题 |
2.3.2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
2.3.3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优化的流程 |
2.3.4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优化的内容 |
2.3.5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优化的实施建议及注意事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网络优化实施案例 |
3.1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网络优化流程的案例 |
3.2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网络结构的优化案例 |
3.3 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用户业务优化改造案例——大客户业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表 |
致谢 |
(5)通辽移动本地传输网络优化策略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通辽移动本地传输网络现状及趋势 |
1.2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传送网络技术概述 |
2.1 国内外光传输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2.2 MSTP技术介绍 |
2.2.1 MSTP技术简介 |
2.2.2 MSTP传送以太网业务简介 |
2.2.3 MSTP承载和传送以太网业务的关键技术 |
2.2.4 MSTP承载和传送以太网业务的性能分析 |
第三章 通辽移动骨干/汇聚层网络架构及评估 |
3.1 通辽移动骨干/汇聚层网络架构 |
3.1.1 核心层传输系统现状 |
3.1.2 汇聚层传输系统现状 |
3.1.3 接入层传输系统现状 |
3.1.4 网管系统 |
3.2 通辽移动骨干/汇聚层/接入网络架构评估 |
3.2.1 核心层网络 |
3.2.2 汇聚层 |
3.2.3 接入层 |
3.3 网络优化策略分析 |
3.3.1 基于3G业务的网络模型 |
3.3.2 MSTP业务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业务应用的通辽移动传输网络优化方案 |
4.1 对光传送网络的技术要求 |
4.1.1 骨干层ASON网络技术探讨及建设方案 |
4.1.2 汇聚层+接入层网络的探讨及优化策略 |
4.1.3 光线路保护(OLP)技术简介 |
4.2 基于可靠性要求的网络结构优化 |
4.2.1 核心层网络的优化 |
4.2.2 汇聚层 |
4.2.3 接入层网络的优化 |
4.3 基于业务需求的通路优化配置 |
4.3.1 骨干中继环业务优化 |
4.3.2 汇聚环业务优化 |
4.4 网管的优化 |
4.4.1 ECC通信优化 |
4.4.2 DCN评估 |
第五章 通辽移动核心网络的QoS保障分析 |
5.1 系统性能检验内容及标准 |
5.1.1 核心层标准 |
5.1.2 汇聚层标准 |
5.1.3 接入层标准 |
5.1.4 业务QOS标准 |
5.2 基于测试结果分析的优化效果评价(优化前后的数据比较)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合肥ZXA10接入网系统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接入网的概念 |
1.1 接入网的定义 |
1.2 接入网的分类 |
1.3 接入网发展方向与特点 |
第二章 接入网的通用拓扑结构 |
2.1 电信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 |
2.2 光纤接入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
第三章 ZXA10接入网管系统 |
3.1 接入网网管系统功能结构 |
3.2 具有V5接口的接入网网管功能 |
3.3 中兴ZXA10 MSAN接入网管在合肥电信的应用 |
第四章 接入网的V5信令系统 |
4.1 V5系统定义及构成 |
4.1.1 V5协议简介 |
4.1.2 V5对接典型信令分析 |
4.1.3 ZXA10与其它网络交换设备的V5信令对接 |
4.2 V5信令详解及数据结构 |
4.3 常见V5信令问题处理分析 |
4.3.1 V5信令接口对接的常见问题 |
4.3.1.1 V5接口保护协议的故障倒换功能 |
4.3.1.2 V5接口的逻辑C通路配置问题 |
4.3.1.3 V5接口的启动问题 |
4.3.2 V5.2逻辑C通路倒换 |
4.3.2.1 V5逻辑通路倒换概念及相关信令 |
4.3.2.2 逻辑C通路的建链过程 |
4.3.2.3 实际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现象及处理方法 |
4.3.2.4 合肥局V5对接时出现故障及处理过程 |
第五章 合肥ZXA10接入网系统结构现状及优化 |
5.1 中兴ZXA10 MSAN综合接入网结构现状 |
5.2 ZXA10 MSAN典型组网模型 |
5.2.1 ZXA10 MSAN实际应用场景 |
5.3 V5信令系统优化来电不显故障 |
5.4 V5信令系统综合优化摘机无音障碍 |
5.5 ISDN信令流程优化及故障分析 |
5.5.1 ISDN用户D通道的消息流程 |
5.5.2 ISDN第三层消息 |
5.5.3 ISDN用户话路的分配 |
5.5.4 ISDN用户端口的激活与去激活 |
5.5.5 其它类ISDN常见障碍信令优化案例 |
5.5.5.1 数字话机及NT1无法激活 |
5.5.5.2 ISDN用户单通分析 |
5.5.5.3 主叫摘机无音分析 |
第六章 合肥ZXA10 MSAN接入网的未来发展方向 |
6.1 ZXA10 MSAN的未来发展方向 |
6.2 ZXA10实现窄带业务向宽带业务的演进 |
6.3 面向少量分散宽带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 |
6.3.1 新窄宽带一体化接入网解决方案 |
6.3.2 窄宽带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特点 |
6.4 平滑过渡到大容量宽带业务的解决方案 |
6.4.1 区域宽带业务解决方案 |
6.4.2 本地网综合业务解决方案 |
6.5 面向大量集中宽带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多厂商SDH/DWDM设备互联互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SDH、DWDM技术原理 |
2.1 SDH概述 |
2.2 SDH段开销和通道开销各字节功能 |
2.3 波分复用技术概述 |
2.4 OTN技术概述 |
第三章 多厂商SDH设备互联互通的研究 |
3.1 多厂商SDH设备互联互通中的时隙对接问题 |
3.2 互联互通中的J字节(踪迹字节)不匹配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厂商MSTP设备互联关键技术及互通规范 |
4.1 虚级联 |
4.2 LCAS链路容量调整策略 |
4.3 数据封装协议 |
4.4 MSTP互通配置规范 |
4.4.1 C2、V5信号标记字节配置标准 |
4.4.2 J0字节配置标准 |
4.4.3 J1、J2字节配置标准 |
4.4.4 GFP字节配置标准 |
4.4.5 FCS选项 |
4.4.6 LCAS选项 |
4.4.7 路由器配置标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厂商SDH设备网管互联互通的研究 |
5.1 电信网管理体系 |
5.2 多厂家电信管理网现状 |
5.2.1 B厂家OSN设备网管通信简介 |
5.2.1.1 物理层上的互通 |
5.2.1.2 网络层上的互通 |
5.2.2 D厂家设备网管通信简介 |
5.3 多厂家能力的实现(MVC)方式 |
5.4 多厂家网络接口互通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厂家DWDM设备互联互通的研究 |
6.1 基于OTN接口的WDM系统互联互通的研究 |
6.2 多厂商WDM设备基于OTN接口的互联互通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波分复用技术在泰安城域网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泰安联通综合业务城域网现状 |
1.1.2 DWDM技术概述 |
1.1.3 本文研究背景 |
1.1.4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DWDM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
2.1 DWDM基本结构及关键技术 |
2.1.1 DWDM系统组成结构 |
2.1.2 波分复用器件 |
2.1.3 光监控技术 |
2.1.4 DWDM保护实现 |
2.2 光因特网的实现策略 |
2.2.1 城域网 GE传输方式 |
2.2.2 GE over WDM |
2.3 OTN简介及发展趋势 |
2.3.1 OTN技术简介 |
2.3.2 OTN技术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泰安综合城域网缺陷分析及需求顶测 |
3.1 泰安城域网的不足 |
3.1.1 光缆资源方面 |
3.1.2 设备资源方面 |
3.1.3 网络容量方面 |
3.2 城域网相关业务量分析及预测 |
3.2.1 相关业务发展瓶颈 |
3.2.2 实际电路需求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DWDM的城域网解决方案 |
4.1 波分技术选择 |
4.1.1 波分类型选择 |
4.1.2 波分速率的选择 |
4.1.3 保护方式选择 |
4.2 泰安城域网DWDM组网解决方案 |
4.2.1 工程设计规模及概况 |
4.2.2 组网结构及设备选型 |
4.2.3 系统参数设计 |
4.2.4 系统通路组织 |
4.3 综合网管功能介绍 |
4.3.1 DWDM网络管理需求 |
4.3.2 中兴 E300网管简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WDM城域网性能测试及结果 |
5.1 光接口转换(OTU)的测试 |
5.2 光复用/解复用器件的测试 |
5.3 典型光谱分析 |
5.4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ASON技术及传输网络演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作者主要的研究工作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传输网的发展趋势 |
2.2 ASON设备的引入解决的主要问题 |
2.3 目前 ASON设备的研发进展情况 |
2.4 ASON标准化的进展 |
2.5 MESH网与环状网的对比分析 |
2.5.1 网络成本及资源利用率 |
2.5.2 网络生存性 |
2.5.3 网络扩展性 |
2.5.4 网络配置和节点复杂程度 |
2.5.5 小结 |
2.6 ASON网络架构和控制模型 |
2.6.1 ASON的网络架构 |
2.6.2 ASON的演进模型 |
2.6.3 业务 SLA |
2.6.4 ASON中的连接类型 |
2.6.5 两种保护方式比较 |
2.6.6 SRLG(Shared Risk Link Groups)共享风险链路组 |
2.6.7 流量工程 TE |
2.7 ASON控制平面及协议 |
2.7.1 控制平面技术简介 |
2.7.2 GMPLS简介 |
2.7.3 路由协议 |
2.7.4 ASON的信令协议 |
第三章 ASON组网架构及演进思路 |
3.1 ASON保护方式及架构选择 |
3.2 当前引入 ASON的策略 |
3.2.1 当前ASON面临的挑战 |
3.2.2 ASON演进思路 |
3.2.3 ASON设备与传统SDH设备联合组网的思考 |
第四章 XX省移动ASON引入分析 |
4.1 XX省移动城域传输网ASON组网策略分析 |
4.1.1 XX省移动城域传输网组网结构现状 |
4.1.2 A市城域传输网ASON网络结构及业务模式分析 |
4.1.3 B市城域传输网ASON网络结构及业务模式分析 |
4.1.4 C市城域传输网ASON网络结构及业务模式分析 |
4.1.5 移动业务模式下的城域 ASON目标网分析 |
4.2 XX省移动省干传输网ASON组网模拟 |
4.2.1 省干传输网ASON组网模拟基础 |
4.2.2 二次断纤的模拟 |
4.2.3 三次断纤的模拟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朗讯DACSVI设备与其他厂家的设备155M对接需注意的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联通集团客户跨区域企业组网项目管理研究[D]. 郑少莎. 西北大学, 2015(11)
- [2]长沙地区联通IP-RAN网络设计建设方案的研究[D]. 雷鸣.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3]基于ZY-MSAP155的综合接入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 葛楠.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4]北京联通基础数据网络的网络优化[D]. 张晓红.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5]通辽移动本地传输网络优化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 吴满全.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5)
- [6]合肥ZXA10接入网系统优化的研究[D]. 黄啸.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多厂商SDH/DWDM设备互联互通的研究[D]. 楚旭.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8]波分复用技术在泰安城域网改造工程中的应用[D]. 陈萌. 山东大学, 2009(06)
- [9]ASON技术及传输网络演进的研究[D]. 赵列.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10]朗讯DACSVI设备与其他厂家的设备155M对接需注意的事项[J]. 张剑. 山东通信技术,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