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一、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论文文献综述)

孙敏,左苏华,舒倩[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沙市产业空间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以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为主的产业空间是实体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发展实体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划定和保障一定数量的产业空间。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重点城市产业空间保障的先进经验,结合长沙市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现状,确定未来一定时期产业空间规模并划定保障范围,以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何锡顺,胡兵,陈伟[2](2021)在《浅论新时期控规“一张图”动态更新体系构建——以长沙市为例》文中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实施空间用途管制、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和项目建设、不动产登记的法定依据,在空间规划实施依据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为实现从"静态蓝图"到动态"一张图"的转变,各地纷纷对构建和更新控规"一张图"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工作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但部分地区仍缺乏动态维护机制,严重地削弱了控规的权威性。随着国土空间新时期的到来,必将迎来新一轮大规模的控规编制热潮,如何构建新时期控规"一张图"更新体系,保障控规的权威性与现势性,并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摆在规划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长沙市为例,阐述了对控规动态更新工作的认知,并提出新时期控规"一张图"动态更新思路,以期为控规动态更新及相关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李松[3](2021)在《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模、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之间的经济、贸易和社会交流更加频繁,城市活力显着增强。在这个阶段中,我国城市尤其是较大城市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安全、快速和大容量的交通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调整阶段,也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空间结构的最佳调整期。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将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和交通方式的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导方式的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结构,引导城市空间从单中心向多中心逐步转变,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是南昌市城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的关系。针对现有的南昌市城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关系研究材料的不足,本文将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本立足点,以TOD理论、多中心理论及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南昌市城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文章首先通过南昌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影响开展分析,指出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轨道交通分担率不高,无法与南昌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达到契合;二是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与南昌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仍然处于被动耦合的状态;三是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TOD模式不成熟,难以支撑城市空间结构;四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时序不匹配。然后借鉴杭州、武汉及长沙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经验,提出以下针对南昌市的具体优化对策:一是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站点敷设,达到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二是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三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并优化调整开发方案,构建土地利用TOD引导城市空间轴向发展;四是提前统筹城市发展及轨道线网规划,达到有机和谐生长。这些优化调整对策使南昌市城市空间结构从蔓延圈层式发展逐渐转化为轴向发展,进而形成有序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最终使得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两者之间达到和谐有机发展的目的。

徐莎莎[4](2021)在《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文中提出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址的变迁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件大事。本文以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迁址的县城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理清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总共有401个县级政区迁址县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皆有之。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区数值分布较均。迁址次数方面,全国各地区都是以一次迁址为主,迁址次数与迁址个数呈反比,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迁址次数所占的比例有着细微的差别;时间分布上,县城迁址集中在建国初期,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其次,分析总结出影响县城迁址的因素。通过分析,本文概括了县城迁址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势、水源、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行政区划调整、交通、经济发展、水利工程修建、匪患、开展行政工作等人为因素。再次,以江华瑶族自治县城、长江三峡库区移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迁址为例,作为个案分析,具体阐述不同因素影响下县城迁址的具体情况,以小窥大,从个性中寻找共性,归纳概括县城迁址的一般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最后,通过前文的阐述,分析得出县城迁址总体上是一个以官方为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官方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民众的参与度较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县城迁址会引发民众不满,从而导致县城迁址作罢。县城迁址整体上以积极影响为主,迁址后促进了县境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状况,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旧县城的历史文物等等。但是县城迁址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比如致使迁出地经济衰退、地名混乱等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政府在决定县城迁址时,应该实地调查新址的各种情况,决策时谨慎为之,做好科学规划,科学建城,避免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对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毛玉乐[5](2020)在《我国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9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化。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出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挥了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积极作用,并为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行为进行正当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纵观我国环评许可近年来的司法实践,每年涉及建设项目环评许可的行政诉讼仍层出不穷。环评许可是环保行政部门依职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法院应该如何确立有效的审查机制去规制行政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2008年至2018年间的108起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案件,从案由、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及其诉求、举证责任、判决结果及法律依据等角度对我国环评许可行政诉讼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其次,作者通过研读相关立法规定以及文献着述,基于对建设项目环评行政诉讼案例的检索和分析,总结出目前环评许可行政诉讼中仍存在司法监督不完善、行政裁量权被滥用、对科学技术标准审理困难、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公民诉求无法得到有力支持等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的建议。一是法院应加强对建设项目环评许可的审查力度,具体包括:通过严格执行风险预防原则规范行政裁量权;通过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对法官进行专门知识培训等方法加强对环评许可技术标准的审查;通过严格环评许可程序的审查加强司法监督。二是进一步完善环评许可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同时法院也要加强对环评许可公众参与程序的司法监督。

朱厢炜[6](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李海燕[7](2020)在《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城市规划急需探索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创新和变革,即如何实现规划与市场的最佳分工;同时,精细化管控以及灵活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共识。因此,适应产业用地发展、区别于其他类型用地的控规控制指标优化研究,是当下规划精细化管控的必然趋势。就园区产业用地而言,其作为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建设空间,不同于一般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项目投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园区建设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但是传统控规的控制指标是一个常规通用的内容体系,服务于各类建设用地,整体上重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这样普适的控制内容,对产业用地的控制稍显不足,对产业园区转型缺少持续的管控和引导。本文着眼于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研究,结合对产业发展及用地特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产业用地控规指标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的适应性优化策略,以期提高控规对产业项目以及市场发展的适应能力。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引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适应性规划和弹性规划的理论以及应用的评述,并总结两种规划方法的异同点,第二个方面是对已有产业用地控规适应性探索研究进行归纳评述;第三章是将现行产业用地控规的内容与产业用地发展诉求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控规的规划控制要求与项目实践存在的不适应矛盾,并结合对英国简化规划区、美国区划制度改革的政策制度经验的分析研究,为产业用地控规适应性研究提出优化方向;第四章节是对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的实证分析,结合访谈资料,从园区发展阶段性问题以及控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研究湖南省产业用地控规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影响机制的分析,对产业用地控制指标的内容以及控制方式进行思辨,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目标,指出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优化思路;在第六章节中,提出控规指标分层控制的优化策略,以底线思维应对产业用地发展的不确定性,弱化地块控制,强调控制单元控制,为产业企业自组织特性的发挥以及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留有余地;第七章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产业用地未来发展。

石秋芳[8](2020)在《基于货运数据的城市群发展程度评估及空间范围界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合理评估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和科学划分城市群边界,能够发现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引导城市群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群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统一的发展程度评估和范围界定标准,特别是缺少从城市群发展本质特征出发,并以城市间交互数据为基础对全国范围内的城市群进行发展程度评估和范围界定的研究。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运用实际交互数据从多角度对城市群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了划分城市群边界的新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比分析我国航空、铁路、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数据,选取了全国公路货运数据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货运不仅是货物运输的主体,且其城际间中、短距离运输为主的分布特征与城市群内城市紧邻分布的空间特征极为相似。另外,货运交互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群内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间交互强度,适合对城市群发展程度评估和边界划分的研究。其次,在选取大部分学者评估城市群发展程度时采用的整体发展水平指标的同时,提出了城市群内部发展均衡性和内部交互相对强度两个新的评估指标,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内部发展均衡性和内部交互相对强度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全面评估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接着采用CRITIC法对这三项指标赋权并得到我国各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评估值。进一步地,为更加清晰地了解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和共同特征,采用层次凝聚聚类法将我国14个城市群的发展程度划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3个等级,并对各等级中典型城市群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城市群未来科学合理发展提出了参考建议。最后,针对现有城市群在空间边界划分方面存在过于依赖行政区划的问题,提出了从城市群核心城市出发,以城市间交互强度为基础划分城市群边界的方法。首先从经济、人口、交通等6个准则层出发,对我国所有地级市进行了综合发展程度的评估,结合城市群“两小时通勤圈”的基本空间范围,得到了我国14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腹地城市。接着,本文提出了城市交互强度模型和城市群总人口、城市数量、最低交互量等基本要求,并结合两者对城市群边界范围进行划分。最后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给出城市群边界划分的具体计算过程,最终得到了符合我国城市群划分标准的12个城市群及其空间范围。图25幅,表14个,参考文献112篇。

李鑫[9](2020)在《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物流园区呈现从物流服务载体转变为产业组织中心的趋势,各类资源要素不断聚集。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我国首部国家级“物流枢纽”专项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规划提出以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和建设构建全国物流枢纽网络,赋予了国家物流枢纽深刻的发展内涵,以期引领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物流枢纽规划的落地实施还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确定其在承载城市中的具体位置。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物流枢纽选址分析方法体系,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确保国家物流枢纽能按既定发展路径发挥最大效能,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本文在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阐述了国家物流枢纽的提出背景、基本类型和宏观布局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的基本内涵,总结梳理了国家物流枢纽的主要特征,提出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的总体思路。(2)提出了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国家物流枢纽选址供给分析,基于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内涵,从基础运营支撑、干支配业务衔接、国际物流服务、产业协同联动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7项具体指标的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国家物流枢纽选址评价模型。为使选址适应于未来物流需求的发展变化进行了需求分析与预测,提出了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借助断裂点轨迹模型分析国家物流枢纽的服务范围,提出灰色预测模型与支持向量回归相结合的货运量预测方法,结合货源区域需求分担率计算得到需求点需求量。(3)提出设施集约度指标衡量国家物流枢纽与联动设施的空间集约水平,以供给分析、需求分析结果为模型输入,构建了具有类型差别化、决策一体化特点的国家物流枢纽多目标选址模型。基于NSGA-II,设计了多目标模型Pareto最优解的求解算法,提出基于目标达成率指标的Pareto最优解对比分析方法。(4)以长沙市为例,运用本文提出方法进行了国家物流枢纽选址实证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图24幅,表33个,参考文献81篇。

王坤[10](2019)在《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是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复合空间载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类博览建筑,它是功能复合型科技类展示服务建筑。在理论研究匮乏和实际项目可借鉴案例较少的情况下,展示服务中心大规模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自发性。笔者曾有幸受湖南省科技厅自创区协调推进处邀请,参与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项目前期筹建工作,并起草完成了长株潭自创区展示服务中心项目建议书工作,且目前长株潭自创区展示服务中心正在待建阶段,同时学术界对此类建筑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一般性、普遍性的设计要点,结合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征分析得出其展示服务中心设计具体性、特殊性的策略、方法及概念设计的结论。本研究回归建筑设计本体,结合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科技类博览建筑和功能复合化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典型案例剖析,用图解分析、比较分析和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对调研结果总结归纳,对展示服务中心的项目定位、功能设置、总体布局、建筑形态和面积规模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到国内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要点的普适性结论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要点的特殊性结论,最终通过概念方案完善论文整体框架并对论文结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本研究一方面是对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这类建筑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对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沙市产业空间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城市产业空间保障研究实践
    2.1 产业空间保障的理论研究
    2.2 产业空间保障的工作实践
        2.2.1 划线保障
        2.2.2 分类保障
3 长沙市产业空间保障规模确定
    3.1 国家关于产业用地占比的标准
    3.2 国内外重点城市产业用地情况
    3.3 长沙市产业用地保障预测
        3.3.1 按制造业增加值预测
        3.3.2 按国内外城市指标预测
        3.3.3 综合规模确定
4 长沙市产业空间保障范围划定
    4.1 产业空间划定思路
    4.2 先进制造业空间规模确定
    4.3 先进制造业空间锁定管理
5 结论

(2)浅论新时期控规“一张图”动态更新体系构建——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控规动态更新认知
    2.1 概念及目的
    2.2 控规动态更新必要性
        2.2.1 规划编制成果动态协调的需要
        2.2.2 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2.2.3 规划成果与实施互动的需要
        2.2.4 支撑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需要
3 方法探索:新时期控规动态更新体系构建
    3.1 新时期挑战
        3.1.1 成果繁,有待加强“一张图”信息协同
        3.1.2 更新频,有待搭建统一的信息系统
        3.1.3 监管难,有待实现控规全周期管理
    3.2 控规更新体系构建
        3.2.1 组建人才队伍
        3.2.2 健全标准体系
        3.2.3 建设控规“一张图”
        3.2.4 搭建信息系统
        3.2.5 完善机制保障
4 行动实践:长沙市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控规“一张图”更新
    4.1 控规演变与发展
        4.1.1 发展历程
        4.1.2 主要成效
        4.1.3 存在问题
    4.2 控规更新类型划分
        4.2.1 控规片区更新
        4.2.2 控规局部更新
    4.3 控规“一张图”建设
    4.4 控规“一张图”动态更新
        4.4.1 源头可溯:基于“过程可循”的版本管理
        4.4.2 过程可控:基于“风险可控”的流程设计
        4.4.3 结果可查:基于“项目树”的成果管理
    4.5 基础支撑体系构建
        4.5.1 标准与制度建设
        4.5.2 系统建设与应用
5 结语

(3)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轨道交通
        2.1.2 城市空间
        2.1.3 廊道效应
        2.1.4 可达性
    2.2 理论基础
        2.2.1 TOD理论
        2.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3 多中心理论
3 南昌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
    3.1 轨道交通促进南昌市发展轴的形成
    3.2 轨道交通重塑南昌市城市空间体系
    3.3 轨道交通改善南昌市城市交通空间结构
    3.4 轨道交通提升站点周边地区土地使用效率
    3.5 轨道交通引发人口“聚集效应”完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
    3.6 轨道交通支撑南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4 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现状与问题
    4.1 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现状
        4.1.1 南昌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逐步呈现网状结构
        4.1.2 南昌市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加剧轨道交通建设需求
    4.2 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
        4.2.1 轨道交通分担率不高,无法完全契合南昌市城市空间结构
        4.2.2 轨道交通与南昌市城市空间发展仍处于被动耦合阶段
        4.2.3 轨道交通为主导的TOD模式不成熟,难以支撑城市空间结构
        4.2.4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时序不匹配
5 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5.1 杭州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经验
    5.2 武汉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经验
    5.3 长沙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经验
    5.4 对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启示
6 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
    6.1 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站点敷设,达到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
    6.2 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
    6.3 集约土地利用调整开发策略,构建TOD引导城市轴向发展
    6.4 提前统筹城市发展及轨道线网规划,达到有机和谐生长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二)计量分析法
        (三)图表分析法
    四、研究现状
        (一)历史时期政区研究
        (二)现代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第一章 县城迁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县城和县级政区
        二、县城迁址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第二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时空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情况
        一、东北地区
        二、华北地区
        三、华东地区
        四、华中地区
        五、华南地区
        六、西南地区
        七、西北地区
    第二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空间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时间分析
第三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地形地势
        二、水源
        三、地理位置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人为因素
        一、行政区划调整
        二、交通
        三、经济
        四、水电站、水库、河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
        五、匪患、战略等政治军事因素
        六、政府开展工作
        七、其他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的迁址——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第二节 三峡库区县城迁址
    第三节 综合因素带来的县城变迁——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迁址为例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县城迁址的特点
        一、县城迁址是一个协调矛盾的过程
        二、县城迁址缓冲时间越来越长
        三、县城迁址是官方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
    第二节 县城迁址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对“移民”和“土着民”融合问题的影响
        四、对地名的影响
    第三节 县城迁址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决策时,应慎之又慎
        二、协调新城与旧城的发展关系
        三、注重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我国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2 我国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实证分析
    2.1 案件的主要案由及地域分布情况
    2.2 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2.3 环评许可行政诉讼的原告
        2.3.1 原告概述
        2.3.2 原告的主体资格认定
    2.4 原告的诉讼请求
        2.4.1 作为环评许可行政相对人的原告诉求
        2.4.2 作为环评许可的利害关系人的原告诉求
    2.5 环评许可行政诉讼的审理模式及范围
    2.6 举证责任的分配
    2.7 判决结果及法律依据
3 我国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3.1 风险预防视角下的环评许可诉讼的审理困境
        3.1.1 环评许可中对风险预测的行政裁量余地大
        3.1.2 对环评技术专业性行政行为的审理困境
        3.1.3 环评许可多为合法性审查,合理性审查面临困境
    3.2 原告主张难以得到支持,胜诉率低
    3.3 法院对公众参与的保障仍不足
4 完善我国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
    4.1 法院应强化对环评许可的审查强度
        4.1.1 通过风险预防原则规范环评许可裁量权的行使
        4.1.2 对科学技术标准加强审查,并完善专家评审制度
        4.1.3 严格环评许可程序的司法审查
    4.2 放宽环评许可公众参与标准,加强法院监督力度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 2008-2018 年判决书案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7)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灵活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将成为规划共识
        1.1.2 转型升级背景下产业园区控规发展新需求
        1.1.3 产业用地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特殊性
        1.1.4 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产业园区
        1.3.2 产业用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综述
    2.1 适应性研究理论基础
        2.1.1 适应性规划
        (1)适应性规划的内涵
        (2)适应性规划应用研究
        2.1.2 弹性规划
        (1)弹性规划的概念与辨析
        (2)弹性规划应用研究
        2.1.3 适应性规划与弹性规划的异同点
    2.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研究综述
        2.2.1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控制方式适应性探索
        2.2.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控制内容适应性探索
        2.2.3 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评述
第三章 现行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
    3.1 产业用地控规现状
        3.1.1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基本内容
        3.1.2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指标体系
        3.1.3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控制方式
    3.2 现状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3.2.1 控制方式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控制方式的规定性和引导性认识不充分
        (2)对产业用地的控制方法和深度把握不足
        (3)产业用地地块划分的刚性控制缺乏弹性
        3.2.2 指标内容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指标内容对产业引导缺乏针对性
        (2)控制体系的指标赋值缺乏科学性
    3.3 国外开发控制经验对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研究的启示
        3.3.1 许可式规划制度下的英国简化规划区
        (1)简化规划区的制度目标
        (2)简化规划区的政策内容
        3.3.2 通则式规划制度下的美国区划制度改革
        (1)区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区划制度改革的本质
        3.3.3 制度经验对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的启示
        (1)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要符合产业项目的特性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湖南省产业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管理现状
    4.1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概况
        4.1.1 园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区域贡献度较高。
        4.1.2 园区分布整体均衡,长株潭地区分布集中。
        4.1.3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主导产业雷同。
        4.1.4 园区管控及建设面积超标,土地供应紧张。
        4.1.5 园区建设以工业用地扩张为主,接近七成。
        4.1.6 半数工业用地产出较低,产业粗放式发展。
    4.2 产业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现状诉求
        4.2.1 园区控规成果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缺乏衔接
        4.2.2 控规编制过程中缺乏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指导
        4.2.3 趋于范式的指标控制方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
        4.2.4 产业地块规定性控制的指标内容缺乏灵活性
        4.2.5 控制指标体系赋值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和指导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机制分析
    5.1 产业发展及用地特性
        5.1.1 产业具有空间集聚性
        5.1.2 产业用地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5.1.3 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要求
    5.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的适应性思辨
        5.2.1 产业用地规定性与引导性指标再认识
        5.2.2 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内容再认识
    5.3 提高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优化思路
第六章 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策略
    6.1 产业用地指标内容的构建
        6.1.1 构建垂直分层的控制模式
        6.1.2 产业用地控制指标的选取
        (1)土地使用控制
        (2)开发强度控制
        (3)配套设施控制
        (4)行为活动控制
        6.1.3 分层控制的产业用地控规指标内容的构建
    6.2 产业用地指标内容的弹性控制方式
        6.2.1 用地边界的弹性划分
        (1)考虑园区现状建设的特定用地单元划分
        (2)体现产业用地适应性的规划地块划分
        6.2.2 不同层级道路的弹性控制
        6.2.3 近远期协调的分阶段指标弹性控制
        (1)转型升级产业用地
        (2)近期建设产业用地
        (3)中期发展产业用地
        (4)远期发展产业用地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论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湖南省产业园区发展历程一览表
    附录2 :湖南省国家级产业园统计一览表
    附录3 :湖南省省级产业园统计一览表
    附录4 :湖南省12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名录
    附录5 :湖南省产业园区管控面积与核准面积系数一览表
    附录6 :湖南省产业园区实际已建设面积与批准面积统计表
    附录7 :湖南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划管理调研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货运数据的城市群发展程度评估及空间范围界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群的定义
        1.2.2 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评估方法
        1.2.3 城市群边界划分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群现状及研究基础数据
    2.1 我国城市群现状
    2.2 基础数据
        2.2.1 全国货车运次数据
        2.2.2 货车运次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对比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评估指标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估指标构建要求
    3.3 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
        3.3.1 具体指标选取
        3.3.2 结果分析
    3.4 城市群内部发展均衡性
        3.4.1 具体指标选取
        3.4.2 均衡性计算方法
        3.4.3 结果分析
    3.5 城市群内部交互相对强度
        3.5.1 具体指标选取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评估
    4.1 权重计算方法
        4.1.1 熵值法
        4.1.2 均方差法
        4.1.3 CRITIC法
    4.2 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评估结果
    4.3 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划分
        4.3.1 聚类方法选择
        4.3.2 基于层次凝聚聚类的城市群综合发展程度阶段划分
    4.4 不同阶段城市群未来发展建议
        4.4.1 高级发展阶段城市群
        4.4.2 中级发展阶段城市群
        4.4.3 初级发展阶段城市群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群边界划分方法
    5.1 城市群空间范围基本识别标准
        5.1.1 城市群界定标准研究
        5.1.2 城市群界定基本要求
    5.2 城市群初始边界确定
        5.2.1 初始核心城市确定
        5.2.2 城市群初始边界
    5.3 城市相对交互强度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计算与边界划分结果
    6.1 案例计算
        6.1.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6.1.2 长江中游城市群
        6.1.3 重叠城市界定与边界划分结果
    6.2 城市群边界划分结果
    6.3 城市群未来发展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文献检索情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思路
2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概述
    2.1 国家物流枢纽的基本概念
        2.1.1 国家物流枢纽规划的提出
        2.1.2 国家物流枢纽的六种类型
        2.1.3 国家物流枢纽的宏观布局
        2.1.4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的内涵
    2.2 .国家物流枢纽的主要特征
        2.2.1 既有物流设施是国家物流枢纽的主要依托
        2.2.2 国家物流枢纽是全国物流枢纽网络的核心组成
        2.2.3 国家物流枢纽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
        2.2.4 对接全球供应链体系是国家物流枢纽的责任担当
    2.3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的特点
        2.3.1 遵循国家规划的顶层设计
        2.3.2 充分考虑国家物流枢纽的复合性内涵
        2.3.3 着力降低枢纽集散分拨网络运输物流成本
        2.3.4 统筹实施位置与类型一体化决策
    2.4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的总体思路
3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供给分析
    3.1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供给分析思路
        3.1.1 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目的
        3.1.2 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步骤
    3.2 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
        3.2.3 评价指标说明
    3.3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备选点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1 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比较及适用性分析
        3.3.2 基于改进德尔菲法的主观权重确定方法
        3.3.3 基于离差最大方法的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3.3.4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指标权重
    3.4 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
        3.4.1 常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比较及适用性分析
        3.4.2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
4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分析
    4.1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4.2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分析的思路设计
        4.2.1 经济影响范围测度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4.2.2 货运量预测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4.2.3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分析步骤
    4.3 国家物流枢纽服务范围分析
        4.3.1 断裂点理论及其拓展
        4.3.2 城市物流供给能力和需求水平综合评价
    4.4 国家物流枢纽服务范围内城市货运量预测
        4.4.1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货运量影响因素预测
        4.4.2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城市货运量预测
    4.5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点货运量分析
        4.5.1 货源区域货运量分担率计算
        4.5.2 选址需求点货运需求量确定
5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模型构建与求解方法设计
    5.1 问题描述
    5.2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数学模型构建
        5.2.1 参数定义
        5.2.2 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
    5.3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5.3.1 Pareto最优解的有关概念
        5.3.2 基于NSGA-II的求解算法设计
        5.3.3 Pareto最优解的评价分析
6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案例分析
    6.1 长沙国家物流枢纽发展基础
        6.1.1 国家级规划赋予总体定位
        6.1.2 城市综合实力支撑发展枢纽经济
        6.1.3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凸显特色
    6.2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选址供给分析
        6.2.1 长沙市物流节点基本现状
        6.2.2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备选点评价
    6.3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分析
        6.3.1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服务范围分析
        6.3.2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服务城市总体货运量预测
        6.3.3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点分析
    6.4 长沙国家物流枢纽选址模型构建与求解
        6.4.1 参数取值分析
        6.4.2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6.4.3 选址方案评价
    6.5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选址建设的政策建议
        6.5.1 科学进行国家物流枢纽选址
        6.5.2 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产业融合
        6.5.3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融入全国枢纽网络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物流枢纽选址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打分问卷
附录B 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需求点情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展示服务中心的建设热潮
        1.1.2 展示服务中心建设面临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长株潭自创区
        1.3.2 科技类博览建筑
        1.3.3 功能复合化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研究综述
        1.4.2 “科技类博览建筑”的研究综述
        1.4.3 “功能复合化”的研究综述
        1.4.4 研究现状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长株潭自创区发展研究
        2.1.1 产业基础与形势
        2.1.2 产业发展趋势
    2.2 科技类博览建筑解析
        2.2.1 发展历程
        2.2.2 设计要点
    2.3 功能复合化相关理论
        2.3.1 主导功能+辅助功能
        2.3.2 无主导功能结合型
        2.3.3 单一空间多功能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展示服务中心及科技类博览建筑调研
    3.1 调研对象界定与选取
        3.1.1 调研对象界定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2 调研时间与方法
        3.2.1 调研时间
        3.2.2 调研方法
    3.3 调研对象
        3.3.1 国内科技类博览建筑
        3.3.2 国内自创区展示服务中心
        3.3.3 长株潭地区科技型企业展馆
    3.4 调研结论
        3.4.1 建筑概况
        3.4.2 区位及选址
        3.4.3 建筑总体布局
        3.4.4 建筑外部形态
        3.4.5 内部空间组织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要点
    4.1 项目定位
    4.2 功能设置
        4.2.1 展示功能
        4.2.2 服务功能
        4.2.3 交易功能
        4.2.4 转化功能
    4.3 项目选址
    4.4 建筑总体布局
        4.4.1 布局形式
        4.4.2 布局形式比较
        4.4.3 布局比较结论
    4.5 建筑形态
        4.5.1 建筑材质
        4.5.2 文化符号
        4.5.3 色彩构成
        4.5.4 结构形式
        4.5.5 建筑肌理
    4.6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
        4.6.1 国内案例可持续建筑技术分析
        4.6.2 国外案例可持续建筑技术分析
    4.7 技术经济指标
        4.7.1 建筑面积
        4.7.2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和停车位
        4.7.3 建设资金规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策略及方法
    5.1 项目定位
    5.2 功能设置
        5.2.1 展示功能空间
        5.2.2 服务功能空间
        5.2.3 交易功能空间
        5.2.4 转化功能空间
        5.2.5 设备及其他功能空间
    5.3 项目选址
    5.4 建筑总体布局
        5.4.1 外部空间布局
        5.4.2 内部空间形式
    5.5 建筑形态
        5.5.1 建筑材质
        5.5.2 文化符号
        5.5.3 色彩构成
        5.5.4 结构形式
    5.6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
        5.6.1 建造方式
        5.6.2 建筑技术
    5.7 技术经济指标
        5.7.1 建筑面积
        5.7.2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和停车位
        5.7.3 建设资金估算
    5.8 概念方案
        5.8.1 前期分析
        5.8.2 设计阐述
        5.8.3 效果展示
        5.8.4 概念方案小结
    5.9 本章小结
结语
    1、研究成果综述
    2、创新性
    3、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概况
附录 B 网络调查问卷
附录 C 网络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附录 D 调研建筑汇总表
致谢

四、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沙市产业空间保障研究[A]. 孙敏,左苏华,舒倩.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 2021
  • [2]浅论新时期控规“一张图”动态更新体系构建——以长沙市为例[A]. 何锡顺,胡兵,陈伟.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详细规划), 2021
  • [3]南昌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李松.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D]. 徐莎莎. 西南大学, 2021(01)
  • [5]我国建设项目环评许可行政诉讼研究[D]. 毛玉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D]. 李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基于货运数据的城市群发展程度评估及空间范围界定研究[D]. 石秋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国家物流枢纽选址研究[D]. 李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服务中心设计研究[D]. 王坤.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