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线程在VB.NET下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石瑾挺[1](2019)在《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跨平台HMI架构研究》文中指出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能够将控制现场的数据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工作人员,在工控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HMI基于单一操作系统进行开发,导致软件的平台复用性低下。并且,由于HMI系统在实现跨平台过程中,会增加软件复杂度,进而影响了软件的实时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完善的跨平台解决方案,在实现跨平台的基础上,确保HMI系统的实时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HMI跨平台架构,主要工作如下所述:1)为了解决现有HMI与操作系统之间的高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跨平台架构,并对HMI的业务逻辑进行抽象,将系统调用从这些业务逻辑中抽离。2)建立消息调度中间件运行时模型,并针对由于跨平台所可能导致的消息传递的实时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时间片的消息优先级处理模型,以及消息分流调度算法与负载预测控制机制。3)为保证中间件的可靠性,使用UPPAAL模型检测工具对中间件整体运行时模型进行建模及形式化验证,并在自主研发的组态平台下实现了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跨平台HMI软件架构,最后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软件架构可在实现跨平台的基础上保证良好的实时性。
朱辉[2](2019)在《MATLAB远程实验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高等实验教育要求日益提升。传统的定时、定点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综合目前国内外对远程实验系统的研究历程来看。传统的实验系统的发展,从单一的单片机为主体的实验系统时代,再到以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时期。虽然实验系统不断升级改进,但是大多数的实验系统功能单一、数据信息处理不够完善,而且实验系统更新升级困难,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针对上述实验系统的缺陷,基于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型,根据实验系统需求分析确定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根据高校实验信息管理和用户类型的不同,该系统用户划分为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按照模块划分为登录校验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MATLAB实验功能模块、实验报告生成模块、相似度检测模块、数据信息管理模块。首先,多功能MATLAB的远程实验系统是实验系统的核心,本文基于ActiveX的MATLAB自动化服务器技术,解决MATLAB和.NET平台混合编程数据交互问题,通过对MATLAB文本程序进行识别,判定程序类型,该实验系统可以进行常规的MATLAB实验训练。接着,利用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后台编辑能力,结合PageOffice使实验系统具有实验报告自动完成功能。该实验系统支持在线可视化编辑数学公式、图片和表格插入等内容,通过VBA宏语言对实验报告文字段落模板格式进行统一,利用Pageoffice编辑接口对用户输入的文本进行获取、编辑和存储。其次,为提高学生实验质量、规范学生行为,该实验系统对学生实验报告提供反抄袭检测。利用盘古分词词库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中文分词处理,结合搜狗词库对实验报告文本内容进行特征向量提取和特征值计算,通过中文文本相似度计算算法计算用于比对的实验报告的相似度。最后对整个实验系统的各模块的质量进行软件测试。最后通过SQL数据库和LINQ语言完成用户数据库管理模块的构建。MATLAB是一款集数学计算、图象处理等多个应用领域于一体且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因此开发一款集MATLAB实验、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报告相似度检测于一体的MATLAB远程教育实验系统可以提高学校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减少教师工作量,目前该实验系统满足开设MATLAB课程的高校基本实验需求、提高了在校师生的实验工作效率。
刘成[3](2019)在《协同办公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国家电网公司协同办公系统作为“SG186”工程中办公自动化承载应用系统,应用范围覆盖省电力公司、地市供电公司、县级供电公司等三级单位,功能模块涵盖公文管理、督察督办、会议管理、值班管理、信访管理、信息工作、任务协作、综合事务等八大重点业务模块,全面支撑了公司的日常办公。为加强省电力公司对各下属单位、各下属单位对本单位协同办公系统实用化应用的有效监管,持续提升全省信息实用化水准,构建绿色生态、科学精益、及时高效的新型办公模式,建设一套协同办公管控系统辅助支持各单位应用协同办公系统势在必行。本文从协同办公管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情况,首先阐述了系统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国家电网公司协同办公管控系统进行需求收集分析并据此得出系统设计,最后给出了系统实现、软件测试。本文所做工作概述如下:1、背景技术介绍,本文首先给出了协同办公管控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调研国内外协同办公发展及当前现状,最后得出本系统的研究方向。2、系统需求分析,首先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业务需求,基于业务数据环境、协同办公应用环境给出了系统核心应用需求,包括短信催办、超时管理、催办管理、综合统计查询、指标管理等系统功能,并给出了系统辅助应用需求;其次介绍了非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统开发运行环境、系统功能框架等。3、系统设计介绍,结合需求分析,对国家电网公司协同办公管控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根据各单位业务实际需求,进行了前端功能模块的设计,同时,给出了后台抓取模块的C/S架构和前端展示模块的B/S的用例图描述以及系统类图描述,并详细介绍了数据库设计方案。4、系统实现介绍,首先介绍了编程环境的选择理由,接着是后台抓取数据的实现过程的描述和前台查询界面的展示,并介绍了自动短信发送的原理及配置方式。文中还摘抄了部分关键代码和SQL查询语句。5、软件测试介绍,国家电网公司协同办公管控系统测试结合功能模块设计的详细结果,着重给出了几项关键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从测试结果来看,本文研究设计的系统能够从功能性、非功能性及性能指标上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的需求,并取得良好效果。
占水娥[4](2018)在《Windows远程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伴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远程控制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同时慢慢得到了企业的重视。远程控制技术也就是用户通过网络的连接,跨距离的操作计算机的过程,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的远程控制、管理和维护。基于.NET下的SOCKET编程技术结合C/S远程监控技术,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并在不同地点随时控制和管理目标地点的计算机,便于用户通过网络对主机进行及时与快速的访问。本系统采用C#语言在Windows系统下的软件开发与软件实现。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将计算机相关技术与远程控制理论相结合,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与控制。本远程控制系统包含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分为文件浏览模块、屏幕控制模块和命令发送模块这三大模块。各模块通过一定的协议进行数据的交互,主要是TCP/IP协议,其中文件的传输使用FTP协议来提高文件的共享,保证数据的高效与安全。文件浏览模块可以实现客户端对服务器端的文件操控,屏幕控制模块可以实现客户端对服务器端的屏幕控制如鼠标抓取与键盘模拟等,命令发送模块的功能是完成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端之间的命令发送和文件传输。本系统同时设计了易操作交互性强的用户界面,有利于用户的操作。本系统的设计、优化与测试都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遵循软件工程的思想。
李艳华[5](2016)在《以数据为中心的多核处理器软硬件协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的超大规模计算系统设计面临着两个很重要的挑战:能效性和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负载。片上多核处理器作为构成未来超大规模计算系统的基础之一,其设计和应用也需要向“低功耗高能效”和“以数据为中心“的需求转变。本文采用”以数据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从片上多核处理器设计和应用的多个层面出发,使用软硬件协同优化设计的方法,以应用驱动设计,来提高片上多核处理器的能效性、并行扩展性和对不同应用的适应性。具体而言,在处理器内核层面,针对目标应用从计算和数据两个方面进行定制化设计和软硬件协同优化;在片上多核处理器多核互连层面,实现了硬件支持的片上消息传递机制;在片上多核处理器并行编程模式层面,针对不规则应用提出一种“计算趋近数据”的计算模式,提高了不规则应用在片上多核处理器上的计算性能和并行扩展性,并降低了功耗;最后,在多线程调度层面,提出了“以数据为中心”的推测多线程调度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针对Stencil计算,采用将常规的软硬件优化手段跟基于目标应用定制设计相结合的思路,从一个简单可定制核开始,构建了一个低功耗高能效的处理内核。设计中使用了一系列软硬件结合的优化方法,提高了计算并行性和数据传输效率,减少了数据传输。2.针对片上多核处理器的片上消息传输机制设计了专门的消息引擎负责片上消息传递,并完成了消息引擎RTL级的实现。本文从减少数据无效复制、提高大消息传输效率、降低复杂通信开销三个方面对片上多核处理器的片上消息传输机制进行了优化。3.针对不规则应用在片上多核处理器上的执行瓶颈和挑战,提出In Place计算模式,实现计算向数据的趋近。通过减少数据在片上的移动,提高了处理器的执行效率;通过“划分”和“代理”机制避免了对不规则数据的竞争访问;通过构建“核间流水”提高了并行度和对带宽的利用。对于典型不规则应用在片上多核处理器上的执行,In Place模式提高了性能和并行扩展性,并降低了功耗。4.针对片上多核处理器单线程性能弱的问题,在片上多核处理器上实现了“兼容性”的推测多线程机制,能够利用片上空闲资源提升单线程能力。针对线程数据在片上多核处理器片上的不均匀分布,提出了“以数据为中心”的推测多线程调度机制,有效地提升了推测多线程机制在片上多核处理器上的执行效能。
李烨[6](2016)在《基于.Net的水泥粉磨系统的能源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泥行业作为我国重工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与其他重工业有着部分的相同之处,如:高能耗,人员集约等特征。在水泥制备工艺不断演进的同时,为响应中央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方针,水泥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首当其冲的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纵观目前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对能源节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却几乎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有效的能源监管节约手段。如能充分利用水泥生产线现有的硬件设施及资源,开发出一套能源采集与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使水泥企业实现更好的成本控制,更可以使传统水泥工业实现节能降耗及绿色生产。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一套针对水泥粉磨站的能源采集与管理系统。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分析了我国水泥制备的能源消耗情况以及国内外能源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水泥粉磨的工艺流程,细致了解了现场的硬件构成和现有资源。为了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深入学习了多线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硬件接口通信技术在数据采集与分析中的应用。并且,设计了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设计了包括基于多线程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其中,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包括多线程电表数据采集和DCS过程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实时监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最后基于Visual Studio 2012开发环境和SQL Server 2008,利用C#语言,编程实现了针对水泥粉磨生产流程的实时数据采集、实时数据监控以及历史数据分析。
古恒[7](2016)在《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烟草制丝生产线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车间的工艺质检部门、生产部门、设备维修部门之间缺乏数据的实时共享,甚至还用人工抄录这种低效原始的方法传递信息和汇总信息造成得到的数据往往都有滞后性,无法快速发现问题。人工收集到的数据不易检索,如果用户想查阅过去某一天制丝线所生产了哪些牌号的烟叶(丝),或者过去某一天某一指定牌号的烟叶(丝)的生产数据,不但相当困难,而且检索速度也非常慢,这样就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本文通过深入分析OPC(Object Linking an Embedding(OLE)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在异构设备间的信息交换,设计了一种以近红外水分仪、皮带电子称为烟叶(丝)水分、温度、瞬时流量三个重要数据的采集设备,通过OPC接口建立异构设备之间通信,搭建OPC服务器和OPC客户端完成数据的采集。通过深入分析.NET平台下ASP.NET技术,ADO.NET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以ASP.NET对网页编程,通过ADO.NET建立网页与数据库之间的通信,最终搭建出一个能够解决上述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深入的分析了OPC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机制,揭示了它能够打通异构设备通信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近红外水分仪、皮带电子称为采集设备通过OPC接口与PLC通信,再导入OPC服务器,OPC客户端把在OPC服务器上读取的数据写入数据库,完成数据的采集功能;(2)研究了在.NET平台上采用ASP.NET对网页编程的方法,同时研究了采用ADO.NET作为桥梁建立网页与数据库通信的方法,最后设计了一种凡是连接了工厂内部局域网的计算机,均能够利用浏览器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完成数据的共享功能;(3)通过对所采集的水分、温度、瞬时流量的数据规律研究,发现其服从于正态分布模型,从而以制丝工艺段为例说明了利用区间概率,正态累积分布函数来计算烟叶(丝)合格率的算法;(4)实现了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采用OPC技术的服务器/客户端结构打通硬件、软件之间的通信,实现数据采集;通过ADO.NET技术实现把采集的数据存入实时数据库;通过ASP.NET技术对网页编程实现浏览器直接访问OPC服务器采集的实时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同时浏览器通过在ASP.NET平台上编程后的网页利用ADO.NET技术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实现历史数据的共享。之后采用区间概率,正态累积分布函数来计算烟叶(丝)合格率,实现数据分析功能。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通过六张关系数据库表来实现平台的用户登录、密码修改、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最后对平台的软件部分进行了测试,各项功能均符合预期。工程实践表明,通过OPC技术解决了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问题,工厂内烟草制丝生产线的烟叶(丝)的水分、温度及瞬时流量数据采集准确,内网中的计算机通过浏览器能够方便地共享制丝生产线上实时采集的数据;平台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数据分析,解决了信息孤岛和自动判定某批次烟叶(丝)合格的问题,同时平台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工厂需求。
朱飞虎[8](2015)在《基于多线程的自动贴标机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主要介绍了PCB自动贴标设备上位机控制系统的通讯部分的设计与实现。在该系统采用松下PLC作为下位机,工业PC作为上位机,二者间采用RS232串口通讯,设计了一种通讯模式,通过多线程技术,设计一个通讯子线程以实现主线程与子线程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了上位机软件与PLC的实时通讯。
买银龙[9](2015)在《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联网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研究范围逐步扩展至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设备也加入到了物联网中,利用智能终端进行信息采集已然成为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重要手段。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是一种新兴的电子智能产品,是实现移动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理想载体。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因为具有其他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点,可方便、快捷、高效的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特点,并迅速成为了移动式信息系统的主要终端采集设备,为实现水产品信息数据处理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1)研究应用多线程及.NET异步调用技术,优化PDA与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及数据分布式加载;2)研究基于TCP/IP协议下的心跳包与心跳机制;3)研究SQLCE与SQLServer数据库同步技术;4)搭建C/S与B/S混合架构,研发基于不同终端平台下的水产品生产追溯系统。在水产品生产追溯中,研究PDA实现水产品在供应链中环节的信息智能追溯;在实现各个模块的UI界面时,利用Microsoft VS设计出逻辑框架,重点解决“多对多”、“一对多”、“多对一”等水产品生产追溯过程中的复杂逻辑关系问题;通过对系统方案的设计实现,使得当食品安全出现隐患时,消费者可以通过水产品生产追溯系统快速追责,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论文设计实现了PDA端C/S架构和服务端B/S混合架构下的水产品生产追溯系统,并基于该架构追溯供应链环节的相关信息,从而验证了关键技术的应用情况实现了追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流畅性、延时性。对未来PDA在行业领域中的应用做了深入而有益的借鉴和探索。
张秀明[10](2014)在《基于LabVIEW的E2工业变频器产品检测并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集成电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功率器件价格的降低及生产工艺的提高,变频调速越来越被所广泛的使用。变频器的安全性能、稳定性能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变频器进行产品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针对E2工业变频器设计了产品出厂前的产品检测系统。用于在E2工业变频器的生产过程中,检测产品是否符合生产标准,从而保证出厂的每一个变频器是安全稳定的。该系统已用于E2工业变频器生产线,并且工作稳定,检测效果良好。本文首先给出E2工业变频器产品检测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测试要求,对变频器主控芯片的通信方式进行说明。其次为了缩短产品检测周期,提高产品检测质量,本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方式,并验证并行处理方式相对于串行处理方式的优越性。接着,本系统使用LabVIEW中的VDM模块采集并分析变频器数码管图像,以达到释放人眼检测数码显示的目的。最后从系统的总体方案、硬件电路和主控软件几个方面完整地给出E2工业变频器的产品检测系统。硬件电路方面,本文将整个产品检测系统分为短路测试、关键器件检测、下载程序、显示测试、按键测试、模拟量数字量输入输出测试、继电器测试、Fan输出、UART检测、CAN通信检测、温度检测、PWM信号检测等12个模块。针对不同的测试模块,设计出具体功能电路,并且保证各个模块间无互相影响。主控软件方面,建立整体状态机模式实现各个状态之间的逻辑跳转;根据E2变频器主控芯片通信格式建立检测系统与变频器之间的通信;根据各个测试步骤要求和数据采集卡的使用,编写信号采集、处理子程序;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利于测试人员使用和观测,给出对应故障代码,利于对整个测试系统的维护以及对故障的维修。
二、多线程在VB.NET下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线程在VB.NET下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跨平台HMI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HMI组态软件研究现状 |
1.2.2 跨平台及中间件的研究现状 |
1.2.3 中间件的调度模型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 |
2.1 图编程技术 |
2.2 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
2.2.1 代码自动生成实现方法 |
2.2.2 XML与XSLT代码生成技术 |
2.3 中间件技术 |
2.4 形式化验证 |
2.4.1 形式化验证方法 |
2.4.2 UPPAAL模型验证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HMI架构设计 |
3.1 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逻辑分离架构 |
3.2 HMI抽象逻辑层的设计 |
3.2.1 窗体机制 |
3.2.2 基于时间片的消息处理机制 |
3.2.3 内部消息模块 |
3.2.4 外部消息模块 |
3.3 中间件消息的建模与结构 |
3.3.1 消息传递描述 |
3.3.2 消息封装结构 |
3.4 适配层 |
3.4.1 适配层的工作流程 |
3.4.2 适配层的接口定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息调度中间件的运行时模型 |
4.1 消息调度中间件的内部结构 |
4.2 消息调度及控制机制 |
4.2.1 消息分流调度算法 |
4.2.2 负载预测控制机制 |
4.3 消息调度中间件运行时模型 |
4.3.1 有限状态自动机 |
4.3.2 中间件的运行时模型 |
4.4 模型的并行组合 |
4.4.1 并行组合 |
4.4.2 消息调度中间件的并行组合模型描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实现及模型验证 |
5.1 CASS组态软件的运作流程 |
5.2 HMI抽象逻辑层具体实现 |
5.3 消息调度中间件模型实现及验证 |
5.3.1 中间件的关键实现 |
5.3.2 UPPAAL建模过程 |
5.3.3 模型验证 |
5.4 工程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MATLAB远程实验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远程实验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电子实验报告生成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文本相似度检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说明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1 前端显示层设计 |
2.2.2 后台逻辑层设计 |
2.2.3 数据管理层设计 |
2.2.4 总体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主要技术 |
3.1 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架构选型 |
3.2 软件开发平台选型 |
3.3 MATLAB实验功能实现技术 |
3.4 实验报告生成功能采用技术 |
3.5 数据库管理功能采用技术 |
3.6 系统页面设计采用的Web控件与技术 |
3.7 中文文本相似度检测 |
3.7.1 中文分词处理 |
3.7.2 词频统计和特征值获取 |
3.7.3 文本相似度计算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MATLAB的介绍 |
4.2 MATLAB的Active X自动化服务器 |
4.3 登录模块设计 |
4.4 实验系统MATLAB功能实现模块 |
4.4.1 前端设计 |
4.4.2 后台设计 |
4.5 实验报告生成模块 |
4.5.1 实验报告头部生成 |
4.5.2 实验报告内容生成 |
4.5.3 最终实验报告生成 |
4.6 教师管理模块 |
4.7 学生管理模块 |
4.8 数据管理模块 |
4.9 实验报告相似度检测 |
4.9.1 实验报告中文分词 |
4.9.2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计算 |
4.9.3 实验报告相似度计算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环境与测试 |
5.1 系统环境 |
5.1.1 系统软件环境 |
5.1.2 系统网络环境搭建 |
5.2 系统软件测试 |
5.2.1 登录模块测试 |
5.2.2 用户管理模块测试 |
5.2.3 MATLAB实验模块测试 |
5.2.4 实验报告模块测试 |
5.2.5 报告相似度检测模块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协同办公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协同办公管控系统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协同办公发展以及当前状况 |
1.2.1 国外协同办公系统应用情况 |
1.2.2 国内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核心应用需求 |
2.1.2 系统辅助应用需求 |
2.2 系统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 |
2.2.1 系统开发环境 |
2.2.2 系统运行环境 |
2.3 系统功能架构 |
2.3.1 数据抓取 |
2.3.2 短信发送 |
2.3.3 信息查询 |
2.3.4 电子文件模块 |
2.3.5 系统管理 |
2.4 系统业务用例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思想 |
3.2 E-R图设计 |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 数据抓取流程设计 |
3.5 短信发送设计 |
3.6 查询设计 |
3.7 办文时效得分排名设计 |
3.8 图文统计界面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WEB服务器环境 |
4.2 C/S后台服务器选择 |
4.3 环境配置 |
4.4 系统类图设计 |
4.5 数据抓取 |
4.5.1 待办文件数据抓取 |
4.5.1.1 旧数据删除 |
4.5.1.2 显示曲线 |
4.5.1.3 开辟多线程 |
4.5.1.4 线程主函数 |
4.5.1.5 输出信息 |
4.5.1.6 容错处理 |
4.5.2 抓取用户信息 |
4.5.3 抓取当前所有单位办文时长 |
4.5.4 抓取文件流程实例数据 |
4.6 短信发送 |
4.6.1 链接服务器 |
4.6.2 自定义函数 |
4.6.3 SQLSERVER代理 |
4.6.4 自动发送催办短信 |
4.7 信息查询 |
4.7.1 待办文件查询 |
4.7.2 待办文件查询(含下级单位) |
4.7.3 待发送信息管理 |
4.7.4 办文时长得分查询 |
4.8 考核信息统计 |
4.9 系统管理 |
4.9.1 电话号码管理 |
4.9.2 白名单管理 |
4.9.3 系统用户管理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测试 |
5.1 软件测试概述 |
5.2 软件测试 |
5.2.1 数据抓取测试 |
5.2.2 测试自动发送短信模块 |
5.2.3 手动发送催办短信模块 |
5.2.4 测试自动打分模块 |
5.2.5 测试抓取组织人员信息 |
5.2.6 测试办理时长信息的前台显示 |
5.2.7 压力测试 |
5.2.7.1 基本配置 |
5.2.7.2 结果树 |
5.2.7.3 聚合报告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Windows远程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SOCKET技术基本原理 |
2.1.1 SOCKET背景 |
2.1.2 SOCKET分类 |
2.1.3 NET下的SOCKET实现 |
2.2 TCP/IP体系结构 |
2.2.1 网络层 |
2.2.2 互联网层 |
2.2.3 传输层 |
2.2.4 应用层 |
2.3 多线程的实现 |
2.4 C#语言介绍 |
2.5 软件开发平台 |
2.5.1 WINDOWS操作系统 |
2.5.2 ORACLE数据库 |
2.6 本章小结 |
3 远程控制软件的需求分析 |
3.1 软件系统的功能分析 |
3.2 软件系统的设计流程 |
4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 |
4.1 基本设计原理 |
4.2 命令控制模块 |
4.3 屏幕控制模块 |
4.4 文件浏览模块 |
5 远程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核心技术的实现 |
5.1.1 数据压缩技术 |
5.1.2 WINDOWS下的HOOK技术 |
5.2 客户端实现 |
5.2.1 客户端界面设计 |
5.2.2 连接远程主机 |
5.2.3 发送命令 |
5.2.4 控屏与文件浏览 |
5.3 服务器端实现 |
5.3.1 服务器端界面设计 |
5.3.2 进行监听与待连接状态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以数据为中心的多核处理器软硬件协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低功耗高效能的片上多核处理器研究 |
1.1.2 “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设计 |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贡献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工作 |
2.1 定制化的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 |
2.2 硬件支持的消息传递 |
2.3 计算趋近数据的设计 |
2.4 推测多线程在CMP上的实现和线程调度优化 |
第3章 针对Stencil计算的软硬件协同优化 |
3.1 问题描述 |
3.2 软硬件协同优化平台 |
3.3 针对Stencil计算的软硬件协同优化过程和实现 |
3.3.1 定制化的浮点SIMD指令 |
3.3.2 软件优化 |
3.3.3 内存带宽优化 |
3.3.4 DMA结合片上存储优化 |
3.4 性能与功耗评估 |
3.4.1 仿真环境和测试用例 |
3.4.2 各个优化策略的性能、功耗和面积比较 |
3.4.3 芯片面积和能效性分析 |
3.4.4 与x86及其他平台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硬件支持的片上消息传递机制 |
4.1 问题描述 |
4.2 片上消息传递机制硬件设计与实现 |
4.2.1 集成硬件消息引擎的CMP结构 |
4.2.2 消息引擎的结构设计 |
4.2.3 消息的类型划分与消息包格式 |
4.2.4 消息引擎的实现 |
4.3 片上消息传递机制性能优化 |
4.3.1 不同大小消息传输过程 |
4.3.2 聚合通信的优化 |
4.4 片上消息传递机制仿真与评估 |
4.4.1 仿真平台构建 |
4.4.2 性能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算趋近数据”的InPlace计算模式 |
5.1 问题描述 |
5.2 InPlace计算模型 |
5.2.1 InPlace计算模型描述 |
5.2.2 片上不规则数据访问性能模型 |
5.2.3 InPlace计算模式适用性 |
5.3 InPlace模式具体设计与优化 |
5.3.1 支持InPlace模式的CMP结构和硬件支持的消息编程接口 |
5.3.2 负载均衡 |
5.3.3 片上Scratchpad存储片的分布 |
5.4 实验评估 |
5.4.1 实验方法 |
5.4.2 性能评估 |
5.4.3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数据为中心”的推测多线程调度 |
6.1 问题描述 |
6.2 推测多线程介绍和性能分析模型 |
6.2.1 推测多线程机制介绍 |
6.2.2 推测多线程性能分析模型 |
6.3 兼容设计的TLS软硬件执行机制 |
6.3.1 TLS硬件扩展 |
6.3.2 推测多线程软件生成框架 |
6.3.3 TLS模式和非TLS模式切换 |
6.3.4 对TLS机制的能效优化 |
6.4 “以数据为中心”的推测多线程调度 |
6.4.1 TLS在大规模CMP上的数据访问瓶颈 |
6.4.2 “以数据为中心”的推测多线程调度策略 |
6.4.3 用于推测多线程执行的核数目 |
6.4.4 推测多线程调度策略 |
6.5 实验和评估 |
6.5.1 TLS支持的CMP平台构建 |
6.5.2 扩展SESC对推测多线程机制支持 |
6.5.3 测试程序 |
6.5.4 实验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工作总结和未来工作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Net的水泥粉磨系统的能源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
1.2 我国水泥行业的能耗现状 |
1.3 我国能效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
1.3.1 能源利用率方面 |
1.3.2 能效管理方面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1.4.3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泥粉磨的工艺流程及现场监控系统组成 |
2.1 水泥粉磨的工艺流程 |
2.1.1 开路粉磨工艺 |
2.1.2 闭路粉磨工艺 |
2.2 水泥粉磨能源监控系统的硬件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粉磨能源监测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
3.1 主要开发工具 |
3.1.1 .Net开发环境 |
3.1.2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
3.1.3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
3.2 多线程技术 |
3.2.1 线程工作的基本状态 |
3.2.2 多线程中的基本概念 |
3.2.3 多线程框架设计的难点 |
3.3 其他关键技术 |
3.2.1 串口通讯技术 |
3.2.2 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
3.2.3 OPC结构及通讯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1 软件系统概述 |
4.2 软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3 软件系统整体框架及模块设计 |
4.3.1 数据采集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2 数据管理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表的分类 |
4.4.2 用户信息表的设计 |
4.4.3 串口电表对照表和DCS标签对照表的设计 |
4.4.4 生产数据表的设计 |
4.5 串口通信协议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实现 |
5.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5.1.1 欢迎界面与操作界面 |
5.1.2 数据采集实现 |
5.2 数据管理子系统 |
5.2.1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
5.2.2 用户管理模块 |
5.2.3 实时监测模块 |
5.2.4 历史数据分析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7)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5 论文的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的设计 |
2.1 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的架构 |
2.2 OPC技术 |
2.3 ASP.Net和ADO.Net |
2.4 数据库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的数据采集 |
3.1 数据采集的设计 |
3.1.1 对数据采集设备的要求 |
3.1.2 数据采集层概要设计 |
3.1.3 数据采集模块结构设计 |
3.1.4 数据采集层的数据流设计 |
3.2 数据采集的实现 |
3.2.1 数据采集设备的设置 |
3.2.2 温度和含水率的数据采集 |
3.2.3 批次重量和瞬时流量的数据采集 |
3.2.4 数据采集层的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的数据库 |
4.1 数据库的设计 |
4.2 数据库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的通信 |
5.1 通信的设计 |
5.1.1 对数据采集接口的要求 |
5.1.2 OPC通讯方式的设计 |
5.1.3 ASP.NET的数据库访问设计 |
5.2 通信的实现 |
5.2.1 数据采集接口的实现 |
5.2.2 OPC通讯方式的实现 |
5.2.3 ASP.NET访问数据库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共享及数据分析 |
6.1 数据共享的设计 |
6.1.1 OPC服务器/客户端的设计 |
6.1.2 Web端的设计 |
6.2 数据共享的实现 |
6.2.1 OPC服务器的实现 |
6.2.2 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实现 |
6.2.3 Web端的实现 |
6.2.4 共享数据的安全性 |
6.2.5 前端平台的实现 |
6.3 数据分析设计 |
6.4 数据分析的实现 |
6.5 软件部分测试 |
6.5.1 测试目的与环境 |
6.5.2 测试范围和内容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据采集层代码 |
附录2 OPC与PLC通信代码 |
附录3 OPC异步读取代码 |
附录4 OPC数据采集代码 |
附录5 网页编程代码 |
附录6 平台实现的主要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PDA在物联网领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2 PDA模式下相关关键技术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本文的工作内容 |
1.3.3 主要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相关技术 |
2.1 PDA的功能及其操作系统 |
2.1.1 PDA的功能概要 |
2.1.2 嵌入式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 PDA无线通信技术 |
2.2.1 无线通讯GPRS技术 |
2.2.2 无线通讯WIFI技术 |
2.3 面向服务的框架体系 |
2.3.1 Web Service技术 |
2.3.2 WCF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方案设计 |
3.1 应用环境分析 |
3.2 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1 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系统的设计方案 |
3.2.2 水产品生产追溯整体设计方案 |
3.3 C/S与B/S混合架构设计 |
3.3.1 C/S与B/S混合架构平台搭建模式分析与选择 |
3.3.2 系统平台总体结构搭建 |
3.3.3 系统平台总体功能设计 |
3.4 系统整体逻辑框架方案设计 |
3.5 PDA客户端与系统服务端通信方案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线程及.NET下异步调用技术 |
4.1.1 多线程及.NET下异步调用技术的概念 |
4.1.2 多线程及.NET下异步调用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
4.2 基于TCP/IP通讯的心跳包与心跳机制 |
4.2.1 心跳包与心跳机制的设计 |
4.2.2 心跳机制的实现流程 |
4.2.3 功能分析与性能测试 |
4.3 SQLCE与SQLServer同步技术 |
4.3.1 远程数据访问技术-RDA |
4.3.2 服务器端的下载(Push)、上传(Pull)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的实现与评析 |
5.1 系统总体方案实现 |
5.1.1 系统在服务端B/S架构方案设计实现 |
5.1.2 系统在PDA端C/S架构方案设计实现 |
5.2 面向服务中数据传输及采集的实现 |
5.2.1 PDA与服务器之间通信实现 |
5.2.2 PDA与服务器及条码打印三者通信实现 |
5.3 系统应用效果评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LabVIEW的E2工业变频器产品检测并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变频器的发展 |
1.1.2 E2工业变频器制造过程简介 |
1.2 E2工业变频器介绍 |
1.2.1 E2系列工业变频器的性能表现 |
1.2.2 E2家族产品的典型应用案例 |
1.3 虚拟仪器技术 |
1.3.1 虚拟仪器与LabVIEW |
1.3.2 虚拟仪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3.3 虚拟仪器技术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E2工业变频器产品检测并行系统提出 |
2.1 E2工业变频器的产品检测思想 |
2.2 E2工业变频器产品检测系统中的通信 |
2.2.1 主控芯片STM32F 103R8T6介绍 |
2.2.2 主要通信方式介绍 |
2.3 E2工业变频器产品检测系统的检测内容 |
2.3.1 E2工业变频器结构性检测内容 |
2.3.2 E2工业变频器功能性检测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检测的并行处理方式的研究 |
3.1 并行技术 |
3.1.1 并行处理与并行计算 |
3.1.2 并行技术中的进程与线程 |
3.2 LabVIEW中的并行处理方式 |
3.2.1 LabVIEW中的多线程处理 |
3.2.2 LabVIEW中的多处理器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E2变频器产品检测图像采集方法实现 |
4.1 机器视觉技术 |
4.1.1 机器视觉介绍 |
4.1.2 阈值分割的原理与方法 |
4.2 E2变频器图像的采集与分析 |
4.2.1 NI视觉开发软件 |
4.2.2 E2工业变频器图像采集与分析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E2变频器产品检测并行系统的实现 |
5.1 E2变频器产品检测总体方案 |
5.1.1 E2变频器产品检测系统的整体结构 |
5.1.2 E2变频器产品检测系统的硬件选型 |
5.2 E2变频器产品检测硬件电路的实现 |
5.2.1 E2变频器结构性检测电路 |
5.2.2 E2变频器功能性检测电路 |
5.2.3 总体硬件电路 |
5.3 E2变频器产品检测并行主控软件的实现 |
5.3.1 主控软件总体结构 |
5.3.2 主控软件与变频器的通信子程序 |
5.3.3 数据采集卡在系统中的调用 |
5.3.4 E2变频器产品检测系统主控软件的设计 |
5.3.5 人机交换界面 |
5.3.6 故障代码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四、多线程在VB.NET下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息调度中间件的跨平台HMI架构研究[D]. 石瑾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2]MATLAB远程实验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朱辉. 湖南大学, 2019(07)
- [3]协同办公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Windows远程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应用[D]. 占水娥.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5]以数据为中心的多核处理器软硬件协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李艳华. 清华大学, 2016(11)
- [6]基于.Net的水泥粉磨系统的能源监测与分析[D]. 李烨. 济南大学, 2016(03)
- [7]烟草制丝生产线数据采集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D]. 古恒. 西华大学, 2016(05)
- [8]基于多线程的自动贴标机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朱飞虎.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5(04)
- [9]基于PDA的水产品生产追溯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买银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10]基于LabVIEW的E2工业变频器产品检测并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张秀明. 东北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