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裂解表面活性剂(英文)(续)

可裂解表面活性剂(英文)(续)

一、可裂解的表面活性剂(英)(续完)(论文文献综述)

袁志航[1](2018)在《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及其吸附水中六价铬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纺织品消费与生产大国,随之产生的大量纺织废料对环境承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涤纶纺织废料因其产量大、化学成分复杂及处理处置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而现阶段的资源化利用方法仍存在处理工艺复杂,回收率低及运行成本较高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热解活化法制备纺织废料基活性炭的相关研究,但传统活化剂亦存在二次污染和腐蚀设备等问题。因此,本课题以涤纶纺织废料为原料,利用绿色高效的MgO模板法将其制备成高比表面积活性炭,通过MgO前驱体筛选、制备工艺条件优化及成孔机理的研究,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初步阐明了不同镁系化合物在涤纶纺织废料热解成碳及成孔历程中的行为特征,同时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炭样应用于水中Cr(Ⅵ)的吸附,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吸附机理,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镁系化合物为MgO模板前驱体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并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镁系化合物的加入能显着提高涤纶炭基体的孔隙率,利用MgCl2和MgCi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分别达到1173 m2/g和1336m2/g,明显高于MgO(450 m2/g)制备样,其孔径分布主要与热解生成的MgO晶粒尺寸相关,AC-MgCl2为微-介孔、AC-MgCi为介孔,AC-MgO则主要为大孔结构。同时,镁系化合物能促进类石墨乱层结构和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生成,有利于提高样品表面的反应性。进一步对样品吸附性能考察发现,三种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过程呈快速吸附慢速平衡状态,其中AC-MgCl2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2)以MgCl2为模板前驱体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利用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的响应曲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结合不同表征手段对比最优样与传统CO2活化法制备样物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当炭化时间、炭化温度和混合比例分别为90 min、900°C和5:1时,所得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大为1364m2/g,该值与软件预测值(1315 m2/g)的误差在4%以内,说明拟合效果良好。炭化温度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最为显着,主要归因于高温有利于涤纶纺织废料挥发分物质的充分释放,从而促进孔隙的形成。相对于传统CO2活化法所得多孔炭材料,响应曲面最优样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介孔比例和总孔容积,且随机乱层化程度高,表面官能基团更为丰富。(3)采用MgCl2热解活化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探讨不同工艺条件对活性炭物化特性的影响,进一步对涤纶纺织废料的全热解周期进行分析,阐明成孔机理,结果表明:较高的热解温度及适宜的MgCl2投加量有利于比表面积及孔隙率的提高,同时能促进类石墨乱层结构形成,增强炭表面反应性;成孔机理主要包括:MgCl2催化涤纶中聚酯分子脱羧及脱氢反应有利于开孔结构的形成、Lewis酸性MgCl2能催化聚酯分子碳链之间的交联反应促进碳质前驱体的形成以及热解生成的MgO作为模板剂的高效造孔能力。(4)将响应曲面法优化制备的最优样应用于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不同初始条件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样对Cr(Ⅵ)的吸附效率随体系初始pH和离子强度的降低逐渐升高,当pH和离子强度分别为2和0.002 mol/L时吸附效率最佳。吸附过程呈快速吸附慢速平衡状态,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速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主要为多分子层吸附,在35°C下饱和吸附量可达166 mg/g;由热力学分析可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Cr(Ⅵ)在炭表面吸附行为增加了系统的混乱度。吸附机理主要包括静电吸附、表面官能团的还原作用及离子交换反应。

金艳红[2](2010)在《印染织品和废水中直接染料的色谱与荧光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合成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产品,我国染料年产量高达30万吨,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染料使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可是许多合成染料易被汗腺吸收,并在人体中积累,长期接触这些合成染料及其有害中间体,可能产生致癌、致畸和致突等慢性毒性,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印染废水的排放,也容易造成大范围的水体色质污染及化学污染,严重时甚至破坏生态环境。我国是印染纺织品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来势汹涌的绿色浪潮和各种“贸易壁垒”,发展和完善染料的快速分析方法是有效控制染料产品中有害物质的重要途径,是摆在化学与环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本学位论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质谱联用分析技术(LC/DAD/MS),发展了同时测定印染棉织品和水体中多种直接染料的分析新方法。利用色谱的高分离效能和质谱高灵敏度的定性功能,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可靠性,简化样品前处理,降低分析费用,增加方法的实用性,有利于实现快速分析。同时采用灵敏简便的荧光分析技术研究了直接染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从分子结构角度来了解直接染料对生物体潜在的危害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概述了我国生产的合成染料种类与应用、染料及其中间体的环境迁移途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重点综述和比较了近年来染料及中间体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发展新方法的必要性。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立题依据及工作基础。2.直接染料是一类常用的含磺酸基的水溶性染料,上色方法简便,色质光亮,耐晒,但耐洗性能较差,易通过汗腺进入人体。本实验利用染料本身摩尔吸光系数较大的特点,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建立了纺织品中直接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于测定纺织品中的直接紫R、直接大红4B、直接橙S、直接黑BN、直接草黄、直接绿B的含量。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柱(4.6 mm I.D.×250 mm,5μm),以甲醇-乙腈-5mmol/L溴化四丁铵(pH=5.0)混合溶剂为流动相,其体积比为10:50:40,流速为1.0 mL/min。上述染料分别在为0.96-493.00 mg/L,0.12-119.93 mg/L,0.43-444.37 mg/L,0.19-199.30 mg/L,0.41-425.21 mg/L和0.63-323.17 m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4%-95.6%、93.0%-98.2%、95.7%-96.3%、98.6%-1035%、99.3%-101.2%和93.5%-95.6%。相应的检测限为6.8mg/Kg,0.8mg/Kg,4.4mg/Kg,2.6mg/Kg,4.6mg/Kg和5.2mg/Kg。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所测浓度线性范围宽,适用于棉纺织品中直接染料的同时快速检测。3.直接染料及其中间体由于水溶性好,在水体中有较强的迁移性,印染废水易造成水体污染。本实验建立了水体中直接染料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方法。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负离子模式,对直接黄棕D3G、直接大红4B、直接橙S和直接草黄以[M-2Na]2-,直接湖蓝6B以[M-4Na+2H]2-,直接紫R、直接耐酸枣红和直接桃红12B以[M-2Na+H]-为选择离子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并采用质谱分段采集措施,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色谱改用挥发性较强的甲醇-乙腈-10mmol/L甲酸铵(30:20:50, v/v,0.8 mL/min)为流动相。八种染料分别在0.46-116.98mg/L、0.50-256.6mg/L、0.67-687.44mg/L、0.48-492.89mg/L、0.13-32.86mg/L、0.53-538.61mg/L、0.35-178.30mg/L、0.50-128.43mg/L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添加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3.8%-104.0%。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前处理简便、所测浓度范围宽,适用于废水中直接染料的快速测定。4.利用荧光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直接大红4B、直接湖蓝6B、直接黑BN、直接耐酸枣红和直接桃红12B五种常见直接染料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直接染料均能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与BSA形成1:1型静态配合物。测得了三个不同温度下,五种直接染料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Hθ、△Sθ和△Gθ)和结合距离(r)。考察了溶液的pH值、常见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热力学数据判断,静电作用是直接染料与BSA的主要驱动力,结合力大小取决于直接染料的化学结构,这有助于对直接染料潜在生物毒性的理解。

钱知勉[3](2009)在《氟树脂性能与加工应用(续完)》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氟塑料加工过程分解产生的低分子氟化物以及它们的毒性,叙述了加工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介绍了氟塑料加工时产生的废料的回收方法及用途。

陈宗刚[4](2004)在《环境友好型甜菜碱微乳织物柔软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当今环保型柔软剂的发展作了一些探讨,发现各国研究的新型环保型柔软剂品种主要为酯基胺类和酯基季铵盐类,这些被引入酯基、酰胺基等基团的化合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易于分解成脂肪酸和阳离子代谢物,因而易于生物降解。和普通乳液相比,微乳液滴的超低表面张力和增溶作用,能增强助剂的各种功效,就可能降低助剂浓度,减少用量,从经济性和生态环保方面讲都是有利的。因此,本课题设计了新型环保型两性甜菜碱柔软剂—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合成及其微乳化技术研究。 本课题选择溶剂法脱水,以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选择硬脂酸这种可持续性原料作为引入疏水长链的物质,和三乙醇胺反应合成三乙醇胺硬脂酸酯柔软剂中间体,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并分别详细讨论了各个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又以氯乙酸钠作季铵化试剂,与中间体反应合成了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柔软剂单体,又用化学方法分析了合成产物的两性性质,液相色谱分析了合成产物中不同成分的比例,以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了合成产物的结构;研究了合成产物的一些理化性能。 实验采用加入水中法制备出了甜菜碱柔软剂微乳液,选择出了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作出了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探讨了影响微乳液增溶的因素,并对微乳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独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制得满足要求的微乳液,必须考虑使用复合表面活性剂;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以制得符合要求的柔软剂微乳液;醇类助表面活性剂是制备出微乳液必不可少的因素,以正丁醇效果最好;同时增加EO数和烷基链长、调整表面活性剂亲油基结构、加入醇、改变温度,可以改变乳液的增溶量;经过本实验制备的微乳液为半透明-透明、透明温度区域广、机械稳定性好、耐冷、热稳定性好、耐硬水性好,有一定耐酸性的稳定微乳液。 用本实验合成柔软剂和商品柔软剂对棉织物进行柔软整理,通过对不同柔软剂处理织物的性能测试和比较,发现经本实验合成柔软剂处理的织物,在手感、动、静摩擦系数、硬挺度、白度、悬垂性等性能方面比未处理织物都有较大提高。和柔软剂氨基硅油8040相比较,经合成柔软剂特别是产品1#处理的织物的动静摩擦系数、硬挺度、悬垂性、断裂强力、白度、瞬间润湿性等性能都要好一些,但在折皱回重复角、毛细效应、增重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合成柔软剂总体性能要远远好于平滑柔软剂906B。合成柔软剂的微乳液和普通乳液相比,微乳液的应用性能要明显好于普通乳液。 本课题所研制的两性表面活性剂柔软剂,既含有与调理性能有关的长疏水基和亲水基,又含有易被降解的酯基,因此,此产品不仅具有优良的柔软性能,又具有非常快的生物降解性能和安全可靠的毒理学性质。由此可见,此两性甜菜碱表面活天津工业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性剂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吴赞敏[5](2004)在《棉织物环境友好型生物—化学法超柔软整理及模糊专家评估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环保、健康意识的增强,开发生态纺织品及绿色整理技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利用生物、化学法—纤维素酶整理及化学柔软剂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棉织物进行超柔软整理,以改善棉织物的手感柔软性和服用舒适性。柔软剂的作用属于一种吸附式的润滑柔软,整理效果不耐久;纤维素酶对纤维有特定的催化水解作用,可以降低织物的刚性产生柔软的效果,但会造成织物强力降低。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如果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纤维素酶可以产生永久性的柔软作用,而柔软剂在进一步增强柔软效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弥补由于纤维素酶水解造成的纤维损伤,使得整理后的织物强力损失降低。我们研究了白布及染色布的最佳超柔软整理工艺。经过超柔软整理的织物手感获得了显着的改善,而且整理后棉织物的湿舒适性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对不同产地的纤维素酶进行了筛选,优选出纤维素酶Cellusoft L和纤维素酶WM,并对整理工艺进行了优化。棉织物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纤维分子潜在醛基增多,铜值升高,说明棉纤维受到明显的损伤,但纤维素酶处理后棉纤维经向蓬松,表面被剥蚀,并且产生沿纤维轴向的裂缝和孔洞,从而增加了柔软剂向纤维内的渗透和吸附。本课题研制的环保型两性甜菜碱微乳柔软剂,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乳化,得到了性能稳定的微乳液。与商品柔软剂进行比较,使织物的动静摩擦系数、断裂强力、白度、润湿性等都有较大提高。合成柔软剂的微乳液应用性能明显好于其普通乳液。而且产品具有优良的柔软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织物经过整理后,手感是一项评价和衡量产品档次的重要指标,但如何对手感进行评价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模糊数学和专家系统的有关知识,开发了一种新型用于织物手感和综合服用性能评价的模糊专家系统。该系统是一类智能性的计算机程序,可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系统参数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求。运用模糊专家评判系统软件,解决了主观评价织物风格产生的分散性和可比性差的问题,使之成为纺织企业和用户对织物客观评判的有利助手。

赫尔伯格 佩 埃里克,伯格斯特龙卡仑,霍姆伯格克里斯特,杨秀全[6](2000)在《可裂解的表面活性剂(英)(续完)》文中认为

二、可裂解的表面活性剂(英)(续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裂解的表面活性剂(英)(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及其吸附水中六价铬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旧纺织品的来源、现状及处理方式
        1.2.1 废旧纺织品的来源及现状
        1.2.2 废旧纺织品的处理方式
    1.3 纺织废料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现状
        1.3.1 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制备方法的发展
        1.3.2 纺织废料基活性炭的应用现状
    1.4 模板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1.4.1 软模板法制备活性炭
        1.4.2 硬模板法制备活性炭
        1.4.3 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活性炭
    1.5 含Cr(Ⅵ)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氧化镁前驱体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及其物化性质对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制备方法
        2.2.4 表征方法
        2.2.5 Cr(Ⅵ)吸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氧化镁前驱体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的物理化学性质
        2.3.2 不同氧化镁前驱体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氯化镁为模板前驱体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及其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3.2.4 制备方法
        3.2.5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数据分析
        3.3.2 响应曲面实验分析
        3.3.3 不同炭样的物理化学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氯化镁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及其成孔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制备方法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制备条件对活性炭物化性质的影响
        4.3.2 成孔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吸附Cr(Ⅵ)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及离子强度影响
        5.3.2 吸附动力学
        5.3.3 吸附等温线及热力学
        5.3.4 吸附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2)印染织品和废水中直接染料的色谱与荧光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染料的概况及其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1 我国染料的概况
        1.1.1 染料的应用
        1.1.2 染料的分类和生产过程
        1.1.3 染料中间体
    1.2 染料及其中间体的毒性、污染途径
        1.2.1 染料及中间体的毒性
        1.2.2 染料及中间体的污染途径
    1.3 染料及中间体预处理方法与测定方法
        1.3.1 预处理方法
        1.3.2 测定方法
    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1.5 本论文工作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纺织品中的直接染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色谱条件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人工样品的制备
        2.2.5 样品的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3.2 样品提取剂的选择
        2.3.3 标准曲线及最低检测限
        2.3.4 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2.3.5 样品的测定
    2.4 结论
第3章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水体中的直接染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3 样品的处理
        3.2.4 色谱及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3.2 质谱分析
        3.3.3 标准曲线及最低检测限
        3.3.4 回收率测定与精密度
        3.3.5 样品的测定
    3.4 结论
第4章 直接染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溶液的配制
        4.2.3 荧光光谱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直接染料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与猝灭机制
        4.3.2 结合常数与热力学性质的变化的确定
        4.3.3 染料与BSA之间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4.3.4 染料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
        4.3.5 环境因素对BSA与染料结合反应的影响
        4.3.6 染料对BSA构象的影响
    4.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论文

(3)氟树脂性能与加工应用(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11氟塑料加工的安全措施与废料回用
    11.1分解与毒性
    11.2安全措施
        11.2.1排气
        11.2.2换气
        11.2.3保护措施
        11.2.3.1烧结
        11.2.3.2推压
        11.2.3.3浸渍
        11.2.3.4熔融加工
        11.2.3.5清理
        11.2.3.6个人防护与卫生
    11.3废料回用
        11.3.1 PTFE废料
        11.3.1.1机械粉碎法
        11.3.1.2薄膜编织
        11.3.1.3辐射降解
        11.3.1.4高温裂解法
        11.3.2热熔流动型氟树脂废料

(4)环境友好型甜菜碱微乳织物柔软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1.1 织物柔软剂的世界发展概况和分类
        1.1.1 表面活性剂类柔软剂
        1.1.2 聚合物型柔软剂
        1.1.3 反应型柔软剂
    1.2 表面活性剂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1.2.1 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
        1.2.2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
    1.3 当代织物柔软剂发展的趋势
    1.4 微乳液的发展概况及其在纺织染整工业中的应用
        1.4.1 微乳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1.4.2 微乳液在纺织染整加工中的作用及应用展望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理论部分
    2.1 柔软剂结构设计
        2.1.1 柔软性理论
        2.1.2 环保性理论
    2.2 合成原理
        2.2.1 酯化反应的原理
        2.2.2 季铵化反应的原理
    2.3 微乳化理论
        2.3.1 微乳液形成的机理
        2.3.2 微乳液形成热力学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用主要试剂和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合成
        3.2.1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合成方法选择
        3.2.2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合成
        3.2.3 性能测试
    3.3 微乳液制备
        3.3.1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3.3.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3.3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3.4 柔软剂微乳液相图的绘制与研究
        3.3.5 柔软剂微乳液性能测试
    3.4 应用性能测试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合成
        4.1.1 酯化反应合成工艺及影响因素
        4.1.2 季铵化反应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4.1.3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结构表征
        4.1.4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物理化学性能
        4.1.5 小结
    4.2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微乳化
        4.2.1 微乳液配方组成及其作用
        4.2.2 微乳体系的配方设计
        4.2.3 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
        4.2.4 影响微乳液增溶的因素
        4.2.5 柔软剂微乳液性能研究
        4.2.6 小结
    4.3 应用性能研究
        4.3.1 柔软整理工艺的确定
        4.3.2 应用性能研究
        4.3.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过的论文
致谢

(5)棉织物环境友好型生物—化学法超柔软整理及模糊专家评估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棉织物柔软整理的研究现状
    1.2 织物手感和舒适性评价方法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纤维素酶处理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对棉织物作用的研究
    2.1 纤维素酶作用的基本理论
    2.2 实验部分
    2.3 纤维素酶处理工艺条件的优化
        2.3.1 L—纤维素酶整理最佳工艺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2.3.2 WM—纤维素酶整理最佳工艺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2.4 还原糖与棉织物减量率的关系
        2.4.1 分析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2.5 纤维素酶整理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2.5.1 对棉织物湿舒适性能的影响
        2.5.2 对棉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2.6 纤维素酶整理对棉织物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
        2.6.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6.2 棉织物的铜值分析
        2.6.3 红外光谱分析
        2.6.4 紫外吸收分析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柔软剂的研制及整理工艺的研究
    3.1 概述
    3.2 新型咪唑啉柔软剂的研制及其应用
        3.2.1 新型咪唑啉柔软剂的研制和基本性能
        3.2.2 柔软剂的应用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2.3 小结
    3.3 环保型微乳甜菜碱柔软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3.3.1 概述
        3.3.2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的合成
        3.3.3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合成
        3.3.4 三乙醇胺硬脂酸酯甜菜碱的性能研究
        3.3.5 微乳液制备的研究
        3.3.6 应用性能研究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棉织物的生物化学超柔软整理
    4.1 生物-化学法超柔软整理工艺研究
        4.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4.1.2 整理工艺设计
        4.1.3 染料对纤维素酶处理的影响
        4.1.4 纤维素酶处理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4.1.5 酶处理对染色布色泽的影响
        4.1.6 染色布的超柔软整理
        4.1.7 添加剂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4.1.8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酶促活剂的研究
    4.2 纤维素酶—咪唑啉柔软剂超柔软整理
    4.3 化学需氧量(COD)值的测定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模糊数学在织物手感及舒适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模糊数学在织物手感和舒适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5.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
        5.2.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5.2.3 权重因子集 A的确定
        5.2.4 隶属函数的确定
        5.2.5 织物风格的评价
        5.2.6 织物手感、舒适性、风格的描述形式
    5.3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专家系统在织物风格自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6.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6.2 模糊专家系统
    6.3 模糊专家系统程序设计
        6.3.1 织物风格智能评价系统执行流程图
        6.3.2 风格智能评价系统结构树图
        6.3.3 模糊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6.4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6.5 系统模块功能
        6.5.1 自定义功能项
        6.5.2 模糊数据库
        6.5.3 计算模块
        6.5.4 织物风格复合评价
    6.6 系统各模块界面图
    6.7 专家系统在织物手感舒适性评价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结束语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可裂解的表面活性剂(英)(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1.3 缩酮
1.4 原酸酯类
2 碱不稳定性表面活性剂
    2.1 季铵酯
    2.2 甜菜碱酯
    2.3 单烷基 (醚) 碳酸酯盐
3 UV———不稳定性表面活性剂
4 其他

四、可裂解的表面活性剂(英)(续完)(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涤纶纺织废料基活性炭及其吸附水中六价铬实验研究[D]. 袁志航. 上海理工大学, 2018(04)
  • [2]印染织品和废水中直接染料的色谱与荧光分析研究[D]. 金艳红. 南昌大学, 2010(04)
  • [3]氟树脂性能与加工应用(续完)[J]. 钱知勉.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9(01)
  • [4]环境友好型甜菜碱微乳织物柔软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 陈宗刚. 天津工业大学, 2004(03)
  • [5]棉织物环境友好型生物—化学法超柔软整理及模糊专家评估系统的开发研究[D]. 吴赞敏. 天津工业大学, 2004(02)
  • [6]可裂解的表面活性剂(英)(续完)[J]. 赫尔伯格 佩 埃里克,伯格斯特龙卡仑,霍姆伯格克里斯特,杨秀全.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0(06)

标签:;  ;  ;  ;  ;  

可裂解表面活性剂(英文)(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