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机车运行定位系统的单片机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郭梁[1](2021)在《矿用单轨吊辅助运输机车定位系统与调度平台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轨吊机车是一种重要的矿井辅助运输方式,它具有安全性高、爬坡能力强、转弯灵活、运行速度快、不受巷道底板影响等特点[1]。然而,我国在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领域的发展十分缓慢,目前仍以RFID定位为主,在工程应用中,RFID的定位精度约为10m。显然,这种定位方式的精度较低,而且定位精度的提升必然会导致成本和安装难度上升。在矿井中,如果不能对单轨吊机车进行实时精确定位,很容易导致车辆拥堵、撞车事故,严重时甚至会引起重大人员伤亡,因此,设计一种高精度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非常有必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捷联惯性导航和RFID技术的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实际调查,对我国现有的矿井机车定位系统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并根据矿井中的实际条件制定了系统设计方案。基于捷联惯性导航和RFID技术的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由车载机、WiFi通信网络、上位机三部分组成。车载机安装于单轨吊机车上,主要用来实现数据采集、测距运算、发送数据三个功能;WiFi通信网络安装于巷道中,用来将车载机发出的定位数据传输至上位机;上位机接收到WiFi通信网络传回的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解析,并利用解析后的数据实时显示机车的运动状态,调度人员可通过上位机直观地对机车进行监控和调度。车载机是定位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定位精度。车载机的作用包括:采集机车的惯性数据、补偿加速度误差、机车测距、发送定位数据。本文将STM32F103RCT6单片机作为中央控制器,并搭载九轴IMU和RFID阅读器,实现单轨吊机车的组合定位,最后由WiFi通信模块发送定位数据。基于捷联惯性导航原理对机车定位时,需要用到准确的加速度数据,否则将会出现大量累积误差,从而降低定位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该算法包括零偏补偿算法、刻度因数补偿算法、尖峰噪声滤除算法、稳态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速度误差补偿算法。通过该算法可以得到精确的加速度数据,提高了定位精度。利用LabVIEW平台编写了上位机软件,该软件可实时动态显示机车的速度、方向、位置,为井上调度人员实时监控单轨吊机车的运行状况提供了依据。当它通过WiFi通信网络与车载机建立连接后,就会持续得到机车的定位数据,其中包括测距结果、航向角、标签号,利用这三个数据计算出机车最新的地理坐标即可实时监控机车的运动情况。在实验现场对本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本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正常,且当机车在50m的直线路段行驶时,测距误差在3m以内,每行驶1m的平均累积误差为0.06m,与RFID定位相比,提高了定位精度,满足低成本、高精度的定位要求。
张峰蕾[2](2018)在《首山一矿平巷机车运输调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我国煤炭开采规模和产量在逐年增大,采矿作业井巷不断加深和拓展,随着机车和道岔口的数量越来越多,路况变得更加复杂,给平巷机车运输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本文在充分调研首山一矿平巷机车实际运输状况,以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推动,建立平巷机车运输调度控制系统,解决首山一矿现存的机车运行秩序混乱的问题,从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保障矿井运输安全。首先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描述国内外矿井“信集闭”系统的意义及其研究现状。首山一矿平巷机车运输调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度控制要求,并列出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机车的定位,道岔遥控操作,调度室与机车的司机进行实时通讯和自动调度功能。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系统的结构设计,包括机车定位子系统、道岔控制子系统和无线通讯子系统。系统的功能设计,包括登录模块、机车定位模块、道岔控制模块、调度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报表统计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及系统管理模块等八个模块。围绕首山一矿平巷机车运输调度控制要求,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硬件结构及选型。软件设计,包括机车定位模块、道岔控制模块及调度管理模块的设计。该系统成功应用于首山一矿中,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满足功能需求,运行稳定。
孙继龙[3](2015)在《矿井铁路智能监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与上位机软件开发》文中指出如今铁矿资源已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井下铁矿落后的运输系统制约矿山企业的发展,运输效率低且易发生事故。针对矿井铁路监控系统,调度方法的研究及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开发,提高了井下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对运输系统甚至是整个矿山的发展都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在调研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井下铁矿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以应对矿山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的需求为前提,完成了矿井铁路智能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的设计。该系统建立了高效远程通信方式,实现了井下机车信息监测、道岔远程自动控制以及智能的机车路径规划调度等功能。首先,本文依据现有井下铁矿的工艺,总结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完成了矿井铁路智能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研究了基于CAN总线的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基于RFID的机车定位技术,设计了井下道岔多模式控制的方案。其次,本文研究了井下铁路调度问题,对机车的工作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提出应用蚁群算法优化机车路径,利用MATLAB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并分析基本蚁群算法的不足,提出了解决算法收敛速度慢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的改进方案。然后,本文完成了矿井智能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功能结构的设计,阐述上位机软件的性能指标,设计了网络通信接口程序以及符合生产要求的通信协议。完成了机车位置监测、道岔远程智能控制、井下铁路调度以及数据库等结构的软件设计流程。最后,本文实现软件的开发,应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实现监控界面的设计,借助SQL Sever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处理操作,完成监控系统上位机各个模块的实现。系统运行稳定,满足生产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汪玉凤,李凯,张月玲[4](2014)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井下电机车实时定位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煤矿井下电机车精确定位技术并不成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电机车实时定位系统,该系统以电机车自身信息与调度信息相结合为基础,阐述了定位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案,分析了实现此系统的三项关键技术:判断行车方向准确、加速度传感器计算位移准确、无线传输误码率低,并通过设计、改进相关算法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此外,仿真实验与测试实验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
薛刚[5](2014)在《矿用电机车微机防滑控制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用电机车具有牵引力大、维护费用低等优势,是煤矿主要运输工具之一。但是煤矿复杂的工作环境对其运行安全造成了较大挑战,同时,经济效益要求矿用电机车运输速度不断提高。因此,如何保证矿用电机车在较高的运输速度下能够获得较好的制动性能和较短的制动行程,成为了矿用电机车防滑控制系统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介绍了国内外防滑控制系统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说明了粘着系数与滑移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影响粘着的因素。研究了防滑控制系统工作原理、结构以及工作流程,得到了可以作为防滑控制参数的几个物理量及其优缺点,介绍了常见防滑器控制参数的选择;简单分析了逻辑门限值控制、模糊控制等几种控制算法。本文着重介绍了以C8051F410单片机为核心的防滑系统中央控制单元的组成。本文以单片机为核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完成了信号采集电路、防滑排风阀控制电路及电源电路的设计,搭建了用于矿用电机车的微机防滑控制系统。采用光电耦合器实现信号的传递与电压隔离,提高了防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对防滑控制策略的分析,选取滑移率和减速度作为控制参数,采用逻辑门限值的方法来实现防滑系统制动过程的控制。为实现控制系统信号采集、计算处理和输出控制的功能,进行了防滑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最后,本文对防滑控制系统输入采集模块、输出控制模块进行了调试实验,利用仿真实验数据进行了防滑制动过程的模拟,检验了所设计微机防滑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准确性,为微机防滑控制系统在矿用电机车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李凯[6](2013)在《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有的煤矿电机车监控系统中,常常因为调度人员不能够准确的了解电机车的具体位置信息,调度易失误从而造成运输事故。此外我国煤矿井下电机车定位系统发展不够成熟,针对井下电机车定位的应用与研究相对成熟的主要是RFID技术、ZigBee技术等,但是由于技术和应用环境的限制,它们仍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精确定位。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电机车的定位系统和监控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基于新的精确定位技术的煤矿井下电机车监控系统。其中精确定位技术全部依靠监控系统自身信息来实现,并提出了实现精确定位的关键技术:加速度传感器滤波、位移算法、道岔信息传输,并针对它们提出了解决措施。同时为了定位更加精确,又进行了位移校正研究。另外由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将基于ZigBee技术和CAN总线技术的通信网络引入到了电机车监控系统当中,对它们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拓扑进行了研究。在监控系统中引入了基于AMBE-1000语音芯片的无线语音通讯系统和其他的报警功能。本文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硬件与软件的设计研究工作,建立模拟试验系统,通过模拟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相关功能进行了测试试验,并分析研究了试验得出的数据。经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精确定位的电机车监控定位准确、通讯可靠、工作稳定等。
廉兆军[7](2013)在《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运输安全,大型煤矿井底车场和运输大巷安装信集闭系统。本文在现有信集闭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参考义煤集团千秋矿实际运输情况,提出并完成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论文描述了信集闭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本系统解决问题,针对千秋矿一水平运输系统划分行车区间布置信号机、电动转辙机位置构成信集闭系统。精确定位系统采用拓扑结构在轨道处布置多个节点机接收车载机的位置信息和语音通话信息。相对于国内所具有的读卡器方式确定电机车的相对区间段位置,本系统创新性的实现了点对点的电机车精确定位。上位机调度监控系统实现调度员按照生产要求排列进路,待机车驶离后自动区间解锁实现调度自动化。本论文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井下机车运转、电机车通讯、机车精确定位及调度自动化等问题,较好地实现了机车信号集中闭塞功能,提高机车运转效率,对保障机车安全运转和井下机车信息化调度具有指导意义。在煤矿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同时还有更多发展空间,因此论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云鹏,付衍斌[8](2013)在《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借鉴现有信集闭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参考煤矿实际运输情况,提出并完成了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精确定位系统通过测量机车任意时刻下的加速度值,进而计算出电机车的运动速度和位置,实现定位功能。信集闭系统以西门子PLC、AVR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充分利用了单片机和PLC的控制优点,提高了系统的定位精度,实现了实时性和准确性控制。
高迎慧,孙海淇,杨义葵[9](2012)在《基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矿井下电机车铁路运输系统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电机车运行速度和行车位置,将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引入到井下机车定位系统中,通过采集电机车加速度值积分求解得出其速度和位置,实现定位功能。分析了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基于压电式加速度计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总体方案;完成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对加速度传感器温度漂移和随机误差进行了标定修正。最后通过模拟实验证明了其可靠性。
牛迎丽,李晓峰,乔和,葛爱丽[10](2012)在《基于惯性导航技术的井下电机车精确定位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矿井运输系统中所采用的射频识别等电机车定位方法,只能检测到电机车在某一区域内,不能实现精确定位.通过对移动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结合对煤矿井下特殊工作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将惯性导航技术应用到井下定位系统的方案.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测得井下电机车位置、速度、方向等数据信息,通过无线通讯与有线通讯相结合的方式,将数据传送到井上调度中心计算机,应用组态王软件实时显示井下电机车的精确位置.该系统便于调度员了解电机车实时情况,提高了行车安全和效率,排除了撞车等事故的安全隐患.
二、电机车运行定位系统的单片机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机车运行定位系统的单片机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单轨吊辅助运输机车定位系统与调度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矿用移动设备定位技术研究 |
2.1 捷联惯性导航技术 |
2.1.1 捷联惯性导航基本原理 |
2.1.2 坐标系与姿态角 |
2.1.3 重力加速度滤除方法 |
2.2 RFID技术 |
2.2.1 RFID简介 |
2.2.2 RFID系统组成 |
2.2.3 RFID耦合方式 |
2.2.4 防碰撞方法 |
2.2.5 RFID定位原理 |
2.3 ZigBee技术与UWB技术 |
2.3.1 ZigBee技术简介 |
2.3.2 UWB技术简介 |
2.3.3 定位原理 |
2.4 定位技术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井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
3.1 WiFi通信技术 |
3.1.1 WiFi通信技术简介 |
3.1.2 WiFi网络的组成 |
3.1.3 WiFi网络工作原理 |
3.1.4 WiFi技术的特点 |
3.1.5 WiFi网络拓扑结构 |
3.2 WiFi与其它通信技术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设计 |
4.1 定位方案设计 |
4.2 硬件设计 |
4.2.1 主控制模块的选型 |
4.2.2 惯性测量模块及其电路设计 |
4.2.3 位置校正模块及其电路设计 |
4.2.4 通信模块及其电路设计 |
4.3 软件设计 |
4.3.1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误差补偿算法与定位算法 |
5.1 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 |
5.1.1 零偏补偿算法 |
5.1.2 刻度因数补偿算法 |
5.1.3 尖峰噪声滤除算法 |
5.1.4 稳态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 |
5.2 速度误差补偿算法 |
5.3 定位算法 |
5.3.1 测距算法 |
5.3.2 坐标更新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功能调试与测距实验 |
6.1 系统功能调试 |
6.1.1 定位数据发送功能调试 |
6.1.2 上位机监控功能调试 |
6.2 测距实验 |
6.2.1 实验方案 |
6.2.2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首山一矿平巷机车运输调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信集闭”系统的意义 |
1.2.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结构 |
2 机车运输系统构成及存在问题 |
2.1 现有运输系统的概况及存在问题 |
2.2 系统的调度控制要求 |
2.3 系统的功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3.1 开发环境 |
3.2 结构设计 |
3.2.1 机车定位子系统 |
3.2.2 道岔控制子系统 |
3.2.3 无线通讯子系统 |
3.2.4 系统数据流程图 |
3.3 功能设计 |
3.3.1 登录模块 |
3.3.2 机车定位模块 |
3.3.3 道岔控制模块 |
3.3.4 调度模块 |
3.3.5 无线通讯模块 |
3.3.6 报表统计模块 |
3.3.7 故障管理模块 |
3.3.8 系统管理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4.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RFID机车定位 |
4.1.2 道岔控制 |
4.1.3 无线通讯 |
4.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2.1 机车定位模块 |
4.2.2 道岔控制模块 |
4.2.3 调度管理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运行 |
5.1 测试环境 |
5.2 各模块的实现 |
5.2.1 机车定位模块 |
5.2.2 道岔控制模块 |
5.2.3 通讯模块 |
5.2.4 调度管理模块 |
5.2.5 系统管理模块 |
5.3 系统的测试方法和结果 |
5.3.1 系统操作规程编写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矿井铁路智能监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与上位机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2 井下铁路调度方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结构及内容 |
第2章 系统设计 |
2.1 系统工艺流程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2 系统功能需求 |
2.3 系统设计 |
2.3.1 系统总体设计 |
2.3.2 硬件设计 |
2.3.3 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井下铁路调度方法研究 |
3.1 井下铁路调度建模分析 |
3.1.1 井下铁路调度系统概述 |
3.1.2 井下铁路调度模型 |
3.2 蚁群算法 |
3.2.1 蚁群算法的原理 |
3.2.2 蚁群算法的模型 |
3.3 基于蚁群算法的井下调度问题求解 |
3.3.1 模型的求解 |
3.3.2 井下铁路调度仿真 |
3.4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井下调度问题求解 |
3.4.1 基本蚁群算法的不足 |
3.4.2 改进的蚁群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 软件功能设计 |
4.2 软件结构设计 |
4.3 软件性能要求 |
4.4 上位机编程 |
4.4.1 通信网络 |
4.4.2 机车位置监测 |
4.4.3 道岔远程控制 |
4.4.4 井下铁路调度 |
4.4.5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软件实现 |
5.1 上位机模块组成 |
5.2 软件的实现 |
5.2.1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2 参数设置模块的实现 |
5.2.3 实时监控模块的实现 |
5.2.4 数据查询模块的实现 |
5.2.5 井下铁路调度模块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矿用电机车微机防滑控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2 防滑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防滑控制理论基础 |
2.1 滑移率与粘着的基本理论 |
2.1.1 蠕滑 |
2.1.2 滑移率与粘着系数的定义 |
2.2 滑移率与粘着 |
2.2.1 滑移率与粘着关系 |
2.2.2 影响粘着的因素 |
2.3 防滑控制系统原理和结构 |
2.3.1 防滑控制系统原理 |
2.3.2 防滑控制系统结构 |
2.4 防滑控制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微机防滑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中央处理单元的设计 |
3.1.1 设计基本要求 |
3.1.2 中央处理单元的组成 |
3.1.3 传感器选取 |
3.2 单片机选型 |
3.3 电源设计 |
3.4 信号采集电路 |
3.4.1 轴重采集电路 |
3.4.2 加速度采集电路 |
3.5 电磁阀驱动电路 |
3.6 硬件抗干扰电路 |
3.7 合理的线路板布线工艺 |
3.8 本章小结 |
4 防滑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控制参数的选择 |
4.1.1 防滑控制参数 |
4.1.2 常见防滑器控制参数的选择 |
4.2 影响控制参数精度的因素 |
4.2.1 轮速的测量 |
4.2.2 车辆参考速度的获得 |
4.3 控制过程分析 |
4.3.1 以滑移率为参数的控制过程 |
4.3.2 以减速度为参数的控制过程 |
4.3.3 减速度和滑移率共同控制过程 |
4.4 防滑控制器软件设计 |
4.4.1 防滑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
4.4.2 防滑控制程序设计 |
4.4.3 轮速采集程序设计 |
4.4.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 |
5.1 控制系统输入采集模块调试 |
5.2 控制系统输出模块 |
5.3 制动过程模拟 |
5.4 仿真数据模拟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发展现状研究 |
1.2.1 电机车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电机车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定位技术研究 |
2.1 定位原理研究 |
2.2 电机车位移研究 |
2.2.1 电机车位移算法研究 |
2.2.2 电机车位移校正研究 |
2.3 加速度传感器滤波研究 |
2.4 道岔信息传输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机车监控系统通讯网络研究 |
3.1 无线网络的选择研究 |
3.1.1 几种常用无线技术比较 |
3.1.2 ZigBee模块选择研究 |
3.2 CAN总线网络研究 |
3.2.1 CAN总线网络选择研究 |
3.2.2 CAN总线收发器研究 |
3.3 通信网络协议研究 |
3.3.1 ZigBee协议介绍 |
3.3.2 CAN总线协议研究 |
3.4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
3.4.1 ZigBee网络拓扑研究 |
3.4.2 CAN总线拓扑结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机车监控系统构成的研究 |
4.1 电机车监控系统总体结构研究 |
4.2 电机车无线信息变送器 |
4.2.1 变送器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4.2.2 主控模块设计 |
4.2.3 加速度采集电路设计 |
4.2.4 语音通讯电路设计 |
4.3 节点机 |
4.3.1 通讯节点机工作原理与程序设计 |
4.3.2 主节点机工作原理与程序设计 |
4.4 调度监控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试验研究 |
5.1 模拟系统 |
5.2 试验测试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井下电机车运输信集闭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运输信集闭系统方案研究 |
2.1 千秋矿一水平电机车运输系统现状 |
2.2 系统改造后总体规划 |
3 电机车精确定位系统的研究 |
3.1 车载机系统研究 |
3.2 车载机硬件电路的研究 |
3.2.1 主控制模块设计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2.3 无线通讯模块的设计 |
3.2.4 语音处理模块的设计 |
3.2.5 电机车状态判断模块设计 |
3.3 节点机系统研究 |
3.3.1 节点机主程序研究 |
3.3.2 节点机通讯网络系统研究 |
4 基于精确定位的信集闭系统的研究 |
4.1 西翼车场信集闭系统硬件配置 |
4.1.1 西翼车场信集闭系统逻辑关系研究 |
4.1.2 西翼车场信集闭系统PLC选型 |
4.2 东翼车场信集闭系统硬件配置 |
4.2.1 东翼车场信集闭系统逻辑关系研究 |
4.2.2 东翼车场信集闭系统PLC选型 |
4.3 信集闭系统PLC软件的研究 |
4.3.1 信集闭系统PLC主程序设计 |
4.3.2 调度区间逻辑控制程序设计 |
4.3.3 触摸屏控制道岔子程序设计 |
4.3.4 接收车位置程序设计 |
5 上位机系统的研究 |
5.1 组态王调度监控系统研究 |
5.1.1 系统启动初始化 |
5.1.2 上位机调度监控运行 |
5.2 触摸屏界面设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 机车精确定位系统 |
2.1 机车精确定位系统的结构 |
2.2 机车精确定位系统原理 |
3 信集闭系统 |
4 上位机设计 |
5 结论 |
(9)基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井下机车定位原理 |
1.1 电机车速度的求取 |
2 机车定位系统方案 |
2.1 机车定位系统方案设计 |
2.2 系统组成 |
2.2.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
2.2.2 电荷放大器 |
2.2.3 DSP处理器和单片机 |
3 软件设计 |
4 实验结果 |
5 结束语 |
(10)基于惯性导航技术的井下电机车精确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2 基于捷联惯导的矿井电机车精确定位原理 |
3 硬件电路组成 |
3.1 车载机设计 |
3.2 节点机设计 |
4 机车定位系统模拟试验 |
4.1 模拟结构搭建 |
4.2 组态王监控画面 |
4.3 定位精度测试 |
5 结论 |
四、电机车运行定位系统的单片机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单轨吊辅助运输机车定位系统与调度平台开发[D]. 郭梁.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首山一矿平巷机车运输调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峰蕾.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3]矿井铁路智能监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与上位机软件开发[D]. 孙继龙. 东北大学, 2015(01)
- [4]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井下电机车实时定位系统[J]. 汪玉凤,李凯,张月玲.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4(11)
- [5]矿用电机车微机防滑控制系统的开发[D]. 薛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6]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监控系统研究[D]. 李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7]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电机车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D]. 廉兆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4)
- [8]基于精确定位的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的研究[J]. 王云鹏,付衍斌. 电子技术, 2013(02)
- [9]基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J]. 高迎慧,孙海淇,杨义葵. 压电与声光, 2012(05)
- [10]基于惯性导航技术的井下电机车精确定位系统[J]. 牛迎丽,李晓峰,乔和,葛爱丽.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