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过程思维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以全过程思维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用全程性思想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晖[1](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林文军[2](2018)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越来越突出且广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却悖论式地同时存在着企业“招聘难”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并存的现象表明在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水平上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得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显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要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略有差异。大学及大学教师更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大学生更关注与个人发展愿望相匹配的个性化能力发展与提升;而企业(雇主)则更关注大学生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能力素质,即能否胜任岗位工作,这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标准。基于企业(雇主)的视角,本研究引入“可雇用能力”概念并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相较于就业能力概念,可雇用能力概念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注重从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个体两个方面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入可雇用能力概念也有利于统筹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心和服务需求导向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研究要回答如下问题: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哪些方面的能力缺陷,哪些能力要素在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这些核心能力要素,以及由谁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核心影响因素—可雇用能力,应该区别不同的高校类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要面对和处理实际问题,其可雇用能力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学习其他学者对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或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作了专业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其他必要技能的四要素构成假设,并通过地方本科院校已有的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重视度和满意度调查,对企业(雇主)进行了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技能重视度、满意度和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主体重要性的问卷调查,通过重视度分析进一步验证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构成24要素的假设,并分析提炼出由16项核心要素构成的聚类为4项公共因子的可雇用能力:由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等2项技能构成的“专业能力”,由主动性、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赢得信任能力、社会责任感等7项技能构成的“沟通能力”,由执行力、学习能力、承压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6项技能构成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健康的心理为主要代表的其他必要技能。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角度出发,基于大学、学生、企业(雇主)、政府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多元直接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及保障机制。本研究认为,高校、学生、企业(雇主)、政府均应分别履行好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开发与提升的相应义务,建立起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责任共担”机制。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显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与之匹配的规格设计和素质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重点是将可雇用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可雇用能力开发与提升嵌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可雇用能力开发与提升嵌入课程设置;将可雇用能力开发与提升嵌入课堂教学;将可雇用能力开发与提升嵌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就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应主动承担可雇用能力提升的主体责任,尽早建立对职业意义的准确认识、建立可雇用能力对顺利进入职业道路意义的准确认识和建立自我努力对可雇用能力提升作用的准确认识;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愿景的职业规划及与之配套的学业规划,将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内化为自觉行为;要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动态的心理调适机制。就企业(雇主)而言,应建立人力资本投资职前职后一体化方案,积极参与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开发与提升实践,主动承担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高校、企业以及学生本人是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三个支点,只有同时作用于教与学的人才培养过程,才能使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效益最大化。政府要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保障,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要建立以防范“学校歧视”为重点的就业歧视的体制机制,激发地方本科院校和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要建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绩效评价制度;要建立引导企业(雇主)参与产教融合、承担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义务的激励政策。本研究从文献分析入手,借鉴国内外关于能力、可雇用能力、可雇用能力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大学功能与作用、大学的利益相关者、USEM能力结构的理论分析中,回答了“为什么”要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谁”来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什么”及“怎样”提升等问题。是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基于USEM理论,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构成要素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市场、面向雇主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核心要素,并在对雇主的毕业一年大学毕业生可雇用能力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全面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的路径和政府、学生、雇主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的“责任共担”保障机制。论文由导论、五章和结论七个部分组成。导论主要介绍研究选题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方法等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大学的功能与作用、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基于心理学视野的USEM能力结构理论三个角度探讨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及其开发提升;第二章主要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结构进行假设,通过已有的调查数据从学生和雇主两个视角分别进行初步验证,并通过针对企业(雇主)的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技能重视度分析进行再验证,分析大学生核心可雇用技能;第三章以针对企业(雇主)的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技能满意度分析和对企业及毕业生的访谈为基础,对当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从地方本科院校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第五章则从政府、学生及企业(雇主)等参与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实践的视角设计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的“责任共担”保障机制。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地方本科院校为什么要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二是重点提升哪些可雇用技能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三是怎样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对以上三个问题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新意,对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价值。

李齐亚[3](2016)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是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还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研究生顺利就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前提就是必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思想、择业观念、职业素质、就业心理健康等问题渐渐凸显。为了使研究生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为了更好地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结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对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从界定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概念和阐述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从差异性、一致性、融合性三个层次理清了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对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内容,从树立理念、建立机制、建设队伍、改进渠道、完善方法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期为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高启昌[4](2013)在《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某高校的调查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校领导重视程度、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理念与技巧、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实习基地建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可行性建议如下:领导重视;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促进观念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演练平台。

袁培红[5](2013)在《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就业队伍,但受思想观念、经济体制、高校工作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女大学生相比于同级、同班的男生来说就业压力更大。其成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需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必须开展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及由此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高校在探索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融合不够;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欠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单一;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不健全、素质偏低。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帮助女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女性人才。

邓瑞琴[6](2012)在《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广西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多,因毕业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必须进行创新,真正实现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在从全国大学毕业生、广西区毕业生、广西大学2011届毕业生三个层次分析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分析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诉求,提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和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理论为基础,提出创新途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重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明确目标,分类指导,实现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此外还需要从鼓励和重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断总结指导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淬火工程”三方面予以相关的政策支持。

蔡心[7](2012)在《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辨证地认识当前就业形势,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疏解大学生不必要的择业心理压力;可以促进高校改革的全面、健康发展;还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性、实效性,它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很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这方面已经出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但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理论研究中研究内容相对片面、不成体系。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育方法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得出了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随后总结了国外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已经形成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并且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最后,就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内容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本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随后指出了造成目前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提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三章,本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就业素质的作用以及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意义。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一些值得我国在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时借鉴的先进经验。主要包括工作队伍专业化、教育体系成熟化、教育方法多元化以及用人单位的支持这四个方面。第五章,本章首先阐述了我国高校当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方法日益多元化、模式初步形成等方面成果。其次阐述了仍然存在内容体系不系统、缺乏连贯性以及不能与国家政策同步并举的问题。最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就业机制双选化的影响以及教育全球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现存问题的原因。第六章,本章针对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主要选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工作队伍以及结合社会实际这四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赵芸[8](2011)在《困境与突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热点也是中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与否,不仅牵涉着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同时,关系到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党和政府已明确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但是,从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和好转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加大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以外,同时还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有力指导和积极引导。每个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能否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能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能否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以及能否顺利的实现就业和走进职业生活等问题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从而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行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李丽[9](201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将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合理定位、提升就业能力,可以起到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生涯教育以西方理论为主,尚未形成本土化的实践模式,侧重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缺乏或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能够实现思想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双辅双修,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成就感;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养、合理的职业规划的志愿成为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经典理论: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问卷调查、结构性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总结出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然后提出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对策,即用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尝试构建“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个性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灵魂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拓宽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育人途径。

陈启则[10](2010)在《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中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1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离不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在就业观上发生的偏差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则反映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此需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高校要认真查找和分析目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和方法。高校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培养合格人才。

二、用全程性思想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全程性思想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能力不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三) 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研究逐步成为就业研究的深化方向
    二、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价值
    三、相关研究
        (一) 关于能力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二) 关于就业能力和可雇用能力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三) 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或可雇用能力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四、核心概念
        (一) 地方本科院校
        (二) 可雇用能力
        (三) 可雇用能力与就业能力异同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
第一章 可雇用能力提升的学理分析
    一、提升学生可雇用能力是大学功能与作用的应有之意
        (一) 大学功能定位发展与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
        (二) 高等教育作用理论与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
    二、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提升学生可雇用能力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大学治理中的应用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责任共担”
    三、基于USEM理论全面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
        (一) USEM理论基本观点
        (二) 基于USEM理论的可雇用能力全面、全程提升
第二章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结构假设与验证
    一、发达国家对可雇用能力构成的主要描述
        (一) 主要描述
        (二) 共性与启示
    二、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的构成假设
        (一) 专业能力
        (二) 沟通能力
        (三) 问题解决能力
        (四) 其他必要技能
        (五) 基于USEM模型的可雇用能力构成假设结构分析
    三、对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构成假设的初步检验
        (一) 学生视角的初步检验
        (二) 雇主视角的初步检验
    四、基于雇主重视度调查的进一步验证
        (一)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 可雇用能力重视度分析
        (三) 可雇用能力核心技能综合分析
    五、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构成的实践性
第三章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现状及成因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总体现状
        (一) 学生可雇用能力整体水平较低
        (二) 绝对视角的分析
        (三) 相对视角的分析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现状分类解析
        (一) 专业应用能力水平不高
        (二) 主动性与社会责任感水平不高
        (三) 承压能力和创新能力水平低
        (四) 心理问题多发
        (五) 实践性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的主要缺陷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不足成因简析
        (一) 导向不明
        (二) 主体缺位
        (三) 实践缺重
第四章 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路径
    一、将可雇用能力提升目标嵌入人才培养整体设计
        (一) 主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二) 确立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
        (三) 以实践和创新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二、将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嵌入课程体系
        (一) 优化课程体系
        (二)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三) 重视选修课程设置
        (四) 发挥网络课程作用
    三、将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嵌入课堂教学
        (一) 改革教学内容
        (二) 改革教学方法
        (三) 构建延伸课堂
        (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将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嵌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一) 学生社团活动与可雇用技能提升
        (二) 学生工作体验与可雇用技能提升
        (三) 学生社会调查与可雇用技能提升
        (四) 学生社会实践与可雇用技能提升
    五、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路径综述
        (一) 路径综述
        (二) 路径图
        (三) 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教育的实践性
    六、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个案分析
        (一) 案例基本情况
        (二) 案例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责任共担”机制
    一、“责任共担”的主体与原则
        (一) “责任共担”的主体
        (二) “责任共担”的主要原则
        (三) “责任共担”运行图
    二、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的内部支持体系
        (一) 整合学校教育力量形成提升学生可雇用能力的合力
        (二) 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
        (三) 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可雇用能力提升的主体责任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内部准备
        (一) 学生自我认知的提升
        (二) 学生职业规划的设计与实施
        (三) 适应社会需求的心理动态调适
        (四) 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支持
    四、企业在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中的作为
        (一) 企业参与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的义务
        (二) 企业参与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的主要形式
        (三) 积极向大学生开放工作体验机会
        (四) 产教融合促进企业开发提升大学生可雇用能力绩效
    五、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的政策保障
        (一) 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
        (二) 建立防范学校歧视的大学生公平就业政策保障
        (三) 建立大学生可雇用能力开发提升的绩效评价制度
结语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1 相关概念及内涵阐释
        1.1.1 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概念
        1.1.2 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3 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2 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1.2.1 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差异性
        1.2.2 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
        1.2.3 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融合性
    1.3 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3.1 是确保高校就业指导方向的生命线
        1.3.2 是提升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1.3.3 是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2.1.1 逐渐明确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依据
        2.1.2 大胆进行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
        2.1.3 初步形成了积极健康的研究生择业就业观念和行为取向
    2.2 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2.1 就业指导中存在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2.2.2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足
        2.2.3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2.2.4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2.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3.2 用人单位人才评价标准偏重学历、资历
        2.3.3 高校承载着巨大的就业指标压力
        2.3.4 就业指导主体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3.5 研究生自身存在认知偏差
第三章 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树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3.1.1 树立立德树人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2 树立全程教育理念,重视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性
        3.1.3 树立实践教育理念,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1.4 树立自我教育理念,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3.2 构建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3.2.1 健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机制
        3.2.2 建立“学校、院系、导师”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3.2.3 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的评价反馈机制
    3.3 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3.3.1 建立“一岗双责”的就业指导队伍
        3.3.2 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3.3.3 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思想引导作用
    3.4 改进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渠道
        3.4.1 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
        3.4.2 丰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3.4.3 拓宽社会实践课的教学形式
    3.5 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3.5.1 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法
        3.5.2 坚持标准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3.5.3 坚持传统媒介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调查问卷
致谢

(4)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某高校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校领导重视程度因素
    2. 就业指导课因素
    3.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及辅导员因素
    4. 学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因素
三、基本结论
    1. 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2. 就业工作人员的观念落后, 能力有待提升
    3.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4. 就业教育工作滞后, 造成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技巧缺乏
四、政策建议
    1. 领导重视
    2. 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促进观念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
    3.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
    4.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演练平台

(5)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四)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 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 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 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
        2. 女大学生求职成本高于男大学生
        3. 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于男大学生
        4. 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
    (二)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尖锐
        2. 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3. 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4. 高校培养模式的偏差
        5. 女大学生缺乏自信依赖心理较强
    (三) 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1. 就业指导的含义和目的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任务
        3. 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
    (四)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 有利于稳定高校秩序和培养社会主义女性建设人才
        2.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提高其针对性
        3. 有助于女大学生顺利实现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角色转变
        4. 有助于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顺利实现就业
二、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一)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逐渐丰富
        2.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逐步拓展
        3.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二)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融合不够
        2.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欠缺
        3.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4.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素质偏低
    (三)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1.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2.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不足
        3. 针对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心理状况的分析不够充分
        4. 针对女大学生的各方教育力量未形成合力
三、 提高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一) 创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3. 树立全程化、全方位的教育理念
    (二) 丰富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 女大学生挫折教育
        2. 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
        3. 女大学生依法维权意识的培养
        4. 开展成功女性的典范教育
    (三) 开拓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1. 高校应“因性(别) 施教”开设现代女性学科课程
        2. 成立专门的女生社团
        3. 开辟专门女生交流的网络板块
        4. 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就业心理咨询室
    (四) 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1. 提高服务意识
        2. 提高业务能力
        3. 提高政策水平
        4. 提高心理素质
    (五) 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完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
        2. 构建高校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
        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 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5. 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女性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广西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1、选题来源
        2、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第一章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1.2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
    1.3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理论
第二章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情况分析
        2.1.1 全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
        2.1.2 广西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
        2.1.3 广西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
    2.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情况分析
        2.2.1 调研情况的分析与统计
        2.2.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2.3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2.3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3.1 急需创新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3.2 急需创新来适应高度发达的网络手段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3.3 急需创新来改变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足的情况
        2.3.4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需要
        2.3.5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实现毕业生自身价值的需要
        2.3.6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第三章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重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3.1.1 树立新观念,增强主动意识
        3.1.2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目标
        3.1.3 充分重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3.2 明确目标,分类指导,买现大学毕业生“淬火工程”
        3.2.1 明确目标,分类教育
        3.2.2 开展“个性化”指导
        3.2.3 实现大学毕业生“淬火工程”
    3.3 动态跟踪,统分结合,开展全方位适应性教育
        3.3.1 毕业心理教育
        3.3.2 就业能力教育
        3.3.3 社会形势教育
    3.4 管理转型,以人为本,建立完善大学毕业生服务体系
        3.4.1 管理转型,服务育人
        3.4.2 以人为本,平等对话
        3.4.3 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服务体系
    3.5 主体激励,多元互动,全面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5.1 激发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3.5.2 全面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5.3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3.6 先锋带动,行动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基层党组织作用
        3.6.1 发挥毕业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6.2 提高毕业生党员的核心竞争力
        3.6.3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第四章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政策支持
    4.1 鼓励和重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1.1 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是就业政策
        4.1.2 建立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机制
        4.1.3 鼓励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4.2 不断总结指导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
        4.2.1 及时总结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
        4.2.2 形成共识,普及推广
        4.2.3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水平
    4.3 实现“淬火工程”的相关条件
        4.3.1 完善职业考试的市场准入资格
        4.3.2 加强实习教育基地的建设
        4.3.3 开设综合类课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2:大学四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7)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的研究成果
        1.2.2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成果
        1.2.3 基于文献的思考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分析
    2.1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2.1.1 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2.1.2 就业层次不断降低
        2.1.3 就业歧视问题不断突出
        2.1.4 就业需求与就业期望呈现不平衡态势
    2.2 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2.1 高校扩招的影响
        2.2.2 学生思想的偏差
        2.2.3 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
    2.3 当前社会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2.3.1 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2.3.2 国家政策提供许多优惠条件
第3章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3.1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生命线
        3.1.1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3.1.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的自觉需要
        3.2.1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3.2.2 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2.3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
        3.3.1 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3.3.2 突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特点
        3.3.3 体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4章 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4.1 就业指导队伍实现了专业化
        4.1.1 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
        4.1.2 形成了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体系
        4.1.3 建立了系统的专业训练模式
    4.2 就业指导体系趋于成熟化
    4.3 就业指导方法突出了个性化
    4.4 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
第5章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现状
    5.1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得成果
        5.1.1 地位愈受重视
        5.1.2 方法日益多元
        5.1.3 模式初步形成
    5.2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5.2.1 内容缺乏系统性
        5.2.2 过程缺乏全程性
        5.2.3 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
        5.2.4 未与国家政策同步并举
    5.3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现存问题的原因
        5.3.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影响过深
        5.3.2 就业机制双选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5.3.3 教育模式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大难度
第6章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6.1 不断丰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6.1.1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6.1.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6.1.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6.1.4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6.2 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的始终
        6.2.1 加强系统性和连续性
        6.2.2 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
    6.3 建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6.3.1 设置专职人员
        6.3.2 培养专业人员
        6.3.3 建立评估体系
    6.4 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6.4.1 不断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
        6.4.2 不断更新方法与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困境与突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2.1 相关课题国内的研究情况
        1.2.2 相关课题国外的研究情况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2.1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述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1.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含义、特征及意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
        2.2.1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同一性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差异性
        2.2.3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第3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3.1.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备比例失衡
        3.1.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失衡与偏差
        3.1.3 缺乏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1.4 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
    3.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3.2.1 内因
        3.2.2 外因
第4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对策
    4.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功能
        4.1.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4.1.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功能
        4.1.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
    4.2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遵循的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指导性原则
        4.2.3 针对性原则
        4.2.4 系统性原则
    4.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措施
        4.3.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长效机制
        4.3.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教育内容
        4.3.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方式和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1.2.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2.1.3 思想教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概述
        2.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2.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理论
        2.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征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
        2.3.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3.2 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素
        2.3.3 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共同为大学生成才服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原则及功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3.1.1 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标更加远大
        3.1.2 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1.3 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形式更加多样
        3.1.4 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更加持久
    3.2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2.1 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3.2.2 学生主体性和教育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3.2.3 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3.2.4 共性辅导与个案咨询相结合的原则
    3.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功能
        3.3.1 深入的自我认知功能
        3.3.2 正确的目标导向功能
        3.3.3 深厚的师生凝聚功能
        3.3.4 系统的潜能开发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4.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中高校存在的问题
        4.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中社会存在的问题
    4.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大学生自身缺乏主体意识和正确理想信念
        4.2.2 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体系尚需完善
        4.2.3 社会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教育合力尚未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5.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5.1.1 职业生涯规划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实现职业价值观正确导向
        5.1.2 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心理、个性特征相结合,实现人职最佳匹配
        5.1.3 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素质
        5.1.4 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职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5.2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5.2.1 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5.2.2 构建“全员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5.2.3 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5.2.4 构建“个性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5.3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路径
        5.3.1 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5.3.2 完善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进程
        5.3.3 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四位一体的职业发展大环境
        5.3.4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四)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及其相互关系
    (一) 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二) 就业指导概述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关系
    (四)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理论依据
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一) 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 做好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二)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做好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
    (三)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需加强的内容
    (四)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需完善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用全程性思想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可雇用能力提升研究[D]. 林文军. 西南大学, 2018(01)
  • [3]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齐亚.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4]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某高校的调查数据[J]. 高启昌. 学理论, 2013(29)
  • [5]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 袁培红. 苏州大学, 2013(11)
  • [6]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广西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例[D]. 邓瑞琴. 广西大学, 2012(02)
  • [7]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蔡心.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1)
  • [8]困境与突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赵芸.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 李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10]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 陈启则. 苏州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以全过程思维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