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哌啶醇致麻醉后锥体外系反应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宇睿[1](2021)在《右美托咪定复合氟哌利多预防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氟哌利多预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山西白求恩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足月妊娠行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哌利多组(A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氟哌利多组(B组),各30例。在剖宫产术中子宫体肌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同时,两组产妇分别静脉给予相应药物,A组给予氟哌利多;B组给予氟哌利多和右美托咪定。记录患者入室静卧10min(T0)、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后10min(T1)、手术结束时(T2)的MAP、HR、Sp O2。记录T1时刻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胸闷胸痛等症状。结果: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及ASA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T1时刻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T0时刻均有所升高,但A组心率(HR)升高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T2时刻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T1时刻均有所降低,但B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幅度小于A组,(P<0.05),且心率(HR)变异小,血流动力学稳定。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A组低,(P<0.05)。两组均未发生镇静过度病例。结论:右美托咪定泵注复合小剂量氟哌利多能有效减少剖宫产术中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且镇静满意,效果优于单用氟哌利多,可安全用于临床。
罗曼[2](2021)在《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TAPB联合两种全身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TAPB联合两种传统的全身麻醉方式(即: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发生情况,拟优选组合推荐用于临床。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120),均为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随机分为TAPB联合静吸复合麻醉组(复合组)与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麻醉诱导方案及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两组相同,麻醉维持方案:复合组设置吸入浓度为1.0 MAC的七氟烷,辅助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泵注,根据麻醉深度需要调节泵注速度;静脉组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25-4 ug/(kg.min)维持麻醉深度。两组均在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术后PCIA配方:舒芬太尼2 ug/kg+甲氧氯普胺30 mg溶解至NS 100 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年龄、身高、体重、BMI、民族等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入室血流动力学。(2)研究主要指标:PONV总发生率、分级、历时PONV发生人次、历时PONV发生次数及术后补救情况等信息。(3)研究次要指标: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不良事件;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及PACU停留时间等苏醒期信息;总住院和术后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随访期信息;术后VAS评分、镇痛药物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等镇痛评价。结果:1.纳入患者120例,每组各60例,剔除病例14例,脱落率为11.7%。其中复合组剔除8例,静脉组剔除6例,最终106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复合组52例,静脉组54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PONV总发生率及分级: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发生PONV;复合组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高于静脉组(P<0.0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4级以上的病例;复合组组间比较,2级PONV发生率高于1级(P<0.05)。(2)历时PONV发生人次:复合组术后2-4h PONV发生人次高于静脉组(P<0.05);术后0-2h、4-6h、6-24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术后24-48h均未发生PONV。(3)历时PONV发生次数:复合组术后2-4h PONV发生次数高于静脉组(P<0.05);术后0-2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皮肤瘙痒及过度镇静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MAP及SpO2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麻醉药物使用: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镇痛泵舒芬太尼消耗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复苏时间、PACU停留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复合组长于静脉组(P<0.05)。(5)镇痛评价:术后2h、4h、6h、24h、48h VAS评分、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均有PONV发生,但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PONV较低,故推荐优先选择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临床。第二部分TAPB联合TIV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及阿片类药物的节制效应目的:本研究基于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前实施TAPB术后联合PCIA镇痛的情况下,观察能否取消术毕静脉镇痛负荷量的应用,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进而减少副作用PONV的发生。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TAPB+F组与TAPB+NS组。两组患者麻醉方案基于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麻醉维持方案为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25-4 ug/(kg.min)维持麻醉深度。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相同,TAPB+F组于术毕给予静脉镇痛负荷量舒芬太尼10ug;TAPB+NS组于术毕给予安慰剂2ml。两种患者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术后PCIA配方:舒芬太尼2 ug/kg+甲氧氯普胺30 mg溶解至NS 100 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吸烟史、PONV史或晕动病史、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等,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2)研究主要指标:术后VAS评分、镇痛药物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等镇痛评价;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3)研究次要指标:围术期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尿管拔出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等,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结果:1.纳入患者120例,每组各60例,共剔除11例,脱落率为9.2%。其中TAPB+F组剔除6例,TAPB+NS组剔除5例,最终109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TAPB+F组54例,TAPB+NS组55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及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等麻醉与手术信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镇痛评价:术后2h、4h、6h、24h、48h VAS评分、镇痛药物舒芬太尼消耗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ONV发生情况:PONV总发生率及分级: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PONV;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PB+F组PONV发生率为44.4%,TAPB+NS组PONV发生率为34.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PONV 4级的情况;术后0-2h、2-4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及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皮肤瘙痒及过度镇静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及SpO2等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TAPB+F组MAP低于TAPB+NS组(P<0.05);其余观察点MA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围术期镇痛药物使用情况:TAPB+F组术中舒芬太尼及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多于TAPB+NS组(P<0.05);镇痛泵舒芬太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TAPB+F组复苏及PACU停留时间长于TAPB+NS组(P<0.05);尿管和引流管拔出时间、总住院和术后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毕取消静脉镇痛负荷量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术后疼痛、PONV影响不明显,但可缩短患者术后复苏时间,节约阿片类药物。第三部分TAPB联合少阿片化PCI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拟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实施TAPB作为基础镇痛的情况下,能否采用少阿片化镇痛方案?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72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TAPB+S组与TAPB+N组。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方案采用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相同,术毕取消静脉镇痛负荷量的应用,两种患者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基于第二部分试验的结果发现TAPB联合镇痛配方为2 ug/kg舒芬太尼术后PCIA可为患者提供良好镇痛,但同时PONV发生率较高。本部分试验我们根据药物等效强度的相对效价比采用少阿片化PCIA镇痛配方,TAPB+S组:舒芬太尼1ug/kg+甲氧氯普胺30mg溶解至NS 100ml;TAPB+N组:纳布啡1mg/kg+甲氧氯普胺30mg溶解至NS 100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同本研究第二部分。(2)研究主要指标:术后Ramsay镇静评分;余同本研究第二部分。(3)研究次要指标:随访期各观察点血流动力学变化;余同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1.纳入患者72例,每组各36例,共剔除7例,脱落率为9.7%。其中TAPB+S组剔除4例,TAPB+N组剔除3例,最终65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TAPB+S组32例,TAPB+N组33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镇痛评价:TAPB+S组术后2h、4h、6h VAS评分高于TAPB+N组(P<0.05);术后24h、48h 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4h、6h、24h、48h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纳布啡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amsay镇静评分:TAPB+S组术后2h、4h、6h Ramsay镇静评分高于TAPB+N组(P<0.05);术后24h、48h Ramsay镇静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ONV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PONV;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PONV 4级的情况;术后0-2h、2-4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及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及皮肤瘙痒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死亡率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2)随访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MAP及SpO2等血流动学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复苏时间、PACU停留时间、尿管拔出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前实施TAPB作为基础镇痛,术后少阿片化的镇痛方案能为患者提供优良的镇痛作用,但PONV仍有发生,阿片类药物不是PONV的唯一诱因。
马浩南[3](2016)在《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记李仲廉主任从事疼痛医学的艰苦之路》文中研究表明
张琼[4](2016)在《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术后谵妄是患者术后所出现的一种精神紊乱状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混乱,是突发的,可逆的,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认知水平改变或感知障碍等症状。一般23天内自愈,很少延续至第7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谵妄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住院费用的增加增加、并发增的增加、近期和远期死亡率的增加及患者之后的认知障碍均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也无明确有效的诊断和防治措施,预后不明确。鉴于上述几种原因,术后谵妄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应激性高以及CPB等独特性因素的存在,心脏手术被视为引起术后谵妄高发的外科手术类型。随着心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传统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向微创心脏外科的转型是当今心脏外科学的发展趋势。我科开展的右腋下直切口技术具有切口小、瘢痕隐蔽、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天数等优点。此外该技术不仅仅能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更是明显提高了手术的美观效果,进而使得病人的身体、精神创伤都能够最大限度得到减少。但是该技术亦有其不足之处,手术暴露差即为其主要局限性。而胸腔镜技术恰恰能提供清晰的视野,弥补右腋下之切口心脏外科技术的不足之处,易为患者接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因此,将胸腔镜技术和右腋下直切口心脏外科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其融合而成的技术即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入路心脏外科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到目前为止,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TARVAI-MVR)已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良好。但是,目前尚无有关TARVAI-MVR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报告,亦无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第一部分 TARVAI-MVR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目的:观察TARVAI-MVR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1.纳入择期下行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134例,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进行MMSE评分,并于术后1天、2天、3天用重症监护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谵妄评估。根据谵妄评估结果将两组病人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所有患者在入ICU之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价术后疼痛程度,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估镇静深度。2.记录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数据,比较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的差异,进而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发生术后谵妄者共有48例,术后谵妄发生率为35.8%。2.单因素分析显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相比,两组间的年龄(t=-3.741,P<0.001)、过度饮酒史所占比例(?2=17.556,p<0.001)、术前MMSE评分(t=8.659,P=<0.001)、文化程度(?2=27.652,p<0.001)、CPB时间(Z=-8.61,P<0.001)、主动脉夹闭时间(Z=-8.267,P<0.001)、手术时间(Z=-4.604,P<0.001)、术中低血压发生率(?2=24.703,p=0.000)、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2=28.598,p=0.000)、术后引流(Z=-2.135,P<0.001)、呼吸机时间(Z=-6.617,P<0.001)、ICU时间(Z=-7.794,P<0.001)、镇静深度(?2=30.443,p=0.000)、疼痛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711,p=0.000);而两组间性别(?2=2.718,p=0.099)、体重(t=-0.465,P=0.642)、术前血红蛋白浓度(t=-0.322,P=0.748)、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水平(t=0.483,P=0.63)、术后第一天肌酐水平(Z=-1.715,P=0.08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过度饮酒、受教育程度、CPB时间、术中低血压、深度镇静、过度疼痛、ICU时间为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1.TARVAI-MVR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35.8%,2.TARVAI-MVR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过度饮酒、受教育程度低、CPB时间长、术中低血压发生、ICU时间长、深度镇静、过度疼痛。第二部分TARVAI-MVR术后谵妄机制的初步探讨目的:通过检测TARVAI-MVR术后谵妄发生过程中炎性因子水平含量的变化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1.纳入择期下行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134例,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进行MMSE评分,并于术后1天、2天、3天用重症监护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谵妄评估。根据谵妄评估结果将病人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2.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后手术前、术后24h、48h和72h抽取中心静脉血3ml,离心3000转/分10分钟,用吸管或空针取上层血清放置于另一试管,置于-70℃冰箱冷冻保存待检,血浆CRP,IL-6和TNF-α含量测定均用酶联免疫法,比较谵妄组和非谵妄组三种炎症因子水平在不同时间点有无差异。结果1.发生术后谵妄者共有48例,术后谵妄发生率为35.8%。2.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TNF-α(21.44±10.34 pg/ml vs 13.58±9.94 pg/ml,P<0.05;23.21±13.70 pg/ml vs 12.94±4.15 pg/ml,P<0.05)和CRP(200.96±50.21mg/Lvs 117.21±38.36 mg/L,P<0.05;122.96±61.65 mg/L vs 56.34±26.30 mg/L,P<0.05)水平均在术后48和72小时明显升高;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谵妄组和非谵妄组的TNF-α和CRP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s>0.05)。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IL-6浓度在术后24h、48h和72h均明显升高(Ps<0.05);术前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术前IL-6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TARVAI-MVR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35.8%;2.升高的炎症因子TNF-α、CRP和IL-6水平可能参与了术后谵妄的发病过程。
孙发发[5](2016)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将进一步证实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在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是否存在能够可以预测术后长期运动症状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中15名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在接受正规、系统的药物、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未取得症状有效改善或出现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后,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手术前、后由1名独立的神经内科医生使用量表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对患者运动症状以及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其中运动症状基于手术前、后录制的视频进行评估,同时使用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36-item Short-Form General Health Survey(SF-36)对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最终有14名患者完成≥1年的连续性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5±16.5月(均数±标准差)(12-52个月)。术后患者BFMDRS运动评分为5.5±4.5,明显低于术前19.3±7.6(p<0.05),平均改善率为74%;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15.6±4.9降低到术后的6.1±3.5(p<0.05)。术后SF-36各项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显着提高,说明术后患者日常功能和状态随着肌张力障碍症状的减轻而得到改善。同时随访过程中发现,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相比于苍白球脑(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具有起效快、输出电压低等优势。本研究并未发现可以预测术后长期运动症状改善的相关因素;且术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TN-DBS在原发性Meige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作为药物、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无效情况下的替代性治疗手段。
梁颖杰,王永军,梁伟业,过斌,刘华清,卞清涛,冀成君,李娟,杨甫德[6](2014)在《中国大陆恶性综合征病例报告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恶性综合征有关报道的调查,分析引起恶性综合征的原因,归纳总结用药特点及临床对这一症状在治疗方面的经验。
赵戈[7](2014)在《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拔管期躁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地佐辛对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麻拔管期躁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 I级II级,年龄30岁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n=30):对照组(control,C组),曲马多组(Tramadol, T组),地佐辛组(Dezocine,D组)。手术结束前30min,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2ml、曲马多1mg/kg、地佐辛0.1mg/kg。于诱导前(T0)、拔管时(T1)和拔管后10min(T2)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T1时患者的呛咳程度、躁动评分。T2时镇静和疼痛评分以及副作用的发生例数。结果三组MAP和HR于T1时均较T0时明显升高(P<0.01),T组和D组T1、T2时的MAP和HR均明显低于C组(P<0.01),T组T1、T2时的MAP和HR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呛咳程度和躁动评分T组和D组明显优于C组(P<0.01),T组和D组呛咳程度和躁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2时T组和D组镇静和疼痛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1),D组镇静评分明显优于T组(P<0.01),T组和D组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副作用明显少于T组(P<0.01)。结论地佐辛能有效、安全地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拔管期躁动。
徐智萍[8](2012)在《氟哌利多致椎体外系反应6例》文中研究指明氟哌利多具有良好的镇静、镇吐作用,我科将其与镇痛药配伍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与持续皮下给药术后镇痛598例,其间发生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反应6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连续硬膜外术后镇痛和持续皮下给药术后镇
王淑霞[9](2010)在《芬太尼预防泌尿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全麻术毕前给予不同剂量芬太尼,观察其对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抑制的作用,以及其在预防术后躁动中的合适用药剂量。方法:60例ASAⅠ~Ⅱ择期泌尿外科侧卧位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所有病人麻醉方法相同,手术结束前十分钟停药,同时F1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ug/kg, F2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ug/kg,F0组注射等体积盐水对照,记录基础值、给予芬太尼时、呼吸恢复时、意识恢复时、拔管时的心率、呼吸频率、脉搏饱和度和血压,观察病人的躁动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拔管时心率血压变化三组间比较,F1组、F2组的波动明显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表明在给予芬太尼后病人在苏醒过程中的循环波动较小,苏醒更平稳。三组患者镇静躁动评分F0组与F1组、F2组比较有差异(P值<0.05),F1组与F2组比较无差异(P值>0.05)。F2组的拔管时间延长,与F0组、F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芬太尼对苏醒期躁动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不随芬太尼量的增加而加强,且较大剂量芬太尼影响患者呼吸的恢复使拔管时间明显延长,故在预防苏醒期躁动时小剂量芬太尼更合适。术后不良反应三组间比较无差异(P值>0.05),可能与样本量较小及抽样误差有关。结论:芬太尼可预防全麻苏醒期的病人躁动,使病人苏醒过程更平稳,且1ug/kg芬太尼不延长患者的呼吸恢复和苏醒时间,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郑艳[10](2009)在《硬膜外镇痛泵氟哌利多锥体外系副反应及处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氟哌利多用于术后镇痛引起的副反应及处理。方法回顾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出现频繁眨眼或双眼睑上翻、静坐不能、四肢抽搐、肌张力增高、分泌物增多、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不同症状,9例应用安定后症状渐消失,4例药物应用效果差,拔除镇痛泵,症状渐消失。术后67 d患者皆痊愈出院,未留下后遗症。结论术后镇痛的PCEA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可利用其镇静作用,还有增加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
二、氟哌啶醇致麻醉后锥体外系反应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哌啶醇致麻醉后锥体外系反应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复合氟哌利多预防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对比 |
2.3 两组镇静评分对比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复合氟哌利多预防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TAPB联合两种全身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研究 |
1 材料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TAPB联合TIV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及阿片类药物的节制效应 |
1 材料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TAPB联合少阿片化PCI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 |
1 材料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防治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病例报告表 |
附件二 受试者须知及同意书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谵妄的定义与临床表现 |
1.3 手术种类对术后谵妄的影响 |
1.4 心脏外科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
1.5 术后谵妄的诊断及评估方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术前准备 |
2.3 麻醉 |
2.4 TARVAI-MVR手术步骤 |
2.5 术前、术中及术后数据收集及术后谵妄诊断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ARVAI-MVR术后谵妄发生情况 |
3.2 POD组与NPOD组术前指标的比较(术前指标单因素分析见图 4): |
3.3 POD组与NPOD组术中指标的比较(见图 5): |
3.4 POD组与NPOD组术后指标的比较(见图 6): |
4 讨论 |
4.1 镇静深度与术后谵妄 |
4.2 疼痛程度与术后谵妄 |
4.3 年龄与术后谵妄 |
4.4 CPB与术后谵妄 |
4.5 性别与术后谵妄 |
4.6 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中低血压与术后谵妄 |
4.7 机械通气时间和ICU驻留时间与术后谵妄 |
4.8 文化程度与术后谵妄 |
4.9 过度饮酒与术后谵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谵妄发病机制初步探讨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流行病学资料 |
1.3 心脏手术与术后谵妄 |
1.4 术后谵妄的诊断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术前准备 |
2.3 麻醉 |
2.4 TARVAI-MVR手术步骤 |
2.5 血标本的留取 |
2.6 血浆CRP、TNF-α 及IL-6 水平测定 |
2.7 术后谵妄的诊断 |
3. 结果 |
3.1 TARVAI-MVR术后谵妄发生情况 |
3.2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POD组和NPOD组血浆中CRP水平的比较(见图 10) |
3.3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POD组和NPOD组血浆中TNF-α水平的比较(见图 11) |
3.4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POD组和NPOD组血浆中IL-6 水平的比较(见图 12) |
4. 讨论 |
4.1 CRP与术后谵妄 |
4.2 TNF-α与术后谵妄 |
4.3 IL-6 与术后谵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1.绪论 |
1.1 Meige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特征 |
1.2 Meige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
1.3 Meige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
1.3.1 Meige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
1.3.2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
1.3.3 .Meige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3.研究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手术流程和术后程控 |
3.3 临床效果评估 |
3.4 统计学方法和分析 |
4.结果 |
4.1 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基本信息 |
4.2 BFMDRS评估结果 |
4.3 SF-36评估结果 |
4.4 术后运动症状改善与临床信息的相关性 |
4.5 刺激参数 |
4.6 并发症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Meige综合征临床评估量表 |
附录2 梅杰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中国大陆恶性综合征病例报告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NMS患者死亡及原因 |
2 NMS患者抗精神病药服用情况 |
3 有关对症治疗的总结 |
3.1有关激素治疗的总结 |
3.2有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总结 |
3.3关于对发热的处理 |
3.4关于类帕金森综合征治疗 |
3.5关于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
4 NMS的危险因素 |
(7)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拔管期躁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氟哌利多致椎体外系反应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与处理 |
1.3 镇痛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9)芬太尼预防泌尿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硬膜外镇痛泵氟哌利多锥体外系副反应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
2 讨论 |
3 结论 |
四、氟哌啶醇致麻醉后锥体外系反应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复合氟哌利多预防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D]. 孙宇睿.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D]. 罗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记李仲廉主任从事疼痛医学的艰苦之路[J]. 马浩南.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6(06)
- [4]胸腔镜辅助下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D]. 张琼.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1)
- [5]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D]. 孙发发.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中国大陆恶性综合征病例报告的调查分析[J]. 梁颖杰,王永军,梁伟业,过斌,刘华清,卞清涛,冀成君,李娟,杨甫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02)
- [7]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拔管期躁动的影响[D]. 赵戈.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8]氟哌利多致椎体外系反应6例[J]. 徐智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4)
- [9]芬太尼预防泌尿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D]. 王淑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10]硬膜外镇痛泵氟哌利多锥体外系副反应及处理[J]. 郑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09(25)
标签:腹腔镜手术论文; 静脉麻醉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氟哌啶醇论文; 氟哌利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