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样成分化验分析结果网络传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路辉[1](2021)在《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文中认为铝电解质是电解铝生产的载体介质,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铝电解产品质量、电能消耗和电流效率。随着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变化,电解质体系成分越来越复杂,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较大改变,给电解生产带来效率低、能耗高、沉淀多和控制难等系列问题。围绕电解铝工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理化学性质,探索复杂电解质初晶温度、分子比等关键物化参数精准预报和测定,对优化铝电解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精准管控和推动铝冶炼智能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分析检测手段,获得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化学组成、物相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和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建立了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复杂电解质体系形成间的映射关联。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多基体类型、宽成分范围复杂铝电解质样本的初晶温度预报模型。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基于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CR的定量分析测定。开展了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和Ca、Mg含量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实验,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电解质和原辅料多维度、大容量的多源数据结合原料区域供应协同的分析方法,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和原辅料间成分的区域映射关联。分析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典型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从氧化铝、炭素阳极、阳极覆盖料和炭渣等方面对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进行溯源分析,阐明氧化铝、炭素阳极和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布规律,构建了铝电解原材料、辅助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复杂铝电解质形成之间的基本映射关系。(2)大样本容量电解质样本成分全要素耦合结合机器学习解析的建模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的精准预报。模型适用范围拓宽,预报准确性提高,揭示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BP-ANN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77,MRE=0.54%,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90,MRE=0.49%,预报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3%,预报准确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设计、搭建LIBS实验装置,通过开展单因素实验,实现了 LIBS检测关键实验参数优化。通过选择特征分析谱线,计算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证实等离子体光谱有效性,优化LIBS实验条件,获得合理的实验参数组合。结合Mc-Whirter准则,计算出激光等离子体温度为5353 K,电子密度为1.55×1018 cm-3,证实复杂铝电解质等离子体满足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LIBS等离子体光谱有效。实验确定LIBS参数优化条件为:氩气气氛,激光器延迟时间4 μs,激光器能量133 mJ,电解质研磨时间30 s,电解质压样压力8 Mpa,激光脉冲累加50次,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LIBS定量分析奠定基础。(4)提出基于光谱变量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方法,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CR的LIBS定量测定分析。采用超多面体方法筛选光谱特征变量,以筛选出的特征变量为新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建模,发现SVM(Liner)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62,MRE=1.7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27,MRE=0.93%;通过验证17个外部独立测试样本,SVM(Liner)与SVM(Rbf)模型测定分析复杂电解质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3%与0.43%,Hyperpolyhedron-SVM方法对复杂铝电解质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均表现出较好的分析测定能力。(5)搭建LIBS原位在线检测装置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首次实现高温环境下强扰动、非均质熔融态复杂铝电解质主要成分的LIBS定量分析。基于全谱的SVM校正模型分析测定能力较好,分析20个外部电解质样本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62%。采用传统定标法建立了面向复杂电解质体系Ca、Mg含量的定标曲线,其中Ca元素的定标曲线为y=6208.43x-8654.59,定标模型 R=0.94,RSD=1.89%,Mg 元素的定标曲线为 y=7120.13x+1312.60,定标模型R=0.95,RSD=3.28%。通过分析13个外部独立测试电解质样本,Ca元素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5.40%,Mg元素的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13.0%。Ca元素最低检测限为8.54mg·g-1,Mg元素最低检测限为15.50mg·g-1。
熊恺恺[2](2020)在《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作为地球上的一种不可或缺资源,其开采效率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岩心取样作为一种获得地下岩层的物理特性,并由此推断油气状况的手段,其关键技术为井壁取心技术。井壁取心传输系统采用特定的通信方式,将地面命令数据及井下岩心取样数据按照某种信号格式进行交互。在井下油气情况被相关专家准确了解后,才能以最合理地方式开采油田,故能充分地利用井下油田,从而提高原油开发效率。本文中的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是针对井下强干扰而研发的一种具有较强抗干扰性的数控井壁取心传输系统。系统基于多载波宽带调制OFDM技术,实现了具有较强抗干扰性的电缆数据传输。本文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分析。由于系统工作时环境特殊,本文对系统环境恶劣程度进行了分析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其中包括工作环境温度限制、通信带宽限制、井下遥传模块电路板尺寸限制以及数据传输噪声和干扰的情况。为了对系统噪声分析,本文设计了采集系统实现了对噪声干扰的采集,分析得出系统干扰主要成分为:频带外周期突发性干扰、频带内周期干扰、高斯白噪声。2.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设计。由于井下骨架大小以及温度限制,为达到项目要求,文中选择了耐高温DSP芯片TMS320F28335作为井下硬件实现平台,选择DSP芯片TMS320C6415作为地面硬件实现平台。根据系统各项分析结果,设计了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通信协议。并对自适应消噪算法和比特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和仿真测试。对于窄带干扰,采用多载波调制OFDM技术来适应不同频带的干扰。在时域采用自适应噪声抵消算法抑制周期性噪声干扰。3.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在软件上实现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井下与地面软件结构设计、硬件驱动层软件设计以及OFDM调制解调器中各模块软件实现。并在软件上,对OFDM同步、信道估计以及RS编译码进行了模块测试。
于澍[3](2020)在《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与防垢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暴露出的采出井结垢问题日益严重,对油田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经过对大庆油田某采油厂的调研发现,当前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垢预测业务信息化程度低,结垢预测方法与知识体系不健全、数据计算量大、预测流程复杂,导致工作人员的分析时间长、工作效率低、数据维护困难,无法及时掌握投加防垢剂的时机。因此,建立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模型,挖掘结垢规则,指导管理者提前投加防垢剂,成为目前结垢预测工作中的迫切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三元复合驱的结垢业务和结垢机理,提出了基于改进CART决策树的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模型。首先,深入分析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业务现状与结垢机理,针对其结垢特点,设计了结垢预测模型并提出模型框架;其次,收集采出液离子化验历史数据,完成离子化验数据的预处理,建立结垢预测样本集;然后,针对CART算法处理连续型特征值效率低的问题,引入Fayyab边界值判定法,减少了分裂阈值的选取速度。提取结垢规则,建立了结垢预测知识库;最后,设计并实现复合驱清防垢信息管理系统,匹配出有结垢倾向的结垢井,生成对应的防垢实施方案,为工作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助决策。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改进CART决策树的结垢预测模型能够较好的解决当前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的问题,防垢方案能够可靠的指导防垢剂的投加,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陆伟[4](2019)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锅炉作为工业体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遍应用于化工、动能、食品、供暖等领域。作为高耗能特种设备,工业锅炉在燃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粉尘等污染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开展节能监督管理,提高锅炉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进节能降耗,已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内容。锅炉运行工况热性能测试可准确反映锅炉的能效状况,因此成为节能监督管理主要手段。当前锅炉能效测试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其测试过程存在参数多、流程复杂,周期较长,误差大,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如何有效替代手工测试,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锅炉能效测试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从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原理入手,通过分析能效测试系统需求,规划了能效测试系统的组成架构,明确了需要采集的关键参数数据,并分析了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软硬件功能要求等,设计了一种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并使用相关通信手段将数据打包发送至远程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进而将重要参数进行数字化或图形化显示,方便了测试人员的观测和评价。论文设计的能效测试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包括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显示模块、外围电路等;软件部分使用KINGVIEW平台进行上位机软件开发,可实现对远程传感器数据的接收与处理,并建立了锅炉能效情况的计算评价模型,通过开发用户图形化显示功能、数据管理功能、报表自动生成功能,从而实现自动化锅炉能效测试。论文最后通过应用案例对能效测试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评价,实验表明,所设计的能效测试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到锅炉运行中的关键数据,能够进行数据打包并实现数据远程传输,数据丢包率低,数据传输安全。该系统还能够实时监测锅炉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出力,实时监控参数波动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地分析出锅炉的实际能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该能效测试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测试人员工作量,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试效率与准确性,同时可有效改善测试人员工作环境和降低测试成本。
黄海兵[5](2019)在《天然气井地面测试远程监测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地面测试技术是一套通过涵盖井口、分离器、防喷口等多个环节的专业承压设备以实现气井作业安全控制、实时测取油气藏数据的完整密闭流程,通过测试地面流程实现地层流体的节流、分离、计量,从而获取地层及流体物性参数,为后期油气田开发提供数据支撑,是油气勘探过程中对油藏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大多数地面测试施工过程中,由于作业生产信息化条件的限制,缺乏实时掌握气井动态监测与分析的有效手段,施工人员仅依靠经验对动态数据进行日折算估计,以作业报表的形式上传数据,指挥专家依据作业报表数据进行气井产能分析预测,采用这种人工经验方法一方面无法进行生产作业的实时动态监测,另一方面提高了气井产能预测的误差。本文鉴于上述工程作业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出相应的系统,旨在实现气井地面测试数据实时采集、实时数据远程传输、远程动态监测与远程动态分析,提高作业效率与准确性,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作业施工安全与成功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对地面测试工艺流程与气井产能动态分析理论的研究,提出天然气地面测试远程监测分析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依据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并开发出相应的系统。2、基于对气井产能分析模型、施工工艺流程、气井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归纳出适用于天然气水平井产能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匹配水平井产能分析模型建立了气井井筒多相流计算模型,为天然气井实时数据的采集,以及充分利用实时数据进行远程动态监测与远程动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3、依托作业井施工现场的作业设备、仪器仪表以及无线通讯设备等硬件配套设施,设计并开发出天然气井地面测试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子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数据解析以及实时数据的远程传输,为天然气井地面测试远程动态监测、远程动态分析提供数据支持。4、针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多源数据,设计并开发出与系统配套的服务器子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应用。据地面测试远程监测与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C#语言构建整个地面测试远程监测与分析系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利用SQL 2008数据库平台设计开发出与本系统相配套服务器子系统与远程数据库,从而完成各类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以此集成一套集地面测试远程监测、气井产能分析、数据管理于一体的地面测试远程监测分析系统。本文完成整套系统各子系统与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后模拟系统应用的环境,对各个模块以及整套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并在四川威远三个气井作业平台进行现场应用,通过系统应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状态稳定,监控结果与国外系统一致满足现场施工要求,能够实现地面测试作业的远程监测以及动态分析,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效率,同时确保了作业的安全性。目前,该系统在海外乌兹别克推广应用。
黄健伟[6](2019)在《基于LIBS与化学计量学的耐热钢运行状态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火力发电厂中,长期承受着高温高压的耐热钢的运行状态问题严重影响着设备系统的安全性生产。而常规的金属管道失效状态检测需要在电厂停炉维修期间,对关键管件进行割管取样用于详细的离线分析,或者进行现场金相复型检验,最后综合不同的测量指标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整体的评估。传统的检验手段在时间和操作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实现快速原位且无损的检测技术对耐热钢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测评估。耐热钢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其化学成分几乎不变,但微观组织和宏观机械性能均会发生退化现象,导致样品的基体差异明显,同时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受基体效应影响明显。因此论文基于以上特性使用LIB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耐热钢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评估。论文首先分析了不同老化等级的T91样品光谱特性,使用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两种不同的特征降维方法对LIBS光谱信息进行重要特征提取。以硬度为机械性能指标的表征,对提取的特征使用常见的回归算法建立硬度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特征选择方法能更有效地从LIBS光谱信息中提取重要特征,减少特征冗余。同时对于使用光谱信息建立样品的硬度回归定量模型而言,使用非线性的回归模型能比线性的回归模型提供更精准的预测结果。然后为了放大不同样品中基体效应的影响,使用小波变换方法对LIBS光谱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14个不同运行状态的试样作为分析样品,结合小波降噪处理(WTD)和K折叠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K-SVM-RFE)建立老化等级和硬度等级定性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小波阈值去噪处理能有效剔除光谱中的噪声信号,并且有利于后续的光谱特征选择过程。基于WTD和K-SVM-RFE的混合算法能建立稳健的老化等级和硬度等级定性分类模型。此外,还分析了WTD预处理对K-SVM-RFE算法提取特征子集的影响。接着基于混合算法模型提供的预测微观组织老化等级和宏观性能硬度等级指标,构建了耐热钢运行状态风险评估矩阵。通过矩阵图方法对样品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混合算法模型的风险评估矩阵方法能有效避免单指标模型的预测误差,提供一个准确的、可靠的耐热钢运行状态评估结果。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展望。
李强[7](2019)在《探析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对耗材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多个钢种同时分析,切换水平较低等等,进行科学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优势,提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帮助。
刘子龙[8](2018)在《基于路径优化的冶炼分析管理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炼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问题一方面来自于钢铁厂数量太多导致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来自于钢铁质量还有待加强,缺乏高端钢铁。所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途径。冶炼分析中心负责分析炼铁和炼钢过程中产品的元素含量。主要步骤是取样、送样、制样、分析、传送数据[1]。完善实现冶炼分析的自动化能够快速而稳定的生成数据,准确的为炼铁炼钢工艺提供数据反馈。同时对分析数据的积累和处理能够为工艺改进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本课题设计的冶炼分析管理系统为钢铁厂冶炼分析实现自动化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载具装载样品通过风动送样管道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发送到冶炼分析现场,接收站卸载样品后,CT小车和皮带小车把样品送到自动铣床、自动冲床和渣样制样机进行样品制备,制成的样品通过皮带或者中央转运机械手传输到分析仪器进行数据分析。生成的数据文件传送到服务器进行存储并反馈给炼铁炼钢现场。在整个自动化过程中,引入自适应蚁群系统算法进行样品传输、制备、分析的路径优化,确保减少机械磨损、缩短流程时间的同时,增加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本课题软件系统采用三层C/S模式结构,该结构由客户端、应用服务器端和DBMS服务器端三层构成,客户端用于实现表示逻辑,应用服务器端主要用于实现路径规划的计算和其他算法的实现,DBMS服务器端负责数据处理[2]。系统软件采用开源Qt进行开发。Qt具有跨平台开发能力,同时日后能够实现手持客户端的开发,为现场操作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性。采用MySQL作为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
刘朝阳[9](2017)在《化验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文中认为结合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现状及需求,开发化验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实现对进厂原辅材料、炉前钢水、失效样品等化学检验数据的自动采集,方便相关业务人员对数据的使用、分析和共享,利用信息化技术规范了工作流程,减少数据误差,降低了化验数据传递工作的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吴珊[10](2016)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钢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在冶金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钢铁生产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出现严峻的能源消耗问题。然而传统钢铁分析技术需要复杂的样品制备和前处理,难以确保钢铁在冶炼、加工和投入市场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对传统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是一种基于激光诱导等离子发射光谱的物质元素分析技术,具有无需复杂样品前处理、准确、快速、多元素同时分析和远距离探测等优势,因而在许多关键领域尤其是冶金工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LIBS技术采集到的光谱信息因仪器和样品自身影响,通常存在大量干扰信息,不利于LIBS技术的准确定量分析。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从复杂光谱中提取有效信息,是提高LIBS分析准确度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从钢铁快速、准确分析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光谱预处理、定量分析、特征提取三个方面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及应用研究,提高钢铁分析准确度。该研究丰富了化学计量学和冶金分析的研究内容,为冶金工业在线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全文共分为四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以钢铁LIBS光谱为研究对象,将小波分析用于光谱基线校正和滤噪。首先,对小波分析中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数进行参数优化并用于光谱基线校正;然后,采用优化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数,实现光谱信号去噪。与傅里叶变换去噪效果相比,小波分析具有速度快、重现性好,且可以同时对光谱信号进行基线校正和去噪等优势。二、将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RFR)结合LIBS技术应用于钢铁非金属元素S和P同时定量分析。通过对不同输入变量和随机森林两个重要参数ntree和mtry的优化,使构建的RFR校正模型预测能力较经典的偏最小二乘回归进一步提高了定量分析准确度,且模型稳定性好。三、基于上个研究工作,提出基于序列后向(Sequential Backward Selection, SBS)的RFR方法以提高钢铁定量分析精度。首先,采用SBS法进行特征提取,以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作为优化特征子集的评价指标;然后,以最佳特征子集作为输入变量构建RFR模型并进行模型参数优化;最后,采用最优模型参数和特征子集建立RFR模型并对未知样本的P和S进行预测,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0以上。较传统的RFR方法,该方法具有分析精度高,速度快,模型重现性好等优点。
二、钢样成分化验分析结果网络传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样成分化验分析结果网络传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铝电解质体系概述 |
2.1.1 铝电解质体系发展历程 |
2.1.2 铝电解质体系分类 |
2.1.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原因 |
2.1.4 复杂铝电解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
2.2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和CR测定分析 |
2.2.1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 |
2.2.2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CR测定分析 |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 |
2.3.1 LIBS技术概述 |
2.3.2 LIBS激光等离子体产生机制 |
2.3.3 LIBS定量分析方法 |
2.3.4 LIBS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
2.4 研究背景和内容 |
2.4.1 研究背景 |
2.4.2 研究内容 |
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化特征和溯源分析 |
3.1 实验方案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复杂铝电解质物化特征分析 |
3.2.1 化学成分分析 |
3.2.2 物相组成分析 |
3.2.3 元素赋存状态分析 |
3.2.4 热稳定性分析 |
3.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溯源分析 |
3.3.1 氧化铝中杂质元素分析 |
3.3.2 炭素阳极中杂质元素分析 |
3.3.3 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析 |
3.3.4 炭渣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预报方法 |
4.1 实验方案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装置及原理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
4.1.5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评价指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区域性复杂铝电解质初晶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
4.2.2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建模及预报 |
4.2.3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敏感性分析 |
4.2.4 基于优选模型预报的初晶温度等温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5 LIBS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和关键实验参数优化 |
5.1 实验方案 |
5.1.1 实验样品制备 |
5.1.2 实验装置搭建 |
5.1.3 实验方法 |
5.1.4 主要评价指标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等离子体光谱特征分析 |
5.2.2 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计算 |
5.2.3 环境气体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4 延迟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5 激光能量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6 电解质研磨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7 电解质压实度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8 脉冲次数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光谱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LIBS定量分析方法 |
6.1 实验方案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装置搭建 |
6.1.3 实验方法 |
6.1.4 光谱建模与算法实现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基于PLS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2.2 基于PC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2.3 基于Hyper-polyhe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2.4 基于G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LIBS原位在线定量分析方法 |
7.1 实验方案 |
7.1.1 实验原料 |
7.1.2 实验装置搭建 |
7.1.3 实验方法 |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 工业熔融电解质LIBS光谱特征分析 |
7.2.2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在线检测分析 |
7.2.3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a、Mg含量在线检测分析 |
7.2.4 存在问题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 |
1.2.1 井壁取心技术 |
1.2.2 单芯电缆传输测井技术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 井壁取心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
2.2 井壁取心系统干扰特点与措施 |
2.3 OFDM技术 |
2.3.1 OFDM基本原理 |
2.3.2 OFDM同步技术 |
2.3.3 OFDM技术中循环前缀 |
2.4 自适应滤波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壁取心系统的通信环境分析 |
3.1 地面电路工作环境 |
3.2 井下环境温度 |
3.3 多芯电缆信道特性 |
3.4 井下电路板尺寸限制 |
3.5 系统噪声与干扰特性分析 |
3.5.1 电缆传输信号采集 |
3.5.2 系统传输噪声特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设计 |
4.1 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
4.2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3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4.3.1 上行信号帧格式 |
4.3.2 信道频谱划分 |
4.3.3 传输速率自适应 |
4.3.4 系统通讯物理层协议 |
4.3.4.1 系统调制器设计 |
4.3.4.2 地面与井下通信时序 |
4.3.4.3 系统解调器设计 |
4.4 自适应消噪算法的研究与仿真 |
4.4.1 自适应消噪算法的研究 |
4.4.2 自适应消噪算法仿真分析 |
4.5 比特分配算法的研究与仿真 |
4.5.1 比特分配算法研究 |
4.5.2 比特分配算法测试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信软件实现与测试 |
5.1 软件结构总体设计 |
5.1.1 井下软件结构设计 |
5.1.2 地面软件结构设计 |
5.2 硬件驱动层软件设计 |
5.2.1 中断配置 |
5.2.2 DMA配置 |
5.2.3 MCBSP配置 |
5.2.4 ADC配置 |
5.3 OFDM同步技术实现 |
5.3.1 采样同步 |
5.3.2 帧同步 |
5.4 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 |
5.5 RS编译码模块 |
5.6 随机化/解随机化模块 |
5.7 系统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与防垢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结垢预测方法发展现状 |
1.2.2 结垢预测软件应用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分析与模型设计 |
2.1 结垢预测业务分析 |
2.1.1 结垢预测业务流程分析 |
2.1.2 结垢预测业务特点 |
2.1.3 结垢预测业务现状分析 |
2.2 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机理分析 |
2.3 结垢预测方法分析 |
2.3.1 常见结垢预测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
2.3.2 结垢预测算法选定 |
2.4 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模型框架 |
2.4.1 结垢预测模型总体框架设计思路 |
2.4.2 结垢预测模型总体框架 |
2.4.3 结垢预测模型工作机制分析 |
2.4.4 待解决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数据预处理 |
3.1 结垢预测原始数据集的获取 |
3.1.1 离子化验数据集的获取 |
3.1.2 结垢预测特征集的组织与获取 |
3.2 缺失值的处理 |
3.3 异常值识别与处理 |
3.4 特征组合与数据转换 |
3.5 离子化验数据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算法设计 |
4.1 评估指标 |
4.2 结垢预测算法设计 |
4.2.1 CART决策树算法的改进 |
4.2.2 CART决策树生成过程 |
4.2.3 剪枝策略 |
4.3 实验结果 |
4.4 结垢预测模型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驱清防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防垢方案设计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设计路线 |
5.2.2 系统应用流程 |
5.2.3 系统总体结构 |
5.2.4 功能模块设计 |
5.2.5 开发运行环境配置 |
5.3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系统基础平台设计与实现 |
5.3.2 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3.3 结垢预测程序运行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锅炉能效测试的背景 |
1.1.2 能效测试的要求 |
1.1.3 能效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文章组织结构 |
第2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设计 |
2.1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原理 |
2.1.1 锅炉能效测试及其种类 |
2.1.2 锅炉能效测试基本原理 |
2.1.3 锅炉能效测试方法 |
2.2 能效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测试数据的需求 |
2.2.2 测试系统的需求 |
2.2.3 烟气取样的要求 |
2.2.4 测试数据分析要求 |
2.3 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设计 |
2.3.1 能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2.3.2 能效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1 工业锅炉传感器布置方案和传感器要求 |
3.2 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的选择 |
3.2.1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
3.2.2 压力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
3.2.3 流量计的选型与安装 |
3.2.4 烟气分析仪的选型与安装 |
3.3 能效测试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4 以太网数据传输 |
3.5 数据处理分析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搭建平台 |
4.2 传感器远程测试数据采集 |
4.3 锅炉能效计算 |
4.4 关键数据图像化显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案例及分析 |
5.1 应用案例 |
5.2 案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天然气井地面测试远程监测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调研与发展 |
1.2.1 地面测试技术的发展 |
1.2.2 地面测试主要仪器设备的发展 |
1.2.3 基于地面测试的气井产能分析理论的发展 |
1.2.4 天然气井地面测试系统 |
1.3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及思路 |
1.3.1 主要研究任务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天然气井地面测试远程监测分析系统工程适应性分析 |
2.1 地面测试工艺流程概述 |
2.1.1 地面测试技术 |
2.1.2 地面测试工艺主要设备与性能 |
2.2 天然气地面测试远程监测与分析系统工程适应性分析 |
2.3 天然气地面测试远程监测与分析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然气地面测试远程动态分析模型研究 |
3.1 天然气井动态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 |
3.1.1 气井产能描述模型 |
3.1.2 稳定状态下产能方程的确定 |
3.1.3 地层产能系数的求取 |
3.2 基于气井井筒多相流理论的井底流压实时分析模型研究 |
3.2.1 静气柱法井底流压计算模型 |
3.2.2 单相流井底流压计算模型 |
3.2.3 气液两相流井底压力计算模型 |
3.3 天然气产能动态预测的模型研究 |
3.3.0 水平井稳定产能方程模型求取 |
3.3.1 气井产能系数的确定 |
3.3.2 产能动态预测方法 |
3.4 基于确定的产能二项式方程的气井合理配产方法研究 |
3.4.1 无阻流量合理配产 |
3.4.2 IPR曲线产量预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气井地面测试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系统硬件配套 |
4.1.1 系统关键仪器仪表配套 |
4.1.2 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配套 |
4.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 |
4.2.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4.2.2 数据采集系统开发 |
4.3 数据远程传输系统设计 |
4.3.1 数据远程实时传输方案设计 |
4.3.2 数据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开发 |
4.3.3 系统各个子模块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然气井地面测试远程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1.1 物理架构设计 |
5.1.2 运行架构设计 |
5.1.3 数据架构设计 |
5.1.4 逻辑架构设计 |
5.2 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
5.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5.2.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5.3 远程监测与分析子系统设计与开发 |
5.3.1 系统登录模块及系统主界面开发 |
5.3.2 产能动态分析模块的开发 |
5.3.3 曲线监控模块开发 |
5.3.4 数据管理模块开发 |
5.3.5 系统权限管理模块 |
5.4 室内测试与现场应用 |
5.4.1 各子系统室内功能测试 |
5.4.2 现场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基于LIBS与化学计量学的耐热钢运行状态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站金属管道失效检测方法 |
1.2.1 常规检测方法 |
1.2.2 无损检测方法 |
1.3 LIBS技术应用及基体效应研究现状 |
1.3.1 LIBS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LIBS技术中基体效应的研究现状 |
1.3.3 LIBS技术应用到耐热钢运行状态检测上的可行性 |
1.4 化学计量学在LIBS分析中的研究现状 |
1.4.1 光谱预处理 |
1.4.2 特征降维方法 |
1.4.3 算法模型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LIBS技术原理与实验装置 |
2.1 等离子体形成机制 |
2.2 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 |
2.2.1 等离子体局部热平衡 |
2.2.2 等离子体温度 |
2.2.3 电子密度 |
2.3 LIBS实验台架介绍 |
2.4 实验参数对光谱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硬度定标模型 |
3.1 样品介绍及实验装置 |
3.1.1 样品制备 |
3.1.2 实验装置 |
3.2 分析方法 |
3.2.1 主成分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 |
3.2.2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 |
3.2.3 支持向量机回归(SVR) |
3.3 结果讨论 |
3.3.1 T91 钢的光谱特征 |
3.3.2 基于不同特征降维方法的LIBS光谱数据分析 |
3.3.3 基于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硬度定标模型 |
3.3.3.1 不同特征降维方法对算法模型的影响 |
3.3.3.2 特征中的多重共线性对模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耐热钢运行状态评估模型 |
4.1 样品介绍及实验装置 |
4.1.1 样品制备 |
4.1.2 实验装置 |
4.2 分析方法 |
4.2.1 小波阈值去噪(WTD) |
4.2.2 支持向量机(SVM)和K折叠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K-SVM-RFE) |
4.2.3 风险评估矩阵图 |
4.3 结果讨论 |
4.3.1 基于WTD的 LIBS光谱去噪声处理 |
4.3.2 基于混合算法的老化等级和硬度等级分类模型 |
4.3.2.1 构建老化等级和硬度等级分类模型 |
4.3.2.2 WTD预处理对K-SVM-RFE算法选择特征子集的影响 |
4.3.3 构建耐热钢运行状态评估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探析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 |
2 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2.1 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的应用现状 |
2.1.1 处理流程分析 |
2.1.2 技术特点 |
2.1.3 应用现状 |
2.2 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
3 结束语 |
(8)基于路径优化的冶炼分析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冶炼分析管理系统组成及特点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冶炼分析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及原理 |
2.1 样品发送站 |
2.2 样品接收站 |
2.3 自动铣床 |
2.4 中央转运机械手 |
2.5 自动渣样制样机 |
2.6 自动光谱分析仪 |
2.7 自动荧光分析仪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适应蚁群系统算法设计 |
3.1 冶炼分析样品传输路径介绍 |
3.2 位置数据获取与处理 |
3.3 自适应蚁群系统算法原理 |
3.3.1 自适应蚁群系统算法整体思路 |
3.3.2 自适应蚁群系统算法自适应规则 |
3.3.3 自适应蚁群系统算法状态转移规则 |
3.3.4 自适应蚁群系统算法信息素更新规则 |
3.4 目标函数的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4.2 系统软件开发框架 |
4.3 系统软件通信 |
4.3.1 TCP协议 |
4.3.2 TCP通信的软件编程 |
4.3.3 系统通信结构 |
4.3.4 系统数据通信协议 |
4.4 分析数据实时监控软件设计方案 |
4.4.1 分析数据实时监控软件结构 |
4.4.2 分析数据实时监控软件设计 |
4.5 现场设备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
4.5.1 现场设备上位机软件结构 |
4.5.2 现场设备上位机软件整体设计 |
4.5.3 路径优化参数调节模块设计 |
4.5.4 制样设备健康监控模块设计 |
4.5.5 分析仪器健康监控模块设计 |
4.6 DBMS数据库服务器设计方案 |
4.6.1 MYSQL关系型数据库介绍 |
4.6.2 MYSQL数据表设计 |
4.6.3 数据库安全设计 |
4.7 错误报警信息处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冶炼分析管理系统测试 |
5.1 现场设备上位机软件测试 |
5.1.1 路径优化测试 |
5.1.2 设备健康管理测试 |
5.2 DBMS服务器数据库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化验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现状分析 |
2 化验系统的建立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架构 |
2.2.1 软件架构 |
2.2.2 硬件架构 |
2.3 系统功能 |
2.3.1 主要功能 |
2.3.2 委托试验单接收与管理 |
2.3.3 制样管理 |
2.3.4 化验数据采集或录入 |
2.3.5 数据修约管理 |
2.3.6 数据错误提示与修改 |
2.3.7 数据确认及审核 |
2.3.8 化验台帐管理 |
2.4 关键技术 |
2.4.1 数据采集 |
2.4.2 数据传输通信 |
2.4.3 与ERP/MES系统接口 |
3 结束语 |
(10)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钢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简介 |
1.2.1 LIBS技术基本原理 |
1.2.2 LIBS技术的实验装置 |
1.3 化学计量学在LIBS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LIBS光谱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LIBS光谱基线漂移产生机理 |
2.3 基线校正方法性能对比 |
2.4 小波分析基本原理 |
2.4.1 小波基的选择 |
2.4.2 分解层数的选取 |
2.5 滤噪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FR结合LIBS对钢铁非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与样品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材料 |
3.3 随机森林回归算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实验参数优化 |
3.4.2 RFR校正模型构建和预测能力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RFR的特征选择方法对钢铁非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特征选择方法 |
4.2.1 特征选择方法概论 |
4.2.2 序列后向选择(Sequential Backward Selection,SBS)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模型参数优化 |
4.3.2 SBS结合RFR校正模型构建和预测能力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1.全文总结 |
2.下一步工作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会议及学术成果 |
一、科研项目 |
二、学术会议 |
三、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钢样成分化验分析结果网络传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D]. 路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井壁取心抗干扰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熊恺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预测与防垢方案设计[D]. 于澍.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D]. 陆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天然气井地面测试远程监测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黄海兵.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基于LIBS与化学计量学的耐热钢运行状态评估模型研究[D]. 黄健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探析全自动炼钢化验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李强. 山东工业技术, 2019(10)
- [8]基于路径优化的冶炼分析管理系统[D]. 刘子龙. 山东大学, 2018(12)
- [9]化验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应用[J]. 刘朝阳. 现代冶金, 2017(03)
- [10]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钢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D]. 吴珊. 西北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