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一、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贾志锋[1](2021)在《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燕麦作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最重要栽培草种,由于栽培措施落后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优良品种种子高产潜力受限。施肥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关键措施,而有关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相关机理尚不明晰。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推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材料,于2016至2017年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湟中县设置5个氮肥水平、3个密度水平,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从叶片生理、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抗倒伏和土壤养分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等方面解析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高寒地区燕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种子和秸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随播种密度增加,种子产量先增后降,而秸秆产量持续增加。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种子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2016年和2017年年种子产量分别为4002.0 kg·hm-2和3653.9 kg·hm-2,净收益分别为8191.6元·hm-2和7275.6元·hm-2。(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农艺性状和穗部激素含量。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9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较18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58%、63.09%、145.12%、47.59%和20.78%。燕麦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组合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95.14%和174.03%。(3)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随播种密度增加,开花期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增加,30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较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的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5.92%、9.69%和21.50%;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赤霉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12.20%、17.80%、19.97、25.82%和12.87%。播种密度增加会导致燕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变薄,主维管束面积和叶绿体数量下降等显微结构变化。但施用适量氮肥可以缓解这一现象,90 kg·hm-2施氮量效果最佳。(4)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旗叶光合作用、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先增后降。90 kg·hm-2施氮量和180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最高,较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提高45.77%。施氮量、播种密度及燕麦种子产量与燕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间显着相关。(5)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形态特征和倒伏性状。燕麦株高、穗部特征、茎部特征及根部特征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粗系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达到最大值。茎部力学特征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倒伏指数最低,第二、第三茎节倒伏指数分别为23.85%和21.53%。倒伏指数与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秆弯曲力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间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26~0.756之间,而与穗高系数、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茎秆弯曲性能和茎秆折断弯矩间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82~-0.744之间。(6)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随施氮量增加,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先增后降,而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土壤肥力最佳,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分别增加237.83%、226.36%、40.35%和58.83%。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燕麦田土壤的优势菌门。18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OTU数、香农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最高。综上,施氮量90 kg·hm-2和播种密度180 kg·hm-2是促进燕麦叶片发育、拓展根系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利用和构建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佳组合,这一组合主要通过加强燕麦叶片光合能力、快速补给土壤营养和根际功能微生物群落优化等途径创建燕麦生长最佳空间格局,实现燕麦最佳生长资源获取能力,从而达到最高种子产量。

韩丽丽[2](2020)在《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19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农场三分厂进行。在50%的遮阴度和自然光处理下,测试了 20个小豆品种。测定小豆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籽粒品质等21个指标,运用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筛选耐阴性较强的小豆品种,以提高小豆在间作、套种及山区种植的产量,用于河北省小豆生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遮阴使不同小豆品种在形态、生理、品质和产量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遮阴试验中21个指标变异范围在3.16%~47.51%,对照组变异范围为2.41%-56.73%,供试品种指标间具有差异性。2、根据耐阴性综合评价值(D值),将参试品种评定为三类,第一类品种高度耐阴,为辽红08712,D值是0.759;第二类品种中度耐阴,包括白红、Ⅰ 12同杂-6、JHPX-01、品红2011-02、白红9号、冀红1号、保红876、渝红2号8个品种,D值介于0.500-0.700之间;第三类品种低度耐阴,包括日本大纳言、保红947、唐山红小豆、保红8824-17、冀红13号、品红2011-18,白红8号、白红2号、冀红15号、ⅢB龙2-726、冀红1号这11个品种,D值介于0.300-0.500之间。3、根据耐阴性综合评价值(D值),得到耐阴性评价方程:D=-1.035+0.455X1+0.502X2+0.480X3-0.297X4+0.117X5。方程决定系数R2=0.965,方程最优。根据方程筛选出叶绿素a、淀粉、株高、气孔导度、可溶性糖5个主要指标,可以用于小豆品种耐阴性强弱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本试验确定了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鉴定指标,简化小豆耐阴性评价体系,缩短了品种选用时间,能够有效筛选出与生产相适应的品种,加快了小豆品种在推广中的应用。在河北省间作套种或山区种植体系中适宜选用第一类和第二类品种。

韩冷[3](2020)在《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质量与夏季造林效果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高山造林树种,造林活动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而我国北方地区春、秋季降水少,季风大、水分蒸发速度快,造林地土壤水分的供给有限,从而造林失败,因此选择降水充沛的夏季进行造林活动。然而夏季造林期间是苗木的快速生长时期,在此阶段幼苗生长迅速,顶梢柔嫩,在造林过程中容易折断,会严重影响如华北落叶松这种顶梢优势明显的树种苗木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夏季造林苗木顶梢木质化程度尤为关键。短日照处理(Short-day treatment)和适当降低灌溉参数的方法均可以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解决苗木顶梢折断的问题,提升夏季造林效果。两种处理是否可以应用到华北落叶松夏季造林中尚不可知,此外目前研究往往集中在短日照或者水分调控两者的单一方面,同时采用短日照和水分调控处理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等影响也尚不可知,因此两者结合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值得研究,建立合适的光周期和水分调控梯度对于提高苗木质量、提升夏季造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华北落叶松为对象,采用短日照与水分调控两种措施处理苗木,探究两种措施对华北落叶松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苗圃期试验发现,短日照处理显着提高了幼苗的顶芽形成率,促进了苗木休眠和木质化。短日照处理平均顶芽形成率为66.11%,是正常光照处理的2.5倍。水分调控处理限制了地径的生长,对苗高无影响,增加了高径比,降低了苗木茎体积,抑制了生长,同时提高根系生物量比重(强度水分调控28.0%VS正常灌溉处理26.0%)和根部淀粉分配(强度水分调控37.6%VS正常灌溉处理26.5%),提高地上部分可溶性糖浓度(强度水分调控40.4mg/g VS正常灌溉处理37.3mg/g),降低淀粉浓度(强度水分调控19.1mg/g VS正常灌溉处理28.7mg/g)。短日照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华北落叶松苗木地上部分N浓度(ND=1.48%VS SD=1.52%),整株的N浓度(ND=1.43%VS SD=1.44%),地上部分P浓度(ND=0.39%VS SD=0.41%)和植株各部分的K浓度(Root:ND=1.77%VS SD=1.84%;Shoot:ND=1.87%VS SD=1.95%;Plant:ND=1.84%VS SD=1.92%)。短日照处理辅以中度水分调控可以使苗木拥有更好的养分水平,在将来造林试验中可能拥有更好造林表现。夏季造林试验发现,短日照处理可以提高华北落叶松幼苗夏季造林成活率(ND=81.3%VS SD=92.1%)。综上,短日照处理促进顶芽形成,实现苗木提前木质化目的,提高了苗木的养分水平和造林成活率。水分调控处理提高了苗木的抗性,在造林中保持良好的生长。由于试验苗木为0.5年生苗木,试验观测时间较短,无法得出较好的生长结论,因此可在后续3-5年造林试验中继续观测加以验证,形成更加可靠的结论。

张仕品[4](2019)在《基于PH4CV/HG8连锁群体玉米主叶脉性状的QTL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目前我国的玉米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是耕地面积却因为土地污染,人口增加等原因逐渐减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以及可利用耕地面积减少等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因此培育出单位面积产量高的玉米品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玉米叶片是玉米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玉米叶片的生长发育状况也同时影响着整株玉米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物质的积累。叶脉是输送水和营养物质以及光合产物的主要器官,因此对玉米叶脉的遗传解析对培育出具有更好株型的玉米品种奠定基础。前人对于玉米叶脉的相关性状主要集中在表型性状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对于由PH4CV以及HG8杂交组成的BC2S6群体的主叶脉厚度、主叶脉宽度、主叶脉深度等叶脉相关性状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挖掘玉米主叶脉厚度、主叶脉宽度、主叶脉深度等主叶脉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为快速筛选出具有良好株型的玉米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为:1.连锁群体的三个主叶脉性状:主叶脉厚度、主叶脉宽度、主叶脉深度的BLUP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2、0.52、0.71均为中等水平的遗传力,并且遗传方差的数值远远高于环境方差的数值,说明玉米的主叶脉厚度、主叶脉宽度、主叶脉深度主要是由遗传控制的性状。2.通过对玉米主叶脉厚度、主叶脉宽度、主叶脉深度性状的正态分布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的三个主叶脉性状均呈现正态分布,说明主叶脉性状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对主叶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每个性状在沈阳以及阜新和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之间均呈现极显着相关,并且皮尔逊相关系数较高,说明每个性状在不同地点的重复性较好。3.对玉米主叶脉厚度、主叶脉宽度、主叶脉深度性状的QTL分析,结果显示对玉米主叶脉的QTL分析共检测到13个QTL,分别位于4号、6号、7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在3.1%-10.6%之间。4.本试验共定位180个候选基因,他们分别位于4号、6号、7号染色体上。其中GRMZM2G015295,调节植物的叶面积,对植物的叶片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GRMZM2G074427基因主要参与生长素的响应,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GRMZM2G050939属于PP2C家族,在蛋白质磷酸酶家族中具有专门的结构和功能,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括根的形成,叶片衰老,种子发芽,气孔发育等植物的生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GRMZM2G014119编码一种泛素样蛋白。它在拟南芥中的同源物(AT1G31340.1)编码一种泛素样蛋白RUB1,该蛋白与靶蛋白结合并参与植物生长素的应答GRMZM2G146140属于ZmHAK家族基因,对钾离子的转运起着重要作用,参与植物的重要生理过程;GRMZM2G146190属于亲环蛋白家族,参与细胞分裂,蛋白质折叠等活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具有重要意义;GRMZM2G024437属于ANK结构域,少数植物ANK蛋白具有功能特征,并在细胞生长和发育(例如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GRMZM2G100107被注释为SANT域相关蛋白,在抗病性中有着重要影响;这些基因在植物的叶片以及叶脉的生长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继伟[5](2020)在《玉米单倍体雄花自然加倍基因定位与细胞学机制研究及穗部性状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是通过一定方法获得单倍体后,经染色体加倍得到纯合双单倍体(DH)系并用于育种的手段。该技术仅需要2代就能得到稳定、纯合的自交系,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单倍体的产生、鉴定和加倍是此技术的最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影响着该技术的应用效率;随着近几年不断的研究,单倍体的产生频率和鉴定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单倍体加倍环节仍是目前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瓶颈。目前单倍体加倍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处理进行加倍,然而在化学药剂的处理过程中会对单倍体产生毒害作用,影响单倍体加倍效率,且操作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化学药剂对人和环境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因而,探索简单、高效、安全、快捷的单倍体自然加倍方法意义重大。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是制约单倍体自然加倍的关键因素,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其雄穗育性恢复与亲本材料的种质相关,主要受母本基因型控制。本研究拟从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种质中筛选出其相应单倍体雄花育性差异显着的自交系,以此构建F2:3定位群体,定位控制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的QTL,并对主效QTL进行初步精细定位,为解析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从该群体多世代家系中筛选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稳定的极端类型(极高或极低)材料,以此进行花药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以期明确单倍体雄花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5大杂种优势类群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优良自交系24个,通过诱导系YHI-1诱导产生单倍体,在三个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其雄穗育性自然恢复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兰卡斯特和瑞德类群的平均单倍体育性恢复能力最高,分别为23.72%和23.61%;而旅大红骨类群的单倍体育性恢复率最低,仅为7.34%。在此基础上,我们鉴定了三个单倍体雄穗育性自然恢复率较高的自交系4F1、K22和C87-1,恢复率依次为84.8%、73.42、60.78%。2.利用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差异显着的两个自交系郑58和K22构建了包含285个F2:3家系的单倍体群体,然后对雄穗育性恢复基因及雄穗分枝数进行QTL定位分析。在两个不同环境下,共同检测到25个QTL,其中包括3个雄花育性恢复相关的QTL和3个单.倍体雄穗分枝数相关的QTL在两个环境中被同时检测到。qHMF3b具有较大的效应值,是一个控制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的主效QTL位点,区间大小为17.2 cM。以低恢复率亲本郑58为轮回亲本,借助于主效qHMF3b位点两端标记的辅助选择,经过多代回交构建qHMF3b近等基因系。开发目标区间内新的多态性SSR标记和InDel标记,进一步将qHMF3b定位于bnlg1117和ID3两标记之间,约3.9 Mb。3.利用郑58和K22组配的不同世代家系的单倍体群体,在4个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其雄穗育性恢复能力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早代诱导出的单倍体育性恢复率要高于晚代,而同一世代的单倍体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更利于其自然加倍;单倍体育性恢复率在60%以上材料,主要受自身基因型遗传调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而自然恢复率在10%以下的材料不仅与自身基因型有关,还与环境因素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进而筛选到两个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率稳定的极端类型:高频恢复材料No.36和低频恢复材料No.7,二者单倍体的恢复率分别为92.62%和0%。并通过动态变化分别对比两者与正常二倍体花药发育形态以及减数分裂不同时期之间的细胞倍性和染色体形态,发现No.36单倍体花粉母细胞存在三种机制能够产生正常配子,主要包括小孢母细胞的早期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偏分布及胞质融合,这些都是导致其雄花育性恢复的原因。其中小孢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偏分布是一种新的细胞学机制,可能是导致No.36单倍体雄花育性高频恢复的最关键因素。用流式细胞仪对单倍体和正常二倍体的叶片和花粉母细胞进行倍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单倍体体细胞加倍和生殖细胞加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这为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的生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4.利用郑单958的DH家系,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两年在长葛和淇县4个不同环境下共检测到49个有关穗部性状QTL和24对上位互作QTL。通过联合QTL分析在两个不同地点共检测到21个有关QTL。综合分析发现位于染色体bin2.02、2.05-2.06和6.05上存在3个主要的QTL热点区域,标记区间分别为umc1 165-bnlg 1017,umc 1065-umc 1637和nc012-bnlg345,。这3个热点区域包含多环境下共同检测到QTL和穗部多性状的QTL,这将为基因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马行云[6](2018)在《种植密度与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玉草6号是通过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远缘杂交和多倍化选育出的新型多年生饲草玉米品种。为实现新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利用,本研究对玉草6号进行了与玉草1号的三地区生产性能对比试验,并且设定了低密度(L)8333株/公顷、中密度(M)10000株/公顷、高密度(H)12500株/公顷三个不同种植密度,以及选用茎秆扦插扩繁与分蔸扩繁两种不同扩繁方式的种苗,连续两年对玉草6号的形态学指标、植株鲜干物质产量、茎叶比进行观察测量,进行了年际间对比,并测定两种扩繁方式的扩繁系数以及建植第一年的饲用组分含量及产量主要结果如下:1.在玉草6号生产性能试验中玉草6号鲜、干草产量均高于玉草1号,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玉草6号抗寒性优于玉草1号,生育期较长,生育期内无明显病虫害发生,是一种值得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优良多年生饲草。2.密度试验中,玉草6号的分蘖数和基部周长受到种植密度的极显着影响,密度越大分蘖数越少,但与年份之间无交互作用,第二年各密度下的植株分蘖数都极显着增加,导致了各密度下基部周长在第二年的极显着增加;玉草6号的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间差异不显着;玉草6号建植第一年高密度下的草长分别显着比中密度和低密度长19.58cm和29.19cm,建植第二年高密度下草长显着地比低密度下草长长35.33cm,但是年际间没有显着差异;建植第二年的主茎粗均比第一年极显着地减小8-10mm,密度间差异不显着。3.在不同的年份间,种植密度对玉草6号产量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建植后第一年,密度对玉草6号的产量性状产生显着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玉草6号的鲜、干重都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极显着增加,茎叶比均减小,建植第二年各密度间产量性状无显着差异;年际间对比中,低密度与中密度的干、鲜重相对第一年分别极显着增产47.18%和19.65%,高密度的茎叶比相对第一年极显着增加,但其产量与第一年相比并无差异,说明种植密度与年份对玉草6号的产量性状产生交互作用,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密度对产量性状的影响逐渐降低,以致中、低密度与高密度产量性状之间差异不显着;种植密度对玉草6号的饲用组分含量无显着影响。4.玉草6号农艺性状在建植第一年内和第二年之内在两种扩繁方式之间均无显着差异,但在年际间的对比中,建植第二年的所有农艺性状相对于第一年都有着极显着的差异,分蘖数和基部周长极显着增加,主茎粗极显着减小,分蔸扩繁和扦插扩繁的玉草6号植株基部周长分别有91.04%和92.13%的极显着增加;分蔸扩繁和扦插扩繁的玉草6号植株草长分别在第二年极显着增加了46.27%和44.30%,植株高度分别极显着增加了75.39%和71.13%。5.两种扩繁方式下的玉草6号农艺性状在建植第一年内和第二年之内均无显着差异,但年际间鲜草重和干草重都存在极显着的差异,分蔸扩繁和扦插扩繁的鲜草分别增产79.80%和77.33%干草分别增产80.89%和73.59%,年际间同种扩繁方式的玉草6号茎叶比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不同扩繁方式下玉草6号植株各饲用组分含量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扦插扩繁方式具有更高的扩繁系数,综合表明采用茎秆扦插的扩繁方式进行玉草6号的扩繁生产,可以达到和分蔸扩繁方法同样的农艺性状、最终生物学产量和饲用品质,利于玉草6号的规模化生产。

许红根[7](2018)在《基于播期试验与APSIM模型的北疆春播玉米适播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APSIM模型与大田播期试验,明确北疆春播玉米区玉米的适宜播期,规避低温胁迫对该区域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玉米高产稳产,为APSIM模型在该区域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及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供试玉米品种为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中熟品种KWS9384,种植密度为9×104株/hm2。2015-2017年在新疆奇台垦区及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开展多年多点高产潜力试验;2017年于奇台总场设置大田播期试验,播种期分别为4月20日、4月27日、5月5日、5月13日、5月20日。探究播期处理对玉米群体生长发育、植株形态、物质积累、籽粒产量、积温需求及玉米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影响;并结合播期试验及多年高产潜力试验观测数据,利用APSIM模型以2天为播期步长,模拟一系列播期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量最高且变异较小的时间段为玉米适宜播期。【主要结果】(1)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受播期影响,不同播期下玉米从播种至出苗所需时间变异最大,随播期延迟,SD2-SD5较SD1出苗所需时间缩短1-9d。玉米群体雌雄穗开花间隔期(Anthesis-silking interval,ASI)随播期的推迟而延长。前三个播期处理能完成生理成熟,其生育期分别为129d、126d、129d,SD4、SD5不能完成生理成熟。(2)玉米播期推迟,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度、穗位系数逐渐升高,倒伏风险增加;过早与过晚播种都不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推迟播期导致玉米源库关系不协调,库数量不足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随着播期延迟玉米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SD3达最高产量为15784.2 kg/hm2,SD1-SD3处理间无显着差异;SD4与SD5分别较SD3减产15.3%和24.8%,减产均达显着水平,本研究中延迟玉米播种期主要是穗粒数的显着减少导致产量降低。(3)不同播期主要调节玉米生长季内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及平均温度等气象因子来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对于能完成生理成熟的前3个播期处理,各生育阶段对GDD及≥10℃积温的需求稳定,且该生态区由于特殊的温度条件,玉米各生育阶段对应GDD及≥10℃积温值相差不大,表明在该区域极端高温天数不多。(4)验证后的APSIM模型在所研究的区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基于验证后的APSIM模型,随着播种期推迟,玉米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R2=0.85),两者回归方程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产量回归方程的极值产生于4月30日播种的模拟结果,在4月28日-5月12日播种玉米产量高且变异较小,该时间段播种有利于高产与稳产;但APSIM模型对该区域玉米出苗持续时间模拟值偏短,出苗后生育阶段的模拟结果与田间实际表现较为一致;模型模拟最适播期为4月28日至5月12日,与之对应的出苗日期为5月3至5月17日;而大田播期试验显示,玉米获取最高产量的播期处理对应的出苗期为5月5至5月14日,两者结果更为接近。结合APSIM模型与大田播期试验结果,该区域玉米最适播期为4月20日-5月5日。【结论】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玉米生育期内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玉米群体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规避不良气候因子的影响,实现玉米高产及稳产。本研究结合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与APSIM模型模拟研究表明,4月20日-5月5日为北疆春播玉米区最适播期。为北疆地区玉米高效生产与作物模型模拟的综合研究,探索了可行的技术途径。

周克友,李争艳,陈祥,任海龙,江舟,魏臻武[8](2017)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10h短日照和16h长日照2种光周期,对来自江苏海安和浙江温岭的2种性状差异明显的金花菜材料进行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开花诱导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杂交F2代株高、叶长、叶宽和分枝数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株高、叶长和叶宽都服从正态分布,而分枝数不服从正态分布;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株高、叶长和叶宽都表现为极显着差异(P<0.05),而分枝数表现为显着差异(P<0.01);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分枝数的变异都最为突出并且都倾向于分枝数为1的母本P2;本研究得出金花菜属于长日照植物。可以利用此特性进行短日照诱导延长金花菜生育期,改善目标性状,增加刈割茬数,获得高产。在金花菜的育种中,凭此特性还可以选育优质高产品种。

李沅媛[9](2017)在《水分和光质对玉米气孔行为、植株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人工模拟环境下种植粮食作物的可行性研究是当前国际农业科技领域的前沿,对未来发展垂直农业替代有限的耕地资源生产粮食,保障全球人口激剧增长背景下的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光质与水分耦合调控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作用机制,本文以华北普遍种植的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旱棚渗滤池和生长箱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LI-6400光合仪研究了干旱和充分供水条件下玉米叶片气孔行为对光质变化的瞬时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红蓝光组合,分析了干旱和充分供水条件下光质对玉米生理生态特性、植株生长、耗水过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未来人工光环境下作物生长和水分消耗的最优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旱棚渗滤池试验,揭示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对红蓝光比变化的瞬时响应规律。在灌水(W)和不灌水(D)条件下,针对3个主要生育期(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选择典型日)夏玉米(郑单958),测定时设定了5种比例的红蓝光组合(即B/(R+B)分别为0、25%、50%、75%和100%)。与D处理相比,W处理的叶片平均Gs、Pn和Tr在抽雄期明显较高,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差异不显着;不论何种水分处理,叶片Gs、Pn和Tr均表现为单色红光照射时最大,随着蓝光所占比例的增加,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3个主要生育期内,叶片光合速率(Pn)均与总辐射(Q)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2)通过恒温恒湿环境下生长箱玉米盆栽试验,设定两种水分(W、D)、5种红蓝光组合(R、R/B=3、1、1/3和B),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水分处理,玉米在R/B=1处理Pn最大,株高为R最大,大致呈随着R/B增加呈上升趋势;干重表现为R/B=1最大,R/B=3次之,且复合光>R>B;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b)表现为R/B=3、1和R处理的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对于W水分处理,Gs、Tr的大小趋势表现为R/B=1/3>B>R;R/B=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最大,R/B=3处理的根冠比最大;在整个观测期耗水量随着蓝光比例增加而增加。对于D水分处理,Gs、Tr、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在R/B=1处理最大,R/B=3次之;根冠比表现为R/B=3最大,R/B=1次之,R/B=1、1/3处理的耗水量最大,但各指标均表现为复合光>R>B。由此,试验二:高红光比例(R/B=3、1)处理有利于玉米的生长、生物量的累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3)在上述试验初步筛选出最佳红蓝光配比区间的基础上,保持温湿度和水分条件一致,设定2个灌溉水平(W、D)和6种红蓝光组合(CK,R/B=1、4、8、12和16),研究揭示了弱蓝光环境下R/B对玉米生理生态特性、植株生长、耗水过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水分、R/B的独立作用对玉米耗水量、生物量、WUEb影响极显着(P<0.01),水分和R/B耦合作用对作物耗水量、生物量、WUEb影响显着(P<0.05)。无论何种水分处理,从节水、高产角度来看,R/B=16时为最佳组合。另外,WUEb与生物量呈正线性相关,与耗水量(ET)呈二次曲线关系。

钱创建[10](2017)在《弱光导致玉米空杆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的试验材料是从同一个玉米高世代材料中分离出来的稳定品系A和B,它们是一对对弱光敏感性差异较大的遗传背景相似的稀有种质材料,在弱光下,不耐阴系A雌穗生长受阻,易产生严重空秆现象,耐阴系B则雌穗发育正常。这两个材料在研究玉米受弱光环境产生空秆的生理机制及分子遗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植株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光合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绿素生物合成、碳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和酯酶同工酶方面对二者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弱光处理后,不耐阴系A和耐阴系B雌穗吐丝期、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花粉萌发速率、雄穗鲜重与干重、雌穗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阻碍,且A受弱光胁迫的程度大于B(雄穗鲜重与干重除外);弱光降低了 A的雄穗长度和雄穗小花数,增加了雄穗分枝数,B则表现趋势相反。2.遮荫处理10 d、15 d和25d,自然光照和弱光处理下A的Pn均要显着低于B,A的Ci各时期均高于B,结合Gs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光照环境下非气孔限制因素是A净光合速率低的原因之一,同时B的气孔受弱光胁迫影响小于A。不同耐阴材料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研究表明,不管是在自然光照还是弱光条件下B叶片Fv/Fm、Y(Ⅱ)、ETR和qP都比A高;弱光处理后,A叶片的Fv/Fm在遮荫处理10 d降低,B叶片的Fv/Fm则一直比自然光照条件下高,A叶片的qP下降幅度大于B,且B具有较为稳定的qN值。3.自然光照条件和弱光处理条件下,耐阴系B的α、rETRmax、Ik分别是不耐阴系A 的 1.03~1.21、1.04~1.46、1.00~1.43 倍和 1.05~1.24、1.07~1.26、1.14~1.56 倍,说明B可以承受弱光的能力大于A,并且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弱光处理降低A的Ik值0.01%~30.7%,对B的Ik作用除了后期(25 d)降低外,其他时期均起促进作用,较自然光照条件增加0.06%~6.50%。4.遮荫处理10 d和15 d不耐阴系A在弱光胁迫下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部位是在ALA的生成途径,导致后面一系列前体物质含量的降低;耐阴系B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是由于叶绿素前体物Pchlide向叶绿素生成和PBG向Urogen Ⅲ转化两个部位受阻所致。遮荫处理20 d时A叶绿素含量降低是由于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ALA向PBG和UrogenⅢ向Proto Ⅸ两个部位转化过程受阻所导致,B的受阻部位在谷氨酸生成ALA和UrogenⅢ生成Proto Ⅸ。遮荫处理25 d时,A和B的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位点一致,即从ALA向PBG的转化受抑制,且A受抑制的程度大于B。5.耐阴系B的可溶性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自然光照条件和弱光条件下均高于不耐阴系A,且A在弱光下降低的幅度大于B。B的淀粉含量在弱光条件下比A高,自然光照条件下却比A低,A的淀粉含量经遮荫处理降低48.0%~70.7%,B降低13.2%~41.4%。A和B的RuBPCase活性遮荫处理后,均较对照条件降低,A降低幅度大于B。A和B的PEPCase活性在短期内都有一个诱导激活的过程,B的PEPCase活性在弱光处理后一直表现为较遮荫处理前上升的趋势,并且PEPCase活性比A高,A的PEPCase活性在短期诱导激活之后就一直呈下降趋势。6.为探明不同耐阴材料在酯酶同工酶酶活性上的差异,分别比较了 A和B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酯酶同工酶酶谱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条件下,A的EST酶活性高于B,说明自然条件下A不易产生空秆的原因可能与高活性的EST有关,高活性EST可以促使酯酶代谢途径大量分解糖类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遮荫处理条件下,A在雌穗的生长旺盛时期(遮荫10 d和15 d)EST活性同样高于B,说明酯酶代谢途径可能产生了新的抑制雌穗生长物质。

二、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燕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1.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6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田间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回归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2.2.2 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2.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穗部激素含量的影响
        2.2.5 施氮量与播种密度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6 各指标与种子产量的相关分析
        2.2.7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
        3.2.5 叶片生理特性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6 激素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7 叶片显微结构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2.5 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形态特征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5.1.2 供试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株高及穗部特征分析
        5.2.2 茎秆表型特征分析
        5.2.3 根系特征分析
        5.2.4 茎秆力学特征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特征的影响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6.1.2 供试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6.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6.2.3 土壤养分组成与细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6.2.4 土壤养分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遮阴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遮阴处理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遮阴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4 遮阴对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品种选择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 数据分析
        2.2.1 指数分析
        2.2.2 主成分分析法
        2.2.3 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评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遮阴处理对株型的影响
        3.1.2 遮阴处理对叶面积、干物重、根冠比的影响
    3.2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光合指标的影响
        3.2.2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3.3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
        3.3.1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产量指标的影响
        3.3.2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品质指标的影响
    3.4 不同小豆品种单项指标标准化比较
    3.5 遮阴处理下不同小豆品种耐阴系数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综合评价
    3.7 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遮阴对小豆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4.1.1 遮阴对小豆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遮阴对小豆生理特性的影响
        4.1.3 遮阴对小豆籽粒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质量与夏季造林效果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短日照研究进展
        1.2.2 水分胁迫研究进展
        1.2.3 苗木质量评价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苗圃期试验温室条件概况
        2.1.2 夏季造林试验造林地条件与气候状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育苗
        2.2.2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试验
        2.2.3 夏季造林试验
    2.3 试验设计
        2.3.1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试验设计
        2.3.2 夏季造林试验设计
    2.4 取样及指标确定
        2.4.1 苗圃期试验取样与指标测定
        2.4.2 夏季造林试验及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效果调查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对华北落叶松幼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3.2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矿质营养
        3.2.2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3.3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对华北落叶松幼苗夏季造林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短日照和水分调控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质量的影响
        4.1.1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4.1.2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4.2 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对华北落叶松幼苗夏季造林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基于PH4CV/HG8连锁群体玉米主叶脉性状的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意义
    1.2 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
    1.3 玉米叶片发育的研究
        1.3.1 叶片的分化与生长
        1.3.2 玉米叶片发育对产量的重要性
    1.4 植物叶脉发育的研究
        1.4.1 叶脉的形态与功能
        1.4.2 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叶片其他性状的相关关系
        1.4.3 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4.4 叶脉性状的遗传基础
    1.5 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的研究现状
        1.5.1 QTL的研究进展
        1.5.2 QTL在作物上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基因型检测与分析
    2.3 试验方法
        2.3.1 田间种植
        2.3.2 田间测量
    2.4 数据处理
        2.4.1 数据统计
        2.4.2 连锁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主叶脉厚度的结果分析
        3.1.1 玉米主叶脉厚度数据分析
        3.1.2 玉米主叶脉厚度在不同地点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 玉米主叶脉厚度的方差组成及广义遗传力
        3.1.4 PH4CV/HG8 群体主叶脉厚度QTL分析
    3.2 玉米主叶脉宽度结果分析
        3.2.1 玉米主叶脉宽度数据分析
        3.2.2 玉米主叶脉宽度在不同地点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玉米主叶脉宽度的方差组成及广义遗传力
        3.2.4 PH4CV/HG8 群体主叶脉宽度QTL分析
    3.3 玉米主叶脉深度结果分析
        3.3.1 玉米主叶脉深度数据分析
        3.3.2 玉米主叶脉深度在不同地点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玉米主叶脉性状在不同地点间的相关性分析
        3.3.4 玉米主叶脉深度的方差组成及广义遗传力
        3.3.5 PH4CV/HG8 群体主叶脉深度QTL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米主叶脉的表型性状分析
        4.1.2 玉米主叶脉的遗传分析
        4.1.3 玉米主叶脉性状QTL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玉米单倍体雄花自然加倍基因定位与细胞学机制研究及穗部性状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单倍体育种发展史
    1.2 单倍体产生的方式
        1.2.1 远缘杂交
        1.2.2 离体培养获取单倍体
        1.2.3 化学药剂和物理方法诱导单倍体
        1.2.4 生物诱导及诱导系选育
    1.3 单倍体鉴定
        1.3.1 单倍体子粒的鉴别
        1.3.2 植株形态学鉴定
        1.3.3 细胞遗传学鉴定
        1.3.4 分子标记鉴定
        1.3.5 其他方法鉴定
    1.4 单倍体加倍
        1.4.1 单倍体的自然加倍
        1.4.2 单倍体的人工加倍
    1.5 玉米单倍体育性表现
        1.5.1 玉米单倍体雄花自然加倍及育性表现
        1.5.2 玉米单倍体雌花自然加倍与育性表现
    1.6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影响因素
        1.6.1 母本自身的遗传种质
        1.6.2 生长环境
        1.6.3 播种时期
        1.6.4 其他因素
    1.7 玉米单倍体育性自然加倍细胞学机制
    1.8 玉米单倍体育性恢复的遗传机制
    1.9 玉米花药发育
        1.9.1 花药发育的过程
        1.9.2 花药减数分裂过程与育性相关研究
    1.10 DH系的应用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米不同种质类群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的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1.3 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率的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质资源群体的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率的差异分析
        2.2.2 不同自交系单倍体育性恢复表型分析
    2.3 讨论
        2.3.1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率评估的指标
        2.3.2 不同种质资源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的能力
第三章 玉米单倍体雄花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分析及主效QTL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群体的构建与单倍体的产生
        3.1.2 田间试验设计
        3.1.3 单倍体育性恢复率及雄穗分枝数的评价
        3.1.4 统计分析
        3.1.5 基因型的分析
        3.1.5.1 SSR分子标记
        3.1.5.2 SSR反应体系、PCR扩增程序
        3.1.5.3 DNA的变性
        3.1.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基因型
        3.1.6 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
        3.1.7 QTL的定位分析
        3.1.8 背景恢复率的计算
        3.1.9 精细定位的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倍体植株表型数据分析
        3.2.2 遗传图谱的构建
        3.2.3 单倍体植株性状QTL定位分析
        3.2.4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3.2.5 qHMF3b区段新标记的开发及精细定位
        3.2.5.1 qHMF3b区段标记的合成及新标记的开发
        3.2.5.2 qHMF3b位点的精细定位
    3.3 讨论
        3.3.1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的影响因素及恢复特征
        3.3.2 定位的恢复位点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3.3.3 候选基因的预测
        3.3.4 玉米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研究对育种的意义
第四章 单倍体雄花育性高自然恢复材料的挖掘及细胞学的观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材料种植
        4.1.2.2 单倍体农艺性状调查和花粉活力鉴定
        4.1.2.3 流式细胞仪鉴定倍性
        4.1.2.4 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DAPI染色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地点单倍体家系雄穗自然恢复率的方差分析
        4.2.2 不同家系之间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率的变异分析
        4.2.3 No.36和No.7单倍体植株的农艺性状分析
        4.2.4 No.36和No.7单倍体植株的雄穗育性表现
        4.2.5 花药形态的动态变化
        4.2.6 花药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倍性分析
        4.2.7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学观察
        4.2.7.1 二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观察
        4.2.7.2 单倍体No.7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观察
        4.2.7.3 单倍体No.36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观察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玉米DH群体穗部性状QTL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数据分析
        5.1.3 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
        5.1.4 QTL的定位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米穗部性状表型分析
        5.2.2 DH群体穗部性状的方差和相关性分析
        5.2.3 遗传图谱构建
        5.2.4 单个环境条件下的QTL分析
        5.2.5 两个不同试点的QTL分析
        5.2.6 联合QTL分析
        5.2.7 上位性效应分析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ABSTRACT
附件

(6)种植密度与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玉蜀黍属饲草利用概况
        1.1.1 玉米及近缘种的分类
        1.1.2 玉蜀黍属饲草利用
    1.2 饲草饲用品质测定及评价
        1.2.1 饲草饲用品质测定
        1.2.2 饲草饲用营养价值评价
    1.3 密度对饲草的影响
        1.3.1 种植密度对饲草植株形态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对饲草产量的影响
        1.3.3 种植密度对饲草饲用价值的影响
    1.4 繁殖方式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4.1 茎节扦插
        1.4.2 植株分蔸
        1.4.3 不同繁殖方式对植株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草6号的生产性能试验
        3.1.1 品种物候期比较
        3.1.2 品种抗寒性比较
        3.1.3 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3.1.4 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3.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形态的影响
        3.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饲用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的影响
        3.3.1 不同扩繁方式下玉草6 号的繁殖系数
        3.3.2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形态的影响
        3.3.3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产量的影响
        3.3.4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饲用品质的影响
    3.4 年际间玉草6号形态和产量的比较
        3.4.1 不同种植密度年际间对比
        3.4.2 不同扩繁方式年际间对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草6 号饲草性能探究
        4.1.2 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4.1.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4.1.4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植株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播期试验与APSIM模型的北疆春播玉米适播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适宜播期研究方法
        1.2.2 玉米适宜播期确认原则
        1.2.3 各区域玉米适宜播期
        1.2.4 播期对温度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2.5 温度以及其他气象因子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综合影响
        1.2.6 APSIM模型的应用进展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玉米群体生育进程
        2.4.2 干物质积累
        2.4.3 气象数据获取
        2.4.4 生育期内积温计算
        2.4.5 源库特性测定
        2.4.6 株高及穗位系数测定
        2.4.7 玉米籽粒产量以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2.5 APSIM模型本地化
        2.5.1 模型主要输入参数
        2.5.2 模型参数调试及评价方法
        2.5.3 APSIM模型最适播期模拟
        2.5.4 播期试验对APSIM模型模拟最适播期验证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综合影响
    3.1 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对播期的响应
    3.2 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3.3 播期处理对玉米抽雄期及成熟期单株干物重积累的影响
    3.4 玉米源库性能对播期的响应
    3.5 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6 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3.7 讨论
第四章 播期对气象因子的调控及玉米积温需求特性
    4.1 试验年份玉米生长季内气象条件
    4.2 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全生育期气候因子的影响
    4.3 不同播期处理下玉米对有效生长积温(GDD)需求
    4.4 不同播期处理下玉米对≥10℃积温的需求
    4.5 讨论
第五章 基于播期试验与APSIM模型的最适播期确定
    5.1 APSIM模型验证
    5.2 基于APSIM模型的播期和产量模拟
    5.3 大田播期处理对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各世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
    2.2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性状单样本的K-S测验
    2.3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同一性状独立样本的t测验
    2.4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农艺性状的次数分布
        2.4.1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株高的次数分布
        2.4.2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叶长的次数分布
        2.4.3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叶宽的次数分布
        2.4.4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分枝数的次数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9)水分和光质对玉米气孔行为、植株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光质对作物生长、光合特性的影响
        1.2.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3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一
        2.1.1 试验点概况
        2.1.2 实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试验二
        2.2.1 试验点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两种水分条件下夏玉米叶片气孔行为对光质瞬时响应
    3.1 两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2 两种水分条件下气孔导度对红蓝光比的瞬时响应
    3.3 两种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对红蓝光比的瞬时响应
    3.4 两种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对红蓝光比的瞬时响应
    3.5 两种水分条件下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对红蓝光比的瞬时响应
    3.6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光质对盆栽玉米植株耗水、生长的影响
    4.1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光质对盆栽玉米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4.1.1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光质对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4.1.2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光质对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4.2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光质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4.2.1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光质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光质对玉米物质分配的影响
    4.3 作物耗水量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弱蓝光环境下水分和光质(R/B)对盆栽玉米植株耗水、生长的影响
    5.1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耗水特性影响
        5.1.1 生长期内土壤水分动态的变化情况
        5.1.2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
    5.2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形态指标影响
        5.2.1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5.2.2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5.2.3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5.2.4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生物质分配的影响
    5.3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5.3.1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5.3.2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气孔结构的影响
        5.3.3 水分和光质(R/B)对玉米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4 不同光质和水分耦合条件下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1 不同光质和水分耦合条件下玉米叶片气孔导度与Pn、Tr、WUE_i的关系
        5.4.2 不同光质和水分耦合对玉米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3 不同光质和水分耦合条件下玉米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_b)分析
    5.5 讨论
        5.5.1 水分与光质对玉米生长特性与生物量的影响
        5.5.2 水分与光质对玉米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弱光导致玉米空杆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玉米雌穗的发生与分化发育
        1.2.2 玉米雌穗(腋芽)发育分子调控
        1.2.3 玉米雌穗(腋芽)发育的激素调控
        1.2.4 玉米与环境因子
        1.2.5 同工酶技术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基地简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期间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
        2.2.3 田间小气候测量
    2.3 取样与测量方法
        2.3.1 生长发育进程的调查
        2.3.2 雌穗苞叶抽出叶鞘、雄穗散粉和雌穗吐丝日期的统计
        2.3.3 散粉持续时间的统计
        2.3.4 不同耐阴性玉米雌雄花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2.3.5 冠层透光率测定
        2.3.6 叶绿素(Chlorophyll)与类胡萝卜素(Caro)含量测定
        2.3.7 叶绿素荧光参数(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测定
        2.3.8 叶绿素荧光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3.9 光合特征参数测定
        2.3.10 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的测定
        2.3.11 碳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3.12 酯酶同工酶分析
    2.4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耐阴性玉米生长发育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3.1 生长发育
    3.2 冠层透光率
    3.3 苞叶抽出叶鞘
    3.4 吐丝散粉
    3.5 株高和叶片展开速率
    3.6 雌雄花发育
        3.6.1 花粉量及花粉形态
        3.6.2 花粉活力、萌发率和萌发速率
        3.6.3 雄穗长度、分枝数和小花数
        3.6.4 雄穗鲜重和干重
        3.6.5 雌穗长度动态变化
        3.6.6 雌穗鲜重
        3.6.7 雌穗干重
        3.6.8 雌穗穗直径
        3.6.9 苞叶长度
    3.7 结论与讨论
        3.7.1 不同耐阴性玉米花期及农艺性状对弱光的响应
        3.7.2 不同耐阴性玉米雄穗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3.7.3 不同耐阴性玉米雌穗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3.7.4 不同耐阴性玉米吐丝散粉特性对弱光的响应
第四章 不同耐阴性玉米光合作用特性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4.1 光合作用特性
        4.1.1 净光合速率(Pn)
        4.1.2 胞间CO_2浓度(Ci)
        4.1.3 气孔导度(Gs)
    4.2 叶绿素荧光参数
        4.2.1 PSⅡ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v/Fm)
        4.2.2 PSⅡ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Ⅱ))
        4.2.3 电子传递速率(ETR)
        4.2.4 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
        4.2.5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
    4.3 结论与讨论
        4.3.1 不同耐阴性玉米材料的光合特性
        4.3.2 不同耐阴性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
第五章 不同耐阴性玉米PSⅡ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曲线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5.1 不同耐阴性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快速光曲线(RLC)分析
        5.1.1 光环境对不同耐阴性玉米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1.2 不同光环境下玉米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比较
    5.2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耐阴性玉米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6.1 弱光处理10d不同耐阴性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及组分分析
        6.1.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6.1.2 叶绿素组分变化
        6.1.3 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含量的变化
        6.1.4 叶绿素代谢中间产物的相对含量比较
    6.2 弱光处理15d不同耐阴性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及组分分析
        6.2.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6.2.2 叶绿素组分变化
        6.2.3 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含量的变化
        6.2.4 叶绿素代谢中间产物的相对含量比较
    6.3 弱光处理20d不同耐阴性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及组分分析
        6.3.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6.3.2 叶绿素组分变化
        6.3.3 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含量的变化
        6.3.4 叶绿素代谢中间产物的相对含量比较
    6.4 弱光处理25 d不同耐阴性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及组分分析
        6.4.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6.4.2 叶绿素组分变化
        6.4.3 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含量的变化
        6.4.4 叶绿素代谢中间产物的相对含量比较
    6.5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不同耐阴性玉米碳氮代谢及光合酶活性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7.1 不同耐阴性玉米空秆形成过程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7.1.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7.1.2 蔗糖含量的变化
        7.1.3 还原性糖含量的变化
        7.1.4 淀粉含量的变化
    7.2 不同耐阴性玉米空秆形成过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7.3 不同耐阴性玉米空秆形成光合酶(RuBPCase和PEPCase)活性的动态变化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不同耐阴性玉米叶片酯酶同工酶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8.1 结果与分析
        8.1.1 弱光处理前不同耐阴性玉米酯酶同工酶谱
        8.1.2 弱光处理10d不同耐阴性玉米酯酶同工酶谱
        8.1.3 弱光处理15d不同耐阴性玉米酯酶同工酶谱
        8.1.4 弱光处理20d不同耐阴性玉米酯酶同工酶谱
        8.1.5 弱光处理25d不同耐阴性玉米酯酶同工酶谱
    8.2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D]. 贾志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研究[D]. 韩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短日照与水分调控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质量与夏季造林效果影响的初步研究[D]. 韩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PH4CV/HG8连锁群体玉米主叶脉性状的QTL分析[D]. 张仕品. 沈阳农业大学, 2019(10)
  • [5]玉米单倍体雄花自然加倍基因定位与细胞学机制研究及穗部性状QTL分析[D]. 杨继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6]种植密度与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马行云.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基于播期试验与APSIM模型的北疆春播玉米适播期分析[D]. 许红根.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8]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2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J]. 周克友,李争艳,陈祥,任海龙,江舟,魏臻武. 草地学报, 2017(06)
  • [9]水分和光质对玉米气孔行为、植株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D]. 李沅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10]弱光导致玉米空杆的生理机制研究[D]. 钱创建.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