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牦牛和藏羊蹄罐头营养含量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徐红艳[1](2020)在《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藏羊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羊种,其肉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脂肪含量低且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但是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极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其腐败变质,货架期较短;虽然我国市场目前存在很多肉类制品保鲜方法,但是这类方法仍存在防腐剂使用方法、使用量不规范、营养成分损失严重、温度调节能耗较大、地域性强等问题,并不能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生物保鲜剂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以欧拉藏羊为原料,以孜然、花椒、肉桂精油为保鲜材料,然后按照课题组前期体外抑菌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的:以体积分数为0.8%孜然精油+0.35%花椒精油+0.25%肉桂精油+98.6%(TW-80(0.01%v/v))制成最优复配香辛料精油,涂抹于藏羊肉表面,结合真空包装,然后综合运用新鲜度指标对复配香辛料精油的保鲜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贮藏过程中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作出评价和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对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和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进行探究;同时对藏羊肉在不同的贮藏温度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并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探究结果如下:1.在贮藏期间内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在贮藏期间,复配精油处理组肉样pH值、汁液流失的增长速率均显着(P<0.05)低于对照(CK)组和空白组;空白组在15 d时菌落总数和TVB-N(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分别为6.57 lg CFU/g和16.51 mg/100g,而处理组在24 d时菌落总数和TVB-N分别为6.21 lg CFU/g和15.27mg/100g,才接近腐败标准;同时处理组在贮藏期间色泽、气味、弹性、粘度及煮沸后汤汁的感官评分均高于CK组和空白组;故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精油处理藏羊肉贮藏期延长了9 d,且稀释后的TW-80作为精油溶剂对藏羊肉的蛋白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2.研究复配香辛料精油对冷藏藏羊肉氧化特性的影响。随冷藏时间的延长,空白、CK和处理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均逐渐上升,二硫键含量逐渐下降,但处理组变化速率较空白组和CK组慢;相比空白和CK组,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提高了藏羊肉MP(Myofibrillar protein,MP)表面疏水性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显着抑制了藏羊肉MP的氧化,一定程度减缓了藏羊肉的脂质氧化速率。3.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和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三组藏羊肉的主要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athepsin-B、L、D均先上升后降低。处理组的内源蛋白酶活性均比空白组、CK组低;故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内源蛋白酶具有一定影响。复配香辛料精油涂膜生物保鲜处理可显着减缓藏羊肉的SOD、CAT、P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速率,同时维持机体较高的SOD、CAT和POD活性。4.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分析。(1)贮藏温度越高,藏羊肉品质劣变的速度越快,感官评分降低越显着(P<0.05);菌落总数、TBA值和TVB-N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温度越高藏羊肉氧化腐败的速度越快,微生物繁殖的速度越快;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贮藏温度越高,藏羊肉的pH变化越显着,品质劣变的速度越快。(2)通过预测在真空包装方式下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的藏羊肉的货架期,分别是:-1.5℃为60 d,4℃为30 d,10℃为15 d,15℃为8 d。综上所述,在真空包装方式下,与空白组相比,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可以明显减缓藏羊肉腐败变质,延长藏羊肉的保鲜期。
李升升[2](2019)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牦牛平滑肌嫩度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牦牛宰后提供了除用于人们食用的牦牛肉(骨骼肌)外,还产生了大量的内脏副产物,这些胃、肠等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平滑肌,长期以来这些副产物主要被用来加工菜肴,未能充分发挥其中平滑肌的肉用价值。目前对骨骼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比较清楚,而对平滑肌的研究主要是加工工艺和品质变化,对其品质形成尤其是嫩度形成机制的研究鲜见报道,成为了制约平滑肌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以牦牛瘤胃平滑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冷藏期间平滑肌剪切力、质构等品质的变化规律;从胶原蛋白和肌纤维变化以及蛋白质降解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平滑肌嫩度的因素,明确了肌纤维降解和结缔组织弱化对平滑肌嫩度的影响;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牦牛平滑肌关键蛋白影响其嫩度的代谢通路,以期阐明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形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肉用品质变化规律。在3±1℃冷藏的07d,其汁液流失、b*值、蒸煮损失和胶着性随冷藏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P<0.05);L*值、a*值、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显着降低(P<0.05);pH值先降低后增加;弹性先增加后降低;内聚性变化不显着(P>0.05)。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在冷藏7d后与第0d相比,分别降低了45.43%、42.71%和30.90%,表明牦牛平滑肌的嫩度在冷藏期间得到了改善。2.确定了影响牦牛平滑肌嫩度改善的主要因素。牦牛平滑肌剪切力、总胶原蛋白、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和胶原蛋白溶解性随冷藏时间延长显着降低(P<0.05),降幅分别为45.43%、20.20%、42.73%、28.12%,而MFI指数显着增加(P<0.05),增幅为170.22%,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牦牛平滑肌的剪切力与胶原蛋白含量、溶解性和MFI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P<0.01)。组织结构变化表明,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的肌纤维小片化趋势加剧、胶原蛋白降解程度增加。因此,平滑肌嫩度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肌纤维降解和结缔组织弱化。3.明确了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蛋白质降解规律。牦牛平滑肌总蛋白浓度显着降低,降幅为47.40%;水溶性、低盐溶性和高盐溶性蛋白浓度均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182.55%、39.68%和21.93%。牦牛平滑肌不同溶解性蛋白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5250KDa之间,MHC和肌动蛋白变化不明显,原肌球蛋白发生了显着的降解;肌浆蛋白条带先增加后减弱,肌原纤维蛋白的变化趋势是高分子量蛋白条带减弱而低分子量蛋白条带增强增加。表明牦牛平滑肌肌纤维发生了显着的降解。4.明确了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差异蛋白质的变化。LC-MS/MS质谱共鉴定出10947个肽段,1353个蛋白,按照定量比率>1.5或<0.667(P<0.05)的原则,共鉴定到212个差异蛋白。其中有75个肌动蛋白、16个肌球蛋白、3个原肌球蛋白、1个肌联蛋白、8个胶原蛋白,表明牦牛平滑肌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发生了显着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蛋白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肌肉收缩、细胞骨架调节、凋亡、粘着斑和糖酵解,这些途径都与肌肉嫩度的形成有关。5.筛选了影响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关键蛋白。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了与牦牛平滑肌嫩度相关性极显着的28个蛋白,这些蛋白主要是代谢酶、肌肉结构蛋白、金属离子结合蛋白和其他蛋白。关键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粘着斑、心肌收缩、坏死性凋亡、血管平滑肌收缩等途径,是影响牦牛平滑肌的嫩度形成的主要代谢途径。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和蛋白互作分析表明Calpastatin、SLC25A4、ZYX、LMOD1、TPM3、THBS4和UQCRC1等7种蛋白有可能是牦牛平滑肌冷藏期间的嫩度指示蛋白。6.揭示了影响牦牛平滑肌嫩度形成的三种代谢途径。第一种途径为:牦牛平滑肌因宰后无氧呼吸,导致细胞内pH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诱发了细胞凋亡途径,通过细胞凋亡酶直接降解平滑肌纤维蛋白和调控凋亡进程影响平滑肌嫩度的形成。第二种途径为:牦牛平滑肌宰后内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磷酸的积累,促进蛋白磷酸化,通过影响肌肉内源酶活性调控平滑肌嫩度的形成。第三种途径为:牦牛平滑肌中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存在,抑制了钙蛋白酶对平滑肌肌纤维的降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平滑肌嫩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研究胶原蛋白特性变化、肌纤维蛋白降解和组织结构变化表明结缔组织弱化和肌纤维降解是平滑肌嫩度改善的主要原因;通过蛋白质组学明确了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差异蛋白的变化;通过嫩度与差异蛋白丰度的相关性分析筛选了影响平滑肌嫩度的28个关键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Calpastatin、SLC25A4、ZYX、LMOD1、TPM3、THBS4和UQCRC1等7种蛋白有可能是平滑肌冷藏期间的嫩度指示蛋白;细胞凋亡和蛋白磷酸化是平滑肌嫩度形成的主要途径,而钙蛋白酶系可能在平滑肌嫩度的形成中作用有限。从平滑肌嫩度变化、肌肉结构变化和差异蛋白代谢途径3个层面,揭示了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形成机制,为平滑肌嫩度的改善和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李娜[3](2019)在《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同为新疆优良的地方品种,以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肉用方向培育的新品种新疆褐牛,其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系统差异以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以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两品种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研究两个品种间肉质性状的特征,同时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两个品种牛背最长肌组织mRNA与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以期阐明鉴定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差异的功能基因与调控通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分析胴体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大理石花纹(p<0.05)、背膘厚度(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且眼肌面积平均比哈萨克牛提高1.8%,优质肉产量得到改善。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失水率、剪切力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牛肉色泽和pH值方面两个品种间无显着差异(p>0.05);营养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背最长肌中水分(p<0.01)、脂肪含量(p<0.05)显着高于哈萨克牛,蛋白质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新疆褐牛脂肪酸含量中棕榈酸(p<0.05)、亚油酸(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然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除谷氨酸、苯丙氨酸显着高于哈萨克牛(p<0.05),其他6种氨基酸都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5)。综合现有数据提示,新疆褐牛优质肉产量、肉嫩度、脂肪沉积能力优于哈萨克牛。(2)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RNA-Seq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基因文库,在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中共发现了1669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FDR<0.1);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分为成肌、成脂、成纤维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发现,43个成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8个上调,初步筛选出FASN、LOC615051、FABP4、ADIPOQ、PLIN1可能是提高新疆褐牛肉中脂肪含量的重要基因。然而,PPARA、ESR1、PPM1L基因对哈萨克牛脂肪代谢调控作用大,从而限制其脂肪沉积能力。表达差异极显着的基因中,COL4A3BP、ATP8A1、ESR1、PLA2G2D1、RGS2、ACOX1等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则有可能影响脂肪代谢;筛选出成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0个上调;筛选出成纤维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2个下调,11个上调。其中ACTA2、CALD1、RXRG、MYL9、FMOD基因可能是新疆褐牛肉剪切力低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基因;MYL3、MYH4、MYH8、MYH3、MYH7、MYH2基因,在育肥后期,这些快肌纤维影响因子促进纤维细胞分化,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形成。(3)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miRNA比较分析通过microRNA-Seq,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miRNA文库,筛选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miRNA346个,其中115新预测的miRNA。对221个已知miRNA靶基因预测总计392223个。其中,bta-miR-143靶基因最多,达到65536个,据报道bta-miR-143的功能已经明确,其作用于靶基因ERK5参与动物脂肪分化。(4)mRNA-miRNA的相关性分析关联分析表明:成脂相关86个miRNA关联到31个差异靶基因;成肌相关90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20个差异靶基因;成纤维相关48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12个差异靶基因。(5)初步认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成脂相关miRNA:bta-miR-1343-3p、bta-miR-2466-3p、bta-miR-6517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2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24、bta-miR-152、bta-miR-2419-3p、bta-miR-2331-3p,抑制了其调控ATP11A、PLCB2、PPARA在内11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的表达,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等信号通路,而可能表现出新疆褐牛肉中大理石花纹优于哈萨克牛。成肌相关的miRNA:bta-miR-6517、bta-miR-551b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ACTA2、ACTG2、CALD1等10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9-3p、bta-miR-2366、bta-miR-2474、bta-miR-2885、bta-miR-2888、bta-miR-6532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上调,抑制了其调控基因ACTC1、MYH3、TNNT2、XIRP1在新疆褐牛肌肉中的表达。主要涉及血管平滑肌收缩、PI3K-Ak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成纤维相关miRNA:bta-miR-551b、bta-miR-6517、novelmir138、novelmir48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下调,其调节ACTA2、DKK3、FGFR2、MYOCD、OSR1、PAWR表达水平增加,miRNA:novelmir151、novelmir178、novelmir100、bta-miR-1224表达上调,抑制COL11A2、FGFR3、ISLR2、MYH3基因在新疆褐牛肉中的表达,同时这些基因参与了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影响了结缔组织的含量、性质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化学结构状态,从而可能成为新疆褐牛肉嫩度强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原因。(6)通过本研究发现这些关联到的miRNA以及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55个基因,其中,miR-1343-3p上调PLIN1基因的表达参与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信号通路;bta-miR-125a上调CALD1基因的表达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其可能直接参与控制产肉率、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鲜嫩优质性状。目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肉质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并不稳定。牛肉品质评价复杂,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所筛选出的候选基因可作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也可为牛肉的优质优价及深加工提供参考。
康艳梅[4](2014)在《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肉风味物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在滩羊的全混合日粮中分别添加5%、10%的百里香,以基础全混合日粮为对照,对滩羊进行了饲养试验、屠宰试验和肌肉中风味物质的分析,旨在探究百里香对滩羊育肥效果和肌肉风味物质的影响,为开发百里香在饲料生产中的应用和大力推广我国舍饲饲养模式下生产风味更佳的羊肉提供科学依据。1.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开展了饲养试验,结合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理化指标的分析,评价了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育肥效果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10%的百里香(1)体增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4.51%(P<0.05)、10.21%(P>0.05);屠宰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6.78%(P<0.01)、2.11%(P>0.05);饲料报酬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4.06%、23.42%。(2)肌肉中脂肪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50%、27.97%;肌肉中风味氨基酸/总氨基酸(%)的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22%、0.25%,其中半胱氨酸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38%、23.08%,其它氨基酸的含量由大到小为对照组>5%百里香组>10%百里香组;肌肉中粗蛋白、水分、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组间差异不显着。2.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技术,评价了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肌肉中鲜味物质肌苷酸及其降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10%的百里香分别较对照组肌肉中肌营酸含量提高11.76%(P<0.01)、3.06%(P>0.05);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肌肉中肌苷酸含量降低而肌苷含量增加,其中5%百里香组能在冷藏前8d延缓肌苷酸降解生成肌苷,提高肌肉新鲜度,延长肌肉的货架期。3.利用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品作为外标和十一碳酸甘油三酯作为内标,采用酸水解提取-气相色谱分析法(AOAC996.06法)对滩羊肌肉中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10%的百里香(1)肌肉中脂肪酸的总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0.49%(P>0.05)、35.25%(P<0.01);(2)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0.56%(P>0.05)、39.62%(P<0.01);(3)多不饱和脂肪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4.49%(P<0.01)、14.97%(P<0.01),其中EPA(C20:5n3)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46.26%(P<O.01)、178.23%(P<0.01),DHA(C22:6n3)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21.05%(P<0.01)、171.05%(P<0.01),百里香组能极显着提高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进一步提高了滩羊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4.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滩羊肌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百里香能提高滩羊肌肉中萜烯类、芳香烃、酮类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能降低滩羊肌肉中烷烃、醇类和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其中对萜烯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提高作用最明显,5%、10%百里香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9.17%、97.43%和12.99%、33.80%,百里香可能通过提高具有芳香气味且阈值较低的萜烯类和芳香烃化合物,进而改善滩羊肉的风味。
常祺,胡勇,冶成君[5](2002)在《西式牦牛肉香肠营养成分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对研制的西式牦牛肉香肠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实验室常规分析。试验结果 :水分含量平均为 73 % ,干物质为2 1.5 % ,粗蛋白质为 19.15 % ,粗脂肪为 1.5 5 % ,灰分为 0 .95 % ,总能量 71.0 6MJ kg。并按营养成分设计西式牦牛肉香肠的营养标签
薛白,常祺,李玉玲,冶成君[6](2000)在《牦牛和藏羊蹄罐头营养含量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文中认为对牦牛、藏羊蹄及蹄筋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实验室常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鲜羊蹄的钙含量显着高于鲜牛蹄(P<0.01),除此之外,二者在其它营养物含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干羊蹄筋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显着高于鲜牛羊蹄(P<0.01),这主要是干羊蹄筋的水分含量较低所致。成品中,除钙含量在牛羊蹄间有较大差异(P<0.05)外,其余养分含量在二者间无差异,羊蹄筋中钙和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牛羊蹄(P<0.01),但粗脂肪含量却显着低于牛羊蹄(P<0.01),而磷的含量在三者间无差异(P>0.05)。并按营养成份设计牦牛、藏羊蹄及蹄筋食品的营养标签。
常祺[7](2000)在《“牛羊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总结报告》文中认为青海省饲养有大量的牦牛、藏羊。为了充分利用牛羊蹄资源,开发牛羊蹄食品,提高牛羊的综合利用价值,1999年 11月到 2000年 10月进行了“牛羊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主要做了牛羊蹄营养成份分析,牛羊蹄碱法脱毛工艺研究,蹄筋涨发工艺研究,牛羊蹄及蹄筋软包装食品生产工艺研究等,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
二、牦牛和藏羊蹄罐头营养含量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牦牛和藏羊蹄罐头营养含量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我国藏羊资源概况及生产现状 |
1.1 藏羊资源概况 |
1.2 藏羊肉生产现状 |
2.藏羊肉腐败变质的原因 |
2.1 微生物污染 |
2.1.1 微生物的来源 |
2.1.2 微生物的种类 |
2.2 氧化变质 |
2.2.1 脂肪氧化 |
2.2.2 蛋白质氧化 |
3.国内外冷鲜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3.1 添加防腐剂 |
3.2 低温冷冻保鲜技术 |
3.3 微波杀菌保鲜技术 |
3.4 超高压保鲜技术 |
3.5 包装技术 |
4.香辛料精油概述 |
4.1 香辛料精油的提取 |
4.2 香辛料精油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研究进展 |
4.3 香辛料精油的作用 |
4.3.1 香辛料精油的抗菌作用 |
4.3.2 香辛料精油的抗氧化作用 |
5.天然香辛料精油保鲜剂的研究进展 |
5.1 几种天然香辛料精油 |
5.1.1 花椒精油 |
5.1.2 孜然精油 |
5.1.3 肉桂精油 |
5.2 复配天然保鲜剂 |
6.肉制品货架期预测研究概况 |
6.1 肉制品货架期的影响因素 |
6.2 货架期预测模型在食品中的应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主要试剂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指标测定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
3.1.1 对藏羊肉pH值的影响 |
3.1.2 对藏羊肉TVB-N值的影响 |
3.1.3 对藏羊肉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
3.1.4 对藏羊肉菌落总数的影响 |
3.1.5 对藏羊肉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冷藏藏羊肉氧化特性的影响 |
3.2.1 对藏羊肉TBA值的影响 |
3.2.2 对藏羊肉POV的影响 |
3.2.3 对藏羊肉羰基含量的影响 |
3.2.4 对藏羊肉巯基和二硫键的影响 |
3.2.5 对藏羊肉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2.6 相关性分析 |
3.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1 对藏羊肉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活性的影响 |
3.3.2 对藏羊肉内源性SOD、CAT活性的影响 |
3.3.3 对藏羊肉内源性POD活性的影响 |
3.3.4 对藏羊肉μ-calpain活性的影响 |
3.4 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藏羊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
3.4.1 藏羊肉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的变化规律 |
3.4.2 藏羊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生长速率的Arrhenius方程的建立 |
3.4.3 货架寿命的动力学模型验证与预测 |
4.讨论 |
4.1 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
4.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 |
4.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 不同温度条件对藏羊肉品质的影响及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
5.结论 |
5.1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新鲜度的影响 |
5.2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脂质氧化和蛋白氧化的影响 |
5.3 复配香辛料精油对藏羊肉中主要内源蛋白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 不同温度条件对藏羊肉品质的影响及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2)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牦牛平滑肌嫩度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平滑肌简介 |
1.2.2 含平滑肌内脏的食用研究进展 |
1.2.3 肉品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
1.2.4 肌肉嫩度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
1.2.5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肉品品质研究中的应用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肉用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1.2 设备 |
2.2 方法 |
2.2.1 PH值的测定 |
2.2.2 汁液流失率的测定 |
2.2.3 肉色的测定 |
2.2.4 蒸煮损失的测定 |
2.2.5 剪切力的测定 |
2.2.6 质构的测定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PH值变化 |
2.3.2 汁液流失变化 |
2.3.3 色差变化 |
2.3.4 蒸煮损失变化 |
2.3.5 剪切力变化 |
2.3.6 质构变化 |
2.3.7 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牦牛平滑肌PH变化分析 |
2.4.2 牦牛平滑肌持水性变化分析 |
2.4.3 牦牛平滑肌色差变化分析 |
2.4.4 牦牛平滑肌嫩度变化分析 |
2.4.5 牦牛平滑肌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肌纤维和胶原蛋白变化规律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2 设备与试剂 |
3.2 方法 |
3.2.1 胶原蛋白含量和溶解性的测定 |
3.2.2 肌原纤维小片化(MFI)的测定 |
3.2.3 HE染色 |
3.2.4 天狼星红染色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总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 |
3.3.2 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 |
3.3.3 胶原蛋白溶解性的变化 |
3.3.4 MFI的变化 |
3.3.5 相关性分析 |
3.3.6 HE染色分析 |
3.3.7 天狼星红染色分析 |
3.4 讨论 |
3.4.1 牦牛平滑肌胶原蛋白变化分析 |
3.4.2 牦牛平滑肌肌纤维变化分析 |
3.4.3 牦牛平滑肌肌纤维和胶原蛋白与嫩度的相关性分析 |
3.4.4 牦牛平滑肌组织结构变化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冷藏期间牦牛平滑肌蛋白质降解规律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4.1.2 设备与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总蛋白的提取 |
4.2.2 水溶性蛋白的提取 |
4.2.3 低盐溶性蛋白的提取 |
4.2.4 高盐溶性蛋白的提取 |
4.2.5 不同溶解性蛋白的含量测定 |
4.2.6 不同溶解性蛋白的SDS-PAGE电泳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BSA标准曲线 |
4.3.2 总蛋白和不同溶解性蛋白浓度的变化 |
4.3.3 总蛋白的变化 |
4.3.4 水溶性蛋白的变化 |
4.3.5 低盐溶性蛋白的变化 |
4.3.6 高盐溶性蛋白的变化 |
4.4 讨论 |
4.4.1 牦牛平滑肌不同溶解性蛋白浓度变化分析 |
4.4.2 牦牛平滑肌总蛋白变化分析 |
4.4.3 牦牛平滑肌水溶性和低盐溶性蛋白变化分析 |
4.4.4 牦牛平滑肌高盐溶性蛋白变化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牦牛平滑肌蛋白质组学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5.1.2 设备与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蛋白质制备 |
5.2.2 FASP酶解 |
5.2.3 酶解产物的LC/MS/MS分析 |
5.2.4 MAXQUANT的非标记分析 |
5.2.5 PERSEUS的统计学分析 |
5.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差异蛋白质鉴定结果及统计分析 |
5.3.2 主成分分析 |
5.3.3 聚类分析 |
5.3.4 差异蛋白的统计分析 |
5.3.5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牦牛平滑肌嫩度形成机制分析 |
6.1 试验材料 |
6.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6.1.2 设备与试剂 |
6.2 方法 |
6.2.1 牦牛平滑肌差异蛋白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2 PRM验证 |
6.2.3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剪切力值与差异蛋白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
6.3.2 关键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3.3 PRM验证 |
6.4 讨论 |
6.4.1 钙蛋白酶系对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影响 |
6.4.2 蛋白磷酸化对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影响 |
6.4.3 细胞凋亡对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影响 |
6.4.4 肌肉结构蛋白对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影响 |
6.4.5 金属离子结合蛋白对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影响 |
6.4.6 其他相关蛋白对牦牛平滑肌嫩度的影响 |
6.4.7 揭示了影响牦牛平滑肌嫩度形成的三种代谢途径 |
6.5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特色与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新疆肉牛发展现状 |
1.2.1 哈萨克牛 |
1.2.1.1 产区与分布 |
1.2.1.2 品种特征 |
1.2.1.3 生产性能 |
1.2.1.4 遗传性能 |
1.2.2 新疆褐牛 |
1.2.2.1 产区与分布 |
1.2.2.2 产区自然与生态环境 |
1.2.2.3 新疆褐牛育成史 |
1.2.2.4 品种特征 |
1.2.2.5 生产性能 |
1.2.2.6 新疆褐牛产品开发 |
1.2.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分子遗传特征 |
1.3 肉质性状研究进展 |
1.3.1 评价牛肉品质指标的权重 |
1.3.2 牛肉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2.1 大理石花纹与牛肉品质 |
1.3.2.2 生理成熟度与牛肉品质 |
1.3.2.3 品种与牛肉品质 |
1.4 RNA-Seq技术在探究牛肉品质中的应用 |
1.5 miRNA研究概况 |
1.5.1 miRNA与脂肪代谢 |
1.5.2 miRNA与肌肉发育 |
1.5.3 牛miRNA研究概况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品质性状差异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设备与试剂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1 胴体性状测定 |
2.2.1.1 大理石花纹等级评定 |
2.2.1.2 眼肌面积测定 |
2.2.1.3 背膘厚度测定 |
2.2.2 肉质性状测定 |
2.2.2.1 蒸煮损失测定 |
2.2.2.2 剪切力的测定 |
2.2.2.3 持水能力的测定 |
2.2.2.4 pH测定 |
2.2.2.5 肉色评定 |
2.2.3 营养品质测定 |
2.2.3.1 水分的测定 |
2.2.3.2 蛋白质的测定 |
2.2.3.3 脂肪的测定 |
2.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3.5 脂肪酸含量测定 |
2.2.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部分胴体性状比较 |
2.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比较 |
2.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营养品质比较 |
2.4 讨论 |
2.4.1 不同品种对部分胴体性状的影响 |
2.4.2 不同品种与不同分割部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基因转录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样品采集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RNA-Seq测序操作流程 |
3.2.1.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3.2.1.2 文库构建与mRNA测序 |
3.2.2 数据过滤 |
3.2.3 数据比对 |
3.2.4 基因定量 |
3.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3.2.6 GO分析 |
3.2.7 Pathway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牛肌肉总RNA提取结果与质量检测 |
3.3.2 测序数据过滤及与基因组比对统计 |
3.3.3 基因表达分析 |
3.3.4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
3.3.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3.3.6 成脂基因表达分析 |
3.3.6.1 成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6.2 成脂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6.3 成脂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3.7 成肌基因表达分析 |
3.3.7.1 成肌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7.2 成肌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7.3 成肌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3.8 成纤维基因表达分析 |
3.3.8.1 成纤维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8.2 成纤维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8.3 成纤维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4 讨论 |
3.4.1 转录组测序与基因表达分析 |
3.4.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
3.4.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差异的分子机制 |
3.4.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脂相关基因的调节 |
3.4.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肌因子的调节 |
3.4.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纤维基因表达与代谢 |
3.5 结论 |
第四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miRNA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样品采集 |
4.1.3 主要仪器 |
4.1.4 试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4.2.2 文库构建与miRNA测序 |
4.2.3 数据过滤 |
4.2.4 数据比对 |
4.2.5 小RNA的分类 |
4.2.6 小RNA的预测 |
4.2.7 小RNA的表达定量 |
4.2.8 靶基因预测 |
4.2.9 差异小RNA的筛选 |
4.2.10 层次聚类分析 |
4.2.11 GO与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RNA数据统计 |
4.3.2 小RNA长度分布统计 |
4.3.3 非编码RNA统计 |
4.3.4 miRNA的预测统计 |
4.3.5 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
4.3.6 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分析 |
4.3.7 差异miRNA的靶基因GO分析 |
4.3.8 靶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4.1 miRNA测序质量与整体评估 |
4.4.2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4.4.3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
4.4.4 差异miRNA靶基因GO与 Pathway富集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转录组与miRNA结果qRT-PCR验证及其关联性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动物 |
5.1.2 样品采集 |
5.1.3 主要仪器 |
5.1.4 试验试剂 |
5.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5.2 试验方法 |
5.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5.2.2 反转录 |
5.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5.2.4 PCR操作步骤 |
5.2.5 qRT-PCR试验结果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和miRNA的 qRT-PCR验证 |
5.3.2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3.3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3.4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5.4.1 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1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2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3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2 miRNA差异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肉风味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羊肉风味的研究概况 |
1.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 |
1.3 百里香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育肥效果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肌肉中肌苷酸和肌苷含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肉中脂肪酸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发展前景 |
6.3 待解决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牦牛和藏羊蹄罐头营养含量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复配香辛料精油处理对藏羊肉贮藏期内品质变化分析及货架期模型构建[D]. 徐红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2]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牦牛平滑肌嫩度形成机制研究[D]. 李升升.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3]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D]. 李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4]日粮中添加百里香对滩羊肉风味物质的影响[D]. 康艳梅. 宁夏大学, 2014(08)
- [5]西式牦牛肉香肠营养成分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J]. 常祺,胡勇,冶成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2(03)
- [6]牦牛和藏羊蹄罐头营养含量测定及营养标签设计[J]. 薛白,常祺,李玉玲,冶成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0(06)
- [7]“牛羊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总结报告[J]. 常祺.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