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田板栗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立权,郜玉欣,杨学东,罗爱芹[1](2020)在《板栗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板栗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生物学功能。板栗多糖的提取主要有水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板栗多糖分析主要应用蒽酮-硫酸法、苯酚-硫酸法、HPGPC法等。在此对板栗多糖的提取、分析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李丽丽[2](2019)在《柠檬桉树脂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柠檬桉是广西重要林业树种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本论文以柠檬桉树脂为原料,开展了柠檬桉树脂总黄酮、多酚、多糖及蛋白质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结果如下:(1)柠檬桉树脂中黄酮的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首先采用盐酸-锌粉、薄层层析等方法定性鉴别了柠檬桉树脂含有总黄酮,进而以芦丁为标准品构建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的定量分析方法,黄酮浓度(C)与吸光度(A)的线性关系为:A=25.11c+0.08。采用该法测定柠檬桉树脂总黄酮粗提液(A)含量,结果表明树脂中含有4.64%总黄酮。然后分别采用氯仿-乙酸丁酯、氯仿-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氯仿两次超声萃取后得到纯化物B、C、D,它们的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10.39%、18.03%、44.15%。最后,进行了A、B、C、D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A、B、C、D清除2,2-二苯基-1-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的活性分别为91.75%、74.22%、88.44%、91.56%,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19.99、1.75、4.39、3.79 μmol 芦丁当量(RE).g-1,还原能力分别为1.16、0.36、0.39、0.45 μmol RE·g-1。(2)柠檬桉树脂中多酚的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采用明胶溶液、三氯化铁溶液等定性鉴别方法检验柠檬桉树脂中含有多酚且属于水解类多酚。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多酚定量分析方法,给出了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方程为:A=145.30c+0.16。用该法测定得到树脂中多酚含量为13.40%。用乙酸乙酯、醇提水沉-正丁醇萃取纯化得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8.01%和39.60%纯化物。柠檬桉树脂多酚粗提液、乙酸乙酯纯化物、醇提水沉-正丁醇纯化物和维生素(Vc)进行了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它们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分别为89.68%、86.45%、89.11%、91.12%,总抗氧化活性分别为13.44、12.68、15.46、14.89μmol.没食子酸当量(GE)·g-1,还原能力活性分别为0.99、0.78、1.04、1.20 μmol.GE·g-1。(3)柠檬桉树脂中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3%α-萘酚乙醇溶液、斐林试剂定性鉴别了柠檬桉树脂中含有多糖,以葡萄糖为标准品,建立了3,5-二硝基水杨酸吸光光度法测定总糖定量分析方法,给出总糖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为:A=4.38c-0.47。用该法测得柠檬桉树脂的总糖含量为18.21%。用苯酚-硫酸吸光光度法建立了多糖的定量分析方法,多糖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为:A=12.34c+0.05。该法测得柠檬桉中多糖含量为16.78%。采用Sevage法、三氯乙酸法等多种手段进行柠檬桉多糖的纯化,分别获得质量分数为22.14%、38.56%、51.66%纯化多糖,并进行了它们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分数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顺序为:80%纯化多糖>60%纯化多糖>30%纯化多糖,即质量分数增高,抗氧化活性增大。(4)柠檬桉树脂中蛋白质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准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柠檬桉树脂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给出蛋白质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为:A=5.70c+0.02。此法测得柠檬桉树脂蛋白质含量为7.47%。并考察了树脂蛋白质粗提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蛋白质粗提液的抗氧化能力随浓度的增加,有所增强。
葛祎楠,李斌,范晓燕,常学东,邹静[3](2018)在《板栗的功能性成分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多糖、蛋白质、脂肪酸、微量元素、酚类物质等方面阐述了板栗营养功能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按照固体饮品、液体饮品、果脯蜜饯(含脆片)、酱蓉、罐头、果酒等类别分别阐述了板栗加工产品目前的研究状况;分析了板栗产业在未来果品产业中作用,提出了板栗深加工的研究方向。
宋磊肖,何俊平,贾晓韩,范得跃,李晓菁[4](2018)在《板栗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文中提出板栗是药食两用的果实,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和多糖。多糖是一种天然的功能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综述了板栗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为板栗多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推动中国板栗资源的利用和发展。
李高平[5](2018)在《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是板栗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在40%-60%(干重),而目前针对板栗热加工过程中淀粉凝胶和糊化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山东临沂金丰、河南信阳红油栗、河北宽城大板红三个北方品种,以及江苏沭阳九家种、湖北罗田早栗两个南方品种的板栗,分别进行烤制和蒸制加工,进而研究热加工对板栗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糊化粘度特性及功能性质等,为研究板栗熟化过程中淀粉凝胶和糊化性质变化对口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不同品种、不同熟化程度的板栗粉,其总淀粉含量变化范围为55.14%-78.85%(以干重计),其中,不同品种的生栗粉的总淀粉含量差异显着,熟化之后总淀粉含量显着下降(P<0.01)。不同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范围为16.57%-30.90%,不同品种的生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不同,且熟化过程显着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P<0.05)。说明板栗生粉中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主要由品种差异导致,而热加工过程显着影响板栗熟制后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2)淀粉样品的粘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品种的板栗淀粉的粘度特性不同,受热处理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熟化淀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稀懈值、回冷值等粘度参数显着低于生淀粉,糊化温度较高,所需时间较长,说明熟化过程改变了淀粉颗粒的内部结构,淀粉与水的结合能力下降,糊化程度降低。(3)不同品种的板栗淀粉具有不同的凝胶质构特性,其中湖北罗田早栗的硬度及胶粘性均最高,而河南信阳红油栗均最低,可知南方品种的凝胶强度较高。熟化后,淀粉凝胶的粘合性、粘性等显着上升,而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胶粘性、粘滞性等显着下降,说明热处理改变了淀粉的结构组成、结晶程度等,使其凝胶强度显着降低。(4)五种板栗生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较好,经反复冻融后析水率显着增加;熟化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显着低于生淀粉(P<0.05),低温保存性能较差。熟化过程显着降低了板栗淀粉的透明度(P<0.05),其中江苏沐阳九家种的降低程度最大。板栗淀粉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生淀粉的膨胀度随温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而熟化淀粉的膨胀度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生淀粉的吸水及吸油能力范围分别为0.87-1.28、0.88-1.11(g/g),熟化淀粉的分别为2.35-4.56、1.03-1.78(g/g),熟化显着提高了淀粉的吸水及吸油能力(P<0.05)。熟化后,淀粉糊的凝沉性增强,凝沉稳定性降低,并且品种对淀粉糊凝沉性的影响较为显着。(5)通过对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性质、功能特性、凝胶质构性质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板栗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结晶程度对其功能性质存在综合性影响,其中直链淀粉是影响淀粉性质的关键因素,显着影响了淀粉凝胶的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r=0.896、0.800、0.847,P<0.01),并与稀懈值、峰值粘度等糊化粘度特性显着相关(r=0.679,P<0.05;r=0.641,P>0.05)。
路超[6](2017)在《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的评价分析与筛选》文中提出板栗(Castanea nollissima Blum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是重要的木本粮食和干果,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出口产品。我国板栗种质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经济性状良莠混杂,收集并调查板栗种质资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102份板栗种质资源的花、叶、坚果、总苞和主要营养品质等相关30个性状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因子分析结合的方法和权重赋值法,得出102份板栗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排名,对板栗进行优质选种、目的选种。同时,还探讨了板栗叶片及坚果表型形态特征在同一种群以及不同种群间的差异、11份板栗种质光合差异和4个南方板栗品种与’燕山早丰’杂交授粉后的结实情况,以期为今后板栗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以及板栗高光效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隶属函数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板栗雌雄花序评价的数学模型:Fy=(58.116F1+32.634F2)/100;板栗叶片评价的数学模型:Fy=(41.145F1+30.671F2+14.434F3)/100;板栗坚果评价的数学模型:Fy=(72.225F1+18.111F2)/100;板栗总苞评价的数学模型:Fy=(81.079F1)/100(F1、F2、F3为公共因子);通过权重赋值法建立板栗主要营养品质评价的数学模型(X为营养评价指标):Fy=0.23*X24+0.08*X25+0.32*X26+0.32*X27+0.1 0*X28+0.025*X29+0.04*X30。依据模型计算相应综合得分,既而得出102份板栗种质的综合排名。(2)’昌黎1 0号’、’昌黎3号’和’东陵明珠’的雄花序数量多。’遵玉’、’鲁岳早丰’、’迁西5号’和’迁西3 1号’的雌雄比大,雄花序数量少。’短花’、’罗田中迟栗’、’二道关1号’为短雄种质。’遵玉’的雌花数量多,较特殊。(3)’崔家堡子2399’、’昌黎3号’、’峪沟1号’为高可溶性糖种质;’燕昌’、’昌黎3号’、’迁西4号’为低脂肪种质;’石丰’、’短花’、’小水峪1号’为高直链淀粉种质;’京暑红’、’昌黎8号’、’王厂沟’为高支链淀粉种质;’昌黎1号’、’昌黎3号’、’昌黎7号’为高蛋白种质;’黄棚’、’玉丰’、’峪沟2号’为高P种质;’怀黄’、’闭口红’、’燕山短枝’为高K种质,’东丰’、’闭口红’、’长安灰拣栗’为高含水量种质。(4)板栗叶片及坚果的表型形态特征,在同一种群不同种质间(以河北种群的10份种质为例)和不同种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5)板栗叶片形态特征、生物量、叶片结构的多个指标与基本均与净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关系,除株高外。’燕山早丰’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京暑红’最低。(6)4个南方品种作为父本与迁西乡土品种——’燕山早丰’进行远缘杂交授粉,结果显示:’湘栗1号’较佳,’花桥2号’和’湘栗4号’一般,’湘栗3号’较差。
王应杏[7](2016)在《板栗多糖及其硒酸化衍生物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这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筛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上有着广阔的前景。多糖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多糖与放疗、化疗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在增强抗肿瘤效果的同时,还可降低放疗或化疗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硒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对多糖进行硒酸化修饰可显着提高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因此,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硒酸化多糖类物质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板栗为壳斗科栗属植物的果实。中医认为,板栗具有益气补脾、健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清热解毒、止泻治咳等功效。板栗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多糖、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板栗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和升高白细胞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本文首先从采自河北省迁西县的板栗种仁中提取多糖,经分离纯化制备均一的多糖组分,对其理化性质、单糖组成、纯度及分子量、结构等进行解析,同时对多糖进行硒酸化修饰,并对硒酸化多糖的结构进行表征;其次,对板栗多糖及其硒酸化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将为板栗多糖及其硒酸化衍生物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1.板栗多糖及其硒酸化衍生物的制备和结构表征板栗种仁粉末分别经冷水和热水提取得到冷水提多糖CP和热水提多糖HP,得率分别为8.6%和7.1%。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对多糖CP和HP进行分离纯化,主要得到3种多糖组分CP0-1、CP0-2和HP0-1。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CP0-1、CP0-2和HP0-1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5.1%、97.1%和93.5%;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50%、0.80%和0.17%;不含有糖醛酸和硫酸基团。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CP0-1和HP0-1均为单一对称的色谱峰,分子量分别为2.0×103 kDa和1.7 kDa,质谱法测得CP0-2的分子量为828 D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CP0-1和CP0-2由葡萄糖组成,HP0-1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CP0-1为1,6-连接的线性葡聚糖;CP0-2为1,6-连接的葡萄糖五糖;HP0-1为1,4-连接的半乳葡聚糖。采用HNO3-Na2SeO3法对CP0-1进行硒酸化修饰,得硒酸化多糖多糖CP0-1的sCP0-1,产率约为26.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得多糖CP0-1的硒含量为573.9μg/g,核磁共振波谱法(DEPT 135o)发现硒酸化修饰主要发生在多糖的C-1,C-2,C-3和C-4位上。2.多糖抗肿瘤活性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体外MTT实验结果显示多糖CP0-1和sCP0-1对宫颈癌HeLa细胞和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多糖硒酸化修饰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发现多糖CP0-1和sCP0-1可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eLa细胞核的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PI染色发现多糖sCP0-1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通过JC-1染色发现多糖CP0-1和sCP0-1可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硒酸化多糖sCP0-1还可引起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升高和Caspase-3的活化,而多糖CP0-1对细胞周期、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Caspase-3的活性均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板栗中的活性多糖主要为1,6-连接的葡聚糖,硒酸化修饰后多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多糖CP0-1和sCP0-1在体外均可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发生凋亡,但其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周艳,王晓红,王同坤,范得跃,刘俊芳[8](2016)在《盐酸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提取燕山板栗多糖的最佳工艺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燕山板栗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盐酸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提取板栗多糖的最佳条件,并采用苯酚-硫酸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两种提取方法在多糖得率和分子量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盐酸提取法提取板栗多糖的最佳工艺为:盐酸浓度为0.72 mol/L,提取时间为40 min,提取温度为70℃,提取剂用量为20 m L/g,多糖得率为18.66%±2.54%;微波提取法提取板栗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50 s,微波强度为800 W/g,提取剂用量为30 m L/g,多糖得率为11.87%±0.87%;在最佳条件下盐酸提取法可显着提高板栗多糖得率,且分子量测定结果显示盐酸提取法对板栗多糖的降解作用小。因此,两种提取方法中,盐酸提取法是燕山板栗多糖提取工艺的较优方法。
李红燕,王应杏,李晓幸,李胜辉[9](2015)在《板栗多糖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板栗为药食两用的果中珍品,多糖是板栗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此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板栗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含量测定、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推进板栗向功能产品和医药用品等多领域延伸、充分利用我国板栗资源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吴都峰[10](2015)在《河蚌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吉林省现代农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蚌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综合开发(20150204034NY)和长春市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蚌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3NK13)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河蚌是一种常见的贝壳类水生动物,其主要功能物质是河蚌多糖。研究表明,河蚌多糖具有清热凉血、抗凝降脂、抗衰老、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等功效。吉林省松花江流域野生河蚌资源丰富,年产河蚌3000-4000吨,价格为打捞成本0.5-0.6元/斤,然而河蚌未得到充分利用,除少部分用作饲料外,多数作为废弃物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利用育珠后的河蚌副产物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河蚌产品,对提高养蚌的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野生河蚌副产物—蚌泪和内脏组织为原料,利用PEF辅助蛋白酶解提取多糖、Sevage法脱除游离蛋白、DEAE.纤维素层析和葡聚糖G-100凝胶层析对粗多糖分离纯化,并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系统研究,为多糖的高效提取和河蚌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和PEF辅助酶解对河蚌中多糖有效提取,分别研究pH、水料比、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电场强度、脉冲数等因素对河蚌多糖得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EF辅助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得率高,耗时短。2.PEF辅助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得率(Y)与电场强度(X1)、脉冲数(X2)和酶解时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Y=-30.2578+1.67015X1+1.062125X2+6.667X3-0.00775X1X2-0.038X1X3-0.12X2X3-0.02479X12-0.03369X22-1.309X32响应面优化得出,多糖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电场强度30.96kv/cm、脉冲数9.22个、酶解时间1.67h,对应河蚌多糖得率为6.08%;各因素对河蚌多糖得率影响的显着性顺序为:电场强度>酶解时间>脉冲数。3.采用Sevage法脱除游离蛋白,得到脱蛋白粗多糖;选用DEAE-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G-100对脱蛋白粗多糖分离纯化;利用截留分子量分别为3500Da、8000-14000Da的透析袋透析去除小分子杂质,得到纯多糖组分AWPS-1和AWPS-2,其得率分别为5.42%和1.96%。4.河蚌多糖感官特性及溶解性分析:河蚌纯多糖为无色固体,空气中久置易氧化,氧化物呈淡黄色,略有土腥味,热水可溶,冷水难溶,不溶于多种有机溶剂。5.河蚌多糖的化学性质研究:粗多糖、纯多糖组分AWPS-1和AWPS-2中总糖含量分别为73.54%、97.79%、95.33%;粗多糖中蛋白质含量为2.24%;纯多糖组分AWPS-1和AWPS-2不含还原糖残基、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6.河蚌粗多糖、纯多糖组分AWPS-1和AWPS-2均具有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过氧化氢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且抗氧化能力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并与多糖浓度呈正相关。创新点:首次采用高压脉冲电场辅助蛋白酶水解提取河蚌副产物—蚌泪和内脏组织中多糖,其得率高、耗时短,变废为宝,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河蚌多糖的高效提取提供一种新方法,为河蚌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罗田板栗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田板栗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板栗多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板栗多糖的提取 |
2.1沸水提取法 |
2.2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2.3 酸碱提取法 |
2.4 酶辅助提取法 |
2.5微波辅助提取法 |
2.6亚临界水萃取法 |
2.7加压溶剂萃取法 |
3、板栗多糖的纯化 |
3.1柱层析法纯化 |
3.2 组合法纯化 |
4、板栗多糖的分析检测 |
4.1比色法检测板栗多糖含量 |
4.1.1 蒽酮-硫酸法 |
4.1.2 苯酚-硫酸法 |
4.1.3 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 |
4.2色谱法检测板栗多糖成分 |
4.2.1 HPLC法 |
4.2.2 气相色谱法 |
4.2.3 薄层色谱法 |
4.2.4 HPGPC法 |
4.3红外光谱解析板栗多糖组成 |
5、板栗多糖的生物活性 |
5.1抗肿瘤活性 |
5.2抗凝血活性 |
5.3其他生物活性 |
6、总结 |
(2)柠檬桉树脂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柠檬桉与柠檬桉树脂 |
1.2.1 柠檬桉 |
1.2.2 柠檬桉化学成分 |
1.2.3 柠檬桉树脂及其化学成分 |
1.3 植物总黄酮、多酚的提取方法 |
1.4 植物总黄酮、多酚纯化方法 |
1.5 植物多糖、蛋白质的提取方法 |
1.6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1.6.1 植物多糖脱蛋白、脱色方法 |
1.6.2 脱色方法的选择 |
1.7 抗氧化剂 |
1.7.1 抗氧化剂的定义及作用机理 |
1.7.2 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 |
1.7.3 抗氧化剂分类 |
1.7.4 抗氧化剂的应用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 研究方案和内容 |
第二章 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研究的工艺路线 |
2.2.2 实验原料预处理 |
2.2.3 柠檬桉树脂总黄酮的提取 |
2.2.4 柠檬桉树脂中总黄酮的定性分析 |
2.2.5 总黄酮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6 柠檬桉树脂总黄酮的纯化方法 |
2.2.7 柠檬桉树脂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柠檬桉树脂中的总黄酮定性分析 |
2.3.2 总黄酮定量分析方法的构建 |
2.3.3 总黄酮的提取 |
2.3.4 总黄酮的纯化 |
2.3.5 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柠檬桉树脂多酚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原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研究的工艺路线 |
3.2.1 柠檬桉树脂多酚的提取 |
3.2.2 柠檬桉树脂多酚的定性分析 |
3.2.3 柠檬桉树脂多酚的定量分析 |
3.2.4 多酚的纯化方法 |
3.2.5 柠檬桉树脂多酚抗氧化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柠檬桉树脂多酚的定性分析 |
3.3.2 多酚定量分析方法的构建 |
3.3.3 多酚的提取 |
3.3.4 多酚的纯化 |
3.3.5 柠檬桉树脂多酚抗氧化活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糖、蛋白质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原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研究的工艺路线 |
4.2.2 柠檬桉树脂多糖的提取 |
4.2.3 柠檬桉树脂蛋白质的提取 |
4.2.4 柠檬桉树脂多糖的定性分析 |
4.2.5 柠檬桉树脂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
4.2.6 多糖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4.2.7 柠檬桉树脂多糖的纯化方法 |
4.2.8 柠檬桉树脂多糖、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柠檬桉树脂多糖的定性分析 |
4.3.2 柠檬桉树脂总糖和还原糖的定量分析 |
4.3.3 柠檬桉树脂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
4.3.4 多糖分析方法的建立 |
4.3.5 柠檬桉树脂多糖的纯化方法 |
4.3.6 柠檬桉树脂多糖纯化 |
4.3.7 柠檬桉树脂蛋白质的提取 |
4.3.8 柠檬桉树脂多糖、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 |
4.3.9 柠檬桉树脂总黄酮、多酚、多糖及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板栗的功能性成分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中功能性成分研究 |
1.1 多糖 |
1.2 蛋白质 |
1.3 脂肪酸 |
1.4 微量元素 |
1.5 酚类物质 |
2 板栗的加工利用现状 |
2.1 固体饮品类 |
2.2 液体饮品类 |
2.3 果脯蜜饯类 (含脆片类) |
2.4 酱蓉类 |
2.5 罐头类 |
2.6 果酒类 |
3 展望 |
(4)板栗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多糖的提取方法 |
1.1 水提取法 |
1.2 酸提取法 |
1.3 碱提取法 |
1.4 酶辅助法 |
1.5 微波提取法 |
1.6 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7 亚临界水萃取法 |
1.8 加压溶剂萃取法 |
2 板栗多糖分离纯化 |
2.1 板栗多糖的分离 |
2.1.1 脱蛋白 |
2.1.2 脱色素 |
2.2 板栗多糖的纯化 |
3 生物活性 |
3.1 抗氧化性 |
3.2 提高白细胞、抗凝血 |
3.3 抗肿瘤 |
3.4 抗疲劳 |
4 展望 |
(5)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板栗概述 |
1.1.1 板栗简介 |
1.1.2 中国板栗产量及资源分布 |
1.1.3 板栗的营养成分 |
1.1.4 板栗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淀粉的研究进展 |
1.2.1 淀粉概述 |
1.2.2 淀粉的化学组成 |
1.2.3 淀粉的分子结构 |
1.2.4 淀粉的颗粒形貌 |
1.2.5 淀粉的结晶结构 |
1.3 板栗淀粉的研究进展 |
1.3.1 板栗淀粉的结构特性 |
1.3.2 板栗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 |
1.3.3 板栗淀粉的糊化粘度特性 |
1.3.4 板栗淀粉的功能性质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品种及热加工对板栗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
2.2.2 品种及热加工对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糊化粘度特性的影响 |
3.2.2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剂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
4.2.2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凝沉性的影响 |
4.2.3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
4.2.4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溶解度的影响 |
4.2.5 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膨胀度的影响 |
4.2.6 品种及热加工对板栗淀粉吸水能力及吸油能力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相关性分析 |
5.1 板栗淀粉含量与溶解度、膨胀度及糊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2 板栗淀粉含量与凝胶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板栗淀粉含量与功能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各图中数据 |
(6)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的评价分析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1.2.1 板栗种质资源评价现状 |
1.2.2 种质资源评价方法 |
1.2.3 高光效育种研究 |
1.2.4 叶片结构石蜡切片技术研究 |
1.2.5 测定花粉活性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板栗种质综合评价 |
3.1.1 不同板栗种质农艺性状评价 |
3.1.1.1 不同板栗种质花特征评价 |
3.1.1.2 不同板栗种质叶特征评价 |
3.1.1.3 不同板栗种质坚果特征评价 |
3.1.1.4 不同板栗种质总苞特征评价 |
3.1.2 不同板栗种质主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
3.1.3 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与排名 |
3.2 不同板栗种质聚类分析 |
3.2.1 不同板栗种质花聚类分析 |
3.2.2 不同板栗种质叶片聚类分析 |
3.2.3 不同板栗种质坚果聚类分析 |
3.2.4 不同板栗种质总苞聚类分析 |
3.2.5 不同板栗种质主要营养品质聚类分析 |
3.3 板栗叶片及坚果种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
3.3.1 同一种群不同种质间叶片及坚果表型形态特征变异 |
3.3.2 不同种群间叶片及坚果表型形态特征变异 |
3.4 部分板栗种质光合作用差异比较 |
3.4.1 不同板栗种质形态特征指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
3.4.2 不同板栗种质生物量指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
3.4.3 不同板栗种质叶片结构指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
3.5 板栗种质亲本选择—南北品种杂交授粉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板栗种质资源评价与分析方法的采用 |
4.1.2 不同板栗种质资源评价及分析结果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
4.1.3 部分板栗种质光合作用差异比较 |
4.1.4 南北板栗种质远缘杂交授粉研究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录1 不同板栗种质农艺性状和主要营养品质的调查结果 |
附录2 不同板栗种质农艺性状和主要营养品质的聚类分析 |
附录3 不同板栗种质叶片的展示图 |
附录4 不同板栗种质坚果和总苞的展示图 |
(7)板栗多糖及其硒酸化衍生物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板栗研究进展 |
1.2 多糖的化学研究 |
1.2.1 多糖的提取 |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2.3 理化性质分析 |
1.2.4 单糖组成分析 |
1.2.5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
1.2.6 结构分析 |
1.2.7 多糖的修饰 |
1.3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1.3.1 抗肿瘤活性 |
1.3.2 抗病毒活性 |
1.3.3 抗衰老活性 |
1.3.4 免疫调节活性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板栗多糖的制备、硒酸化修饰及结构表征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部分 |
2.2.1 多糖的提取 |
2.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2.2.3 理化性质分析 |
2.2.4 单糖组成分析 |
2.2.5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
2.2.6 多糖的硒酸化修饰 |
2.2.7 红外光谱分析 |
2.2.8 质谱法 |
2.2.9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多糖的提取 |
2.3.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2.3.3 理化性质分析 |
2.3.4 单糖组成分析 |
2.3.5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
2.3.6 多糖的硒酸化修饰 |
2.3.7 红外光谱分析 |
2.3.8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板栗多糖及其硒酸化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细胞株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细胞毒性研究 |
3.2.2 细胞凋亡测定 |
3.2.3 形态学检测 |
3.2.4 细胞周期分析 |
3.2.5 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
3.2.6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3.2.7 Caspase-3 活性的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细胞毒性研究 |
3.3.2 细胞凋亡和形态学检测 |
3.3.3 细胞周期分析 |
3.3.4 活性氧的测定 |
3.3.5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3.3.6 Caspase-3 活性检测 |
3.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盐酸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提取燕山板栗多糖的最佳工艺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仪器 |
1.2 方法 |
1.2.1 原料预处理将采集后的成熟燕龙板栗置于超低温冰箱, -78℃保存30 d。取出后, 将板栗去皮, 切丁, 40℃烘48 h, 粉碎, 过40目筛, 放入干燥器中, 备用[7]。 |
1.2.3 盐酸提取法提取板栗多糖工艺条件优化 |
1.2.4 微波提取法提取板栗多糖工艺条件优化 |
1.2.5 不同提取方法对所得板栗多糖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酸提取法提取工艺优化的试验结果 |
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2 正交试验结果 |
2.1.3 方差分析结果经过正交处理后, 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表4) 表明, 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盐酸浓度及提取剂用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 |
2.2 微波提取法提取工艺优化的试验结果 |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提取时间为50 s, 微波强度800 W/g, 提取剂用量为40 m L/g时, 板栗多糖得率最高 (图2) 。此为微波提取法提取板栗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 |
2.2.2 正交试验结果 |
2.2.3 方差分析结果 |
2.3 两种提取方法所得板栗多糖的分子量分布 |
3 结论与讨论 |
(9)板栗多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多糖的提取方法 |
2 板栗多糖的分离纯化 |
3 板栗多糖含量测定 |
4 板栗多糖的化学结构研究 |
5 板栗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6 展望 |
(10)河蚌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河蚌概述 |
1.1.1 河蚌资源 |
1.1.2 河蚌种类 |
1.1.3 河蚌价值 |
1.1.4 河蚌加工研究进展 |
1.2 多糖研究进展 |
1.2.1 多糖提取 |
1.2.2 分离纯化 |
1.2.3 理化性质 |
1.2.4 结构鉴定 |
1.3 PEF技术研究进展 |
1.3.1 PEF简介 |
1.3.2 PEF处理装置 |
1.3.3 PEF提取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木瓜蛋白酶水解提取河蚌多糖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预处理 |
2.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3 木瓜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2.3.4 水提与碱提河蚌多糖 |
2.3.5 酶解提取河蚌多糖 |
2.3.6 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单因素实验设计 |
2.3.7 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4.2 木瓜蛋白酶活力 |
2.4.3 水提与碱提对河蚌多糖得率影响分析 |
2.4.4 酶解提取对河蚌多糖得率影响分析 |
2.4.5 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工艺优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EF辅助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PEF辅助酶解提取河蚌多糖 |
3.3.2 PEF辅助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单因素实验设计 |
3.3.3 PEF辅助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PEF辅助酶解提取对河蚌多糖得率影响分析 |
3.4.2 PEF辅助酶解提取河蚌多糖工艺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蚌多糖分离纯化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Sevage法脱除游离蛋白 |
4.3.2 DEAE-纤维素层析纯化河蚌多糖试验 |
4.3.3 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河蚌多糖试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DEAE-纤维素层析纯化河蚌多糖 |
4.4.2 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河蚌多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蚌多糖理化性质与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3 指标检测方法 |
5.3.1 理化性质 |
5.3.2 河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理化性质分析 |
5.4.2 河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罗田板栗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板栗多糖的研究进展[J]. 孙立权,郜玉欣,杨学东,罗爱芹. 生命科学仪器, 2020(02)
- [2]柠檬桉树脂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李丽丽. 广西大学, 2019(01)
- [3]板栗的功能性成分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葛祎楠,李斌,范晓燕,常学东,邹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4]板栗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J]. 宋磊肖,何俊平,贾晓韩,范得跃,李晓菁. 落叶果树, 2018(04)
- [5]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D]. 李高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不同板栗种质资源的评价分析与筛选[D]. 路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板栗多糖及其硒酸化衍生物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应杏. 河北大学, 2016(03)
- [8]盐酸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提取燕山板栗多糖的最佳工艺及比较[J]. 周艳,王晓红,王同坤,范得跃,刘俊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9]板栗多糖研究进展[J]. 李红燕,王应杏,李晓幸,李胜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1)
- [10]河蚌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吴都峰. 吉林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