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我国城市空调市场将风光依旧(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21)在《分布式资源聚合虚拟电厂多维交易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也加剧了能源与环境间的矛盾,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成为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进一步合理化能源结构、探索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充分发挥市场化功能,建立公平合理、竞争活跃的电力市场,挖掘发电侧多源竞争活力。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具有单体容量小、地域分散、出力波动的特点,增加了电网统一调度的难度,也为配网运行带来风险。因此,实现对分布式资源的聚合管理,提高可再生电力的消纳水平与市场竞争水平是未来分布式可再生资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虚拟电厂技术,聚合多分布式资源进行运行优化建模,同时,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路径,对虚拟电厂参与中长期电力市场、日前市场及日内-实时市场等进行交易优化建模,并基于我国未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运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进行了建模分析,从而形成了对虚拟电厂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下的优化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特点、典型项目模式及类型功能。首先对虚拟电厂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虚拟电厂的典型结构。其次,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选取典型虚拟电厂项目展开研究,选择了德国、欧盟等国外虚拟电厂典型项目分析其结构及供能,同时结合上海、冀北、江苏及天津的虚拟电厂项目,总结了我国典型虚拟电厂项目的实施内容及突出效益。最后,总结虚拟电厂类别,提出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主要可行路径,为后续章节虚拟电厂电力交易优化模型构建的研究做出铺垫。(2)提出了考虑“电-气”互转的虚拟电厂低碳运行优化模型。首先,结合“碳减排”的政策导向,考虑引入P2G技术后虚拟电厂中的能源流向,提出接入“P2G”设备的虚拟电厂结构。其次,结合虚拟电厂中的能量流向及初步测算,引入碳交易以实现碳原料的充分供给,基于“零碳排”目标及经济性目标,构建考虑“电-气”互转的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最后,设置多情景分析引入P2G设备的虚拟电厂运行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碳交易价格对虚拟电厂运行影响的价格传导影响机理。(3)提出了中长期市场交易下虚拟电厂的交易策略。首先,分析了我国电力市场的两种模式,总结了中长期市场下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其次,梳理了目前市场中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的相关规则,提出固定电价合约与差价合约机制下虚拟电厂的收益模型;然后,结合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及绿色证书交易机制,构建了计及可再生能源衍生品的虚拟电厂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最后,在综合绿证交易、合约交易及各单元出力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不同可再生能源出力情景下虚拟电厂在集中式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和分散式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下参与中长期市场合约交易的收益。(4)提出了日前市场下虚拟电厂的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模分析了虚拟电厂参与日前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来源;其次,提出日前市场中虚拟电厂出力的不确定性综合模型,从发电预测方面进行预测方法的优化改进,构建了基于EEMD-CS-ELM方法的风光出力预测模型,并结合CVaR理论,构建基于预测方法优化与CVaR的虚拟电厂日前市场交易优化模型;最后,选取典型地区对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改进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可实现性。(5)提出了基于主从博弈的虚拟电厂三阶段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分析日前市场、日内市场与实时市场的关联耦合关系,提出虚拟电厂可在日内交易中通过博弈达到优化均衡。其次,结合日前、时前、实时三个阶段,以虚拟电厂收益最大的目标,考虑不同阶段下的收益构成,分阶段构建相关优化模型。最后,参考北欧地区丹麦市场2020年4月的现货市场交易数据,设计进行虚拟电厂的市场交易算例,以验证所构建的三阶段交易优化模型的有效性。(6)提出了基于信息间隙决策理论的虚拟电厂辅助服务交易优化模型。首先,结合P2G技术与调峰补偿机制的联合优化,提出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的含P2G虚拟电厂的交易路径及内部物理模型;其次,考虑市场交易中的负荷不确定性,分别以不考虑负荷不确定性及考虑不确定性两种前提条件下提出虚拟电厂的交易优化模型;最后,结合拉丁超立方抽样场景生成法和距离测算场景削减法,处理源侧不确定性,联合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帕累托最优解筛选模型和模糊理论对所提模型进行求解,并设计算例进行多情景分析。
刘科[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潘飞,黄之敏,初琦,刘阳,李玲珊[3](2020)在《2019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我国制冷压缩机行业受到宏观经济下行、投资放缓、库存攀升等因素影响,整体市场增长较上一年有所放缓。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环保政策以及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压缩机企业面临来自降低制造成本与提高产品能效两方面的压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行业利润不断下降。
田雨[4](2020)在《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地处亚热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与较高的环境要求,亚热带体育建筑一直无法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在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特点强化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尽量减少体育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是实现亚热带体育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本研究从建筑的风环境、日射环境以及光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30余个中大型体育建筑实例为基础,提炼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抽象模型,利用这套体育建筑的抽象模型,对体育建筑的外、内部空间的通风、遮阳、采光问题予以模拟研究。然后以“模拟—量化—比较”的方法对体育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相关设计措施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具体设计措施对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得到一套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建议,以作为参考辅助同类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亚热带体育建筑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趋势与已有研究成果,确立目标与研究架构,为顺利开展本研究铺路;其次,阐明了气候设计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则与要点;第三,简述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脉络与时下趋势,分析亚热带体育建筑的使用特点与空间特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模拟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与由外及内的空间研究框架,并介绍了研究相关要求与设定,为具体分析研究打好基础;第四,从城市空间、建筑单体、建筑布局三个尺度探讨了具体设计变量对于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风、日射环境的影响;第五,以体育场的朝向、遮阳篷、看台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对露天比赛厅空间通风、遮阳的影响;第六,以体育馆的建筑高度、屋顶形式、看台构成以及开窗形式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与室内比赛厅空间内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的关系;最后,汇总上述三大部分的结论,形成一套针对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设计策略参考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以明确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具体影响因素,归纳相应的气候设计策略,给予设计实践一定参考,以助力体育建筑的绿色发展。
周京蓉[5](2020)在《老龄化背景下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处于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阶段。随着我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多元养老模式的发展,出现了旅游与养老相结合的旅居养老模式。现有的旅居养老设施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旅居老年人需求,本文提出将旅游、居住与医疗相结合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的构想。由于旅居养老综合体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不同模式旅居养老设施案例的分析研究,对其在规划设计方面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究,总结了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要点。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功能较为复杂,本文以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建设依托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及资源优势,符合旅居养老选址条件。通过对郭家庄村发展定位研究,得出在郭家庄村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符合郭家庄村的发展定位。以问卷调研的方式,从旅游、居住、医疗三个方面,分析研究旅居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作为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依据。通过实地调研了解郭家庄村基础设施和民居空间的建设现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总结了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建设的难点,并从居住环境、旅游功能、医疗保健设施几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对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运营方式做了阐述。最后结合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策略,从总体规划布局、旅游休闲空间构建、居住空间的设计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的规划这四个方面验证了设计策略。现阶段旅居养老综合体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郭家庄村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研究填补了旅居养老综合体规划方面的研究空缺,为我国旅居养老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规划设计方面的参考。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建设既可以缓解京津冀城市的养老压力,又能为郭家庄村本地经济发展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同时也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缓解本地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
邢通[6](2020)在《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确定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市场实现常态化运行,八个现货市场试点稳步推进,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体系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发用电计划放开比例逐步扩大,传统的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将退出舞台,市场成为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由于风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风电参与市场存在天然劣势,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计风电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全市场体系交易机制,从而实现新能源消纳的目标,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考虑风电的消纳问题,从中长期市场到现货市场,由日前市场深入到实时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运行,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研究省间风电交易策略,主要研究容如下:(1)概述了国内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交易体系。首先从国外典型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总结了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各国的电力工业概况和电力改革进程;然后,根据上述各国电力市场现状,从市场运营机构到市场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最后,立足电力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基于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风光储协同参与短期交易电量、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三方面分析了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为后续章节的电力交易优化模型和运营模式的研究做出铺垫。(2)提出了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年度双边协商交易、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挂牌交易的电量确定和电价确定模型,简述了中长期市场合约电量的年分解到月、月分解到日、日分解到时的分解方式。然后,提出了风电和火电参与电力市场的两种方式,综合考虑系统备用、弃风惩罚、绿证交易等问题,基于此建立风火独立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和联合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在满足功率平衡、系统备用等约束条件下研究发电侧收益最大的问题。最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和火电联合参与电力市场与单独参与相比,具有额外效益,克服了风电出力波动给系统带来的威胁,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提出了风险中立情景和风险非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型及其处理方法;其次,分别构建了风险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独立参与日前交易和合作参与日前交易的优化模型。然后,构建了基于CvaR的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日前交易优化模型,研究在不同风险置信水平情景下,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效益。最后,选取了典型地区进行了算例分析,提出了考虑清洁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的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最优策略。(4)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风电-抽水蓄能联营能够增加风力发电的消纳率,且风电-抽水蓄能系统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功率调控能力,其参与电力实时市场获得了盈利的能力。针对风电-抽水蓄能联营参与多时间尺度电力现货市场竞价的问题,考虑风电出力及市场结算价格的不确定性,关注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构建了风电-抽水蓄能系统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在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随机优化技术和鲁棒优化技术进行处理,并构建了基于条件风险机制(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CVaR)的日前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在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引入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进行滚动预测,并构建了实时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对控制变量(实时市场出力申报量)进行控制优化,最后,加入反馈矫正环节形成闭环控制,从而实现实时市场竞价的滚动优化过程,通过滚动优化,实现不确定性变量的提前预测值与实际发生值的逼近,保证实时竞价优化结果的准确性。(5)提出了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参与风电调峰交易和效益补偿优化模型。从源荷两侧入手,引入需求响应机制,提出火电机组不同调峰阶段能耗成本模型,构建火电、储能与需求响应联合开展风电调峰交易优化模型;进一步,对比分析火电、储能、风电和需求响应合作和非合作时的运营收益,通过分析不同主体的效益变动情况,引入Sharply值法,构造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最后,选择中国东北某局域电网作为仿真对象。所提多源调峰交易成本测算模型,有效描述了不同调峰源的调峰成本。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兼顾调峰交易的经济性和环境性。相比火电、储能、需求响应独立调峰情景,当火电、储能和需求响应联合调峰时,调峰交易方案达到最优,表明两者间具有协同优化效益。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补偿机制,实现各调峰主体均能按照贡献率获取增量收益,实现调峰效益的最优化分配。(6)分析了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首先,从政策内容解析、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政策作用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梳理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然后通过分析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和测算电力交易需求量,建立了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和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并以某省电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能够打破省间市场交易屏障,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最后,从市场机制短期发展、运行机制短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三个方面给出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的发展建议,针对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消纳权重责任考核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量。
夏鹏[7](2020)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持续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新场景。在该场景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升高,常规电源装机占比相应下降,有限的常规电源调峰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风光电调峰需求,亟需挖掘广域负荷侧有功调节潜力,开展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研究,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然而,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增加了传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难度,具体的:1)在时间运行特性方面,如何实现风光电反调峰、随机不确定特性与广域源荷差异化调节特性在多时间尺度下的优化匹配,成为充分挖掘广域源荷调节潜力、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的核心和难点。2)在空间分布特性方面,“风光电广域分布,常规电源聚集分布”、“民用负荷广域分布,高载能负荷聚集分布”的广域源荷空间不均衡分布特征,增加了不同空间范围内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需求,扩宽了传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的空间维度。由此可知,传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忽略了广域源荷时空差异化运行特性,难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场景,迫切需要研究新的调度方法和理论。为此,本文研究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以解决风光电调峰需求与广域源荷调峰能力在时间/空间尺度下的优化匹配问题,从而达到充分挖掘广域源荷调节能力、进一步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机理。分析了高比例风光电、常规电源和广域负荷的时空运行特性及其对风光电消纳的影响;针对广域源荷在容量、电压等级及位置等方面的空间不均衡分布特性,研究了广域源荷区内/区间协调优化调度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间尺度下风光电调峰需求与广域源荷调峰能力的匹配特性,研究了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机理。其次,提出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模式。根据广域源荷有功调节特性,建立了可离散、可连续和可转移调节负荷的调节模型,并提出了直接、间接调节模式;基于此,结合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机理,提出了广域源荷区内优化/区间协调的分区优化调度模式,提出了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模式。然后,为了充分挖掘电网区域内广域源荷有功调节潜力,提出了考虑负荷随机响应调节过程的广域源荷区内双层优化调度方法。分析了可调节民用负荷响应调节过程中的时序耦合、随机不确定特性,建立了考虑随机响应调节过程的聚合民用负荷可调节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负荷随机响应调节过程的广域源荷区内双层协调优化调度方法,充分挖掘电网区域内广域源荷调节潜力,促进风光电就地消纳;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此外,为了协调电网区域间的广域源荷有功调节能力,提出了考虑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的广域源荷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结合云模型理论,建立了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量化模型;基于此,结合分布式鲁棒优化理论,考虑电网区域间关键断面输电功率限额约束,建立考虑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的广域源荷区间协调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并利用多维概率序列运算理论简化模型求解;进而,提出了考虑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的广域源荷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优化得到电网各区域内风光电、常规电源发电功率调节计划和高载能负荷用电功率调节计划,进一步促进风光电并网消纳;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综合考虑广域源荷时间差异化运行特性和空间不均衡分布特性,提出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首先提出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框架;基于此,在日前时间尺度下,基于第4章、第5章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广域源荷日前分区协调优化调度方法,最大化消纳风光电量,为日内源荷优化调度提供参考基准;在日内时间尺度下,结合DSMPC理论,提出了广域源荷日内分区协同优化调度方法,最大消纳受阻风光电功率;综合以上,提出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最后,通过甘肃电网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周珏[8](2020)在《乡村旅游背景下湖南乡镇民宿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政策的全面实施和体验式旅游的兴起,使得我国乡镇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状态。在此背景下,乡镇民宿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成为了许多城市人群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民宿在国外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出现较早,在法规制度和理论研究上都已较为完善,发展的较为成熟。我国大陆地区的民宿产业起步较晚,湖南地区尽管近三年涌现出了大批设计精良的精品民宿,但整体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对于民宿的理论研究现状,已然跟不上民宿的建设速度,这不仅造成了乡镇民宿混乱生长的现状,也不利于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眼于此,以湖南地区的乡镇民宿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优秀民宿案例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基于这些经验,与湖南地区乡镇民宿的案例研究进行横向对比,提出了适用于湖南乡镇民宿的设计策略,以期能为未来乡镇民宿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乡镇民宿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分析了国内外民宿的研究现状,并制定了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以国内外优秀民宿案例为参考对象,提出了民宿在设计策略上要特别重视选址与环境、建筑形式、功能空间和民宿体验等要素。第三章分析了湖南地区民宿的现状及传统乡镇民居建筑的特征。第四章深入调研了湖南地区乡镇民宿的各种现象及设计方法,笔者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位于城郊的度假民宿“故湘民宿”、位于深山的古村民宿“上堡故事”和滨海民宿“眷宿·臻品”作为调研对象。在实地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上将这些民宿与国内外优秀民宿案例对比,在对比中探索乡镇民宿设计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所得,第五章针对乡镇民宿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镇民宿在以下五个方面可以采取的设计策略:1.选址合理。2.空间设计。3.安全舒适。4.主题特色营造。5.经营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为未来乡镇民宿的设计及发展提供参考和启迪,丰富民宿设计的理论。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耿慧聪[10](2020)在《哈尔滨市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文中提出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来临之际,全国正刮起一波“冰雪热”。哈尔滨作为老牌冰雪旅游城市,其冰雪品牌形象曾在民众心中占据一定地位。但随着国内多区域纷纷加入到冰雪旅游市场的瓜分中,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市场正面临一场挑战。在此大背景下,结合省委省政府设定的将“龙江品牌”升级为“国际品牌”这一发展目标,以及当下所处的“万物互联”时代,本文以整合营销的视角,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进行新的策划。首先,本文从国内整体冰雪旅游市场背景入手,进而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冰雪旅游现状展开分析。并分别从冰雪景观类、冰雪乐园类、民俗文化类三个角度,依据实际情况选取同类市场竞争者进行比较。结合以上分析,最终将本次哈尔滨冰雪旅游定位为以“北纬45°丨雪蕴民风丨你的城市季候”为主题的“冰雪文化游”。目标客群则以“扩充本地游客数量,带动国内外游客”为原则,面向国内外,分别设定三级目标客源地,进行哈尔滨冰雪文化旅游品牌策划与传播。其次,本次策划把冰雪旅游和城市文化有机融合,秉承“以冰雪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以享受为目的”的“ICE”原则,凝练三个关键词“积淀”、“想象”、“鲜活”,将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历史感”、“浪漫感”、“民俗感”得以表现。最后,将结合上述产品定位和潜在消费者特征,对“2020年哈尔滨冰雪文化游”进行年度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本次策划围绕“看中东铁路上的哈尔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冰雪梦”、“来哈尔滨,感受不一样的冰雪风”三大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采取体验营销、IP营销、节庆营销的策略开展线下系列冰雪营销活动。同时以构建新老媒体矩阵的方式,配合微博、微信、抖音等全媒体平台进行品牌年度传播。
二、2003年我国城市空调市场将风光依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我国城市空调市场将风光依旧(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资源聚合虚拟电厂多维交易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电厂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市场发展现状 |
1.2.3 虚拟电厂市场交易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虚拟电厂发展现状及功能分析 |
2.1 虚拟电厂概述 |
2.1.1 虚拟电厂理论基础 |
2.1.2 虚拟电厂的组成与结构 |
2.2 典型虚拟电厂项目总结 |
2.2.1 国外典型虚拟电厂项目 |
2.2.2 国内典型虚拟电厂项目 |
2.3 虚拟电厂类型与功能 |
2.3.1 需求响应虚拟电厂 |
2.3.2 供给侧虚拟电厂 |
2.3.3 混合资产虚拟电厂 |
2.3.4 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路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碳减排目标的虚拟电厂运行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虚拟电厂构成单元建模 |
3.2.1 微型燃气轮机 |
3.2.2 风电机组 |
3.2.3 光伏机组 |
3.2.4 电转气设备 |
3.2.5 需求响应 |
3.2.6 储能系统 |
3.3 考虑电-气互转的虚拟电厂运行优化模型 |
3.3.1 考虑电-气互转的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 |
3.3.2 约束条件 |
3.3.3 线性化处理 |
3.4 算例分析 |
3.4.1 基础数据 |
3.4.2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电厂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中长期电力市场特点 |
4.2.1 电力市场模式 |
4.2.2 中长期市场交易品种 |
4.2.3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
4.3 虚拟电厂参与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优化分析 |
4.3.1 中长期市场交易合约机制 |
4.3.2 固定电价合约下虚拟电厂收益分析 |
4.3.3 差价合约下虚拟电厂收益分析 |
4.4 计及可再生能源衍生品的虚拟电厂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分析 |
4.4.1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及绿色证书机制影响量化分析 |
4.4.2 计及可再生能源衍生品的虚拟电厂中长期合约交易决策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电厂日前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日前交易下虚拟电厂不确定性分析 |
5.2.1 虚拟电厂不确定性分析及建模 |
5.2.2 结合CVaR的日前市场不确定性综合模型 |
5.3 基于EEMD-CS-ELM及CVAR方法的虚拟电厂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5.3.1 虚拟电厂内部不确定性处理 |
5.3.2 计及CVaR的虚拟电厂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5.3.3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5.4 算例分析 |
5.4.1 基于EEMD-CS-ELM的风光出力预测 |
5.4.2 虚拟电厂日前交易结果分析 |
5.4.3 不同置信水平对虚拟电厂日前交易优化结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虚拟电厂日内-实时交易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电力日内-实时市场概述 |
6.2.1 日前市场与日内市场关联分析 |
6.2.2 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关联分析 |
6.2.3 虚拟电厂日内市场交易博弈行为分析 |
6.3 虚拟电厂参与日前电力市场交易建模 |
6.3.1 虚拟电厂参与日前-时前-实时市场交易 |
6.3.2 虚拟电厂多阶段交易优化模型 |
6.3.3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 |
6.4 算例分析 |
6.4.1 基础数据 |
6.4.2 情景设置 |
6.4.3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
7.1 引言 |
7.2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环境下虚拟电厂参与路径 |
7.2.1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概述 |
7.2.2 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市场 |
7.2.3 虚拟电厂物理模型 |
7.3 虚拟电厂辅助服务交易优化模型 |
7.3.1 不考虑负荷不确定性下交易优化模型 |
7.3.2 计及负荷不确定性基于IGDT的交易优化模型 |
7.3.3 优化结果评价指标 |
7.4 模型求解算法 |
7.4.1 风光不确定性处理算法 |
7.4.2 基于PSO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7.5 算例分析 |
7.5.1 情景设置 |
7.5.2 基础数据 |
7.5.3 确定性优化模型结果分析 |
7.5.4 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结果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3)2019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缩机整体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
2 按压缩机产品类型分析 |
2.1 2019—2020年转子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
2.1.1 转子式压缩机在冷冻冷藏领域的应用 |
2.1.2 R404A转子式压缩机喷液毛细管选型研究 |
2.1.3 喷液对压缩机的影响 |
2.1.4 毛细管流量计算模型 |
2.1.5 毛细管流量计算模型 |
2.1.6 喷液量模型的验证 |
2.1.7 喷液率的确定 |
2.1.8 喷液率确定原则 |
2.1.9 喷液率取值 |
2.1.1 0 喷液毛细管尺寸计算 |
2.1.1 1 转子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
2.2 2019—2020年全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
2.2.1 全封活塞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
2.2.2 全封活塞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
2.3 2019—2020年涡旋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
2.3.1 冷冻冷藏涡旋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
2.3.2 涡旋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
2.4 2019—2020年半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
2.4.1 半封活塞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
2.4.2 半封活塞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
2.5 2019—2020年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
2.5.1 冷冻冷藏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未来发展 |
2.5.2 半封螺杆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
2.6 2019—2020年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分析 |
2.6.1 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未来发展 |
2.6.2 工业制冷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主流产品 |
(4)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气候危机催生低碳建筑的发展 |
1.1.2 我国体育建筑的减排需求迫切 |
1.1.3 珠三角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迅速 |
1.2 概念界定 |
1.2.1 亚热带 |
1.2.2 体育建筑 |
1.2.3 气候适应性设计 |
1.2.4 CFD模拟 |
1.3 文献回顾与综述 |
1.3.1 国际上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着作 |
1.3.2 我国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3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综述 |
1.3.5 其他相关资料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目的 |
1.4.2 意义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宏观解读 |
2.1 建筑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
2.1.1 建筑行业中环境意识的发展历程 |
2.1.2 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联系 |
2.2 亚热带建筑气候设计的主要因素 |
2.2.1 自然气候的影响因素 |
2.2.2 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的影响要素 |
2.2.3 亚热带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原则 |
2.3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点 |
2.3.1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要点分析 |
2.3.2 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
2.3.3 内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难点与研究方法 |
3.1 我国亚热带地区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
3.1.1 承办赛事主导下的体育场馆建设 |
3.1.2 体育产业多元需求的市场化运营 |
3.2 强化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因与难点 |
3.2.1 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薄弱的设计阶段原因 |
3.2.2 大空间特性造成的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难点 |
3.3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的研究方法 |
3.3.1 研究目标 |
3.3.2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3.3.3 建筑实例与抽象模型 |
3.3.4 研究内容与分项问题 |
3.4 模拟实验的流程与设定 |
3.4.1 ECOTECT软件的概况 |
3.4.2 风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
3.4.3 日射与光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
4.1 体育地块对城市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
4.1.1 抽象模型的建立 |
4.1.2 城市街区尺度的风环境模拟 |
4.1.3 城市街区尺度的日射环境模拟 |
4.1.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
4.2 建筑单体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
4.2.1 抽象模型的建立 |
4.2.2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风影分布 |
4.2.3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受影分布 |
4.2.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
4.3 建筑布局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
4.3.1 抽象模型的建立 |
4.3.2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风速分布 |
4.3.3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受影分布 |
4.3.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
5.1 抽象模型的建立 |
5.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
5.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
5.2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
5.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
5.2.2 朝向选择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
5.2.3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
5.2.4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
本节小结 |
5.3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日射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
5.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
5.3.2 朝向选择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
5.3.3 遮阳篷形式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
5.3.4 遮阳篷高度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
本节小结 |
5.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室内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
6.1 抽象模型的建立 |
6.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
6.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
6.2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
6.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
6.2.2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
6.2.3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
本节小结 |
6.3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光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
6.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
6.3.2 采光侧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
6.3.3 采光天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
本节小结 |
6.4 风、光环境的综合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研究总结 |
7.1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策略汇总 |
7.1.1 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
7.1.2 体育场露天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
7.1.3 体育馆室内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
7.2 全文总结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亚热带体育建筑标准化抽象模型库矩阵 |
附录二 亚热带体育建筑实例的风、光、热模拟报告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老龄化背景下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2 多元的养老模式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1.5.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1.5.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 |
1.6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旅居养老相关基础研究 |
2.1 旅游度假养老市场需求 |
2.1.1 旅游度假活动的概念 |
2.1.2 老年人旅游休闲消费 |
2.2 旅居养老概念及其发展 |
2.2.1 旅居养老概念的提出 |
2.2.2 旅居养老发展模式 |
2.3 旅居养老综合体相关概念 |
2.3.1 旅居养老综合体概念 |
2.3.2 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功能 |
2.3.3 旅居养老综合体的特点 |
2.4 旅居养老设施案例调研分析 |
2.4.1 田仙峪村休闲养老社区—农家乐养老基地 |
2.4.2 北京泰宜春养老中心—医养结合型疗养中心 |
2.4.3 北京太阳城银龄老年公寓—公寓型养老社区 |
2.4.4 太申祥和国际养老山庄—综合型养老会所 |
2.5 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要点 |
2.5.1 服务对象 |
2.5.2 选址特征 |
2.5.3 规划设计 |
2.5.4 服务运营 |
2.6 本章小结 |
3 郭家庄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可行性研究 |
3.1 区位及资源优势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交通条件 |
3.1.3 自然条件 |
3.1.4 人文环境 |
3.1.5 旅游资源 |
3.2 发展定位分析 |
3.2.1 兴隆县的发展定位 |
3.2.2 郭家庄村发展定位 |
3.3 建设依托条件 |
3.3.1 京津冀地区老龄化现状 |
3.3.2 京津冀地区养老协同发展 |
3.3.3 老年人旅居环境选择 |
3.3.4 养老发展相关政策 |
3.3.5 投资者的商业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郭家庄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前期分析 |
4.1 服务对象及特征 |
4.1.1 老年人相关特点 |
4.1.2 旅居老年人特征 |
4.2 旅居养老调研概况 |
4.2.1 调研方式与对象 |
4.2.2 调研问卷设计 |
4.3 旅居养老调查结果 |
4.3.1 基础设施考虑 |
4.3.2 住宿方式选择 |
4.3.3 休闲活动内容 |
4.3.4 老年人需求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策略 |
5.1 郭家庄村现状调研 |
5.1.1 总体规划建设 |
5.1.2 基础设施建设 |
5.1.3 民居建筑调研 |
5.1.4 室外活动空间 |
5.2 旅居养老综合体建设难点 |
5.2.1 旅游休闲功能的构建 |
5.2.2 养老居住空间的规划 |
5.2.3 医疗保健设施的配置 |
5.3 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策略 |
5.3.1 总体规划布局的优化 |
5.3.2 旅游休闲功能的规划 |
5.3.3 居住空间的合理规划 |
5.3.4 医疗保健设施的建设 |
5.4 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运营模式 |
5.4.1 运营系统的构建 |
5.4.2 改变民居的经营 |
5.4.3 淡旺季运营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 |
6.1 总体规划布局 |
6.1.1 总图规划原则 |
6.1.2 基础配置提升 |
6.1.3 道路系统完善 |
6.2 旅游休闲空间 |
6.2.1 观光游览空间 |
6.2.2 公共交往空间 |
6.2.3 运动健身空间 |
6.3 居住空间规划 |
6.3.1 居住空间规划 |
6.3.2 养老民居改造 |
6.4 医疗服务设施 |
6.4.1 医疗服务设施总体规划 |
6.4.2 综合疗养中心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参与中长期合约交易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参与日前交易研究现状 |
1.2.3 风电参与实时竞价交易研究现状 |
1.2.4 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现状及交易体系概述 |
2.1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1 美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2 英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3 北欧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2 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2.1 电力市场概况 |
2.2.2 电力市场改革进程 |
2.2.3 风电参与市场交易情况 |
2.2.4 电力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
2.3 国内电力市场交易体系 |
2.3.1 中长期交易市场 |
2.3.2 日前现货交易市场 |
2.3.3 实时交易市场 |
2.3.4 辅助服务交易市场 |
2.4 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 |
2.4.1 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 |
2.4.2 风光储协同参与现货市场 |
2.4.3 风火调峰辅助服务交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中长期电力市场 |
3.2.1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
3.2.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 |
3.3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
3.3.1 风电与火电独立参与市场交易 |
3.3.2 风电-火电联合参与市场交易 |
3.3.3 约束条件 |
3.4 算列分析 |
3.4.1 基础数据 |
3.4.2 算例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处理 |
4.2.1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 |
4.2.2 风-光不确定性处理 |
4.3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3.1 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机制 |
4.3.2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4.1 CVaR理论方法 |
4.4.2 风险非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 |
5.1 引言 |
5.2 电力实时市场概述 |
5.2.1 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 |
5.2.2 实时市场中的两种典型结算方式 |
5.2.3 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框架及基本假设 |
5.3 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
5.3.1 风电-抽水蓄能出力模型 |
5.3.2 风电-抽水蓄能日前竞价收益函数 |
5.3.3 基于CVaR的长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 |
5.4 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
5.4.1 短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流程 |
5.4.2 基于SVM的实时市场滚动预测模型 |
5.4.3 实时竞价策略的滚动优化模型 |
5.4.4 反馈矫正策略 |
5.4.5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不同调峰源参与调峰交易成本 |
6.2.1 火电调峰成本 |
6.2.2 储能系统调峰成本 |
6.2.3 灵活性负荷调峰成本 |
6.3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6.3.1 多源调峰交易目标 |
6.3.2 多源调峰约束条件 |
6.3.3 算例分析 |
6.4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 |
6.4.1 不同主体角色分析 |
6.4.2 不同主体效益分析与测算 |
6.4.3 不同主体效益协调模型 |
6.4.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
7.1 引言 |
7.2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 |
7.2.1 政策内容解析 |
7.2.2 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 |
7.2.3 政策作用影响分析 |
7.3 风电参与跨省域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
7.3.1 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 |
7.3.2 电力交易需求量测算 |
7.3.3 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 |
7.3.4 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 |
7.3.5 实例分析 |
7.4 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发展建议 |
7.4.1 市场机制短期发展建议 |
7.4.2 运行机制短期调整建议 |
7.4.3 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负荷可调节特性及响应调节模型研究现状 |
1.2.3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基于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机理 |
2.1 引言 |
2.2 风光电、常规电源时空运行特性 |
2.2.1 风光电、常规电源时间运行特性 |
2.2.2 风光电、常规电源空间分布特性 |
2.2.3 风光电、常规电源时空运行特性对风光电消纳影响分析 |
2.3 广域负荷时空运行和调节特性 |
2.3.1 广域负荷时间运行和调节特性 |
2.3.2 广域负荷空间分布特性 |
2.3.3 广域负荷时空分布特性对风光电消纳的影响 |
2.4 基于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机理 |
2.4.1 广域源荷分区优化调度机理 |
2.4.2 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模式 |
3.1 引言 |
3.2 广域源荷调节模型及调节模式 |
3.2.1 各类电源调节模型及调节模式 |
3.2.2 广域负荷调节模型及调节模式 |
3.3 广域源荷分区协调优化调度模式 |
3.3.1 广域源荷区内优化调度模式 |
3.3.2 广域源荷区间协调调度模式 |
3.4 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模式 |
3.4.1 广域源荷时间协调优化调度模式 |
3.4.2 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的优化调度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负荷随机响应调节过程的广域源荷区内双层优化调度方法 |
4.1 引言 |
4.2 可调节民用负荷的响应调节过程特征分析 |
4.3 考虑随机响应调节过程的民用负荷聚合模型 |
4.3.1 可调节民用负荷的响应调节过程模型 |
4.3.2 考虑随机响应调节过程的聚合民用负荷可调节能力模型 |
4.4 考虑随机响应调节过程的广域源荷区内双层优化调度方法 |
4.4.1 上层优化模型 |
4.4.2 下层优化模型 |
4.4.3 上、下层模型交叉耦合求解 |
4.4.4 双层优化调度方法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背景 |
4.5.2 仿真计算 |
4.5.3 方法有效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的广域源荷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 |
5.1 引言 |
5.2 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的量化模型 |
5.2.1 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相关理论 |
5.2.2 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量化模型 |
5.3 考虑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的广域源荷区间协调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模型 |
5.3.1 分布式鲁棒优化理论 |
5.3.2 考虑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的广域源荷区间协调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模型 |
5.3.3 模型转化与求解 |
5.4 考虑风光电高阶不确定性广域源荷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 |
5.5 算例分析 |
5.5.1 算例背景 |
5.5.2 仿真计算 |
5.5.3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 |
6.1 引言 |
6.2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框架 |
6.3 广域源荷日前分区协调优化调度方法 |
6.4 基于DSMPC的广域源荷日内分区协同优化调度方法 |
6.4.1 分布式随机模型预测控制(DSMPC)基本原理 |
6.4.2 基于DSMPC的广域源荷日内分区协同优化调度思路 |
6.4.3 基于DSMPC的广域源荷日内分区协同优化调度方法 |
6.4.4 方法流程 |
6.5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 |
6.6 实例分析 |
6.6.1 实例背景 |
6.6.2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仿真计算 |
6.6.3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协调优化调度方法有效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乡村旅游背景下湖南乡镇民宿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旅游 |
1.1.2 乡村振兴 |
1.1.3 民宿发展热潮 |
1.1.4 乡镇民宿热潮背后的隐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 |
1.4.1 国外民宿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 |
1.4.2 国内民宿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优秀民宿设计分析 |
2.1 选址与环境 |
2.1.1 民宿的选址 |
2.1.2 环境设计 |
2.2 建筑形式 |
2.3 功能空间 |
2.3.1 公共空间 |
2.3.2 客房空间 |
2.3.3 后勤空间 |
2.4 民宿体验 |
2.4.1 安全舒适 |
2.4.2 互动交流 |
2.4.3 主题特色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湖南地区民宿发展现状及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
3.1 湖南民宿的发展现状 |
3.1.1 背景 |
3.1.2 乡村旅游优势 |
3.1.3 发展概括 |
3.1.4 相关规范 |
3.2 湖南地区传统乡镇民居建筑特征 |
3.2.1 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乡镇民居建筑 |
3.2.2 建筑布局 |
3.2.3 平面布局 |
3.2.4 立面形态 |
3.2.5 建筑材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湖南地区乡镇民宿案例研究与分析 |
4.1 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故湘民宿案例研究 |
4.1.1 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 |
4.1.2 选址 |
4.1.3 建筑设计 |
4.1.4 安全与舒适 |
4.1.5 主题特色 |
4.1.6 经营管理 |
4.2 上堡村上堡故事民宿案例研究 |
4.2.1 上堡古村 |
4.2.2 上堡村建筑现状分析 |
4.2.3 民宿选址 |
4.2.4 建筑设计 |
4.2.5 安全与舒适 |
4.2.6 主题特色营造 |
4.2.7 经营管理 |
4.3 白廊村眷宿·臻品民宿案例研究 |
4.3.1 白廊村 |
4.3.2 选址 |
4.3.3 建筑设计 |
4.3.4 安全与舒适 |
4.3.5 主题特色 |
4.3.6 经营管理 |
4.4 湖南地区乡镇民宿设计的比较及思辩 |
4.4.1 选址与环境 |
4.4.2 空间尺度与细节 |
4.4.3 安全与舒适 |
4.4.4 主题特色 |
4.4.5 经营发展 |
4.5 湖南地区乡镇民宿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
4.5.1 选址不合理 |
4.5.2 忽视人体尺度感 |
4.5.3 安全隐患 |
4.5.4 主题特色不突出 |
4.5.5 营销模式单一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镇民宿设计策略研究 |
5.1 选址合理 |
5.1.1 环境独特 |
5.1.2 交通便捷 |
5.2 空间设计 |
5.2.1 公共空间设计 |
5.2.2 客房空间设计 |
5.2.3 后勤空间设计 |
5.3 安全舒适 |
5.3.1 安全管理 |
5.3.2 卫生洁净 |
5.3.3 服务专业 |
5.4 主题特色营造 |
5.4.1 建筑风格:传承与创新 |
5.4.2 材料:因地制宜 |
5.4.3 装饰及陈设:淳朴自然 |
5.4.4 文化体验活动:彰显当地特色 |
5.5 经营发展 |
5.5.1 乡村主人的参与 |
5.5.2 多产业联结 |
5.5.3 网络式宣传渠道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哈尔滨市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选题概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价值 |
1.3 策划思路 |
第二章 市场分析 |
2.1 宏观市场分析 |
2.1.1 政策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市场分析 |
2.2.1 冰雪旅游市场分析 |
2.2.2 市场客群及偏好分析 |
2.2.3 群体对哈尔滨冰雪旅游认知与旅游意愿调查 |
2.3 市场竞争者分析 |
2.3.1 冰雪景观类——牡丹江雪乡、吉林长白山景区 |
2.3.2 冰雪乐园游玩类——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深圳世界之窗阿尔卑斯冰雪世界 |
2.3.3 特色冰雪文化类——松原查干湖 |
第三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概况及营销传播现状 |
3.1 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概况 |
3.1.1 区位条件 |
3.1.2 冰雪资源条件 |
3.1.3 文化资源 |
3.2 哈尔滨冰雪旅游营销传播现状 |
3.2.1 营销活动 |
3.2.2 传播分析 |
第四章 定位策略 |
4.1 哈尔滨冰雪旅游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strength) |
4.1.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1.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1.4 威胁分析(threat) |
4.2 目标市场定位 |
4.2.1 目标客源地划分 |
4.2.2 目标消费群体划分 |
4.3 冰雪旅游品牌定位 |
4.3.1 冰雪旅游形象定位 |
4.3.2 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
第五章 2020年度哈尔滨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方案 |
5.1 营销策略及营销活动安排 |
5.1.1 体验营销——身临其境,感受冰雪文化 |
5.1.2 IP营销——用优质内容,打造潮流IP |
5.1.3 节庆营销——借节日“痛点”塑造品牌形象 |
5.2 传播推广方案设计 |
5.2.1 传播目标 |
5.2.2 传播策略 |
5.2.3 媒介组合及执行 |
5.3 特别策划:疫情下的营销传播策划备案 |
5.3.1 借“公益”之手优化品牌形象 |
5.3.2 开启“云旅游”篇章 |
5.3.3 刺激“后疫情”时代消费 |
第六章 效果监测 |
6.1 测量计划 |
6.2 测量方法 |
6.2.1 数据分析法 |
6.2.2 问卷调查法 |
6.3 可行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2003年我国城市空调市场将风光依旧(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资源聚合虚拟电厂多维交易优化模型研究[D]. 吴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3]2019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J]. 潘飞,黄之敏,初琦,刘阳,李玲珊. 制冷技术, 2020(S1)
- [4]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田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老龄化背景下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D]. 周京蓉.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6]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邢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7]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方法[D]. 夏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8]乡村旅游背景下湖南乡镇民宿设计策略研究[D]. 周珏. 湖南大学, 2020(07)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哈尔滨市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策划[D]. 耿慧聪. 南京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