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低分子量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临床应用

梅毒螺旋体低分子量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临床应用

一、梅毒螺旋体低分子量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华[1](2019)在《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的分布情况,以及流产次数与流产孕周和流产因素之间的关系;2)分析复发性流产与凝血指标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之间的关系;3)凝血因子Ⅻ(FXⅡ)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1)选取2018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流产次数、流产的孕周,并筛查患者的可能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夫妻双方遗传因素、女性生殖道因素、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流产孕周,分为早期RSA组(<12周组)(155例)和晚期RSA组(≥12周)(43例);根据流产次数分为流产2次组(123例)和≥3次组(75例)。分析RSA患者的病因,各因素的比例,以及RSA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和不同流产次数组间的差异;2)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流产组,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98例作为对照1组以及198例未妊娠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2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测:狼疮抗凝因子(LA)、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3)选取在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URSA患者15例,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RNA提取、cDNA合成、荧光定量PCR检测及DNA提取、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测序。结果:1)分析198例RSA患者的病因,染色体异常患者9例,占4.5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患者11例,占5.56%;内分泌系统异常患者36例,占18.18%;生殖道感染患者14例,占7.07%;自身免疫异常患者30例,占15.15%;不明病因患者98例,占49.49%。生殖道结构解剖异常对晚期RSA患者的影响大于早期RSA患者(P<0.05),其他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病因在不同流产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流产组、对照1组LA阳性率(17.68%、10.10%)均高于对照2组,流产组LA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ATⅢ表达低于对照2组,APTT、PT短于对照2组,FIB、D-Dimer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APTT、D-Dimer、ATⅢ、FIB与复发性流产具一定相关性;3)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FX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XⅡ基因启动子区CPG1与CPG2两个位点甲基化率在病例组显着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较多且较复杂,本研究中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所占比例约一半,其他已知病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可能出现的诸多异常因素、女性生殖道的先天畸形以及后天病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免疫相关异常的因素、细菌及病毒的感染、与内分泌有关的诸多疾病等等多种因素。2)复发性流产与凝血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通过监测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对检测复发性流产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发现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组与对照组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有差别,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升高相关;FXⅡ基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相关。

林丽蓉[2](2019)在《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仍缺乏灵敏的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目的:构建化学发光梅毒抗体检测技术,替代进口;对梅毒血清学实验中一系列焦点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四种蛋白靶抗原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通过系列的横断面研究、动物实验以及案例分析,开展系列的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问题研究。研究结果:(1)构建的化学发光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灵敏性99.13%、特异性99.62%、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一致性为99.56%。(2)提出第三种梅毒诊断程序,其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9.38%和100%,其诊断效能与逆序诊断程序相当,且其过程不用检测非特异性抗体。(3)发现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常用检测方法之一)前带现象发生不随着抗体滴度的增高而增加,且与疾病阶段、妊娠状态和神经梅毒等因素有关。(4)发现高达17种疾病患者能发生RPR生物学假阳性,女性风险是男性的3.824倍。(5)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感染兔治疗与否RPR滴度变化趋势相同,均会出现4倍下降,而RPR滴度4倍下降仍具传染性。(6)我们从一例RPR阴性/Tp-IgM阴性梅毒患者的脑脊液,分离到一株14d/f亚型的梅毒螺旋体。研究结论:(1)所构建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诊断性能与TPPA相当。(2)提出第三种诊断程序,简化步骤。(3)RPR前带现象多发生在中低滴度,与妊娠、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对前带现象发生的机制做了全新的诠释。(4)发现新的生物学假阳性有关的疾病谱。(5)动物实验揭示了 RPR滴度变化与疗效无关。(6)患者RPR阴性/Tp-IgM阴性不能排除梅毒活动性。

卢煌莹[3](2017)在《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梅毒是一种常见的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发生,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且临床表现多样,具有极强的侵袭能力,严重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是最为重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1]。梅毒感染的病原体—苍白螺旋体(TP)很难在体外培养,因此,很难通过病原微生物培养进行诊断。梅毒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2-4],包括以抗心磷脂抗体(反应素)为检测对象的非特异性类脂质抗原检测方法和以梅毒螺旋体抗体为检测对象的特异性检测方法两类。特异性检测结果只能反应梅毒特异性总抗体的存在情况。检测结果不能区分所检测抗体的类型,即不能判定是IgG还是IgM类型的抗体,也就不能判断患者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梅毒特异性IgM抗体的直接检测方法需要特殊的商品化试剂盒,操作步骤多,检测时间长,多为批量检测方法,无法在临床大规模应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构建含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TP47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诱导表达TP47蛋白并纯化。将纯化后的TP47蛋白进行免疫印迹(weatern blot,WB)检测,对重组蛋白抗原性进行确认。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P47能与梅毒阳性血清有特异性反应,与正常人梅毒阴性血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混合血清无反应。本研究的第二部分:设计并制造一个能实现半自动化的亲和层析分离梅毒IgG和IgM抗体的装置,并验证装置的稳定性。制备亲和柱和脱盐柱,按照实验顺序分别装填入亲和装置中,优化亲和层析及脱盐条件。结果显示:亲和层析装置稳定性良好,无漏液、无管道污染、无非特异性吸附等问题;优化后亲和柱实验条件,即(1)样本上样液为500ul;(2)亲和柱的平衡液为20mM含5g/l的NaCL PH=7.5的Tris-HCL缓冲液4ml;(3)亲和柱的洗脱液为3M KSCN,洗脱体积为2ml。此时亲和填料可充分结合特异性梅毒抗体,并且平衡液4ml平衡后可去除非特异性IgG、IgM蛋白的残留;优化后脱盐柱实验条件,即(1)上样液为200ul的亲和柱洗脱液第2管;(2)脱盐柱的平衡液为20mM含5g/l的NaCL PH=7.5的Tris-HCL缓冲液1ml;(3)脱盐柱的洗脱液为0.2M NaOH,洗脱体积为2ml。此时收集到的洗脱液中没有影响后续检测的SCN-离子,便于后续样品检测;经脱盐柱后得到的样品收集液可用羊抗人IgG、IgM金标层析试纸条检测是否含有对应类型的抗体。本研究的第三部分:用亲和层析装置检测临床230例梅毒总抗体阳性标本,并对其中40例标本用WB方法比对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40例标本与欧蒙公司WB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SPSS11.0软件、配对X2检验,p>0.05)。本课题通过通过自主研制的亲和层析装置,将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T1和TP58、TP56、TP47同时包被于亲和层析柱上,特异性地分离样本中IgG、IgM抗体,通过羊抗人IgG、IgM金标层析试纸条实现梅毒IgG、IgM抗体分型快速、准确检测,为临床对患者的梅毒现症感染提供诊断依据。同时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一个特异性梅毒抗原TP47的重组表达蛋白并进行临床验证,为后续降低制造成本,实现一次性使用打下基础。

刘华琴[4](2013)在《HIV-1核心抗原p24基因的表达、纯化、鉴定及应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艾滋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据2011年统计,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仍有3400万人,其中新增感染者为250万,另有17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有关的疾病。此外,还有680万感染者无法及时得到医治,所以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由于HIV本身的反复突变,对HIV疫苗的研制至今也尚未成功。因此,目前能与之抗争的最有效的手段仍以预防为主,能否对HIV感染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是阻止其流行扩散的关键,因为对每位HIV感染者血清状况的了解有助于防止感染的再次传播。HIV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包括Gag、Pol、Env。gag基因产生55kDa蛋白p55。p55由病毒编码的一个蛋白酶切成四个小蛋白:MA(p17基质)、CA(p24衣壳)、NC(p9核衣壳)及p6。p24是HIV病毒颗粒的主要结构蛋白,在病毒的包装和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24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HIV各毒株之间高度保守,缺失p24的病毒无法正常组装。HIV感染人体后,感染者血液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为病毒p24蛋白。由于从病毒感染到检出抗HIV抗体之间存在较长的窗口期,因此,HIV-1p24抗原检测在HIV感染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抗HIV药物筛选及判断母婴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HIV感染的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p24抗原检测、核酸检测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检测等。由于从感染HIV到出现可检测的抗体尚有一段时间,因此虽然抗-HIV抗体检测的ELISA试剂经历了4代发展,但其“窗口期”问题仍不可避免,而可以进一步缩短“窗口期”的核酸检测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检测,由于检测过程较复杂、耗时较长且需要特殊仪器而不易普及。HIV感染机体后的1-2周,血液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为核心蛋白p24,病毒感染1-2个月内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所以仅是检测抗HIV抗体存在较长的检测窗口期。国外已经成功研制了HIV抗原和抗体联合测定的酶免试剂盒并用于HIV感染的检测。p24抗原的测定主要用于HIV感染的早期检测,可缩短感染HIV病毒到检出的窗口期至12-15d,在现有的HIV抗体测试剂中加入p24抗原的检测功能,用于献血员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可有效地避免窗口期的漏检,减少HIV传播的可能。HIV侵入机体后,核心抗原p24的水平随着病毒RNA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并在急性感染期即可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病毒复制的间接标志,与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血液及其它体液标本中p24抗原的检测可以缩短窗口期,有助于HIV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评价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ed-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是一种灵敏的高端定量免疫检测技术,是以镧系稀土离子作为标记物来标记抗原或抗体,因镧系稀土离子具有独特的荧光特性,该技术能够获得极高的信噪比,从而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且还具有标记物制备简便、储存时间长、无放射性污染、检测重复性好、操作流程短、标准曲线范围宽、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和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等优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相对于酶免分析、放射免疫分析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技术适用于各种抗原抗体的临床检测,在市场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有必要再开发出高灵敏度的HIV抗原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测,完善产品群。方法1.p24表达工程菌的构建及鉴定利用PCR技术扩增了p24基因,并进行核酸电泳鉴定大小。扩增出的目的基因片段测序并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比对,然后将编码基因克隆到pET-28a(+)原核表达质粒中,经PCR、限制性酶切分析等鉴定后转化B121(DE3)大肠杆菌,构建p24-pET28a(+)/BL21原核表达工程茵。2.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经IPTG诱导后,HIV-1p24基因在大肠杆菌E.coli DE3中表达His-tag融合重组蛋白。超声破菌后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透析、复性得到有活性的目的蛋白。用阳性病人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blot分析和间接ELISA分析,鉴定所表达的p24抗原的活性与抗原性。3.用双抗体夹心法研制人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3.1以正常人血清作为阴性对照,以正常人血清稀释p24抗原作为阳性对照。3.2包被用的HIV p24单抗和标记用的二抗均购自杭州启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照用的HIV p24抗原购自深圳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3.3Eu3+标记抗体的制备。3.4采用棋盘滴定法对最佳包被量及标记抗体最佳稀释度进行确定。3.5参考值范围:以自制的p24-TRFIA试剂检测80份健康人血清,统计血清p24抗原水平的分布情况,计算样本荧光值与阴性对照的比值。取比值的平均值,以比值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初步确定为正常人参考值,再综合其他文献研究资料及临床现行参考值范围,最终确定参考值范围。3.6性能评价3.6.1剂量反应曲线和精密性3.6.2特异性分析3.6.3抗干扰性分析3.6.4稳定性3.6.5临床血样的测试结果1. HIV-1p24-pET28a(+)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利用PCR技术成功扩增了p24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显示,其大小为693bp,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该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p24基因序列一致,无移码突变。并且成功的将p24基因克隆到pET28a(+)原核表达质粒,经PCR、限制性酶切和测序等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p24-pET28a(+)重组原核表达质粒。2.p24抗原的表达、纯化及鉴定经IPTG诱导重组质粒p24-pET28a(+)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出p24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6kDa,与理论值基本符合,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经过包涵体洗涤,Ni亲和层析纯化后,纯度均达80%以上。用HIV阳性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blot分析,显示在26kDa处出现特异性反应条带,间接ELISA亦显示,该p24抗原与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3.双抗体夹心法研制人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3.1.综合考虑本底信号值、信噪比等因素,选择2μg/mL作为最佳包被抗体浓度,1:200作为标记抗体的最佳稀释度。3.2.参考值范围:80份查体者血清,检测荧光值与阴性对照比值平均值(X)为1.3422,标准差(SD)为0.67,均值加2个标准差等于2.68,而当检测荧光值与阴性对照比值在2.1以下时,包含了99.0%的样本。据此设定本方法检测时的阳性判定标准为:cutoff值=阴性对照荧光值×2.1。3.3.性能评价的结果显示:3.3.1HIV p24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在检测时不受甘油三酯(体积比5%)、胆红素(0.32mg/mL)、血红蛋白(180mg/mL)的干扰,无假阳性、假阴性出现,特异性符合临床诊断的要求。3.3.2自制反应模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阳性样本,结果均为HIV抗原阴性,说明自制反应体系检测血样时不受这些因素的干扰。3.3.3该反应体系放置于37℃7天,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稳定性较好。3.3.4该方法测试的24份抗体阳性的血清中有6份p24抗原阳性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p24-pET28a(+)原核重组表达系统,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大量表达与目标蛋白的大小一致融合蛋白,分子量约26kDa。经过Wester Blot和间接ELISA鉴定表明,本实验表达的p24抗原能被HIV阳性病人血清特异性识别。因此,本研究表达的p24抗原具有较强免疫活性。HIV p24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各项指标(灵敏度、精密性、特异性、稳定性等)均能够满足临床检测试剂要求,临床考核合格,但是受HIV的血样收集的限制,血样不是很多,待收集到更多的血样,在本方法中进行检测,并与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检测p24抗原的试剂进行检测对比,通过进一步实验,有望制备出可以替代相应能够检测p24抗原的ELISA试剂盒。在检测抗体的实验中用本实验自制的p24作为抗原检测HIV阳性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接下来在p24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中,可见自制的p24抗原和市售的p24抗原有相似的抗原性,就把自制的p24抗原做为抗原标准品应用到下面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实验中。

杨波[5](2013)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及提升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与信息产业一样成为主导产业。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期。这些年来,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和世界一流水平相比,在诸如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能够有效地缩短与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差距,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竞争优势,并对实现我国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对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概述了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理论,对创新理论的提出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产业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概念以及内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三章,主要包括对生物医药产业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论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综述了国外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以及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启示;第四章,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评价体系构建,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六章,采用Likert scale量表法,科学合理的进行问卷设计,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讨论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针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对提高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提出十四方面的建议;第八章,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结论,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赵鹏伟[6](2011)在《蒙古绵羊β-防御素-1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抗菌肽是构成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物质。β-防御素是一种含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前原肽由64个氨基酸构成的一种阳离子多肽。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上皮组织中。防御素的成熟肽形式其分子量为3.5~6 kDa,富含精氨酸,富含阳离子。它可以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病毒等产生抑制作用。目的:寻找绵羊β-防御素-1(sBD-1)的活性区域且建立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得到有生物活性的、大量的、易纯化的绵羊sBD-1的方法。方法:含sBD-1信号肽序列的前原肽(psBD-1)和不含信号肽的sBD-1(msBD-1)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而后将表达产物通过金属螯合层析,肠激酶切,脱盐和冷冻干燥后,将其作用于大肠杆菌。得到了sBD-1的活性区域msBD-1。而后又分别构建了Ppic9k-msBD-1和在其C末端加6个组氨酸标签的Ppic9k-msBD-1-T的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进行了甲醇诱导表达,并对其表达的时间,培养基的pH,OD600和甲醇的浓度进行了优化,之后将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发酵罐表达。将发酵后的发酵液进行了纯化。而后msBD-1和msBD-1-T进行了生物学功能鉴定。分别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 CMCC 44101,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S. aureus) CMCC 26003,变形杆菌(Proteusbacillus vulgaris,P.vulgaris) CMCC 49001,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 aeruginosa) CMCC 10102,和痢疾杆菌(Shigella flexneri,S. flexneri) CMCC 51285进行了抑菌圈的比较。并且进行了msBD-1和msBD-1-T对Hek293细胞中CCR6-CCL20通路的影响以及对Hek293细胞的趋化移动作了研究。结果:通过原核表达,得到了msBD-1为绵羊sBD-1的活性区域。而后在毕来酵母表达,msBD-1和msBD-1-T在诱导24 h时,培养基pH为4.4,甲醇浓度为4%时它们的表达量最高。之而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酵罐表达。表达后Ppic9k-msBD-1-T通过金属螯合层析,Sepdex-G10和冷冻干燥后获得。而Ppic9k-msBD-1则通过不同pH的磷酸缓冲液-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和冷冻干燥获得。之后进行了抑菌实验,得到msBD-1和msBD-1-T对E. coli, S. aureus, P. vulgaris, P. aeruginosa和S. flexneri均有抑制作用。而在化学诱导实验中,msBD-1和msBD-1-T均可使Hek293细胞作定向移动,并且可诱导CCR6的表达量增加,而CCL20无变化。结论:1.蒙古绵羊β-防御素-1的抗菌活性是在细胞内经胞质内相关酶的加工后分泌到胞外发挥其生物学功能。2.成功构建了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msBD-1和Ppic9k-msBD-1-T,将其转入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中。并成功的将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由摇瓶水平扩大至发酵罐水平,为进一步的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奠定了基础。3.建立了msBD-1和msBD-1-T的纯化系统。尤其是msBD-1的纯化,这为进一步大规模获得成熟绵羊β-防御素-1提供了实验室基础。4. msBD-1和msBD-1-T均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说明在防御素的C未端加6个HIS标签对防御素抗菌作用没有影响,由于HIS标签是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因此还增强了msBD-1的抗菌活性。同时msBD-1和msBD-1-T均具有化学诱导功能。它们可诱导人胚胎肾细胞中CCL20的配体CCR6的表达量升高。同时也可以使人胚胎肾细胞作定向移动。

伍宁,肖勇健,顾伟鸣,刘双全,赵飞骏,张跃军,吴移谋[7](2010)在《梅毒螺旋体Tp0821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梅毒螺旋体(Tp)膜脂蛋白Tp0821的重组质粒,表达、纯化其相应蛋白,研究其免疫活性。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QE32/Tp0821,诱导表达其相应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测定其效价。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80份梅毒参比血清、临床经FTA-ABS确诊的阳性血清各150份。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QE32/Tp0821,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分子量与预期结果相符。将亲和层析后所获高纯度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6400。间接ELISA法检测梅毒参比血清、临床梅毒患者血清,与间接免疫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法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6%和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0821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可用于梅毒血清学检测。

王桂荣[8](2009)在《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分离纯化、BNBD5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文中研究指明内源性抗微生物肽是生物体内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防御素是广泛分布于动物和植物界的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内源性抗微生物肽,是内源性抗微生物肽中的一个大家族。是由生物细胞特定基因编码,经特定外界条件诱导产生的一类多肽。具有抵抗外界微生物侵害、消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作用。根据防御素分子内半胱氨酸的位置和连接方式、前体性质及表达位置的差异可分为α-防御素、β-防御素、θ-防御素、昆虫防御素和植物防御素五种类型,防御素主要分布于哺乳动物的黏膜上皮细胞内,所以,防御素被确认为黏膜表面抗微生物屏障的组成成分。在实验中以奶牛子宫为实验材料,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组织中提取总RNA,根据已发表的牛抗菌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抗菌肽DNA片段,回收纯化PCR产物,连接pMD18-T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DH5a。在含X-Gal、Amp及IPTG的LB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经PCR及双酶切鉴定后,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结果表明,RT-PCR扩增出的cDNA片段碱基数为138bp,编码45个氨基酸的多肽,多肽中含6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用Blast程序进行检索比较,表明扩增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BNBD5编码区序列99.3%相同。利用DNAStar MegAlign分析了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BNBD5与其他物种β-防御素5的ORF序列,得出奶牛BNBD5的cDNA与其他动物的β-防御素5的同源性。与山羊(Capra hircus,DQ532360)有80.4%的同源性,与小鼠(Mus musculus, NM030734)有56.5%的同源性,与褐鼠(Rattus norvegicus,NM001037549)有31.9%的同源性,而与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EU273600)、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EU727272)和原鸡(Gallus gallus,AY621320、AY621307、DQ677636)的同源性均低于20%。这说明反刍动物的β防御素cDNA具有种属特异性。再以重组质粒为模板,用特异性表达引物扩增得到的基因:即编码BNBD5基因全长cDNA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ET- BNBD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ET28a-BNBD5载体,经IPTG的诱导, pET28a-BNBD5在原核内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ku,与预期融合蛋白大小一致,并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琼脂扩散实验检测表达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的体外抑菌活性不太明显。本实验再以奶牛子宫为实验材料,刮取内膜上皮,用5%的冰乙酸抽提,通过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电泳洗脱技术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奶牛子宫黏液内源性抗菌肽,并进行其抗菌活性的检测。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5min收集的样品没有抑菌圈出现,在45min收集的样品具有抗大肠杆菌BL2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3的活性。奶牛子宫内膜防御素的发现有利于对奶牛黏膜的防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奶牛子宫内膜炎防治奠定了基础。

王宪灵[9](2008)在《重组TP47、TP0453抗原优势表位区段在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subsp.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全世界流行的性传播疾病(STD)。采用基因工程抗原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以其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在临床梅毒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的检测方法仍然存在灵敏度差、假阳性率高、早期梅毒感染的检出能力较低等缺点。因此,有必要优化现有传统抗原和筛选新抗原,以提高诊断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制备两种梅毒螺旋体特异性外膜蛋白抗原优势表位区段,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临床检测效果更好的新型梅毒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方法1.通过文献调研,筛选出具有良好诊断潜力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外膜抗原TP47和TP0453;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上述抗原蛋白的二级结构及抗原决定簇分布情况,分别选定各个抗原中抗原决定簇丰富、抗原性高、特异性好的区域,并命名为:TP47’、TP0453’。2.根据预测的TP47’、TP0453’抗原优势表位区段基因序列,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2b(+)-TP47’、pQE30-TP0453’,通过酶切、测序鉴定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表达,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3.将纯化后的TP47’、TP0453’蛋白进行SDS-PAGE后电转移至NC膜,分别以梅毒标准阳性、阴性血清作为一抗,HRP标记的羊抗人IgG为二抗,进行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4.以上述纯化蛋白以及教研室保存的TP17’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单独或联合包被酶联免疫反应板,建立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检测梅毒标准阳性和阴性血清。摸索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组合和最佳酶标抗原稀释度组合、最适抗原吸附方式、最适封闭液和封闭时间、最佳血清反应时间及显色时间等条件。5.用已优化的ELISA检测体系对标准血清(国家质控参比血清、临床科研血清盘血清、定值质控血清)、梅毒阳性血清(各期梅毒病人血清)、梅毒阴性血清(健康体检者、易发生交叉反应人群血清)进行检测,对所建立的ELISA方法进行临床质量评价。结果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文献调研,选择TP47、TP0453两个梅毒特异性外膜蛋白作为候选诊断抗原,并预测出各个蛋白抗原决定簇较丰富、抗原性较强、特异性好的区域,分别是:TP47’(68410aa)、TP0453’(62224aa)。2.成功构建了能够高效表达TP47’、TP0453’抗原优势表位区域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2b(+)-TP47’、pQE30-TP0453’。测序结果显示:与Genbank公布序列相比,TP47’核苷酸和氨基酸的一致性均为99.7%;TP0453’核苷酸和氨基酸的一致性均为100%。3.重组质粒分别转化E.coli BL21(DE3)和E.coli M15获得重组工程菌,经IPTG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TP47’、TP0453’分子量约为39kDa、21kDa。UVP扫描证实目的蛋白的表达分别约占总蛋白的43%和18%。对表达形式进行鉴定:TP47’、TP0453’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4.用Ni2+亲和层析法分别对TP47’、TP0453’重组蛋白进行纯化,获得的蛋白纯度:TP47’>95%;TP0453’>9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P47’、TP0453’与梅毒标准阳性血清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而与梅毒阴性血清不发生反应。6.联合教研室保存的TP17’重组蛋白建立并优化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发现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受抗原种类和组合比例的影响,其中最适的抗原组合为TP17’和TP47’抗原,而TP0453’抗原在ELISA检测中效果不好;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及最佳酶标抗原稀释度组合为TP17’(4μg/ml,1:200) +TP47’(2μg/ml,1:50);抗原最适吸附方式为直接4℃过夜;最适封闭条件为1% BSA 37℃封闭2h转4℃过夜;最适血清反应条件为37℃温育45min;最佳显色时间为室温显色15min。7.经临床质量评价,以TP17’和TP47’为诊断抗原建立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对标准血清的检测灵敏度为97.2%,特异性为97.1%,符合率97.15%,最低检出限为0.25NCU/ml,批内变异系数(CV)为5.9%,批间变异系数(CV)为9.1%;对临床样本的检测中,本方法和国产ELISA试剂盒相比:灵敏度一致,均为97.7%;特异性本法为98.7%,国产ELISA试剂盒为98.0%,特异性本法略高于国产ELISA试剂盒。结论1.预测出了梅毒螺旋体TP47、TP0453两个特异性抗原优势表位区段:TP47’、TP0453’。2.高效表达了TP47’、TP0453’两种蛋白,并采用亲和层析对其进行了纯化。3.建立并优化了应用TP17’和TP47’蛋白组合作为诊断抗原检测血清中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在初步应用中本方法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法与国产ELISA试剂盒相比灵敏度一致,特异性略高于试剂盒,为研发新型梅毒诊断试剂盒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杨怀宁[10](2008)在《GICA一步法检测HIV和TP诊断试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研制一滴血一次实验检测两种疾病,制备艾滋病毒(HIV)抗体和梅毒(TP)抗体一步双联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经过实验条件优选,使此检测方法灵敏、精准、特异,操作简便、快速,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检测成本,便于流动监测,使其适用于现场实地监测,达到及时准确地对HIV和TP进行筛查、监测的目的。本研究对HIV和TP的抗原片断进行了优化选择,通过计算机分析同源序列确定了新的抗原位点。成功构建了由HIV-1/2和TP外膜蛋白多个抗原位点串联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pRSETB-env和pRSETB-tp,在原核表达载体系统中对HIV-1gp41/gp120、HIV-2gp125/gp36及TpN15、TpN17、TpN44.5、TpN47多个抗原位点同源序列合成基因进行表达、纯化并鉴定其活性,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双联HIV和TP抗原,一步同时检测HIV和TP抗体。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BL21中有较高表达率,纯化后表达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可见与设计相对分子质量相符的蛋白带。免疫印迹、ELISA试验显示pRSETB-env质粒的HIV-1/2表达蛋白与HIV-1及HIV-2患者血清都能较好的结合,与其他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pRSETB-tp质粒的TP表达蛋白与TP患者血清都能较好的结合,与其他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成功构建了一步法检测HIV和TP的胶体金诊断试剂,胶体金试纸能高效的检测HIV和TP患者血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一步、同时、快速检测HIV和TP抗体试剂盒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梅毒螺旋体低分子量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毒螺旋体低分子量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构成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与血栓前状态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 梅毒的流行现状
        1 梅毒的起源与传播
        2 梅毒的流行现状
    二 梅毒的实验诊断进展
        1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
        2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2.1 梅毒实验室诊断发展现状
        2.2 梅毒螺旋体膜抗原在梅毒血清学实验中的应用
        2.3 联合多抗原靶标在梅毒血清学实验中的应用
        2.4 梅毒血清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构建及其临床应用
    一 研究背景
    二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实验试剂和设备
        2 试验方法
        (1)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构建
        (2)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方法学评价
        (3)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4) 技术路线图
        (5) 医学伦理学
        (6) 统计学分析
    三 结果
        1 检测抗原和捕获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2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检测重复性
        3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交叉反应
        4 构建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稳定性
        5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三章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应用再认识
    第一节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在梅毒诊断程序中的作用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梅毒诊断标准
        3 第三种实验诊断程序
        4 实验材料
        5 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
        2 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诊断效能比较
        3 比较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对不同临床分期梅毒的诊断效能
        4 比较逆序梅毒诊断程序和第三种梅毒诊断程序的诊断效能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二节 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前带现象的发生率和特征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梅毒诊断标准
        3 实验材料
        4 检测方法
        5 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2 不同临床分期梅毒的前带现象发生率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三节 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探讨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生物学假阳性定义
        3 梅毒诊断标准
        4 实验材料
        5 检测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生物学假阳性的发生率
        2 发生生物学假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3 不同疾病谱的生物学假阳性发生率
        4 生物学假阳性患者的随访结果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四节 非特异性抗体用于梅毒治疗效果的判断的思考—来自动物实验的证据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动物伦理学
        2 梅毒螺旋体的保种和传代
        3 实验动物
        4 实验动物的接种与分组
        5 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6 兔感染实验确认传染性
        7 统计学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RPR滴度变化趋势相同
        2 无论是否治疗,感染兔RPR滴度均会出现4倍滴度下降
        3 RPR滴度4倍下降四倍后感染兔的传染性
        4 不同梅毒螺旋体株感染兔后皮损变化特征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五节 血液RPR阴性就没有传染性吗?—来自1例患者传染性的思考
        一 研究背景
        二 病例资料
        三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一 梅毒的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二 仍缺乏早期血清学诊断指标
    三 仍缺乏疗效判断的血清学指标
    四 局限性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TP47特异性优势抗原表位区段重组质粒的构建、蛋白表达以及纯化、鉴定
    1.1. 研究背景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实验讨论
    1.6. 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 亲和层析装置的设计、方法建立和条件优化
    2.1. 设计思路
    2.2. 装置部件
    2.3. 装置构造
    2.4. 装置验证
第三部分 亲和层析装置的临床验证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实验讨论
    3.6.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HIV-1核心抗原p24基因的表达、纯化、鉴定及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p24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1.1 材料
        1.1.1 引物
        1.1.2 质粒与菌株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PCR反应模板—gag基因的制备
        1.2.3 PCR反应体系
        1.2.4 重组质粒p24-pET28a(+)的构建与鉴定
        1.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6 转化
        1.2.7 重组质粒的鉴定
    1.3 结果
        1.3.1 PCR
        1.3.2 p24-pET28a(+)重组表达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1.3.3 测序鉴定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人血清样本
        2.1.3 主要仪器
        2.1.4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2 方法
        2.2.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产物的SDS-PAGE分析
        2.2.2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大量诱导表达
        2.2.3 包涵体的洗涤
        2.2.4 表达产物的纯化及复性
        2.2.5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鉴定
        2.2.6 表达产物的间接ELISA法鉴定
    2.3 结果
        2.3.1 重组质粒p24-pET28a(+)的表达
        2.3.2 p24的大量表达及包涵体的洗涤
        2.3.3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复性
        2.3.4 重组p24抗原的Western blot鉴定
        2.3.5 重组p24抗原免疫反应性测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IV-1 p24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
        3.1.1 主要材料
        3.1.2 标本
        3.1.3 主要溶液
        3.1.4 主要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反应模式的选择
        3.2.2 阴、阳性对照的制备
        3.2.3 包被
        3.2.4 Eu~(3+)标记抗体的制备
        3.2.5 操作流程
        3.2.6 方法学评价
    3.3 结果
        3.3.1 标记抗体的浓度和蛋白回收率
        3.3.2 最佳包被量及标记抗体最佳稀释度的选择
        3.3.3 参考值的确定
        3.3.4 剂量-反应曲线
        3.3.5 自制的p24抗原与市售的p24抗原比较
        3.3.6 特异性分析
        3.3.7 精密度试验
        3.3.8 抗干扰性分析
        3.3.9 稳定性试验
        3.3.10 临床血样检测试验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产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概述
    2.1 创新理论的提出
    2.2 产业创新的内涵
    2.3 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2.4 国内外有关产业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
        2.4.1 国外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2.4.2 国内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2.4.3 对国内外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的评价
        2.4.4 产业创新的特性
        2.4.5 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3.1.1 生物技术药物
        3.1.2 生物医药产业
    3.2 生物医药产业特征研究
        3.2.1 创新性特征
        3.2.2 “四高一长”特征
        3.2.3 政府干预性强
        3.2.4 资源依赖型和产业密集性强
        3.2.5 高渗透性
        3.2.6 长期永久性的市场
    3.3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3.3.1 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稳定增长
        3.3.2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分布
        3.3.3 新药投入产出比重下降
        3.3.4 产品格局出现新变化
        3.3.5 联盟合作成为重要研发模式
    3.4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3.4.1 全球医疗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3.4.2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向新兴国家转移
        3.4.3 专利纷纷到期,研发转向通用名药
        3.4.4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有望继续扩大
    3.5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5.1 美国生物产业确立全球领先地位
        3.5.2 美国生物产业集群倾向明显
        3.5.3 美国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保障
    3.6 英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6.1 生物产业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3.6.2 政府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举措
    3.7 德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8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3.9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9.1 印度生物产业发展迅速
        3.9.2 印度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
        3.9.3 印度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举措
    3.10 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启示
        3.10.1 战略规划
        3.10.2 资金支持
        3.10.3 商业化推广
        3.10.4 税收减免
        3.10.5 人才培养
        3.10.6 构建组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4.1 产业现状
        4.1.1 产业规模
        4.1.2 产业结构
        4.1.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4.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比较研究
        4.2.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4.2.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
        4.2.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4.2.4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策略
    4.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4.3.1 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3.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
        4.3.3 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产业化的接轨机制
        4.3.4 产业政策不完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4.3.5 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监管链条割裂
        4.3.6 融资结构不合理
        4.3.7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4.3.8 复合型人才缺乏
        4.3.9 生物医药园区分散、分割,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加强
        4.3.10 专业公共服务缺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2.1 反映创新资源投入的指标
        5.2.2 反映创新资源产出的指标
        5.2.3 反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能力指标
        5.2.4 反映生物医药新产业行业环境指标
        5.2.5 反映生物医药新产业制度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调查问卷设计步骤
        6.2.1 Likert Scale表
        6.2.2 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6.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6.3 问卷的统计分析
        6.3.1 研究从事生物医药研发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6.3.2 研究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管理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6.4 调查问卷结论
    6.5 调查问卷存在问题
第七章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7.1 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7.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7.3 完善税收政策
        7.3.1 加大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力度
        7.3.2 完善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税收制度
        7.3.3 明确研发费用中的应税项目
        7.3.4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
    7.4 完善药品定价机制
    7.5 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7.6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6.1 采取广泛协作方式引进、改进国外技术
        7.6.2 医药企业加强与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7.6.3 医药企业联合进行新药的研发
        7.6.4 利用企业自身力量进行研究开发
    7.7 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7.8 重视品牌战略,实施错位竞争
    7.9 实施标准战略,抢占植物药、生物药国际标准阵地
    7.10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7.10.1 培养“国际型、创新型”的生物医药人才
        7.10.2 引进和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7.11 培育创新型生物技术产业集群
        7.11.1 确立优势领域,突出办园特色
        7.11.2 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
        7.11.3 提升科技招商成效
    7.12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7.13 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7.14 多渠道融资
        7.14.1 使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融资手段得到增加
        7.14.2 积极稳妥引导和培育风险投资,建立健全生物药品开发与发展风险投资体系
        7.14.3 创业板市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
    8.2 进一步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发放企业
附录3 发表文章复印件及待发表文章接收函
学位论文复检申请表

(6)蒙古绵羊β-防御素-1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动物抗菌肽简介
        1.1.1 动物防御素的分类
        1.1.2 动物防御素的分子特征
        1.1.3 动物防御素的分布
    1.2 动物β-防御素的特点
        1.2.1 动物β-防御素的一级结构
        1.2.2 动物β-防御素的分布
    1.3 动物β-防御素的抑菌功能
        1.3.1 动物β-防御素抑菌活性
        1.3.2 动物β-防御素的抑菌机制
    1.4 动物β-防御素的其它生物活性
        1.4.1 动物β-防御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1.4.2 动物β-防御素细胞毒作用
        1.4.3 动物β-防御素对癌细胞的作用
    1.5 防御素的应用前景
        1.5.1 代替部分抗生素,从而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的方法
        1.5.2 应用于动物转基因工程
        1.5.3 应用于农业生产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实验一 蒙古绵羊β-防御素-1(sBD-1)的cDN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载体、菌种
        2.1.2 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PCR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2.2.2 蒙古绵羊十二指肠组织 RNA 的提取及检测
        2.2.3 RT-PCR 反应
        2.2.4 sBD-1 基因cDNA 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2.2.5 RT-PCR 产物cDNA 的序列测定
    2.3 结果
        2.3.1 十二指肠组织总 RNA 的检测结果
        2.3.2 十二指肠组织 RT-PCR 扩增结果
        2.3.3 sBD-1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3.4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2.3.5 蒙古绵sBD-1 与牛、羊、猪β-防御素氨基酸序列的比较
    2.4 讨论
3 实验二 蒙古绵羊β-防御素前原肽及其成熟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sBD-1 前原肽及其成熟肽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PET32a-psBD-1 和 PET32a-msBD-1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
        3.2.3 表达蛋白的纯化(亲和层析)
        3.2.4 更换酶切缓冲液
        3.2.5 肠激酶酶切
        3.2.6 脱盐
        3.2.7 冷冻干燥
        3.2.8 Trcine-甘油-SDS-PAGE 电泳
        3.2.9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试验
    3.3 结果
        3.3.1 目的片段的亚克隆
        3.3.2 PET32a-psBD-1 和 PET32a-msBD-1 的鉴定
        3.3.3 表达蛋白的SDS-PAGE 电泳
        3.3.4 表达蛋白的 Western blot 鉴定
        3.3.5 表达蛋白的纯化
        3.3.6 纯化蛋白的酶切及浓缩
        3.3.7 重组表达的psBD-1 和msBD-1 活性鉴定
    3.4 讨论
4 实验三 msBD-1 巴斯德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中的表达
    4.1 材料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编码成熟肽msBD-1 的亚克隆
        4.2.2 重组表达质粒 Ppic9k-msBD-1/ Ppic9k-msBD-1-T 的构建及鉴定
        4.2.3 msBD-1/msBD-1-T 的线性化
        4.2.4 msBD-1/msBD-1-T 转入巴斯德毕赤酵母
        4.2.5 筛选Mut+及Muts 转化子
        4.2.6 Mut+胞内或分泌表达
        4.2.7 Tricine-甘油-SDS-PAGE 电泳和Western Blot 检测
    4.3 结果
        4.3.1 编码成熟肽msBD-1 和msBD-1-T 的亚克隆
        4.3.2 重组表达质粒 Ppic9k-msBD-1/ Ppic9k-msBD-1-T 的构建及鉴定
        4.3.3 筛选Mut+及Muts 转化子
        4.3.4 Tricine-甘油-SDS-PAGE 电泳和Western Blot 检测
    4.4 讨论
5 实验四 Ppic9k-msBD-1/ Ppic9k-msBD-1-T 在毕赤酵母中表达条件的优化
    5.1 材料
    5.2 方法
        5.2.1 最佳诱导时间的选择
        5.2.2 最佳诱导pH 值的选择
        5.2.3 最佳诱导甲醇浓度的选择
        5.2.4 Tricine-甘油-SDS-PAGE 电泳
    5.3 结果
        5.3.1 最佳诱导时间
        5.3.2 最佳诱导pH 值
        5.3.3 最佳诱导甲醇浓度
    5.4 讨论
6 实验五 Ppic9k-msBD-1/ Ppic9k-msBD-1-T 在发酵罐水平的表达及其纯化
    6.1 材料
        6.1.1 主要仪器
        6.1.2 主要试剂
    6.2 方法
        6.2.1 种子液的制备
        6.2.2 发酵罐使用前的灭菌
        6.2.3 接种
        6.2.4 发酵
        6.2.5 发酵产物的纯化
        6.2.6 表达产物的Trcine-甘油-SDS-PAGE 电泳
    6.3 结果
        6.3.1 发酵液上清的电泳
        6.3.2 Ppic9k-msBD-1/ Ppic9k-msBD-1-T 在发酵罐水平表达产物的纯化
    6.4 讨论
7 实验六 msBD-1 和msBD-1-T 的活性鉴定及比较
    7.1 材料
    7.2 方法
        7.2.1 msBD-1 和msBD-1-T 的抗菌活性
        7.2.2 msBD-1 和msBD-1-T 的免疫诱导作用
    7.3 结果
        7.3.1 msBD-1 和msBD-1-T 的抗菌活性
        7.3.2 msBD-1 和msBD-1-T 对293T 细胞CCR6 和 CCL20 表达量的调节作用
        7.3.3 msBD-1 和msBD-1-T 对293T 细胞的免疫趋化作用
    7.4 讨论
        7.4.1 绵羊防御素的抗菌活性
        7.4.2 绵羊防御素的化学诱导活性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分离纯化、BNBD5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抗菌肽的发现
    2 抗菌肽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2.1 抗菌肽的分类
        2.2 抗菌肽结构的一般特征
    3 哺乳动物防御素的产生与分子构形特点
        3.1 防御素的产生与分布
        3.2 防御素的基本序列与结构
        3.3 防御素cDNA 的结构和空间构像
    4 哺乳动物防御素的生物学活性
        4.1 防御素的生物学活性
        4.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4.3 影响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的因素
    5 防御素的基因表达与生物合成
        5.1 基因表达与调控
        5.2 生物合成
        5.3 抗菌肽的基因工程
    6 抗菌肽的人工进化、分子设计与人工合成
    7 哺乳动物防御素在医学与农牧业上的应用前景
        7.1 可成为合成抗生素的取代品
        7.2 在转基因动植物上的应用
        7.3 将在医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8 国内抗菌肽研究开发现状
    9 总结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BNBD5 基因的克隆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重组质粒的测序
        2.4 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BNBD5 基因PCR 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结果
        3.3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PCR 鉴定结果
        3.4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3.5 目的基因的基本性质分析
        3.6 序列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BNBD5 的克隆
        4.2 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BNBD5 的分析
        5 小结
    第二章 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BNBD5 基因的原核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BNBD5 基因片段的获得
        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结果
        3.4 重组载体PET- BNBD5 表达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活性的检测
        4 讨论
        4.1 影响外源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的因素
        4.2 PET-BNBD5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4.3 超低分子量蛋白电泳结果影响因素
        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子宫黏液酸溶性粗提物中抗菌多肽分析
        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及Tricine-SDS-PACE 分析
        3.3 收集各组分抗菌活性分析
        4 讨论
        4.1 抗菌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4.2 抗菌肽的抗菌机制
        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附图2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重组TP47、TP0453抗原优势表位区段在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论文正文 重组TP47、TP0453 抗原优势表位区段在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TP47、TP0453 特异性抗原优势表位区段的克隆、表达及纯化、鉴定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以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TP17、TP47、TP0453 特异性抗原优势表位区段为诊断抗原的双抗原夹心ELISA 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以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TP17、TP47 特异性抗原优势表位区段为诊断抗原建立的双抗原夹心ELISA 方法的临床质量评价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梅毒螺旋体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10)GICA一步法检测HIV和TP诊断试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缩略词索引表
    1. 论文中用到的特殊标称
    2. 常用英文缩写及其对应的中英文全称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HIV 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
        1.1 免疫学方法
        1.2 核酸检测方法
        1.3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1.4 胶体金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HIV-1/2 抗体
        1.5 展望
    2. 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1 病原体的检测
        2.2 梅毒血清学试验
        2.3 基因诊断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
        2.4 展望
    3 GICA 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1 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的检测原理
        3.2 GICA 试剂的制作
        3.3 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的应用
        3.4 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的应用展望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的试剂盒、抗体及限制性内切酶
        1.5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HIV-1/2 和TP 主要优势抗原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HIV-1/2 和TP 主要优势抗原的小量表达
        2.3 HIV-1/2 和TP 主要优势抗原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2.4 ELISA 法检测各纯化目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5 A1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
        2.6 重组蛋白 A1 和 B1 胶体金联合检测试纸的制备
        2.7 TP/HIV 联合检测试纸条的抗体检测
第三章 结果
    1 重组HIV-1/2 和TP 主要优势抗原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1.1 重组pA1 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1.2 重组pA2~pA7 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1.3 重组TP 主要优势抗原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2 重组HIV-1/2 和TP 主要优势抗原的小量表达
        2.1 重组HIV-1/2 型主要优势抗原的小量表达鉴定
        2.2 重组Tp 主要优势抗原的小量表达鉴定
        2.3 主要优势抗原在宿主菌中表达形式的鉴定
    3 重组HIV-1/2 和TP 主要优势抗原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3.1 重组A1、A2、A3、A4、A5、A6、A7 蛋白的纯化
        3.2 重组 B1、B2、B3 蛋白的纯化
    4 ELISA 法检测各纯化目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1 ELISA 法检测A1~A7 纯化目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2 ELISA 法检测 B1、B2、B3 纯化目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5 A1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
    6 重组蛋白A1和B1胶体金联合检测试纸的制备
        6.1 重组 A1 和 B1 蛋白和胶体金结合最佳 pH 值的测定
        6.2 重组 A1 和 B1 蛋白和胶体金结合最小浓度的测定
        6.3 重组蛋白 A1 和 B1 标记胶体金溶液的大量制备
        6.4 重组蛋白 A1 和 B1 胶体金联合检测试纸的制备
    7 TP/HIV 联合检测试纸条的抗体检测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梅毒螺旋体低分子量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D]. 张清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2]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D]. 林丽蓉. 厦门大学, 2019(08)
  • [3]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临床应用[D]. 卢煌莹.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4]HIV-1核心抗原p24基因的表达、纯化、鉴定及应用性研究[D]. 刘华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5]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及提升策略[D]. 杨波.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3)
  • [6]蒙古绵羊β-防御素-1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 赵鹏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7]梅毒螺旋体Tp0821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J]. 伍宁,肖勇健,顾伟鸣,刘双全,赵飞骏,张跃军,吴移谋.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0(07)
  • [8]奶牛子宫内膜抗菌肽分离纯化、BNBD5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D]. 王桂荣.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5)
  • [9]重组TP47、TP0453抗原优势表位区段在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宪灵.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10]GICA一步法检测HIV和TP诊断试剂的研究[D]. 杨怀宁.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梅毒螺旋体低分子量多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