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2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康又天[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王赫[4](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化学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规定了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注重真实情境的创建和实验教学,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作为核心要素之一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培养还有待加强;经研究发现STEM教育理念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符合2017版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要求,本文将基于STEM教育理念对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进行化学教学研究,旨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查阅“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及STEM教育理念的文献,依据STEM教育理念的内涵、特征等对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进行初步可行性分析,展开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明确研究主题。其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乌海市第六中学高一、高三的学生以及化学教师进行渗透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掌握“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培养情况,发现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和调查结果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教育实习工作进行STEM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建构。最后在此基础上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分散系及其分类”、“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两部分内容为教学载体进行STEM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基于“豆浆”和“补铁剂”的项目学习形式按照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不同水平要求进行STEM教学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总之,基于STEM化学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以物质为教学载体,采用小组活动教学形式,综合性评价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逐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表达能力、问题意识等的培养。将STEM教育理念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王俊威[5](2021)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由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人的创新素养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指向培养出适应未来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中职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其他类型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创新创业教育来推动社会发展也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其中,中职文秘专业作为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因此更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以及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仍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有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以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念等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学校的生态系统,归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维度及参数,构建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并且基于模型对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问题分析、原因分析,以此来提出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具体策略。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在厘清研究背景之后,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之后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几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界定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指出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网格化的特点。其次在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明晰,明确其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最后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根据中职文秘专业特点指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偏向提高中职文秘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此外,还对本研究所涉及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以及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说明,为本研究做好理论铺垫。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建构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章节,又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是经验借鉴,对于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职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生态化梳理,从消费者、生产者、影响者和分解者四个角度对其内部因子进行分析,找出其生态共性,总结对构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是本土构建,在经验借鉴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所要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总结归纳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维度及参数,从而构建出中职文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为之后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提供了研究“锚标”。此外,为了提升生态模型与中职文秘专业的契合度,特提出建构该模型的四条原则:契合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中职文秘专业独有专业特色、促进中职文秘专业职业化的发展以及拓宽中职文秘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部分。该部分是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调查,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对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分析出与应然模型之间的差距与不足,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化原因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还存在着“环境不健全”、“结构不平衡”、“功能不充分”、“机制不协调”以及“生态弹性不强”的五个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分别是“重视程度不高”、“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组织机构发展滞后”以及“边缘效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基于上述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较为中观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得以完全发挥。

张盼丽[6](2021)在《SCS创客教学法在中职VB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创客教育是在国家政策文件和时代潮流推动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理念为基础的创客教学法因极具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应运而生,SCS创客教学法是创客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其核心目标是简化教师开展创客的流程,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教育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因此,为满足中职学校VB(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新需求,改变VB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课堂参与度不高等现状,本研究将傅骞教授提出的SCS创客教学法在中职VB程序设计课堂上进行有效运用,以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笔者通过查阅创客教育、创客教学法的相关文献,梳理创客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结合文献资料、调查分析及教学实践归纳了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鉴于此,重点阐述了SCS创客教学法的应用优势。再次,在相应的理念指导下,初步构建将SCS创客教学法应用于VB教学的模型,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然后,以汝阳县中等专业学校201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教学行动研究,探索模型的适切性,并在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学对比实践。最后,笔者借助于问卷调查、创意作品、课堂观察、学生成绩及创新能力测量表等工具从多个方面来检验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CS创客教学法得到实验班学生的普遍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相较传统教学法而言,SCS创客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作品完成度及综合成绩均有一定地提升,所构建的模型在三轮的实践中也逐渐完善,更具操作性。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居萌[7](2021)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院校既要面对市场变化,重视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需紧跟时势,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区别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更具适用性与可行性,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形成更高质量的就业良性循环,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选取Y高职院校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其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较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调研方式,从学生和教师视角来分析和反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Y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上已采取相关举措,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学生对融合的认知不足;两类教育师资融合不足;课程设置融合度不高;校院两级实践平台交叉对接不够等。基于问题,本研究从学生、学校、企业、政府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出两者融合的优化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认知融合;二是建设创新性融合课程体系;三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四是搭建共享型实践平台,促进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最后期望本研究能够对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或是对其他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进程提供些许参考。

米多[8](2021)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优势。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以教育学、创新思维培养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主要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三个方面探讨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方法,设计相应教学片段并指导教学实践。选取天津市某重点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样本,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进行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水平后测,结果表明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希望给教师们一些帮助或启示,促进物理创新教育的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梳理了国内外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第二章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物理实验的内涵,将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以及论述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还对创新思维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也分析了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第三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沃斯拉四阶段理论和陈龙安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分析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第四章分别在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原则、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发展的心理因素、高中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几个环节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探索。第五章分别提出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相应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第六章分析教学效果,给本研究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教学建议。

杨帆[9](2021)在《创客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出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后,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给予了重大指导意义。随着创客教育的研究深入,部分研究者试图将创客教学融入到真正的教学中,创客教学法应时而生。创客教学法是创客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具有独特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合作共享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从培养目标的角度看,它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相一致,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创客教学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尝试将创客教学法教学流程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客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本文梳理了创客教学法的相关文献,为创客教学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奠定了研究基础。通过对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反观创客教学法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并将创客教学法教学流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详细分析,并对设计创客教学法教学活动的要点进行总结,为行动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访谈法,以七年级(8)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研究过程中对每一轮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总结,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完善教学流程。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创新人才素质量表等研究工具收集研究相关信息,将收集到的相关研究信息加以整理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本次研究的相关结论:经过教学研究调整后的创客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具有适切性和可操作性;创客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客教学法的研究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冯超[10](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二、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STEM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化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STEM教育理念研究
        1.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1.2.3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研究
        1.2.4 STEM教育理念下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
        2.2.2 “做中学”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4 STEM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第3章 渗透STEM理念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概况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2 访谈概况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提纲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3.2 访谈结果分析
    3.4 基于STEM理念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教学策略
        3.4.1 以导学案为教学工具
        3.4.2 以电子阅览室为教学支架
        3.4.3 以物质为教学载体
        3.4.4 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引领
        3.4.5 以小组活动为教学形式
        3.4.6 以关注学生个性为教学方法
        3.4.7 以“学思议展评”为教学流程
    3.5 STEM教育理念下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教学模式建构
第4章 教学设计研究
    4.1 STEM化学教学设计原则
        4.1.1 生活性
        4.1.2 综合性
        4.1.3 探究性
        4.1.4 设计性
    4.2 教学设计(一):豆浆“历险记”
        4.2.1 教学分析
        4.2.2 教学准备
        4.2.3 教学过程
        4.2.4 教学总结
    4.3 教学设计(二):补铁剂的“个人介绍”教学设计
        4.3.1 教学分析
        4.3.2 教学准备
        4.3.3 教学过程
        4.3.4 教学总结
    4.4 教学评价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豆浆“历险记”导学案
附录3 “分散系及其分类”试卷
附录4 补铁剂的“个人介绍”导学案
附录5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试卷
致谢

(5)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4.中职文秘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6.教育生态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2.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2.教育生态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支撑
        1.生态系统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三螺旋理论
        4.全面发展理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生态学的内在联系
        1.本体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内含教育生态学特质
        2.方法准备:教育生态学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视角
        3.价值目标:教育生态学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
三、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构建
    (一)经验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1.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
        2.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二)本土建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思想及目标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过程及依据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维度及参数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原则及成果
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4.调查结果
    (二)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现状分析
        1.学校实施层
        2.交流转化层
        3.社会支持层
    (三)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不健全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结构不平衡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功能不充分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不协调
        5.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弹性力不强
    (四)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困境审视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2.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3.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4.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发展滞后
        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边缘效应”
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一)以转变教育认识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1.转变教育理念
        2.转变就业观念
    (二)以优化教育结构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师生态
        1.构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2.组建不断发展的师资队伍
    (三)以补足教育支持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2.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四)以协同教育机制为抓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
        1.以机构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2.以校企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五)以促进教育循环为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性
        1.维护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平衡性
        2.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开放性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SCS创客教学法在中职VB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创客教育的兴起
        1.1.2 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1.1.3 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1.4 创客教学法为中职VB教学提供新契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创客教学法的研究
        1.2.2 国内创客教学法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与启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总体设计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建造主义学习理论
        2.1.2 情景认知理论
        2.1.3 做中学理论
        2.1.4 创新教育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创客
        2.2.2 创客教育
        2.2.3 创客教学法
        2.2.4 SCS创客教学法
第三章 SCS创客教学法应用于中职VB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中职VB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中职生源及学习现状
        3.1.2 VB教学现状
        3.1.3 评价方式单一
    3.2 创新能力水平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设计
        3.2.3 数据分析
    3.3 SCS创客教学法的优势
        3.3.1 步骤精炼操作性强
        3.3.2 情景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3 既关注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
        3.3.4 既注重知识应用又关注能力培养
    3.4 SCS创客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第四章 SCS创客教学法应用于中职VB教学的设计
    4.1 SCS创客教学法模型构建
        4.1.1 构建思路
        4.1.2 模型分析
    4.2 SCS创客教学法教学流程
    4.3 SCS创客教学法教学设计
        4.3.1 教学内容分析
        4.3.2 教学对象分析
        4.3.3 教学目标分析
        4.3.4 教学过程分析
        4.3.5 教学评价分析
        4.3.6 教学平台分析
第五章 SCS创客教学法应用于VB教学的行动研究
    5.1 前期准备
        5.1.1 研究假设
        5.1.2 研究对象
        5.1.3 研究材料与工具
    5.2 具体实施
        5.2.1 第一轮模型构建与初探——《双重循环控制图形输出》
        5.2.2 第二轮模型优化与改进——《DO循环语句》
        5.2.3 第三轮模型完善与定型——《学生创意作品设计与展示》
第六章 SCS创客教学法应用于VB教学的效果分析
    6.1 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6.1.1 知识掌握程度
        6.1.2 课程喜爱程度
        6.1.3 方法认可程度
    6.2 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6.2.1 调查问卷
        6.2.2 创意作品
        6.2.3 课堂参与度
        6.2.4 学业成绩
        6.2.5 创新能力
        6.2.6 访谈结果
    6.3 实验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关中职VB教学中应用SCS创客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C 创新能力测量表
附录D 第二轮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E 作品评价表
附录F 中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G VB测试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 国家政策导向
        (二) 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辨析
        (一) 高职院校
        (二) 创新创业教育
        (三) 专业教育
        (四)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原则
        (一) 适应性原则
        (二)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需求导向原则
        (三) 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并举原则
    三、三螺旋理论
        (一)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二) 三螺旋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
    一、Y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一) 探索阶段
        (二) 发展阶段
        (三) 深化阶段
    二、Y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举措
        (一) 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保障
        (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全方位课程体系
        (三) 培育双创师资团队,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四) 共建实践平台,协同开展实践活动
    三、Y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成效
        (一) 线上线下双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
        (二) 就业创业质量提高,创新创业典型多
        (三) 双创竞赛成绩
第三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调研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方法
        (四) 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
        (一)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
        (二) 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知
        (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合情况
        (四) 师资融合情况
        (五) 实践活动平台融合情况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融合的认知不足
        (二) 两类教育师资融合不足
        (三) 课程设置融合度不高
        (四) 校院两级实践平台交叉对接不够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二) 学校实践育人理念存在偏差
        (三) 两类教育师资融合建设跟不上需求
        (四) 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完善
        (五) 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六)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提供的人力支持不足
第四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认知融合
    二、建设创新性融合课程体系
        (一) 课程目标相对接
        (二)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三) 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三、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
        (一)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能力
        (二) 优化师资结构,丰富教师队伍
        (三) 积极创造教师实践机会
    四、搭建共享型实践平台,促进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
        (一) 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 以企业资源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三) 积极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多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由来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1.3.2 国内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1.4 实践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工具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物理实验
        2.1.1 物理实验的内涵
        2.1.2 物理实验的分类
        2.1.3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2.2 创新思维
        2.2.1 创新思维概念
        2.2.2 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2.2.3 创新思维的构成
        2.2.4 创新思维的特点
        2.2.5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2.3 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发现学习理论
    3.3 沃拉斯四阶段理论
    3.4 陈龙安的“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
4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
    4.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4.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4.3 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因素
    4.4 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环节
    4.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与实践
    5.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5.1.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5.1.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5.1.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5.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施
        5.2.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5.2.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5.2.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6 教学结果与总结
    6.1 教学前测分析
    6.2 教学后测分析
        6.2.1 创新思维后测试卷分析
        6.2.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问卷分析
    6.3 总结
    6.4 研究不足
    6.5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成效的问卷调查
    附录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后测题
    附录3 评分指标
致谢

(9)创客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二)创客教育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需求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研究假设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思路
    六、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创客教学法概念的相关研究
        (二)创客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综述
        (三)小结
    二、理论基础
        (一)做中学理论
        (二)创新教育理论
        (三)体验教育理论
第三章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创客教学法的分析与设计
    一、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二)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三)学生创新思维受限
        (四)学生学习状态散漫
    二、创客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优势
        (一)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注重能力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流程可操作性强
        (四)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
    三、创客教学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客教学法教学流程
        (二)创客教学法教学活动设计要点
    四、小结
第四章 创客教学法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与效果分析
    一、教育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教学内容
        (四)研究计划
    二、行动研究过程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三、行动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二)课堂观察总结分析
        (三)学生访谈总结分析
    四、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完成的工作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 王芳. 鲁东大学, 2021
  • [2]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D]. 康又天.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基于STEM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化学教学研究[D]. 王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王俊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SCS创客教学法在中职VB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盼丽.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与问题研究 ——以Y高职院校为例[D]. 居萌. 扬州大学, 2021(09)
  • [8]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 米多.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9]创客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